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民俗》 第三章 饮食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三章 饮食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三章 饮食民俗

第三章饮食民俗

3.1.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

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事项之一

3.1.1.饮食民俗的形成

1.经济原因: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

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2.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3.民族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其他民族的,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

4.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

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形成阶段

(1)生食: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直接食用

(2)熟食:烤食和煮食(炒食)

(3)烹饪: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为人类社会的

主要食物。

3.1.2.饮食民俗及其特征

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饮食民俗。

文化交流: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大大丰富和影响了我国的饮食习俗。

宗教信仰:不少的饮食民俗都是通过信仰,教义内容及祖先崇拜而流传的。

特征: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民族性

3.1.3.饮食结构和类型

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主食的重要原料。稻米,小麦。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

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缺少。酒,茶,奶。广东—功夫茶。藏族—酥油茶。蒙古族—奶茶。白族—“三道茶”

3.1.

4.饮食的惯制

(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

(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

(3)礼仪饮食惯制

(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3.2.1.八大菜系:鲁菜,川菜,浙菜,苏菜,

徽菜,粤菜,湘菜,闽菜

3.2.2.茶俗

1)客人来时的茶俗:广东—功夫茶,宁夏回族“盖碗茶”

“炸撒子”

2)喜庆茶礼:

3)祭祀茶礼:中元节大年初二用茶祭祀祖先

我国茶叶的分类

(1)不发酵者为绿茶: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春,浙江

杭州西湖的龙井,安徽黄山的毛峰,湖南洞庭湖君山的银针,江西庐山的云雾茶,四川蒙山的蒙顶茶,安徽太平县猴坑的猴魁。

(2)发酵的是红茶:安徽祁门红茶,云南凤庆红茶

(3)半发酵的是乌龙茶:武夷岩茶,铁观音,大红袍,

武夷水仙,佛手。

3.2.3.酒俗

1)现代官方的酒宴礼俗:举办一周或半月之前,确定

费用规格,制定菜谱,发出邀请或通知。

2)汉族民间的酒宴礼俗:日子由男方的长辈订黄道吉

日。发请帖。女方中餐,男方晚餐。

3)节日酒俗:端午节饮雄黄酒,菖蒲酒:中秋节“团圆

酒”;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

中国白酒的分类:

1.按生产原料分:粮食白酒,薯干白酒,其他原料白酒

2.按酿造用曲分:大曲法白酒,小曲法白酒,麸曲法白

酒,小曲大曲合制白酒

3.按香型分:

1)酱香型白酒:茅台白酒

2)浓香型白酒:泸州老窖

3)清香型白酒:汾酒

4)米香型白酒:桂林三花酒

其他香型白酒:

5)药香型白酒:董酒

6)芝麻香型白酒:景芝白干

7)豉香型白酒:豉味冰烧

4.按白酒中酒精含量分:

1)高度酒:(51% - 67%)

2)中度酒:(38% - 50%)

3)低度酒:(38%以下)

3.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3.3.1.东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1)满族:小米,豆包,“沙琪玛”

2)朝鲜族:年糕,冷面,猪肉,泡菜。

3)赫哲族:鱼肉,生鱼片,烤鱼。

4)鄂伦春族:狍,鹿及野猪肉。

3.3.2.西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1)蒙古族:牛,羊肉和奶制品。喜欢烤肉,烧肉。

2)回族:米面,喜吃牛肉,羊肉,不喝酒。

3)哈萨克族:牛,羊,马肉。馕,面条以及抓饭。

4)维吾尔族:面粉,大米为主食,肉食以羊肉为主。3.3.3.西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1)壮族:大米,玉米,木薯,红薯。烤粑粑,不吃牛肉。

