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更鲜活些

让语文课堂更鲜活些

让语文课堂更鲜活些

《元宵节》它很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因而在学这一课时,我想从生活入手,从生活中入手,再回归到生活中去。但课一上起来,却与想像的相去甚远。,便对自己这一堂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我觉得主要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过于强调实,而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2、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持久性不够,这些作为小学教师我都是清楚的,但在课堂中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课间操没有运用,使学生在学习疲倦时没有得以调节。课堂节秦一直很平稳,尤其是后半堂课应加快节奏。

3、过于强调课堂常规,没有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从设计上看,一堂课采用多种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识记字形,以多种形式,让生字复现,让学生巩固,并在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认读,似乎都无可厚非。但今天这堂课明显让我感觉到与往常的不同,平时强调课堂常规是因为学生太活之后不善于听,但在今天我并没有强调时学生却异常地安静。让我奇怪,也许一年级的孩子也知道什么是紧张了吧?而我对于这情况竟无法去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与学生之间似乎成了油与水的关系,没能像往常那样相互融合。于是整堂课便显得实有余而活不足了。我常常希望自己能上的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不作秀,不生硬,在课堂中体现一种语文的大气,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知道什么叫语文。但今天的失败让我自己很惭愧,这毕竟不是一种大气的有尝试性的失败。好在课后检查了一下,学生却掌握得很好。看来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走进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课堂教学,并以其高效、便捷等特点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让教师事半功倍,让学生受益匪浅。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我通过实践,深感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常规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练习固然能让学生把知识学得牢固扎实,甚至是熟能生巧,但长此以往,难免单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减退。进而出现死气沉沉、无人回应的课堂局面。如果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给学生上一上活动课,就会让学生充满生机,让课堂充满活力。开学之初,我就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语文活动课。活动的主题是“写成语,说成语”,活动的内容是:(1)写成语比赛,(2)组成语比赛,(3)反义成语比赛,(4)成语接龙比赛,(5)讲成语故事比赛。我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投影仪显示,按照活动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一节课下来,学生精神抖擞,兴趣盎然,下课之后还意犹未尽。在第一次大作文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一堂课是语文老师带领我们上的一节,写成语,说成语,的活动课。这节课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兴趣浓厚,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成语的博大精深,而且提高了我们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在以后学习中,我一定要掌握、积累更多的成语,并运用到写作和口语交际中”。看了这段话之后,我感到很欣慰,如果在教室里上活动课,肯定收不到这样的效果。语文教学中少不了活动课,更少不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善于积累知识知识在于积累,学习在于勤奋 语文学科知识广泛,包罗万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四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广告,你好”的活动课,这节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了一些生活中的广告,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了广告的类别、语言表达方式及特点。让学生尝试自己写广告,平时积累多方面的广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古诗的综合性学习。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古诗苑漫步”的活动课。先通过声音图片让学生赏古诗、背古诗,然后分门别类(动物、植物、色彩、地名)让学生填古诗。最后让学生整理、积累描写山水风光、抒发离情别绪,蕴含哲理,借月抒怀,这四个方面的古诗。这节活动课让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了全面地复习,并且掌握了归类记忆的方法。 3 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现在的语文知识。灵活多变,它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传统的语文常规课已不能与时俱进,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作用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它犹如一只万花筒,只要教师巧于转动,就能变幻出五彩缤纷的美丽图案来。为了让学生广泛涉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引导学生上了一节“名著阅读大比拼”的活动课。这节活动课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必答题,第二部分:抢答题,第三部分:谈一谈。这三部分内容通过多种题型(填空、问答、连线等)和故事片断、乐曲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名著的作者及内容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多方面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如果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正是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体现。 一、做好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离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入授课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课堂的导入,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 给学生表现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愉快。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含的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愉快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自己心甘情愿地旁落为附庸。