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组织切片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在细胞学、组织学以及疾病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组织切片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原理

组织切片技术是一种将组织样本切成极薄的切片,以便进行显微镜观察和进一步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取样、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骤。

首先,需要从组织样本中取得足够的细胞或组织。然后,将样本进行固定,以保持其结构和形态的稳定性。接下来,将固定的样本进行包埋处理,即将组织样本置于固定液中进行浸渍,再置于石蜡或树脂中固化。之后,利用显微刀、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等工具将组织样本切成极薄的切片。最后,对切片进行染色,以便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

二、应用

组织切片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研究:组织切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学研究领域,可以观察和研究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形态、功能以及病理变化,从而促进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

2. 病理诊断:组织切片技术在病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组织切片来诊断疾病,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评估。

3. 药物研发:组织切片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研发中的毒性评估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研究。通过观察组织切片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药物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程度,从而指导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

4. 种植技术:组织切片技术在植物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通过观察植物组织切片,可以研究植物的器官结构、细胞构成以及代谢活性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植物遗传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改进。

三、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切片技术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 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随着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的发展,组织切片的速度和效率将大大提高,为更快速地获取更多的组织信息提供了可能。

2. 多重标记技术:利用多重标记技术,可以对组织切片进行多种染色,从而同时观察多个细胞和结构的分布和互动,揭示更深层次的生物过程。

3. 虚拟切片技术:虚拟切片技术通过数字化图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实现对组织切片的虚拟观察和分析,减少对原始样本的破坏性操作,提高数据的保存和共享效率。

总之,组织切片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其原理和应用的介绍,可以看出它对于实现组织与病理学、药物研发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组织切片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和生物科学的探索带来更多的突破。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疾病变化及其发生、发展机制。而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学中的基础操作,是为了观察和诊断疾病而必要的步骤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组织切片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一、组织切片技术的概述 组织切片技术是指将人体组织切割成薄片并染色,以便于病理学家观察。这项技术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组织切片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中。 二、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 组织切片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取样、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和染色。下面将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取样 组织切片的第一步是取样,即从人体组织中取出一小块,以便于后续的操作。取样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手术中取样,就需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特点来选择取样点,而在活检中取样,就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确定取样点。 2. 固定

取样后,需要用一种方法把组织中的细胞和结构固定住,以便于后 续处理。目前常用的固定剂是福尔马林,它可以迅速把组织中的蛋白 质交联,使其不易变性,从而保持组织形态的完整。 3. 脱水 在固定后,需要将组织逐渐从水中转移到酒精、乙醇等脱水剂中, 以便于把组织中的水去除,使其硬化。这是组织切片的关键步骤之一,如果脱水不彻底,切出的组织切片会变形或破损。 4. 包埋 将脱水的组织置于熔蜡中,使其被包覆在蜡中。这么做可以保持组 织的形态,并使其更易于切割。 5. 切片 蜡包埋后,组织需要被切成薄片。切片可以使用手工或自动切片机 完成,手工切片需要技巧和经验,而自动切片机可以更好地保证切片 的厚度和质量。 6. 染色 切片完成后,需要对组织进行染色,以便于病理学家对其进行观察。目前常用的染色剂有血液学染色剂、组织学染色剂以及免疫组化染色 剂等。 三、组织切片技术的应用 组织切片技术在病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

病理学研究中的组织学技术

病理学研究中的组织学技术病理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是通过对组织、细胞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来了解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而组织学技术则是在病理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因为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学技术,才能获得准确的组织样本并进行鉴定。 一、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是指将组织标本制成一定厚度的切片,使其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明确的形态,以便进行组织学检验和形态学分析。 组织切片技术分为冷冻切片和石蜡切片两种方法。其主要区别是前者不需要预先处理组织标本,容易造成组织变性,而后者则需要将组织标本处理成特殊的固态物质以使其能够被切片。 制作组织切片需要借助于显微镜切片机。首先将组织标本放置在内含有碳酸钙的冷冻剂中。冷冻剂能够使组织标本迅速冷冻,

使其保持形态不变。然后将冷冻后的组织标本固定在显微镜切片 机上,通过旋转一定的角度切割出一定厚度的组织切片。 二、组织固定技术 组织固定技术是指将组织标本处置于特定的化学溶液中,以使 其形态和细胞结构不发生改变,从而保护组织标本的完整性,为 后续的组织学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目前常用的组织固定技术主要有福尔马林固定和Bouin's固定。福尔马林固定是最常用的一种固定方法,它的作用是使组织标本 中的细胞结构中的亲水性分子固定在其中,从而保持其原样。福 尔马林固定需要将组织标本置于10%~1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通 常需要处理数小时或过夜才能完成。而Bouin's固定则是对特定组 织标本适用的一种固定方法,用途较少。 三、组织染色技术

