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散文艺术特征的
简析秦牧的《潮汐和船》

秦牧是当代一位知识广博,思想敏捷的散文家,其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文笔新颖,读之新鲜亲切,给人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
读读《古战场春晓》,不仅感受到了对中国人民斗争精神的讴歌,又使人享受到踏月吹箫的深幽和奔马射箭的豪壮;读读《花城》,不仅看到作者对劳动人民智慧和新生活的赞美,又使人领略到那花光灯影,溢彩流芳的南国春色;读读《土地》、《社稷坛抒情》等,怎不为散文大家那深邃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艺术而赞叹?《潮汐和船》写于一九六一年,它同样也是作者的代表作品,让我们看看作者怎样把思想、知识和艺术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作品一开始就高度赞美了海的威力:海洋多么无边无际,多么的幽深难测。
这里是一切生命的发源地,是目前地球上最巨型动物的栖身之所。
地球上有四分之三的区域是海洋,陆地上再高再大的山峰也会藏没于海洋。
继而作者写在海滩上遇到的情趣:什么“钟螺、蜘蛛螺、扇贝及冬菇贝的残骸”,还有什么“海马”等,给人一种亲近感,缩短了文字与生活的距离。
看渔船扬帆出海,很自然地托出作者歌颂人类揭示海洋和传播文明的主题来。
第三自然节里,注重对船在海洋上出现进行了极为丰富广泛的联想,并热情地给以赞美。
该节主要是素描,有虚有实,有远有近,大小变幻,光彩辉映。
试想寂寞、原始及粗犷的海滩,只要有船的出现,情形就大为改观,如同沙漠里出现了骆驼。
这不仅打开了海洋的门户,更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人类的勇敢、智慧和毅力,以及许许多多的艰苦卓越的斗争。
对大海来说,这是一种动物新种,操纵者是它的脑子和心脏。
这深刻的哲理和奇幻的诗意,使文章具有生命活力。
第二节里,作者思想更加开阔,如天马行空,由古代的独木舟,联想到近代的原子破冰船;从驾独木舟的艰苦惊险,写到驾驭鱼雷舰艇的幸福豪迈。
这里写人类为战胜海洋怎样改进船只,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类文明的赞美,对沉痛历史的凭吊,对翻身劳动人民的讴歌,对勇敢、智慧和坚毅的英雄们的倾慕。
读着这些,感到作者不只是在给我们栩栩如生地讲船的“发家史”,也是在讲惊心动魄的传奇动人的故事。
秦牧:缺陷者的鲜花

秦牧:缺陷者的鲜花导语:秦牧:缺陷者的鲜花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已却没有听到什么。
听众向他发着雷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
匈牙利着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面情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那么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象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
在一个音乐大厅里面,美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这就是:不被缺陷和困难吓倒的那种劳动创造的快乐!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年前,有一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那音乐指挥,是一位眼睛瞎了的七十岁的老者。
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刚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
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
虽然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姑娘们,而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双臂上。
一时,我想起了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芬这一类人物,想起了中国的“生无所息”的崇高的格言,想起了“英勇无畏”这一类珍贵的词句。
就在我们身旁,不是也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吗!这些年来,我们听到有多少残废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呵!有些人,半身瘫痪了却成为扫盲能手,有此人,身体残废了却发展成为艺术家、翻译家。
秦牧散文艺术特点探析

秦牧散文艺术特点探析
巩占龙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8(000)033
【摘要】秦牧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家,其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题材广泛、格调高昂、立意深刻,没有固定格式、尽情挥洒、语言流畅、哲理性强,善于联想、想象丰富,给人以新奇之感.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巩占龙
【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散文创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思想内涵比较
2.论秦牧散文中的"尖端事物"--兼论散文创作的选材
3.试论十七年散文的艺术缺陷——以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三大家为例
4.秦牧散文的思想火花——《秦牧的足印和笔迹》第五章
5.瑰丽的思想翅膀——谈秦牧散文的联想美(秦牧散文研究之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牧散文的个性

