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一、什么是中国思想史

顾名思义,所谓“思想史”应该包括一切属于思想范畴的历史,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历史的、军事的、文学的、艺术的、伦理的、宗教的、科学技术的、民俗的、民族的等等思想,都应该包括在内。

二、“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发展脉络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中国学术发展至大势》,大体上可定为中国第一部有“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但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思想史学科是五四以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此前的思想史主要包含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山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但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代思想史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版了一些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的著作,如:

石峻、任继愈、朱伯昆《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人民出版社,1955年);

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胡滨《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中华书局,1964年);

赵靖、易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64年、1966年)。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论著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习惯于以阶级或派别划线,将思想家区分为进步或落后、革命或反动,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思想家自身思想的来源、内容和价值等重视不够。

“文革”期间,和其他学科一样,思想史研究也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内的状况相反,此期海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则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成果都未能得到及时的引进和介绍。

中国大陆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真正繁荣,是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而逐步实现的。首先受到关注的是近代政治思想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不少,比较早的有:

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3 年);

桑咸之、林翘翘《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陈旭麓《五四以来的政派与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

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评要》(华夏出版社, 1990年);

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

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以上著作都是以政治思想史为主,而其他方面的思想,如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思想、伦理思想等等,虽也有学者涉足,并有著作出版,但总的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政治思想史研究相提并论。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近代思想研究又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趋向,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1)思潮史研究蔚成风尚: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潮研究异军突起,蔚成风尚,近代思想史著作越来越多地以社会思潮为主线。较早以“思潮”命名并论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此后以思潮命名的著作日渐增多:

吴雁南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四卷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戚其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 4年);

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黎仁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彭明、程歉主编的《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一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这类著作多以潮为线索,分类撰述。尤其是吴雁南主编的四卷本《中国代社会思潮》,围绕救图、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这一历史时代的主旋律,对近代109年起伏跌宕、异彩纷呈的社会思潮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其涉及的思潮中,既有主导思潮,又有非主导思潮,甚至还有一些消极或反动的思潮,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以及曲折复杂的特点,从广阔视野上探索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轨迹,剖析了各种思潮之间的矛盾、斗争、渗透和影响,从社会思潮角度揭示了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思潮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

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6年);

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江沛《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彭平一《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丛书”。

整理出版了一些相关资料:

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研究近代启蒙思潮的资料性著作。该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三卷,每卷之中,按内容分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之前有介绍本专题的说明文字。

(2)思想家研究进一步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思想家思想的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思想家的选择上,已改变了先前只研究一些主要的进步的思想家,而对许多次要的或所谓反面的人物关注不够的倾向。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许多过去没有或少人关注的思想家,尤其是比较温和的和保守型的思想,如曾国藩、楼仁、张之洞、梁漱溟、林语堂、杜亚泉、章士钊、张君劢、罗家伦、傅斯年、吴宓、陈序经等,开始进人到研究者的视野,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郑大华《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年);

高力克《杜亚泉思想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左玉河《张东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细珠《楼仁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 1年);

邹小站《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1903——19 27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刘集林《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

另一方面,对过去研究较多的思想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比如,对戊戌时期的康有为的研究,近年来不再停留在泛泛谈论康有为的贡献、局限、历史地位等问题分析,而是深入剖析他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戊戌变法后到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是中国思想界执牛耳的人物由于梁启超当时居住在日本,其思想深受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思想的影响。然而以往学术界对此缺乏深人细致的研究 , 谈到日本思想对梁氏的影响时都比较空洞,人云亦云的内容不少,郑匡民新近出版的《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对于梁启超所受日本思想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梁启超思想的认识。而黄克武的《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则通过对比严复所译《群己权界论》与穆勒原著《On Liberty》,分析严复对于穆勒自由论的理解以及影响严复理解的原因,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其研究路径值得重视。

(3)学术思想史研究渐成热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晚清与民国学术史上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个案研究,包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陈寅格、陈垣、傅斯年、顾颉刚、吴宓、钱钟书、范文澜等“国学大师”。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集中成果是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尤其是后一丛书由中国史学会前任会长、著名史学家戴逸主编,自1999年推出后,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受到海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其中一些著作还被海外一些大学网站购买了版权。此外,胡适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也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如耿云志的《胡适与五四后中国学术的几个新趋向》、章清的《重建范式:胡适与现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刘巍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罗志田的《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

