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学案(含答案及解析,用) - 副本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实验题按能力要求可划分为四大题型:

(1)实验分析题型;

(2)实验方案的纠错或完善题型;

(3)实验设计题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4)实验有关的综合类题型。

三、对照原则、控制变量原、平行重复原则及预实验的意义

1、对照原则:排除实验操作等误差,排除食物、溶剂等影响,说明实验结果单纯由于某个实验条件的不同(即自变量)产生。通过对比,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2、控制变量(单一变量或等量、随机、均分)原则:排除环境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排除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正确率。

3、平行重复原则:取多个或重复实验求平均值,排除实验材料个体差异或实验操作等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

4、预实验: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四、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和图形(曲线图、柱形图)模式

结果分析及结论: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有什么具体关系。即若…(结果),则…(结论)。

特别注意:不论是表格,还是曲线图、柱形图,都需要有标题(即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表或图)。

1、1个自变量

1)1个自变量,1个或多个因变量

实验组别

1 2 3 4 5 …

自变量(根据题确定)

对照组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

因变量(根据题确定)因变量1 因变量2 因变量3

如:

曲线图如(柱形图略):实验组别 1 2 3 4 5

汞溶液浓度(mg/L)0 5 10 25 50 发芽种子的平均数(单位)

幼苗的平均根长(单位)

自变量

因变量

2)1个自变量,1个因变量,多个平行或重复实验

实验组别

1 2 3 4 5 …

自变量(根据题确定)

对照组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

平行或重

复组(根据题确定)1 2 3 …

平均值

(因变量单位/自变

量单位)

如:

NAA浓度

(ppm)

每根枝条的生根数量

枝条编号

2 2.5

3 3.5

4 4.

5 5 5.5 6

第1枝条

第2枝条

第3枝条

第4枝条

第5枝条

每一枝条平均生根数量(条)

曲线图如(柱形图略):

(自变量)

(因变量)

2、2个自变量

自变量1

对照组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

因变量

自变量2

对照组

实验组a

实验组b

实验组c

实验组d

如:

曲线图如:

(因变量)

(自变量2)

(自变量1)

五、专题训练

(一)、实验分析题型

1.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枝条作实验材料,做了探究NAA促进扦插枝条生

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进一步

的探究实验:

⑴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迎春枝条若干、烧杯、量筒、培养皿、NAA、

蒸馏水等。

配制溶液:配制浓度依次为2ppm、2.5ppm、3ppm……6ppm 的NAA溶液

9份(溶液浓度梯度差为0.5ppm)。

解析:由曲线图可知,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2ppm—6ppm之间,又题干要求浓度梯度差为0.5ppm,因此配制浓度梯度依次为2ppm、2.5ppm、3ppm……6ppm的NAA溶液9份。

⑵实验步骤:

①将长势相同的、等长大小的迎春枝条随机平均分成9份,每份5枝;(解析:获取变量,取材分组并编号;遵循对照原则、控制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最适浓度,因此不需设制空白对照,而是相互对照。)

②浸泡:将9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2ppm、2.5ppm、3ppm……6ppm的NAA溶液中;(解析:材料处理。)

③一天后,取出枝条放在适宜相同条件下分别进行扦插培养;(解析: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反应或培养一段时间。)

④十天后,对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进行统计记录。(解析:观察(测量、检测)最直接、最简单的因变量。)

⑶该实验应控制好两个主要无关变量是:各组枝条处理时间要长短一致所用植物材料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解析: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枝条处理时间、枝条来源部位、温度、扦插的土壤条件等。)⑷请你设计一个表格来呈现实验现象。

NAA浓度

(ppm)

2 2.5

3 3.5

4 4.

5 5 5.5

6 每根枝条的生根数量

枝条编号

第1枝条

第2枝条

第3枝条

第4枝条

第5枝条

每一枝条平均生根数量(条)

解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2.南方红豆杉为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具有极其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虽可利用种子繁殖,但种子的休眠期长,种子萌发率低,为挽救这一珍稀濒危物种,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提前解除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这一目标,做了如下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得到了下表中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

处理方法发芽率

机械破损后直接播种28.2%

0.05%赤霉素浸种24小时23.8%

(1)根据该小组的研究内容,请为他们的研究课题拟定一课题名称:

打破(提前解除)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期的技术(方法、措施)研究。【或探究人工处理红豆杉种子提高发芽率的技术(方法、措施)研究】。(解析: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2)该小组实验前做出假设是:

机械破损、植物激素(赤霉素)、温度等外因能解除种子的休眠期提高发芽率。(解析:对探究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能性。)

(3)概括该小组实验过程的主要步骤:

①将种子分为四组。

②按表上要求对各组种子进行处理;(解析:实验设计的第二、三步,如上表。)

③播种并分别记录各组发芽情况。(解析:实验设计的第四步。)

(4)该实验可能得出的重要结论:

机械破损、赤霉素浸泡、温度对解除种子休眠都有作用,但机械破损后再用40℃的赤霉素浸泡效果最好。(解析:结论表中已经给出,现在将表中的数据转化文字描述,要求简单、全面、准备确。)(5)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更具有说服力,应做哪些方面的改进?

