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瘤围手术期处理

关于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几个问题

一、垂体柄和下丘脑的保护问题

垂体柄通常呈淡黄色,上面分布有纵行的血管。位于鞍隔上方,末端于隔下与少许正常的垂体组织相连,术中一般均能做到有效的功能和解剖保留。

二、术后监测指标

鞍区肿瘤术后,因下丘脑损伤将导致许多致命的并发症,术后严密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监测指标包括:①每小时测量尿量;②每2小时测量体温(直肠);③每12小时检查血电解质;④每小时按GCS记分法观察神志改变;⑤术毕立即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s);⑥预防性头颈部物理降温及降低室温;⑦应用H2受体阻滞剂预防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⑧系统的内分泌替代治疗;⑨对意识障碍者及早采用鼻饲;⑩测量体重,并与术前结果比较,以了解体重变化。

三、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 尿崩

尿崩是鞍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尿崩的原因与垂体后叶-垂体柄-下丘脑的损伤有直接关系,其损伤部位越接近下丘脑,发病率即越高,病情也越严重。

术后应常规监测每小时尿量:成人正常平均每小时尿量为50~80毫升,在无过多补液情况下,若每小时尿量大于160毫升,尿比重低于1.005,应视为尿崩发生。

经蝶窦垂体腺瘤术后尿崩多数为一过性的,除非病人有意识障碍或者口渴机制受损而难以维持自身液体的出入平衡,一般不必使用垂体后叶素,可先给予双氢克尿塞和卡马西平。应用垂体后叶素时,首次宜用较小剂量(2.5~5单位)皮下注射,以免引起无尿。目前市场出现新型肽类制剂醋酸去氨加压素(弥凝)是一种很好的抗利尿制剂,有静滴、肌注、口服及鼻吸入等剂型。口服制剂半衰期2小时,作用持续8小时。不论采用何种药物和何种途径,皆须依据每小时尿量来确定需否用药和调整剂量。

2.电解质紊乱

(1)低钾:常为尿崩补钾不足所致。

(2)高钾:常与肾功能受损或补钾过多有关,心电图也可反映出异常血钾。

(3)高钠血症:神经外科因应用高渗性利尿剂、补液量不足及尿崩等原因。

(4)低钠血症:血清钠的浓度低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

对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必须全面分析其发生原因和病理生理过程,明确其病理生理诊

断,并在每12小时一次的血电解质检测条件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切不可仅根据实验室电解质报告的表面现象而不考虑病因,草率处理。

3.体温调节障碍

下丘脑前区为温度感受器,鞍区肿瘤术后可出现体温调节障碍。中枢性高热的特征是躯干灼热而四肢厥冷,对解热剂无效,术后可即刻发生。术后应常规每2小时监测中心体温(肛温);除非体温不升,术毕即开始头颈部物理降温,控制室温在20-25°C。物理降温必须以不引起寒战与畏冷为度,不必强行控制在正常或低于正常。低体温或体温不升往往是甲状腺激素不足的表现,除保温外,应给予口服甲状腺激素片。

4.癫痫发作

鞍区肿瘤术后癫痫发作危害较大,将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必须加以预防。术前不论有无癫痫发作,都应常规采取药物预防措施。常规术前口服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或丙戊酸钠)3天,术毕立即肌注苯巴比妥钠或静脉注射丙戊酸钠,注射用药与以后的口服用药非同一药时,须重叠1-2天。如从未发过抽搐,出院后继续口服1至2周即可停药; 术前或术后曾有抽搐发作,可诊断为癫痫的患者,须长期服药,进行正规的抗癫痫治疗。

5.急性上消化道粘膜病变

鞍区肿瘤术后需常规地应用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0.4),或质子泵抑制剂(如洛赛克40mg),每天静滴一次,可有助于减少此项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结合胃管内给药,同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

6.意识障碍

术后每小时要按GCS记分法观察神志改变,出现意识水平下降的原因有:①颅内血肿;

②急性梗阻性脑积水;③水电解质紊乱;④严重失水致周围循环衰竭或酸碱平衡失调,"水中毒"也会有意识障碍表现;⑤内分泌替代治疗不足,尤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不足最为突出,常为激素用药过程中的过早停药或减量过多所致,轻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重者嗜睡甚至昏迷。

术后一旦意识变差,除了立即作CT检查以确定有无颅内血肿和脑积水以外,还须从血电解质监测和激素用药等多方面寻找原因。

四、内分泌替代治疗

内分泌替代治疗是手术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常规是:术前3~5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0.75mg,3/日;手术当天,地塞米松术前10mg