秦牧散文的个性作者:娄钰瑶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8期秦牧最初乃是“以打手的姿态进入文坛的”,他自言受鲁迅影响很大,其时主要写的是杂文,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到五六十年代,他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话趣谈之中”的艺术道路。
此时,他开始更多地进行散文创作。
犀利的杂文笔调被收敛,而机智的思维被保留,这使得秦牧的散文创作充满个性。
提起秦牧的散文创作,不得不让人立马想起他闲话趣谈式的散文风格,博古通今的知识内容。
秦牧在三岁时便随父亲到了新加坡,他从小顽劣,喜欢探索新事物,喜欢读书——各种书,著名的、不著名的,武侠的、鬼怪的,国内的、国外的,文学的、科技的,全部都涉猎。
再加之他回国后的生活体验与经历,都为他的散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他富含“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如《潮汐和船》一文,由海洋引入船,引入潮汐,思緒广阔,流连万象,以丰富的知识开阔了作品的境界。
这也使得他的联想十分深远,由此及彼,巧妙并有所附丽。
除此之外,秦牧善于在平畅中追求奇警,常在散文中附入诗句。
如《南国的花市》中,就频繁地引用诗句来描述不同的花,给文章增添了不少雅趣。
尤其是用“毫端蕴秀临霜写”来形容菊花,很是巧妙,曲径通幽,用诗句如把玩珠玉,让人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
秦牧散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够通过广博丰富的知识的吸引,使读者在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感受到其散文形象的生动与语言的优美,从而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其散文中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
秦牧自己曾说过,“我个人是主张写文章应该象说话般随便,一口气地写下来,写成之后,再来作细致的推敲和修饰的。
”(《樱桃和茉莉》序)这种“谈话风”体现在他的创作上,使得他的作品在博古通今之余,又不会显得艰深苦涩,恰到好处地展现出知识的趣味性,读来亲切自然。
比如《土地》中插叙的《左传》中重耳逃亡途中发生的故事,并不卖弄经典,而是用平常的、通俗的话语叙述出来,饶有趣味,引人入胜。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_910204452

诗化散文:杨朔、刘白羽、秦牧杨朔《雪浪花》(1961)、刘白羽《长江三日》(1961)、秦牧《花城》(1962.2)在六十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空前繁荣,散文几乎成为狭义的抒情散文的一统天下,大量的意境隽永、文体优美的抒情散文涌现出来,以“寻求意境”为核心的诗化现象,构成六十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主要倾向,作家们将发现诗意、创造意境当作散文构思的灵魂,评论家将诗意与意境当作散文审美的重要标准,一个作家散文风格的成熟与否也往往以诗化的成就为依据,在那一时期,读者中广为流传的散文大多是以诗意取胜的作品,标志着50年代以寻求意境为内核的当代散文审美建构的完成。
当代散文,尤其是1957年反右以后,散文创作几乎形成了一统的歌颂性的思维模式:只能歌颂,不能暴露,只能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不能暴露生活中的假丑恶,更不能触及时弊,揭露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作家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表现真实的生活,也就不能真实地抒写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和新鲜的发现,只能按照一个既定的思想表现模式去反映与表现生活。
基于这一种一统的、定向的思维模式,散文在情感的活动的表现方面,形成了“豪言壮语”式的抒情定势,说大话、空话、假话被认为是昂扬的格调,时代的抒情;表达作家个人真实的忧乐之情,则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感情或小资产阶级情调。
这样以左的共性消融作家的个性,以时代的豪言壮语代替个人情感抒发的具体性、真实性和特殊性,作家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大为减弱。
这种诗化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背景。
散文创作上的诗化现象有其历史的渊源,中国抒情文学发达,叙事文学不发达。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中国文学追求的意境,也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最擅长的表达方法。
“天人合一”,“物我同构”,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追求与思维方式。
古代散文的这种构思模式与审美风范,作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积演,一代又一代影响着中国散文的创作,借景抒情也成为中国当代散文最基本的构思与表现模式。
第五章-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抒情散文

2.散文结构、形式上的诗意特征。以古典诗词的托 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法创造意境,结构上布局精巧、 “曲径通幽”、“疏密有致” 。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作家简介:诗人型的散文家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主要有散文集《亚洲日出》、《海 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等九部,其中《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海市》写于 1956-1962年,正是“复兴美文” 时期的“诗化散文” 。
二、“拿散文当诗写”是杨朔散文的一 个重要特征,其诗意主要表现为:
二、《社稷坛抒情》赏析
《社稷坛抒情》是一篇极为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将 爱国激情,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 的泥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泥土大地之上的劳动者以及 由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衷心赞颂。
本文充分显示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特点。由于社 稷坛是祭地的,所以作者首先扣住土地联想,想到古 代帝王祭地的仪式,想到劳动者,想到土壤的形成等 等。又由于社稷坛中央是五色土,进而想到五行,想 到中国的思想文化。而后从五色土的紧紧拼合,想到 了国土的统一。本文的趣味性正是源于知识与知识的 自然衔接。当然,本文真正灵魂是在思想而不在趣味。 遥接万代的联想说到底是为了“穿过历史的隧洞,回 到阳光灿烂的现实”。
将抒情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是秦 牧散文的重要特点。其散文是杂文与随笔的 调合,重知识性,兼以趣味性,思想性,以 知识性去生发趣味性,以思想性统领知识性, 往往围绕的事物谈天说地,评古论今,中外 杂谈,从中贯穿着知识、趣味,但落脚点在 现实,即对社会主义生活的感受、理解,所 以他的散文有明显的观念框架和逻辑线索, 名篇有《社稷坛抒情》、《花城》、《土 地》、《古战场春晓》等,其散文结构是博 而能一,滚雪球式的。
10古战场春晓

