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

合集下载

水墨交融写青山精品课件

水墨交融写青山精品课件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淮扬洁秋图 (清) 石涛
• 爱痕湖
张大千 (1899~1983)
万山红遍
李可染 (1907—1989)
表现内容
山石 树木 云水
山水画中,以山为主, 山是由石组成的,山是石的 整体,石是山的局部,山石 是不可分的。
《秀石疏林图》元 赵孟頫
散 指笔锋散开,呈多锋状(又称“开 锋 花笔”),其效果枯涩而多变化。

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石有阴阳向背,乃 分三面;树有交互参差,乃别四支(枝)。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表现山石的 质感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 表现程式。
常见的几种山石皴法:
披麻皴 荷叶皴 折带皴 斧劈皴
斧劈皴Βιβλιοθήκη 侧锋运笔线条有力笔法

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 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
锋 于纸面,其效果圆浑稳重。
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
侧 锋
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 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 效果变化丰富。
逆 笔锋逆行,具有苍劲古朴的效果。 锋
拖 也叫拖笔或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

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 动。
笔笔有面感,墨 色浓淡多变,形如刀 劈斧砍


•皴



你也试一试
山水画是一首无言的诗
它不仅仅是笔墨 的表现,而是一种心 境的表达,是对美的 感悟,也是对美好山 河书写的赞歌!

02水墨交融写青山

02水墨交融写青山

2 水墨交融写青山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三是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生动变化的笔墨,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了解一般的构图法则.2、技能目标:敢于运用工具大胆临摹大师作品.尝试与他人合作或个人创作一幅有本地区山水特征的山水画.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并能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教学重点: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技法,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四、教学难点: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关注水与笔墨的关系.五:课前准备:教具:课件学具:毛笔、墨、宣纸、画毡、国画颜料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教师用一幅色彩风景画于一幅中国山水画对比着让学生欣赏,从对两幅图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表达意境的不同进行师生共同探究,已引起学生对中国画的关注.2、新课讲授:〔1〕对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进行介绍,使同学们有所了解,并要求同学们自己尝试着用笔.〔2〕教师一边讲授用笔的方法,一边向学生们做示范.利用教材和课件的图片学习中国山水画山石表现的一般程式.〔主要是各种皴法〕教师可适当寻找一些本地山石的照片,理解皴法的来源,启示画法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3〕对中国画特有的平远、高远、深远〔三远〕的布局章法进行讲解.理解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中国人的自然观.3、教师现场示范4、学生实践,动手绘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创作一幅以大自然为主体的有创意的山水画.5、课堂小结:6、拓展: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笔情墨意抒胸臆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写意花鸟画如何来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其次让学生把握写意花鸟画用墨用色的一般方法.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写意花鸟画作品的欣赏,理解笔墨的表现是为了达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2、技能目标:能够大胆地运用笔墨工具,表现墨与色的变化效果,创作形象生动的花卉作品.3、情感目标:感知一草一木皆有情,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三、教学重点:1、通过作品分析,理解花鸟画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2、把握破墨、破色、墨色的浓淡变化,用笔的简练概括,水分的干湿与笔墨融合的作用.四、教学难点:如何充分唤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用写意花鸟画的形式表达个人的志向和情怀.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笔墨纸砚等.学具准备:课本、宣纸、笔、墨等.教学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分组讨论法等.六、教学设计:1、新课导入:出示郑板桥的作品〔问:这是谁的作品〕,让学生了解郑板桥.问:郑板桥为什么只画兰竹石呢?〔讨论〕郑板桥其人:"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兴化人,曾任##淮坊县令,是一方清官,他关心百姓疾苦,因自然灾害时为百姓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被罢了官,传统花鸟画中梅兰竹菊喻意是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虚心有节,菊傲骨含香,梅冲寒斗雪,石万古不败,正好和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归纳:郑板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兰竹石上,这不仅是他思想情感的宣泄,更是他人格的写照.2、讲授新课〔1〕所谓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生活中的花鸟影片.<展示花鸟视频>〔2〕出示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和朱耷的花鸟画进行对比.〔3〕写意画法能抒发作者内心的强烈感受,下面我们来欣赏《墨葡萄图》,一起来走进徐渭.〔4〕刚才我们欣赏了古代大师的作品,感受了他们作品的意境与内涵,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大师们的花鸟画作品,出示齐白石图片,让学生答出其生平,并欣赏齐白石部分作品.〔提问〕齐白石的作品在艺术风格和色彩运用上和古代画家作品又有什么不同?〔提问〕教师归纳:画法工笔、写意兼备,开创了"兼工带写"法,色彩艳丽,使人感到了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3、作业要求:〔1〕能运用几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如用墨、用色、造型、构图、题字等>来完成作业.〔2〕能表达画题的意境.〔3〕注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题字.。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