设置对照组。(解析:对照实验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3.在人群中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无耳垂是隐性性状,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某小组计划调查上海市50个家庭的父母与子女间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假设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作为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如果你是该小组中的一员,请你确定本次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___确定这一性状是否为伴性遗传(或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调查基因频率等)___。

(2)请设计一张表格(写在下面),用于调查时统计数据,并给表格起一个标题。

(3____被调查的家庭数目太少___

(二)、实验方案的纠错或完善题型

4.某同学由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联想到温度能否影响甲状腺素的活性。为了探索这一问题,他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步骤(1)、(2)、(3)中各有一处错误或不妥之处,请改正并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步骤:

(1)取三只相同的洁净玻璃缸,编上号,分别装上等量的蒸馏水、河水、自来水。

(2)取发育状况不同的15只蝌蚪,分成三等份,分别放人1、2、3号玻璃缸中,三只玻璃缸放在相同的适宜外界条件下培养。(解析:(1)(2)为获取变量取材分组)

(3)每天同时向1、2、3号玻璃缸中分别投入普通饲料、甲状腺制剂拌匀的饲料、用60℃温水处理1小时的甲状腺制剂拌匀的饲料。(解析:(3)为材料处理)

(4)过几天比较蝌蚪的发育状况。(解析:(4)为培养、观察记录)

改正:

(1)“蒸馏水、河水、自来水”错,应改为“河水”。

(解析:本实验是探究温度对甲状腺素活性的影响,温度是自变量,第一步中又分别用“蒸馏水、河水、自来水”,违反了“控制变量或单一变量原则”,应用等量的同一种液体,而该溶液是用来培养蝌蚪的,所以要蝌蚪自然生长的溶液,即“河水”)

(2) “发育状况不同的15只蝌蚪”错,应改为“发育状况相同的15只蝌蚪”。

(解析:同样违反了“控制变量或单一变量原则”。)

(3) “分别投入普通饲料、…”错,应改为“分别投入等量且适量的普通饲料、…”

(解析:叙述中没有体现出“控制变量或单一变量原则”。)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若2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而1、3玻璃缸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说明高温使甲状腺制剂失活。

②若2玻璃缸内蝌蚪发育最快,3玻璃缸内次之,1玻璃缸最慢,说明高温使甲状腺制剂活性降低。

③若2、3玻璃缸内蝌蚪发育状况相同,而1玻璃缸内较慢,说明高温未影响甲状腺制剂活性。

(三)、实验设计题型

5.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并完成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用具:试管、量筒、烧杯、酒精灯、温度计、新鲜唾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 溶液,清水、碘液。用正确方法完成实验中的一些步骤:

(1)第一步:实验至少要取三只(解析:设计PH值梯度时,至少要有酸性、中性、碱性三个梯度)支洁净的试管,编号后分别注入1mL新鲜唾液。(解析:第一步:获取变量、取材分组)

(2)第二步:分别向1、2、3号试管中注入1mL盐酸溶液,1mL NaOH溶液,1mL清水。(3)第三步:分别向试管中注入2mL淀粉溶液,振荡后将试管下部浸入装有35℃温水的烧杯中,这样处理的原因是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解析:第二、三步:材料处理。“1mL”可写成“等量且适量”。)

(4)第四步:10min后取出试管,分别滴入1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解析:第四步:反应、观察记录)

(5)实验结果分析:1、2号试管变蓝,淀粉未被分解,因为过酸过碱的环境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3号试管不变蓝,淀粉已被分解(解析:本实验是教材上的已知实验,三支试管都变蓝、三支试管都不变蓝的情况不存在)。

6.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

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

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

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

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品: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

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方法步骤:

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A、B两组培养皿中。

②将A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B组置于黑暗环境中。

③将A、B两组置于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

④观察并记录两组种子的萌发情况。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①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也萌发(或答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该种植物的种子萌发不受光的影响。

②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不萌发(或答有光组发芽率高于无光组,差异显著),光是该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必

要条件之一。

③有光组不萌发,无光组萌发(或答无光组发芽率高于有光组,差异显著),光抑制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7.蚕豆叶片是观察气孔的优良材料,尤其是下表皮气孔数目较多,气孔是各种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下图为气孔结构示意图,气孔两侧的细胞称为保卫细胞,决定着气孔的开闭。有人提出气孔的开闭与保卫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

请你根据试题中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一实验,探究保卫细胞吸水和失水与气孔开闭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结论。

(1)材料用具:显微镜,镊子,刀片,吸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蒸馏水,0.3g/mL的蔗糖溶液。(2)实验步骤:

步骤1 取载玻片2片,分别在中央滴加蒸馏水和蔗糖溶液各一滴。

(解析:“认真审题辨信息”。从材料用具中有显微镜、蒸馏水、0.3g/mL的蔗糖溶液我们可知本题的用意是“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片保卫细胞在吸水和失水状况下气孔的开闭情况来判断题中的假设”。步骤1进一步做了提示。因此实验要取材、制片、镜检)

步骤2 用镊子撕取蚕豆叶片下表皮两块,分别置于载玻片中央的液滴中,盖上盖玻片。

步骤3 将装片分别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3)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如果蒸馏水中气孔开放,蔗糖液中气孔关闭,说明失水使气孔关闭,吸水使气孔开放。