肌注,术中10mg静滴或肌注,术后第1~3天5mg肌注,4/日;第4~6天5mg肌注,2/日;第7~9天1.5mg,3/日;第10~12天0.75mg,3/日;第13~15天0.75mg,2/日;第15天以后,0.75mg,1/日,2周后停药。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次减量后及停药后,如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乏力加重或血压较前下降等激素不足症状时,须恢复原剂量或另外再追加一个突击剂量(静滴或肌注5-10mg),也可使用氢化可的松突击治疗。在停药期间,如遇应激状态,如重大外伤、疾病或精神打击时,须接受皮质激素突击剂量或再辅以一段时间的逐渐减量治疗。甲状腺素及性激素的替代治疗也须酌情应用,特别强调,甲状腺片宜自最小剂量开始口服,一般为20mg/日,以后根据情况酌情加量,以防突然增加心脏活动,发生心衰。

五、出院后的治疗

1. 定期复查:出院前宜复查一次视力、视野、眼底、内分泌学、血电解质以及MRI(或CT,须包括冠状位扫描和增强扫描)。出院以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2年后改为每半年一次,5年后改为每年一次,须坚持10-20年,以便了解肿瘤有无复发。

2. 尿崩的治疗:出院时若每小时平均尿量(成人)大于150毫升(即每24小时尿量大于3600毫升),仍须继续应用抗利尿药和氯化钾,并须监测血电解质变化。抗利尿药建议口服弥凝(0.1毫克/片),根据尿量每天早晚各服1片或每天服1片。

3. 激素替代治疗:颅咽管瘤和垂体大腺瘤手术全切除者,出院后必须继续口服地塞米松1~2个月,其间逐渐减量,才能停药。

4. 抗癫痫药的应用:从未有过抽搐发作者,出院后继续口服苯妥英钠或丙戊酸钠药1个月。曾出现抽搐而未确诊为癫痫者,出院后继续口服苯妥英钠或丙戊酸钠6个月至1年。

5. 放射治疗:出院后经短期康复后,即应进行放射治疗,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机会。但对微、小腺瘤强调全切,不主张术后常规放疗。

鞍区肿瘤围手术期处理

关于鞍区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几个问题 一、垂体柄和下丘脑的保护问题 垂体柄通常呈淡黄色,上面分布有纵行的血管。位于鞍隔上方,末端于隔下与少许正常的垂体组织相连,术中一般均能做到有效的功能和解剖保留。 二、术后监测指标 鞍区肿瘤术后,因下丘脑损伤将导致许多致命的并发症,术后严密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监测指标包括:①每小时测量尿量;②每2小时测量体温(直肠);③每12小时检查血电解质;④每小时按GCS记分法观察神志改变;⑤术毕立即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s);⑥预防性头颈部物理降温及降低室温;⑦应用H2受体阻滞剂预防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⑧系统的内分泌替代治疗;⑨对意识障碍者及早采用鼻饲;⑩测量体重,并与术前结果比较,以了解体重变化。 三、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 尿崩 尿崩是鞍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尿崩的原因与垂体后叶-垂体柄-下丘脑的损伤有直接关系,其损伤部位越接近下丘脑,发病率即越高,病情也越严重。 术后应常规监测每小时尿量:成人正常平均每小时尿量为50~80毫升,在无过多补液情况下,若每小时尿量大于160毫升,尿比重低于1.005,应视为尿崩发生。 经蝶窦垂体腺瘤术后尿崩多数为一过性的,除非病人有意识障碍或者口渴机制受损而难以维持自身液体的出入平衡,一般不必使用垂体后叶素,可先给予双氢克尿塞和卡马西平。应用垂体后叶素时,首次宜用较小剂量(2.5~5单位)皮下注射,以免引起无尿。目前市场出现新型肽类制剂醋酸去氨加压素(弥凝)是一种很好的抗利尿制剂,有静滴、肌注、口服及鼻吸入等剂型。口服制剂半衰期2小时,作用持续8小时。不论采用何种药物和何种途径,皆须依据每小时尿量来确定需否用药和调整剂量。 2.电解质紊乱 (1)低钾:常为尿崩补钾不足所致。 (2)高钾:常与肾功能受损或补钾过多有关,心电图也可反映出异常血钾。 (3)高钠血症:神经外科因应用高渗性利尿剂、补液量不足及尿崩等原因。 (4)低钠血症:血清钠的浓度低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 对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必须全面分析其发生原因和病理生理过程,明确其病理生理诊

30章 常见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三十章常见颅脑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颅内肿瘤 又称脑瘤,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转移到颅内)。 常见原发性肿瘤: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 【临床表现及诊断】 共同表现——颅内压增高+局灶症状。 1.颅内压增高 慢性、进行性加重,重者可引起脑疝,轻者引起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最终失明。

若瘤内出血可发生急性颅内压增高。 2.局灶症状与体征 A.额叶肿瘤——精神异常,如淡漠、情绪欣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智力减退; B.中央前、后回肿瘤——对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C.颞叶肿瘤——视野改变和幻觉; D.枕叶肿瘤——视觉障碍; E.小脑肿瘤——共济失调; F.鞍区肿瘤——视力改变和内分泌功能障碍。 3.影像学检查 ◆CT和MRI——最常用。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早期发现肿瘤,确定脑肿瘤恶性程度及脑功能。 ◆血清内分泌激素检查——垂体腺瘤。