2)布依族:大米,玉米为主食。

3)侗族:大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

4)瑶族:大米,玉米为主食,木薯,芋头,马蹄,飞花菜。

芭蕉叶包饭到田间食用。

5)白族:稻米,小麦,山区以玉米为主。喜吃酸冷,辣味,

善腌火腿。

6)傣族:大米主食,粳米为主。西双版纳糯米为主。肉类

以猪肉为主。牛肉次之。

7)纳西族:小麦,大米,玉米为主食。山区青稞,荞麦,

洋芋。喜吃酸辣

8)羌族:大米,青稞,洋芋。

9)苗族:一日三餐,午餐和晚餐以大米为主食。

10)藏族:青稞,小麦为主粮,其次还有玉米和豌豆。糌

粑,酥油茶和奶渣。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食。餐具一把小刀和一只木碗。

11)彝族:荞子,玉米,洋芋为主食。喜欢酒,吸旱烟,

喝烤茶。

12)京族:糯米饭和糯米糖粥。

3.3.

4.中南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1)土家族:大米为主食,山区主食玉米,喜欢酸辣。

2)黎族:大米为主食,辅以木薯,红白薯。一般一日三餐。

3)畲族:大米,红薯,面粉,豆类为主。“番薯丝饭”

3.4.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

3.4.1.中国香港:早餐,误餐,晚餐,下午茶和

宵夜。

3.4.2.中国澳门:和香港差不多

3.4.3.中国台湾: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提神补

身。

3.5.外国饮食民俗

3.5.1.亚洲国家饮食民俗

1)日本:生鱼片,便当,寿司,天妇罗。

2)韩国:酱油和大酱,冷面,韩国泡菜。

3)蒙古:奶食和肉。奶酒。

4)东南亚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

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咖喱饭,

5)印度:重辣。北方面包,南方米饭。稀薄咖喱。

喜欢喝咖啡和茶。通常用右手吃东西。

6)越南:鱼露,糯米饭,牛肉粥。

7)巴基斯坦:辣,油腻。馕,大米加肉,青菜和

调料一起炖。“沙磨萨士”油炸角子。马铃薯,鹰嘴豆,青菜。

8)哈萨克斯坦:肉,奶。面食,蔬菜,水果。手

抓羊肉。

3.5.2.美洲国家饮食民俗

1)美国:果汁,面包,麦片,牛奶,咖啡。披萨

饼,热狗,牛排,猪排,炸鸡,火腿。沙拉。

2)加拿大:和美国类似。

3)巴西:巴西烤肉,咖啡王国,瓜拉那。

3.5.3.欧洲国家饮食民俗

1)英国:一日三餐加茶点。苦啤酒,黑啤酒。

2)法国:法国大菜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奶酪王国”

3)德国:啤酒—液体面包

4)意大利:披萨。

5)俄罗斯:以面包为主食,肉,鱼,禽,蛋和蔬

菜为副食。

6)荷兰:胡萝不,土豆和洋葱混合烹饪而成的菜

作为他们的“国菜”

7)西班牙:上午9点吃早餐,下午3点吃午餐,

晚上9点吃晚餐。

3.5.

4.非洲国家饮食民俗

1)埃及:“巴斯布萨”

2)南非:大米和玉米为食。

3.5.5.大洋洲国家饮食民俗

1)澳大利亚:三餐加茶点。

2)新西兰

浙江7月自考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 00199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12 分 ) 1.胡服 2.交通民俗 3.民间曲艺 二、填空题 (每空 1分,共 20 分 ) 1.民俗的英文是 _______,是英国学者 _______于 1846 年创用的。 2.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_______,成为贵族服饰的主流。 3._______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_______,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4.古往今来,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生食、熟食和_______三个阶段。 5.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意义重大,所以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依靠“_______ ”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6.在水道中,航运安全,使用频繁的水道,又被称为_______。 7.越南在平原农村普遍推广了_______经济模式,农民把种地、养鱼、饲养牲畜结合起来,形 成互补性的生态农业。 8.日本的 _______和我国的 _______堪称世界金属珐琅工艺中的一对姊妹花。 9._______,是我国汉族在小孩周岁生日时举行预卜其前程的重要仪式。 10.西班牙人视 _______为“国粹”,不能容忍外国人发表批评性意见。 11.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时间是_______。 12.我国端午节的来历,各种传说很多,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_______的说法。 13._______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 14._______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 15.禁忌,又称 _______,这一名称来自于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 16.满族固有的宗教是 _______。 17.澳大利亚人主食喜面包、面食,尤其喜欢中国的_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 1.服饰习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 A. 遮羞 B.装饰 C.炫耀 D.保护 2.糌粑是我国 ()族的日常主食。 A. 蒙古 B.维吾尔 C.藏 D.苗 3.苗族住房是以 ()最具特色。 A. 碉房 B.吊脚楼 C.竹楼 D.半边楼 4.我国最长的石桥是 () 。 1