②如果蒸馏水中气孔关闭,蔗糖液中气孔开放,说明失水使气孔开放,吸水使气孔关闭。(③如果蒸馏水和蔗糖液中的气孔都开放或关闭,说明气孔的开放或关闭与吸水或失水无关。但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8.某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探究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他们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了某种细菌(记作X)的周围其他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X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X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生长和繁殖。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X细菌与其周围细菌之间的关系称竞争。

(2)X细菌周围的其他细菌不能生长和繁殖的原因最可能是X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了能抑制其他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物质(解析:“认真审题辨信息”,因题干中说“他们把X细菌接种到专门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X细菌,用该培养基再培养其他细菌,结果其他细菌仍然不能生长和繁殖”,而推得,但因缺乏对照实验,因而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只是最大可能)。

(3)为验证(2)中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参照上述题目中给出的有关材料,补充相关的实验步骤及结果:(解析:思路——根据题干中的实验步骤,再增加一个对照组)

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营养成分配制成甲、乙两个培养基。

第二步:在甲培养基上接种X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将X细菌除去;乙培养基上不接种X细菌作为对照。

第三步: 在这两个培养基上分别培养接种相同的其他细菌,(一段时间后分别观察甲、乙两培养基中其他菌的生长情况。) 。

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让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繁殖。

实验结果: 甲培养基上的其他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乙培养基上的其他细菌能正常生长繁殖 。

9.为了验证植物的根总是向着重力方向生长,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

第一步:取已萌发的玉米4粒,分别放在培养皿的四个位置上(如图所示),并且

幼苗的根尖都朝向培养皿的中心。

第二步: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粒上,再盖上湿棉花,直到填满整个培

养皿。然后盖上培养皿盖,使玉米粒不能移动位置。用胶布将培养皿和盖粘牢。

第三步:把培养皿竖立放在恒温箱内(无光照),不让其滚动,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请根据上述实验的设计思路,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培养皿竖立起来后,位置C 在正下方,那么,四粒玉米中,处于__ A ___位置的玉米粒可作实验对照。

(2)请你预测该实验的结果。

A 处作对照的玉米幼根竖直向下生长,

B 、

C 、

D 三处作实验的玉米幼根都弯曲向下生长。或四粒玉米的根均向下生长。(其它正确答案也给分)。

(3)萌发的玉米粒在恒温箱内培养期间,其总重量和所含有机物重量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

萌发玉米粒总重量增加,因为幼根生长吸水较多。有机物重量减少,因为细胞呼吸作用消耗了部分有机物。

(4)现提供栽有玉米幼苗的花盆和纸箱若干,请你设计一个验证植物茎具有背地生长特性的实验。 将一盆幼苗(花盆)竖直放置....,一盆幼苗(花盆)侧放..(或倒放..),用纸箱罩住花盆......,一段时间后观察,可见两个花盆中的幼苗茎均向上....生.长.。(其它正确答案也给分) (四)实验有关的综

合类

题型

10.植物的根与茎分别具有向

地生长和背地生长的特性,这与重力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重

新分布有关。

实验一:将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将甲组幼苗根的前端中央插入一薄云母片(见下图)。提示:云母片不影响植物生长,但不能让生长素透过。

将两组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幼苗的生长情况如上图所示。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幼苗根的向地生长与根尖内生长素的重新分布有关 。

(2)图乙所示幼苗的幼茎和幼根近侧端的生长素都远比远地侧高,但两者所发生的反应却不相同,这

A

B C

D

是因为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高浓度会抑制根近地侧的生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性差,高浓度能促进茎近地侧的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说明:仅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或根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只给1分)。

实验二: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中生长素能从向光侧横向运输到背光侧,从而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为了验证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A段(胚芽鞘尖端)而不是B 段(胚芽鞘下面一段),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1)实验材料及用具: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2)绘图表示实验装置及方法,并用文字加以注解或补充说明。

甲乙丙

以上装置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情况。

(3)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预测及解析:丙装置内胚芽鞘直立生长,表明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受到阻止,植物不表现为向光生长。

甲、乙装置内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表明在单侧光照射下,甲、乙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依然发生了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植物表现向光生长。

结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在B段。

2019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学案(含答案及解析,用) - 副本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实验题按能力要求可划分为四大题型: (1)实验分析题型; (2)实验方案的纠错或完善题型; (3)实验设计题型(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 (4)实验有关的综合类题型。

三、对照原则、控制变量原、平行重复原则及预实验的意义 1、对照原则:排除实验操作等误差,排除食物、溶剂等影响,说明实验结果单纯由于某个实验条件的不同(即自变量)产生。通过对比,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2、控制变量(单一变量或等量、随机、均分)原则:排除环境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排除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正确率。 3、平行重复原则:取多个或重复实验求平均值,排除实验材料个体差异或实验操作等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 4、预实验: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四、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和图形(曲线图、柱形图)模式 结果分析及结论: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有什么具体关系。即若…(结果),则…(结论)。 特别注意:不论是表格,还是曲线图、柱形图,都需要有标题(即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表或图)。 1、1个自变量 1)1个自变量,1个或多个因变量 实验组别 1 2 3 4 5 … 自变量(根据题确定) 对照组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 因变量(根据题确定)因变量1 因变量2 因变量3 … 如: 曲线图如(柱形图略):实验组别 1 2 3 4 5 汞溶液浓度(mg/L)0 5 10 25 50 发芽种子的平均数(单位) 幼苗的平均根长(单位) 自变量 因变量

