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成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精彩-最新文档

关注生成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它是一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过程,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巧妙的点拨和机智的引导,可以使课堂出现很多的精彩生成。教师应睿智地运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因势利导、应生而动、应情而变,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实现课堂的精彩、灵动和高效。

一、紧扣知识生长处,促进动态生成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强,前后的知识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立足知识的生长点,因势利导,而不是将学生强行拉向课前预设的轨道运行。因此,教师要研读教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主动建构新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老师在大屏上出示了这样两道题目:①+②-。学生轻松作答,便很快说出了理由: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初步接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自然可以轻松地得出结果。当教师在大屏上出示+时,学生们陷入了沉思,不知道如何计算。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可以转化成小数,然后进行计算。”这个学生

话刚说完,立即遭到其他学生的反对,都觉得比较麻烦,且和化成小数时,分子除以分母,都不能除尽。那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一时茫然,突然有学生欣喜地说:“可以将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然后进行计算。”显然,这个学生想到了转化,这是突破新知的关键处,也是新知的生长处。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向学生追问:“将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转化后的分母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它们的公倍数”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然后进入了通分中……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实现迁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二、善待课堂错误处,推动有效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小学生年龄较小,认识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在数学课堂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此时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错误的价值,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辨别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公园里有一块正方形草坪,它的周长是16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小部分学生是这样列

式计算的:16×16=256(平方米)。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并没有急着解释,下定论,而是将这种算法放到展示台上,作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答案正确与否,好多学生直摇头,教师接着问:“你觉得这样计算,错在哪里呢?”学生们说道:“16米表示的是正方形的周长,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不是周长乘周长。”教师接着问:“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边长。”“知道周长,能不能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反思,很快就找到了错误的原因,找到了正确的解答方法。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并没有批评、指责,而是不断地引导、激励,让学生“于不疑处生疑”,使错误成为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强大杠杆,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让学生自主地向前推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抓住思维闪光处,引导智慧生成

现在的数学课堂,更加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碰撞、思维的启迪,生成性教学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机智灵活地进行信息加工,捕捉课堂中稍纵即逝的“亮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体验智力角逐的精彩,帮助学生完成有效建构。

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126吨货物,卡车每次运走15吨,至少几次才能全部运完?”

在学生列式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生成,并加以引导。生:126÷15=8.4(次)≈9(次)。师:正好除尽,为什么还要取它的近似值9呢,根据四舍五入法,取它的近似值应该是8才对呀?生1:因为最后的结果是8.4次,尾数0.4次表示卡车即将行驶到路程的一半,可是卡车不能永远停留在那里,总要行驶到目的地去,所以我觉得需要9次比较合理。生:因为8次只能运120吨,还有6吨没有运,所以要9次。师:好的,那么十分位上的4表示什么?生:十分位上的4可以理解为0.4次,表示卡车行驶了全程的十分之四……

在上述教学实例中,教师迅速有效地处理“8.4次≈9次”这一信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经验经行辨析,弄清“4”的含义,从而明确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除了用到“四舍五入法”“去尾法”,有时还需用“进一法”保留整数,从而让学生体验取近似值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完善新的知识体系。

总之,精彩的数学课堂,除了要有教师精心的预设之外,还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合理把握各类生成。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预设富有成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发掘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堂生成,让小学数学课堂彰显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生成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精彩-最新文档

关注生成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它是一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变化的空间,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过程,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巧妙的点拨和机智的引导,可以使课堂出现很多的精彩生成。教师应睿智地运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因势利导、应生而动、应情而变,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实现课堂的精彩、灵动和高效。 一、紧扣知识生长处,促进动态生成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强,前后的知识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立足知识的生长点,因势利导,而不是将学生强行拉向课前预设的轨道运行。因此,教师要研读教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主动建构新知,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老师在大屏上出示了这样两道题目:①+②-。学生轻松作答,便很快说出了理由: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初步接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自然可以轻松地得出结果。当教师在大屏上出示+时,学生们陷入了沉思,不知道如何计算。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可以转化成小数,然后进行计算。”这个学生

