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处理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波动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各型青光眼术后两年的临床效果及护理。

方法:对53例57只眼青光眼患者,施行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并随访24个月。

结果57只眼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8.50±10.29)mmhg,术前平均眼压(33.90±11.1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8只眼,视野有显著提高者10只眼。

结论: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围手术期护理,出院后的随访指导及心理护理降眼压效果肯定,术后并发症少,管理容易。

【关键词】青光眼;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小梁切除术;护理2 资料与方法2.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各类青光眼病人53例(57眼),男19例(20眼),女34例(37眼);年龄44—71岁,平均56.岁。

均为行缝线植入睫状体上腔引流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

4例双眼发病,病程0.5—6.0d,术前眼压28~81.78mmhg,平均眼压49.60mmhg,5例(5眼)因角膜上皮损伤重未测量眼压,术前视力为光感,病例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

2.2 药物治疗①2%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滴眼每5min1次,4次后改为每15min1次,再4次后改为4次/d。

本药物可破坏血一房水屏障,加重前房反应,不宜过多使用,频繁滴眼时可压迫泪囊区2-3min,减少全身吸收的不良反应。

②按1—2kg体重使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可在短期内提高胶体渗透压,使眼组织特别是玻璃体中的水分进入血液,从而减少眼内容量,降低眼压。

无全身禁忌,均在早期与缩瞳剂联合使用。

③l%布林佐胺滴眼液滴眼,3次/d,可以减少房水生成,不良反应较少见。

前列腺素眼液滴眼2次/d,通过抑制房水生成降低眼压,支气管哮喘患者可以使用选择性b受体阻断剂,但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仍须慎用。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治疗与护理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治疗与护理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治疗与护理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2007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9例(9眼)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法。

结果9例(9眼)恶性青光眼患者经过药物、手术治疗与护理后,眼压控制在15 mm Hg以下,前房深度恢复并稳定。

结论恶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都比较棘手,但针对其特点,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仍可挽救视功能。

标签:恶性青光眼;护理;眼小梁切除术恶性青光眼又称为房水引流错向性青光眼、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或后房水逆流综合征,大多数发生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青光眼手术后,出现浅前房和眼压升高。

常见于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前段术后,也可见于缩瞳剂治疗后[1,2]。

好发于短眼轴、小眼球、大晶状体的眼球[1]。

发病机理主要为晶状体或玻璃体与水肿的睫状环相贴,后房的房水不能进入前房而向后逆流并积聚在玻璃体内或玻璃体后。

玻璃体腔容积增加,推挤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导致整个前房变浅,房角关闭。

恶性青光眼最常发生于青光眼术后早期,特别是停用睫状肌麻痹剂或滴用缩瞳剂后,施行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中约2%~4%发生本症[3]。

本文介绍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3月~2011年3月抗青光眼术后的恶性青光眼9例(9眼),通过积极治疗、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抗青光眼术后确诊为恶性青光眼的患者9例9眼,均为单眼,其中右眼3例,左眼6例,男3例,女6例,年龄54~75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眼,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7眼。

既往无眼外伤史,无眼手术史。

术前只有1例使用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并在停用24 h后手术。

术前眼压控制为正常或接近正常(≤28 m m Hg)下行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术后48 h内发生恶性青光眼,表现为浅前房、高眼压(46~70 mm Hg)。

球筋膜下麻醉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体会

球筋膜下麻醉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体会

球筋膜下麻醉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5-10-16T14:43:49.1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作者:范方平[导读] 四川省什邡市仁济医院四川什邡因此,需要探讨一些有效治疗方法来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范方平(四川省什邡市仁济医院四川什邡 618000)【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球筋膜下麻醉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于治疗青光眼治疗活动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青光眼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本研究对治疗组患者给予球筋膜下麻醉进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而对对照组患者给予球筋膜下麻醉进行以穹窿部位为基底的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合作程度、眼压等临床指标。

结果:治疗组患者选择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4.1%,且合作程度均较高,通过对比得知,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的合作度水平较高,另外,治疗组患者的眼压以及滤过泡形等临床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两组患者选择不同位置进行球筋膜下麻醉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均能够获得较高的满意合作度,但是这两种治疗方案背景下的临床指标存在差异,另外,通过本研究结果了解得知,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从而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复合式;切除术;青光眼;临床疗效;临床指标【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145-02现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青光眼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球筋膜下麻醉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青光眼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因此,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1],即治疗组与对照组。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研究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研究

