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史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史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史导论

一、思想与思想史

1、思想

从广义上讲,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精神思考,都可以称为思想;从狭义讲,思想是指人类思维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所达到的结果。

2、思想史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思想史研究的是前人提出的思想和观点,人们的生活态度,社会思潮,乃至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或集体无意识。思想家留下的全部文字之所以不能代替后人对他们的研究,就是因为:1、文字有其独立性,一旦产生后就不属于个人,而有在不同语境下意义增殖的无限可能性。后人很可能比思想家本人更理解他。

2、文字的意义是通过后人的接受,即通过后人的理解与解释产生的。别人的理解与解释是思想产生意义和影响的先决条件。

3、思想家由于受其视域的限制,无法把握其思想在社会语境和历史语境的意义,而这些正需要通过思想史的研究来加以揭示。?(自序,第4页)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引言:

?如果说,历史就是曾经在过去的时间中出现过的人、物与事,那么它确实已经随着过去的时间的消失而消失了。……可是,真正绵延至今而且时时影响着今天的生活的,在我看来至少还有两种东西:一是几千年来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前人的智慧和辛劳积攒了许多生活的知识和技术,使后人得以现成享用,也使后来的人们可以把前人的终点当成起点,正是在这里,历史不断向前延续;一是几千年来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多少代人苦苦追寻的宇宙和人生的意义,多少代人费尽心思寻找的有关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影响着今天的思路,使今天的人依然常常沿着这些思路思索这些难解的问题,这是在这里,历史不断地重叠着历史。如果说前者属于技术史,那么后者就只能属于思想史。思想没有随着有形的器物、有限的生命一道消失,通过语言文字、通过耳濡目染、通过学校内的教育和学校外的熏染,一代一代地在时间中延续下来,由于这种‘延续’,今人还可以重温古人的思索,古人的思索对于今人还存有意义,科林伍德说:‘历史的知识是关于心灵在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的知识,同时

它也是在重做这件事,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现在之中。’(《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47页)思考的问题和思索的方式,解释的话语和实现的途径,一代又一代地重、变化、循环、更新,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连续,于是就有了历史。?(第3页)

3、中国近代思想史及其特点

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中国思想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研究1840—1919年间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主要指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

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必须明了两方面的历史背景:一是要了解中国思想通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状况,这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前身和重要来源之一;一是要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变化等问题,特别是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这是近代思想存在变化的条件和舞台。

特点:

1、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

3、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追求必然是近

代中国进步思想发展趋势。

4、从闭关走向开放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决定了?向西

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扩展:关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耿云志:《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思考》,《广东

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8-22页。

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仍应以思想家的主题为主体。

目前存在问题:思想史著作对思想家的思想的研处理和表述方法不满意。主要表现:

1、把被认作思想家的人物的思想,不加区分地一概写进思想史,讲其

世界观、认识论、人性论、政治观点、教育思想、无神论等等。于是就造成了研究范围不清,与其他学科相混淆的情况。

2、把各家思想当作陈列品,各自独立地放一块地方,较少发掘各家思

想的内在连续性。

3、没有充分说明思想家的思想应对时代环境和人民生存状态的紧密关

系。

4、把思想家的思想大体上当作纯粹上层社会书斋中的珍存,没有追踪

思想家的哪些思想,通过种种社会活动、社会渠道渗透到平民中间,沉淀在人民的思想观念中,甚至通过平民的行为方式显映出来。

?人的思想从根本上说,都是应对生存环境的挑战而产生的。……思想作为哲学的对象时,它是一种抽象物。按我所说的作为思想史研究对象的思想,是具体回应各种历史时代出现的逼人的挑战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各种思考和主张。?

