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例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体会
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的治疗体会

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的治疗体会
陈海波;陈新弟;林向上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7(015)00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的临床疗效,为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8例腹股沟斜疝嵌顿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采用镇静剂辅助下手法复位,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儿手法复位成功率,手法复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复位成功30例,成功率为88.2%,试验组复位成功33例,成功率为97.1%,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复位时间为(4.2±2.3)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镇静药辅助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可提高复位成功率,缩短复位时间,以减轻患儿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总页数】2页(P108-109)
【作者】陈海波;陈新弟;林向上
【作者单位】福州儿童医院福建福州 350005;福州儿童医院福建福州 350005;福州儿童医院福建福州 3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163例临床分析 [J], 陆锦滢
2.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治疗体会 [J], 肖海
3.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治疗体会 [J], 肖海
4.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临床体会 [J], 廖凯
5.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法复位临床体会 [J], 廖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疝手法复位

小儿疝手法复位---忘忧草
镇静止痛在小儿疝手法复位中十分重要。
有时良好的止痛,疝可以自行还纳。
可以选择度冷丁或氯丙秦1mg/kg.当然如果触诊疝的张力不高、较小也可以直接复位。
复位前需注意与睾丸鞘膜积液鉴别。
复位体位;仰卧,双膝屈曲外展位,利于完全暴露腹股沟区。
一家属固定头肩部,一家属固定髋部,一家属固定双膝并使外展。
这很重要。
否则虽然镇静止痛,但小儿仍会扭动。
操作者左手固定住内环处,右手捏住疝,象挤牙膏一样配合呼吸均匀挤捏。
操作要点是配合患儿呼吸均匀挤捏,将肠管内容物挤入,疝可自行复位。
而许多初学者往往以为是将疝出的组织挤入,极易造成负损伤。
重要的是将肠管内的气体、肠液挤入。
这也是为什麽疝出肠管易复,而疝出网膜难复的道理。
复位后需留观,如腹痛、便血及时复诊。
复位不能勉强,对大于2岁,或反复嵌顿者建议手术。
只需高位结扎即可,且风险小。
小儿疝复位的核心是:
1、良好的镇静
2、正确的体位
3、正确的手法。
腹股沟区嵌顿疝53例诊治体会

腹股沟嵌顿疝是外科 常见 的急腹 症之一 , ,L 4 J 和妇 女易 误诊 、 漏诊 , 常合并肠梗 阻、 肠坏 死及嵌顿 物坏死 。严 重 时可 危及生命 … 。现就 我院对 2 0 0 1年 1月 至 20 0 6年 1 收治 0月 的5 3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发生特点 、 断及 治疗 方法结合 文 诊 献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 4 . 3例 男 6例 , 7例 , 女 年龄 3个月 ~ 7 ,0岁 以下 2 6岁 1 8例 占 5 . 3 ; 0岁 以上 1 2 8% 5 0例 占 1 . 8 8% ; 7 女性 7例 占 1 .0 其 中股疝 6例 、 3 2 %( 斜疝 1 ) 3例 例 。5 嵌顿疝 中, 斜疝 4 6例 , 直疝 1例 , 股疝 6例 。7例 行手法还 纳 择期手术 。急诊术 中见疝内容物为肠管 2 1例 , 大网膜 1 0例 , 结肠 5例 , 回盲部 4例 , 胱 2例 , 膀 附件 1 ; 例 打开后 已 自行还 纳 3例 ; 伴有肠破裂 2例 , 伴有 严重肠 粘连 3例 、 管呈 团块 肠 状疝入 。发生肠管绞窄 1 0例 , 坏死 5例 , 并有 腹膜 炎 2 肠 合
维普资讯
实用 医技杂志 2 o O 7年 8月第 1 4卷第 2 3期 ( 旬刊 ) J M P T,A s 0 7 V 11 N .3 I udE eyT nD y) u t o , 0.4, 02 (s e vr e as .2 s
・ 3 3・ 21
