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伤寒论》

2014-09-24 17:14:28

大承气汤《伤寒论》(中医方剂学七版)

[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实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本方为治阳明腑实证的主方。其成因系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乃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所致。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胀痛;燥屎结聚肠中,则腹痛拒按,按之

坚硬;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四肢皆禀气于阳明,阳明经气旺于申酉之时,热结于里,郁蒸于外,故潮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津伤,燥实内结之征。前人将本方证的证候特点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所谓“痞”,即自觉胸脘闷塞不通,有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是实热内结,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潮热谵语,脉实等。至于“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受遏,不能外达于四肢;或热盛伤津劫液,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浊热上扰心神,神明昏乱等所造成。证候表现虽然各异,然其病机则同,皆是里热结实之重证,法当峻下热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以除燥坚,用以为臣。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气除满、枳实行气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故名“大承气”。吴瑭《温病条辨》说:“承气者,承胃气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

热结旁流,治以大承气汤,是因“旁流”为现象,燥屎坚结才是本质,故用峻下,使热结得去,“旁流”可止,乃属“通因通用”之法。

热厥,治以大承气汤,是因四肢厥冷为假象,里实热结是本质,所谓“热深者,厥亦深”,四肢虽厥寒,但必见大便秘结、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等实热证候,故用寒下,使热结得下,气机宣畅,阳气敷布外达,而厥逆可回。这种用寒下之法治厥冷之证,亦称为“寒因寒用”。

本方煎服方法为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因大黄生用、后下则泻下之力峻,久煎则泻下之力缓,正如《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所说:“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兼阴津不足者,宜加玄参,生地等以滋阴润燥。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幽门梗阻,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4.使用注意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大承气汤详解

大承气汤 第一童概述 第一节大承气汤的来源 大承气汤来源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本方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取名“大承气汤”。正如《温病条辨》所言:“承气 者,承胃气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伤寒明理沦》曰:“承,顺也,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以正气不得舒顺,以汤荡涤,使实者利而闭者通,正气得以舒顺,是以承气名之也。”陈修园云:“方名承气,殆即‘亢则害,承乃制’之义乎!亢极反兼胜己之化,承者以下承上也。夫天地一理,万物一气,故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物穷则变,未有亢极而不变者。伤寒邪热人胃,津液耗,真阴虚,阳胜阴病。所谓阳胜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急以苦寒胜热之剂,救将绝之阴,泻亢盛之阳,承气所以有挽回造化之功也。然不言承亢,而言承气,何哉?夫寒热流转,不过一气之变迁而已。用药制方,被气机之不可变者,力难矫之。亦第就气机之必变者,而承之耳。设其气有阳无阴,一亢而不可复,则为脉涩,直视,喘满者死。何则?以其气机已绝,更无可承之气也。由是言之,圣人虽尽人工之妙,止合乎天运之常耳,不云承气而云何?” 第二节大承气汤的组成及用法 大承气汤是一首泻下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半斤(去皮炙)(24g)、枳实五枚(炙)(12g)、芒硝三合(9g)。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第三节大承气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根茎。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经。 (1)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除湿退黄。 (2)主治用于积滞便秘证。治阳明腑实证,或杂病热结便秘者,常配伍厚朴、枳实、芒硝(如大承气汤)。治疗大便秘结,配伍牵牛头末(如大黄牵牛丸)。配伍麻仁、杏仁、蜂蜜等(如麻子仁九)以润肠通便,泻下力缓和。阳明腑实证见气血不足者,配伍人参、当归(如黄龙汤),以补气养血。热结津伤,燥屎不行者,配伍麦冬、生地、玄参等(如增液承气汤),以养阴生津、增液通便。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配伍附子、干姜(如温脾汤)以温阳。 用于血证。吐血衄血,常配伍黄连、黄芩(如泻心汤)。因干血内结产妇腹痛,多配伍桃仁、廑虫、炼蜜为丸(如下瘀血汤)。下焦蓄血所致之发狂及妇女经闭、少腹硬满拒按,常配水蛭、虻虫、桃仁(如抵当汤)。下焦蓄血及血瘀经闭、痛经等,配伍桃核、桂枝、芒硝、甘草(如桃核承气汤)。跌打损伤,胸胁瘀肿疼痛之证,配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如复元活血汤)。 用于肠痈。多配伍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如大黄牡丹汤)。 用于奶痈。配伍粉草共研末(如金黄散)。 用于湿热痢疾。治疗泻痢湿热证,亦常配黄连、黄芩、白芍等(如芍药汤)。 用于黄疸。湿热黄疽者,常配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 用于淋证。治湿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 (3)历代医家论述 综论大黄主要功用及机制:①李时珍:“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本草纲目》)②缪希雍:“《经》曰,实则泻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本草经疏》)③

