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宇宙与空间探索

1.太阳系的组成:

●一颗恒星:太阳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的卫星:月球

2.天文单位: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个天文单位(AU)=1.5×108km 光年:距离单位;1光年=9.46×1012km=6.32×104AU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运动状态。

4.磁力和重力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5.利用滚轴或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跟它运动方向上的截面积有关。应用

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阻力不相同。

6.重力:地(星)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约为9.8N。

单位:牛顿(N)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质量不会改变,重力会改变。

7.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火箭、喷气式飞机的原理)

9.火箭设计成流线型的原因:减少火箭升空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第十三章地球、矿物和材料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岩石可分为岩浆岩(花岗岩坚硬)、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石)

3.土壤的成分(怎样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4.土地荒漠化

5.矿物

●分类: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

●组成:化合物、单质(金矿)

6.金属的提炼

●单质:冲淘法

●化合物:提炼法(铁的还原)

反应前

氧化铁——红色

反应后

铁——黑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二

氧化碳)

实验要点:

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实验

结束先冷却再断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有毒,装置最后没

反应的一氧化碳应点燃

反应方程式:

7.金属的特性:

①具有光泽

②延展性强

③导热性好

④具有导电性

8.合金的特性:

①熔点低于组成它的任何一种成分金属的熔点

②硬度高于组成它的任何一种成分金属的硬度

9.石油的分馏:根据组成成分的沸点

..不同

石油加工产品: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脑油、沥青

10.塑料的特性:

①轻巧牢固

②容易生产、容易制成各种形状的产品

③具有抗酸、碱腐蚀的能力

④不导电、不易传热

11.废弃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第十四章海洋与海洋开发

1.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

2.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药品等

3.探索海底世界面临的困难:黑暗、缺氧、寒冷、高压等

4.海洋资源包括:(举例、连线)

海水资源——食盐的提取、海水淡化

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药品

海洋能源——潮汐能、波浪能等

海底石油资源——海底天然气、石油

深海矿产资源——锰结核

滨海旅游资源——滨海沙滩

海洋空间资源——建立航海线、铺设海底电缆、填海造陆、建造巨型海轮、兴建人工岛

5.海洋污染(分析来源、危害)

6.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自然原因)/溢油、赤潮(人为原因)

第十五章人与自然地协调发展

1.人口的过度增长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资源耗尽、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受阻、就业困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种类多、总量大;空间分布不协调、人均占有量少

自然资源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珍惜节约

3.环境是人类进行生活和生产的场所,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4.生态系统(概念、判断)

5.食物链(书写方法,注意箭头的方向/起点必须是植物)

6.生态系统中,植物量的变化往往受气候的影响,动物量地变化往往受植物的影响

7.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人与环境一定要协调发展。

8.影响现代环境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台风、地震、火山爆发……

人为因素: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9.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原因、造成影响)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皮肤有,,等感觉功能。 2、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末梢将香味传到大脑的,从而形成了嗅觉。 3、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4、舌尖对比较敏感,舌侧对比较敏感,舌根对比较敏感。 5、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 6、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7、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8、跟水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 9、声音在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10、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 11、声波--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12、耳还有保持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13、声音的高低叫做。 14、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物体振动,频率就越大。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频率越小,音调。 15、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得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赫。 16、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 17、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 18、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有关。 19、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分贝的符号为dB。 20、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 2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传播的。 22、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23、光的传播不需。 2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千米/秒。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 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光年,属于单位。 25、1666年,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彩色光带中颜色是按红、、黄、绿、、靛、紫的顺序排列的。

七年级科学第二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及练习(无答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二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及练习(无答案)浙教版1.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而闻不出这种味 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2.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皮 层的嗅觉中枢(形成嗅觉) 3.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对甜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 尖,对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侧的中部,对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侧的前半部分。 4.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 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皮层味觉中枢(形成味觉) 5.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 的声音叫做次声。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的能力越弱。人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耳蜗、半规管、前庭)三部分。 6.耳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两个方面。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 7.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 波扩大并传导)→耳蜗(听觉感受器将声音信息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8.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9.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需要介质: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可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b)传播的形式: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用途:1.医疗上用超声波来粉碎结石;2探测海底深度。 c)传播的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声音传播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d)传播的实质:遇到障碍物时,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10.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a)音调:我们把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b)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做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分贝作单位来计量声音大小。分贝符号是dB。 c)音色:是指乐器或嗓音的音质。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及发声的方法有关。 11.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 是长度单位。

七年级下科学期中考复习提纲

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分别由感觉器官眼、耳朵、鼻、舌、皮肤感受。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触觉:触觉感受器、痛觉:(痛觉感受器,对人 体有保护作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皮肤不能准确的感受温度。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测试温度),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盲人阅读盲文)。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因为味觉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7、进行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 验的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传播的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声音传播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 速度是340m/s。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轻的、薄的、小的、细的、短的物体振动快,振动频率大,音调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 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蝙蝠:发出、接受超声波。B超:应用超声波。地震:发出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流星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 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等大、缩小、放大都有可能)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 或3×105K m /s),空气中次之,液体中第三,固体中最慢。光年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①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②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 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⑦嗅觉的特点:(4点) 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②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 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 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 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2、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 加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④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3、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内耳半规管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并传递给听觉神经。