组织染色技术是指通过将组织标本置于某些化学药物中,使其组织结构染上特定的颜色,以便于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血液学染色方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血液学染色方法通常用于骨髓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的检测。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则比较分散,根据不同的配合物和铁盐,组织化学染色的种类和质量也有所不同。 四、组织包埋技术 组织包埋技术是将处理后的组织标本置于特定的材料中进行包裹,以便于组织切片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 目前常用的组织包埋技术有石蜡包埋和切削蜡包埋两种。其中石蜡包埋是最常用的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将已经固定的组织标本置于各种浓度的石蜡凝胶中浸泡,进行多次使用下降浓度的有机溶剂去除多余的福尔马林。之后在温度应该是60度左右的石蜡凝胶中加入适量的脱水剂,直至石蜡凝胶变硬,组织标本变成无色透明的集合物,这时就可以进行组织切片了。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第一章组织制片概述 组织制片技术是观察细胞、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方法。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都是以组织制片为基础的。 一、制片前的准备工作 1.染色缸和标本瓶的清洗 用毛刷沾去污粉将染色缸和标本瓶里外擦洗,自来水冲洗干净备用。金属银或组织化学染色时,器皿更要彻底清洗。先去污粉洗,再洗液浸泡过夜,再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 洗涤液的配制:重铬酸钾300克浓硫酸300毫升蒸馏水3000毫升 2.载玻片和盖玻片及其清洗 载玻片简称为玻片或载片,一般尺寸为76毫米×26毫米,厚度为1-1.5毫米。 盖玻片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厚度为0.15-0.5毫米。最常用的规格为18×18毫米、20×20毫米,还有其它规格的。 煮沸洗涤法: 新旧玻片均可采用。洗衣粉水浸没玻片,加热煮沸15-20分钟,冷却,自来水冲洗,干净的白棉布或纱布擦干,保存备用。 酒精浸泡擦拭:新的玻片或载片可直接用酒精浸泡、擦拭,保存备用。 洗液浸泡法:要求严格的玻片,可在洗液浸泡后在冲洗干净。 二、制片方法的种类 (一)非切片法 不用切片机、没有切片手续而制成切片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整体封藏法待制作的材料一般很小或为一薄片状,如无脊椎动物的水螅和草履虫等,脊椎动物的鸡胚和蛙胚等。这些材料取下后经固定、脱水和染色就可以封藏在玻片内。 2.涂片法主要是液体或半流动性的材料,如血液、精液、细胞学检查、微生物等,直接将材料涂在玻片上,再经固定和染色制成标本。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取一干净载玻片,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然后取一小滴动物血置于载玻片右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 斜置于血滴左侧, 先向右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 两玻片的角度以30~40°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 轻轻将载玻片向左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 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将血涂片靠近中央部分的两边(与载玻片短边平行的边)用玻璃铅笔圈上并平放在染色架上进行染色。①滴加数滴瑞特氏-姬姆萨(Wright’s-Giemse)混合染液覆盖已圈血膜,同时记住滴数,染3-5分钟。②滴加等量的蒸馏水后稍加晃动玻片继续染色5-10分钟。③用蒸馏水或自来水冲去染液(注意还要直接冲洗已圈部位), 吸水纸吸干或凉干即可观察。 3.撕片法疏松结缔组织和肠系膜等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4.磨片法主要用于含钙盐较多的坚硬的材料,如脊椎动物的牙齿和骨。 5.撕碎法 6.压碎法 7.印片或触片法 (二)切片法 使用切片机切片而制成切片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振动切片法、超薄切片法 第二章石蜡切片技术 第一节取材和固定 制作切片的第一步就是把动物杀死,取下需要制作切片的材料。动物杀死的方法很多。根据动物的大小、种类及观察目的而定。例如,青蛙和小鼠等较小的动物可用断头法。一些较大的动物如兔子和猫等可用空气栓塞法,从耳静脉注射入空气,使动物心脏发生急性空气栓塞,循环障碍,痉挛而死。此种方法各脏器易瘀血。也可采用扑杀法。无论那种方法都应该使动物迅速死亡。 动物杀死后立即取材和固定,否则组织会因失水变形和发生死后变化。 一、取材

生物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与显微镜观察注意事项

生物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与显微镜观察注意 事项 生物组织切片技术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技术,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 观察和研究生物组织的微观结构。然而,要获得高质量的组织切片和准确地观察细胞结构,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1. 细胞固定和处理: 首先,选择适当的生物组织进行研究,并将其固定。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缩醛等。固定过程中,应注意固定液的浓度、温度和固定时间,以获得最佳的切片结果。 2. 组织切片: 固定后的组织需要进行切片以获得薄片。切片可以使用手动或自动切片机进行。切片时,要注意刀片的锋利度和切片的厚度,过厚或过薄的切片都会影响观察结果。此外,在切片过程中需使用切片液体,保持组织的湿润性。 3. 脱水和清洁: 切片完成后,需要对切片进行脱水和清洁。脱水可以使用不同浓度的酒精进行,逐渐将水分从切片中去除。脱水过程要缓慢进行,以免引起组织变性。清洁时,可以使用温水和清洗剂将切片浸泡,去除脱水剂和其他残留物质。 4. 上染料及固定: 完成脱水和清洁后,可以对切片进行染色。染色可以增加组织结构的对比度, 并使细胞和组织成分更加明确可见。常用的染料有伊红、吉姆萨和涅瓦脱尔等。染色后,需要将切片进行固定,以防止染色物质在观察过程中脱落。 5. 显微镜观察:

对于观察切片,最关键的工具就是显微镜。首先,将切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并选择适当的镜头放大倍数。然后,调节聚焦和光源,确保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清晰可见。同时,调整光源的强度,避免过强的光线造成过度曝光。 在观察细胞结构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a. 观察角度:切片必须放置在正确的平面上,以便观察到所需的细胞结构。切 片的厚度和切面的角度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要确保选择正确的切面进行观察。 b. 观察时间和条件:观察时应适度控制观察时间,避免过度放大或观察时间过 长引起疲劳。此外,观察时要注意环境条件,避免把显微镜放置在强光下或者有振动的地方,以免干扰观察。 c. 记录和分析:在观察过程中,要及时记录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进行分析。可以使用相机或者通过手绘方式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进一步研究和比较。 综上所述,生物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和显微镜观察注意事项是进行生物学研究 中关键的环节。通过掌握正确的固定方法、切片、染色和观察技巧,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组织切片,并对细胞结构进行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于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组织切片技术(精品)