转移》等论文及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等书,都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二是对清末民初的重要学术流派进行专题研究, 包括晚清经学、理学、民国史学的新史学派、古史辨派、唯物史观派等。这方面的成果有陈其泰的《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史革新的《晚清理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以及罗志田的《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和史学的中心走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4年)、刘大年的《评近代经学》等论著。与此同时,近代学术史上的其他重要问题,如晚清的学术分科、整理国故等也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人开始尝试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视角来研究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问题, 罗志田的《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和桑兵的《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在学术史资料的整理方面,由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现代学术经典》和由戴逸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20世纪中华学案》值得关注。前者按人物编辑,每人一卷或两三人合为一卷,仅第一批就收录了4人,35卷。后者借用了传统的学案体编撰方法,分“综合”、“哲学”、“史学”和“文学”卷,依据学派按人编辑。

(4)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引起学界的强烈关注:对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区别,以及思想史的具体研究方法等等,都缺乏有深度的讨论。【第三个标题里面有提及,此处不做赘述】

(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三、“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1、根据学者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分为了不同的学派:

(1)社会史学派

从蔡尚思论中国思想史是中国社会科学史,侯外庐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一体化,认定思想史的研究范围,直至张岂之提出“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此为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派。

(2)哲学史学派

从胡适到冯友兰、钱穆、张岱年以及海外“新儒家”则更侧重于对人类灵魂的关注,他们要人们走出世俗生活的樊篱,而徘徊于天人之际,以其为旨,可成为“哲学史派”。

(3)一般态思想史

80年代之后,葛兆光提出在以往的哲学史、思想史著作关注精英和经典之外,有一种近乎为平均值得社会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存在,而他的中国传统思想史就是以此为研究对象。

(4)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匡亚明在《中国思想家评述丛书》,中国传统思想是以“人学”为中心,贯穿于文、史、哲、经、理、工、农各领域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认定思想史的研究以分布在各学科领域中的那些促进(或制约)健全人格的形成,乃至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的学术因子作为自己的对象,因而可以名之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派。

(蒋广学:《“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讨论之评议》)

2、综合学者对思想史研究对象与范围的讨论,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家或称之为精英思想与大众思想(或称为民众思想)在思想史中的位置;二是思想史与哲学史以及各专门思想史之间的范围究竟如何划定。

(1)思想家(或称为精英思想)与大众思想(或称为民众思想)在思想史中的位置:精英思想是思想史的主要研究对象:

李长莉:一方面肯定了精英思想往往是时代观念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代表,是当时人们思想智慧的精华凝聚,因而理应成为思想是的主要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又提出,研究思想史必须对民众思想以及民众思想与精英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予以足够的重视。

徐宗勉: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应是高层次的思想,粗略地说至少是具有对社会(包括人生)认识价值、具有一定系统性和逻辑水平的思想,不是普通的看法,更不是随便什么“念头”。

马勇:思想史在中国古代学术分类中并不存在,而是现代学术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学科,随后又从思想史的范畴中逐步分化出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科学思想史等等。因此,从学术发展的趋势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应是研究思想家的思想;至于民间信仰、社会生活、一般知识的研究,应该是思想史下的分支,可以称为思想史下的

民间信仰史、社会生活史、一般知识史。如果把这些都纳入思想史的范围,那思想史的边界就会无限制地扩大,大有回复到前现代学术的感觉。他主张,为探讨精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精英思想的社会影响,思想史当然也应注意大众思想,但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吸收一般历史、社会史、民间信仰史、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没有必要自己动手解决一切问题。

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主要是认为思想史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精英思想”,出于研究精英思想的需要,可以研究大众思想而为研究精英思想服务。

既要研究精英思想,也应该研究大众思想:

高瑞泉:思想史的“边界”有两条,一条是向上的、通向哲学、形而上精神的世界;另一条是向下深挖的、通向社会的、形而下生活的世界。

谢保成:同意侯外庐将“历代的主要思想主潮,主要的思想家,主要的学术流派”作为思想史的主要内容的处理方法;但他也强调思想史应与社会史结合。

(2) 思想史与哲学史以及其他专门思想史之间范围的区分:

高瑞泉:广义的思想史当然包含了哲学史,而且任何有价值的思想史著作必然会有作者的哲学观念在内。但思想史与哲学史还是有区别的。哲学史作为哲学的展开,更多地研究那些人类最基本、最永恒的根本性问题,它虽然离不开社会史的具体发展,并且要依赖思想史为其提供资料,把思想史中那些前哲学形态的思想质料上升为哲学的思辨之果,但表现出的毕竟还是超出经验材料的性格。能够称得上哲学的思想是不多的,但思想是普通人都可以有的。