疗, 术前血 、 、 常规 及生化检查均 在正 常范 围。 尿 便 12 麻 醉方法 术前 3 i 肉注射 苯巴 比妥钠 0 1g 东 . 0mn肌 . ,
莨菪碱 0 3mg入室后常规监 测 S P D P、 S O , 导管 . , B 、 B HR、p 鼻 持续 吸氧 1I mi 2I m n 建立静脉通道 。选择 I 一L 或 / n一 / i , J 3 2 k —L 穿刺。腰麻 注入 0 5 d .%布 比卡 因 15ml 2ml退出腰 . 一 , 麻针置入硬膜外导管 , 平躺 5m n i 后硬膜外给予 15 . %利 多卡 因 3m 一8m 。所有 患者均不 给予镇静药 , l l 术毕 行硬膜外 自 控镇痛 ( C A) P E 。记录麻醉后 5m n T ) 1 i( 2 、5mi i( 、0m n T ) 1 n
嵌顿斜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

嵌顿斜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摘要】目的探讨嵌顿斜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
方法分析125例嵌顿斜腹股沟斜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方法。
结果 125例病人均采用手法复位,其中儿童108例,成功复位101例,成人17例,成功复位12例。
结论掌握好嵌顿斜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的方法和技巧,可提高复位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为择期手术赢得时间。
【关键词】嵌顿斜腹股沟斜疝手法复位腹股沟斜疝发生于各年龄阶段,其中小儿最常见。
患儿发生腹股沟斜疝嵌顿时会哭闹、拒奶、呕吐、便血、不能安静入睡;成人发生腹股沟斜疝嵌顿时,会出现局部疼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机械性肠梗阻病象。
如果不及时解除嵌顿,可能会发生肠坏死、肠穿孔,水电解质失衡,重者可致死亡。
从2005至2010我共给125个患者行手法复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25例中:儿童组108例男98人,女10人,男女之比约10:1;年龄<1岁 36例(1-3)岁51例,>3岁11例;嵌顿时间<8h者 82例,(8-24)h者16例;进入阴囊57例,未进入阴囊者41例。
成人组17例,男15例,女2例,男女之比15:2;年龄18-75岁;进入阴囊者13例,未进入阴囊者2例。
1.2 复位方法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如果是首次发现腹股沟区包块,应了解发现多长时间,有何症状,检查包块的大小、性质、红肿、局部皮温有无增高、睾丸是否位于阴囊,同时要与鞘膜积液、睾丸蒂扭转相鉴别;如果为既往疝,要了解疝出现的次数、大小、有无嵌顿,如果发生嵌顿每次如何复位。
嵌顿时间:儿童<8h,成人<12h可行手法复位。
但对于看顿时间儿童8-24h,疝块张力不大,无明显腹膜炎体征,一般情况好,可试行手法复位,但动作一定要轻柔,切忌粗暴,以免挤破肠管。
成人12-24h,病史长,疝块大,估计腹壁缺损较大而疝环松弛,疝块张力不大,无腹膜炎体征,一般情况好,可试行手法复位。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法复位的临床护理

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法复位的临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法复位的护理要点。
方法分析150例嵌顿性腹股沟疝患儿手法复位的临床护理。
结果本组150例患儿中130例行手法复位成功,其余20例患儿均在手法复位失败后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
结论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如符合适应症应首选手法复位,复位前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复位后应严密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是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法复位的护理重点。
【关键词】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法复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320-02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是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嵌顿物大多为小肠,少部分为回盲部[1],其处理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的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两种,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肠缺血、坏死及穿孔,严重威协患儿生命安全。
