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肤反应处理小结

放射性皮肤反应处理小结

放射性皮肤反应处理小结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肿瘤病人放射治疗中很容易的放疗反应,为了减少皮肤损伤,提高治疗质量,参考经验临床试验,我科做了以下总结:

1.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的判定,皮肤反应分为0级~Ⅳ级。

0级:皮肤颜色无改变,无疼痛;

Ⅰ级:滤泡样暗红色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较少;

Ⅱ级:触疼性或鲜艳红斑,片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

Ⅲ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

Ⅳ级:溃疡出血坏死。

2.对放射性损伤恢复有效地药物有

1)芦荟胶(放疗剂量超过2700cGY的治疗效果明显)

2)喜疗妥软膏(涂药后不包扎,放疗前不抹药。3

~6次/d,症状缓解后1

~

2次/d)

3)美宝湿润烧伤膏(乳腺癌效果已证实)

4)塞肤润(鼻咽癌效果已证实)

5)银离子敷料

6)康复新液

7)鲜芦荟汁(可提高Ⅱ级以上创面愈合率,但因其为手工制作,注意感染可能性)

8)0.1%新洁尔灭溶液(治疗鼻咽癌所致的皮肤湿性反应疗效显著)

9)金因肽(可降低皮肤反应程度)

3.皮肤常规护理

放疗前后充分暴露照射野区的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受理化因素刺激,如烈日下暴晒等;勤剪指甲,用电动剃须刀剃胡须;穿宽松、棉质、柔软、吸汗的衣服,防止衣领的摩擦;勿用肥皂及粗糙的毛巾揉搓皮肤,勿在照射部位贴胶布以及涂抹刺激性物品,如香水、化妆品、碘酒等。

4.饮食护理

癌症病人大量消耗机体储备营养,如果营养摄入不足,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病人免疫功能下降,则皮肤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创面愈合迟缓。所以,责任护士需指导病人放疗期间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以增加病人体力及皮肤免疫功能。另外,还应及时关注、评估病人的饮食情况。对于营养不足的病人,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忌烟酒和辛辣食物。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GBZ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卫通〔2011〕2号)GBZT 234-2010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响应程序 GBZ100-2010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 GBT 16148-2009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 GBZT217-2009:急性放射病护理规范 GBZT216-2009: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 GBZ219-2009: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 GBZ215-2009:过量照射人员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 GBZ97-2009: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 GBZT191-2007:放射性疾病诊断名词术语 GBZ190-2007:放射性食管疾病诊断标准 GBZ103-2007: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102-2007: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T172-2006:牙釉质电子顺磁共振剂量重建方法 GBZT171-2006: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T170-2006: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169-2006: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程序和要求 GBZT164-2004: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 GBZT163-2004: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GBZT156-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 GBZ112-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 GBZ111-2002: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GBZ110-2002: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GBZ109-2002: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 GBZ108-2002: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

皮肤病种类大全

皮肤病种类大全 病毒性皮肤病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传染性 软、水痘、水痘样疹、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麻疹、传染肚红斑、幼儿急诊、传 染件单椽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小儿丘疹性肢体端皮炎、乙型肝炎抗原血症)、 手足口病; 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深脓疱疮、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毛囊炎、疖与疖病、痈、 蜂窝织炎、丹毒、化脓性汗腺炎、甲沟炎、急性淋巴结炎、下疳型脓皮病、面部 脓皮病、麻风、皮肤结核、皮肤炭疽、类丹毒、急性女阴溃疡、猩红热; 真菌性皮肤病 花斑擗、头癣、须廯、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与甲真菌病、叠瓦癣、掌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念珠菌病、癣菌疹、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红癣; 寄生虫及动物引起的皮肤病 虫咬皮炎、虱病、隐翅虫皮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螨虫皮炎、疥疮、 匍行疹、尾蚴皮炎、丝虫病、蛔虫病、蛲虫病、滴虫病、弓形虫病、皮肤黑热病、 皮肤阿米巴病、水蛭咬伤、毒蜘蛛咬伤、毒蛇咬伤、蜂蜇伤、蜱虫皮炎、水母皮炎; 性传播疾病 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 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艾滋病、生殖器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痫; 过敏性或变应性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自身敏感性湿疹、郁积性皮炎、尿布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口周皮炎、汗疱疹、颜而再发性皮炎、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药物性皮炎、激素依赖皮炎; 职业性皮肤病 工业职业性皮炎、稻田皮炎、油彩皮炎、职业性痤疮; 物理性皮肤病 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放射性皮炎、烧伤、热激红斑、痱子、夏季皮炎、冻疮、皲裂、摩擦红斑、摩擦性苔藓样疹、鸡眼、肼胍、足跟瘀斑、压疮; 神经精神性皮肤病 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痒疹、结节性痒疹、色素性痒疹、神经官能性表皮剥蚀、拔毛癖、断发癣;咬甲癖、人工性皮炎;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多形性红斑、环状红斑、银屑病、副银屑病、单纯糠疹、玫瑰糠疹、连圈状糠秕疹、石棉状糠疹、扁平苔藓、光泽苔藓、念珠状红苔藓、硬化萎缩性苔藓、线状苔藓、剥脱性皮炎;结缔组织疾病 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筋膜炎、干燥综合征; 疱疹性皮肤病 大癌疮、类大疱疮、妊娠疱疹、线状IgA大疱性皮扶病、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角层下脓疱病; 营养及代谢障碍陛皮肤病 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A过多症、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症、维生素B12缺乏症、叶酸缺乏症、烟酸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症、