郑家栋:无论是思想史还是哲学史都需要研究者的洞见,都是研究者通过对当下现实生活的理解去解读思想或哲学。两者的区别是:哲学史的重点在哲学,是哲学的一种表述方式,因此哲学一定是精英,而且必须是精英的;哲学史是当下的,处理对象在历史上的影响并不重要;哲学史是逻辑的,并不需要刻意关注历史的脉络。而思想史的重点在史上,承担了更多的描述功能,必须关注思想在历史中的脉络,考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考察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实情况,考察思想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本身的关系,因此,思想史是民众的、社会、客观的、延续的、历史的。

耿云志:作为思想史研究对象的思想,是具体回应各种历史时代出现的逼人的挑战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各种思考和主张。而哲学是人类把自己的思想和思维对象化的

结果,思想作为哲学史的对象时,它是一种抽象物。这一点,在古代并不很容易区分,原因是哲学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大致说来,越是古代,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就越依靠主观的思维去构建世界图像和社会图像,这时哲学的范围十分宽泛。越往后来,科学越发达,原来靠思维构建的图像不断被打破,而由有关的科学取代了它们。哲学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小,越来越直接以人类的思维本身为对象。从这一点说,古代哲学史和近现代哲学史的范围是有差别的,而古代思想史与近现代思想史的范围也因此会有一些差别。

(邹小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综述》)

四、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从主要研究精英思想家的思想扩展到对民间思想进行研究,探讨精英思想和民间

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单纯就思想研究思想,到结合思想的社会实践研究思想。

●从以研究政治、文化思想为主扩展到思想的各个领域,为此打破学术分科的限制。

●从不同学科对思想史上的各种思想进行研究。

龚书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即便是微观的领域,即便是对于已经有相当研究的思想家的研究,也有深入发展的空间。比如学界对魏源的研究已经不少,但他的诸子学、今文经学、理学思想等都可以做更深入的研究。

(邹小站《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吉首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浙江大学社会思想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20日在吉首举行。

对于如何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学者的意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 关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与材料处理

由于对思想史的对象与范围理解各异,学者对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与材料的处理,意见不一。

胡伟希:思想史研究固然需要解读思想家的文本,研究精英思想家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以及其思想造成的影响,但只有当这些方法、问题意识与思想史存在之依据——揭示思想观念对于人的历史活动的影响——联系起来时,才称得上是思想史研究。因此,思想史研究必须区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必须关注一定的思想观念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的影响,必须注意考察思想家提出其思想观念的主观心境与深层动机,并对其思想观念的价值层面加以发掘。

李长莉:研究精英思想可以依靠对精英文本运用梳理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至于大众思想的研究方法,她提出,首先要将大众思想的载体大众文化文本如小说、唱本、民谚等以及非文本的载体如民俗、生活方式等,“翻译”成精英思想符号,然后从中发现民众思想观念自身的逻辑。

葛兆光:举例说明他的材料处理方法。他说,皇历基本上是一个时代一般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生活信息,教科书、类书则是一个时代人们知识的基本来源之一,这两者都可以用来测定那时人们的常识。而档案材料如法庭判决,则可以成为我们了解那时官方思想观念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落实情况。民间的礼俗,则表现了一个时代基本的伦理秩序及人们对此的实践情况。

(二) 关于文本的阅读与阐释

有人认为研究思想史可以不那么注重史料,这是极大的误解和偏见。思想史也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它与一般陈述史不同之处,一是取材范围不同,二是思想史研究需要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耿云志、马勇等都强调了这一点。

在占有材料之后,如何阅读、阐释,就十分重要。

徐宗勉:历史研究必须尊重“史实”。对思想史来说,就是要完整地而不是片断地讲述、引录研究对象的话语、文本,不可任意剪裁和拼接,不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阐释时要忠于原意,不可歪曲、夸大,更不可无中生有。

房德邻:对于文本的阅读,第一层面是应回到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状态 (即“历史实位”),认真理解研究对象究竟说了些什么。对于材料的解释,不能全都“与时俱进”,近代今文经学的“与时俱进”的解释功夫做得最好,但有些方面却很荒唐。

雷颐:对于思想材料所蕴含的思想的阐释,必须与考察思想提出的背景、提出的人、提出的目的以及思想产生的效果等等结合起来。后现代主义认为阐释是无边界的,有所谓“作品一出,作者即死”的说法。他认为,在思想史领域,这种做法根本不可

取。思想史对于文本的阅读、解释,如果像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那样,从文本到文本,无限阐释,那是十分危险的、十分荒诞的。诸如“日本的侵华理论是合理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民主运动”;“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也是妇女解放”,“严复翻译西方著作是‘掉进了现代化的陷阱',而他晚年的思想则是伟大的,是后现代化理论的先驱”等等荒谬的结论,都是从文本到文本、无限阐释的恶果。(反对后现代主义从文本到文本的阐释)

(三) 关于借鉴其他学科以及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建立本土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范式:

王中江认为,中国思想史现有的研究范式大都借鉴西方,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缺陷,忽视了中国思想史的复杂性。

如何建立适合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范式?