2)1个自变量,1个因变量,多个平行或重复实验 实验组别 1 2 3 4 5 … 自变量(根据题确定) 对照组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 平行或重 复组(根据题确定)1 2 3 … 平均值 (因变量单位/自变 量单位) 如: NAA浓度 (ppm) 每根枝条的生根数量 枝条编号 2 2.5 3 3.5 4 4. 5 5 5.5 6 第1枝条 第2枝条 第3枝条 第4枝条 第5枝条 每一枝条平均生根数量(条) 曲线图如(柱形图略): (自变量) (因变量)

【高考二轮】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17讲教材基础实验专题跟踪训练(含答案)

第17讲教材基础实验 专题跟踪训练(十七) 一、单选题 1.(2018·全国卷Ⅲ)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实验,要求对四个实验或事例的完成者很清楚。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错误;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错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错误;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完成的,D正确,所以选D。 [答案] D 2.(2018·山东省济宁市模拟)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的是( ) ①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②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③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④证明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运动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证明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运动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均采用了荧光标记法;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直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选C。 [答案] C 3.(2018·北京市人大附中特供卷)对照实验是生物科学探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设置对照实验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下列关于对照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作为对照的常温组也要用卡诺氏液处理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C.“探究血浆维持pH相对稳定”的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作为对照组 D.沃泰默探究狗胰液分泌调节的实验中,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能起对照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学案:专题1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含答案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了解传统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 3.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验操作技能。(重点) 4.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难点) 5.关注生产、生活实际,勤于动手,尝试果酒的制作。

1.果酒的制作原理 (1)菌种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型。 (2)反应式: ①有氧条件下:C6H12O6+6O2―→6CO2+6H2O。 ②无氧条件下:C6H12O6―→2C2H5OH+2CO2。 (3)菌种来源:自然发酵过程中,来源于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4)条件: ①氧气:酵母菌先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然后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②温度:最适繁殖温度为20_℃左右,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18~25_℃。 (5)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在酒精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2.果醋的制作原理 (1)菌种是醋酸菌,其代谢类型为需氧型。 (2)原理: ①当氧气充足、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②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为:C2H5OH+O2―→CH3COOH+H2O。 (3)发酵所需条件: ①环境条件:氧气充足。

②温度:最适生长温度30~35_℃。 [合作探讨] 探讨1:利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中为什么要“先通气后密封”? 提示:“通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探讨2:果酒制作过程中,在不灭菌的情况下,酵母菌是如何成为优势菌种的? 提示:发酵后期在缺氧和酸性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而酵母菌可以适应这一环境成为优势菌种。 探讨3:在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提示: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将糖或酒精变为醋酸时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 [思维升华] 1.酵母菌和醋酸菌的比较

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生物专题3《菊花的组织培养》学案含答案

菊花的组织培养 学习目标 1.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2.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3.理解不同植物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1)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内容: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本所在植物体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特别提醒

离体的植物细胞只有发育为完整个体,才 能“体现”或“表现”细胞的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1)基本过程 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 根或芽―→完整植株。 (2)相关概念 ①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片段。 ②脱分化:又叫做去分化,是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③再分化:愈伤组织继续培养,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④愈伤组织: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3.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内因 ①不同的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例如,烟草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较为容易,而枸杞愈伤组织的芽诱导就比较难。 ②同一种植物材料: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等也会影响实验结果。例如,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2)外因

4.植物激素对组织培养的影响 在配制好的MS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 (1)使用顺序不同,实验结果不同 使用顺序实验结果 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 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分化频率提高 (2)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不同,实验结果不同 比值实验结果 比值适中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比值高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比值低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四 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四 课题2 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含 答案) 1.加酶洗衣粉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酶、脂肪酶、 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酶制剂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2.碱性蛋白酶能将大分子蛋白质水解为可溶性 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 肽,所以蛋白质类织物不能用此种加酶洗衣粉洗涤。 3.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 性从而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4.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 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为洗衣粉的类型,其他因素应保持不变。 5.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的实 验中,实验自变量为温度,其他因素应保持不变。 一、加酶洗衣粉 1.含义: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 2.酶制剂 (1)种类:常用的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2)作用原理:将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如蛋白酶可将大分子蛋白质水解为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 (3)影响因素: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等。 3.加酶洗衣粉的优点:降低了表面活性剂和三聚磷酸钠的用量,使洗涤剂朝低磷、无磷的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探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实验设计 1.探究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1)单一变量:洗衣粉的类型。 (2)对照实验⎩ ⎪⎨⎪⎧ 普通洗衣粉+污渍物 加酶洗衣粉+污渍物