?就中国近代思想史来说,我认为,它应当紧紧抓住中国人应对内忧外患,为追求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而提出的思想主张作为研究对象。它应当不同于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教育思想史、军事思想史、学术思想史等等,而是把它们中直接涉及时代主题的最普遍意义的思想提出来,作为思想史的内容。?(是否有简单化的倾向?另外,这种概括性太强的思路对学者的要求极高)

关于思想史研究方法问题:

1、思想史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的关联性,例如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教育思想史、学术思想史等等。因此,这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会直接影响到思想史学科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我认为,学者最好先做至少一两种上述专门学科思想史的研究,以为思想史研究的准备功夫。

2、研究思想史时,最好亦应循由个案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由专题到综合的理路。研究具体的、个案的东西,当不避繁琐,不怕深入,由繁而简,深而后通。这同样也是做思想史研究的准备功夫,而且是更重要的准备功夫。只有做好这步功夫,才会逐渐增加积累,逐渐增长见识,逐渐养成贯通的能力。

3、做思想史的研究需要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一切历史学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陈述,二是解释。解释需要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学习哲学史,读一系列第一流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伟大思想家的代表作。

4、研究任何学问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2版跋:?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的叙述出来。这一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

恩格斯:?原则只是我们研究的结论,而不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5、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基本前提下,对其他学科所应用的一些方法,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用以做出优秀成绩的方法,我们都可以适当参考、借鉴。但是,第一,要参考借鉴的不是别人概述出来的方法,而是从精研成功的学者的代表作的过程中所领悟的方法。换言之,不是搬用别人的教条和公式,而是领悟导致成功的具体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二,在成功的研究成果中,不可能是各种方法的大杂烩,总有一种最适合的方法为主导,再适当借鉴与参考其他的方法,那种标榜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各种方法的总汇的人,首先就会给人一个并非老实人的印象。一个不老实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真正好的东西来的。

6、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些长于陈述史实的朋友说过,他们异常注重史料,而搞思想史的人则可以不那么注重史料。这是极大的误解和偏见。任何学问都必须充分占有材料。没有材料,或材料不充分,是绝难取信于人的。做思想史和做一般陈述史的区别是:第一,取材范围不同;第二,做思想史比做陈述史要求有更高的解释能力,因而需要更高的理论思维的训练,如此而已。做思想史的朋友千万要谨慎,任何时候,绝对不可忽视材料的重要性。

2、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开放时代》(广州),2003年第4期,第70-82页。

论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新名词与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现代性变革;二、新名词与?一般思想史?研究。

作者认为,真正的近代中国思想史著作应该是这样的:?它既真正有机地融合各领域和各部门的专门思想,又能生动地反映精英和大众思想互动所形成的‘一般思想’形态;既说明了近代中国重要思想观念的内在结构,又揭示了其外发的社会功能;既能章显其思想变化的整体性时代特征,又注意揭示其思想的历史‘延续性’,同时还能在时段上比较完整地反映近代中国思想的全过程。?

关于?一般思想史?:

所谓?一般思想史?,或许应该有两个指向:一个是从文化的维度着眼,指向各种类型,各门学科、各个领域的专门思想(包括政治和经济思想)背后贯通的思想根据,即那种旨在打破各专门思想彼此界限的?一般思想?,它要求体现出一种思想的?基础性?;一个是从社会的维度着眼,指向那些对现实社会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普遍思想意识、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斋中的某个人哪怕是天才性的想法和某些人局限于一定圈子内的可能很有意义的观念,即它要求体现出思想的广泛社会性和现实有效性。这两个指向所涵括的?一般思想?,在重合的意义上,共同构成一副社会与文化互动制约的思想世界,我以为这就是理想中的?一般思想史?所要书写的内容。具体地说,它大体包括体现时代特点的思维方式(包括社会城市结构)、基本价值观念、重要社会思潮等历史背景、内在形态和外在效应之类的组成部分。

在这种?一般思想史?中,并不需要太关心其思想的主体究竟是?精英?还是?大众?,抑或葛兆光所说的?一般水准的普通知识分子和普通文化人?,它所在意的只是通过各阶层思想的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社会有效性的思想。它并不认为这种?一般思想?会承载在某个特定阶层身上。同时,这种基础性、普遍性和社会性思想也是相对而言,并非只有那些不折不扣地渗透到所有阶层的思想,才有进入?一般思想史?的资格,自然也不能以?知识水准?为由,将知识不多的下层民众的思想观念笼统地排除在?一般思想史?之外。因为社会的阶层是多样的,思想互动的情形是复杂的,特别是历史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分化和重组更频繁和严重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了。只要能够反映绝大多数社会阶层的思想,就可以说是已经具有了相当广泛的社会性和普遍性,于是就可以写入?一般思想史?之中。