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消失了,完全是疲于应付,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应让自己的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单纯地学知识为主动自觉地既掌握知识和方法又培养能力。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作了较多的探索,涌现出较多的模式。如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等等,都较好体现了愉快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大胆表现出来,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四、教师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浅议兴趣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浅议兴趣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6-11-09T14:53:20.8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6期作者:于井龙杨永波[导读] 有助于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凝神聚力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庆阳中心学校130518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兴趣这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让课堂教学活动生动和鲜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灵动起来,乐见语文课堂艺术化的情境与魅力,有助于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凝神聚力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词:精彩情境欣赏陶冶语文教学就是培养语言文学素养和能力的教学,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和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欣赏语言文学艺术过程,也是语言文学艺术再现过程中情景交融教与学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让学生对语文所蕴含的魅力站在鉴赏和学习的角度与位置上,从兴趣出发进行体验和学习语言艺术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素质为依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征与已有的经验,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情境,让课堂教学活动生动和鲜活起来,使学生乐见语文课堂的艺术化色彩,提高课堂的教学魅力与效力。 第一,以个性鲜明的手法切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如果有一个精彩的开端,你就可能会如同明星一样耀眼。教学活动或许也是如此,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采用适合自己、契合文本内容的教学手段进行导入课题,对吸引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妙不可言的效果。也是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有效举措,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预期目标都起到推动作用。但从切题导入的语言、媒体、活动和信息的几个要素来讲,在众多的技巧中,经常采用的无怪乎有知识衔接法、故事引入法、情境烘托法、悬念介入法、猜谜解题法和背景呈现法等等。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方法,都要符合目的性、关联性、艺术性、启发性和机智性的特点,使导入方式围绕着教学重点,服务于教学目标;具有知识的缜密的关联性和一定的艺术魅力,去引起学生的关注、启迪智慧、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情趣剧增的状态下,激活潜在的能量,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能动性活力展现的乐园,变学习为自身内在的“我要学”的需求。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制作了50秒的多媒体下载课件,用教学时展现“颐和园”的山、水、阁、桥所构成的美丽画卷,提出“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外游客竞相游览的我国的一座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你想去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作者笔下的‘颐和园’游一游”……以情境与语言并行引言,揭示了颐和园的内涵性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第二,创设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创设一种具有感染色彩的情境,让情境激活文本内涵,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浓郁的探索、认知的兴趣,以高昂的情绪色彩凝神聚力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造情境,让学生有体验性地、形象地演义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的人物特点;而《渡河少年》一文,我采用了多媒体动画课件进行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教学,让渡河少年与撑船老伯的对话与表情,在那种“秋风秋水”的环境下,依然选择踩水过河的坚毅性格鲜活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渡河少年”在文本中所勾勒出来的那一连串“脱、擎、滑、踩、游”等过河时的动作,以大幅度而娴熟地、形象地展示,强化学生对人物形象与文本艺术形象的契合。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了渡河少年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坚毅与勇敢的品性。创设情境展现了个性化人物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的积极因素,使学生轻松与快乐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第三,欣赏文本的妙笔佳境,陶冶学生的情趣。语文教学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的展现过程。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可以领略和欣赏到文本的内在美。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角色读、情境读、选择读和品味读等方式,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与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审美的情趣。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鸟”及所生活的环境“天堂”去进行联想,学生也迫切想看到作者笔下的“鸟”和“天堂”究竟是有什么奇特?学生发现了作者写的却是晚霞中的几处留给自己记忆的景物,急于见“鸟”却没有看到“鸟”的一个悬念伏笔,并直叙了“我们的船渐渐逼近了榕树……”;老师面对着学生表情和不解,引导学生选择地读,侧击问题:“我们虽然没有发现鸟,但是,我们看到了什么呢?你的感觉又是什么呢?”学生在互动议论中,众所纷纭什么榕树茂盛之美,艺术化的形态之美,生命力与色彩之美,等等;文本只借助“仿佛听见扑翅的声音”才流露一点“鸟的天堂”的影子,学生不禁提出了“作者写鸟的天堂”为什么写了这么多榕树的各种美,却连一个鸟的影子都没有写呢?其实,教师让学生明白的是,这是“悬念”化艺术手法与“静态”美的衬托,一笔去写既凌乱又没有艺术品味;引导学生明晰,只有把问题放在大环境下,全文总揽才能够欣赏得到其中的奥妙,才能在选择读和重点读的对比时感悟到“静态”鸟的天堂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力”。然而,当学生疑议作者为什么不去惊动鸟呢?