话刚说完,立即遭到其他学生的反对,都觉得比较麻烦,且和化成小数时,分子除以分母,都不能除尽。那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一时茫然,突然有学生欣喜地说:“可以将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然后进行计算。”显然,这个学生想到了转化,这是突破新知的关键处,也是新知的生长处。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向学生追问:“将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转化后的分母应该是多少呢?”“应该是它们的公倍数”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然后进入了通分中……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实现迁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二、善待课堂错误处,推动有效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小学生年龄较小,认识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在数学课堂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此时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错误的价值,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辨别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公园里有一块正方形草坪,它的周长是16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小部分学生是这样列

创建生态数学课堂 开展高效数学活动-最新资料

创建生态数学课堂开展高效数学活动 一、引言 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其《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课堂的研究越来越多,生态课堂成为了现行热门的教学模式。所谓生态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课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展的教学环境。幼儿师范学校的男生入校平均成绩高出女生约100分,他们大都喜爱数学、喜欢思考,有着较好的数学素养。这些都是打造生态数学课堂,开展高效数学活动的有利条件。 二、探索 1.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女幼师生的数学教学中,有教师认为,只要把公式告诉学生,然后多做练习强化训练,就能巩固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事实却相反,这种教法只重视知识的应用,忽略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容易造成学生对公式理解不透、掌握不到位,只会死记硬背,在解题过程中生搬硬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相比女幼师生倾向于接受数学知识的现状,男幼师生更希望能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因此,笔者的数学课讲求逻辑推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逐步形成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从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笔者以“两角和与差的正弦”这一课为例,对部分教学内容

作如下设计: 问题1:上节课学习了哪两个公式? 问题2:上节课如何推导cos(α±β)这个公式的? 【备注】温故知新,为本节课的新知探究提供有益的启发。 问题3:本节课要学习哪两个公式? 问题4:怎样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问题4.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能否用这个已学知识来推导? 问题4.2:我们已经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否用这个已学的方法来推导? 【备注】问题4.1是已学结论的运用,问题4.2是已学方法的再运用。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运用,体会不同的数学价值。 问题5:怎样推导两角差的正弦公式? 问题6:如何理解这些三角公式之间的联系? 【备注】细化知识,深入理解新知。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复习cos(α±β)的推导过程”→“分别用已学知识和已学方法推导 sin(α+β)”→“揭示公式之间的联系”这三个环节六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让学生体会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过程中体验数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阐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心得 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心得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小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而学生是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是充满激情和想象的群体,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兴致参与课堂,从而使课堂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善于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草原》这篇课文。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正要引导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时,王琦 同学冷不丁地站起来提出:“老师,我发现课文中有个病句。” 正准备回答问题的同学们刷的一下把目光转向了王琦同学。我停止了提问,好奇地问道:“你说说,哪儿是个病句?” 她不好意思地皱着眉头读道:“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本来有点奇怪的我,突然笑了,眼睛一亮,呀!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发现,多美的一个“病句”,多好的一份学习资源呀!孩子们幼稚的“错误”,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于是就这一问题我让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李晓婷说“是病句,理由是“看不见什么东西,就包括看不见小鸟。”江康雯说“这不是病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刘杰说“听不见一点儿声音?草原真的一无所有,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这不是明显的自相矛盾吗?”郭娟说“不是病句,而是意在突出、强调。”……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争论着,他们已经对课文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讨论中已经体会到老舍先生写这样几只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突出草原当时的安静,否