第一,广泛借鉴其他学科以及西方思想史研究的方法,但切不可照搬。

房德邻:思想史内容丰富,不同内容的处理方法应有所区别,没有统一的贯穿一切的研究方法,因此思想史研究应当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于其他学科以及西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哪个好,哪个合适,就采用哪一个。

耿云志:思想史研究自然应当借鉴别的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借鉴不是照搬别人概述出来的方法,而是从精研成功学者代表作的过程中所领悟的方法。换言之,不是搬用别人的教条和公式,而是领悟导致成功的具体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二,立足于近代中国来研究近代中国思想。

李细珠: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国近代自身的思想问题,是中国思想在近代的内在结构演变和发展脉络。外部的因素只是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条件之一,而且必须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的因应发生作用。中国人对于西学迎拒因应,有传统的思想资源在起作用,外来思想也首先要经过这些思想资源的溶释,才转化为中国人自己的思想。

陈其泰: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一些近代因素,这是近代先进人士吸取外来文化的内在基础。刘桂生认为,中国近代思想是在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展开的,因此,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应从总体上研究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各种文化条件,除了内部的文化条件之外,必须把握西方文化观念、文化样式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必须把握与此同时在非西方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国家发生的思想、思潮。

(邹小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综述》)

五、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反思

问题一:研究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相当严重。“如果”史学:辛亥革命搞糟了,打断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的发生,中国就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些学者不是历史专业出身, 缺乏对历史事实的应有了解 ,往往是人云亦云,搞假设,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必须以遵守所跨学科固有的方法和规律为前提。影射史学:从现实的需要出发,以现实需要来解读历史,而不管这种解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无论这种解读出于什么目的,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典型的影射史学。

问题二:盲目“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许多“新观点”、“新见解”都与历史真实相差甚远。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以下两种“创新”倾向有关:一是对海外学者观点的生吞活剥;二是矫枉过正,翻案论的出现、褒保守、贬激进的倾向。

问题三:评价标准的错位。出现矫枉过正的原因是评价标准的错位。

问题四:一些思想史的研究论著,局限在思想家本身的著述之中,对于思想家思想的时代以及时代的议题缺乏把握,对于思想家的思想渊源没有进行细致梳理,对于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以何种形式对于当时社会发生了何种实际的影响没有进行具体考察,对于与思想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缺乏应有了解。

问题五: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在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思想家的个案研究,专门思想史,如哲学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法律思想史、宗教思想史、文化思想史、学术思想史等等都有一定的进展,但要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构筑综合性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写出一部能够得到学术界认可的、并具有学术影响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仍任重道远。

问题六:如何正确处理思潮史研究与思想家研究、思想家的个人思想与人民大众的集体思想的联系与区别,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李泽厚在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不强调从思潮着眼,无法了解个别思想

家的地位和意义;不深入解剖主要代表人物,也难以窥见时代思潮所达到的具体深度。但在已经出版的那些以思想家的活动和思想为经纬写成的思想史著作中,寻找不到中国近代思潮的演化脉络;而在那些以“思潮”命名的思想史著作中,则看不到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活动。