GBZ106-2020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ICS13.100 C 60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 106—2020 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 Diagnosis for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ieases of skin 2020-04-03发布2020-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诊断原则 (2) 5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2) 6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3) 7 放射性皮肤癌的诊断与处理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红外线热成像技术 (6) 附录C(资料性附录)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7) 附录D(资料性附录)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 (8) 附录E(资料性附录)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10) 附录F(资料性附录)皮肤癌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 11附录G(资料性附录)放射性皮肤癌的治疗 (12)

前言 本标准5.1、6.1、7.1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GBZ 106—2016《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GBZ 219—2009《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和WS/T 475—2015《放射性皮肤疾病护理规范》。与上述标准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GBZ/T 244一项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GBZ 104名称(见第2章,GBZ 106—2016的第2章)。 ——增加“体表放射性核素沾染”定义,修改了2个定义,删除“远期效应”定义(见第3章,GBZ 106—2016的3.1、3.2,WS/T 475—2015的3.6)。 ——诊断原则中“受照剂量”修改为“吸收剂量”,“病理学检查”修改为“组织病理学”(见第4章,GBZ 106—2016、GBZ 219—2009的第4章)。 ——临床表现中“β射线、低能X射线”修改为“弱贯穿辐射”。(见 5.1.3,GBZ 106—2016的5.1.3)。 ——增加了弱贯穿辐射对皮肤损伤的剂量阈值(见5.1.3)。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度诊断标准中“累积照射”修改为“慢性累积”(见6.1.3的表2,GBZ 106—2016的6.1.3的表2)。 ——增加了放射性皮肤癌潜伏期的时间范围(见7.1.2)。 ——增加了放射性皮肤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见7.1.3)。 ——修改了急性、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并将其作为资料性附录(见附录C、附录E,GBZ 106—2016的附录C、附录D)。 ——修改了放射性皮肤癌的分期(见附录F,GBZ 219—2009的附录A)。 ——增加了放射性皮肤癌的治疗(见附录G)。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〇七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文峰、刘文骏、金增强、傅宝华、姜恩海、刘丽波、张照辉、江波、逯秀玲、李晓娜、甄彬彬、闫艺、郭林森。 GBZ 106—2016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8282—1987、GB 8282—2000; ——GBZ 106—2002。

最新皮肤病试题及答案

2016年北京市医师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评 (皮肤病专业试卷)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共100分,60分合格。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题,共50分) 1.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是盘状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A.部分患者免疫指标阳性 B.蛋白尿 C.抗Ro(SSA)和La(SSB)抗体阳性 D.ANA高滴度阳性 E.ENA阳性 2. 亚急性湿疹选择外用药剂型() A.溶液 B.软膏 C.硬膏 D.震荡剂 E.醑剂 3. 毛囊角栓可见于哪种疾病() A.DLE B.天疱疮 C.玫瑰糠疹 D.银屑病 E.多形红斑 4.以下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环磷酰胺的是() A.肝损害 B.流感样症状 C.膀胱毒性 D.肾损害 E.血小板降低 5. 斑贴试验不适合于检查() A.接触性皮炎 B.职业性皮炎 C.特应性皮炎 D.神经性皮炎 E.化妆品皮炎 6.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Kobner现象