则在热闹喧嚣之中,谁还能注意到那几只小鸟呢?况且又是忽飞忽落的小鸟!接着我又举了一个例子,如:“阅览室里肃静无声,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作者写连翻书报的声音都听得见,有效地强调了阅览室里的“静”,突出了大家专心致志看书看报的学习气氛。此句并非病句,而是运用了“舛互”修辞手法,我就把这些知识告诉了学生。 同学们的争论就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基于这种理念,只要我们要学会判断、学会取舍,挖掘生成的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就能让课堂因生成更精彩。 二、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开发。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严格地讲,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内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活,就是要求把教学设计成为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关系。例如思品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火灾逃生常识》教学:教师分别设计了这样几个角色:119接线员、遇难被火围困的冬冬、消防员三种角色。让学生扮演冬冬,练习拨打119,把情况说清楚,谁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报警成功;接线员要把情况准确、简明扼要地向消防员传达,消防员要迅速在指定时间内到达救人位置,做出正确判断,使“冬冬”获救,就成为一名光荣的“消防队员”。 此环节让学生明白要快速,准确的报警。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内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了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 三、利用地方特色,丰富课程资源 我们乡村学校的儿童对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十分熟悉,对四季的变化体会十分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资源生成利用策略的案例研究-教育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资源生成利用策略的案例研究 一、目前教学的现状描述 现象一:机械复制 教学中教师把教案当做亦步亦趋的向导,教师完全是教材、教案和教参的复制者. 现象二:缺乏机智 教师虽有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意识,但缺乏有效调控的智慧.动态资源的生成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精心设计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只有充分地预设,教师才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 1.考虑学习起点——学会“预设” 【案例】1:在教授“认识小数”一课时,我先引领学生明白了1角可以用0.1元这样的小数来表示,接着出示1分,问:“你还能用这样的形式来写吗?”学生便这样写:00.1元.面对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我追问:“他写对了吗?小数点有什么用?”生:“小数点能告诉我们个位在哪里.”师(指着00.1的小数点):“小数点在这里,个位在哪里?”生:“在小数点前面第二位.”师:“刚才0.1的个位在小数点前面第一位,现在又说在小数点前面第二位了,这样行吗?”生:“不行.”师:“那怎么办呢?”这时我及时找准学生真正学习的起点,(生成性资源0.1和00.1),把这些资源纳入教学预设之中,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1分应该表示为0.01元. 2.利用知识生成——学会“评价” 教师切记不要将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当成“异端歪说”,要耐心地倾听,并适时地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和引领.提升学生的感悟,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案例】2:在求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的时候.生(突然站起来):(30,45)= 30 ÷ 2 = 15. 师(吃惊):你是怎样想的?生(自豪地):45 × 2 = 90,是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课堂上的几种做法-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课堂上的几种做法 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那如何搞好基本功呢?我认为: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可以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从而防止再次重复别人所已犯过的错误。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一名年轻的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小学生年纪小,思维能尚不发达,处于提高数学素质的起步阶段,他们刚刚接触数学,究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喜欢数学,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呢?从事数学教学多年,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1.注重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 语文、思品教材中的内容,其定位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学,而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学

以致用。比如第六册中的《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平等互利等思想,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在上完《圆的周长》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课也能上成像语文课那样具有感召力,像思品课那样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上课之前,我充分考虑了教材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查阅了不少资料,并将它打印在了投影片上。当上到圆的周长计算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时,并揭示了圆周率的概念,同时打出了投影片,告诉学生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发表议论,此时我并不急于将数学知识一古脑儿往下讲,而是放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痛快淋漓地发挥了一下豪气,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尽管占用了一部分课堂时间,但学习效果却没打一点折扣。课后,还有学生意犹未竟,自己到处找资料,互相交流,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 2.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

试论“问题导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最新教育文档

试论“问题导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外界事物感知能力较差,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加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比较快,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其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实际上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因为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这时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教学方式的管理,完善现有教学体系,这样才会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问题导学”含义阐述 小学生内心当中对于一些事物总是会充满好奇的心理,尤其是对于小学四年级或者是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奇宝宝”,也正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小学数学教学在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问题的抛出和引入,学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课上出现溜号的情况,这样才会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二、“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 (一)设置课前预习模块 课前预习模块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实现课前预习,其目的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对于日后