此种?一般思想史?,也不能回避对于时代思想主题的集中关注和深度描述。每个时代都会面临特定的挑战和自己独有的社会性问题,因而也必然存在着特定的思想主题。围绕着这些主题,不同的阶层都会有着各自程度有别、深浅不同、迟速有异的思想回应,并且体现着彼此间复杂的社会互动和影响。这些主题,与时代的基本价值观念也有着紧密的关联,理当构成?一般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具体到中国近代,寻求国家独立富强,就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围绕着这一主

题,则又凸显出诸如?富强观念?、?中华民族观念?,乃至近代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等重要的一般思想观念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1、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2、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

4年7月。

3、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4、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

?治思想史的学者有一个重要的基本责任,就是澄清一个时代一切思想

理念的意义,追究各个理念的根源与其时代的关联性,以及评估他们对

于后世的影响。?

5、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三联书店2

005年4月。

6、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联书店2004年7月。

7、刘健清、李振亚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1993年1

2月。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简答

【题型:简答】【100分】 [1]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极不合理、十分落后的经济结构? 得分:100分 答:近代工业软弱无力,根本不能为改造传统经济和经济部门提供坚实有力的经济实力;传统经济部门特别是传统农业在实现工展的重负下,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和掠夺下,几乎丧失了推动经济发展和贡献经济要素的能力。在这种严重畸变上,追求国家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异常艰难崎岖,是没有希望取得成功。 【题型:简答】【100分】 [2] 怎样理解近代外国资本在华享有种种特权? 得分:70分 答:外国资本在华享有种种特权,他们是西方列强刺入中国经济命脉的利剑。它们以格子的政府为依仗,在中国为所欲为,或借大小军阀,控制政局并划分势力范围;或投资于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垄断并独占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战略产业;或称雄于中国吞并中国资本企业。不彻底摆脱并改变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社会经济的局面,就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的依附地位,赢得中国经【题型:简答】【100分】 [3]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自然经济性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得分:100分 答:第一,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第二,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第三,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题型:简答】【100分】 [4] 中国封建地租(形态)结构构成情况如何? 得分:100分 答:地租分为劳役地租,货币地租,实物地租。近代中国的地租性态,大致讲:是无敌组占主要地位,货币地租次之,而劳役缘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典型。 【题型:简答】【100分】 [5]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得分:100分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 教案 2013—2014学年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 年级班级 2011历史本科 学生人数 60 主讲教师谢敏华 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年8月30日 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 2、开课学期: 第五学期 3、适用专业: 历史学本科 4、课程修读条件: 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

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教学内容]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 1、特点:(P4-5) (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 (2)重辨证思维 (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2、阶段划分: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王尔敏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一个处处充满美感的国家。然而,在近代战争的枪炮声中,这个古老的国家犹如一座古屋,被暴徒残忍的炸毁,剩下了满堆的瓦砾;它犹如一头睡熟在笼子的雄狮,任人拿着鞭子抽打,滴着淋漓的鲜血。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写满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史,是中国人民最没有骨气、最没有人格尊严和最不愿意提起的一段痛史。 近代中国的遭遇是伴随着不断运动的而展开的,通商、鸦片、条约、利益均沾、侵略、推翻……这样一种复杂前进的过程,伴随着深刻的自卑与自豪相纠缠的情结。就不得不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和演变。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士大夫的眼中。中国是“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称西方为“夷”。是一种无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有三种弊端:政治上的为我独尊,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文化上的自圆其说。其突出表现为英国1793年派遣马嘎尔尼与1816年派遣的阿美士德来华时中国士大夫的表现。 1793年,当时乾隆皇上还在位,英国马嘎尔尼率众多的科学家、医生、作家等90人组成的使团来大清拜会乾隆。9月,在热河行宫,马嘎尔尼使团两次谒见乾隆皇帝,带来了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送上了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毛瑟枪、榴弹炮、装备11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钟表、洋布等,他们骄傲地展示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技成果,满以为大清国会感到震惊,但乾隆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这些都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英国人的所有要求被乾隆皇帝一概驳回,并在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件中留下了那句传世名言:“天朝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 1、总体思路 向西方学习 与传统思想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社会思想1、发展主线与社会之间相结合 地主阶级革新派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具体过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主要类 、人物:生卒、性别、年代、职位、主要事迹、主要思想、评价(地位 、派别:活动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措施、评 、著作:背景、主要内容、评 、思想名称: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 、纲 、按类别 )人物:龚自珍、魏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 )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 第三党、国民党改组派、人权派 )著作《天朝田亩制度 )思想: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 、按思想史发展过 )地主阶级革新派:龚自珍、魏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 )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新:康有为、梁启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孙中山 章太炎、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第三党、国民党组派、人权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不考 、具体知识 、龚自珍 )人物生平:龚自珍1972~184,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 官僚地主家庭,师从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其微言大义成为龚自珍表达自的社会改革思想的手段 )主要思想 A社会批判思