我院2003年08月—2013年08月,采用手法复位治疗150例,复位成功130例,未成功20例转为急诊手术治疗,手法复位成功患儿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0例嵌顿性腹股沟疝的患儿,男100例,女50例,年龄(1.1±0.3)岁,其中<1月3例,1-3月12例,3月-1岁120例,1-3岁15例,其中嵌顿时间<6小时89例,6—12小时46例,12—24小时15例。
1.2手法复位适应症:(1)全身情况好、尿量正常,无发热,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血CRP正常。
(2)腹软、无腹胀,无压痛、无肌紧张,无血便等情况。
(3)阴囊包块皮肤色泽正常,触痛轻,疝块局部张力小,局部皮肤无红肿及皮温升高者[2]。
(4)超声检查无肠壁增厚、肠道血流正常[3]。
1.3手法复位的禁忌症:(1)呕吐频繁伴有脱水、发热中毒症状者。
(2)有腹膜炎体征或有便血者。
(3)反复多次复位失败者。
(4)阴囊包块皮肤红肿、温度升高,触痛明显。
(5)超声检查提示肠道血流异常,肠壁增厚;血CRP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手术体会

ZH J J Tru tc Oco e 0l Vo.6, . a mai , tb r2 1, 11 No5
・6 35・
・
诊治分析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手术体会
杨 照
【 要】 目的 摘
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 在治疗腹股沟嵌顿疝 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腹 传 13例 , 性 8 2 男 6例 , 性 3 女 7例 , 女 性 之 后 还 纳 入 腹 ,术 中注 意 用 纱 布保 护切 诊 手 术 。 股 沟 嵌 顿 疝 常 见 于 老 年 人 , 男 别 比 例 23 :; 龄 3 - 5岁 , 均 年 龄 口 ,处 理 疝 囊 前 先 用 抗 菌 药 物 及 生 理 盐 统 的 张 力 性 疝 修 补 术 分 离 广 泛 、将 不 同 . 1年 2 78 平 6 1岁 。临 床 表 现 如 下 : 股 沟 出现 肿 块 , 水 冲洗 切 口 , 腹 以防 感 染 。 离疝 囊 至腹 膜 组织 强行 缝合 、 后 疼 痛 明显 、 后 并 发 游 术 术 伴疼 痛 、 痛 ; 分病人 还伴有 腹痛 、 触 部 腹 前 间 隙 , 去 多 余 的疝 囊 后 缝 扎 , 剪 冲洗 创 症发 生 率 较 高 。 特 别 是 在 嵌 顿 性 疝 和 绞 胀 、 吐 、 门 停 止 排 气 ( ) 症 状 。 经 面 后 在 疝 环 口置 入 网 塞 ; 离 精 索 , 呕 肛 便 等 游 在精 窄 性 疝 中 , 局 部 组 织 水 肿 、 染 、 染 因 污 感 临床 确诊 为 嵌 顿 性 腹 股 沟 疝 ,平 均 嵌 顿 索 后 方 置 人 成 型 补 片 并 展 平 ,固定 其 与 可 使 修 补 失 败 , 既往 主 张 等待 Ⅱ期 处 理 , 时 间 为 93小 时 , 中斜 疝 9 _ 其 0例 , 、 斜 直 疝 环 的 周 围 组 织 后 进 行 缝 合 ,一 般 外 间 不 仅 增 加 患 者 痛 苦 ,而 且 可 能 造 成 多 次
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86例分析

为 一种 有 价 值 的治 疗方 法 。大 多 数 此类 嵌 顿疝 均 可 在 不借 助镇 静药 物的情况 下复位 成功 , 手 法尤 为重要 。手法 复位前 , 首 先 要 明 白: 欲速 则 不 达 。 因 为嵌 顿疝 使 腹 股 沟 内环 口水 肿、 狭窄, 急 于求成 、 用力 挤压 疝 内容物 , 直接 推挤 疝块 , 不但 无济 于事 , 反而 容易产 生 局部 剧痛使 患 儿哭 闹 、 反抗 , 腹压 增 高, 疝 内容物脱 出更 多 , 造 或复 位更加 困难 。 在手法复位时, 如果 遇 到 患 儿 挣 扎 、 反抗, 不 要使 劲 按 压 。要顺 应 患儿 的力 量操 作 : 患儿 挣扎 时 , 术 者 手法 就 暂停 ; 在挣 扎 后 的片 刻 安静 时 , 再缓 缓 用力 按 压 。数 次 反复 , 基 本 上就 把 嵌顿 疝 复 位 了。利 用 此 手法 复 位嵌 顿 疝 , 成功 率 高 、 操 作 时间短 、 患儿 痛苦小 、 家长也 比较容 易接受 。 复位后 做好 病情 观察 。 手法 复位 后 应严 密观察 病 情 2 4 小 时 以上 , 了解患 者 有 无腹 痛 、 腹胀 、 发热、 血 白细胞 升 高及 大 便 性状 改 变 等 , 一 旦 出现 腹 膜炎 症 状体 征 , 怀 疑有 肠 绞窄 坏 死 或穿 孔 , 应立 即剖 腹探 查 。手 法 复位 后 应 暂 时禁 食 , 禁 食 时 间长短 视观 察情 况 而定 。同 时告 知患儿 家 长 , 择期 来 医
股 沟嵌 顿疝 患 者 中 8 6 例, 其中, 患者 年 龄 1 . 5 ~ 5 岁; 平均 2 . 5 岁; 左侧 2 6 例, 右侧 5 6例 , 双侧 4 例; 男7 8 例, 女8 例 。 随 机将 患儿分 为 A组 4 5 例, B组 4 1例 。
嵌顿性疝手法复位22例体会

嵌顿性疝手法复位22例体会目的探讨嵌顿性手法复位治疗腹外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于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2例嵌顿性腹外疝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2例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成功,无复发现象。