教师授课起到一个铺垫作用。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教师如果直观地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那么学生必定会产生很多疑问,即使预习也不知道从何入手,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导学案的出现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导学案可以将即将要学习和接触的事物简单化,将认识钟表转化为一种漫画形式,课前预习模块是在原有书本基础上增加教师的辅助性辅导,这样可以更好地完善问题导学模块,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演示一幅漫画,漫画中时针与分针之间可以是对话形式来表述自身特点。“分针说我走一圈你才走那么?c,你走的没有我快,而时针却对分针说,实际上我们走的时间是同样的”,透过这样的漫画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分清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关系和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二)多媒体的融入 自从进入了信息时代之后,多媒体技术开始出现在了小学课堂上,这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肯定。对于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来说,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乐趣。问题导学必将离不开多媒体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展现图形运动的过程,帮助学习加深记忆力。如教师首先提出点与线之间的关系、线与面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可能会想到一个线当中有无数个点,又有学生想到一个面当中可能会有无数条线,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来描绘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原理,这

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设计策略 摘要:重视课堂教学预设工作的进行是关系到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以 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预设的设计阶段,就需要教师围绕课程进行 创新以及开发,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下保证对于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从学生视 角而言,除了预设性发展之外,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关系到学生个性的成长以及 心灵的共鸣,包括思维的启发。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想要实现对学生 学习的有效引导,就需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认知能力,基于学生的需求作为 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保证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以此焕发课堂的生机为学生的个 性发展助力,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小学数学课堂中预设和生成的具体策略,希望对 广大的小学数学老师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教学 关于课堂预设的理解是指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反映着教师的教学 能力,属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自己的理念智慧和技能,包括经验等要素的 集中体现。而课堂生成则是在课程改革基础之上,所衍生出的新的理念是一个个 具有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所创造出的教育资源。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是否都能够 得到学习需求的满足,以及学生对于学习的信息是否充足,都是对课堂生成质量 的重要衡量指标。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至于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课堂生成是保证课堂教学精彩的关键,在缺乏课 堂生成的支持下,无法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自然也无法保证学生关于数学探究活 动的真实性,会让课堂丧失生命力。由于教学过程涉及到师生互动以及其他因素 的动态相互作用,通常无法完全按照预定的方式演变,这些要求教师在重视课堂 预测的同时关注课堂生成,二者缺一不可。 1.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关注对于教材的钻研,确保教学程序的精心设计,才 能够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面临的主要难关,如果要

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教学“等待”捕捉生成性资源的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中巧用教学“等待”捕捉生成性资源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双方之间的思想不断得到碰撞,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并且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而在这个过程中,既包含有学生正确的资源认识,也包含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在课堂上,这些信息都需要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才能细致地捕捉,更好地开展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等待”生成性资源捕捉现状 1.教师教学方法传统,难以捕捉生成性资源 新课改之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许多教育教学的理念也并没有真正落实。例如,捕捉生成性资源的应用就没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应用。在课堂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十分被动,教师也没有树立捕捉生成性资源,辅助教学的意识,导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成性?Y源捕捉困难。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影响生成性资源捕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传统,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极为被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小学生的天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和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由于这样的原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极为有限,教学反馈的机会不多,影响生成性资源的捕捉。 二、生成性资源捕捉对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1.通过生成性资源捕捉进行教学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数学课堂上教师做好生成性资源捕捉,也是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进行教学反馈的方式十分单一,多是通过大型考试或者是单元测试来完成的。这种教学反馈的方式较为单一,也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也谈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2019年精选文档

也谈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动态生成 一、学会关注新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和以前的旧知识产生了不同的联系,从而迸发出种种问题,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成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万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学生归纳出法则之后,再次组织学生质疑:你还有什么新问题?学生提出:2431-1641=790一题,问:我的算式十位上3减4不够减从百位退1,如果百位上是0那怎么办?这个问题在新授课中提出,确实让我觉得意外。但仔细想想,知识在学生脑中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时时发生着联系,这些预设外的问题该如何对待呢?我当时由衷地表扬学生,并把这问题转交给学生来讨论。虽然当时学生的能力仅停留在解答没有0的退位减法,但后面紧跟着就要学习,解答这个问题不可回避。所以关注新问题不仅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更可贵的是保护了学生这种善于联想的思维热情。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向交往作用,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推进教学进程。 二、善于捕捉新创意 课堂就象个网络,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更应该特别