大承气汤

内科方剂 大承气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定喘汤 【出处】《摄生众妙方》 【组成】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苏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二陈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白茯、炙甘草、生姜、乌梅。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

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歌】《局方》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大黄牡丹皮汤 【方源】《金匮要略》 【歌诀】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康。 【组成】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 【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方解】君:大黄、牡丹 臣:桃仁、芒硝 佐:冬瓜仁 当归补血汤 组成当归、黄芪 功用补气生血 大柴胡汤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组成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 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炒去汗干姜人参 功用补虚缓急,散寒止痛。 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丹参饮 组成丹参檀香砂仁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丹栀逍遥散 组成:柴胡; 当归; 茯苓; 甘草; 牡丹皮; 山栀; 芍药白术。 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八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现代运用: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幽门梗阻、急性菌痢等汤头: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闷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柯琴:“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须也,故功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

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和胃气也。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也。若小承气三物同煮,不分次第,只服四合,但求地道之通,而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故称微和之剂云”(《伤寒来苏集·卷三》)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 《伤寒论》:大承气汤 【处方】 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去皮)枳实12克(炙)芒消9克 【药理作用】 l.增加胃肠道推进机能及肠容积《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791,大承气汤经小白鼠口服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已明显。但经静脉给药组,炭末在胃肠道的推进距离,未见有增强。经口投予大承气汤,并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 2.促进肠套迭的还纳,解除梗阻《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2~793,在观察大承气汤对解除肠梗阻的一般作用机理的实验表明,给药组10只家兔(人工肠套迭)完全还纳,平均还纳时间为15分30秒,还纳率100%,对照组中仅3只还纳。实验还认为,大承气汤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为主。 【功能主治】

峻下热积。主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手足潸然汗出,矢气频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成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 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厥,高热神昏,扬手掷足,烦躁饮冷,便秘不通。 痉病,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口噤蚧齿。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高热性疾患,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用法用量】 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朴、枳实,取500毫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二次温服。得下,余勿服。 【备注】 方中大黄泄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芒消润燥软坚。四药配合,具有峻下热积之功。 【摘录】《伤寒论》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承气汤《伤寒论》经典名方的制备工艺研究

大承气汤《伤寒论》经典名方的制备工艺研究 大承气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泻下的代表方剂,本研究对其提取工艺、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变化规律、物质基础以及剂量配伍进行研究。(1)本实验首先建立了大黄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HPLC含量测定方法,枳实黄酮类成分(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以及厚朴类成分(和厚朴酚、厚朴酚)HPLC含量测定方法。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数据真实、可靠、准确。在单因素考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分别以大黄蒽醌类、枳实黄酮类、厚朴类成分为考察指标,对大承气汤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由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曲面图可以看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对考察指标的影响较大,而溶媒比对考察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最终确定最佳工艺为60%乙醇、提取时间为90min,溶媒比为20倍量。(2)考察了大承气汤中单味药以及复方配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对大承气汤复方配伍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研究。针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对色谱流动相、比例,检测波长,色谱柱温度,进样量等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全方HPLC统一分析方法,并对分析方法做了仪器精密度、样品稳定性和方法重复性等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统一的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是进行复方配伍前后成分变化研究的基础。利用在该统一HPLC分析方法下得到的色谱图的保留时间对大承气汤中49个峰的来源进行归属,并对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大承气汤配伍中有12个峰来自枳实,12个峰来自厚朴,17个峰来自大黄,1个峰是大黄、厚朴和枳实的共流出峰,5个

大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g 芒硝12g 枳实9g 厚朴15g 【用法】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汤成去滓,纳芒硝,溶化服。 【主治】 1.阳明腑实,胸痞腹满,大便秘结,腹痛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2.突然肠结不通,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有痛、呕、胀、闭特征者。 【证析】此属阳明腑实机理。以大便不通为主证,按脏腑辨证,病位在肠。胸痞腹满是气滞现象,便秘舌燥是津伤现象,按气血津液辨证,属气滞津伤。兼见潮热谵语,舌焦起刺,脉实有力,按八纲辩证,病性属于实热。综上,此方所治是以痞、满、燥、实为其特征的实热便秘,是因伤寒邪传阳明之腑,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中焦,热灼津伤,引起传导失常,燥屎不行,气机阻滞的病理改变。 【病机】阳明腑实。 【治法】苦寒峻下法 【方义】根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则,便秘当用下法,病性属热属实,又当苦寒峻下,才与病机相符。本方即体现这一治法。方中大黄味苦性寒,功能泻下,用为主药,能挫其热势,消除致病原因;泻下通便,治疗主要证象。然而,大黄主要是增强肠道蠕动而促进排便,软坚效果欠佳,只用大黄推荡,仍然不能速下,故辅芒硝成寒软坚,使坚结粪便变软,大黄才能起到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作用。 二药相须为用,泻下热结效力大为增强。再佐枳实泄痞,厚朴宽满,不仅能治兼证,通过调畅气机,又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大黄力量。原方厚朴用至八两,殆即此意。全方用药四味,虽然厚朴偏温,仍不失为寒下峻剂。肠结不通如果不因热盛伤津,是因气机突然被阻,