中国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概述 姓名:韩欢静专业: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要:饮食民俗是一种风俗习惯,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中国人饮食习俗主要以五谷为主食,蔬菜为辅,外加肉,还以熟食、热食为主;饮食方式上主要是聚食制,对一日三餐习以为常,另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关键字: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 饮食民俗是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叫饮食风俗。饮食民俗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相比的。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内容。下面具体说一下各方面。 一、节日食俗 1、春节食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3、端午节食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明田汝成《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5、冬至节食俗 冬至日,标志冬天到来。冬至节,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多吃营养食品,饺子为冬令佳品,朝鲜族必吃冬至粥。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6、腊八食俗 腊八,亦称“佛成道节”。腊八日,民间有吃腊八粥之俗,是礼佛食品、民间小吃,也是腊八节的重要礼品。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二、日常食俗 1、餐制 在远古的“茹毛饮血”时代,并无食制,先民饥饱也无定时。殷商时,有了两餐制,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比较重视早餐。战国时开始出现了一日三餐的现象,若你们不再日入而息,汉代时已有了早食、午餐、夜食之分,三餐制基本定式。

中外民俗试卷,附答案

2006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朝鲜族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是 () A打糕B冷面C五谷饭D松饼 2、维吾儿族人的标志是 () A绣花长袍B绣花帽C巴珠D则羔利 3、有“金孔雀”之称的民族妇女是 () A壮家女B畬家女C白族女D傣家女 4、下列属于布依族主要传统节日的是 ( A牛王节B赶年节C春节D火把节 5、下列哪种帽子是哈萨克族少女出嫁时戴的 () A吐麻克B沙吾克烈C克依米赛克D麦克尔 6、维吾尔人民最喜爱的主食是 () A拉面B包子C面筋D抓饭 7、回族的“斋月”是指回历 () A八月B九月C十月D十一月 8、在藏族服饰中,“邦单”属于 () A围裙B帽子C藏靴D藏袍 9、在迷信方面,英语民族普遍认为主凶的动物是 () A黑猫B白猫C兔子D狗 10、“冰雪王国”是指 () A丹麦B卢森堡C挪威D芬兰 11、下列国家中不属于英语民族国家的是 () A意大利B美国C英国D加拿大 12、下列国家中,以东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是 () A波兰B捷克C乌克兰D芬兰

13、西斯拉夫三民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 A天主教B东正教C新教D穆斯林 14、世界上阿拉伯人最多的国家是() A沙特B伊朗C埃及D阿联酋 15、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B马来西亚C巴基斯坦D孟加拉 16、在伊斯兰教的众多派系中,信众最多的是() A逊尼派B什叶派C哈瓦立及派D苏非派 17、素有“黄袍佛国”、“千佛之国”称誉的国家是() A泰国B印度C缅甸D斯里兰卡 18、下列国家中没有少数民族的国家是() A巴基斯坦B韩国C泰国D印度 19、在一天的饮食中,德国人比较看重的是() A早餐B午餐C晚餐D夜宵 20、“稻作民族”是指() A韩国B日本C泰国D印度尼西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下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的有() A北方方言B吴方言C湘方言D客家方言E闽方言 2、下列宗教信仰中属于满族宗教信仰的有() A萨满教B祖先崇拜C檀君D大宗教E佛教 3、下列食品中属于藏族农区主要食物的有() A糍粑B卓花包子C奶品D酥油E蕨麻米饭4、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包括() A猪肉B驴肉C骆驼肉D骡子肉E羊肉 5、下列节目中属于傣族传统节目的有() A关门节B开门节C浴佛节D十月节E祭母节