关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426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小手,我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但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算法是这样的:先将1999-426计算出来等于1573,再加上1就等于1574。不拘一格的算式显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调整原先计划,请她介绍想法。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她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可行性和独创性。她的想法又刺激了其它同学的思考。我虽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关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三、重视数学思想渗透 新课标对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数学的思想方法是蕴涵在知识的发生、拓展、应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结合解题策略的沟通、比较、总结中,渗透数学的思想,使数学课堂显示出丰富的教育内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小学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转化思想、分类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统计思想等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渗透。例如,图形面积计算教学就是利用转化概括出结论。这里的归纳,不仅使每个学生明确了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应方法,而且领悟到了还有比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再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化归思想方法。学生转化思想的理解就是一个动态生

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最新文档

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作为小学数学一线教师,我们深知,要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争强好胜,活泼好动,但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而要有效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无疑存在极大的难度。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极佳途径之一。以下是笔者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几点探索。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正如上文所说,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性,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听故事等等。而作为教师,就应该针对他们这些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有效情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进行“认识图形”的教学,教师如果走进教室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生如何认识新图形的话,恐怕学生们只会机械性地跟随教师识记,学习兴趣根本无从说起。由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无疑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那么应该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师走

进教室,可以先跟学生们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图形家庭产生了争议,每个小图形都认为自己最漂亮,最有用。图形A说:我圆圆的脸最可爱最漂亮,而且我的用处最大,车子没了我,可就不能跑那么快了。图形B说:我才漂亮呢,我有尖尖的角,而且有很强的稳定性。图形C说:那我呢,我四四方方的脸棱角分明,而且我无比端正。他们各说各的优点,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们吗?我们帮助他们评评理好不好?这样,学生们一定兴趣大增,迫不及待地想认识这些图形。如此,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教学效率也就随之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是很不错的一个方法。都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有多重要。问题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进行“角的认识”的教学,在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一些关于角的简单知识后,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角”,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对“角”又有进一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创设问题情境:“角”原本是很抽象的一个知识点,但是我们

“活教活学活用”,让小学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3页word文档

“活教活学活用”,让小学数学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活教育”思想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理念启迪价值与策略借鉴意义。鉴于这样认识,笔者以“活教育”思想为理念指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剖析出了“活教、活学、活用”新课程教学模式。 一、适时介入,适度点化,教师进行活教 对于师生课堂双边活动,“活教育”思想提倡“积极鼓励”、反对“消极制裁”,强调“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辩证与谐。遵循“活教育”思想这一理念,教师应创新组织教材、精设教学方案,并尊重学生主体在课堂剖析中生成,适度地介入教学引导、机智地变更教学板块、灵动地推进教学进程,从最大程度上为学生实施积累新体验、建构新发现、获得新成功,提供有效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先让学生分小组用不同方法测量若干圆形实物周长,然后教师让学生交流各小组测量圆周长方法。 有学生说:“我们先在圆周边某一点做上记号,再把圆放在尺上从记号开始滚动一周就是圆周长。”有学生说:“我们用一条细绳子绕圆一周,量出拉直后绳子就是圆周长。”教师问:“生活中所有圆形物体都能否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周长呢?”有学生说:“不行,圆形水池周长就不能采用滚动法测量,我们不能把水池立起来呀!”有学生说:“滚动法不行,可以用绕绳法。找一根足够长绳子沿水池绕一周,不就能量出水池周长了吗?”教师问:“那么测量地球赤道周长能用这个方法吗?”(学生沉默)教师引导:“这说明大家采用测量方法有一定局限性。那么,我们能不能剖析出一种求圆周长普通方法呢?”这时教师拿出两根一端都系有小球长度明显不同绳子,转动形成两个大小不同“虚圆”,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在这一启发诱导中,学生渐渐领悟到周长与它半径、直径关系。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圆周长与它半径、直径究竟有什么关系?”…… 在上面教学中,教师课堂介入虽“简短”,但“有效”。究其根源,是教师把握了“适时介入、适度导拨”活教准则。 二、个性体验,主体建构,学生活学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应向自然界延伸、向生活现实拓展,尊重学生生命权利,以“目标自主提出、疑问自主解决、策略自主商议、结论自主概括”为操作策略,引领学生张扬个性、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过程”理念。 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出示例题“4/5÷2”后,学生们积极思考、尝试剖析,多角度地寻求出了解决问题策略。在交流时,有学生把4/5化成0.8进行计算,即:4/5÷2=0.8÷2=0.4;(策略1)有学生用分子除以整数来进行计算,即4/5÷2=(4÷2)/5=2/5。(策略2) 师问:“你们能提出验证方法吗?”学生提出了以下验证方法:(1)用线段图来验证;(2)