察 2周 。 Ⅱ级 浅前 房 , 切 观察 角膜 情 况 , 密 角膜 清
亮 可保 守治疗 2周 ; 现角膜水 肿 、 发 混浊 , 即手术 立
生 理盐水恢 复前 房 。穹 窿部 球 结 膜下 注 射 妥 布霉 素 2万 u和地塞米 松 25 g单 眼包扎 。术后 每天 .m ,
裂 隙灯 下 检查滤过 泡 、 角膜 、 房 深度 、 前 晶状 体 等 ,
(38 % ) 以滤 过 过 强 者 最 多 , 络 膜 脱 离 其 1.0 。 脉
次 , 性青 光眼最 少 。 恶
线 行可 调整缝 线 2针 , 形成 密 闭 缝合 , 可调 整 缝线
在 术后 1 3 d拆 除 , ~0 结膜 缝合 , 术毕从 穿刺 口注入
2 3 浅前房 的治 疗 I 浅前 房 , 保 守治 疗 观 . 级 可
故应及 时识 别 。
1 临床资料
1 1 一 般 资 料 行 青 光 跟小 梁 切 除 术 共 8 . 6例
(3眼 )男 2 9 , 1例 , 6 女 5例 , 龄 3 年 7—7 9岁 , 均 平
4. 6 8岁 。其 中急性 闭角型 青 光 眼 5 0眼 , 性 闭角 慢 型青 光 眼 2 1眼 , 角型青 光眼 1 开 7眼 。继发性 青光 眼 5眼 , 患者一 般情 况好 , 前血 压正常 , 术 空腹 血糖 <m oL 8 m l 。发生术 后 浅前房 2 / 8例 ( 9眼) 2 。 12 方 法 . 所 有 患 者 术 前 均 予抗 生 素 及 激 素 抗

54・ 0
浙江临床医学 2 1 0 0年 5月第 l 2卷第 期
青光 眼 小梁 切除 术 后 浅 前房 的 临床 研 究
解 玉英 绳 月 华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及护理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及护理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及护理刘振英;赵俊;苗培建【摘要】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早期并发症,对各种并发症及发生原因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期望减少并发症及其所带来的危害.方法:对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青光眼患者49例(54只眼)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49例(54只眼)中出现术后早期低眼压浅前房6例(6只眼),短暂性眼压升高2例(2只眼),前房出血2例(2只眼),角膜上皮不愈合4例(4只眼),脉络膜脱离1例(1只眼),滤过泡渗漏3例(3只眼).所有患者术后眼压得到控制,术前与术后出院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例因视力检查不配合,其余视力提高16例(16只眼),下降2例(2只眼),不变30例(35只眼).结论:围手术期耐心的心理疏导,术中的个性化治疗,术后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配合医师给予正确的处理和护理,可以取得相应的临床疗效.【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6(013)008【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持续高眼压青光眼;围手术期;护理【作者】刘振英;赵俊;苗培建【作者单位】221002 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防所眼一科病房;221002 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防所眼一科病房;221002 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防所眼一科病房【正文语种】中文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视力下降不可逆转,其发生发展与眼压高低密切相关[1]。

持续高眼压(非手术治疗后眼压≥40 mmHg)[2]不仅短时期内造成视力迅速下降,导致严重的不可逆性视神经损伤,而且眼睛红痛、头痛头昏,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需要及时采用手术干预进行治疗护理。

我们对持续高眼压青光眼的一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针对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比较

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比较

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比较目的观察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97例共102眼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观察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 3.8%,术后发生功能型滤过泡为96.2%,术后眼压在17 mm Hg以下占92.3%,未观察到明显并发症。

结论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减少滤过泡穿破,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能提高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有效地挽救和保留患者的视功能。

标签: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单纯小梁切除术;效果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复合小梁切除术更是能有效地减少了一些单纯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1]。

但术后常见滤过泡穿破或缝合切口漏水而造成术后术眼前房变浅、低眼压等情况,使手术效果下降甚至青光眼反复发作。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进行效果比较,显示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使术后功能型滤过泡增加,提高术后眼压长期平稳控制的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97例共102只眼。