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宇宙与空间探索 1.太阳系的组成: ●一颗恒星:太阳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球的卫星:月球 2.天文单位: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个天文单位(AU)=1.5×108km 光年:距离单位;1光年=9.46×1012km=6.32×104AU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运动状态。 4.磁力和重力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5.利用滚轴或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跟它运动方向上的截面积有关。应用 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所受的阻力不相同。 6.重力:地(星)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的;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约为9.8N。 单位:牛顿(N)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质量不会改变,重力会改变。 7.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火箭、喷气式飞机的原理) 9.火箭设计成流线型的原因:减少火箭升空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第十三章地球、矿物和材料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岩石可分为岩浆岩(花岗岩坚硬)、沉积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石) 3.土壤的成分(怎样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4.土地荒漠化 5.矿物 ●分类: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 ●组成:化合物、单质(金矿) 6.金属的提炼 ●单质:冲淘法 ●化合物:提炼法(铁的还原) 反应前 氧化铁——红色 反应后 铁——黑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二 氧化碳)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 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 感觉器官。 2、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 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 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4、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5、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6、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7、嗅觉的特点:(4点) ①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了。 ②人的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8、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 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9、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10、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11、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复习提纲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细胞的概念和分类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 3.细胞的基本功能 -营养摄取、排泄、呼吸、生长和分裂、遗传 4.细胞的繁殖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5.细胞在人体中的作用 -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二、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2.生物分类与命名 -动植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分类的多样性形式(生物分类表、分类树等)

3.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 -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原因 4.进化的证据 -古生物化石、生物地理分布、胚胎发育、解剖结构等 5.人类的进化 -猿人、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等 -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三、遗传与变异 1.遗传的基本概念 -遗传的规律性和机制性 -遗传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2.遗传的基本过程 -基因的传递与表达 -遗传变异的形成 3.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 4.遗传的应用

-人工选择法、基因工程等 -遗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四、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位等 -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关系 -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 -网络和循环关系的作用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脆弱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修复 4.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五、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获取新知识和验证科学原理 -提高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复习提纲 1、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昆虫发育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如青蛙、蝴蝶、苍蝇、蚊子、蛾、蝶、家蚕等。 蝗虫、蟋蟀、螳螂、蝼蛄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判断某个体发育是变态还是不变态,看幼体和成体和成体之间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判断是完全变态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一般是看是否经历蛹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有较大的影响。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精囊、前列腺(产生粘液)等器官组成。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4、精子与卵会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输卵管是受精场所,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接近卵的精子有无数个,能钻入的精子有一个。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是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 5、胚胎与母亲通过脐带和胎盘相联系,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它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6、胚胎被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胚胎大约要在母亲体内孕育9个月,然后从母亲体内产出。第二个月的胚胎出具人形,从此称为胎儿。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7、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男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胡须、腋毛、阴毛,声调变得低沉;女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腋毛、阴毛,乳房开始增大。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时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来源:21cnj*y.co*m】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版权所有:21教育】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至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 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 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生殖方式: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对环境的察觉知识巩固◇ 1、五种基本感觉及其感觉器官:视觉——眼,听觉——耳,嗅觉——鼻,味觉——舌,触觉——皮肤。 2、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器官。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触觉对人体的保护意义极大。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1)会产生适应现象,这是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对环境的适应性); (2)会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减弱;(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5、舌内藏有味蕾,里面有许多味觉细胞,对液体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6、人具有的四种基本的味道:甜、咸、酸、苦。 7、舌对不同部位相应感觉的敏感区:舌根——苦,舌尖——甜,舌侧中部——酸,舌侧前部——咸。 8、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9、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10、声波的应用: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利用声波探测海水深度等。 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 11、耳的结构中耳:鼓膜(在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鼓室、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传到耳蜗)

内耳:半规管(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前庭(内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12、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13、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4、防止噪音的途径:(1)控制噪声声源振动(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震动);(2)阻断噪音传播(隔声、吸声和反射声音);(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 15:大多数人把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16、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燃烧的篝火等。 17、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影子的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18、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19、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х105 千米。 20、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 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光年。 21、1666年,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彩色光带中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22、不同的物体对光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他本身颜色相同的光;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相同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23、红外线:有热作用,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等)。 24、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照射到另一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5、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初中七年级的下科学期末考总结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 1 . 2 . 3章)板块一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 1 节:重生命的出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重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 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联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挪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 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构成。 成年女性大概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联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胎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 、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 天或约 9 个月) 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 胚胎经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取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余废物。 5、临盆和养育 ⑴临盆: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临盆。临盆过程分为宫颈扩充、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人工达成受精过程,而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持续发育。(实质上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 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重生婴儿主要靠母乳饲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第 2 节:走向成熟 1 、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色是性发育、性成熟。 2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别