改变行走的路径-最新年文档

改变行走的路径 【编者按】小学数学练习课,是当前小学阶段存在最久,也是最常见的课型。在实际授课时,受教师自身教学意识的偏差、专业知识的不足,抑或是教学进度的催赶的影响,练习课总是缺失自己在教学任务中应有的地位。而对于学生来说,传统的练习课枯燥、机械,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将传统的数学练习课上出新意,让练习课成为新授课的有效助力,重获其应有的重视? 作为日常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练习课,教师们并不陌生。但是,练习课要上得好,却非易事。究其原因,有的教师认为,练习课就是将新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没有了新鲜感,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有的教师认为,练习课的素材比较单一,教材中基本都有编排,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即可,“泛不起多大波澜”;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经过前期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差异,顾此就会失彼,难以调和…… 这些看法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练习课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深究现象背后隐藏的思想根源。首先是“知识本位”观,认为复习课就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熟练程度,提高解题技巧。“会”与“不会”,“对”与“不对”成了很多练习课唯一的评价指标。其次是“齐步走”的统一性,不只是全班学生以一个步调完成同样的任务,更包含

着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再者就是任务的单向性,整节课都是教师给学生发指令,学生遵照安排机械地“被练习”。针对这些深层思想根源,贲友林老师在《数学练习课:审视与重建》一文中用一连串的疑问引发我们的深思:我们在关注学生为什么练习的时候,是否也在关注学生练习什么,怎样练习,练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以及练习的感受与效果呢?我们是否发现 学生通过练习熟能生巧了呢?是否存在熟能生厌的现象?不同 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的错误,有着不同的练习需要,作为教师,如何面向全体而又关注差异?学生能否参与题目的设计与安 排?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是被保护、激发,还是被拘囿、抑制? 挖掘思想根源也好,提出质疑也好,实质上都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练习课总是在低层次徘徊的局面。个人以为,练习课虽然属于与新授课、复习课相并列的不同课型,但都应该体现数学课堂的价值追求,凸显数学的学科本质,落实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换言之,它的价值和目标应该与新授课保持较高的一致性。那数学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郑毓信教授在其《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一书中指出:从数学教学或数学教育过程来看,应更加强调“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即“将数学思维的学习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用思维方 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数学课堂都应该基于“思维”教,围绕“思维”学,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启迪,并“逐步学会更

小学数学课堂的延伸教学-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的延伸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需求。在新形势下,数学课堂教学不应仅停留于书本,也不能仅停留于三尺讲台,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平台,延伸数学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留给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并创设各种数学课外活动。这样让学生形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的认识,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性地加以调整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延伸与探究,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课堂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且真正成为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些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我们要建立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苍白无味的现状。新课程强调: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