【治疗原则】 1.手术——主要。 2.放疗。 3.化疗。 第二节颅内动脉瘤 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多数位于大脑动脉环的前部及其邻近的动脉主干上。 病因: ①先天性缺陷; ②后天性——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破坏所致。中老年人多见。 【临床表现及诊断】 小动脉瘤破裂前无症状,较大动脉瘤压迫邻近结构出现相应症状。 动脉瘤破裂出血多突然发生,有运动、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 出血流至蛛网膜下隙——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因颅内压增高引发脑疝而危及生命。

脑血管造影——确诊。 【治疗原则】 及早手术,或介入治疗。 第三节颅内动静脉畸形 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样血管组成,动脉与静脉直接交通,其间

颅底外科概要

第一节颅底外科概要 (outline of skull base surgery) 前言 颅底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结构繁多,又涉及多科领域,颅底外科的复杂性和高难度手术已成为神经外科等领域中更富有挑战性的学科。长期以来,一直令医生望而却步,甚至被视为手术“禁区”。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颅底显微解剖的发展,现代影像诊断方法和介入神经放射的问世,麻醉和术中监测水平的提高,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和手术器械的更新,以及神经外科与耳鼻喉科、颌面外科、眼科、整形外科的密切合作,颅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颅底外科是以颅脑与眼、耳、鼻、咽部结构交界区域的解剖、生理和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边缘学科,颅底病变的切除、修复、矫治为主要内容。显微外科技术、颅底修复技术、影像导航、超声与放射介入技术、术中神经监测、激光和射频技术的应用等,为颅底深部高危区域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条件。原发于颅底结构的或始发于颅内的或始发于耳鼻咽部而侵犯颅底乃至跨颅底病变的治疗,常需要多学科合作完成,如鞍区、海绵窦、斜坡、岩尖及颈静脉孔区的晚期病变,都涉及重要的神经血管,位置深在。耳鼻咽喉科医师在开辟手术进路、显露病变及修补颅-鼻、鼻咽屏障方面有重要贡献。从本专科的角度来讲,颅底外科是耳神经外科和鼻神经外科的延伸和发展。颅底手术通常指切除起源于或涉及颅底的肿瘤、血管性损害、先天性异常和炎性病灶等,包括起自脑底但侵犯颅底结构的病灶,起自颅底骨本身的病灶,或起自颅底下结构如鼻窦、颞下窝或咽旁间隙向颅底侵犯的病灶。例如颈静脉孔区肿瘤、海绵窦肿瘤、斜坡肿瘤及鞍区肿瘤等;创伤引起的颅底骨折;脑动脉瘤、海绵窦血管母细胞瘤。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导航系统和内窥镜等辅助手段的飞速发展,颅底外科手术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颅底是一个复杂的区域,不规则颅底骨的上方有脑干等重要结构,下方为口、耳、鼻、鼻窦、咽腔等有菌结构,诸多与生命有关的血管和颅神经出入该区,手术中既要切除严重疾患,又要尽量保留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在过去影响颅底手术成功的主要障碍包括颈内动脉及其他血管结构的致命性损伤、逆行性脑膜炎以及明显的颅神经功能障碍如面瘫和言语吞咽功能不良等。随着神经解剖、放射影像、介入放射、麻醉技术、手术器械和手术操作的进步,这些曾经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现在已经可以克服,或至少将其危险性降至相对不太重要的地步,致使许多颅底肿瘤得以安全地切除,大大提高了颅底手术的疗效。在各项技术中尤以放射医学在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进展最为重要。现代影像学检查可以在术前提供病变范围及其与颈内动脉的相互关系,从而使颅底外科医生得以在术前了解病变情况。同样的,随着神经放射介入技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对颈静脉球体瘤这类血管丰富的病变进行术前血管栓塞可以使手术切除更快速、安全及精确。另外如颈内动脉球囊压迫试验的应用可以了解Willis环的代偿能力从而预测术中牺牲颈内动脉或改道的可行性。术中实时神经监护明显降低了神经损伤的危险。辅助切除的工具如激光和超声切除器进一步降低了手术致残率。 Foerster、Koerster、Krause、Horsley、Cushing、Dandy、Olivercrona、Tonnis、Krayenbuhl、Yasargil 一、颅底外科的发展史 现代神经外科起源于上世纪之初,当时由于受到光源照明和诊断的限制,神经外科的手术中开颅的范围很大,常为一侧颅骨被打开,而真正的病变范围可能很小。这种大骨瓣的开颅方法在当时是标准的手术方式。有时为了显露鞍区拇指大小的区域,当时需要同时显露额叶、颞叶和顶叶等几乎是一侧的大脑半球。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整理