---------------------------------------------------------------最新资料推荐------------------------------------------------------ 组织切片技术(精品) 组织切片技术第一章组织制片概述组织制片技术是观察细胞、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方法。 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都是以组织制片为基础的。 一、制片前的准备工作 1.染色缸和标本瓶的清洗用毛刷沾去污粉将染色缸和标本瓶里外擦洗,自来水冲洗干净备用。 金属银或组织化学染色时,器皿更要彻底清洗。 先去污粉洗,再洗液浸泡过夜,再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 洗涤液的配制: 重铬酸钾 300 克浓硫酸 300 毫升蒸馏水 3000 毫升 2.载玻片和盖玻片及其清洗载玻片简称为玻片或载片,一般尺寸为76 毫米26 毫米,厚度为 1-1. 5 毫米。 盖玻片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厚度为 0. 15-0. 5 毫米。 最常用的规格为 1818 毫米、 2020 毫米,还有其它规格的。 煮沸洗涤法: 新旧玻片均可采用。 洗衣粉水浸没玻片,加热煮沸 15-20 分钟,冷却,自来水冲洗,干净的白棉布或纱布擦干,保存备用。 酒精浸泡擦拭: 新的玻片或载片可直接用酒精浸泡、擦拭,保存备用。 洗液浸泡法: 要求严格的玻片,可在洗液浸泡后在冲洗干净。 1 / 16

二、制片方法的种类(一)非切片法不用切片机、没有切片手续而制成切片的方法。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整体封藏法待制作的材料一般很小或为一薄片状,如无脊椎动物的水螅和草履虫等,脊椎动物的鸡胚和蛙胚等。 这些材料取下后经固定、脱水和染色就可以封藏在玻片内。 2.涂片法主要是液体或半流动性的材料,如血液、精液、细胞学检查、微生物等,直接将材料涂在玻片上,再经固定和染色制成标本。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取一干净载玻片,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然后取一小滴动物血置于载玻片右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 斜置于血滴左侧, 先向右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 两玻片的角度以 30~40 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 轻轻将载玻片向左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 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将血涂片靠近中央部分的两边(与载玻片短边平行的边)用玻璃铅笔圈上并平放在染色架上进行染色。 ①滴加数滴瑞特氏-姬姆萨(Wrights-Giemse)混合染液覆盖已圈血膜,同时记住滴数,染 3-5 分钟。 ②滴加等量的蒸馏水后稍加晃动玻片继续染色 5-10 分钟。 ③用蒸馏水或自来水冲去染液(注意还要直接冲洗已圈部位),

组织切片技术

鱼肝脏制片 1、取材2-3mm厚 2、固定卡诺氏固定液固定3-4h;波恩氏液中固定6-10h或者12-24h(时间根据 组织块的大小而定) 3、洗涤若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则95%乙醇洗2次→70%乙醇中保存 若用波恩氏液中固定:70%乙醇洗3次或者5次→70%乙醇中保存4、脱水80%乙醇→90%乙醇→100%乙醇→100%乙醇 30min 30min 30min 30min 5、透明1/2 100%乙醇+1/2 二甲苯→二甲苯Ⅰ→二甲苯Ⅱ 15min 15min 15min 6、透蜡1/2 二甲苯+1/2 石蜡→石蜡Ⅰ→石蜡Ⅱ 30min(35-37℃) 30min(56-60℃)30min(56-60℃) 7、包埋 8、切片 9、贴片 10、染色 二甲苯Ⅰ→二甲苯Ⅱ→1/2 二甲苯+1/2 100%乙醇→100%乙醇 5min 5min 5min 2min →90%乙醇→80%乙醇→70%乙醇→50%乙醇→H2O 2min 2min 2min 2min 2min →埃里希氏苏木精→H2O→H2O→1%HCl→H2O→氨水中蓝化→H2O→H2O 15-20min 2.5min 2.5min 几秒1min 3-4min 2.5min 2.5min →1%伊红水溶液→50%乙醇→70%乙醇→80%乙醇→90%乙醇→100%乙醇1-5min 2min 2min 2min 2min 2min →1/2 二甲苯+1/2 100%乙醇→二甲苯Ⅰ→二甲苯Ⅱ 5min 5min 5min →封藏(树胶或者加拿大树胶)→50℃温箱中烘干