唐代饮食习俗及其中外交流

唐代饮食习俗及其中外交流 单位:砚山阿舍中学姓名:梁龙凤 摘要: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以为骄傲和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唐代的饮食文化,由于它的高度发展,迄今信在世界各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外唐人街的饮食店中,出现很多以唐名菜,以唐名困的现象,这说明唐代的饮食文化在世界许多地区影响深远. 关键词:唐代;饮食;文化 一、饮食行业发展的因素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国而这时期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在唐前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超越前代的水平,这为饮食行业的兴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饮食行业发达的诸多因素中,农业是最基本的因素.唐前期的统治者就十分注重农业生产,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确定的两条政治原则中,其中一条就是“凡事皆需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①明确了国以民为本的核心总是是衣食问题,生产问题.到武则天时期,也比较重视农业生产.颁布了农书《兆人本业记》,并以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在几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农业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②农业的进步,对于整个社会的兴衰,文化的发展,都有有决定性的意义.唐代文化繁荣的地区,都是农业比较进步的地区,农业获得了发展,才可以使更多人去从事非农业的文化创造。 唐代农业的发展和家产品商品化的扩大,使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出现了新的面貌,这也是唐代饮食行业发达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手工业生产和商业中间,日用和生产必需品的生间和交换增加,如粮食、布帛、菜、酒、陶器、金属器具等,这意味着商品经济逐渐深入农村。特别是到中唐以后,一批新兴商业城市不断涌现于南方地区,如杨州、杭州、益州、汴州和苏州等,都是当时拥有数十、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饮食业的兴旺。星罗棋布的酒楼、餐馆、茶肆、乃至沿街兜售小吃的摊贩,已成为都市繁荣的主要特征,许多食店都以富有特色的美味传佳肴来显示本店的特点,以招来更多的食客。在很多农村集市和繁华的商业都市,夜间饮食业广泛出现。如汴州夜市是:“水门向晚菜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③而南方地区的夜市更为:如杨州饮食业昼夜不绝的盛况,频见于人笔下。唐代交通十分发达,方便了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当时以长安为中心,设置驿路,贯通于全国各地,“东至宋汴,西至歧州--------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州、凉府,-------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以供商旅。”④唐代各主要河流都可以通航,所以在长安南食店中可以吃到岭南菜和淮扬菜,而在杨州也有北食店、川食店和鲁食店等。后来淮扬菜的风味就融有南北风味。再说国际通商路线也十分畅达,从长安经“丝绸之路”可达中亚、西亚和欧州,这些地区的饮食风俗也大时传入,使长安盛行胡食。海路方面都由广州出发。可达南海、非洲。当时在广州居住的有大食、波斯、大竺、师子国、真腊等国高人10余万,一方面刺激了粤菜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也经粤菜的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粤菜的烹饪技艺正是集南北、中外于一炉,才在各大菜系中脱颖而出。

中外民俗名词解释

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间:指民众中间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相对于官方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风俗: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族,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体现了民俗的空间伸展

民俗的稳定性: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的变异性:在民俗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包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

2020年7月浙江自考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饮食结构 2.居住惯制 3.民间口承文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民俗的______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2.当今世界,每当人们提起服装,首先想到的就是______。 3.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作为主食的重要原料的。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饭为主食;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食;还有些地方,日常生活以杂粮为主食。总之,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______。 4.蒙古包古时称作______,又叫“毡帐”或“毡包”。 5.栈道是我国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大致有三种:木栈、______、______。 6.石桥主要有______、梁桥和拱桥。 7.布依族的染印工艺有______、______、蜡染三种。 8.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______,百岁为______。 9.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______。 10.傣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______,亦称浴佛节,也是傣历新年,公历四月即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历时三至四天。 11.印度的灯节是印度教最隆重的节日,公历10~11月举行,主要迎接______下凡。 12.根据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游艺民俗可以分为七类,即口承文学活动类、 1