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整理 ●颅内肿瘤 ●概述 ●病理学分类 ●组织学病理诊断+基因特征的“综合诊断”新模式 ●标准化的诊断术语如“弥漫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髓母细胞瘤-WNT激 活型”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 ●原因:脑瘤占位、瘤周脑水肿、脑脊液循环受阻 ●头痛:多晨醒、咳嗽和大便时加重,呕吐后可暂时缓解 ●呕吐:多清晨呈喷射状发作 ●视神经乳头水肿 ●神经功能定位症状 ●原因:肿瘤直接刺激、压迫和破坏脑神经 ●破坏性症状 ●中央前后回肿瘤——一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额叶肿瘤——精神障碍 ●枕叶肿瘤——视野障碍 ●顶叶下部角回和缘上回——失算失读失用及命名性失语 ●语言运动中枢——运动性失语 ●下丘脑肿瘤——内分泌障碍 ●四叠体肿瘤——眼球上视障碍 ●小脑蚓部——肌张力减退及躯干和下肢共济运动失调 ●小脑半球肿瘤——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脑干肿瘤——交叉性麻痹 ●压迫症状 ●鞍区肿瘤——视力视野障碍 ●海绵窦区——肿瘤压迫Ⅲ、Ⅳ、Ⅴ、Ⅵ脑神经——病人出现眼睑下垂、 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减退减退等海绵窦综合征 ●癫痫 ●脑肿瘤病人癫痫发病率高达30%-50% ●与肿瘤部位有关 ●缓慢生长的脑肿瘤癫痫率>迅速生长的恶性脑肿瘤

●脑电图检测到癫痫发作期的棘波、棘尖波有诊断价值 ●老年和儿童颅内肿瘤特点 ●老年人脑萎缩,颅内空间相对增大,颅内压增高不明显,以幕上脑膜瘤 和转移瘤多见 ●儿童以发生中线区肿瘤多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多见,幕上 以颅咽管瘤多见 ●诊断 ●头部CT和MRI扫描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 ●活检 ●治疗 ●药物抗癫痫 ●降低颅内压 ●术前有癫痫病史,术后一般药物抗癫痫3个月 ●术前无癫痫病史,幕上肿瘤病人无需预防性使用,术后一般药物抗癫痫2 周 ●手术治疗 ●切除肿瘤、降低颅内压和解除对脑神经的压迫 ●微骨窗入路、神经导航、术中磁共振、唤醒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等 ●放射治疗 ●高度敏感:生殖细胞瘤、淋巴瘤 ●低度敏感: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脊索瘤、星形细胞瘤 ●方法: ●全脑、全脊髓照射:易种植的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胚胎性肿瘤 ●瘤内放射治疗:适用于部分囊性颅咽管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γ-刀,X刀 ●化学药物治疗 ●替莫唑胺: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一线化疗 ●卡氮芥或环己亚硝脲、VP16、VM26及铂类等:恶性胶质瘤二线治疗 ●弥漫性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发病率最高,治疗最复杂,难以治愈 ●将IDH突变和染色体1q/19q缺失状态作为胶质瘤临床病理分型 ●脑胶质瘤复发过程发挥重要作用:PTPRZ1-MET融合基因,预后不良

鞍区肿瘤切除术

鞍区肿瘤切除术 一、术后观察重点 1、意识观察意识是鞍区肿瘤患者术后观察的重点。鞍区肿瘤患者易造成丘脑下部损伤,出现意识的改变,因此,术后3 d应随时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做好记录。 2、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24 h内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一般每30 min~60 min 检测一次。24 h后视病情适当延长监测时间,并准确记录,综合分析。 3、尿量的观察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尿崩症,多为一过性暂时的症状。原因是术中刺激或损伤垂体后叶、垂体束或丘脑下部所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减少,导致肾小管水分重吸收减少,尿液不能浓缩,尿量异常增多,尿比重降低,患者出现多饮及严重口渴感。一般术后1 d~4 d发生,持续2 d~6 d。故术后必须详细准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的饮水量及每1 h尿量。 4、视神经功能障碍的观察手术后多数患者视力障碍症状得以改善,但有少数患者视力反而恶化,如不及时处理,则难以恢复。护理时应注意患者术后回病房时的视力情况,在不同的距离让患者辨认指数,并把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根据检查的结果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及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将物品放置在患者视力好的一侧,并详细告知患者,以方便其拿取,防止碰伤,患者起床活动时,应有人陪伴,防止患者跌倒。 5.、呼吸道管理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术后给予吸氧,气管插管者注意观察其呼吸,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恶心、呕吐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 6、脑脊液漏的观察经鼻入路的,拔出鼻腔纱条后,患者鼻腔内有分泌物流出,开始多为陈旧性血块,逐渐呈淡黄色渗出液,一般在1周内停止。此时鼓励患者坐起,头稍低,使鼻腔分泌物流出,避免因分泌物滞留于各副鼻窦内引起炎症。拔出纱条后大多数有鼻塞,如1周后仍有鼻塞,可行鼻腔分泌物清理。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表现为咽部有水下流感,低头时鼻腔有水样液体持续流出,此时应用试管收集流出液送检。如确定为脑脊液鼻漏,轻者可抬高床头15°~30°,告诉患者避免一切致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屏气、咳嗽、用力撸鼻、用力排便等,以防颅压增高加剧脑脊液漏;重者须急诊行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7、消化道的管理丘脑下部损伤可使相应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引起胃黏膜溃疡、出血,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咖啡色胃液和柏油样便,故术后应密切观察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和量。出现以下情况请报告医生 1、意识状态及瞳孔的改变 2、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大于380C 3、除去利尿药因素,成人每小时尿量大于250ml或连续2h大于200ml,尿比重低于1.005. 4、术后视力视野障碍加重或出现动眼神经损伤,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及眼肌麻痹等海绵 受压症状 5、术后1-2d患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伴有呃逆、腹胀及黑便 二、护理要点 1、体位全麻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给予抬高床头15°~30°。若有脑脊液鼻漏,可抬 高床头300-600,使脑组织移向颅底而封闭漏口。 2、加强基础护理一般术后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定时做雾化吸入,保持口腔湿润。麻醉清醒后患者即可饮水,次日可进不过热的流食。鞍区肿瘤患者70%~80%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故应生活上多照顾,勤翻身、拍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定时监测血电解质,早期发现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 4、保持术部敷料的整洁、固定经鼻入路若鼻腔内有引流条的不可拽出,要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伤口渗液情况及有无脑脊液漏。 5、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的固定、通畅,若引流量突然增多或性状改变,及时报告医生。