a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1. b.对黑暗社会的政治批判; c.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揭露; d.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B.社会经济改革思想 a.主张在全国农村建立一种基于封建宗法的经济结构,以此调节土地的占有,克服“大不相齐”的矛盾; b.“驱民于南亩”的重农思想; c.“宜并杜绝呢羽之至”等“不急之物”的外贸思想。 C.政治改革思想 a.主张修改礼制,加强大臣权势; b.废除八股文,破格选拔人才; c.主张禁烟,抵抗外国侵略。 (3)评价: 1)变易进化的历史观 利用今文经学对脱离实际的汉学进行批判,突破了今文经学注经之路途,寻其 “微言大义”,评议时政,吸取其所需部分,阐述社会轮回发展说,“张三世”“通三通”“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无论“天道”“人道”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呈“自然之势”,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局限和意义 局限:在变革问题上,只承认渐变,否认突变和飞跃,往往保留一些传统思想,晚年 则囿于“历史循环论”“佛学因果论”而陷于倒退和停滞。体现了“半是批判,半是挽歌”的特色处境; 意义:能在衰颓之世仍呼喊不止,尤为可贵。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确乎是 近代思想之先河。 2、魏源: (1)人物生平: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地主官僚家庭。1844年编纂了《海国图志》,本书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之作; (2)主要思想:强国御侮 A.对西方的了解与研究 开始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旧框,而正面直视外国,,“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同时对于其掠夺瓜分予以重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侵略思想 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反侵略,以捍卫国家主权; C.社会改良思想 欲强国先治理统治机构,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提出“更法变制”。问题主要在国内,必须改革内政,收取人心;中国积患甚多,主要是人心之寐、人才之虚;要培养讲求实效的社会风气,政治才可改观。而在经济方面提出漕运、水利、盐政等改革,强调民间商业之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2018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一

1.【单选择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开始的。 选择一项: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严复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2.【单选择题】高度评价十月革命,说从“刀光火色”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的是()。 选择一项: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鲁迅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选择一项: a. 陈独秀 b. 毛泽东 c. 董必武 d. 李大钊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1922年至1923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 选择一项: a. 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b.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 香港海员罢工 d. 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5 【单选择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 中国国民党一大 b. 中国国民党二大 c. 中国共产党一大 d. 中国共产大二大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 整理党务案 c.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 中山舰事件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是()。 选择一项: a. 蒋冯战争 b. 蒋桂战争 c. 直奉战争 d. 中原大战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会议是()。 选择一项: a. 中共六大