《古战场春晓》一、作者简介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广东澄海人。
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
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
与杨朔并称中国散文界的“南秦北杨”,作家、中华书局广州编辑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其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
1992年逝世,享年73岁。
二、写作背景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胜利120周年纪念三、解题地——古战场时——春晓以观古战场贯穿全文,实为参观,虚为抒发作者对这一段历史以及当下社会变化的感慨,对现今的三元里寄予如春晓一般的希望。
“古战场”和“春晓”两个看似不协调的词语结合,虽“古”而逢“春”:过去我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浴血奋斗的战场,今天已被勤劳勇敢的人民建设成春光明媚、如花似锦的乐园;没有先烈们前赴后继的战斗,也就没有今天的满园春色。
四、结构梳理第一部分:总写,交代作者出行的时间地点以及目的。
第二部分:描写三元里高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着重描写三元里烈士纪念碑。
第三部分:由眼前追忆过去那段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抗英斗争史。
第四部分:回到现实,有感而发,赞颂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的不屈精神。
结构巧妙紧凑:本文以类似游记的形式展开,将读者引入地点,先由眼前之景写起,描写三元里如今欣欣向荣的局面,然后场面切换,将读者带到1841年那个令人激愤的抗英现场,古战场的一幕幕展现在眼前,话锋一转,再回到当下,读者的视线随作者而转移,作者感慨于三元里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才有了今日的“春晓”,热情讴歌了三元里人民的精神。
五、佳句赏析第1段:“凭吊怀古”一词,直接点明本文的目的。
第2段:“在温煦的阳光下之下……都各个在公路上卷起了尘土。
”形象的描写了三元里如今一派“平和劳动、熙熙穆穆”的景象,扣准“春晓”。
第5段:“十九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壮年期,……象野兽一样到处闯撞掠夺。
”短短一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殖民者当时残暴的行径,如同“野兽”。
秦牧散文分析