传导失常而呈腹痛便秘,则以痛、呕、胀、闭为其特征。气机阻滞,传导失常,津血流通受阻,诸证由是而生。 根据五脏六腑宜通与气血津液宜通之理,此证急宜泻下通肠,流通气血。方中大黄、芒硝能促进肠道蠕动,泻下通肠;枳实、厚朴宽肠理气,协助芒硝、大黄开其闭结;疏畅气机的枳实、厚朴与活血的大黄相伍,又能流通气血,令腑气得通,胃气顺降,气血调和,诸证自解。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的成分有大黄酸和鞣酸等。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酸不耐高温,煎煮时间过长,泻下成分即遭破坏。证实了仲景于方后注明枳实、厚朴先煮,大黄后下的煎煮法是非常可贵的用药经验。 【应用】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用此方共二十九条,再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展示了本方在不同疾病中的多种用途,五彩纷呈,令人目眩。今择古今几种不同用法以飨读者,学者若能细为揣摩,将会从中获益,开拓视野。 1.《伤寒论》说:“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一证,有气滞、血瘀水停、食积之分,此证只言腹满而未及其他,当是气滞使然,按照常法,行气即愈。但从病人自觉“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或因医者已用理气之方而满仍不减观之,此证当是肠道传导阻滞而生胀满,一般理气之方不能胜任,故将苦寒泻下之方变为导滞宽胀之法。方中厚朴用量最重,配以枳实,有较强的行气宽胀功效;再得增强肠道蠕动的大黄、芒硝,宽胀之功自非常方可比。展示了大承气汤的另一用途。 2.《金匮要略》说:“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孪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挛急兼见胸满口噤,显系阳明实热导致热盛伤津,筋脉失养,用此方泻下荡热,令热去津回,挛急现象庶几可解。这种治法,属于急下存阴。 3.又说:“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脉滑而数,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宿食停留,若用消食化积之方不能收效,即可根据“中满者,泻之于内”的治疗原则,用此方

大承气汤(《伤寒论》。)_伤寒论_方剂树

大承气汤(《伤寒论》。)_伤寒论_方剂树 大承气汤(《伤寒论》。)_伤寒论_方剂树1 1.原方7 1.1.组成:大黄4两(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5枚(炙),芒 消3合。7 1.2.功效:伤寒、温病或瘟疫阳明府实。身热,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胸脱痞满,腹部 胀痛拒按,甚或潮热澹语,舌苔焦黄而厚,甚或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沉实或弦数,甚或沉迟;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实,口舌干燥者;或热厥、痉病,神志昏迷而见阳明热实者。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菌痢等属里实热证者。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然汗出者;阴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阳明病,澹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澹语者;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憾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脉实者;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阳明病,发热汗多者;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脉滑而数,有宿食;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使者。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麟齿;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男子伤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至死者。瘟疫伏邪传胃,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最重,复瘀到胃。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者通体皆厥,不疯疯,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 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7 1.3.来源:《伤寒论》。8 2.承气汤8 2.1.力口:姜8 2.2.组成:厚朴4两(去皮),姜2两(同捣烂,焙干),大黄2两,枳实半 两(萩炒去瓢),芒消1两半。8 2.3.功效:刚痉,大便不通10数日。8 2.4.来源:《普济方》卷九十六8 3.承气汤8 3.1.力口:甘草8 3.2.组成:大黄1钱,厚朴1钱,枳实1钱,甘草5分,芒消1钱。8 3.3.功效:痘疮发热腹痛,大渴烦躁,大便闭,狂妄者;痘疮焦黑,烦渴顿 闷,喘促而厥逆,大便不通者。胃腑实效,口噤胸满,卧不着席,脚挛急,大便 闭结不通。8 3.4.来源:《痘科类编释意》卷三8 4.三一承气汤8

