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科学1~2单元复习提纲

初一下学期科学1—2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

外耳廓收集声波

耳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功能

鼓膜产生振动

中鼓室与咽鼓管连通

耳:听小骨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2.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3.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4.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老花镜放大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

U>2f f

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2f 倒立实像放大幻灯机、投影机U

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眼睑: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睫毛;遮挡雨水、灰尘

属:泪腺、鼻泪管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结构

眼肌:使眼球灵活转动

眼:眼球壁

外:角膜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虹膜巩膜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内:脉络膜:给眼球提供营养

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球

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6.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2.能的多种形式。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运动

1.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1.参照物。

2.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2)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皮肤有,,等感觉功能。 2、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末梢将香味传到大脑的,从而形成了嗅觉。 3、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4、舌尖对比较敏感,舌侧对比较敏感,舌根对比较敏感。 5、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 6、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7、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8、跟水波一样,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 9、声音在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10、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 11、声波--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 12、耳还有保持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13、声音的高低叫做。 14、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物体振动,频率就越大。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频率越小,音调。 15、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得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赫。 16、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 17、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 18、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有关。 19、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分贝的符号为dB。 20、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 2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传播的。 22、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23、光的传播不需。 2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千米/秒。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 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光年,属于单位。 25、1666年,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彩色光带中颜色是按红、、黄、绿、、靛、紫的顺序排列的。

七年级下科学期中考复习提纲

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分别由感觉器官眼、耳朵、鼻、舌、皮肤感受。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触觉:触觉感受器、痛觉:(痛觉感受器,对人 体有保护作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皮肤不能准确的感受温度。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测试温度),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盲人阅读盲文)。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因为味觉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7、进行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 验的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传播的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声音传播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 速度是340m/s。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轻的、薄的、小的、细的、短的物体振动快,振动频率大,音调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 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蝙蝠:发出、接受超声波。B超:应用超声波。地震:发出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流星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 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等大、缩小、放大都有可能)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 或3×105K m /s),空气中次之,液体中第三,固体中最慢。光年

七下科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复习提纲 1、新生命的诞生 ①精子与卵的结构的比较: ②人的生殖系统: 男性的生殖系统组成: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精子。 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成年的女性大约每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③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的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受精卵。 说明:人是受精过程是在女性的输卵管中进行的,受精前接近卵细胞的精子有无数个,而真正能钻入卵的精子只有一个,最终精子与卵细胞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马上进行分裂,这是的养料主要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形成胚胎后,才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 ④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受精卵形成胚胎后,在子宫内发育,这时胚胎与母亲靠胎盘与脐带相联系,胚胎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亲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除体外。由于胚胎外面有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胚胎在母亲体内发育2个月后初具人形 ,叫胎儿,大约胚胎在母体内发育9个月(合38周,280天),然后从母体内产出。 ⑤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⑥婴儿出生后的大声啼哭:为了使肺部充满空气,从而启动呼吸运动。 ⑦母乳喂养的好处是:母乳营养丰富,且其中还含有抗病物质。 2、走向成熟 ①人的不同生长时期顺序: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婴儿出生头三年(第一次快速生长)、少年期(相对平缓)、青春期(第二次快速生长)、成年期(相对稳定)、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②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度时期,女孩年龄一般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青春期人体变化表现在:①外形上的变化 ②生殖器官的变化 ③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 ③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 青春期的身心健康包括:①生理健康 ②心理健康。 说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要注意培养自制能力。 ④衰老与死亡:衰老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它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的停止活动,其中大脑死亡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3、动物的生长时期: 精子 卵 结构 分头部和尾部,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内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大小 约0.05毫米 0.1毫米 形状 蝌蚪形,能游动 卵圆形,不能游动,是人体最大的细胞