植物根、茎、叶 1、取材根1-2cm,茎0.5cm 叶子2-4mm 2、固定FAA 24h 3、洗涤70%乙醇洗涤两次 4、脱水80%乙醇→90%乙醇→100%乙醇→100%乙醇 1-2h 1-2h 0.5-1h 0.5-1h 5、透明1/2 100%乙醇+1/2 二甲苯→二甲苯Ⅰ→二甲苯Ⅱ 1-2h 0.5-1h 0.5-1h 6、透蜡1/2 二甲苯+1/2 石蜡→石蜡Ⅰ→石蜡Ⅱ 2天(35-37℃) 1h(56-60℃)1h(56-60℃) 7、包埋 8、切片 9、贴片 10、染色 二甲苯Ⅰ→二甲苯Ⅱ→1/2 二甲苯+1/2 100%乙醇→100%乙醇→95%乙醇10min 10min 5min 5min 5min →90%乙醇→80%乙醇→70%乙醇→50%乙醇→30%乙醇→H2O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 2min →1%番红水溶液→H2O→50%乙醇→70%乙醇→80%乙醇→90%乙醇2h 几秒10min 10min 10min 10min →95%乙醇→1%固绿(95%乙醇配制)→95%乙醇→100%乙醇10min 30s 几秒5min →1/2 二甲苯+1/2 100%乙醇→二甲苯Ⅰ→二甲苯Ⅱ 5min 5min 5min →封藏(树胶或者加拿大树胶)→50℃温箱中烘干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组织切片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在细胞学、组织学以及疾病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组织切片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原理 组织切片技术是一种将组织样本切成极薄的切片,以便进行显微镜观察和进一步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取样、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骤。 首先,需要从组织样本中取得足够的细胞或组织。然后,将样本进行固定,以保持其结构和形态的稳定性。接下来,将固定的样本进行包埋处理,即将组织样本置于固定液中进行浸渍,再置于石蜡或树脂中固化。之后,利用显微刀、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等工具将组织样本切成极薄的切片。最后,对切片进行染色,以便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 二、应用 组织切片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研究:组织切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学研究领域,可以观察和研究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形态、功能以及病理变化,从而促进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

2. 病理诊断:组织切片技术在病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组织切片来诊断疾病,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评估。 3. 药物研发:组织切片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研发中的毒性评估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研究。通过观察组织切片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药物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程度,从而指导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 4. 种植技术:组织切片技术在植物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通过观察植物组织切片,可以研究植物的器官结构、细胞构成以及代谢活性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植物遗传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改进。 三、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切片技术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 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随着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的发展,组织切片的速度和效率将大大提高,为更快速地获取更多的组织信息提供了可能。 2. 多重标记技术:利用多重标记技术,可以对组织切片进行多种染色,从而同时观察多个细胞和结构的分布和互动,揭示更深层次的生物过程。 3. 虚拟切片技术:虚拟切片技术通过数字化图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实现对组织切片的虚拟观察和分析,减少对原始样本的破坏性操作,提高数据的保存和共享效率。

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组织切片技术在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组织切片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 组织切片,可以将生物体的组织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和研究。下面将介 绍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材料准备 在进行组织切片实验的时候,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 组织样本:可以是动物组织、植物组织或人体组织。要确保样本 新鲜且保存良好。 2. 切片刀:选择合适的切片刀能够提高切片的质量。 3. 碘酒:用于消毒和标记切片。 4. 显微镜:用于观察切片的显微结构。 5. 切片贴片:用于固定和保存组织切片。 二、切片步骤 1. 样本固定:将组织样本放入含有适当浓度的缓冲液中进行固定。 固定能够保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同时防止样本中的酶活性继续进行。常用的固定液有福尔马林和氯乙酸。 2. 组织处理:在固定后的组织中,需要去除多余的水分,并使组织 透明化。可以使用甲醛、丙酮等试剂来进行处理。

3. 组织切片:将透明化后的组织放置在切片刀上,用切片刀沿着想 要切片的方向进行切割。要注意刀的角度和切割的速度,以保证切片 的质量。 4. 切片贴片:将切好的组织切片用镊子取出,轻轻放在切片贴片上。要避免切片的叠加和重叠,确保切片的平整和清晰。 5. 切片染色:切片染色是为了增强切片的对比度,使组织结构更加 清晰可见。可使用常见的组织染色剂,如伊红、伊红苏木、溴化乙锐等。 6. 保存和贮存:将染色好的切片放在切片贴片上,用封条封住,放 置在保存盒中。要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湿气的侵蚀。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要熟悉实验步骤,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2. 对于有毒或易燃易爆的试剂,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事故发生。 3.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台面的清洁,避免污染样本。 4. 切片刀要保持锋利,切割时可以用适量的甘油润滑刀片。 5. 观察切片时,要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光线,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可以观察和研究生物体的组织结构,进而了解 其功能和生理特征。这项技术在生物解剖学领域的应用广泛,并且在