《伤寒论》大承气汤及类方刍议

《伤寒论》大承气汤及类方刍议 《伤寒论》中的方剂,实用价值很高,且疗效卓著,故后世医家把《伤寒论》方称为“经方”,被誉为“群方”之祖。大承气汤就是《伤寒论》112方之一,为临床所常用,是近些年来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肠道疾病术后不排气、不排便,以及某些热性病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而有阳明腑实证者的常用代表方。笔者根据临床应用本方体会,重温《伤寒论》有关原文,大承气汤及其类方做初步探讨。 1.大承气汤的组成及方义 大承气汤由大黄12g(酒洗四两),厚朴15g(去皮半斤),枳实15g(炙五枚),芒硝9g(三合)四味药物组成。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佐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助大黄、芒硝加速积滞排泄,合为“破气散结,泻下清热”之方。 据近年药理研究,大黄含有蒽醌衍生物,如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能刺激大肠壁,引起血管收缩,使大肠内容易于排出,从而达到泻下通便作用。芒硝含水硫酸钠(Na2S04-10H20)、氯化钠,本品所含之硫酸钠不易被肠壁吸收,在肠内溶解于水后形成高渗的盐溶液,因而使肠道保持大量水分,扩张肠道,引起肠蠕动增强而排便。此外,厚朴;枳实能增加胃肠道节律性蠕动,有利于肠内气体及粪便的排除。 据实验研究,整个大承气汤有增强胃肠道推进运动作用;有明显增加肠容积作用;对肠套迭能促使还纳,解除梗阻;还有增加肠袢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菌,抗感染作用。这些都证明本方药

“破气散结,泻下清热”的作用是通过增强肠蠕动排出肠内气体及粪便来完成的,从而印证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实者,散而泻之”的治疗原则。 2.大承气汤的证治 大承气汤的适应症是什么呢?试从《伤寒论》下面的几条原文可以说明: (原文225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原文21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据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原文243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原文254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257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中用大承气汤的条文较多,仅就上面几条分析,大承气汤的主要适应证有: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硬痛拒按,甚者潮热谵语,手足汗出,或神识昏蒙,循衣摸床,或目中了了(即视物不明)睛不和(指眼珠转动不灵活)等阳明腑实证。前人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大证。

《伤寒论》名方大承气汤主治里热积滞实证,是寒下治法代表方

《伤寒论》名方大承气汤主治里热积滞实证,是寒下治法代表 方 寒下主要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这是适应病证。最主要的代表方:大承气汤。这是这类治法一个重点,一类方。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历来主治证候是阳明腑实证。阳明,胃肠。胃肠属于腑,热实互结于胃肠,具体来说,热实互结在胃肠是阳明腑实证,从临床表现来看,前人经常用痞、满、燥、实四个证来概括它。所以这也成为它的一个证治要点。因为从证治来讲,大承气汤证的主治写了很多,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包括发狂、痉病。 阳明腑实证、热实互结于胃肠三方面主治。那这部分也就成为证治要点,就是辨证的要点,最起码的第二,第三段都必须有这个基础。都有热实互结于胃肠这个基础。这个胃肠主要现在指肠道了。虽然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伤寒论》对阳明病的一个纲领。胃家

包括胃肠,有的时候用胃是广义的意思。中医用名词它是多义。经常我们用的胃有广义狭义等三种类型用法。有的时候具体说到胃,胃主受纳、胃气上逆这具体指的就是那个饮入于胃那个胃,受纳腐熟水谷那个胃。这就是很具体的了。有的时候,胃,以胃概脾,有的是以脾概胃。我们说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中,这个脾包括了脾胃。有的时候,这个饮食消化功能很正常,说这个人胃气挺强。这个胃就包括脾,有最广义的胃,中医学经常也用。并不是直接指消化功能,而是指的一种生机活力。这个人面色红润,但是又明润含蓄,脉来从容和缓,说有胃气。《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白如枯骨者没有胃气,象豕膏就是说还有光泽,明润。那这个就是有胃气。这个胃气是指的生机活力。包括望诊,包括诊脉,胃气都是生机活力的反应。这是跟具体脾胃的受纳运化,消化功能这个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整个概括人体的一种生机活力。《伤寒论》概括阳明病,胃肠它用胃家,胃那一家,胃家实是也。这个胃概括了肠。有时候一词多义了。所以有些到西学中班上课的学生们,西医主治医师们,开始他们很有意思说,中医很奇怪,他念书念不懂。他说《伤寒论》说的,胃中有燥屎五六枚,怎么大便跑到胃里去了。这个胃是包括肠,胃家这是包括肠,胃家实,不是你西医做了溃疡病手术的那个胃。所以这个概念就是说,初期学习,很多这个病位上用热实互结胃肠,实际上阳明腑实以肠为主。