结论掌握好嵌顿性腹外疝手法复位的方法和技巧,可提高复位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为择期手术赢得时间。
标签:腹外疝嵌顿手法复位腹外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腹股沟斜疝与股疝因生理解剖结构因素,极易发生嵌顿,嵌顿性腹外疝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如绞窄性疝[1]。
我院于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们共收治45例患者,对其中22例患者经手法复位成功后择期手术,达到根治目的。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腹外疝患者共22例,其中腹股沟斜疝21例、股疝1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0.5∶1,即男性21例、女性1例。
年龄16岁3例。
嵌顿时间3 h,一定要排除疝内容物绞窄和坏死的可能性,一旦发生绞窄可行手术治疗,对嵌顿时间较长,全身及局部体征较重,反复多次的复位和婴幼儿嵌顿复位者应留院严密观察4~6 h,一旦再次发生腹痛、肠梗阻及腹膜炎体征应立即手术探查。
嵌顿性腹外疝手法复位成功率较高,减少并发症,为择期手术赢得时间,但仅为一种姑息性临时措施,它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未能准确判断手法复位的适应症,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所以在操作的过程应严格掌握复位的适应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复位前对于疝囊的结构特点和疝囊颈的部位应充分了解,比如对于婴幼儿较小的嵌顿疝,多向上后方翻转,如果不理顺就直接向上挤压,可能会使疝囊颈嵌顿更紧,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对于老年人较大的嵌顿疝,在复位的过程中,应使手掌用力均匀,将主要的作用力集中于疝囊颈部,否则不均匀的受力可能增加肠管破裂的风险;②手法复位前应进行充分而有效的麻醉,通过松弛肌壁肌肉减轻局部张力,降低自发性腹胀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0例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体会
目的讨论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的相关问题,以总结经验。
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2012年7月嵌顿时间在3~24 h,一般情况良好的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婴幼儿300例试行手法复位。
患儿采取头低足高位卧位,家属于一旁协助,医生于患儿右侧,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疝环,右手握持疝囊下方,向外上腹股沟方向挤压,同时顺应患儿呼吸,反复多次进行,直至嵌顿内容物还纳腹腔。
结果300例复位成功285例,占95.0%。
结论只需严格掌握手法复位适应证及禁忌证,操作到位,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是安全有效的。
标签: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婴幼儿;体会
小儿腹股沟斜疝一般为先天性,由腹膜鞘状突未闭引起,是婴幼儿外科急诊中常见疾病之一,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临床工作中必须足够重视。
笔者对2007年1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婴幼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进行手法复位,成功率高,效果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月~2012年7月嵌顿时间在3~24 h,一般情况良好的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婴幼儿300例试行手法复位。
300例患儿中,男256例,女44 例,男女之比约为6∶1;年龄最小15 d,最大7岁。
其中,右侧232 例,左侧68例。
就诊时间:小于6 h 69例;6~12 h 206例,>12 h 25例。
1.2 方法
患儿采取头低足高位卧位,家属于一旁协助,医生于患儿右侧,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疝环,右手握持疝囊下方,向外上腹股沟方向挤压,同时顺应患儿呼吸,反复多次进行,直至嵌顿内容物还纳腹腔。
操作过程需手法轻柔,忌粗暴;对极其不配合患儿必要时可使用镇静药物。
成功时,可有明显陷落感,或听到咕噜一声,腹股沟区肿物消失,患儿马上停止哭闹或安静入睡。
1.3 术后观察
患儿腹痛明显缓解,不再哭闹,且能安静入睡,此时再次检查腹股沟区,确认无包块,方可离院。