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

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围手术期的护理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第l3卷 处理,但少数出血严重或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出血者 需住院治疗,且多需外科手术处理.随着鼻内镜检 查和手术的普及,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并进行相 应处理已被普遍采用.目前在临床上治疗鼻出血的 方法较多,如鼻腔及后鼻孔填塞,硝酸银烧灼,激光, 微波治疗,电凝止血,蝶腭动脉及颈外动脉结扎 等[,引. 消痔灵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痔疮的中药制剂, 其主要成分是五倍子中提取的鞣酸和明矾中提取的 硫酸铝钾,主要药理作用是使小血管收缩和血管闭 塞,还具有抑菌作用,经广泛临床应用证实,安全,无 明显毒副作用.消痔灵黏膜下注射后,能使局部小 血管硬化和闭塞,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发生纤维 化,修复后黏膜血管网减少[3].这些药理作用对于 治疗鼻出血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鼻内镜下消痔灵鼻腔注射治疗鼻出血的优点 有:①在内镜下能够多角度检查鼻腔,明确鼻腔出血 部位,尤其是鼻腔后部和深部的出血点.②操作简 单方便,治疗时间短,患者痛苦小.③安全有效,无 不良反应.④扁桃体注射针头可达到鼻腔各个部 位,便于注射.消痔灵鼻腔注射操作时应注意以下 几点:①注意注射药物的量,在鼻中隔黏膜下注射时 药量不超过0.5m1,以免引起黏膜及软骨溃疡和坏 死.②掌握进针的深度.③注射时应回抽避免注入 血管,其次应注意观察避免药液外漏影响疗效.

④如遇大量出血时,首先局部压迫暂时止血后再行 注射,或出血时注射,后行鼻腔填塞. 根据本组251例患者的临床观察,鼻内镜下消 痔灵鼻腔注射治疗鼻出血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 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圣蕾,伍伟景,谢鼎华.顽固性鼻腔后部出血的手术治疗 [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9(1):57—6O. [2]曾益慈,伍伟景,李友忠,等.鼻出血的治疗(附79例病例分 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9(2):89—91. [3]赵生林,赵娟,乔利敏.消痔灵鼻腔注射治疗鼻出血360例 [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O):1299. (修回日期:2007—02一lO) ?I临床手艮道? 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 围手术期的护理 粟艳,蒋小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鼻内镜下 颅底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5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3例患者出 现术后并发症,均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康复出院.结论鼻内镜颅底手术风险较大,护理人员需具备多 学科护理经验,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颅底肿瘤;围手术期;护理;鼻内镜术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OO7—152O(2OO7)O2一O148一O3 鼻颅底肿瘤是鼻腔与颅内或颅底各区间的沟通