社稷坛抒情写于1956年,作者在文章中讴歌了泥土讴歌了我国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代的灿烂文化,表达了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激励人们学习和劳动。
土地写于1960年。
作者在文章中讴歌了土地,讴歌了保卫土地,建设土地的斗争,讴歌了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激励人们热爱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发挥它的巨大潜力。
古战场春晓写于196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作者来到广州三元里古战场,看到一片经绣苍莽的大地,不禁激起凭吊怀古的心情。
讴歌了中国人们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誓死保卫祖国疆土的英雄气概。
一百年荡气回肠的战斗故事和现实中的春满大地、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熙熙攘攘的景象交相辉映,暗示了我们的人民又在创造历史的奇迹。
秦牧曾经提过他出生于一个华侨破落商人的家庭,母亲是婢女出身,青少年时代因父亲生意破产饵过着艰苦的生活,“抗战时期,在困顿的旅途中又曾经步行几千里,在公路的茅棚中和乞丐一起,躺在草堆中。
”秦牧对于土地的那种特殊的情感也许来自他家庭的影响和其不凡的经历。
秦牧散文中里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是船。
他的许多散文的标题就显示了这点,如潮汐和船、船的崇拜、故乡的红头船等。
事实上,船和秦牧的家庭和人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曾祖父就是乘坐红头船漂流到东南亚一带,后来他的父亲也到了新加坡香港等地谋生,秦牧就是出生在香港的,其少年时代基本是在香港和新加坡度过的。
在海外,他目睹了许多华侨在异国他乡的艰苦生活情景,也就是说秦牧是在船文化的摇篮里成长的,因此他对底层民众漂洋过海谋生所体现的精神,他对于船这种事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他的散文里,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而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和象征。
例如在船的崇拜中,作者通过讲诉人类从建设船型屋到死后入殓船棺种种对船的新奇崇拜方式,揭示了人们对于劳动,创造,智慧,进取精神的赞美。
秦牧散文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花,秦牧热爱土地,热爱大自然,热爱那盛开的鲜花和生长的植物,他的散文热衷于写花,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秦牧散文艺术特征的探讨
【摘要】秦牧原名林觉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散文家。
秦牧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学。
他不仅创作散文,也创作小说、杂文、剧本、童话、诗、理论著作、科普作品。
然而,最为人称道的是秦牧的散文。
他的散章取材广泛、格调高昂、言近旨远、光彩照人,是中国散文界里的一朵奇葩,绽放着绚丽的色彩。
【关键词】秦牧散文艺术特征
秦牧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蕴涵哲理亦庄亦谐,将思想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散文界里独树一帜,令人称道。
他的散文创作成果丰硕,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花城》《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等等。
本文在大量阅读秦牧作品和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拟从下面几个方面浅析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一、真、善、美是秦牧散文的特点
秦牧曾经在《语林采英·优美》说过:“古今中外的人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提出过各种要求,然而概括起来不过是真、善、美罢了。
”“真”即是要符合生活的实际;“善”指的是要宣扬崇高的理想以及宝贵的伦理;“美”是读者在阅读后能够产生愉悦的心情。
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秦牧散文的美学理想和艺术目标。
秦牧的散文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作品中蕴涵着高尚的思想和节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真实性是秦牧散文的灵魂
秦牧曾经说过:“写事实,不虚构,是散文的又一特征。
”秦牧以他的创作践行了这句话。
在秦牧的散文创作中,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无论是书写自然界还是描写社会的,都是确有其事确有其人的,文学对象必有现实原形的支撑,准确可靠,不虚构不臆想。
即使是引用趣闻轶事或是历史典故都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令人信服。
秦牧的散文不仅写社会光明的一面,也写社会阴暗的一面,他说文学要敢于面对社会的脓血,要直面淋漓的鲜血,要鞭挞社会的丑恶,只有这样正反对立美丑相较才能赞扬正派人物,才能真正伸张正义,最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善”。
他写先进人物、革命英雄,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赋予他们光辉的形象,美好的心灵,让人爱之敬之。
他也写人面豺狼、叛徒败类,写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面,他笔下,它们是那么的渺小阴暗,让人恨之厌之。
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美和丑、善和恶,是秦牧散文的一大特色,正是因为秦牧散文写真事、说实话,才让他的散文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屹立不倒、经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是秦牧散文的又一特点
秦牧曾经这样说过,占有丰富的社会生活材料对散文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秦牧的散文包罗万象,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于一体。
读者从他的散文中,不仅能感受到散文的魅力,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秦牧的散文取材广
泛,讲古论今、谈天说地、跨越时空、纵横驰骋,读来趣味连连,妙趣横生。
秦牧文中常使用联想这种表现手法,奇妙的想象将现实和历史融为一体。
四、秦牧散文不拘格式、自由灵气,尽情挥洒
秦牧的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笔调灵活自由,思维开阔,文章不刻意追求开头和结尾,讲究“率性而为,笔随意走”。
用自然的笔调连接文章的段落以及上下文,看似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却让文章看起来浑然天成,和谐统一。
如散文《土地》的开头就体现了独特的散文结构——“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作者不着痕迹地精心布局,信手拈来的好句好词,尽情挥洒的真性情,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独具一格,可见作者功力之深。
五、秦牧散文独特的语言风格
秦牧的散文语言多是以平易近人的口语为基础,并兼采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国外文学语言之总长。
整体语言简洁清丽、通俗流畅,蕴含了诗情画意的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好人生和崇高理想的追求。
作者也依据文章的内涵选用语言,有的凸显豪迈之气,有的温婉秀丽,美不胜收。
在《海滩拾贝》一文:“我们在海滩的时候……”这段描写,辞藻丰富,用词精准,妙语连连,毫无晦涩之感,读来不觉口齿留香,回味无穷,由此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功力的深厚。
在《土地》中,作者这样写贵族:“用搜集的眼光找食吃。
”“搜集”一词用得最妙,不仅写出了贵族们丑恶的馋相,也写出了他们凶恶的本性。
可见作者的用词是经过反复推敲琢磨的。
六、结束语
秦牧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秦牧和他的散文将会永远是中国文学上的常青树。
参考文献:
[1]李星奎,文名.论秦牧散文中的”尖端事物”--兼论散文创作的选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唐歆瑜.当代文学主潮中的散文颂歌典范——刘白羽、杨朔、秦牧散文模式成因及影响探微[j].时代文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