在感觉中,学生还是看到了文明意识影响了“所有人”;此时,作者却神笔挥洒,直入“鸟的天堂”,抛出了“鸟”的悬念,学生饱览了作者从正面描写鸟的天堂的动感、动情的动态美,学生只有在情境读中才会更好地体验到人动、鸟动和谐的鲜活之美,看到作者传神入化地对鸟的天堂的鸟声、鸟影、鸟形和鸟姿描写,前后贯通了“应接不暇”的“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情境之美。这种欣赏和玩味文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绽开想象,感悟课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活力。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怎样让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我送你一句话!”“我想起一句诗!”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发表时间:2017-05-02T13:37:29.8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7期作者:范惠敏韩延珍[导读] 语文教师公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山东省潍坊市育华学校261000 摘要:语文教师公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评价自然美、艺术美及其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节操,激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基于语文情感美育的特点,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个感悟的程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是使学生不光从作品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美的感受。具体地说,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言体现情感美育 一、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 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语言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即通过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朴素或华丽,或婉约或豪放,或准确或生动,都体现出语言的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文的独特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美好的情思中去,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例如,教授《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教师必须仔细讲解、分析作品的美好语言和优美词章,使学生从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文道统一,即文章的语言和学生的心灵美得到很好的结合,最终使得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中语言形式的变幻、语言节奏的强弱、遣词造句的色彩等方面,获得自身语感的提高,使得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有更为直观的感知,从而发现和认识到祖国语言的美。 二、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悟美 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来感悟美,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文章的意境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想象力,即通过具体的情景引发学生美的想象力。教师应在学生具有感受文章语言美的能力和语感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美、理解美,真正了解美的本质,使得作品的“此情此景”内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把作者的创作过程与自身的认知过程有机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获得美感。实践证明,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一文中,作者深情地给我们描绘了春天,赞颂了春天,表现出了春的绚丽多姿。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等等美的图景。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带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探索春的美景,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通过细读、细品以及想象认识到春的美,得到美的陶冶,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三、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所学文章的背景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通过创设合理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审美理解力的提高。好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对人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养成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溶于作品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实现与作者思想的沟通。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分析所学作品的时代和背景,摸索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思想共鸣。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是一篇优美的作品。由于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在下过一场大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的塬上视察地形,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在这个作品中,祖国山河纵横千里的景色得到展示,同时也表现了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教师在教学这篇作品的时候,应通过深入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景色以及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深层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进而提高学生审美的理解力。 四、通过作文教学体现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作文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在大自然中观赏美。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走出课本,到真正的大自然中,观察身边的事物和景色,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2.在生活中寻找美。例如,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记录学校中的环境美、教师育人美、学生行为美和心灵美等等。 3.让学生自己创造美。学生可以自己设置墙报或手抄报,自办校刊校报。这样既能美化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创造美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锻炼、巩固。