组织切片技术

(一)取材与固定 1. 取材在熟悉动物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目的,有选择地取得新鲜的组织和器官.取材动作要轻而迅速,所取的材料要小而薄,并立即投入生理盐水漂洗. 2. 固定固定的目的是尽量保持组织的生前状态,防止组织变化.固定时根据实验所需选择适当的固定剂.常用的固定剂见表1.固定组织所需固定剂量至少应大于组织块容积的20倍.固定后组织具有一定的硬度,易于处理且不易变形,同时组织可显示不同的折光率,有利于染色观察. (二)固定后的处理 凡固定剂固定过的组织均要经过冲洗或漂洗、脱水、透明或媒浸及包埋等步骤处理才能切片。 1.漂洗固定后用流速适中的流水冲洗,有的组织在固定后要换用酒精定时定量漂洗,以洗去固定后组织所附的固定液。 2.脱水选用适当的脱水剂置换组织内所含的水分,使组织块内不含水分。常用的脱水剂为:酒精、二氧陆环、丙酮、异丙醇、正丁醇、四氢呋喃等。 有用脱水剂脱水时为了达到将水分逐步置换的目的,将脱水剂配成几种浓度,按浓度从低到高逐级脱水,以酒精为例,组织从70%浓度开始脱水,然后转入95%酒精及无水酒精各换2-3次。应注意脱水要适当,脱水过度会使组织变脆,脱水不足会影响后面的工序。 (三)透明或媒浸 脱水后还需借助某种有机溶剂将残存的水分完全置换,有时还需用一定量的高浓度脱水剂与该有机溶剂混合使用一次。 经石蜡包埋的组织经过这道工序呈半透明状,因此称为“透明”,而火棉胶包埋的组织未呈半透明状,称为“媒浸”。 常用的透明或媒浸剂为:苯、甲苯、二甲苯、香柏油、氯仿、丁香油、四氯化碳、石油醚、松油醇、乙醚与无水酒精等量混合配成的火棉胶媒浸液等。 (四)包埋及切片 1.石蜡包埋及切片该法是组织学技术的常用方法,通常将透时剂中取出的组织放入1/2甲苯和1/2蜡中2h以后在纯蜡内换3次每次1h.。选用熔温为56-58℃的石蜡作包埋。 浸蜡完成后将组织制成包埋蜡块,将标签插入蜡边。 蜡块制成后进行修整,将蜡块修成方形(组织切片面朝上),或略呈梯形。组织四周留3-4mm空隙,将蜡块贴于木托上。 用旋转式切片机切片,用毛笔从蜡片带背面托起蜡片带,背面朝下放在盘中,并加盖、贴片。 将已分离的蜡片放在已涂有蛋清甘油和加数滴水的玻片上,略加热使蜡片展平、晾干。 2.火棉胶包埋切片法组织脱水后入无水酒精24-28h,再入无水酒精-乙醚等量混合液24-28h,再经5%、10%及20%浓度的火棉胶各1周浸胶后,用最后浓度的火棉胶包埋组织块,将包埋组织块放入氯仿至火棉胶块硬化,泡于70%酒精备切片。 该包埋法的切片采用滑动式切片机,操作过程在组织块面上滴加70%酒精,切片刀凹面向上加满70%酒精,该法可切大块组织及较硬组织。 (五)染色 染色可分为活体染色和固定染色。 1.活体染色采用无毒性染料,通过吞噬细胞摄取染料进行染色,常用的染料为台盼蓝、台盼红或墨汁。另外活体染色还可从活体动物取出的组织成分用特异性染料染色,常用染料为美蓝坚那绿B和中性红。 2.固定后染色如上组织经固定、切片贴片进行染色,根据实验需要选择染液(表2)