(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课程编号:0223327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后续课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 总学分:2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质、相会关系和区别。这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言(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同性问题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一章晚清政治制度(6学时) 第一节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 清朝与中国其它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 (一)清朝的主要中央国家机构 内三院、内阁、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南书房行走、军机处、宗人府和内务府。 (二)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 省——巡抚——从二品 道——道台——正四品 府——知府——从四品 县——知县——七品 第二节1840年后清朝国家机关的变化 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署、同文馆。 第三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时设立的机构: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 预备立宪时《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中央资政院和各地咨议局的设立,皇族内阁的成立和破产。 本章重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难点:六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议局、资政院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二章太平天国政治制度(2学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的建立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天京事变,政权覆灭。 第二节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 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天京事变前中央机关主要有天王府、东王府、北王府、翼王府等。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滥封王侯,设置六爵,职官、机关都有很大的变化。 天平天国采取省、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 太平天国按军制建立“乡官制”基层政权和“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讲义) 首先,徐老师留得这两道题目,难,很难,非常难.本来以为会有一些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利用,结果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现真没有现成的研究资料,只有一位同志,发在5.28日的百度知道里的一个提问,和徐老师留得题目一样,但是也只有两个回复,并且回复内容是错误的,不是咱们班的同学提问的吧? 这两道题目,思考起来一题比一题难,一题比一题更有深度,所以能力有限,水平不够,只能选择稍微简单一点的第一题来试着整理了。第一题的题目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 规律也称为“法则”,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具有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它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它,但人们能够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发展演变规律的总结整理,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分析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都有着怎样的发展,这些发展有什么共性和个性,之后找出这些发展历程之中必然的,本质的特点,进行总结凝练,推导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发展演变规律,我想这就是我们党史组得出以下规律的思路。 本题的切入方法 中国近代是一个变化急剧、的时代, 各个阶级、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政治思想异常纷繁复杂。在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切入方法上,学术界一般的研究方法一般有四种,一个方法是重点掌握几种主要思潮, 如经世思潮、太平天国思想、洋务思潮、变法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等。这种思潮的方法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进步思想的发展演变, 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对规律的整理和总结。 另一个常用方法是重点掌握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也就是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思想。这些人的思想, 不但有代表性, 而且与实际政治活动紧密联系, 通过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来了解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是一种好方法。其不足之处还是对于规律的总结难以反映全貌,会让研究者走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地步。 第三种方法是阶级分析法, 即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来给政治思想分类,这种方法有利于认识各种政治思想的本质, 但容易出现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绝对化、扩大化等错误倾向。 第四种方法是通过不同的主题来掌握各种主要思想,如反帝、反封、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改革、民主革命、宪政、政党政治、新文化运动、抗日建国、民主建国, 等等。这种方法比较灵活, 但类似的内容很多, 有些主题分布在在好几个时期, 有的还贯穿于中国近代史全过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为了方便本题演变规律的得出,我们采用政治思潮的研究方法,结合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学说,对应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其思想发展、衰落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讨论,我们首先认可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总的趋势,在哲学上说,这是一个共性的部分,之后在总趋势的宏观层面上,进而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若干特点,这是个性的一方面,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特出若干条演变规律。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总的趋势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总的有两大趋势,一是对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国家观及维护这种国家观的君权神授说和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和摒弃,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国家观形成发展,并经过实践最终失败的历史。二是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维护国家主权、抵抗外来侵略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基本问题,近代任何先进的思想家大都对此提出过主张,并努力进行了实践,但最终都没有能够实现其思想主张。在这两大趋势之内,还有着四条主线:爱国主义,以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主线,实业救国,民主宪政等现代化主线,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国外学习主线。这四条主线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发展史分析的一条思路,在这些主线的分析下,我们再来总结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继而归纳出发展规律。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特点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点来源于以上的两大趋势和四条线索,这里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纷繁复杂,肤浅粗糙。为什么这么说,纷繁复杂是指,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走过了欧洲几百年的政治思想历程,社会政治思想从封建主义跃进到社会主义,各个阶级、各个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思想的主流正汹涌澎湃之时,潜伏的支流也已初现端倪。今日进步思想战线的旗手,明日已沦为落后思想的护兵。有继承传统的,有借鉴外来的,有糅和中西的,政治思想成为缤纷异彩、五光十色的万花筒。肤浅粗糙,是指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针对迫切的救亡图存的政治问题而提出的,现实斗争的紧迫性没有给思想家们留有足够的条件来构筑他们的理论体系,往往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方案已经形成之后才去找哲学的支撑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样便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变的规律 1.民族危机的日趋严重是政治思想演变的源动力 至1949年止,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延续了一百多年,亡国的危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而日趋严重。当然,危机的存在并不能自发构成思想发展的动力,只有当危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切身感受到时,它才能扮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 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 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从平等观方面试析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 【摘要】: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极具政治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只有短短 33 年,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他作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冲决网罗,力争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时代的回应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关键字】: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政治思想 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从那时起,中华文明经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与回应。在这些挑战与回应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上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虽然带有争议,却不乏鲜明的色彩,带动了那个时代思想上的激流与涌动。谭嗣同就是这些精英之一,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面对死亡从容不惧,慷慨赴死的气度令世人钦佩,而他的思想更令世人称赞。梁启超称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光华璀璨的彗星。他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①郭湛波在其著作中称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五十年思想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中除康有为外,思想足以自立,影响之最大者。②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复生一人足以当之而已。”③蒋维乔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谈到谭嗣同时颇为感叹地说:“在彼之时代,以彼之年令,即能直观东西人种之长短,且图东西思想之融合,真慧眼及直觉力之强,真可惊叹。倘能卒其天年,其发展当未可限量。”④张灏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一书中说:“正如梁启超在《仁学》的序言中所清楚表明的,谭嗣同把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②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③费永清.仁学:走不出去的中世纪[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四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65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思想史评阅教师 第四次任务 共四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平时作业四( 第十二至第十六章) 评语: 评阅时间:年月日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掌握实权的中上层,一类是没有掌握权力的知识分子。下列人物中属于没有掌握权力的知识分子有(BC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曾国藩 2、魏源明确指出,夷之长技有(ABC )。 A.战舰 B.火器 C.养兵练兵之法 D.量天尺 3、洪秀全把传统的宗法制的家庭伦理观念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思想结合起来,准备形成具有中国农民特点的平等思想,包括(ABCD )。 A.经济平等 B.政治平等 C.男女平等 D.民族平等 4、洪秀全宗教观念背后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变革思想,具体有(ABC )。 A.倡导变革的思想主张 B.反对“六不正”的思想 C.奉天诛妖的反清思想 D.实行平均主义的思想 5、张之洞救国主张主要有(AC )。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编练新式陆军,举办新式军事教育 C.建设中国近代海防、海军 D.兴办新式矿业 6、李鸿章分析中国处于变局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中国面临的与从前不同的新情况是(ABCD )。 A.中国门户已经洞开,已无中外之界 B.面对列强的火炮坚船,中国的“水路关隘,不足限制” C.洋人论事不论理,实力决定了一切 D.国内的农民起义对统治者的威胁越来越大