B.Auspitz征 C.薄膜现象 D.靶形红斑 E.蜡滴现象 7. 色素失禁一般不见于下列那种疾病?() A. 色素失禁症 B. 银屑病 C. 红斑狼疮 D. 黑变病 E. 扁平苔藓 8. SSSS是下列哪项的缩写() A. 血管性水肿 B. 丘疹性荨麻疹 C. 寻常型脓疱疮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E.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9. 带状疱疹的特点哪项不正确() A. 常单侧发生 B. 多见于肋间神经 C. 丘疱疹互相融合 D. 全身表现轻微 E. 神经痛 10. 对梅毒螺旋体最有效的是() A. 青霉素 B. 链霉素 C. 四环素 D. 红霉素 E. 丁胺卡那 11. 水痘患者需隔离至() A.热退后5天 B.发疹后5天 C.发病后5天 D.所有皮损干燥结痂 E.所有皮损消退 12. 麻疹的出疹顺序() A. 面部-耳后-上肢-躯干-下肢 B. 耳后-面部-上肢-躯干-下肢 C. 面部-耳后-躯干-上肢-下肢 D. 躯干-耳后-面部-上肢-下肢 E. 躯干-上肢-下肢-面部-耳后 13. 关于嗜酸性筋膜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不正确的是() A.外周嗜酸细胞明显增多 B.ESR降低 C.高γ球蛋白血症 D.IgG升高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前言 本标准中的3.1.1、3.1.2、3.2.1、3.2.2、3.3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8282-2000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GB8282-2000《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自发布以来,在实践过程中,临床上积累了新的经验,科研又有新的进展,有必要加以修订。此次修订中除将急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度由三度改为四度外,对急性皮肤损伤的参考剂量和慢性皮肤损伤的年剂量以及β射线所致的皮肤损伤特点,也有较多的修改和补充。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志根、刘雁玲、杨志祥、张鸿寿。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adiation skin diseases GBZ106-200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离辐射所致急、慢性皮肤损伤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因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损伤的放射性工作人员。非职业性受照人员也可参照本标准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acute radiation injuries of skin 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大剂量(X、γ及β射线等)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皮肤溃疡。 2.2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chronic radiation injuries of skin 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由小剂量射线长期照射(职业性或医源性)后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 2.3 放射性皮肤癌 skin cancer induced by radiation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一组由于毛细血管炎所引起的皮肤色泽性变化的疾病。主要 是由于红细胞溢于血管外在皮下破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所形成。包括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和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其共同的临床特点为好发于下肢伸侧,对称分布;皮损为紫斑、瘀点,棕黄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病程经过 慢性,自觉有轻微瘙痒或无自觉症状。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一种好发于小腿伸侧的有自愈倾向的慢性皮肤病。临 床以小腿伸侧片状淡褐色或黄褐色色素沉着间杂瘀点、瘀斑为特征。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以中年男性为多见,而儿童及老年人也可发病,部分有家族史。 [病因病机] 血行不畅,脉络损伤,血溢脉外,郁积不散,瘀血凝滞而成. 西医学大多认为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外

溢崩溃以致含铁血黄素沉着 而致. (辨病) 1 临床表现早期损害为一群针头大小的淡红色或紫红色瘀点,逐渐增多,密集成 片,并不断向外扩展,中心变成棕褐色、黄褐色色素沉着,但新的瘀点不断发生,散布 在原皮损内和边缘处,状如撒落的辣椒末,颜色逐渐加深,皮肤增厚,皮损数目不等,压 之不退色。 本病好发于小腿伸侧,尤多见于胫前、踝部和足背,有时也可发生于臀部和大腿。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年、数十年,有自 愈倾向。可与其他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之皮损合并存在。 2 诊断要点 2.1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男性为多见,部分有家族史。 2。2 好发于小腿伸侧,尤多见于胫前,踝部和足背。 2.3。早期损害为一群针头大小的淡红色或紫红色瘀点,中心变成棕褐色、黄褐色色 素沉着,颜色逐渐加深,皮肤增厚,皮损数目不等,压之不

放射性皮炎的护理常规

放射性皮炎的护理常规 放射性皮肤黏膜损坏亦成放射性皮炎,是大剂量电离辐射或多次照射皮肤所引起的皮肤损伤。照射面积越大,照射时间越长,则皮肤损伤就越重,皮肤恢复就越慢。放疗后放射区内皮肤萎缩、变薄、软组织纤维化毛细血管扩张,可出现放射性的皮肤反应。放射性皮肤反应,其产生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红斑、干性反应及湿性反应。这是逐渐加重的过程,在放射治疗数日后,皮肤开始变红,以后逐渐变为暗棕紫色,毛发易于脱落。照射剂量加大时,皮肤可能出现干性表皮落屑,有的则出现湿性表面脱落、破损,甚至形成久不愈合的溃疡,并伴有疼痛。 通常分为四度:Ⅰ度-丘疹或脱毛反应。Ⅱ度-红斑反应。Ⅲ度-水泡反应。Ⅳ度-坏死及溃疡形成。临床上也可分为三度,将脱毛红斑定为Ⅰ度,水泡湿性皮炎为Ⅱ度,溃疡坏死为Ⅲ度。 护理方法: Ⅰ度损伤 主要在生发层,受电离辐射后毛囊萎缩,毛乳头水肿,表现为照射区轻度灼热、瘙痒,出现毛囊角化性丘疹,毛发松动脱落,恢复后皮肤干燥、脱屑、轻度色素沉着。 一般不做治疗即可自然消退,应注意皮肤保护。 Ⅱ度损伤 放疗治疗达2周、皮肤量2000cGy以上时,出现红斑反应。主要

变化是真皮的毛细血管充血扩张、通透性增加,表现为皮肤红斑和水肿,局部瘙痒、疼痛、烧灼感。皮肤恢复后,病灶区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持续较久。

严密观察,禁用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可用冰片滑石粉或薄荷淀粉涂擦以收敛止痒或消炎止痛;出现脱屑、裂皮时,忌用手撕剥,以免损伤皮肤,造成感染。 干性皮炎也可不用药,完全恢复后,一般不留痕迹。 Ⅲ度损伤 放疗治疗达4周、皮肤量达4000cGy以上时,出现水泡。主要变化发生在真皮或皮下血管,真皮小动脉的内皮细胞及平滑肌肿胀并有空泡形成,可发生严重的小动脉的内膜炎,有时可发生官腔闭塞。 表皮细胞退变,真皮和皮下组织血管损伤后,皮肤组织间液体潴留而形成水泡。随着症状加重逐渐融合为大水泡内含血性液体,有些形成糜烂面,有渗出液。临床症状:照射区皮肤奇痒、烧灼感并疼痛。皮肤受损范围大者有时可伴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这种损伤愈合后和遗留瘢痕和色素沉着、新生皮肤弹性差、组织脆弱,易受损伤而再次破溃。 湿性皮炎应暂停放疗,有水泡病例应注意保护水泡,防止破溃感染,对于大水泡且周围有明显炎症或张力过大而必须减压者,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去液体或剪开水泡。 Ⅳ度损伤