脑动脉瘤的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 1,概述(定义、分类) 颅内动脉瘤是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动脉血管壁结构异常而产生的血管瘤样突起。颅内动脉瘤根据形态,可以分为:囊状动脉瘤、梭型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根据瘤体直径大小可分为小动脉瘤(<0.5cm)、一般动脉瘤(0.5 ~ 1.5cm)、大型动脉瘤(1.5 ~2.5cm)、巨型动脉瘤(>2.5cm)。 2,诊断要点 (1)非出血症状:巨大动脉瘤的占位效应、癫痫发作、一过性脑缺血、警示性头痛、或体检时偶然发现。 (2)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剧烈头痛、呕吐、颈枕疼痛、畏光、意识障碍;可伴有局灶神经功能障碍。 (3)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高血压、局部颅神经障碍、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迟发性神经功能缺失。 3,主要辅助检查 (1)头颅CT:急症首选,可判断出血部位和程度。 (2)腰穿:曾用于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在已经较少应用。 (3)头颅MRI/MRA:用于无创性判断出血和动脉瘤的位置。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量、方向、有无血栓、载瘤动脉情况;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4,主要鉴别诊断 (1)鞍区肿瘤:未破裂鞍上池动脉瘤常常需要与鞍区肿瘤相鉴别。 (2)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明确的外伤史。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 (4)血管硬化等因素引起的自发性脑内出血。 5,治疗指南(包括围手术期准备)及规范 (1)对症治疗:患者静卧,避免声、光、情绪刺激。监测生命体征,镇静、镇痛、保持血压平稳、抗血管痉挛治疗。慎用腰椎穿刺和抗纤溶治疗。尽早行DSA检查明确动脉瘤的位置。 (2)病因治疗方式一: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根据动脉瘤所处位置开颅,寻找并暴露动脉瘤颈,使用永久性植入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适用于大多数囊状动脉瘤。(3)病因治疗方式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治疗。通过动脉穿刺,使用微导管将栓塞的材料(弹簧圈)永久性留置在动脉瘤腔内,以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常用于梭型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但不宜应用于巨大动脉瘤。 (4)姑息性治疗方式:对于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都难于实施的病例,可行动脉瘤包裹加固术,或动脉瘤孤立术;但这两种手术疗效欠佳,仅在病因治疗困难的病例采用。 (5)合并症的处理:合并有脑积水的病例,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合并有癫痫的病例,应当应用抗癫痫药物;合并有较大颅内血肿的病例,需要开颅手术清除血肿。(6)手术时机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都应当尽可能早期手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大,HUNT&HESS分级IV ~ V级的病例,可考虑延期手术。(7)。手术后处理:神经重症监护室持续监护24小时,术后静脉应用抗钙离子拮抗剂预防血管痉挛。对于已经发生血管痉挛的患者,应用3H疗法(扩容、升压、稀释血液)、以及局部血管灌注抗痉挛药物治疗。注意外科营养和卧床病人的护理。-3-

颅底肿瘤临床路径

颅底肿瘤临床路径 一、颅底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底肿瘤(ICD-10:999 )行开颅手术、经鼻入路或其他入路颅底肿瘤切除术 (ICD-9-CM-3:1.592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表现:前颅底肿瘤可有嗅觉减退或丧失、鼻腔阻塞、鼻出血、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头痛、癫痫和性格改变等;中颅底肿瘤可有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眼球突出、复视、面部麻木、张口受限、头痛、癫痫和精神症状等, 中颅底肿瘤还可能引起下丘脑垂体损伤导致的内分泌功能异常及相关症状如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低下或丧失、多饮多尿、嗜食性肥胖等;后颅底肿瘤可有面部麻木、复视、耳鸣、眩晕、听力减退或丧失、面瘫、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舌肌萎缩等;颅颈区肿瘤可有颅颈区疼痛、眩晕、听力减退、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偏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 和呼吸困难等。 2. 辅助检查:

(1)肿瘤累及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时,需行嗅觉检查、视力、视野检查以及听力和电测听检查; (2)1个月内头颅MRI T1、T2平扫加强化; (3)头颅CT平扫; (4)肿瘤累及颅底骨质时,酌情行颅底薄层CT扫描; (5)肿瘤累及颅底血管时,酌情行头颅CTA 检查;对血供丰富的颅底肿瘤,酌情行全脑DSA检查,必要时术前行 介入栓塞治疗。 3. 实验室检查:对鞍区肿瘤,需行内分泌功能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手术:开颅手术、经鼻入路或其他入路颅底肿瘤切除 术。 2. 对鞍区肿瘤,术后酌情行激素替代治疗。 3. 对有残留的良性颅底肿瘤,术后酌情行放射外科治疗(如射波刀或伽马刀等)。 4. 对恶性颅底肿瘤,术后酌情行放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ICD-10:999 颅底肿瘤编码。

少见的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

少见的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 金杰畑;于丹凤;杨智云;李智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0)10 【摘要】研究背景发生于垂体的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由于其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是术前诊断鞍区肿瘤的难点.本文回顾分析1例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此类临床少见垂体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头痛伴视物模糊8月余,以及肢端肥大和闭经表现.头部CT和MRI显示鞍内和鞍上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呈T1WI 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底部.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肿瘤组织分为两部分结构,一部分为不规则簇状排列的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分布于神经纤维背景中,另一部分为片状排列或局部乳头状结构的圆形和卵圆形细胞,两部分结构相互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节细胞样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突触素(Syn)呈弥漫性强阳性,腺垂体激素呈阴性;圆形细胞区域肿瘤细胞胞质Syn呈弥漫性阳性,约30%肿瘤细胞生长激素呈阳性,其余神经垂体激素呈阴性.最终病理诊断为(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生长激素垂体腺瘤(WHOⅠ级).术后未予放射治疗,随访1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肿瘤未复发.结论鞍区混合性神经节细胞瘤-垂体腺瘤临床罕见,鉴于目前大多支持该肿瘤是起源于垂体干/祖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双向分化的独立肿瘤实体,故建议采用“伴神经节细胞分化的垂体腺瘤”的诊断术语,应注意与两种独立肿瘤形成的碰撞瘤相鉴别.