7、大同思想的理论前提有(ABC )。 A. 苦乐观 B. 平等观 C.仁爱观 D.自然观 8、梁启超的思想可以概括为(ABD )。 A.自强 B.变法 C.民权 D.救国 9、章太炎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议会民主,原因是(ABC )。 A.中国人口多 B.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C.中国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差 D.西方国家不允许 10、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是(BCD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二、填空题(每空1分,空10分) 1、在翻译书报、了解西方的同时,林则徐还积极主张向学习西方的“长技”。当时他所认识到的西方长技还只限于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 2、龚自珍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开启了当时知识分子古文或散文的新风气。 3、太平天国治理国家的方案,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资政新篇。 4、洪仁玕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原因。 5、冯桂芬是从地主阶级改革派向洋务派的过渡人物,他初步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6、在民族危机日蹙的形势下,李鸿章看到大变局之下中西关系的复杂性,认为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用他自己的话就是“羁縻”、“扶夷”。 7、在充分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后,康有为又提出人性平等的资产阶级民权观。 8、严复政治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和强调自由。 9、被誉为是“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写了《革命军》一书,教育了整整一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起到了振聋发瞶的作用。 10、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的根本问题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所以,要挽救民族危亡,就要推翻清政府。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学分: 2 总学时:32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本课程让政教专业的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政治与文化,掌握相关的历史和政治知识,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历史概况、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和历史地位,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 2.熟练掌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线索和主要特点。 3.学习掌握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1.名词概念 社会思潮、政治思想。 2.研究对象 3.基本任务 4.基本理论问题 时代主题、斗争方式、发展主线、思想武器。 5.发展线索 6.主要特点 救亡性、多元性、实用性。 7.学习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鸦片战争时期“经世致用”社会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因 2.熟练掌握“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时代特征与局限 3.学习评价地主阶级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教学内容: 1.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思潮发生转变的动因 2.新“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 程朱理学、“经世致用”今文经学。 3.新“经世致用”社会思潮的时代特征、社会意义、历史局限。 4.地主阶级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龚自珍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林则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魏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主要贡献与局限。 第三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中国政治思想专题》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系别:人文社科系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老师: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评价 摘要: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封建思想为主导、以儒学文化为主干的定势。1840年之后,中国战乱不断,以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富强为主题的政治变迁也更替频繁。文章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入手,分别阐述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经世派和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几种不同的阶级力量的不同主张和思想,最后再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给出评价。 关键词:近代中国;政治思想 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 (一)近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状况 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使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国一步一步地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近代史上,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相继为实现民族救亡图存进行了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无论他们所倡导的政治主张是多么的大相径庭,但终究是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也都是服务于这一主题。但是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所提倡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张是不同,形式也不一,这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国情所决定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各种阶级力量相互共存的历史时期,而各个阶级内部又分为不同的派别,这使得各种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产生了冲突和斗争,也正是在这样的冲突和斗争之中,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迁。 (二)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 1.自然经济的解体。鸦片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给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造成极大的冲击,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近代企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同时,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开始出现。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资金少、技术薄弱、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企业在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步履维艰。 (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的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政策,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政策,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