2.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洗涤温度 (1)单一变量:温度。 (2)对照实验:不同温度梯度的实验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3.探究不同种类的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1)单一变量:加酶洗衣粉的种类。 (2)对照实验:不同加酶洗衣粉对同种污渍的洗涤效果;同种加酶洗衣粉对不同污渍的洗涤效果。 1.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相比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因为下列哪种元素含量很少甚至没有() A.N B.Ca C.P D.Mg 解析:选C普通洗衣粉中含磷量较高,含磷污水的排放可能导致微生物和藻类的大量繁殖,造成水体污染。而加酶洗衣粉可降低表面活性剂和三聚磷酸钠的用量,使洗涤剂朝低磷、无磷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有多种,对各种污渍要考虑其不同情况针对性地选择加酶洗衣粉,主要原因是() A.酶具有多样性B.酶具有高效性 C.酶具有专一性D.酶的活性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解析:选C生活中的各种污渍的化学成分有很大差别,如油渍主要是脂质,血渍主要是蛋白质,因此根据酶作用的专一性特点,根据污渍不同,有针对性地选用加酶洗衣粉。 3.蛋白酶是能分解其他蛋白质类的酶,但在洗衣粉中,蛋白酶并没有将其他几种酶分解掉,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其他几类酶不是蛋白质类 B.蛋白酶处于抑制状态 C.蛋白酶具有识别作用,不分解作为酶作用的蛋白质 D.缺少水环境或各种酶在添加前已作了保护性修饰 解析:选D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制剂已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将其层层包裹,与洗衣粉的其他成分隔离,这些隔离层遇到水后就会溶解,蛋白酶才能迅速发挥作用。 核心要点(一)| 加酶洗衣粉的基础知识 1.加酶洗衣粉的种类

【高中生物】高三生物基础实验(人教版(上)):实验6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Word版含解析

——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酶具有高效性,酶的本质,酶具有催 化作用,酶的专一性 前情提要: 关键词:温度、pH、高效性、专一性、催化作用 难度系数:★★★★ 重要程度:★★★★ 基础回顾: 考点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反应原理: ②鉴定原理: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③实验步骤

①反应原理(用反应式表示):2H2O2→2H2O+O2。 ②鉴定原理: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可用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的情况来检验O2产生量的多少。 ③实验步骤 技能方法: 1.探究某种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设计思路如下:

2.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的实验设计思路如下: 3.探究实验注意事项 ①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时,酶活性大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②在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不能先将酶和反应物混合后再分别放置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原因是酶具有高效性,把酶和反应物混合后就会立即发生催化反应。 ③不能用H2O2为原料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原因是温度升高时H2O2会分解,这样实验的变量不唯一。 ④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能利用斐林试剂检验产物的生成,原因是利用斐林试剂检验时需水浴加热到50~65_℃,这样会导致试管中温度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结果。 4.验证酶的本质 (1)验证酶是蛋白质 实验组:待测酶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反应;对照组:标准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变量分析:自变量为待测酶溶液和标准蛋白质溶液;因变量为是否有紫色反应。 (2)验证酶是RNA 实验组:待测酶溶液+吡罗红试剂→是否出现红色;对照组:标准RNA溶液+吡罗红试剂→出现红色。 变量分析:自变量为待测酶溶液和标准RNA溶液;因变量为是否出现红色。 5.验证酶的催化作用 实验组:底物+相应的酶液→底物是否被分解;对照组:底物+等量蒸馏水→底物不被分解。 变量分析:自变量为相应的酶液的有无;因变量为底物是否被分解。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1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含解析)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教学设计 科目生物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 实验(二)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能够阐明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二.理性思维——通过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解读,研究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题规律及方法,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及逻辑分析能力。 三.科学探究——认同孟德尔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缜密的科学思维、大胆的想象和创新,以及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四. 社会责任——能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课前 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粒形)入手,看实验结果是否符合分离规 律:粒色:黄色:315+101=416 绿色:108 +32=140 黄 色:绿色接近于3:1 粒形:圆粒: 315+108=423 皱粒:101 +32=133 圆粒:皱粒接近于 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通过对上述遗传实验的分析,在F2不仅出现了 与亲本性状相同的后代,而且出现了两个新组合 的形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并且两对相对性 状的分离比接近3:1。这说明什么问题? 对,这表明两对性状在共同的遗传过程中性状分 离和等位基因的分离是互不干扰,各自独立的。 由于一对性状的分离是随机的、独立的,那么, 两对性状在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随机组合。 定律的。 回答:这表明在F1形成 配子后,配子在组合上发 生了自由配对的现象。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测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实验4 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学习指导 浙科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实验4 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学习指导浙科版选 修1 一、基础知识 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植物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之一,使植物细胞粘合在一起,若去掉果胶,就会使植物细胞变得松散。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甲酯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乙醇,这是鉴别果胶的一种简易方法。果胶是很好的凝固剂,用煮沸的山楂泥可制成山楂糕,就是利用果胶的作用。果胶可结合大量的水分,降低植物组织的分散性。果胶在果汁加工中不仅会影响出汁率,还会使果汁浑浊。 2.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脂酶等,而不是特指某一种酶。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和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而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果胶酶除用于制备果汁外,还用于果酒澄清,同时也作为洗衣粉的添加剂。加果胶酶的洗衣粉可除去衣服上的果汁、果酱等污垢。 3.果胶酶的来源: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如生成果胶酶的霉菌有黑曲霉、米曲霉和文氏曲霉等。由霉菌发酵生产的果胶酶是食品加工业中使用量最大的酶制剂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果汁加工业。 4.制作果汁的最佳条件:品质最好的果汁应该是①尽量保留水果中的营养成分;②具有水果的原始口味;③有更多的固形物;④分散程度好,不沉淀,不上浮;⑤有原始的水果色彩;⑥除去所有的机械组织,更易消化。因此,能使最多的水果成分溶解或分散在果汁中的条件就是最佳条件,达到这些条件的方法要温和,且对人体无害。 二、探究利用苹果或山楂匀浆制作果汁的最佳条件的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单一变量原 则和对照原则,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实验 可以设计如右图所示。 2.疑问解释 ①实验中需间歇搅拌20~30min的目 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果胶酶和反应物果胶充 分接触,有利于化学反应顺利进行。 ②实验中加热和不加热有何不同?为 什么? 答:沸水浴中或酒精灯上加热会使酶 失活,因而使试管中加不加果胶酶结果都 一样;不加热时果胶酶保持活性,加果胶 酶的试管中果胶水解,而加水的试管中裹 脚不能水解。 ③实验中加入95%乙醇4mL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果胶不溶于乙醇,可以用乙醇来鉴别果胶。加入95%乙醇4mL后,含有果胶的试管会出现沉淀,而果胶被水解后就不会出现沉淀。 三、典例分析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学案:5.1.1 酶的作用和本质含答案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 酶的作用和本质 学习目标 1.说出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原因(重点)。2.概述酶的作用和本质(重点)。3.通过对有关酶实验的分析,学会控制实验的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难点)。 |基础知识|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 (1)场所:细胞中。 (2)实质: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3)意义: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原理2H 2O 2――――――――――→水浴加热 或FeCl 3 溶液或过氧化氢酶 2H 2O +O 2。 二、酶的作用原理及本质 1.作用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所需要的能量。 (2)作用机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3)意义:使细胞代谢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2.酶的本质 (1)产生场所:活细胞。 (2)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 |自查自纠| 1.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 ) 2.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 3.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4.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 5.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既可发生在细胞内,也可