小儿颅内肿瘤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小儿颅内肿瘤围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观察并分析行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儿在围术期需要关注的观察要点 及护理干预措施,总结护理经验,为手术成功和患儿康复做最好的保障。方法: 对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颅内肿瘤病例做回顾性总 结分析,所有患儿均采取手术治疗,在临床中做好患儿的术前护理措施,包括心 理护理、健康教育、一般术前准备工作,并于术后实施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加 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并针对性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16%(4/49),患儿治疗的显效率明显提高,治愈率99.0%(98/99),患儿家长护理 满意度为93.88%(46/49)。结论:对于颅内肿瘤患儿,在围术期做好相关的病 情观察及护理干预措施,护士严密细致观察病情变化,能够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 并早期果断处理,明显的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小儿颅内肿瘤;围术期;病情观察;护理措施 小儿颅内肿瘤的发生部位以后颅窝居多,症状和体征在早期不典型,易误诊,CT和MRI检查是小儿颅内肿瘤的主要诊断手段。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通过手术尽可能将肿瘤全部切除,解除脑脊液梗阻,术后再辅以放疗、化疗的综 合治疗方法。入肿瘤与颅内重要结构粘连紧密,不应勉强切除,以免造成严重后果。本文主要对98例行手术治疗的颅内肿瘤患儿围术期观察与护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8例颅内肿瘤患儿作为 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57例,女性患儿41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 年龄(7.8±0.8)岁,病程7天-8个月。其中髓母细胞瘤41例,星形细胞瘤35例,

经鼻蝶入路鞍区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文档资料

经鼻蝶入路鞍区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 生的肿瘤,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功能障碍和局部脑组织受压迫所产生的症状。在男女比例上,以女性略多,病因尚不明确,大体认为是基因突变导致了单细胞增殖。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8例病人,男12例,女16例,年龄在16-55岁之间,平均年龄27岁,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肢端肥大,闭经,溢乳,不育,阳痿。本组病人均行TC扫描或MRI最终确诊。术后两例患者出现尿崩,两例发生电解质紊乱,经及时发现和处理后都得到好转,康复后出院。 2 护理 2.1 术期护理 2.1.1 心理护理主动关心安慰病人,提供本病治愈病例的相关信息,让病人了解手术入路路径短,不损伤鼻腔黏膜,正常组织损伤小,术后康复快,手术简便、省时,可减少费用,而且术前不需要剃头发,不影响外观,术后不留疤痕,从而增加其对手术的信心,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术前三天呋嘛滴鼻液3/日滴双鼻,苯扎氯铵溶液3/日漱口,并给予地塞米松片口服4/日,调节激素水平预防术中术后感染及术后并发症,训练患者用口呼吸,预防感冒,

以免鼻腔充血影响手术操作及术后愈合,术前1d剪去鼻毛,然后用棉签将鼻孔清洁干净,术前12小时禁食,8小时禁饮。 2.2 术后护理 2.2.1 麻醉未清醒前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低流量持续吸氧,清醒6h后,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预防脑水肿,防止脑脊鼻漏的发生。 2.2.2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视力,监测病人瞳孔、意识、呼吸、血压、脉搏及尿量。 2.2.3 全麻术后6-12小时禁食水,12-24小时患者完全清醒后首次给予全流饮食,如粥,如无不适,次日后可进食豆腐脑,鸡蛋羹,软面,混沌等半流食,48小时后根据个人情况进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禁食刺激,油腻食物,防止胃部不适。 2.2.4 口鼻的护理术后2/日口腔护理,嘴唇发干时可用石蜡油润滑,继续使用滴鼻药滴鼻,妥善固定引流管,随时观察有无脑脊液渗出,引流管于5-7天拔除。 2.3 并发症护理 2.3.1 颅内出血常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视物不清,视物模糊等提示有颅内出血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 2.3.2 尿崩症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持续时间多为1-2周,术后应准确记录病人24小时的出