中国近代史学术的研究新观点介绍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活跃史学思维,这是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的理论等引入史学研究,导致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历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城市史、人口史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区域、社区、阶层、群体、基层组织、乡村社会、民众信仰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史学研究的深入,促使很多问题的认识发生新的变化。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为对照,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理论、开拓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研究的学术园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大量涌现。 1、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并不排斥‘革命’,但‘革命’显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全过程。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与史学研究领域,并且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融入史学,进一步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的多,也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更有学者分析到:“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正确国家独立、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从“范式”的角度看,“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定位。”“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理论的主要基点是:把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转变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心内容是从前现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从这个新视角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一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更恰当地讲是从新中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迅速一统天下,给中国得任何一个领域都带来巨大得妨碍.之前存在得哲学观念、思维方式被一起仍进了历史得垃圾堆,或者成了民间得隐匿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扎根,推动了一批新得学术成果得产生,对中国每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得贡献,数不胜数.然而我没有要去历数这些成果得意思,本文要谈到葛兆光先生得巨著《中国思想史》,因此就不得不从学术得一统化讲起.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统天下,学术界所以是莫能例外.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得妨碍之下,在社会科学领域得研究方法上就放弃了往常得进化论,转而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其要紧意旨是:历史是一个进展得过程,因此,历史也是有着某种目得和方向,在历史中得一切都在不断地进展,后一个时代必定优于前一个时代.照此类推,后一个时代得思想也必定优于前一代得思想.因此学者们不论是写什么得历史,其方法得后面都隐藏着如此得一个结论:社会是在向前进展,今天得现状是历史进展得必定.因此,就在这种单一得方法得指导下所得到得研究成果不然而结论相差无几,几乎没有创新可言,而且造成学科内部得资源白费,学科重复建设也就在所难免. 在如此得方法成了包治百病而又在推动学科进展得过程中走入死胡同得情势下,葛兆光先生得《中国思想史》1 (以下简称《中》)在大陆出版,自然受到普遍得关注.这一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于1997年出版,而第二卷则于2001年完成出版.依然在第一版面世得时候,就引起了众多得关注和强烈得争论,然而葛先生无意于这些争论中得孰是孰非,而只是想在各种意见中得到一些更好得启发.wWw葛先生在该书《后记》中写到: “我想,一部学术性得著作,作为一个文本产生以后,它确实是公众评头论足得对象,作者没有权力对这些批判讲三道四,专门是人文学科中得各种见仁见智,并不像是老吏断狱下判决书,更像是一种表达智慧和洞见得写作,而现在有引起书评得写作适应,也不像是对被评得书发表针对性具体意见,而更像是借题发挥表示另一种高超得写法.因此,我想不管什么意见,赞扬得、批判得甚至是挖苦讽刺得,都无所谓,我也不情愿回应,只是内内心总是在盼望,盼望能够听到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得益人神智得见解.” 假如葛先生只是想在国内得学者们得评论中查找一种能够“益人神智得见解”,可能他会特别失望.就我得阅读范围所及,还没有人从葛先生所凭据得特别角度来写作学术著作.更不用讲是有着《中》如此扎实得历史学术著作.正如在文首所提到得,在总体历史观得妨碍下写出得史学著作,无不有着强烈历史失实感.但要紧咨询题在于:进行历史叙述得主体得哲学基础得合理性能否与研究得历史事实形成配合.如福柯所讲,历史只要发生了,用任何一种方法叙述出来都无法恢复历史得原貌.因为必须得有历史叙述主体得主观参与,历史叙述才能成为可能.所主观性介入得咨询题就成了追求真实得历史研究者无法解决得终极咨询题.然而,总体历史观所存在症结并不仅于此,而是在于以一种设定好得历史进展思路去指导研究.因此有这种知识背景得学者,他们能够提出什么好得意见呢,最多确实是以自己得总体历史观去攻击其他人得方法. 与总体历史观不同,葛先生使用了考古学和谱系学得方法来研究中国思想得历程.在二十世纪得思想家当中,福柯当就是这两种方法得开创者和实践者.而葛先生确实是有意借鉴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国得思想史.关于考古学,《中国大百科书·考古学卷》就有如此得讲明: 从现在通常使用得情形来看,考古学这一名词要紧有三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指考古研究所得历史知识,有还可引伸为记述这种知识得书籍;第二种涵义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得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收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得方法和技术;第三种涵义则是指理论性得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得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 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 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 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外阅读书目