让语文课堂快乐起来

让语文课堂快乐起来 发表时间:2014-05-12T09:32:08.1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5期供稿作者:詹晓凤[导读] 老师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时代变化特点来备好每一节课。 ◆詹晓凤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校638400 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往往让学生感觉很痛苦,于是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的情景常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洗涤着语文课堂的尘埃,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这是当今语文课堂追求的一种致高境界。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充分说明只有师生关系比较密切时,学生才会接受老师讲的道理。而密切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不正是在她的老师沙利文女士爱的光环的照耀下而走向成功的吗?如果沙利文老师对海伦没有爱心,也就不会有海伦·凯勒的伟大成就。因此,教师把爱献给学生,公平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就会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氛围中乐于去学习。 二、讲究教学策略,设计快乐教学。老师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时代变化特点来备好每一节课。特别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应该以课程纲要、课程标准体现的理念来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快乐起来。比如,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这么长的一篇课文,不知该如何下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经过反复思考,从快乐理念出发设计,以最后一句切入课文,即:为什么那夜的豆、那夜的戏令人难忘?问题抛出后,课堂马上就沸腾起来了,经过激烈的讨论、个体的展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答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感受了语文课堂的快乐。 三、利用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能让学生进入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冰心的《谈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的特征,我找了一些相关的图片,配上恰当的音乐,结合课文关键性文字,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欣赏。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了语文的快乐,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活动为载体,以能力为中心。教学过程要始终贯穿活动线索,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封闭状态,是一次教学方式的革命,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喜欢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倡导。”因此,我首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就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我将活动的准备、实施过程、活动评价都交给学生完成,每次选两名主持人作为活动的策划者,让他们根据活动的主题去分组布置任务做好准备,再根据活动的主题设计好开场白、串词、结束语等,活动结束后再进行点评。这样,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语文素养,更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人人参与互动,个个兴趣昂然。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语文课常常遇到尴尬的情景,但是再烂的课也有其闪光点;相反,即便你精心准备,充分预设,再好的课也难免留下一些小小的遗憾。所以,每堂课都应深刻地反思。为了让课堂更有活力,完成教学任务时必须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每一个人要懂得这节课学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听说读写,小组内互动,共同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参与面广,兴趣浓,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改革,学生更需要快乐。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10-18T16:56:46.07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作者:郭文学 [导读] 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淄博 255000)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讲得过多,从字词段落到布局谋篇,从人物形象到写作特色,无一遗漏,生怕学生听不明白。结果是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这时候,我们有幸与她牵手、与她结缘,她就是------主题阅读。随着课改的实施,主题阅读已受到我校语文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让我们喜欢“她”、迷恋“她”。在上学年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将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目的就是利用拓展资源和大量的阅读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比如我学到了批注式阅读,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学生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我也会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学生记下说出自己的感受,以读为本,读中感 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课外阅读课内上”。这便是语文主题阅读。“树立大语文观”,“从教材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教学”,“以一个主题式问题引领单元阅读”……主题阅读不再是一课书一课书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散敲碎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式问题的整组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繁琐讲解、不停发问,而是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引领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的刀刃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实际证明,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主题阅读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发挥大量阅读读书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主题阅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种读书方法,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鲁教版三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那么,对于从未到过南方的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呢?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及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出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相机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课件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关于榕树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冠头岭看鸟》,“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像天女散花在空中飘荡。作者通过细致描述及小男孩的介绍让我们观赏了活生生的各种鸟儿:哺育幼鸟的犀牛鸟,把芭蕉叶卷成窝的缝叶莺,把窝织成小篮子的织布鸟……铺天盖地的鸟儿让你眼花缭乱,婉转悦耳的鸟声不绝于耳”,这岂不又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鸟的天堂”?同时,还阅读了新语文阅读的《小草》《瀑布》,读这些描写景物的文字,边读边想象,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学习《古诗两首》,我把两首写友情的诗词进行比较教学:交流对两位作者的了解,并复习所学过的诗词;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感知诗词大意;比较两首诗词所写时间、景物、各自特点有什么不同;通过吟咏诗词、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依依不舍”、“关切与祝福”。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又带领孩子们一起赏析了《经典诵读》中自己喜欢的有关送别、友情的古诗词,并结合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写情诗词名句进行了诗词拓展诵读。在分享赏析、反复诵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背下了《送友人》《赠范晔诗》《北郭闲思》《伯牙绝弦》等多首同主题的诗词。在最后的展示诵读环节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展示学习的收获,分享积累的快乐。 二、主题阅读,读中感悟,习得方法。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以三年级教材《一面五星红旗》为例,选编课文的意图之一就是学习一些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本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我想,该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一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呢?我想到了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高度浓缩了课文的精华。先让学生找出含有国旗的句子,用多媒体出示,反复品读,通过我的言行看出我对国旗的热爱和珍惜,折射出我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教师用手中的魔棒------“白板笔”轻轻地点点、画画、圈圈,围绕这些句子我们看出作者没有任何豪言状语甚至是只言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这样写显得深沉而含蓄,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这其中教给了学生一个习作小方法,那就是“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接下来与学生一起阅读了《送我一枝草》,文中作者漂泊他乡,因为得到一枝草的“支助”而信心倍增,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也许付出“一枝草”的人更感快乐,因为他“吹着口哨”传递快乐,更因为他让快乐得到了无限延展。而新语文阅读中的《国旗的故事》,梁帆的话更让我们得出了:祖国对我们来说,必须比我们自己贵重。不同的阅读,相同的主题:爱,让世界没有距离。 主题阅读,正是体现了课标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主题阅读,学生会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在这里,他们可以领略爬山虎的蓬勃生机,可以欣赏钱塘潮的神奇壮观,可以感受九寨沟的奇绝美妙;他们会为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庭而感到欣慰,为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而深感折服,为雄伟的长城而感到自豪;他们也会沉浸在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同情里,陷入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思索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谈有关新课程实施的话题。我们金水区教研室的老师们为了使一线老师能够轻装上阵,给大家提出了“先进入”的指导思想,鼓励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并多次到课堂听课,认真辅导,才使我们在高标准,低要求的前提下逐渐进入课改。今天我谈的话题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会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 我就首先从观念的转变说起吧。观念的转变中我重点谈谈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 一、课堂要成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泉 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就是放下自己绝对权威的架势。如果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学生必定没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权威,学生很可能跳不出参考书的范围,也就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放下权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积极参与大家的争论,这时你会发现课堂充满了活力。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每次上完课,我总是非常