以发生在细胞外。( ) 6.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 答案 1.√ 2.√ 3.× 4.× 5.× 6.× |图解图说| ★毕希纳将酵母细胞研磨后,过滤得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在这些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发现糖液发酵变成了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进行充分的研磨? 提示:新鲜的猪肝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如果猪肝不新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过氧化氢酶被分解。 探究点一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材料的选择及处理 (1)实验中使用的肝脏强调必须是“新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学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 分子与细胞

《第5章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上)》 环节一:自主学习( 范围: P90-92 ) 一、学习目标 通过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说出细胞呼吸的类型。 二、知识构建 (一)细胞呼吸的实质 细胞呼吸是指内的有机物,并释放出的过程。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代谢特点:酵母菌是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可通过测定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产物检测:①检测CO2的产生:CO2可使变混浊,也可使由蓝变绿再变黄。②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2.实验流程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取20 g新鲜的,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入等体积的锥形瓶A(500 mL)和锥形瓶B(500 mL)中。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 mL质量分数为5%的。 (2)实验装置的组装 ①有氧条件装置:如图甲。②无氧条件装置:如图乙。 (3)实验现象及分析 ①甲、乙两装置石灰水都变浑浊,说明。 ②甲装置的浑浊程度比乙装置的强,且浑浊快,说明。 ③取A、B两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等量,分别滴加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发现A 瓶中滤液不变色,B瓶中所取滤液变成灰绿色。说明。3.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还产生少量的。 (三)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也叫。

环节二:合作与探究 探究活动一:P90问题探讨 1.都是培养酵母菌,为什么有的需要通气,有的却需要密封? 2.为什么通气有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 3.在密封发酵时,酵母菌将有机物转化为酒精对它自身有什么意义? 探究活动二:呼吸作用概念 1、描述呼吸作用的概念 2、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探究活动三:有关酵母菌 1、联系生活,哪些食品与酵母菌有关? 2、你了解酵母菌哪些知识? 3、想一想关于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探究活动四:实验流程分析 1、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 2、怎样鉴定有无酒精的产生?这一原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3、怎样鉴定有无二氧化碳?怎样比较多少? 4、如何除去通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怎样保证让酵母菌在整个实验中能正常生活? 环节三:反馈评价 一、梳理本节核心内容 1、区别对比实验与对照实验 2、本实验的实验变量(自变量)是什么?反应变量(因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 二、形成性评价 (一)单选题 ()1.下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 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装置乙在Ⅲ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 C.装置乙中应让Ⅱ先静置一会再与Ⅲ连接 D.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CO2 ()2.在检测酵母细胞呼吸产物时,常用到的一些特殊的颜色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C.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 D.乙醇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3.交警为检测司机是否存在酒后驾驶的违章行为,用来检测司机呼出的气体的试剂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第4节第1课时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1)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2)实验用品及作用:[连线 ] (3)实验步骤: 2.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1)原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实验步骤: 1.无水乙醇能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层析液可分离色素。 2.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的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 3.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 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4.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碳酸钙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 破坏。 5.层析后滤纸条上自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 素a 和叶绿素b 。 6.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 收蓝紫光。 7.色素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则分布于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中。