比亚芬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评价

比亚芬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5-09-11T09:44:07.487Z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8月第8期供稿作者:胡晓灵[导读]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肿瘤研究所,重庆早期使用比亚芬能有效降低头颈部放疗病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程度,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胡晓灵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肿瘤研究所,重庆400037)【摘要】目的:探讨比亚芬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对头颈部放疗的116例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Ⅰ、Ⅱ、Ⅲ、Ⅳ级皮肤损伤程度反应率分别为55.2%、37.9%、6.9%、0和20.7%、48.3%、27.6%、3.4%;观察组的放疗反应明显较对照组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比亚芬能有效降低头颈部放疗病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程 度,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关键词】比亚芬;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中图分类号】R47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肿瘤局部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放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照射野的皮肤造成一定程度上伤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与照射野皮肤的解剖结构、所用射线的种类、照射剂量、总疗程的时间、个人对射线的敏感程度及患者的自我保护等因素有关[1]。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是由于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离辐射损伤上皮的生发层和皮下血管,导致照射组织局部的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形成充血反应,外观可表现为红斑[2、3]。随着放疗次数的不断增加,累积剂量也不断逐渐增加,照射野局部血管、微循环障碍,使血管内皮增生肿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变细,血管闭塞,引起放射野供血不足、物质营养交换受损、变性坏死,甚至广泛的纤维化,严重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4]。如放疗反应重不仅使治疗疗程延长,会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身体和经济负担,如能早期给予及时、合理的护理,便能提高患者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头颈部肿瘤病人放疗时使用比亚芬涂抹照射区域皮肤,取得较好效果。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进行头颈部放疗病人共116例,采用6MVX线,剂量2Gy/天,放射总剂量50-70Gy,其中男性73例,女性43例,年龄22-74岁,所有病人均已病理学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营养情况、放疗次数及放疗剂量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放疗知识宣教:1、放疗前后充分暴露照射区域的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穿宽松、柔软、吸汗的棉质衣服,不穿高领或硬领衣服,防止粗糙衣物的摩擦;如洗脸宜用婴儿香皂、小毛巾轻轻沾洗,不可揉搓皮肤;勤剪指甲;2、避免理化因素的刺激;如烈日下应避免阳光直晒宜打伞;男性宜用电动剃须刀剃胡须;照射野皮肤禁贴胶布及涂抹刺激性物品,如香水、化妆品、碘酒等;3、有脱皮时禁用手撕剥、抓痒,宜用剪刀剪去;4、保持放射野标记的清晰、不能私自涂改,若标记不清应及时请医生补画;5、照射前要取下照射野内的金属物质:如项链、金属假牙等;6、饮食指导: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每日饮水2000-3000ml,忌辛辣和刺激性、干硬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7、戒烟、酒;8、密切观察患者照射野皮肤是否有色素沉着、发红、毛发脱落等情况,如照射部位皮肤有异常或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9、教会并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至放疗结束后3-6个月,皮肤保护至放疗后1个月。观察组除给予以上常规教育外,并对本组患者在首次放疗开始时即应用比亚芬。用法:分别于照射前与临睡前30分钟先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待干后,再用棉签或手指轻轻将药物均匀涂于照射野皮肤,范围超出照射野1cm左右,厚度约1mm,轻轻按摩促进药物吸收。从放疗开始至结束后1周每日涂抹2-3次。。有研究认为保持创面内环境湿润可使创面愈合更快[5]。张和琴、谢淑萍等[6]、管兰[7]将比亚芬于放疗时涂抹,发现其可预防及治疗放射性皮肤反应,并且明显降低皮炎所致的感染的发生率。 1.3评估标准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ROG)分级标准对皮肤急性放射损伤分级[8]:0级:皮肤无变化;Ⅰ级:滤泡样暗红色斑块,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触痛性鲜红斑块,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折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Ⅳ级:放射部位皮肤溃疡,出血,坏死。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两组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比较见下表。观察组发生Ⅰ级放射性损伤较对照组多,发生Ⅱ、Ⅲ级放射性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无 Ⅳ级放射性损伤发生。3讨论 肿瘤患者由于疾病及各种治疗方法的影响,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等状态,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会给病人带来心理和身体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在临床上医护人员们也有使用芦荟、紫花烧伤膏[7]、美宝[9]、三黄膏[10]、喜疗妥、维生素E[11]等,。比亚芬是一种白色油性乳膏,它的主要成分是三乙醇胺,是非激素抗炎药,通过渗透和毛细作用原理,起到清洁和引流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受照射部位皮肤的血流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排出渗出物,有利于照射野皮肤的愈合。同时还能调整IL-1和IL-6的比例,有利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胶原合成、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可避免后期纤维化的发生[12]。比亚芬乳膏具有良好的水合作用,涂抹后皮肤能迅速吸收其水分能,防止皮肤干燥,减轻炎症反应。结果显示:头颈部肿瘤病人行放射治疗中,早期及时使用比亚芬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更有利于放疗的顺利进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参考文献