植物细胞学分析之组织切片技术

植物细胞学分析之组织切片技术 一、试剂 (1)卡诺氏固定液:无水乙醇与冰醋酸按体积比为3:1混合配制。 (2)1mol/L盐酸溶液:取浓盐酸(比重1.19)82.5ml,加入蒸馏水917.5ml。 (3)醋酸洋红染液:4-5g洋红,冰醋酸45ml,蒸馏水55ml,先将冰醋酸加入蒸馏水中煮沸,然后将火移去,立刻加入洋红,用玻璃棒搅匀溶化,冷却后过滤即成。 (4)70%酒精;95%酒精。 二、细胞分析方法 1.有丝分裂全过程的染色体制片方法 步骤:取材-预处理-固定-根尖解离1mol/L HCL-醋酸洋红染色-压片 (1)发根 挑选每份黑麦种子材料25粒,经流水冲洗,放于培养皿内温水浸泡24h。置于25℃恒温箱中发根。待根长到1~2cm时,于适宜时间用蒸馏水洗净,将水吸干,剪取根尖0.5~1cm进行预处理。为获得尽可能多的分裂相,根尖以上午9~10时剪取为宜。 (2)预处理 为了有利于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观察和计数,通常要对材料进行不同的预处理。 预处理主要通过抑制和破坏纺锤丝的形成,来获得更多的中期分裂相,同时还可以改变细胞质的粘度,促使染色体缩短和分散,便于压片和观察。 将根尖浸于蒸馏水内,1-4℃低温处理24h。 (3)固定 材料经预处理后,用流水冲洗2次,然后投入卡诺液(3份甲醇∶1份冰乙酸)中固定26h,用95%的乙醇洗两次,转入70%乙醇中保存备用(4℃)。固定的目的是: ①迅速防止细胞死亡后的变化,如自溶、腐败等,尽量保持生长状态结构。 ②使细胞中的蛋白质、脂肪等成分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生前的形态。 ③使组织内各种物质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光率,便于观察和鉴定。 ④使不同组织成分对染料有不同的亲和力,便于染色。 ⑤防止细胞过度收缩或膨胀,失去原有的形态结构。 (4)解离 常用酸解法:从70%乙醇中取出固定好的根尖,用蒸馏水冲洗后,吸水纸吸干,放入盛有1 mol/L的HCl的1.5ml离心管中,60℃水浴,恒温条件下解离10min。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对细胞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分生组织的细胞壁结构将分生细胞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在压片之前需要采用适当方法软化或部分分解细胞壁使细胞间易于分离,这一操作称为解离。同时,解离也可适当清除部分细胞质,使细胞质背景趋于透明化,便于观察染色体。 通过解离和压片,分生细胞的原生质体能够从细胞壁里压出,使染色体周围不带有细胞质或仅有少量细胞质,让后续制片处理直接作用于染色体。 (5)染色 解离后吸出HCL,用蒸馏水水洗2次,每次3-5分钟,将根尖置于载玻片中间,切去根冠,从乳白色分生组织切取尽可能薄的一片,滴加1~2滴品红染液,染色5min。 (6)压片 在经染色的材料上加一滴染液,在染液左侧放一刀片,盖上盖玻片,用镊子垂直敲打,先轻轻敲出盖玻片下的空气,然后边敲边向外移动刀片,待刀片移出盖玻片后,覆一层吸水纸,用镊子垂直敲打 (注意勿使盖片搓动),待材料分散均匀后,将玻片拿到酒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姓名:许莎班级:生技121学号: 组织切片技术是研究生物组织或细胞形态和结构的重要技术,对于促进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最早的制片技术是徒手切片技术,以后发展了利用石蜡进行包埋和切片的制片技术,即石蜡切片技术,该技术由于成本低,操作简单,目前仍在应用,该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应用于发育学、植物细胞学、胚胎学、解剖学等研究领域。 1组织切片技术原理 1.1原理 组织切片技术是研究组织形态学最常用的一项基本技术,在制作胚胎或组织切片时,由于细胞或组织是柔软的或局部的软硬不均,这样制作厚薄均匀的切片很困难。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必须先经过一系列步骤将组织内渗入某些支持物质,使组织变硬然后利用切片机将组织切成薄片。根据所用支持剂的种类不同,主要分为石蜡切片、冰冻切片、振动切片、火棉胶切片、塑料切片、碳蜡切片等。 1.2分类 1.2.1石蜡切片 该技术是最重要、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技术之一,起始于18世纪。此法是用石蜡作为包埋剂,将材料经过固定、脱水、透明后包埋在石蜡中,然后连同石蜡用切片机一同进行切片。石蜡切片的主要优点是不仅可以把材料制成薄的切片,而且还能制成连续切片,这是其他制片技术难以做到的。它的缺点是操作步骤比较复杂,而且材料在脱水、透明过程中会收缩、变硬、变脆,以致不易切片[1]。 1.2.2冰冻切片 冰冻切片是利用干冰或液氮等速冻剂使组织迅速冷冻硬化,将组织在冷冻状态下直接用切片机切片的一项技术。它实际上是以水为包埋剂,将组织进行冰冻至坚硬后切片的。由于此法不需要经过各级乙醇的脱水、二甲苯的透明和浸蜡等步骤,因而较适合子脂肪、神经组织和一些组织化学的制片,并作为快速切片的方法应用在临床诊断冰冻切片是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最常用的一种切片方法。此种切片的优点是能较好的保存组织的RNA 稳定性、较完好地保存细胞膜表面和细胞内多种酶活性以及抗原的免疫活性,缺点是需要较高的设备要求;切片较厚,导致组织结构显示欠佳;通常不能进行连续切片。其主要操作技术和方法与石蜡切片过程和类似。 1.2.3振动切片 是用振动切片机把新鲜的组织切成厚20-100pm的切片。此类切片的优缺点类似于冰冻切片。通常在切片后进行免疫染色然后再进行电镜切片,以此来弥补结构显示不清的不足。振动切片机主要用于新鲜或经过固定的动、植物标本的制片,切片时组织标本不需冰冻或包埋。因此.样品片既避免了冰晶破坏,又能保持其活性和细胞良好形态为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以及脊髓和脑薄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振动式切片机可以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切片,在应用范围上补充了使用传统切片机的不足,是当代电镜、解剖、组胚、生理、医院化工等实验系统最理想的快速制样切片仪器。 1.2.4火棉胶切片 是以火棉胶为包埋剂浸入包埋组织。优点是可以切较硬的组织,缺点是操作比较麻烦费

组织切片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组织切片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组织切片技术是研究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其应用广泛,如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科学研究、疾 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在传统组织切片的基础上,近年来涌现了不 少新的组织切片技术,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组织透明化技术 组织透明化技术是一种将组织进行透明化处理后进行成像的技术,其可将深层组织的三维结构图像化。该技术的核心是在保持 组织形态和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化解组织中的色素,使得光线能 够更好地穿透。现有的组织透明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素化技术、 聚乙二醇(PEG)技术、二氧化碳(CO2)透明化技术等。其中,生物素化技术通过将生物素标记的嵌合物注入组织中,使组织中 的蛋白质被生物素化,然后通过洗脱法将组织中的色素去除。聚 乙二醇技术则是将PEG注入组织中,再通过体外温度控制等方式 将PEG从组织中除去。通过这些组织透明化技术,研究人员可以 更好地观察和理解生物组织的三维结构。 二、多光子成像技术

多光子成像技术是一种将多个激光束聚焦在同一焦点上,以达到高分辨率成像的技术。与传统的荧光成像技术相比,多光子成像技术有更好的穿透能力,并且对于激光对物体的破坏性较小。现有的多光子成像技术主要有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双光子脉冲激发技术等。在生物组织切片中,多光子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观察组织内部结构和病理变化。 三、组织动态成像技术 组织动态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捕捉生物组织动态变化的技术,其主要应用于神经科学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在组织动态成像技术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成像系统观察组织内部细胞和分子结构的变化,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和分子在组织中的作用和互动。现有的组织动态成像技术主要有利用生物素化技术或荧光成像技术进行的在体成像技术等。 四、组织扩散张力成像技术 组织扩散张力成像技术是一种可以测量生物组织中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技术,可用于研究细胞和细胞之间的联系、生物体中的