伤寒《四个承气汤》

伤寒《四个承气汤》 阳明病总纲:阳明之为病,胃加实也。《伤寒论》中的胃,并非我们现代的胃这个器官,而是指胃和肠的这些区域。 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主方,但根据胃加实的程度不一,出现一系列的承气汤,比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在承气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伤寒论》里有承气汤方有四个——调味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桃仁桂枝关于《伤寒论》对承气汤的用法之概要: 《伤寒论》中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伤寒论》中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

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调味承气汤、小承气汤以及大承气汤这三个方子,针对的是里实瘀堵的严重程度不同而用药之不同。 阳明病总纲:阳明之为病,胃加实也。阳明病主要是指肠胃有瘀堵,往里排病不顺畅的情况。表现在证上为:便秘、腹泻、腹不按即痛或腹按之才痛、腹满、腹胀、潮热、谵语、腹泻急迫而恶臭、大便不爽拉不干净、屁多、屁臭、手脚脱皮发热汗多、脚上有鱼鳞纹、打呼噜、磨牙、睡觉流口水、午后犯困,面色多油等。 调味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肠实胃弱,即肠道有瘀堵,而略有胃及津液不足。故有大黄芒硝泻实,还有炙甘草建中补津液,以及善后。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里有瘀堵,未至硬结,表现在证上,便秘或热泻、腹按之才痛、谵语、腹泻急迫而恶臭,脉实盛等,故有大黄而无芒硝。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里有严重瘀堵,有硬结,表现在证上,便秘或热泻、腹不按即痛、谵语、腹泻急迫而恶臭,脉实盛等,大黄芒硝同下。 “承气者,以下承上也”。承气汤里不变的一味药即是大黄。相当于大黄是承气汤的君药。

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等

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等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一、【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厚朴24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冲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焦黑燥裂,甚则起芒刺,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结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二、【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三、【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硝9克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四、【增液承气汤】 组成:玄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

硝4.5克 用法:水煎,芒硝冲服。 功用: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五、【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仁12克、大黄12克、桂枝6克(去皮)、甘草12克(炙)、芒硝6克 用法:水煎,芒硝冲服。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大承气汤——“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 小承气汤——“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 调胃承气汤——“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增液承气汤——滋养阴津、增水行舟——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证。 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主治下焦蓄血证。 热与食结,用大、小承气汤 热与血结,用桃核承气汤 热与水结,用猪苓汤 寒与水结,用五苓散 大陷胸汤和小陷胸汤均出自《伤寒论》。 组成: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实。 功效:

《伤寒论》——大承气汤

《伤寒论》——大承气汤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10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为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诠释】伤寒,误用吐下法之后,变证逢生。首先是化热伤津,不仅是表证不解,热移肠腑,五六日甚至十余日,不大便,而且日晡(傍晚)潮热,不恶寒但恶热,手足戳然汗出,便硬必谵语,腑实热盛上扰神明,出现自言自语或语无伦次如见鬼状,此乃热极狂躁扰神之象。如果发展严重,神昏不识人,循衣摸床,手足出现无目的自我动作,恐惧不安,两目直视,似有动风之兆。由于病情严重,必须参佐脉象断其预后。弦脉者生,此脉证相应,真阴不竭,胃气尚存,有望生机;若脉涩者,津枯液涸谓之无胃气,故曰死。脉微者,若单发谵语,宜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得快利即止,勿使过剂,重伤津液。 【治法】峻下热结,急下存阴。 【方药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服法与禁忌】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四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泽,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经方方论】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肠燥便结之方,首用大黄,味苦性寒,攻下泻火,荡涤实热;热传阳明之腑,燥结伤津,大便必数日不行而成硬结,故配芒硝者,咸寒软坚,以散结硬,与大黄协同使用,则攻下之力更峻。肠为屎腑,肠不动便不行,故用枳实、厚朴,下气除满,增强肠蠕动,协同硝黄而成泻下峻剂。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岳某,男,67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3日:恶寒发热5天,伴头痛、咳嗽、吐黄痰,体温39.5℃。曾服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荆芥、芦根、黄芩、前胡、枇杷叶等)2剂,热不退。经X线检查,诊断为左肺上叶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20条 第320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气未深入之时,便作口燥咽干者,是邪热已甚,肾水干也,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全肾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邪至少阴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者,必其人胃火素盛,肾水素亏,当以大承气汤,急泻胃火以救肾水。若复迁延时日,肾水告竭,其阴必亡,虽下无及矣。 【集注】 成无己曰:与大承气汤急下之,以全肾何也?经云:三阴经受病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则是上条少阴病乃入府证也,少阴邪热已转属府胃,府实热消灼肾水,故口燥咽干,用大承气以泻府,而实热自除。且少阴之藏本肾属水,胃府属土,泻土所以救水也。 方有执曰:口燥咽干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邪热客于其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然水干则土燥,土燥则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 张璐曰:按少阴急下三证,一属传经热邪亢极,一属热邪转入胃府,一属温热发自少阴,皆刻不容缓之证。故当急救欲绝之肾水,与阳明急下三法,同源异派。 汪琥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者,非才得病二三日,即口燥咽干;谓少阴口燥咽干之病,已得之二三日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热淫于内,肾水枯涸,因转属阳明,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急下之,火归于坎,津液自升矣。此必有不大便证,若非本有宿食,何得二三日便当急下?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少阴之经,循喉咙而挟舌本,燥土克水,阴液枯焦,故口燥咽干。肾水被烁,故当急下。此与阳明发热汗多章义同。 此下三章,皆少阴负趺阳之太过者。少阴固宜负趺阳,而负之太过,则肾水涸竭,亦必至死,故急下阳明,以救少阴。少阴三承气证,即是阳明急下三证,以其伤在少阴,故又列之少阴篇中,实非少阴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17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17条 第217条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胃中有燥屎则谵语,以汗出为表未罢,故云风也。燥屎在胃则当下,以表未和则未可下,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若下之早,燥屎虽除,则表邪乘虚复陷于里,为表虚里实,胃虚热甚,语言必乱。与大承气汤,却下胃中邪热则止。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病自汗出而谵语者,以素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太阳风邪之所传也,须当下之。然必须太阳之邪,已过阳明之经,而入阳明之府,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里热未结,不但热去不尽,且虚其中,热乘虚而上干于心,语言必乱。此表虚汗出,里实语,所以必待过经入府,而后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曰:过经,谓宁迟迟,非谓必待十三日后也。 程知曰:此言谵语不当下早也。既出汗矣而谵语,则必有燥屎在胃,此当属风。风为阳邪,阳邪入里,故谵语。然须六、七日乃可下之,下之早,则风邪未解于表,尽入于里,里邪燥实,语言更乱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首二句是冒头,末二句是总语。言汗出必亡津,谵语因胃实,则汗出谵语,以胃中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下之。然汗出谵语有二义,有阳明本病多汗亡津而谵语者,有中风汗出早下而谵语者。如脉滑曰风,其谵语潮热下之,与小承气汤,不转矢气,勿更与之。如能食曰风,其烦躁心下硬,少与小承气微和之,令小安。非七日后屎定硬不敢妄下者,以此为风也。七日来行经已尽,阳邪入阴,乃可下之。若不知此义而早下之,表以早下而虚热不解,里以早下而胃家不实。如十三日不解,过经下利而谵语,与下后不解,至十余日不大便、日晡潮热、独语如有所见者是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汗多耗其胃津,糟粕失润,结为燥屎,阻塞胃气,胃热不泄,消耗心液,故作谵语,此为木燥而风生也。胃热宜下,俟六日之外,已过经期,而后下之。下之若早,里热未实,语言必乱,而为郑声。以其汗多津亡,表虚里实,经中清气不敌腑中邪火之旺,原有谵语之根,里实未至,而遽下之,故实家之谵语,变为虚家之郑声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五)大承气汤——燥屎,悍热伤阴,伏热

(五)大承气汤——燥屎,悍热伤阴,伏热 16燥屎——刑锡波医案 于某,女,14岁,学生。病史:初因伤风发热,头痛、自汗、恶寒、心烦,余以麻杏石甘汤加金银花、连翘1剂而愈。后因食肉过多,病又复发。初起目肿如桃,头痛如劈,烦躁谵语,大渴引饮,潮热自汗,小便短涩,大便不通,腹胀拒按,舌绛苔燥,两脉滑实。 辨证:阳明燥实。治法:泻热通下。处方: 生大黄12克,厚朴12克,E硝10克,积实10克。 服药1剂,下燥屎数十枚,诸症霍然痊愈。后以清热和胃之剂,调理而愈。脉症合参,此患者属于胃家实证。胃热上冲,则头目肿痛;胃热壅闭,则心烦谵语;胃津灼烁,则口渴引饮;阳明热伏,则日晡潮热。据证属阳明燥实,宜用急下之法,以泻燥热之气,予大承气汤服之。可见,春温夹食,用大承气汤亦有效果。《刑锡波医案集》论:本案复发,就是表未透解,阳明之热,未能透泄,就为伏热,胃热则多食,所以食肉过多而复发。 17燥屎——刑锡波医案 郑某,男,13岁,学生。病史:初因伤暑发热,腹痛水泻,服固肠丸,泻虽止,而热与痛更甚,继服青蒿饮加白虎汤,亦不见效。迁延七八日,午后发热益甚,夜则谵语,舌苔黄厚焦燥,口渴引饮,脐