民间歌舞活动类、民间______活动类、民间曲艺活动类、民间______活动类、民间杂艺活动类、民间游戏活动类。 13.北方地区比较著名的四大秧歌是山东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______秧歌。 14.民间曲艺按表演手段不同,曲种分成说、唱、______、说唱兼有四大门类。 15.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是______,它流行于新疆阿勒泰、伊犁、巴里坤等,由音箱、琴杆、琴头等部分构成。 16.根据各种禁忌所涉及的范围,具体可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______禁忌、生活禁忌。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社会成员约束最广的行为规范是() A.法律 B.道德 C.纪律 D.民俗 2.福建泉州流行喝______之风俗。() A.功夫茶 B.三香茶 C.盖碗茶 D.八宝茶 3.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毡帐 B.阿以旺住宅 C.干栏式建筑 D.船形屋 4.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A.赵州桥 B.安平桥 C.风雨桥 D.泸定桥 5.以下哪项不是黎族的农业特色?() A.种植山栏稻 B.锄耕旱地 C.犁耕水田 D.饲养塘鱼 2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4月中外民俗自考试题(1)

2011年4月中外民俗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4月自考 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经济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______、交通民俗等。( ) A.岁时节日民俗 B.民间歌舞民俗 C.居住民俗 D.家庭乡里民俗 2.服饰民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 ) A.遮羞 B.保护 C.装饰 D.炫耀 3.鱼皮衣是______的重要标志。( ) A.朝鲜族 B.鄂伦春族 C.赫哲族 D.满族 4.“时装不卖第二件”是______时装商人的口号。( ) A.美国 B.英国 C.意大利 D.法国 5.以爆炒烩炸为主,工艺精细,清鲜爽脆著称的是( )

A.杭州菜 B.宁波菜 C.绍兴菜 D.温州菜 6.按习惯,建房一般是( ) A.坐南朝北,前低后高 B.坐北朝南,前低后高 C.坐北朝南,前高后低 D.坐南朝北,前高后低 7.风车是______民族的象征。( ) A.俄罗斯 B.西班牙 C.希腊 D.荷兰 8.______是我国石桥采用最多的形式。( ) A.梁桥 B.拱桥 C.吊桥 D.索桥 9.吉林延边______自治州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 A.满族 B.赫哲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10.闻名遐迩的木雕“小套人”——“玛特辽施卡”是______的特色工艺品。( ) A.美国 B.俄罗斯 C.德国 D.芬兰 11.一般从50岁起开始称寿,______岁称为上寿。( ) A.60 B.70 C.80 D.90 12.______是与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热闹的传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3.课程编码:081031 4.学时:共60学时 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 《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

2010,7月自考中外民俗(附答案)

中国自考人(https://www.360docs.net/doc/db7728056.html,)——700门自考课程永久免费、完整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 浙江省2010年7月自学考试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 A.斜襟长袍 B.旗袍 C.夹袍 D.单袍 2.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装,种类繁多,因性别、年龄及穿着场合而异,其中20岁的姑娘在成人节时穿的和服叫() A.振袖 B.留袖 C.纹衫 D.带包 3.法国人的服装色彩多为灰色、() A.绿色和白色 B.黑色和蓝色 C.白色和蓝色 D.白色和黑色 4.人类居住方式发展演变的轨迹是() A.风篱、帐篷—穴居、巢居—窑洞、干栏式、庭院式 B.风篱、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穴居、巢居 C.穴居、巢居—窑洞、干栏式、庭院式—风篱、帐篷 D.穴居、巢居—风篱、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 5.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其以云南最为盛行的传统民居是() A.四合院 B.围楼 C.窑洞 D.“一颗印” 6.______为蒙古式的交通工具。() A.驯鹿 B.雪橇 C.勒勒车 D.牛帮 7.澳大利亚土人喜欢使用的交通工具是() A.牛皮船 B.“贡多拉”小船 C.树皮船 D.汽船 第 1 页