兴奋,课堂上师生的唇枪舌战,引经据典,时常给我许多新的启示,许多新的活力,让我激动又兴奋。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师生讨论总结的十分热烈,大家都在用自己最动人的语言称赞元方的诚信和懂礼,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元方一点儿也不懂礼貌!”当时有很多听课老师,大家闻声一齐望过去,一个平常很懂事的男生,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看到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望着他,他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至今让我难忘,他是这样说的“元方时年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与父亲的朋友讲话,把人家批评的无话可说,这说明他聪明,可他对人家的惭愧(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和元方握手)不理不睬,这多伤人心啊!”大家都默默无言,陷入深思,有一个同学起来反驳他“他是怕那个人打他才不回头的!”有人起来帮他说:“不对,元方就是不太懂礼貌,他只记得批评别人,却不注意自己的行动!”。“他已经把不懂礼貌的父亲的朋友批评得惭愧了,能说他不懂礼貌?”“不接受别人的歉意就是不懂礼貌!”大家争的两眼放光。 像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许多同学发现作者精心描绘的飞渡一节,其实从文中的具体数字来看,那些半大斑羚是无法成功飞渡彼岸的。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们一向是站在作者和参考书一边的,这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当这个不能成功飞渡的问题的提出来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简图,一边画一边讲,试图说服大家。谁知,我的小反对派们也不甘示弱,一个叫金山的同学也跑上讲台画起简图,也是一边画一边讲,我在旁边观察,大家听得十分专心。“大家看这儿,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内容摘要】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关键词】 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学习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

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美”在小学语文课堂

“美”在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课程是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重新解读新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美育的有关论述,重新认识美育在全面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把美育和学科知识教学融为一体,落实小学语文学科的美育任务,和其它学科一同完成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知道,深入地理解课文是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放弃射门》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福勒和其它运动员在射门时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分析,组

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射门这一行为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福勒这一形象的“人性美”,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陆游的《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个写景的句子,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诗人在小心地走过苍苔时,忽然看见一枝美丽的红色杏花从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素质,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趼究当前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状况,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事物刺激所吸引,因为“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才会还语文课堂于精彩,使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

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指出: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根据对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一课中,

“慢教育”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6210497.html, “慢教育”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作者:吉鹏 来源:《启迪与智慧·下旬刊》2020年第03期 摘; ; 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中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也注定语文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慢教育”理念,十分符合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慢教育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也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关键词:慢教育;語文课堂;语文教育 语文是我们距离母语教学最为接近的一门课程,小学语文极为重要,不但要教导学生认识汉字、词语,更在于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独立人格的重要课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也注定语文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慢教育”理念,这十分符合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语文课堂“慢节奏”,才能保证学生完全理解课堂内容,领悟语文的魅力;语文课堂“慢阅读”,才能让文本真正浸润学 生的心灵,滋养学生;语文课堂“慢品味”,才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 养,也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一、课堂“慢节奏”,保证学生理解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效社会,似乎“慢”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上也一味追求高效快速,一味求快的课堂会让学生感觉到应接不暇,最终一知半解,很难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语文课堂上做到“慢节奏”,看起来好像是变慢了,讲解的知识也变少了,但其实在“慢节奏”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却变得更加活跃,他们能更充分地理解课堂内容,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精髓。 例如,教学《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字数简短,但却极有深意,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读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激昂。这篇课文的教学节奏更应该慢下来,让学生去认真品味课文中的壮哉呼喊,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的情绪随着课文受到感染,真正理解何为“少年中国说”。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情感的,才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熏陶学生的情感心灵,必然要让语文课堂的节奏慢下来。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只有让语文课堂的节奏慢下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路被打开,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二、课堂“慢阅读”,浸润学生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