数学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只有把它与生活相联系,它才会变得妙趣横生。让数学课堂赋予生活的气息,不仅可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而且将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与信息》这一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个人拿着一张身份证去银行取钱,银行工作人员根据他的身份证的编号马上知道他是个罪犯。从这样的情景引发出学生对身份证编号这一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再分别讲述身份证每个数字表示的特殊含义。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回家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码混在一起,火眼金睛进行辨别,并想想辨别的依据。这样不仅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而且将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二、数学课堂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该是一个活泼、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设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样学生就可以快乐地进行学习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可以给学生更多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策略-3页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与富有个性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过程。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前预设要求、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非预设生成、如何促进学生合作剖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能力提高,浅述笔者几条教学策略,与同仁们剖析。 一、动态生成性课堂课前预设策略 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方案。要注重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就必须提高对课前预设要求,课前预设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注学生发展,为课堂动态生成提供条件。在课前预设时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条策略: 1.精心备课,运筹帷幄 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考虑、周密设计,尽可能预设各种可能。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具体做到:(1)要吃透教材。文本重点、难点,往往会有多元解读或多种解法,是思维聚焦点。教学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一节课成败关键。因此,要把预设生成点落在文本重点、难点上,从文本中寻找三维目标生成点。(2)要研究学情。学生现有学习水平是生成基点。如果超过了这个基点,就可能生成不了;若低于这个基点,也就无所谓生成了。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生活有过什么样体验,尽力掌握学生“现有起点”。(3)要预测“可能”。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要怎样应对;解读会有哪些感悟,要怎么鼓励引导;深究会有哪些答案,该如何认定;练习会出现哪些错误,该怎样点拨矫正等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预想更多“可能”,设计更多“可能”是应对非预期性信息有效策略。 2.教学内容,重组结构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着眼于动态生成观点,融入自己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或整合,形成有“个性”教材。在教学设计时笔者采用了“调”“扩”“删”“联”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 (1)“调”就是根据教学需要,有时把分散编排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2)“扩”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作适当扩充。(3)“删”就是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作必要删减。(4)“联”分为“内联”与“外联”。“内联”是指把同一学科知识、方法进行沟通;“外联”是指把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及其他学科进行沟通。这样教学,把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意识。 3.教学空间,拓宽视野 教师将学生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让学生接触更广阔天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有意识拓宽学生视野,从而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笔者做法是:(1)拓宽教学空间视野,把学生学习视野从就课论课拓宽到课前与课后,课前积累集中、课中碰撞、课后更新,从而把课全过程沟通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包括社区乃至社会在当代生存状态沟通起来。(2)拓宽收集信息渠道视野:课堂教学信息收集要有渠道视野,如因特网、电视、新闻、杂志、参考书等,有这样一个渠道视野,那么课堂教学内容就会远远超出原有教学内容。 4.教学环节,弹性控制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活动,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或者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几个步骤完成: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由于学生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教师意愿去实现。因此,这种预设必须是有弹性、有留白预设。 二、动态生成性课堂中非预设生成应对策略 “动态生成性”课堂由于课前教师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主宰一切局面,课堂教学非常开放,形成了可变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加之学生差异,课堂就会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与随机性。有时候教学生成发展变化与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生成与利用研究精选文档精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利用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采取的积极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精心预设,关注生成,理性机智的筛选、利用生成,最终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共同成长、发展。那么,如何在个人的课堂教学中理性机智的筛选、利用生成的资源开展精彩的教学活动呢?我认为必须要把握好预设、生成、利用三者的关系,不断尝试,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应用实践。一、课堂教学资源如何生成? (一)需要预设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 1、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 2、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改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走向中间地带,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在预设与生成这一对关系中,不能把任何一项绝对化。在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生成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设。 3、课程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程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并不是“知道”。不同的学生必须通过各自主体的活动、对已有经验的筛选、对新经验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经验不断更新,使新经验生成。因而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方法,各种方法展现后怎样促进学生与课程各因素(不同学生、教师)的交互作用,帮助学生生成新经验,即我们要把单线型备课变成多线型备课。这也就要求我们多一份对教学路径的预设、多一份对教学的动态生成。 4、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因此预设还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的生成点,才会使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二)需要一个正确对待生成的态度。 1、宽容的接纳生成,尊重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2、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在课堂实践中尝试,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尽力合理的去处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3、预设可能为学生的学创造有力的生长点,生成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造课堂教学亮点的机会。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完全是预设,也不可能完全靠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则是有预设作嫁衣的生成。但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只有当它有助于学生的学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作为。 二、课堂教学资源生成后怎么办? (一)通常的做法及后果: 1、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庸质疑的。但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教师把教学过程统的过死,课堂完全成了教师的课堂,学生习惯于思考:“老师要我回答什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教学实践-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实施,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已然深入教师的心中。现阶段课堂教学情况,不再是单纯以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作为衡量标准,而更在于教学开展后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小编以学生作为研究核心,以小学数学课堂为载体,旨在构建趣味性课堂,真正以学生为核心制定教学策略。现整理成文,与同行探讨。以生为本;趣味课堂;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探索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与教学手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营造一种有别于传统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打造趣味课堂。小编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构建途径。根本目标在于顺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 (一)以了解学生为切入点 研究学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生并做到全面了解学生是核心,也是趣味性课堂构建的基本切入点。例如,小学数学整十数教学过程中,为把握学生对于该节课的认知情况,对学生进行调查,最终了解到大部分