8.______是全国旱粮及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温带水果与干果产区。() A.东北区 B.黄淮地区 C.黄土高原区 D.西南区 9.工艺美术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近现代社会 10.金属工艺中和中国的景泰蓝并称为姊妹花的是() A.铁画 B.七宝烧 C.花丝 D.青铜器 11.在婚姻礼仪中,有“同姓不婚”规定的国家或地区是() A.日本 B.中国大陆 C.台湾 D.越南 12.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______青年男女大多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 A.意大利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3.泼水节,亦称浴佛节,是______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 A.彝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傣族 14.在西方信仰世界中最忌讳的数字是() A.4 B.5 C.9 D.13 15.下列不属于伊斯兰教禁忌的是() A.禁食猪肉 B.禁食自死物 C.禁食血液 D.禁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按照民俗的内容划分,民俗可分为() A.经济民俗 B.游艺民俗 C.信仰民俗 D.物质民俗 E.社会民俗 17.意大利服装大致可以分为() A.民族服装 B.普通服装 第 2 页

【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饮食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传统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

(南译)中外民俗考试题目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2.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它是一种世俗仪式,一般又称为“通过仪式”。 3.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 4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5 四合院——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6 服役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的一种婚俗。男子在婚前或婚后住在妻方劳动一段时间,作为代价偿还妻方劳动力的损失,换娶妻子到本氏族或本家族中来。 7 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 8. 那达慕达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二:简答题 1.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A,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中国注重食物的色香味,西方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 B,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 C,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坐,共享一桌菜肴。 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2. 民俗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 民俗的服务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其三,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3.汉服运动对中国服饰民俗传承的影响和贡献。 (1.)实物化 (2).使一部分人有意识的去系统整理完善相关服饰资料 (3)成为吸引人们逐渐关注汉文化的源头之一,有了意识,就会有逐渐积累发展的过程

自考《中外民俗》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四章居住民俗 4.1.居住民俗概述: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 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 4.1.1.居住民俗的形成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形成的 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地穴居和巢居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1. 住所仍不稳定,简便易建的风篱 与古老帐篷适应了他们不断迁徙的需要,但同时有向固定住所转化的趋势 2. 出现了火塘,由于风篱与原始帐篷不能构建宽广的室内空间,因此原始群居已经被家庭单居所替代,而火塘则是家庭居住的象征。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 出现,人们逐渐改变了漂泊迁徙的生活,这反映在居住方式上便是定居的产生。1.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深厚的文

化内涵。 2. 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4.1.2.居住类型 1)洞穴居:黄土高原窑洞,西班牙吉普赛人穴屋。 2)干栏式建筑: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3)帐篷:蒙古包,阿尔及利亚牧民。 4)长屋:客家人围楼,雅奈马人的环形屋。 5)庭院住宅:北方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南方天井 院,“一颗印”,少数民族“三坊一照壁”“阿以旺” 4.1.3.居住惯制 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1)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2)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3)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 (4)火塘是神圣的地方 2)住房的分配 3)公房:特殊形式的住房分配。保持乐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4.1.4.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1)实用性 2)艺术性

3)伦理性 4)宗教性 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4.2.1.风水与民居:核心内容则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 和处理。第一,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第二,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如朝向,位置,出入口,道路等因素。使之“合理化”第三,用一些符号来趋吉避凶 1)宅基选址:“觅龙”“观砂”“察水”“点穴”。 玄武,朱雀,白虎,青龙:北,南,西,东 南北方向,房基前面水,后靠山 2)住宅外部布局 (1)住宅与水 (2)住宅与路 (3)住宅与山 3)住宅内部布局 (1)住宅地势:朝南坐北,院门开在东南部。住宅要北房高,南 房低;东边低,西边高。南向多开门窗,以利采光和避寒。地基要西北高,东南低,以利排水。 潮汕农村:“四点金”“下山虎”“四马拖车”“爬狮” (2)住宅格局