腹绞痛。诊其脉沉滑而数,右手重按有力。辨证:郁热燥实。治法:峻下热结。处方: 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知母10克,枳实6克,甘草6克。服药后3小时,大便下坚屎数枚,服2煎后,又下秽粕很多,腹痛顿止,是夜澹语未作。但余热尚需进而清之,乃改用清热养阴之剂,调理而愈。 此患者属阳明郁热燥实之证。《伤寒论》中谓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因肠中有燥屎。热盛上蒸则发谵语,燥屎在肠则腹痛。下午潮热是阳明郁热之特征。盖病势初起,因伤暑自泻,邪可下解,但反治而用药止泻,热邪留于胃肠,伤津烁液,非急下救阴,必至酿成不救,因疏大承气汤加清热之剂。可见大承气汤治疗积滞化热,用之适当,效如桴鼓。《刑锡波医案集》 18悍热伤阴——黎庇留医案 黄某某,15岁。四日患发热,口渴,咳嗽,大便三四日一行,医十余日不愈,始延余诊。以大柴胡汤退热止咳,五月四日热退尽,可食饭,唯青菜而已。六日晚,因食过饱,夜半突然腹痛甚,手足躁扰,循衣摸床,肆咬衣物,越日午刻延诊。诊时手足躁扰,惕而不安,双目紧闭,开而视之,但见白睛,黑睛全无,其母骇甚,惊问何故?余曰:'此阳明悍除也,剽悍滑疾之气上走空窍,目系为其上牵而黑睛为之抽搐,故只见白睛也。”其母曰:“可治否乎?”余曰:“急下则可医,如救焚之救,稍缓则无及也。”即立大承气汤一剂,嘱其速煎速服,务必大下乃有生机。其母畏惧,留余座医。三时服药,四时未下,再与大承气汤一剂,五时依然未动,再照此方加重其量,七时许,腹中雷鸣,转矢气,知为欲下之势,当乘机直,而下,唯大承气汤已服数剂,始欲下而未下,遂嘱其将全数药渣煮,半敷脐上,半熏谷道,不及二十分钟即下泥浆状黑粪一大盆。一般大承气所下为水,此连服数剂而仅下泥浆,其悍热之凶险可知。下后,手足安静,宁睡一宵。次早诊之,人事虽醒,两目依然白晴。悍热已退,大势安定,毋庸再下。但热极伤阴,燥极伤络,阴伤无以荣筋,故目系急而睛未下耳,

用大黄的方剂

用大黄的方剂 1 大承气汤《伤寒论》:由大黄、芒硝、厚朴、积实组成。功效峻下热结。依前人的归纳,本方适用于“痞、满、燥、实”四字的证候。 2 小承气汤《伤寒论》:即大承气汤去芒硝,厚朴与积实减量,而大黄与他药同下,为轻下剂。功效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证。主要适用于“痞、满”二字的证候。 3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即大承气汤去厚朴、积实,加甘草,并加重芒硝剂量。功效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恶热。以适用“燥、实”二字之证为主。 4 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手册》:即大承气汤加桃仁、赤乌、莱菔子。功效峻下结热,行气通便。主治一般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5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由大黄、芒硝、桃仁、桂枝、甘草组成。功效破血逐窟。适用于热重于癖的蓄血轻证。 6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由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组成。功效滋阴增液,通便泄热。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7 大黄牡丹汤《金匾要略》:由大黄、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组成。功效泻热破癖,散结消肿。适用于肠痈初期。 8 凉隔散《和剂局方》:由大黄、芒硝、甘草、山桅、黄芩、连翘、薄荷、竹叶组成。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主治上、中焦热邪炽盛的病证。 9 大陷胸汤伤寒论》:由大黄、芒硝、甘遂组成。功效泻热,逐水,破结。主治结胸证。 10 大陷胸丸《伤寒论》:即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功效泻热逐水破结。主治结胸项亦强,如柔痉状。 11 三物备急丸《金匾要略》:由大黄、巴豆、干姜组成。功效攻逐寒积。主治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口襟暴厥者。 12 麻子仁丸脾约麻仁丸《伤寒论》: 由麻子仁、芍药、积实、大黄、厚朴、杏仁组成。功效润肠通便。主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小便数者。 13 黄龙汤《伤寒六书》:由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甘草、当归、人参、桔梗、姜、大枣组成。功效扶正攻下。主治里热实证而气血虚弱者。 14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即黄龙汤去积实、厚朴、桔梗、大枣,加麦冬、生地、玄参、海参。主治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怠少气,苔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涩者。 15 大柴胡汤《金匾要略》: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积实、大黄、生姜、大枣组成。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16 复方大柴胡汤《经验方》:由柴胡、黄荃、芍药、积壳、川株子、延胡索、大黄、木