一起放射性皮肤病案例(一)

一起放射性皮肤病案例(一) 2003年4月4日,29岁的工人张某在清理渣土时,发现一枚亮闪闪的金属球,觉得十分新奇、好看,就顺手把它放进自己的口袋。张某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枚亮闪闪的金属球是60钴放射源,让他迷迷糊糊地走进了死神的怀抱。 怀揣放射源的张某,不久后左下肢外侧皮肤溃疡、全身损伤,说话困难。送进医院后,一位实习医生和张父看到张的口袋里掉出一枚金属球,张父随手把它丢进了病房的废纸篓里。次日,清洁工又把纸篓中的垃圾倒进垃圾箱。就这样,60钴大摇大摆溜出医生的视线,开始更大范围的“行凶作恶”。 那么,这枚60钴放射源从何而来呢?事情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这块地皮属于某科研单位,为了开展辐射育种,该单位购进6只共1.2kg镭当量的60钴放射源。1987年决定报废,该单位将这6只放射源存入一口枯井中。后来,这家科研单位将地皮转让出去。2003年4月3日在清理放射源时,由于时间已久,情况不明,只处理了其中5只,留下了隐患,正是这只未处理的金属球,造成1人死亡,1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伤害。 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病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X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它包围着整个人体,直接与周围环境接

触,对于任何生产性有害因素,皮肤总是最先接触,因而职业性皮肤病在职业性疾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据湖南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暴露于物理因素中的员工,皮肤病的患病率为70.3%,而放射性皮肤病占物理因素皮肤病的首位。 放射性损伤分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损伤两种。 1.急性放射性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大剂量(X射线、γ射线及β射线等)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皮肤溃疡。潜伏期为数日,按损伤轻重分为4度。一般对表皮细胞的损伤,最初仅表现为细胞增殖减少。若超过阈剂量,局部可出现暂时性炎症反应,表现为毛囊丘疹和暂时脱发,即Ⅰ度损伤。Ⅰ度损伤于照射局部出现,有界限清楚的红斑,2-6周内最明显,有灼热和刺痒感,脱发,红斑消退后出现脱屑和色素沉着。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症状由干性皮炎(红斑)进展到渗出性反应,即Ⅱ度损伤。1-3周局部形成潮红、肿胀、水疱,继而形成浅表糜烂面、红斑、自觉灼热或疼痛,以后结痂,愈合遗留色素沉着、永久性脱发等。病变程度重时可累及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形成腐肉及坏死性溃疡,即Ⅲ度损伤。数小时至10天,红斑出现麻木、瘙痒、水肿、剧烈刺痛、水泡、坏死、溃疡等,为Ⅳ度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炎因损害程度和范围不同,可伴有白细胞下降及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急性放射性损伤多见于操作违章

色素性皮肤疾病

色素性皮肤疾病概述 色素性皮肤病是由于黑素细胞和黑素生成异常造成,可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引起,它是皮肤病中的一类常见疾病。虽然大多数色素性皮肤病对健康不会构成重大危害,但有碍美容,由此对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影响其工作、学习、生活等。本讲座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黑素的生成增多所造成的皮肤病,色素细胞性肿瘤、黄褐斑、雀斑、色素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及激光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中的作用。色素性皮肤病包括: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黄褐斑、雀斑样痣、Riehl黑变病、口周黑子、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发黑子病、颜面-颈部毛毛囊性红斑黑变痣、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皱部网状色素异常、蒙古斑、文身、白癜风、无色素痣、离心性后天性白斑、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贫血痣等。 色素性皮肤病图书 书籍信息 【书名】色素性皮肤病【作者】田再新主编 【出版社】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8-1 【字数】371000 【开本】16开 【I S B N】9787810346580 【定价】¥29.00 内容简介 本书由全国各地从事皮肤色素病研究的十余名专家教授编写而成,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皮肤色素病的专著。内容包括皮肤色素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临床各种皮肤色素疾病的防治知识,病种比较齐全,内容实用。是一本内容新颖、水平较高、实用性较强的参考书,适合于各级皮肤科、外科、小儿科、遗传科医师、皮肤美容工作者、各级卫生保健人员以及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的医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对其他临床各科也有参考价值。 主要机制 ①、黑素及胡萝卜素含量增多或减少超出正常范围以外; ②、黑素细胞不能移行至表皮:如蓝痣; ③、酪氨酸酶障碍导致的黑素颗粒合成减少:如苯丙酮尿症、白化病; ④、内分泌疾病影响黑素合成:如:Addision's病; ⑤、表皮黑素细胞缺失:如白癜风;⑥、黑素细胞增殖过多:良性如雀斑,恶性如恶性黑素瘤; ⑦、炎症后色素沉着:如扁平苔藓,湿疹等。 影响肤色的因素:人类皮肤可呈红、黄、棕及黑色等,其中以下3种因素决定人的肤色:①、表皮深部所含黑素颗粒,胡萝卜素的多寡及分布情况;