其中男43例共44只眼,女54例共57只眼;年龄20~66岁,平均(49±2)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5例共37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7例共38只眼,原发慢性开角型青光眼23例共25只眼,青光眼二次手术患者2例共2只眼。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为采用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49例患者52只眼,对照组为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49例50只眼。

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1.5±0.5)个月。

1.2?手术方法1.2.1?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用2%利多卡因针于10:30至1:30范围作球结膜下侵润麻醉,于上述钟点沿剪开角巩缘形成结膜瓣[2],巩膜止血,作以角膜缘为基底、1/2巩膜厚度,约4 mm×4 mm三角形巩膜瓣,切除巩膜瓣下角膜小梁组织1 mm×1.5 mm,剪除小部分虹膜形成周切口,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尖角1针,两侧0~2针,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双侧结膜切口共2针。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6例(32眼)青光眼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作为观察组;随机对照组20例(24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前房深度。

结果: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术后半年观察组的功能性滤过泡较对照组多。

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不仅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功能性滤过泡;前房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1],小梁切除术为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小梁切除术是1968年Cairus首先提出的,目前已广泛应用各类青光眼治疗,是当代最流行的一种青光眼滤过引流术[2],但部分患者因术后早期并发症如浅前房、低眼压、脉络膜脱离和术后后期并发症滤过泡瘢痕化而致手术失败。

我科于2008年3月至2010年11月起开展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即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技术以及前房穿刺向前房内注入无菌平衡灌注液形成前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理想,同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青光眼拟行小梁切除术患者46例(56眼)。

男10例,女46例。

年龄41~82岁。

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6例(32眼),男5眼,女27眼,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20例(24眼),男5眼,女19眼,施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

两组性别分布相似,年龄相似,两组术前检查无显著差异性。

术后随访6个月。

1.2手术方法:观察组:①给予2%利多卡因注射液+0,75布比卡因注射液等量液2ml做球后阻滞麻醉,再给予0.4%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三次。

②做以穹窿为基底的上方结膜瓣,做梯形板层巩膜瓣4mm*3mm约1/2巩膜厚度的巩膜瓣,板层间剥离至透明角膜内1.0mm。

干预护理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17例患者控制眼压中的应用探讨

干预护理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17例患者控制眼压中的应用探讨

1 7例患者 中,手术以后有 2例患者 未发 生眼 内压力增
眼内压力值为 ( 5 . 7 9±1 . 5 6 )m mH g 。患者在 手术开始 前都
采用 接触 式眼压计 对 眼 内压 力进 行测 量并 记 录,手术 均采 用结膜 下麻醉 。
1 . 2 护 理 方 法
高 ;有 1 4例发生短时 间眼压增 高 ,通过基本 降压 措施后 眼 内压力逐步 下 降至正 常水 平 ,临床 症状 也得 到缓 解 ;有 1 例患者 ,在采取紧急降压方案后 ,眼 内压 力得到有 效控制 。
1 7例患者手术后视觉功 能恢复 均 良好 ,患 者的眼 内压力均
1 . 2 . 1 加强 患者术后眼 内压力 的巡视 与监 护
手 术室护 士
控制在 ( 1 5± 5 )mm H g 。在 出院 1个月 后的 随访 中,1 7例 患者眼 内压力均在正常范 围内,无一例反复发作 。
3 小 结
护 理 研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e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1 0 7・
Nu r s i n g Re s e a r c h
合个人具体 情况进 行观 察 、询 问、判 断等 ,护 理时 不能 一
概而论 。比如对 于年 龄 较大 的患 者 ,手术 以后 出现疼 痛 、
肿胀等症状 时 ,通 常会 以为是手术后 必然发生 的正常情况 , 不及 时告知 医护人员 ,从而延误病情 ,导致严重后果 J 。 I . 2 . 3 降低 眼内压力的护理 在入组 的 l 7例患者 中,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可编辑
综合疗法处理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波动
临床分析

【关键词】 手术

【摘要】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后调控眼压在正常水平的方法。 方
法 对52例(55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用眼球按摩、拆除巩膜瓣缝
线及注射5-FU等综合疗法并进行观察。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观察12~
24个月,眼压均稳定在正常值内。 结论 综合疗法可促进功能性滤过
泡形成,使眼压稳定,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 青光眼 手术 眼压 调控
本文收集52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患者,对其采用综合疗法进行
术后眼压调控,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共52例(55只眼),男23例,女29例,年
龄42~75岁,平均59岁,其中闭角型青光眼42例,开角型青光眼8
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结膜瓣以穹隆部
精品
可编辑
为基底,巩膜瓣以角巩缘为基底,呈长方形,大小为4mm
精品