二、色素的种类及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1.色素的种类、含量、颜色及吸收光谱[填表] 2.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1)分布: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内。 (2)形态: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3)结构: (4)功能: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判断下列有关叙述的正误 (1)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加入二氧化硅可以防止破坏叶绿素(×) (2)过滤研磨液时漏斗基部放一块剪好的滤纸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 (3)叶绿体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4)没有叶绿体的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5)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酶分布于内膜、基质和类囊体(×) 2.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碳酸钙防止滤液挥发 B.用NaCl溶液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C.用无水乙醇或丙酮分离滤液中的色素 D.加入二氧化硅(石英砂)有利于充分研磨 解析:选D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遭到破坏;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无水乙醇用来溶解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因为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 3.下列关于叶绿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 B.叶绿体膜由双层膜组成 C.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内都有叶绿体 D.类囊体膜上有叶绿素和酶 解析:选C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光合作用不一定都发生在叶绿体中,例如蓝藻等无叶绿体,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4.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叶绿体中色素能够分离的原因是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C.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和绿叶后直接用杵棒进行研磨,不用作任何处理 D.滤液细线要画得细而直,避免色素带间的部分重叠 解析:选C 无水乙醇是有机溶剂,能够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较快,所以层析液能使不同色素分离开来;在色素提取过程中,研磨时除加入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外,还要加入10 mL无水乙醇;滤液细线若画不直,则有可能出现色素的交叉而使滤纸条上不易区分出4条色素带。 核心要点一|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分析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第1课时(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三) (建议用时:3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让独立遗传的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在F2中得到白色甜玉米80株,那么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杂合植株应约为() A.160 B.240 C.320 D.480 C [黄色非甜玉米YYSS与白色甜玉米yyss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非甜玉米∶黄色甜玉米∶白色非甜玉米∶白色甜玉米=9∶3∶3∶1,白色甜玉米占1/16共有80株,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杂合子植株(2/16Yyss,2/16yySs)占4/16,所以共有320株,选C。] 2.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的高等植物自交,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数量都相同 B.子代中共有9种不同的遗传因子组成 C.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子代的4种表现类型之比为9∶3∶3∶1 A [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 3.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在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 A.1/16 B.2/16 C.3/16 D.1/4 D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实验中,F2个体中的纯合子有4种,其概率均为1/16.] 4.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 D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正反交的结果是一样的。] 5.南瓜所结果实中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B)对球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盘状南瓜与“某南瓜”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所示,则“某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三(学案+练习):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三(学案+练习) 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1.微生物的选择培养 (1)选择培养基: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 ①系列稀释操作 系列稀释:移液管需要经过灭菌。操作时,试管口和移液管应离火焰1~2 cm 。操作过程如下: ②涂布平板操作 序号 图示 操作 1 取 0.1 mL 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2 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 3 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灼烧,待酒精燃尽后,冷却8~10 s 4 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涂布时可转动培养皿,使菌液涂布均匀 ③培养:待涂布的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后,将平板倒置,放入℃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 d 。 2.微生物的数量测定

(1)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计数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计数标准: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数方法: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为30~300、适于计数的平板。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应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然后求出平均值。 ④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表示。 (2)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计数原理:利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然后再计算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②优点: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直观的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③缺点: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死菌数和活菌数的总和。 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均可实现细菌的分离和计数。 (×) 2.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的pH会增大。(√) 3.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为液体培养基。 (×) 4.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统计的菌落数就是活菌的实际数。 (×)

2019年春高中生物专题5生态工程5.2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1.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重点) 2.说出生态工程的局限性,举例说出我国生态工程的特点。(重、难点) 3.尝试设计简单的生态工程。(难点) 一、生态工程的实例(阅读教材P116~P124)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1)问题:农村人口多,人多地少,产出不足。 (2)对策: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 (3)案例:北京窦店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2.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1)问题: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2)对策 ①生态工程原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以及工程学等原理。 ②措施:保土蓄水、耕作措施、林草措施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层层设防来控制土壤侵蚀。 (3)案例:我国甘肃陇南地区“九子登科”治理模式。 3.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1)问题及原因 ①问题:土地荒漠化严重。 ②原因:过度樵采(32%),过度放牧(30%),盲目开垦(27%),不合理利用水资源(9.6%),其他(1.4%)。 (2)对策:森林或草原植被的恢复、水土保持等。 (3)案例:“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4.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1)湿地作用: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态。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 (2)问题:人们对湿地进行排水和围垦,已经破坏了地球上80%的湿地资源。 (3)对策 ①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②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精品学案1 2 内环境的稳态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自主梳理——————————————— 1.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因素 2.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2)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3)方法步骤 ①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 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

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②中步骤,记录结果。 (4)数据处理: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分别画出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滴加酸和碱后的pH变化曲线。 (5)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1)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提示〗:影响稳态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提示〗: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是消化、呼吸、泌尿、循环这四个系统,参与调节的系统还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的。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提示〗: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4)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一定不得病(×) 〖提示〗:患有红绿色盲症、白化病等遗传病的患者,其内环境也能达到稳定。 (5)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提示〗: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下降,如内环境中甲状腺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利用实验2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学案浙科版选修1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学考报告] 知识内容 考试属性 考情解读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加试 1.进行微生物分离。使用含有尿素的培养基,采用涂布分离法,分离有脲酶的细菌。 2.使用酚红指示剂检测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 的存在。 3.说明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的实验原 理。 4.举例说明本实验分离出来的细菌不一定都 是以尿素为氮源的细菌 一、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尿素 又称脲,是蛋白质降解的产物。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如家畜的尿中都含有尿素,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尿素,因此大量尿素的存在将对环境造成污染。 2.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这些细菌可以尿素为氮源,是因为其含有脲酶,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其利 用尿素的反应式为:(NH 2)2C =O +H 2O ――→脲酶2NH 3+CO 2。 3.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所依据的原理 在氮源只有尿素时,这些微生物能利用尿素获得氮源而存活;而其他微生物却不能利用尿素,最终因为缺乏氮源而死亡。 二、从土壤中分离出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实验 1.实验目的 (1)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分离含有脲酶的细菌。 (2)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检知酶(脲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培养基pH 的变化)。 (3)统计被检测的土壤中含有的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数量。 2.实验原理 (1)用选择培养基(培养基类型)可分离出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2)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产生的脲酶将培养基中的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变碱,pH 升高,酚红指示剂变红。