中国近代史学术的研究新观点介绍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活跃史学思维,这是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的理论等引入史学研究,导致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历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城市史、人口史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区域、社区、阶层、群体、基层组织、乡村社会、民众信仰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史学研究的深入,促使很多问题的认识发生新的变化。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为对照,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理论、开拓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研究的学术园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大量涌现。 1、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并不排斥‘革命’,但‘革命’显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全过程。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与史学研究领域,并且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融入史学,进一步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的多,也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更有学者分析到:“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正确国家独立、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从“范式”的角度看,“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定位。”“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理论的主要基点是:把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转变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心内容是从前现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从这个新视角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简评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 一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更恰当地讲是从新中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迅速一统天下,给中国得任何一个领域都带来巨大得妨碍.之前存在得哲学观念、思维方式被一起仍进了历史得垃圾堆,或者成了民间得隐匿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扎根,推动了一批新得学术成果得产生,对中国每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得贡献,数不胜数.然而我没有要去历数这些成果得意思,本文要谈到葛兆光先生得巨著《中国思想史》,因此就不得不从学术得一统化讲起.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统天下,学术界所以是莫能例外.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得妨碍之下,在社会科学领域得研究方法上就放弃了往常得进化论,转而使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其要紧意旨是:历史是一个进展得过程,因此,历史也是有着某种目得和方向,在历史中得一切都在不断地进展,后一个时代必定优于前一个时代.照此类推,后一个时代得思想也必定优于前一代得思想.因此学者们不论是写什么得历史,其方法得后面都隐藏着如此得一个结论:社会是在向前进展,今天得现状是历史进展得必定.因此,就在这种单一得方法得指导下所得到得研究成果不然而结论相差无几,几乎没有创新可言,而且造成学科内部得资源白费,学科重复建设也就在所难免. 在如此得方法成了包治百病而又在推动学科进展得过程中走入死胡同得情势下,葛兆光先生得《中国思想史》1 (以下简称《中》)在大陆出版,自然受到普遍得关注.这一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于1997年出版,而第二卷则于2001年完成出版.依然在第一版面世得时候,就引起了众多得关注和强烈得争论,然而葛先生无意于这些争论中得孰是孰非,而只是想在各种意见中得到一些更好得启发.wWw葛先生在该书《后记》中写到: “我想,一部学术性得著作,作为一个文本产生以后,它确实是公众评头论足得对象,作者没有权力对这些批判讲三道四,专门是人文学科中得各种见仁见智,并不像是老吏断狱下判决书,更像是一种表达智慧和洞见得写作,而现在有引起书评得写作适应,也不像是对被评得书发表针对性具体意见,而更像是借题发挥表示另一种高超得写法.因此,我想不管什么意见,赞扬得、批判得甚至是挖苦讽刺得,都无所谓,我也不情愿回应,只是内内心总是在盼望,盼望能够听到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得益人神智得见解.” 假如葛先生只是想在国内得学者们得评论中查找一种能够“益人神智得见解”,可能他会特别失望.就我得阅读范围所及,还没有人从葛先生所凭据得特别角度来写作学术著作.更不用讲是有着《中》如此扎实得历史学术著作.正如在文首所提到得,在总体历史观得妨碍下写出得史学著作,无不有着强烈历史失实感.但要紧咨询题在于:进行历史叙述得主体得哲学基础得合理性能否与研究得历史事实形成配合.如福柯所讲,历史只要发生了,用任何一种方法叙述出来都无法恢复历史得原貌.因为必须得有历史叙述主体得主观参与,历史叙述才能成为可能.所主观性介入得咨询题就成了追求真实得历史研究者无法解决得终极咨询题.然而,总体历史观所存在症结并不仅于此,而是在于以一种设定好得历史进展思路去指导研究.因此有这种知识背景得学者,他们能够提出什么好得意见呢,最多确实是以自己得总体历史观去攻击其他人得方法. 与总体历史观不同,葛先生使用了考古学和谱系学得方法来研究中国思想得历程.在二十世纪得思想家当中,福柯当就是这两种方法得开创者和实践者.而葛先生确实是有意借鉴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国得思想史.关于考古学,《中国大百科书·考古学卷》就有如此得讲明: 从现在通常使用得情形来看,考古学这一名词要紧有三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指考古研究所得历史知识,有还可引伸为记述这种知识得书籍;第二种涵义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得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收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得方法和技术;第三种涵义则是指理论性得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得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 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 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 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