金匮方歌——大承气汤

金匮方歌——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泻下方,必知燥屎腹中藏。 腹中硬满身洪热,大汗亡津神已伤。 利下仍知存结满,阳明实证必须详。 硝黄枳朴最攻下,得下而停救急汤。 附: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伤寒】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澉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伤寒论:208) 【伤寒】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伤寒论:209) 【伤寒】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伤寒论:212) 【伤寒】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伤寒论:215) 【伤寒】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

(十)大承气汤——头痛,燥咳,哮喘

(十)大承气汤——头痛,燥咳,哮喘

67头痛干呕——曹颖甫医案 若华,忽病头痛,干呕,服吴茱萸汤,痛益甚,眠则稍轻,坐则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不类阳明腑实症状。盖病不专系肠中,而所重在脑,此张隐庵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也,按即西医所谓脑膜炎之类。及其身无热、脉微弱之时而急下之,所谓釜底抽薪也。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 生大黄、芒硝各9克,枳实12克,厚朴3克。 阳明证之头痛,其始则在阙上,甚则满头皆痛,不独承气汤证有之,即白虎汤证亦有之。且阳明腑实证燥气上冲,多致脑中神经错乱而见谵语头痛。或反在大便之后,无根之热毒上冒,如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可证(或为止)也。惟肠中有湿热蕴蒸,其气易于犯脑,为水气易于流动,正如汤沸于下,蒸气已腾于上,不似燥矢之凝结必待下后而气乃上冲也。此证但下浊水,即可证明湿热之蕴蒸阳明。不然,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何以法当急下乎? 佐景按:若华女士服本方后约3小时即下,所下非燥矢,盖水浊也,而恙乃悉除,不须再诊。是时,余按日从师授课,故知之稳。

《近代名医案医话》《经方实验录》)《经方直解》 论:此脉微弱,曹老也是没有能分出虚实,因虚与实之象,俱不明显,从证论治,就是吴茱萸汤。头痛,干呕,是吴茱萸提纲,此是阴厥之病。厥阳上逆则头疼,也是厥阳独行于上之义,厥则中气不能升降,胃气上逆则干呕,这是中虚而阴厥证,此属虚证。承气汤为实证,此头疼与干呕者,也是阳气不降,但阳明证也不明显,所以难分虚实。治虚不愈,那就以腹中痛按之益甚,从实论治。 虚实不明显,大部分人也分不清,大多会以证套方。这个还是要有临床经验,才能更细的分出医理。这个脉微弱,身无热,头痛,干呕,是不是厥阴四,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厥深者热也深的那条提纲呢?厥去阳复,所以脉微弱,阳复之前,先下之,以防阳复太过,热伤其阴?提纲四五日而厥者,忽病头痛干呕,这不就是厥证吗?很难懂。只能是积累经验。 从大承气来看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属误诊误治,为什么用反了方向,反而没有出现医疗事故,一是剂量小,二是脾胃属土,其性为缓,能缓一切。三个就是现在所谓的中药的安全性高一些。还有的解释不上来,我也理解不了。只是知道,错了也没大事,立足前面的错误,找到后面的对证。也就是治虚为错,那就治实。 自学前几年,我一直纳闷六经辨证,到底是什么样的辨证体系,看过伤寒也不懂这六经辨证。不像所谓的三焦辨证那样,上中下三焦那么易懂,首先连六经什么意思我都不懂,六经辨证就更不懂了。有一次读李可老中医的医案,是一个合方,里面写到头痛,干呕,吴茱萸汤,这是厥阴病,就最后这一个“厥阴病”,让我一下就惚悟,原来这就是六经辨证。厥阴是六经最后一经,其五经对应各各经之证,这就是六经辨证体系。六经辨证,在中医交流时,就是一术语,如果不懂医理,这个术语是听不懂的。备注一下,厥阴病,实际是阴厥病。阴盛而发厥,所以名厥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