(3)根据培养基中的菌落数,可统计土壤样品中含有的这种微生物的数量。 3.实验步骤 (1)倒平板:在60 ℃左右时,将两只三角瓶中已灭菌的LB固体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在酒精灯旁分别倒入两个培养皿中,在水平的超净台上摇匀,平放至凝固。 (2)制备细菌悬浮液 将土样1 g,在无菌条件下加到有99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10 min,制成10-2稀释液;从该稀释液中取0.5 mL悬液加到4.5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经振荡就制成10-3稀释液;再从10-3稀释液中取0.5 mL悬液加到4.5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经振荡就制成10-4稀释液;依此法可依次制备出10-5、10-6……土壤稀释液。 (3)用稀释涂布分离法分离细菌 取10-4和10-5的土壤稀释液各0.1 mL,分别加到有LB培养基和尿素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再将保存在70%酒精中的玻璃刮刀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待刮刀上火焰熄灭后,在酒精灯火焰旁打开培养皿,将菌液涂布到整个平面上。 (4)培养:将培养皿倒置,在37 ℃恒温箱中培养24~48 h。 (5)观察、计数菌落:比较LB培养基与尿素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培养基 细菌悬浮液稀释度 10-410-5 对照组LB全营养固体培养基 实验组尿素固体培养基 1.为什么要用琼脂糖代替琼脂配制固体培养基? 提示:琼脂是未被纯化的混合物,内含一定的含氮化合物,用琼脂糖替代琼脂后,微生物只能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利于对细菌的筛选。 2.有脲酶的细菌在生态稳态上起什么作用? 提示:如果土壤中有许多尿素,在自然界较高温度下会被水解,水解后的氨使土壤变成碱性,与其他阴离子形成化合物则会使土壤板结。有脲酶的细菌使植物废弃物和动物尸体降解,并利用所形成的氨,有利于自然界的氮循环。 3.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为什么有着色的环带出现?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1

高考专题复习高中生物实验(整理题库) 1.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B.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D.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低倍镜下看到了清晰的图像,再换用高倍镜观察,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 ①调节粗准焦螺旋②调节细准焦螺旋 ③转动转换镜④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A.③①②B.④③②C.④③①②D.③④①② 4.某人做酶的相关实验时,在试管中依次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2ml,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2mL,放入60℃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min,然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1mL,摇匀,再加入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4滴,摇匀,试管中液体的颜色是()A.砖红色B.无色C.蓝色D.紫色 5 () C.该酶在中性环境下的催化效率比碱性环境高 D.该酶在作用35min后便失去活性 6.将一个鸡蛋的壳小心地剥去一小块,其余部分完好,然后放到清水中,几小时后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B ) 8.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川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9.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细胞液浓度的变化情况是(B ) 10.用高倍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正确的叙述是()A.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垂体 B.细胞板出现在分裂期的中期 C.直接用高倍镜找到分生区的细胞进行观察 D.各时期的长短与视野中相应细胞的数量成正相关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一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一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含答案) 1.乳酸菌为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可将葡萄 糖分解为乳酸。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用比色法。即在盐酸酸 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 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 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 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 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 含量。 3.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 原料加工→配制盐水→装坛→封坛发酵→ 成品 4.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温度过高、食盐用 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 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5.在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降 低。 一、泡菜制作的原理 1.菌种:乳酸菌。 (1)分布:广泛分布在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等处。 (2)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3)常见种类: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其中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2.发酵原理: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二、亚硝酸盐 1.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2.分布:广泛分布于蔬菜、咸菜和豆粉等食品中。 3.危害:绝大多数随尿排出,但在特定条件下,即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下,会转变为致癌物——亚硝胺。 三、泡菜的制作 1.实验流程

(1)原料加工:选取新鲜的蔬菜,进行修整、洗涤、晾晒,切分成条状或片状。 (2)配制盐水:按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好后煮沸冷却备用。 (3)装坛:将经过预处理的蔬菜装入坛内,装至半坛时,放入调味品,继续装至八成满,再徐徐注入配制好的盐水,使其没过全部菜料。 (4)封坛发酵:盖好坛盖,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发酵时间长短受室内温度的影响。 2.腌制条件 在腌制过程中,要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四、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1.测定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操作步骤: 配制溶液比色 1.下列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B.亚硝酸盐分布广泛,蔬菜、咸菜等食品中均含有亚硝酸盐 C.亚硝酸盐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D.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危害 解析:选D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当人体摄入量过多时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而且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变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2.制作四川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子需加水密封,密封坛口的目的是() 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B.阻止尘埃,防止污染 C.造成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D.防止污染,利于醋酸菌发酵 解析:选C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为厌氧型微生物,加水封坛是为了营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