甘肃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2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甘肃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2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 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2. (2分)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是() ①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②平均地权③反对满洲贵族统治④节制资本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③④ 3. (2分) (2015高二上·攸县期中)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叫()材料是(): A . 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 . 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 . 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 . 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4. (2分) (2016高二上·郏县期中) 社会变革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提。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不同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主张向西方学习,先后对中国社会提出一系列改革设想。l9世纪末,下列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中国社会进行最彻底变革的是() A . 李鸿章 B . 康有为 C . 孙中山 D . 李大钊 5. (2分) (2020高二下·本溪开学考)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出了诸多新的见解。其中有些涉及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原则问题,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将有关况介绍如下: 一、关于中国近代的社会质 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就曾围绕中国的社会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大论战。参加讨论的人在政治理念、学术主张、所用依据方面虽不尽相同,但是,凡是否认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质的人,同时也就不赞成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反之,则大都会肯定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必要。这说明单从学术层面上看,近代中国的社会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无关大局的问题,它同时关系到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改良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事实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工作者正是通过这场论战,不仅判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质,而且重新研究、勾画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向,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许多新的阐释,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史学体系。中国■■也在对近代社会质这一基本国认识基础上,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观点,为史学界所普遍接受,而中国■■所领导的革命实践,则被公认为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有的学术刊物还曾专门开辟了专栏,邀请学者对此发表意见。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全面冲突的产物,对此很难以形态区分标准来分析,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带有认识上的偏差。有人则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半殖民地与半独立相对应,是对国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则是半资本主义。中国近代的总趋向是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毛泽东“两半论”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以往我们对于外国资本主义仅仅着眼于它的掠夺和奴役,而讳言它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推动和促进。有的文章认为,帝国主义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的社会质,所以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仍是封建社会,此后则是半封建或半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 总的来看,一些学者虽已明确对“两半论”提出了质疑或否定,但对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尚缺乏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尽管如此,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大都是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取得突破、发展这样一个大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有的学者明确表示,否定毛泽东的“两半论”,重新检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就是要为设计新的近代史构架寻找理论基点。 对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近代史研究应该努力论证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质,全面总结■■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经验。这样,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才是深刻的。如果重写近代史突破了这个基本思路,就会使我们的史学研究倒退到旧中国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史学著作的老路上去。有的文章强调,中国近代史研究,应当以为实践充分检验的科学“两半论”为其基点之一,这个根本的科学论断有待丰富与发展,但决不能轻率地否定。 二、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肯定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这方面我们的史学工作者曾做了许多的工作。近年,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一)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促进了近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对此,不能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立场出发去审视,否则会对这段历史作出消极的、片面的、绪化的彻底否定。只有从价值论角度去重新评价“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问题,才有可能对中国近代史有一

200221 中国思想史 作业(高起专)

《中国思想史》作业 一、单选题 1. "性善论"是谁提出来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庄子 2 ()(公元240~248年)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A建元 B元光 C元平 D正始 3.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A五义B 五则C五典 D五道 4. 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A以法治国B以道治国C以德治国D以善治国 5.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 仁礼 B谦让C德育D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来的? A 徐则林 B 魏源 C龚自珍D严复 7. ()主张实行贤人政治。 A老子B墨子 C孔子 D庄子 8. “参验说”是()提出的思想主张。 A老子B庄子C孟子D韩非 9. 隋唐的()要体现变化趋势及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A儒学 B道家C法家D儒家和法家 10()主张“合同异”,曾提出历物实事即十个辩论题目。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1. ()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贡献是在科学和哲学方面,他特别强调“质测”的知识,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观点,主张“寓通几于质测”。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2.《淮南子》以()思想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13.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反复讲明的为何变法维新的道理。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4. ()认为变法的根本在“育人才,开民智”。 A方以智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5()编写了《明儒学案》。 A黄宗羲 B惠施 C 康有为 D梁启超 16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17()主张用“参验”的方法判别认识的是非真伪。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8“性恶论”是谁提出来的? A黄宗羲 B荀况 C慧能 D韩非 19. ()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认识。 A《易传》 B《明儒学案》 C《海国图志》 D《五经正义》 20. 隋唐的()要体现禅宗思想; A哲学B儒学C佛学D法学 21. 《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A上善若水 B舍身取义 C舍生取义 D当仁不让 22《易传》是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著作,产生于()末年。