组织学切片的制备与染色技术

组织学切片的制备与染色技术组织学切片是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实验技术之一,可以用于研究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学切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对于获得高质量的组织学图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组织学切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以及常用的染色剂。 一、组织学切片制备技术 1. 组织定向 组织定向是为了使切片能够表现出组织内部的结构和形态。对于各种组织,都有相应的组织定向方法。通常采用酒精和正己烷等有机溶剂来脱水,然后用对位剂和丙酮、蜡等材料浸渍固定后,最终采用微波加热等方法制备成切片。 2. 切片制备 切片制备也是重要的步骤之一。现代的组织学切片制备中,通常使用微型切片机进行切片,可以制作极薄的样本切片。切片时要控制角度和深度,以获得高质量的切片样本。 3. 前处理 前处理是为了使组织切片保持完整。通常需要去除切片中的杂质和空气泡,以保持组织切片的完整性。通常采用碱洗和酸洗等方法进行前处理,以便于后续染色和观察。 二、组织学切片染色技术

组织学切片染色技术对于清晰地显示组织学样本的属性有着重要的 作用。常用的染色剂有甲苯胺蓝、酸性双氧水-碱性紫、荧光染色等。 1. 常规染色 常规染色是最常见的组织学切片染色方法。常用染色剂有:苏木素-伊红染色、甲苯胺蓝-苏木素染色、伊氏染色、Mallory三色染色等。这些染色剂能够染色不同种类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使得切片样本易于观 察和分析。 2. 免疫染色 免疫染色是通过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目标分子进行染色的技术。免疫染色可以分为直接免疫荧光染色、酶免疫染色、放射性同位素免 疫染色等。免疫染色能够高度特异性地标记组织中的生物分子,因此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得特别广泛。 三、总结 组织学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组织学切片的制备技术,包括组织定向、切片制备和前处 理等步骤,同时介绍了组织学切片染色技术,包括常规染色和免疫染 色等。通过应用这些技术,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组织学图像,从而深入 了解不同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血液科病理组织切片与染色技术

血液科病理组织切片与染色技术血液科病理组织切片与染色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 和诊断手段。通过对血液科病理组织进行切片和染色,可以帮助医生 准确诊断疾病,了解病理变化,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在本文中,我 们将详细介绍血液科病理组织切片与染色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病理组织切片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1. 原理 病理组织切片技术是将组织标本切割成非常薄的切片,使其可以在 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是病理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对组 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变化并鉴 定疾病。 2. 方法 a. 标本处理:将取得的血液科病理组织进行固定、包埋和切片的预 处理。首先,将组织标本固定在适当的固定液中,以保持其形态和结构。然后,将固定的组织标本进行包埋,使其可以被切割成所需的薄片。最后,用切片机将包埋的组织标本切割成薄片。 b. 切片染色:将切下的组织标本放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染色处理。 染色是为了增强组织细胞的对比度,使其更易于观察和分析。染色方 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血液科染色、组织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等。

c. 封片处理:将染色后的组织切片放在载玻片上,并加入封片剂进 行封片处理。封片处理是为了保护切片和染色剂,使其可以长期保存,并方便后续的观察和分析。 二、染色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1. 原理 染色技术是为了使细胞或组织中的某些结构、成分或代谢产物显现 出特殊颜色,以便于观察、分析和诊断。不同的染色方法可以突出或 改变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成分的性质和形态,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病理分 析和诊断。 2. 方法 a. 血液科染色:血液科染色是将血液样本涂在玻片上,然后通过染 色剂的作用,使不同的细胞成分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b. 组织染色:组织染色是将切片样本经过一系列染色处理,使不同 的组织结构和成分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组织染色方法有苏木精- 伊红染色和光学显微镜下依据染色结果进行分析。 c. 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和抗原 的方法,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物质结合,然后用染色剂标记抗体,将目标物质显现出来。免疫组化染色在血液科病理诊断中应用广泛。 三、血液科病理组织切片与染色技术的应用

组织切片制备技术

组织切片制备技术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组织切片制备技术是一项基本且重要的技术,它被用于组织学、解剖学、病理学和神经科学等诸多领域。组织切片制备技术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组织切片样本,以便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将探讨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1. 组织处理 在进行组织切片制备之前,需要对样本进行处理。处理的目的是保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以便在组织切片过程中得到高质量的切片。处理的方法包括固定、脱水和浸渍。 2. 组织固定 组织固定是组织切片制备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目的是停止组织活动并保护组织结构。固定的方法包括乙醛、甲醇和布氏液等。 3. 组织切片 组织切片是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核心步骤之一。合适的切片厚度应该根据需要来决定。切片的方法包括手工切片和机器切片。机器切片可通过旋转式、滑动式或挤压式制备。 4. 切片染色 切片染色是组织切片制备技术中的关键步骤,可使细胞和组织结构变得更明显。切片染色的方法主要有荧光染色和显微镜染色。 5. 成像和分析

成像和分析是组织切片制备技术的最后一步。通过显微镜成像和分析,可以观察到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形态和分布。这种方法还可以被用于研究细胞和组织中的基因,蛋白质和其他特定目标。 注意事项: - 操作中要注意安全,佩戴手套和眼镜等防护设备; - 操作环境要保持清洁,防止异物进入; - 操作材料要储存妥善,避免过期或者污染; - 操作流程要规范,避免操作过程中发生错误。 结论: 组织切片制备技术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基本的技术。制备高质量的组织切片样本是开展组织学、解剖学、病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基础工作。研究人员在进行组织切片制备时,必须依据标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所获得的数据是可靠且具备参考价值的。

组织切片技术操作规范

组织切片技术操作规范 1.引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组织切片技术的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和安全性,保护组织样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2.术语定义 组织切片:将组织样本切割成薄片,便于显微镜下观察和分析。 操作流程:执行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和方法。 完整性:组织切片的完整程度,即样本是否受损或缺失。 3.操作准备 在进行组织切片技术之前,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准备必要的器材和材料,包括组织样本、切片刀、显微镜等。 清洁操作区域,并确保操作区域无尘、无杂质。 确保所有器材和材料都处于良好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4.操作步骤