放射性皮肤反应处理小结

放射性皮肤反应处理小结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肿瘤病人放射治疗中很容易的放疗反应,为了减少皮肤损伤,提高治疗质量,参考经验临床试验,我科做了以下总结: 1.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的判定,皮肤反应分为0级~Ⅳ级。 0级:皮肤颜色无改变,无疼痛; Ⅰ级:滤泡样暗红色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较少; Ⅱ级:触疼性或鲜艳红斑,片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 Ⅲ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 Ⅳ级:溃疡出血坏死。 2.对放射性损伤恢复有效地药物有 1)芦荟胶(放疗剂量超过2700cGY的治疗效果明显) 2)喜疗妥软膏(涂药后不包扎,放疗前不抹药。3 ~6次/d,症状缓解后1 ~ 2次/d) 3)美宝湿润烧伤膏(乳腺癌效果已证实) 4)塞肤润(鼻咽癌效果已证实) 5)银离子敷料 6)康复新液 7)鲜芦荟汁(可提高Ⅱ级以上创面愈合率,但因其为手工制作,注意感染可能性) 8)0.1%新洁尔灭溶液(治疗鼻咽癌所致的皮肤湿性反应疗效显著) 9)金因肽(可降低皮肤反应程度) 3.皮肤常规护理 放疗前后充分暴露照射野区的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受理化因素刺激,如烈日下暴晒等;勤剪指甲,用电动剃须刀剃胡须;穿宽松、棉质、柔软、吸汗的衣服,防止衣领的摩擦;勿用肥皂及粗糙的毛巾揉搓皮肤,勿在照射部位贴胶布以及涂抹刺激性物品,如香水、化妆品、碘酒等。 4.饮食护理 癌症病人大量消耗机体储备营养,如果营养摄入不足,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病人免疫功能下降,则皮肤感染的易感性增高,创面愈合迟缓。所以,责任护士需指导病人放疗期间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以增加病人体力及皮肤免疫功能。另外,还应及时关注、评估病人的饮食情况。对于营养不足的病人,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忌烟酒和辛辣食物。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概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4222435.html,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概况作者:王雪燕游达坤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5年第11期 【摘要】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常见有效的方法,通过电离辐射对生物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而在放疗的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性的皮肤损伤,成为这一治疗方法的常见并发症。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做好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工作,了解其发病机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肿瘤;放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病机制;防治方法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目前,对于肿瘤重要的治疗方法为放射治疗,该方法是通过电离辐射对生物细胞进行损伤,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肿瘤患者在不同的发病时期,由于不同的原因会接受放射治疗,而在放疗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的为放射性皮肤损伤。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照射野皮肤可逐渐出现红斑、烧灼感、刺痛、瘙痒、色素沉着、干性脱皮,严重者可见水泡、溃疡、出血和坏死,部分患者被迫中断放疗。如何对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防治,成为医务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现就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进行如下分析,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制 (1)放射线造成DNA的破坏导致可逆或不可逆的DNA合成和分化不平衡,使皮肤基底细胞不能产生新的细胞,成熟的上皮细胞持续丢失,若不能及时增殖补充脱落的表层细胞,即引起皮肤损伤;(2)射线引起的小血管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从而加重缺血、缺氧,加重皮肤损伤的程度,另外放射性皮肤损伤与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等分子受电离辐射的作用,体内分子激发和电离,产生自由基以及氧效应的存在,导致大分子断裂和细胞内DNA 损伤,引起双螺旋结构的复制紊乱和错误有关。 2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措施 2.1健康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在放疗前应向患者讲解该疗法治疗的重要性、治疗原理、治疗效果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在放疗前有一个心理准备,重点介绍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并教给如何对放射野皮肤进行保护,让患者明白一旦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应如何应对。有研究显示,通过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的健康教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且患者均能顺利地接受放射治疗。