四川2019年4月自考00199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

C019·00199(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 课程代码:0019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民俗一词的创造者为 A.德国人格林 B.英国人汤姆斯 C.法国人安德鲁·朗 D.美国人厄特利 2.鲁迅在《祝福》中描写了鲁四老爷过旧历除夕的祝福习俗与祥林嫂过除夕的状 况,这体现了民俗的 A.集体性 B.普同性 C.阶级性 D.类型性 3.从研究者的观点出发去理解另一个社会或民族的文化,被称为 A.主位研究法 B.间接采访 C.参与观察法 D.客位研究法 4.在二十四节气农谚歌中,“初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指的是哪一月的

天象? A.三月 B.六月 C.九月 D.十月 5.四川天全县的“祈谷灯”、“百果灯”、广西侗族的“舞耕牛”等属于农业生产民俗的 A.占天象、测农事习俗 B.农业娱乐习俗 C.祭祀习俗 D.卜农事丰歉、祈福习俗 6.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草”的植物是 A.葛 B.大麻 C.苎麻 D.茴麻 7.“七星披肩”是哪个民族的特色服饰? A.纳西族 B.畲族 C.彝族 D.高山族 8.在中国汉族节日食俗中,哪种蔬菜的象征意义表示“勤快”? A.青菜 B.葱 C.蒜 D.芹菜 9.“三明治”最早起源于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0.“干栏”式民居是古代哪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A.藏族 B.白族 C.蒙古族 D.百越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章民俗概况 1.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1.1.1.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 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1.1. 2.民俗的分类 1.1. 2.1.经济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 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衣 食住用行商” 1.1. 2.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 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1.1. 2. 3.信仰民俗: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 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民间信仰,民间 巫术,民间禁忌) 1.1. 2.4.游艺民俗: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口 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1.2.民俗的基本特征

1.2.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转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1.2.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时间和空间)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1.2.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民俗的相对稳定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1.2.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的一个构成要素,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各类民俗也不同程度得染上了地方色彩。 1.2.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然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异,但依然有原始民俗的存在。形成了民俗的原始性特点 民俗表现出一种神秘的特征,人们进行民俗活动是,常带着一种神秘的心理,认为这些民俗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1.3.民俗的功能:民俗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3.1.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 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1.3. 2.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 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1.3.3.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 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2018年10月福建自考00199中外民俗试卷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民俗试卷 (课程代码00199)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各种民俗事象都是群体智慧的结晶,个别人的习惯性的生活方式无论多么长久、美好,如果不被广大民众认同并践行,都不可能称为民俗,这是指民俗的 A.稳定性 B.社会性 C.共通性 D.民族性 2.夜游是下列哪个民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 A.蒙古族 B.黎族 C.纳西族 D.维吾尔族 3.婚礼一般举行两次,一次是世俗婚礼,一次是宗教婚礼,宗教婚礼在世俗婚礼举行完之后在教堂进行。这是下列哪个国家的婚姻习俗? A.西班牙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4.巴基斯坦人喜欢穿长衫、长裤,妇女外出必戴面纱,这是指服饰形成的 A.生产方式因素 B.地域因素 C.宗教信仰因素 D.民族心理因素 5.“大拉翅”是下列哪个民族女子的形象标志? A.蒙古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6.整洁、端庄、高雅、和谐,这是下列哪个国家的人的穿衣风格?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俄罗斯 7.其烹调方法以爆、烧、炸、炒见长,口味以清、鲜、脆、嫩、醇著称的菜系是 A.粤菜 B.鲁菜 C.淮扬菜 D.川菜 8.烤全羊是下列哪个民族节日和招待贵族的上等食品? A.藏族 B.蒙古族 C.维吾尔族 D.满族 9.碉房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 A.壮族 B.藏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 10.信奉海神、水神者,就忌讳在乘船时说带有“翻”的字眼,害怕得罪海神、水神,真的造成翻船。这是指信仰民俗具有 A.禁忌性 B.神秘性 C.功利性 D.民族性 11.性格浪漫、为人诚挚;与客人见面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中外饮食文化-教学大纲