组织切片技术的操作步骤如下: 1.取出组织样本并将其放置在切片刀上。 2.用切片刀将组织样本切割成薄片,保证切面的平整度和均匀度。 3.将切下的组织切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 4.优化组织切片的染色和固定步骤,使得切片能够清晰可见。 5.将载玻片上的组织切片盖上盖片,并用胶带或其它方式密封。 6.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的结构和细胞形态。 5.操作注意事项 在进行组织切片技术操作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手部和操作区域的清洁,避免污染组织样本。 切片刀要保持锋利,并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 操作过程中,切片要小心处理,避免切碎或损坏。 注意使用显微镜时的聚焦和调节,确保能够清晰观察组织切片。 6.技术风险和安全措施

组织切片技术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保证操作的安全性,请注意以下安全措施: 在操作过程中佩戴手套和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切片刀和组织样本。 使用器材和材料时,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指南。 在操作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并保持清晰的紧急通道。 7.总结 本文档阐述了组织切片技术的操作规范,包括操作准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按照本文档的要求执行操作,能够确保组织切片技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组织学切片制备组织学切片制备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

组织学切片制备组织学切片制备的技术要点 与常见问题 组织学切片制备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 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中,组织学切片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正 确的组织学切片制备可以确保人体组织的细胞和结构完好无损,从而 为病理学、药理学、解剖学、生物医学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本文将介绍组织学切片制备的技术要点与常见问题,以便更好的进行 组织学切片的制备。 1. 组织样本的处理 组织样本的处理是组织学切片制备的第一步,是影响切片质量的关 键环节。在处理组织样本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相应的处理液体,如乙醇、甲醛等,以便更好的固定组织。 - 确保组织样本的形态不变化,处理的时间不应过长。 - 对于组织密度较大、纤维较硬的组织,需要做好切片前的软化处理。 2. 组织切片的制备 组织切片的制备是组织学切片制备中最主要的环节。以下是组织切 片的制备关键点: - 选择适当的切片技术,如冰冻切片、石蜡包埋切片等。

- 调节切片机切片厚度及切速,对不同的组织选择不同的参数进行调节。 - 切片时需要使用干净的玻璃刀片,切片角度要相同,以确保切片的一致性,并避免切片过程中产生裂纹。 3. 着色及质量控制 在制备组织学切片后,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以便更好的观察样本的形态和组织的结构。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赖氏染色、伊红染色等。在进行染色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对于不同的组织类型,需要选择不同的染色方法和时间。 - 对着色后的切片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切片质量,如切片厚度、切片角度、裂纹等。 常见问题: 1. 切片过程中产生断层怎么办? 若切片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层,可以更换新的组织样本进行切片,也可以尝试调整切片机参数或调整切片角度等方法进行处理。 2. 切片后组织不能清晰观察怎么办? 如果切片后组织不能清晰观察,可以尝试更换新的切片刀片,调整切片机的参数,调整染色时间等方法进行处理。 3. 切片厚度不一怎么办?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注意事项 程序步骤 1、取材 2、固定(固定24h—1W) 3、包埋 石蜡切片:流水冲洗组织块>>75%酒精1h>>85%酒精1h>>95%酒精1h>>100%酒精(1)1h>>100酒精(2)1h>>二甲苯8-20min>>石蜡2h>>包埋冰冻切片:固定后的组织>>OCT包埋>>切片或-20度保存; 液氮中的组织>>转入-20度>>OCT包埋>>切片或保存 4、切片 切片>>展片(40~50度)>>贴片>>干燥(37度过夜或者50~60度2h) 5、HE染色 干燥后的切片>>二甲苯(1)10min>>二甲苯(2)10min>>100%酒精(1)1min>>100%酒精 (2)1min>>95%酒精1min>>85%酒精1min>>75%酒精1min>>蒸馏水3min>>苏木精染色 30s—5min>>自来水涮洗>>蒸馏水>>75%酒精1min>>85%酒精1min>>伊红染色>>85%酒精涮洗>>95%酒精1min>>100%酒精(1)1min>>100%酒精(2)1min>>二甲苯(1)10min>>二甲苯(2)10min>>中性树胶封片 6、免疫组化(ABC法) (1)干燥后的石蜡或冰冻切片(冰冻切片需要缓慢复温)脱蜡至水; (2)双氧水(1%浓度左右)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3)PBS洗涤3×5min; (4) 5%BSA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不洗; (5)滴加适当稀释度的一抗;4度孵育过夜或37度2h; (6)同上洗涤;滴加二抗,37度1h; (7)同上洗涤;滴加ABC复合物,37度1h; (8)洗涤5遍,每次5min; (9)配制显色液(DAB显色试剂盒),显微镜下观察显色; (10)切片浸泡于蒸馏水中终止显色; (11)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 注意事项 取材 1. 组织越新鲜越好,最好于动物处死后10~20min完成取材,时间过久后组织自溶和腐败会影响组织形态。 2. 取材组织块不宜过大,一般为5nm以下,2~3nm为宜。如果试验要求采取大块组织,最好采样前注射固定液预固定或采取灌流固定(比如取脑时需灌流固定)。 3. 取材使动作轻柔,避免用力夹、捏和拉扯组织,尽可能保持组织原有形态。操作时可用镊子夹取组织的一个边角,避免主要组织损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