难愈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

·经验教训· 难愈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 耿文慧 李朝霞 赵静 梁军利 贾晓懿 赵晓春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河北石家庄050011) 摘 要 目的回顾性总结7例难愈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湿性愈合的护理。方法对7例乳腺癌患者胸壁放疗后照射区皮肤出现的难愈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全面伤口评估,先采用维生素B 12混合溶液湿敷的方法使皮肤损伤局限,继之根据伤口颜色评估法按伤口颜色选择适宜的保湿密闭敷料(康惠尔伤口护理系列产品)护理伤口。同时改善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因素。结果7例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在47~123d 痊愈,其中3例Ⅰ期愈合,3例Ⅱ期愈合,1例纤维斑块形成。结论维生素B 12混合溶液湿敷与保湿密闭敷料的合理应用,可促进难愈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愈合。 关键词 放射性皮肤损伤 乳腺癌 湿敷 护理 Key words Radiation -induced skin injury Brea st cance r We t dre ssing Nur sing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09)11-1034-03 作者简介:耿文慧(1973-),女,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临 床护理工作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肤反应[1]。乳腺癌患者放疗结束时约10%会发生湿性脱皮[2]。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愈合一般在放疗结束后的4周内[3],但也有少数患者因各种原因造成伤口较难愈合,甚至形成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病人十分痛苦。笔者收集2003年1月~2007年2月在我科放疗后胸壁出现Ⅲ°以上放射性皮肤损伤较难愈合的乳腺癌患者7例,根据湿性愈合理论,经伤口评估后,早期采用维生素B 12混合溶液湿敷,后期根据伤口颜色,采用保湿密闭敷料康惠尔伤口护理系列产品(康乐宝公司生产)护理伤口,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4岁。诊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例,根治术后1例,肿块局部切除加同侧腋淋巴结清扫术后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化疗后胸壁复发2例。 1.2 照射方法 4例患者采用6M eV -X 线胸壁切 线照射,半程加组织补偿膜,DT 50Gy /5周;2例患者采用6MeV -X 线胸壁切线照射,DT 50Gy 后,1例用10MeV -β线局部加量DT 10Gy /5次,另1例用7MeV -β线局部加量DT 14Gy /7次;1例患者采用5M eV -β线垂直照射,DT 60Gy /6周。本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分割照射,5次/周,2Gy /次。1.3 放疗后照射区皮肤情况 1.3.1 放射性皮肤损伤评价标准 0度:无变化;Ⅰ度:轻微红斑或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度:中度或明显红斑,或斑状湿性脱皮,多位于皮肤皱褶处,中度水肿;Ⅲ度:直径大于1.5cm 融合性湿性脱皮,且位于皮肤皱褶之外,凹陷性水肿;Ⅳ度:皮肤坏死或上皮全层溃疡,包括非外伤磨损引起的出血。1.3.2 皮肤评估 7例患者中,4例患者胸壁切口缝合处覆盖坏死黑痂,不易清除,2例痂下有积脓,面积分别为2cm ×4cm ,2cm ×6cm ,5cm ×6cm ,8cm × 2.5cm ,黑痂周围是Ⅲ°放射性皮肤损伤,面积6cm ×9cm ~8cm ×15cm 。1例患者腋下出现7cm ×5cm Ⅲ°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肢水肿,两上臂最大周长相差2.5cm 。1例患者左胸壁内乳区二程射野部位出现5cm ×4cm Ⅲ°放射性皮肤损伤。1例患者左胸背部广泛皮下癌结节,面积15cm ×20cm ,其中左胸壁下方有一处2cm ×4cm ×1.5cm 全皮溃疡,二程放疗后溃疡面积增大为5cm ×8cm ×1.5cm ,溃疡周围皮下癌结节皱缩干燥。以上患

放射性损伤及诊断标准试题

放射损伤及诊断标准题库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职业性放射病需多少医师参加(E)。 A 有一名高级医师即可诊断 B 有两名以上医师组成诊断组 C 组织三名以上医师集体诊断 D 组织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的职业医师集体诊断 E 组织三名(含)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的职业医师集体诊断 2、诊断机构作出职业病诊断后,应当向当事人提供(E)。 A 《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B 《放射疾病诊断证明书》 C 《诊断证明书》 D 《职业性疾病诊断书》 E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证明书》 3、关于外照射慢性放射病下面叙述正确的是(E)。 A 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是特异的 B 外周血液的变化主要是血小板降低 C 血小板和红细胞变化出现较白细胞早 D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观察对象是职业病 E 外照射慢性放射反应不是职业病 4、: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受照剂量是答(C)。 A、01-0.5Gy B、0.5-1Gy C、1-10Gy D、10-50Gy E、50Gy以上 5、:辐射引起DNA损伤修复的途径是(A )。 A、切除修复 B、碱基损伤修复 C、靶分子的损伤修复 D、游离电子修复 E、细胞凋亡 6、射线对造血系统的损伤主要发生在(C)。 A、成熟红细胞 B、成熟白细胞 C、造血干细胞 D、外周白细胞 E、网织红细胞 F、白细胞 7、电离辐射确定性效应的疾病是(A)。 A、急性放射病