学生对整十数的组成认知不够透彻。鉴于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通过道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整十数,以实践探究与游戏法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学效率得以提升。可见,充分了解学生是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也是教师设计趣味教学流程的基础条件。 (二)以客观分析教材为核心 研究学生固然重要,但想要开展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还需要教师能够客观地分析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对整个课堂的把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发展状况作出调整,更加科学地完成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例如,在认识几十几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小棒替代的方式,让学生用数字或者形状来表示班级内的每一个同学,班级同学共计32人,如何排列才能够让教师与同学更直观地看出你画出来的人 数是32人,这时学生的参与兴趣将明显提升,不断的思考与探讨方式方法。学生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探究的主动性则更强,表现出小学数学课堂良好的操作性。当然,开展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并非单单集中表现在趣味层面,也需要教师客观的进行教材分析,以教材、学生为核心,教材内容为主线并实现拓展与延伸,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三)以追求课堂实效为保障 不论是研究学生还是客观的分析教材,最终目的都是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实效。传授的授课模式以单项授课为主,学生作

创设情境,促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精品文档

创设情境,促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大量事实表明,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创设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是极其有效的。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精心创设适宜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联系生活,设置悬念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特别高。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过程之前,教师应该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他们的生活环境及大体的生活经历要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现实的数学问题。 四年级上册开学伊始的《升和毫升》,是关于容量单位的认识,教学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和抽象,而且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教学过程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后来经过了解,我发现虽然多数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并不是很留心,但是他们却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有许多学生喜欢在浴缸里泡澡,用杯子在脸盆里玩水等等。于是我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良,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张浴缸的图片,教师手里拿一个脸盆,问:很多同学喜欢在浴缸里泡澡,你们知道浴缸和脸盆哪一个能装的水多呢?再拿一个茶杯,问:脸盆和茶杯哪一个能装的水多?学生们根据日常经验,相当自信地轻松地说出答案,有一些人甚至回想起了自己在浴缸里、在脸盆里玩水的情景,脸上浮现出灿烂的笑容。然后我就根据学生们的回答,以谈话的形式引入容量的概念:“像这样,浴缸装的水比脸盆装的水多,就说明浴缸的容量比脸盆大,脸盆装的水比茶杯装的水多,就说明什么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明这个脸盆的容量比茶杯大。” 二、变静为动,直观再现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他们已经初步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并根据这种认识开始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分析、概括,从而掌握了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不过,从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有些数学教学内容是比较抽象复杂难于理解的。对这些内容,仅凭口头的空洞讲解是起不到真实有效的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动态教学,把书本上的静态知识,通过动态的演示,就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面集中起来,如此化难为易。 仍以《升与毫升》的教学为例。在帮助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的概念时,我先出示了一些课前搜集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请学生说一说这些包装来自哪里?用的是什么单位?学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