科学七下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一般不指明就是指机械运动;自然界最复杂的是生命运动。 2.能的多种形式: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也能相互转化。 第二节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2.参照物: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快慢保持的直线运动(每时每刻快慢都不变)。 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通过路程的长短;②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看所用时间的长短; ③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大小。 4.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意义: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计算公式:V=S/t;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大小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只是比值大小等于S/t。 推导公式:S=Vt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S与时间t成正比;t=S/V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时间t与路程S成正比。 单位:米/秒(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km/h)读作:千米每小时; 两者关系:1米/秒=3.6千米/时 1米/秒的含义: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米。 (2)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总/t总=(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即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出的是一段时间或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①速度的方向改变,但速度的大小不变;②速度的方向不变,但速度的大小改变; ③速度的方向改变,但速度的大小也改变。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一定有力的作用。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③有相互作用力的两个物体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只有一个物体或没有物体不可能产生力) ②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③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只是研究对象选取不同。 4.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①弹力:压力、拉力、推力、支持力、踢力、提力等; ②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弹力的伸长长度与弹簧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物体没有接触就没有弹力,但物体相互接触也不一定有弹力。 5.力的测量:①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1N的力相当于2个鸡蛋受到的重力大小,一个中学生体重约为500N ②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 ③弹簧秤制造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力的伸长长度与弹簧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F1/F2=△L1/△L2 ④弹簧秤结构:圆环、刻度面板、壳体、挂钩和弹簧。 ⑤弹簧秤的使用方法:a观察调零;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 b选择合适的量程: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不能超过量程; c使用时,弹簧秤应与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即可以测各个方向的力) d读数:1大格内有10小格时要估读,其余不用估读; e记数:符号+数值+单位(N);符号:弹力用“F”;重力用“G”;摩檫力用“f”表示。 例:在用弹簧秤测力的实验中,若用如图所示的弹簧秤,则它的量程是5N,此弹簧秤的最小刻度值是0.2,被测拉力是F=4N。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3.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线段的起点或终点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示意图只要标出作用点和方向。 4.作图方法:①定标度(可以是小数);②找作用点(用“O”表示);③画线段(整数段,至少要2段); ④添箭头(在线段的末端);⑤写大小F= 牛;G= 牛;f= 牛。 注意:两个以上的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图时两个力的标度必须统一,即只能有一个标度。 5.力的示意图:准确地标出力的方向,粗略地表示出力的大小、作用点的方法。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重力:(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重力是地球引力的一部分。施力物体是地球。

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蚕、蝶、蛾、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 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①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②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 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⑦嗅觉的特点:(4点) 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②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 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 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 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2、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 加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④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3、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内耳半规管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并传递给听觉神经。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 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 感觉器官。 2、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 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 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4、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5、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6、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7、嗅觉的特点:(4点) ①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了。 ②人的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8、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 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9、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10、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11、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复习提纲 浙教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 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 ),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 15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 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 混合而成。

初一下科学1~2单元复习提纲

初一下学期科学1—2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 外耳廓收集声波 耳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功能 鼓膜产生振动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复习提纲 1、人的生长过程: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2、昆虫发育类型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像青蛙那样,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如青蛙、蝴蝶、苍蝇、蚊子、蛾、蝶、家蚕等。 蝗虫、蟋蟀、螳螂、蝼蛄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判断某个体发育是变态还是不变态,看幼体和成体和成体之间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判断是完全变态还是不完全变态发育一般是看是否经历蛹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气候、食物、敌害等生活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的寿命有较大的影响。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细胞是人体中的生殖细胞。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精囊、前列腺(产生粘液)等器官组成。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4、精子与卵会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输卵管是受精场所,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接近卵的精子有无数个,能钻入的精子有一个。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这是女性就怀孕了(也称妊娠)。 5、胚胎与母亲通过脐带和胎盘相联系,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它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早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6、胚胎被羊水包围。这对胚胎有保护作用。胚胎大约要在母亲体内孕育9个月,然后从母亲体内产出。第二个月的胚胎出具人形,从此称为胎儿。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7、女孩的青春期一般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男孩的青春期一般比女孩晚两年左右。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进入青春期,男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胡须、腋毛、阴毛,声调变得低沉;女性特点是:身体迅速长高,体重明显增加、长出腋毛、阴毛,乳房开始增大。 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时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 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 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生殖方式: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浙教版新)

七年级下复习提纲(总) 第一章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 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 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新教材浙教七年级下科学第2章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 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4、声波既能够传递信息(对话交流、声纳探测),又能够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 5、V固>V液>V气一端敲击铁管(长度需大于34米),可以听到两次声音,若铁管内装有水,则能听 到3次声音。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 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 (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耳聋分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受损)和神经性耳聋(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损)两种。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快。频率的单位Hz)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单位分贝dB)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仔细阅读课本P58,了解弦乐、管乐、打击乐的音调、音色、响度的控制和改变。

初中七年级的下科学期末考总结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 1 . 2 . 3章)板块一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 1 节:重生命的出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重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 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联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挪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 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构成。 成年女性大概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联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胎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 、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 天或约 9 个月) 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 胚胎经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取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余废物。 5、临盆和养育 ⑴临盆: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临盆。临盆过程分为宫颈扩充、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人工达成受精过程,而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持续发育。(实质上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体内发 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重生婴儿主要靠母乳饲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第 2 节:走向成熟 1 、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色是性发育、性成熟。 2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别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 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 ),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 15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 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 混合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