《水墨交融写青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承接第3课的水墨蔬果,引导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和交流。

这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强化,同时也符合课标的要求。

教材通过对古人“笔墨”的体验,学习用笔的方法,尝试表现山水画等几个版面,让学生深刻的领悟与感受山水话的无穷魅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有一定的认识,但表现的方式和技法却少之又少。

该课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既不陌生,但又非常难以驾驭,使孩子们无形中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意趣,了解山水画的独特艺术表现。

掌握山水画的“三远法”和用笔用墨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程式美。

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比较山水画中的布局,用描红的方式感受笔墨变化以及皴法的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临摹出一幅山水画卷;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变化,并能够熟练地体现一种或两种皴法;2.根据所学的知识,能创作出一幅山水画。

五.教学难点1.对山水画笔墨技法表现的理解与运用;2.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准备课件、文房四宝、范画等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作品拍卖竞价的方式——今天给大家带了一幅我收藏的山水画,想请在座的同学们当一回鉴宝专家,帮忙鉴定一下我收藏的这幅画能值多少钱?大家众说纷纭,那么我们从模仿大师做起,用水墨抒写山河,鉴赏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导入课题《水墨交融写青山》【设计意图】用作品拍卖的方式进行导入,大大调动所有孩子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学生并不清楚一幅作品的价格与艺术价值的关系,所以这犹如面纱般,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层层揭开这“面纱”,最终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授课一.气韵生动1.作品的艺术表现要先从整体感受出发,从而让学生学会创作作品要考虑作品的整体画风。

苏少版美术九上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ppt课件1

苏少版美术九上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ppt课件1
赵孟頫绘竹石,强调“以书法入画”,
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 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 是其“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 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之一。
《泼墨山水》此画 是张大千泼彩山水 的典型风格,除了 山顶少数的屋宇, 林木,多以幻化的 墨色和矿物彩揉合 在一起,衬托出烟 岚之上的山口是那 么的高耸,中景的 白云横锁山腰,趁 著水份未乾之际, 以白粉撞入,使得 整张画云雾氤氲。
笔锋的运用: 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
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 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 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 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 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 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 笔尖的一边光,笔 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 顺锋 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顺锋用笔。 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 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 效果也不相同。 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 “顿”、“戳”、“揉”等方法。 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版”、“刻”、 “结”。“版”,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 而平缺少立体感。 “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 “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 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 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 感情的不同,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 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 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 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 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 执笔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 “擫” 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 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 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 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 中指的钩。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 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 “腕平才能悬肘”。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 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 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工笔人物 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 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

水墨交融写青山

水墨交融写青山
秀石疏林图 元 赵孟頫
山水 清 石涛
秀石疏林图 元 赵孟頫 字子昂,书法和 绘画成就最高, 开创元代新画风, 被称为“元人冠 冕”
山水 清 石涛 明末清初 的”清初四僧” 之一,作品有一 种豪放郁勃的气 势,以奔放之势 见胜。
• “搜遍奇峰打草稿”பைடு நூலகம்
cun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赏析
• 《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分前后两段。 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 • 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 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 • 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 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 • 画法: • 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 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 • 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倪云林《渔庄秋霁 图》
• 作业要求
• 运用所了解的墨笔和皴法进行第二次 作业。 临摹《秀石疏林图》或其他资料进行自 我创作。 • 调色浓淡合适 用笔大胆 笔笔见墨形 • 有干湿,浓淡变化的笔墨,粗细有力 的线条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春) 第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十市联赛”一等奖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春) 第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十市联赛”一等奖

水墨交融写青山第1课时---水墨山水画法课时建议本课设计为2 课时。

第一课时为传统山水画赏析,“笔墨”体验树木、山石的技法练习。

第二课时为追寻大师的意境,融合自己掌握的笔墨语言,临摹或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传达心中的山川意韵,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传承传统文化。

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感受山水画生动变化的笔墨意趣,了解山水画的程式化语言及独特的艺术特色。

技能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程式美,笔墨的表现方法及一般的构图法则。

尝试与他人合作或个人创作一幅山水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山水画的程式化表现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山水画作品意境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宣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问:中国画按题材可以分为哪几类(人物、山水、花鸟)其中山水画是以山川景色为主体的中国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山水画。

2、根据之前的学习。

我们了解到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开始成熟,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重要画科。

传统上画法风格多样,有青绿、金碧、水墨、浅绛山水等,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水墨山水的画法。

(二)探寻古人的笔墨,大师的意境1、感受意境笔墨之美师: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常被称作“笔墨”,不仅因为毛笔和墨是它的工具,更因为画家们总是从自然中提炼出生动变化的笔触和墨韵来营造画境,用琴弦一般敏感的线条和变化丰富的墨色和我们做心灵的交流。