颅咽管瘤住院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颅咽管瘤住院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颅咽管瘤住院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摘要:由于颅咽管瘤的临床症状及手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所以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尤为重要。颅咽管瘤主要临床症状是颅内压增加症状,视神经受压症状,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障碍等症状。此肿瘤全切术的难度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治疗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颅咽管瘤;手术期;护理 1 前言 颅咽管瘤是较常见的颅内先天性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5%。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大多位于鞍区,其生长对毗邻的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造成压迫,引起这些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口渴、多饮、多尿,水电解质紊乱、厌食、体质孱弱、皮肤干白少汗、精神淡漠、儿童还表现为生长延迟、身材矮小、肥胖、第二性征发育迟缓。颅咽管瘤是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4%【1】,治疗以手术为主。颅咽管瘤常累及下丘脑,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晚期可有颅内压增高。此肿瘤全切术的难度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采取有效的术后护理是治疗的关键。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0~41岁,平均(31.3±2.3)岁,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眩晕17例;神经内分泼代谢紊乱症状:肥胖、嗜睡、精神淡漠、生长发育迟缓13例,性功能障碍2例,体温失调及尿崩各2例;视神经受压症状:视力减退、视野缺损19例;邻近受压症状:癫痫及嗅觉障碍各2例。 2.2方法 对23例颅咽管瘤患密切观察病情、体位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切口及引流管护理、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等术前、术后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 1 、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 、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 、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4 、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到位,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0∶3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7∶30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 二、术中管理 1、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2 、麻醉医生及手术间内所有医护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严肃性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时刻注意尊重病人.

颅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颅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颅内肿瘤又称脑瘤,包括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颅咽管瘤、垂体腺瘤、表皮样囊肿及转移性肿瘤等。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颅内肿瘤指发生于神经上皮、脑膜及垂体等颅内组织的肿瘤,其中近半数是恶性肿瘤;继发性颅内肿瘤多来自肺、乳腺、甲状腺及消化道等部位。颅内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其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组织生物学特性和原发部位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局灶症状,如意识障碍、癫痫及进行性运动和感觉障碍等。CT或MRI检查是诊断颅内肿瘤的首选方法。治疗原则主要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 (1)个人情况: 病人的年龄、性别、性格,是否有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既往史: 既往有无颅脑损伤和病毒感染史;是否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暴露史;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 2.身体状况

(1)有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临床表现。 (2)有无癫痫发作、肌肉抽搐、偏瘫、失语及感觉障碍等。 (3)有无视力和视野改变、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4)有无眩晕、耳鸣、进行性听力减退及平衡障碍等。 (5)影像学检查有哪些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是否提示激素分泌异常。 3.心理社会状况 (1)病人和家属是否了解颅内肿瘤的治疗方法,是否担心颅内肿瘤的预后。 (2)病人的家庭社会支持情况如何。 (二)术后评估 1.麻醉、手术方式,术中情况; 2.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状态、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伤口及引流情况; 3.有无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脑疝、尿崩症、电解质紊乱及视力视野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自理缺陷

三种鞍区肿瘤

垂体细胞瘤Pituicytoma、颗粒细胞瘤GCT、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CO 三种罕见鞍区肿瘤的临床点滴 目的:掌握三种鞍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WHO鞍区肿瘤分类(2007第四版) 鞍区肿瘤(tumours of the sellar region) 1、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釉质瘤型(adamantinomatous) 乳头型(papillarv) 2、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ur, GCT) 3、垂体细胞瘤(pituicytoma) 4、腺垂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 pindle cell oncocytoma of the adenohypophysis, SCO) 垂体细胞瘤(p i t u i c y t o m a) ●Brat等在报告分析了9例垂体细胞瘤的基础上,于2000年首先明确提出,并最终在2007 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法中得以公认。 ●( BRAT D J, SCHEITHAUER B W, STAUGAITIS S M, et al. Pituicytoma: a distinctive low-grade glioma of the neuro- hypophysis [J]. Am J Surg Pathol, 2000, 24(3): 362-368. ) ●WHO定义:垂体细胞瘤是起源于成年人神经垂体或垂体柄神经胶质细胞的实体性良性梭 形星形细胞肿瘤,属WHOⅠ级。 ●Pituicytoma is a rare, solid, low grade, spindle cell, glial neoplasm of adults that originates in the neurohypophysis or infundibulum. 垂体细胞瘤(p i t u i c y t o m a) ●到目前为止,在英文文献中共有65例垂体细胞瘤经过病理确认并被报告。 ●虽然WHO定义中明确指出为“成年人”,但近年来有3例儿童病例经病理证实报道(7 岁,11岁,13岁),分别为: ●Yilmaz O, Turan A, Yigit H, Duymus M, Kosar U. Case of pituicytoma in childhood.Child’s Nervous System 2012;28:11–2. ●Chakraborti S, Mahadevan A, Govindan A, Sridhar K, Mohan NV,Satish IR, Rudrappa S, Mangshetty S, Shankar SK. Pituicytoma: report of three cases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 Pat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3;209:52 –8. ●Yongji Tiana, Shenglin Yueb, Ge Jia a, Yuqi Zhang. Childhood giant pituicytoma: A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115 (2013) 1943– 1950. 垂体细胞瘤(p i t u i c y t o m a) ●临床表现: ●蝶鞍区非内分泌肿瘤表现; ●压迫视交叉导致视力障碍,视野缺损; ●压迫腺垂体引起垂体功能减退和头痛; ●压迫漏斗部导致下丘脑多巴胺分泌异常,引起继发性高P R L血症、闭经和性欲减 退; ●少数病人表现为记忆减退、恶心、眩晕、精神异常、尿崩和肿瘤卒中等症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