中国思想史总结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总结2月末的时候,我开始了我的通识课——中国思想史。所谓中国思想史,在我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思想史无非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罢了。但上了第一节课后中国思想史的内容与我所设想的大相径庭。我原本认为,既然是“思想史”,肯定是讲史,但其实不然,中国思想史“偏在于思想而不在史”。说实话,老师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很难理解,抽象而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之。所以我只能把我的皮毛理解用简单的话写下来。 讲课的是一个年纪看起来很大的老师。我们没有课本,老师也是按着ppt来讲。用老师的话说,没有绝对的权威和绝对的对与错。的确,上了几节课后发现老师所讲的都是各家之言,到底孰是孰非,老师不会断定,只留给我们思考罢了。偶尔几句点睛之笔的评论,会给课堂添加上不少色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文化符号便是河图洛书太极图。我们的祖先用了一种近乎原始、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文化最初是怎么形成的。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构造中,我们却能得到许多类似史前文明的神秘发现,这些图案也能帮助我们预测许多事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佛道儒三家,我们的根文化是道德文化,道德文化在这三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我个人理解来说,无论是哪种思想,它的存在肯定必定有它的合理性。而且这种合理性是跟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紧密联系的。拿儒家思想来说吧,它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而产生的。儒家从根

本上说就是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它为统治者建立起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从而在思想上束缚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儒家的盛行之下,我们看到了“礼乐尚未崩坏,人心依旧尊古,世风尚未俱下”。儒家的确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存在是很合理的。 有时候个人觉得儒家或是其他的名家,它们扮演的角色就像宗教一样,主导着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只不过唯一跟宗教不同的是,各家思想所崇拜的是知识、真理,而不是宗教的自然神。各个学派有各自的系统知识,各个学派有各自的信徒。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思想。 关于中国思想,我能第一反应到的就是儒家,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图画来:先师孔子捋着胡子,带着学生们,在天气宜人的郊外,对着远方的江山指指点点。或者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溢满蜡烛的房间里认真地撰写书籍,还不时的停下来斟酌用词。我所举的例子都在古代了。但现在呢?现如今中国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呢?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几乎见不到像孔子那样游历讲学的人,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而奔波。为什么见不到了呢?难道已经没有新思想了?不是的。思想的传播与信息的渗透无处不在,或者说已经以不同的形式隐藏了起来。就像地下的一条条暗河,虽然看不到但还是在汩汩流动。荣辱观、社会公德、和谐生活等新时代的思想就跟几千年前一样,正在对着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散。孔子已经没有了,游历讲学也不复存在。但现如今的媒体、政府还将继续扮演着孔子的角色,给社会注入一剂思想的强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之谭嗣同

从平等观方面试析谭嗣同社会政治思想 【摘要】:谭嗣同是清末著名的改革派思想家,是一位极具政治魅力与学术魅力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只有短短 33 年,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是,他作为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提倡冲决网罗,力争树立平等的观念,对于时代的回应和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为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精神武器。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色彩。【关键字】: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政治思想 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中国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从那时起,中华文明经历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挑战与回应。在这些挑战与回应当中涌现出了许多思想上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虽然带有争议,却不乏鲜明的色彩,带动了那个时代思想上的激流与涌动。谭嗣同就是这些精英之一,他以无畏的精神和冲决罗网的勇气对封建制度和维护其统治的伦理纲常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投入变法维新的实际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面对死亡从容不惧,慷慨赴死的气度令世人钦佩,而他的思想更令世人称赞。梁启超称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光华璀璨的彗星。他说:“嗣同遇害,年仅三十三,使假以年,则其学将不能测其所至。仅留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一瞥而逝,而扫荡廓清之力莫与京焉,吾故比诸彗星。”①郭湛波在其著作中称谭嗣同是中国近代五十年思想第一阶段代表人物中除康有为外,思想足以自立,影响之最大者。②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自清季以来真人物,唯复生一人足以当之而已。”③蒋维乔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三百年哲学史》中谈到谭嗣同时颇为感叹地说:“在彼之时代,以彼之年令,即能直观东西人种之长短,且图东西思想之融合,真慧眼及直觉力之强,真可惊叹。倘能卒其天年,其发展当未可限量。”④张灏在《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一书中说:“正如梁启超在《仁学》的序言中所清楚表明的,谭嗣同把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②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③费永清.仁学:走不出去的中世纪[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