《中外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饮食文化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国际名厨总学时:64 其中理论学时:58 实践学时:6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中外饮食文化这门课程是酒店管理或者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是国际名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世界饮食文化的基本理念及饮食文化背景;熟悉中国的饮食发展来源,发展过程和现阶段中国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在此基础上,能够合理的利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来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旅游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学习完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来源和发展现状,了解国外的饮食民宿和礼仪,掌握中国饮食民宿和礼仪,熟悉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器具文化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容和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2 能力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对餐饮文化相关知识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对餐饮行业现状的历史原因的探索;锻炼学生对餐饮业现存问题的积极思考。 3 综合素质目标 搭建思考问题的理论框架;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课程教学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容:1、饮食文化的概念2、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容和方法3、饮食文化研究状况 (二)教学目标:1、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2、熟悉饮食文化的具体容3、掌握国外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 (三)教学重点:1、饮食文化研究的容2、饮食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四)教学难点:1、中外饮食文化发展的过程2、中外饮食文化的现状 第二章:中外饮食民俗 (一)教学容:1、中国饮食民俗2、外国饮食民俗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国家的饮食民俗2、熟悉中国居家日常民俗3、熟悉中国传统节日、信仰、少数民族的食俗4、掌握中国饮食民俗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1、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2、食物变迁的原因3、饮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四)教学难点:1、饮食文化的产生理论2、饮食文化的发展理论 第三章:中外饮食礼仪 (一)教学容:1、中国饮食礼仪2、外国饮食礼仪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国家的饮食礼仪2、熟悉中国古代饮食礼仪3、熟悉中国现代饮食礼仪

自考《中外民俗》 第七章 工艺美术民俗

第七章工艺美术民俗 7.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工艺美术民俗 是人们在生产,制作生活日用工艺品和装饰欣赏工艺品过程中形成的传承模式,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1.1.工艺美术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原始社会:石器,陶器。纺织,牙雕,泥塑,木雕 奴隶社会:青铜工艺为代表。奴隶社会进入青铜时代。陶器,玉器工艺。石雕,牙骨雕,漆器,木器,染织,皮革。 封建社会:雕刻,织绣印染,陶器,漆器,金属制造,建筑装饰。《都工记》《天工开物》。鲁班,黄道婆,马钧。 近现代社会:东西文化交流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空间。天津泥人张的泥塑,河北王志赏,潍坊的风筝,宁夏的地毯。一方面传统工艺继续存在和发展,工艺品的许多种类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现代工艺美术的诞生和发展。当代社会:传统工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现

代艺术运动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形式和内容。7.1.2.工艺美术民俗的分类 生活日用品:陶瓷,竹编,草编,玻璃工艺品。装饰欣赏工艺品: 陶瓷工艺 金属工艺 织绣工艺 雕刻,印染,纺织,刺绣 7.1.3.工艺美术民俗的旅游价值 1)工艺美术民俗的审美特征 (1)功能美: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多与生活生产 相联系,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2)形式美:造型美,图案美,色彩美。 (3)质地美:材质本身的审美性直接影响作品的艺 术特色。 2)如何使工艺品成为旅游纪念品 (1)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 (2)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7.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

(1)历史悠久:中国的石雕,陶器,牙雕,编织可 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2)品类齐全:工艺品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3)技艺精湛:中国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受到世人 的推崇。 (4)风格独特:中国各种工艺品都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 (5)不断创新:中国工艺美术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 展。 7.2.1.汉族工艺美术民俗 陶瓷工艺:瓷都景德镇,陶都江苏宜兴 金属工艺:铁画,景泰蓝。铁画—安徽芜湖。景泰蓝—北京。 织染工艺:“四大名绣”:湖南湘绣,苏州苏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其他,北京京绣,温州瓯绣,武汉汉绣,山东鲁绣 雕刻工艺:翡翠,白玉,绿松石,金青石,孔雀石,芙蓉石,南阳玉,木变石。树根雕刻。髹漆工艺:彩绘漆,金漆,雕漆,填漆。 木工艺:北京,苏州,广州,上海,宁波。紫檀,花梨;床,梳妆台,沙发,松鹤三扇屏,五扇仕女座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