对于嵌顿时间长、复位困难、复位后一般情况差者,应住院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2 结果
本组复位成功285 例,占95.0%。
复位不成功15例。
复位1次254例,复位2~3 次31例。
15例手法复位失败后急诊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好。
3 讨论
嵌顿性腹肌沟斜疝是儿外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任何年龄段均可能发生嵌顿,尤其多见于婴幼儿。
嵌顿疝尽管多见,但由于小儿外环富于弹性,疝囊颈部缺少纤维缩窄环,肠系膜血管弹性好,同时腹肌不发达,故很少发生嵌顿疝引起的肠坏死。
另外,不少患儿合并急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若急诊手术,麻醉及手术风险大,易致窒息、误吸,同时增加术后切口感染及疝复发概率。
故一般主张嵌顿时间在12 h左右,患儿全身及局部情况良好者,可尝试先行手法复位,待全身症状改善,局部炎症水肿消退后再择期行手术治疗。
但手法复位仅为一种姑息性措施,存在挤破肠管或将坏死肠管推入腹腔等可能,一旦发生,后果严重。
因此,掌握手法复位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正确的复位方法就显得十分
3.1 手法复位适应证
(1)一般情况好者,患儿无合并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2)嵌顿时间<12 h(婴儿)或12~24 h(幼儿),笔者曾成功复位嵌顿时间超过24 h患儿,为经常就诊患儿,内环口较松弛,因此时间不是绝对因素,需视具体情况而定[1-2];(3)局部情况:局部皮肤无青紫、发黑,疝块张力不高,内环口相对较松弛;(4)无明显腹胀、肠型及腹膜刺激症状或便血;(5)患儿在家属帮助下能基本配合复位操作,对极端不配合患儿经镇静处理有效方能行手法复位。
3.2 手法复位禁忌证
(1)全身情况较差(患儿有严重心肺疾患,精神差、脱水、酸中毒、高热症状等);(2)嵌顿时间超过12~24 h(相对标准,需视具体情况而定);(3)正确手法复位不成功。
3.3 手法复位的方法
复位前首先应取得患儿家属同意及配合,视患儿配合程度酌情给予镇静药物。
患儿采取头低足高位卧位,家属于一旁协助,医生于患儿右侧,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疝环,右手握持疝囊下方,向外上腹股沟方向挤压,同时顺应患儿呼吸,反复多次进行,直至嵌顿内容物还纳腹腔。
成功时,可有明显陷落感,腹股沟区肿物消失,患儿哭闹停止或安静入睡。
操作手法需温柔,忌粗暴,同时仍需维持一定压力(大于腹压),复位不顺利者忌反复复位或长时间复位,以免发生相关并发症[3-4]。
3.4 并发症
(1)假性复位:疝内容物被塞到腹壁疏松组织间,非还纳腹腔,因此强调复位不顺利情况下不要勉强复位或反复长时间复位。
(2)肠穿孔:复位后出现腹痛、腹部压痛和肌紧张以及畏冷、发热等全身症状,腹部立位片提示膈下有游离气体者为肠穿孔。
一般考虑为扩大适应证或术者操作粗暴所致,据统计发生率为0.35%,因此复位切不可盲目进行。
(3)便血:多由于嵌顿的肠管黏膜水肿、出血所致。
一般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但需注意腹部体征变化,有加重者需考虑肠穿孔可能。
复位成功后建议留院观察或儿科进一步治疗。
经过多次手法复位不成功,家属不配合者,不能强求,需及时终止手法复位操作,建议手术治疗等,以免出现复位并发症及不必要的医疗纠纷[5-6]。
总之,本组通过300例婴幼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体会是在严格掌握复位适应证及禁忌证基础上,正确操作,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是可行的,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对暂时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儿无疑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但切不可盲目操作,需知难而退,尽力而止。
[参考文献]
[1] 夏悦明,陈招武. 小儿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281例体会[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4(32):566-568.
[2] 聂梅兰,陈刚,吴璇昭. 婴幼儿嵌顿疝治疗体会[J]. 重庆医学,2010,20(39):2785-2786.
[3]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 实用小儿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3-537.
[4] 程智礼. 腹股沟嵌顿疝手法复位的适应证[J]. 临床误诊误治,2007,20(7):65.
[5] 张金哲,陈晋杰. 小儿门诊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6] 魏山坡,陶金河. 婴儿嵌顿疝59 例治疗分析[J]. 河北医药,2011,7(33):1049-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