可编辑
×6mm,巩膜瓣厚度3/5,小梁切除大小为1.0mm×3.0mm,小梁切除术
后用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顶边两角各一针,再在巩膜瓣两侧做一对
外置可拆除缝线。结膜瓣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术毕,结膜下注射
庆大霉素2万U及地塞米松2mg,单眼绷带包扎 [1] 。

1.3 术后处理 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激素3~5天,局部滴用激
素及抗生素眼药1~3个月,术后第一天起每天观察视力、眼压、滤过
泡、前房情况。1周后每3天观察1次,1个月后每周观察1次,2个
月后每15天观察1次,3个月后每月观察1次。视前房、滤过泡、眼
压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具体方法如下:(1)术后眼压过低,眼压
≤5mmHg,前房浅Ⅰ度者,绷带加压包扎,并口服醋氮酰氨1片,Bid,
直至前房恢复;前房浅Ⅱ度、浅Ⅲ度者,单纯绷带加压包扎,至前房恢
复正常 [2] 。(2)术后眼压≥21mmHg,前房深,滤过泡不明显者,
即给予眼球按摩。每日4次,每次按摩后大部分患者眼压会下降,滤
过泡形成较明显隆起。(3)经按摩后眼压仍不能下降者,表面麻醉后
在裂隙灯下拆除巩膜瓣缝线。(4)术后早期经上述3步处理后早期病
人眼压均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后期眼压又复偏高者,巩膜瓣周围结膜
下注入5-氟尿嘧啶0.1ml及地塞米松2mg,视眼压控制情况,一般每
周注射2次,共1~5次不等。(5)2例经上述处理眼压仍偏高者,显
微镜下用一次性皮试针头进行巩膜瓣下分拨并注入5-FU0.1ml。
2 结果
精品
可编辑
2.1 处理情况 52例(55只眼),21只眼实施了眼球按摩,15只
眼拆除了巩膜可拆缝线,10只眼注射了5-FU,2只眼经巩膜瓣下分拨
注射5-FU。

2.2 眼压 未经任何处理者,术后眼压始终稳定并正常者31例(34
只眼)。不同时期出现眼压偏高经处理后稳定并正常者21例(21只眼),
早期眼压偏低经处理后眼压稳定者4例。术后随访1~2年,52例眼
压为8~19mmHg,平均12.50mmHg。

2.3 滤过泡 术后1年滤过泡呈大而扁平的理想功能型45例;呈微
小囊泡型6例;呈包裹型1例。

2.4 视力 术后3个月52例(55只眼)中,30只眼视力不同程度
提高。16只眼维持术前水平,6只眼视力轻度下降。

2.5 前房情况 术后出现Ⅰ度浅前房1例,Ⅱ度浅前房1例,Ⅲ度
浅前房2例,经治疗均于1~5天恢复正常。

3 讨论
小梁切除术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滤过手术。它的成功率在
精品
可编辑
70%~90%不等 [3]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纤维细胞增生、瘢痕形成,
造成滤过功能不足。而滤过过强又容易造成浅前房及前房形成过缓,
而浅前房会对眼球产生一系列的损伤,如黄斑囊样变性、白内障形成、
视力下降等。小梁切除术后理想滤过的形成主要有赖于结膜下组织及
巩膜组织的不全愈合,术后早期(7~14天)是上述组织部分愈合的
时期,如果小梁切除过大,此时房水滤过很强,易发生前房浅、眼压
低等并发症。术后中、后期(14天后)组织部分愈合,如愈合过强,
加上小梁切除不够大,易造成滤过不足,眼压过高,我们采用术中小
梁切除偏大一点,巩膜瓣缝合紧密但可拆除式,以尽量避免术后早期
浅前房的发生,术后2周后组织开始愈合,一旦发现眼压过高,采用
眼球按摩、拆除巩膜瓣缝线、注射5-Fu等方法,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
成,使术后眼压调控在正常水平,提高了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的成功
率。
精品

可编辑
参考文献
1 李绍珍,陈家棋,吴中耀,等.眼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97,538.

2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26.
精品

可编辑
3 李文生,赵学英,张运平,等.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眼科,
2002,11(2):93.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