第一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复习提纲 1、新生命的诞生: ①大多数动物的新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由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形成的。 ②精子与卵的结构的比较: 精子卵 结构分头部和尾部,细胞内有(细胞膜、 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内含卵黄)、 细胞核) 大小约0.05毫米0.1毫米,是人体最大的细胞 形状蝌蚪形,能游动卵圆形,不能游动 ③人的生殖系统: 男性的生殖系统组成: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 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成年的女性大约每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受精卵。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中。 说明:人的受精过程是在女性的输卵管中进行的,受精前接近卵细胞的精子有无数个,而真正能钻入卵的精子只有一个,最终精子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马上进行分裂,这是的养料主要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形成胚胎后,才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 ④胚胎在子宫内发育: 受精卵形成胚胎后,在子宫内发育,这时胚胎与母亲靠胎盘与脐带相联系,胚胎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亲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除体外。由于胚胎外面有羊水包围,这对胚

然后从母体内产出。 ⑤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⑥婴儿出生后的大声啼哭:为了使肺部充满空气,从而启动呼吸运动。 ⑦母乳喂养的好处是:母乳营养丰富,且其中还含有抗病物质。 2、走向成熟: ①人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②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度时期。女孩子年龄一般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子比女孩子晚2年左右。 ③青春期人体变化表现在:①外形上的变化②生殖器官的变化③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 ④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人在青春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有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 ⑤男性青春期变化是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女性青春期变化是声调较高、骨盆宽大、乳房发达。 ⑥青春期的身心健康包括:①生理健康②心理健康。 说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叫弱。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制能力 ⑦衰老与死亡: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 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的停止活动,其中大脑死亡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3、动物的生长时期 ①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 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得以延续。 ②青蛙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③青蛙与蝌蚪的比较: 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 蝌蚪水中尾游泳鳃 成蛙水中或陆地四肢游泳或跳跃肺和皮肤 ④变态发育:像青蛙那样,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变态。 ⑤蝗虫的生命周期:卵、若虫(幼虫)、成虫。 ⑥不完全变态发育:像蝗虫、螳螂、蟋蟀等这样,一生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的发育类型。 ⑦蝴蝶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 ⑧完全变态发育: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的生长发育类型。一般很多昆虫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如蚊子、苍蝇、蝴蝶、蜜蜂等 ⑨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影响动物生命周期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和敌害等生活环 境的变化。 ⑩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有性生殖:通过精、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生殖方式 ①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 无性生殖:不通过精、卵细胞结合,直接产生新个体生殖方式 体外受精:青蛙和鱼类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1.1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 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1.2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1.3动物的生长时期 1、动物的生殖方式: ⑴有性生殖(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⑵无性生殖(不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①分裂生殖(代表动物:变形虫); (昆虫、爬行、鸟、哺乳)

新教材浙教七年级下科学第2章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 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4、声波既能够传递信息(对话交流、声纳探测),又能够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 5、V固>V液>V气一端敲击铁管(长度需大于34米),可以听到两次声音,若铁管内装有水,则能听 到3次声音。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 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 (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耳聋分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受损)和神经性耳聋(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两种。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快。频率的单位Hz)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单位分贝dB)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仔细阅读课本P58,了解弦乐、管乐、打击乐的音调、音色、响度的控制和改变。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酸甜苦咸 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幸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

七下第二章1-4节复习提纲有解答

七下第二章1-4节复习提纲有解答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1—4节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器官(感受器)有:等。对应产生的感觉 是。 眼、耳朵、鼻、舌、皮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皮肤感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感觉的产生四步: 1)外界刺激;2)感受器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3)神经传送信息到大脑;4)大脑形成感觉。 3、会影响人的反应时间(神经系统)。 酒精与药物 4、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手背指尖 5、P44寻找触觉最敏感的部位的实验必须控制什么才有效? 闭眼、笔尖接触不同部位的力度相同。 6、皮肤的感觉功能与皮肤的功能分别是? 皮肤感觉功能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皮肤的功能有:感受外界刺激;防止身体水分失散,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7、读P45图,说出嗅觉的形成过程? 气味(空气中)→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8、嗅觉的特点有哪些?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9、舌头表面的每个上都有和。 味蕾味觉细胞味觉神经 10、味觉的形成? 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

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11、五种基本味觉与三种综合味觉? 酸、甜、咸、苦、鲜;麻、辣、涩。 12、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味觉的灵敏度有时也会减弱,说明了什么? 嗅觉与味觉是同时工作的。 13、年长的老人为什么喜欢吃味道浓的食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发生的条件:;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可以振动而成为声源。 振动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 2、蝉是如何发声的? 腹基部的鼓膜振动。 3、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4、发声的小电铃密封在钟罩内,逐渐抽出空气,观察到什么?说明什么? 声音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没有;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月球上二人能直接对话吗? 不能,因为没有空气,必须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主。 6、土电话使用时必须将细线拉紧,为什么? 将振动有效传递。 7、声音传播的方式是: 声波;空气疏密相间的变化。 8、声音传播的速度大小? 固体最快,其次是液体,空气中最慢,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空气温度升高,传播速度加快。 9、回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波的反射,且与第一次间隔0.1秒发上。

2021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2021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可以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场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场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场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展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平安、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宏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顿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顶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拟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消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