课外阅读书目 林茂生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金鋙等,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严怀儒、高军、刘家宾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简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 高军等人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评要》,华夏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十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旭麓主编:《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79年。 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8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林戴昭、潘国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王继平,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彭明主编,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徐善广、柳剑平,中国无政府主义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路哲,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高军、李慎兆、严怀德、王桧林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姜义华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葛懋春、蒋俊、李兴芝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刘健清等:《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光宇主编:《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自考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魏源思想的评论:魏源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了“制 夷”而“师夷”,为了抵抗外国侵略而了解外国,学习西方,这一口号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性质和进步意义。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魏源“师夷”的内容和对师夷“长技”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养兵之法”的低水平和狭隘范围内。 ●如何评价魏源在近代史上的地位?答:1,、魏源是一位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家,坚决主张抵抗外来 侵略,代表了中国思想界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方向。2、林则徐是中国睁开眼看西方的第一人,魏源则是林则徐之后的集大成者。他编纂完成的《海国图志》可以说是这方面最丰硕的成果。3、魏源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了“制夷”而“师夷”,为了抵抗外国侵略而了解外国,学习西方鲜明的爱国主义性质和进步意义,使他成为继往开来的人物。 4、由于时代与社会的局限,使魏源不能意识到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最根本原因是腐败。 ●龚自珍思想的评论:龚自珍作为晚清时期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批判精神和 变革精神,他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官僚体系的腐败方面,确实起了作用,他对社会的抨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打破了清王朝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思想文化界的沉寂局面,开创了晚清思想解放的放弃。&应当指出的是,龚自珍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揭露和抨击社会的黑暗、吏制的腐败,主张更法、改制,目的是为了清除封建制度的弊端,改善封建统治,而不是反对和否定封建制度本身,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使他提出的更法、改制,只能是“药方只贩古臣丹”,这种枝节的补救改良和复古空想,只能在治国平天下的封建正统思想体系里打转转。 3、洪秀全皇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1、农民政权的封建化,不决定于思想意识,而决定 于社会存在。2、封建时代的农民阶级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农民阶级的意识从属于封建经济和政治权利3、洪秀全的皇权主义与其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4、《天朝田亩制度》在总纲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答:1、《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发展的历 史产物;2、是作为封建土地制度的对立面,具有强烈的革命性;3、宣传的平均主义思想及实施在客观上包含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开辟道路的内核;4、作为平均主义的纲领,只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思想结晶,它要求在小农经济分散的个体生产上均贫富,消灭阶级,财产公有,这只是一种空想。 5、《资质新篇》的评析:《资质新篇》是洪仁玕根据中国社会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践借鉴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若干经验而提出的革新政治,变革文化,发展资本主义的施政纲领,它的价值在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条件下,给农民运动指出了一条挣脱封建枷锁,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方向和道路,《资质新篇》的颁行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资质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第一个反封建,反侵略的政权基础上要求全面仿效西方国家,努力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性文献;2、《资质新篇》是《天朝田亩制度》珍贵的续篇,它反映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思想发展的进步趋势,可以数洪仁玕是中国近代最积极要求走向资本主义的人物之一;3、《资质新篇》的局限性在于它以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民主制,但没有就中国如何采取民主政体提出任何实际的明确主张。 6、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1、从内部原因看,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直接目的就是镇压农民起义2、从外 部原因看,洋务运动的兴起时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结果3、此外,洋务运动的产生也同早期学习外国长技的“师夷”思想有一定关系。 7、评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1、“中体西用”是发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进1861年冯桂芬在 《校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到张之洞撰写成了《劝学篇》系统的阐发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从而成为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2、张之洞在维新运动兴起之时所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其初衷是为了维持封建专制制度,抵制维新变法;3、“中体西用” 在封建旧学张本的同时,也为西方学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8、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如何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早期改良派的产生背景):1、在政治上,通过逼迫清 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谋取了在华的种种特权,置中国毫无独立主权的地位;2、在经济上,通过继续对华的商品输出,在华开设银行,筑路开矿,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3、文化上,通过传教,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