例作品: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元倪瓒《六君子图》、石涛的施法自然《山水》体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例作品: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笔墨融书法意味,体现了笔墨之美。

2、感受古人的笔墨例作品:《秀石疏林图》观察分析:注意到树木和石头不同的用笔了吗试着分析石块上的不同墨色。

(树木和石块局部放大图)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枝干的线条显得浑圆饱满,多用中锋。

石块的用笔方折、爽利、多变化,用中侧锋并用。

评课稿: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水墨交融写青山》

评课稿: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水墨交融写青山》

评课稿: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水墨交融写青山》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一篇教材,题目为《水墨交融写青山》。

这是一节以水墨画技法为主线的艺术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现青山的美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下:1.了解水墨画技法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学会用水墨画表现青山的意境和美感;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课程导入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水墨画作品,引发学生对青山的认知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水墨画技法讲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详细讲解水墨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水墨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表现手法,如线条、笔墨、水墨渲染等。

3. 艺术创作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将详细指导学生使用水墨画技法创作表现青山的作品。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指导:•观察青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青山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特点,并提醒学生注意青山的气势和表情。

•选取合适的画面构图: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画面构图,突出青山的特点,并注重画面整体的平衡和美感。

•技法运用: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水墨画技法,如点、线、面的运用,勾勒出青山的形态和纹理。

•水墨渲染: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水墨渲染的技巧,创造出青山的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4. 创作实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根据老师的指导开始创作自己的水墨画作品。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发挥创意,表达自己对青山的理解和感受。

5. 作品展示和评价在课程结束前,学生将展示自己的水墨画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欣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作品的技法运用、意境表达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分享和交流,互相学习成长。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讲解法:通过讲解水墨画技法和创作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苏少版美术九上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word教案

苏少版美术九上第2课《水墨交融写青山》word教案

水墨交融写青山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生动变化的笔墨,学习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程式,了解一般的构图法则。

2、技能目标:敢于运用工具大胆地临摹大师的作品,尝试创作山水画。

3、情感目标: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中国画笔墨的基本技法,体会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关注水与笔墨的关系。

教学准备:收集的山水画作品,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 欣赏山水画卷轴作品。

2. 毛笔知识知多少(二)、讲授新课1、说说你最喜欢的山水画?是那位画家的?2、《山水》作品赏析石涛所绘。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

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

“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3、山水画的表现程式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传统。

几乎是每一落笔都有严格的要求,要一波三折、用笔如耕,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要平、圆、留、重。

用墨则要以墨为彩。

墨分五色以及各种用墨技法等,都是从笔墨运用上提炼、概括出来的规律。

笔墨如此,在造型上更为讲究。

人物画的各种描法,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各种勾法、点法,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有一整套的操作规范。

特别是诗、书、画。

印的有机结合,更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点,形成一种趋于完美的程式。

你知道古代画家画山石的各种皴法吗?山石的各种皴法有: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解索皴、钉头皴、豆瓣皴、荷叶皴、云头皴、马牙皴、米点皴等;树叶的各种点法有:个字点、介字点、梅花点、胡椒点、垂藤点、仰叶点、大混点、小混点、平头点、仰头点和各种双勾夹叶点等;(三)、感悟体验1、思考讨论我们画山水时是否只能按程式绘画,不能有其它变化呢?笔墨程式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整个艺术的创造。

“艺术最可贵的精神是独创”。

直至近代乃至当代,山水画中新的程式化表现技法依然在不断涌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版本
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美术第十七册第2课
课题
水墨交计课时
2课时
执教日期
教案设计
授课人
章明霞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3课件展示画家宗炳的介绍及山水画简史,了解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原因,讨论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4展示《千里江山图》、《早春图》、《山水》、《泼墨山水》等
师: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三、拓展阶段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绘画有着极高的热情,本课是初中学生在了解水墨画的用笔用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方法技法,本课的安排对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水墨画有着重要的作用。
2.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相关资料、课件。
学生:课本、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环节
二度备课
一、导入阶段
播放古琴曲
师: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生:高山流水。
师:这就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板书课题)
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
四、课堂小结:我们说喜欢的部分同学,一般多比较喜欢诗词、文言文,说明你在渐移默化中早已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观赏作品时,不自觉的就会和画家产生了共鸣。反之,就不喜欢。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它们。下节课准备好工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技能目标: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
重点
1.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二、深入阶段
1师:同学们,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吧。(出示《富春山居图》、《秀石疏林图》)
2赏析讨论《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体会《秀石疏林图》中作者简约的用笔用墨所呈现的主观感受,教师示范用笔用墨(行笔速度的快慢、轻重、转折和用墨浓淡、干湿的变化,特别是湿笔中水份多少与笔墨的关系)展示示范画,让学生讨论。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