B、放射反应 C、白血病 D、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观察对象 E、放射性肿瘤 8、GBZ97-2009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规定的肿瘤类型不包括(F)。 A、白血病 B、甲状腺癌 C、胰腺癌 D、乳腺癌 E、肺癌 F、卵巢癌 9、诊断外照射慢性放射病依据哪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D)。 A、GBZ104-2002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B、GBZ96-2002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C、GBZ99-200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D、GBZ105-2002外照射慢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E、GBZ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10、依据受照物理剂量为2.6Gy。生物剂量2.3Gy。应诊断哪度放射病(B)。 A、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B、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C、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D、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E、脑型急性放射病 F、肠型急性放射病 11、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照射所致的机体的基本损伤病变,一般的规律是(C)。A.照射范围越大,病情越严重,临床表现越多,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久 B.照射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临床表现越多,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久 C.照射剂量越大,病情越严重,临床表现越多,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久 D.照射强度越大,病情越严重,临床表现越多,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久 12.、骨髓型轻度急性放射病,一般发生在人员受到(A)剂量全身照射后。 A.1~2Gy B.0.5~2Gy C.0.5~1Gy D.1~1.5Gy 13、以下不是肠型急性放射病所具有的病程是(D)。 A.初期 B.假愈期 C.极期 D.恢复期 14、以下(C)为最严重的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A.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B.肠型急性放射病 C.脑型急性放射病 D.外照射体表局部放射损伤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目录(截至2015.12.31)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目录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批准日期实施日期备注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GBZ 95-2014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GBZ 95-2002 GB 8283-1987 2014-07-23 2014-12-15 2GBZ 96-2011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GBZ 96-2002 2011-11-23 2012-05-01 3GBZ 97-2009 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GB 16386-2002 2002-04-08 2002-06-01 4GBZ 98-200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 16387-1996 2002-04-08 2002-06-01 5GBZ 99-2002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 16388-1996 2002-04-08 2002-06-01 2015年复审结果为继续有效6GBZ 100-2010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标准GBZ 100-2002 2010-09-19 2011-03-01 7GBZ 101-2011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GBZ 101-2002 2011-11-23 2012-05-01 8GBZ 102-2007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GBZ 102-2002 2007-04-27 2007-12-01 2015年复审结果为继续有效9GBZ 103-2007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GBZ 103-2002 2007-04-27 2007-12-01 2015年复审结果为继续有效10GBZ 104-2002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 8280-2000 2002-04-08 2002-06-01 11GBZ 105-2002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GB 8281-2000 2002-04-08 2002-06-01 12GBZ 106-2002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GB 8282-2000 2002-04-08 2002-06-01 13GBZ 107-2015 职业性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WS/T 176-1999 GBZ 107-2002 2015-12-11 2016-06-01 14GBZ 108-2002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WS/T 197-2001 2002-04-08 2002-06-01 15GBZ 109-2002 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 16GBZ 110-2002 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 2010年复审结果为继续有效17GBZ 111-2002 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2002-04-08 2002-06-01 18GBZ 112-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2002-04-08 2002-06-01

皮肤病种类大全

病毒性皮肤病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传染性软、水痘、水痘样疹、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麻疹、传染肚红斑、幼儿急诊、传染件单椽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小儿丘疹性肢体端皮炎、乙型肝炎抗原血症)、手足口病; 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深脓疱疮、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毛囊炎、疖与疖病、痈、蜂窝织炎、丹毒、化脓性汗腺炎、甲沟炎、急性淋巴结炎、下疳型脓皮病、面部脓皮病、麻风、皮肤结核、皮肤炭疽、类丹毒、急性女阴溃疡、猩红热; 真菌性皮肤病 花斑擗、头癣、须廯、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与甲真菌病、叠瓦癣、掌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念珠菌病、癣菌疹、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红癣; 寄生虫及动物引起的皮肤病 虫咬皮炎、虱病、隐翅虫皮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螨虫皮炎、疥疮、匍行疹、尾蚴皮炎、丝虫病、蛔虫病、蛲虫病、滴虫病、弓形虫病、皮肤黑热病、皮肤阿米巴病、水蛭咬伤、毒蜘蛛咬伤、毒蛇咬伤、蜂蜇伤、蜱虫皮炎、水母皮炎; 性传播疾病 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艾滋病、生殖器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痫; 过敏性或变应性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自身敏感性湿疹、郁积性皮炎、尿布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口周皮炎、汗疱疹、颜而再发性皮炎、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药物性皮炎、激素依赖皮炎; 职业性皮肤病 工业职业性皮炎、稻田皮炎、油彩皮炎、职业性痤疮;

物理性皮肤病 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放射性皮炎、烧伤、热激红斑、痱子、夏季皮炎、冻疮、皲裂、摩擦红斑、摩擦性苔藓样疹、鸡眼、肼胍、足跟瘀斑、压疮; 神经精神性皮肤病 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痒疹、结节性痒疹、色素性痒疹、神经官能性表皮剥蚀、拔毛癖、断发癣;咬甲癖、人工性皮炎;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多形性红斑、环状红斑、银屑病、副银屑病、单纯糠疹、玫瑰糠疹、连圈状糠秕疹、石棉状糠疹、扁平苔藓、光泽苔藓、念珠状红苔藓、硬化萎缩性苔藓、线状苔藓、剥脱性皮炎;结缔组织疾病 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筋膜炎、干燥综合征; 疱疹性皮肤病 大癌疮、类大疱疮、妊娠疱疹、线状IgA大疱性皮扶病、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角层下脓疱病; 营养及代谢障碍陛皮肤病 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A过多症、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症、维生素B12缺乏症、叶酸缺乏症、烟酸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症、黄瘤病、皮肤淀粉样变性、叶啉症、蔬菜日光皮炎、黏液性水肿、胶样粟丘疹、痛风; 皮下脂肪组织疾病 结节性脂膜炎、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冷性脂膜炎、播散性脂肪肉芽肿病、皮下脂质肉芽肿病、刨伤性脂肪坏死、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 渐进性坏死性疾病 环状肉芽肿、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多形性肉芽肿、结节病;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雀斑、黄褐斑、瑞尔黑变病、文身、雀斑样痣、蒙古斑、太田痣、无色素痣、老年性黑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