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块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肿块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引言

垂体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蝶鞍肿块类型。MRI通常用来描述这些占位的起源和评价对邻近结构如视交叉和海绵窦的侵犯情况。垂体腺瘤最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蝶鞍扩大和侵蚀、海绵窦受侵和分叶状的外观。然而另外一些少见的病因如新生物、感染性、炎性、发育性和血管性病变及正常变异需要鉴别。

认识蝶鞍肿块病灶的病因有其临床重要性,因为一些病例如垂体增生或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病人是不需手术治疗的。事实上如果蝶鞍内动脉瘤被误诊为垂体腺瘤,那外科手术将是灾难性的。即使需要手术,外科医生认为对于一些病灶如鞍隔脑膜瘤或鞍内蛛网膜囊肿而言颅内或组合处理优于经蝶手术(TSS Transshenoidal surgery)。如可能是转移、下垂体炎、Rathke’s裂囊肿、蛛网膜囊肿或生殖细胞瘤,活检或部分切除优于全部切除,如怀疑是垂体脓肿的病人则需作迅速手术。

二、蝶鞍肿块的MRI特征

(一)新生物(Neoplasms):

1. 脑膜瘤(Meningiomas):

约15-25%的脑膜瘤发生于鞍区,而蝶骨嵴是脑膜瘤的第二位的常见发生部位。脑膜瘤通常位于鞍上和宽脑膜基底,与垂体腺瘤较易鉴别。起源于鞍结节并长入蝶鞍的中线脑膜瘤除非可观察到脑膜瘤和垂体之间的裂隙或CSF残留,与垂体腺瘤不易鉴别。如脑膜瘤侵及海绵窦时它一般会压缩颈动脉内腔,而垂体腺瘤无此特征。

真正的鞍内脑膜瘤偶尔可见,起源于鞍隔下部或蝶鞍的前部硬脑膜壁常与垂体腺瘤极其类似。据报道,鞍内脑膜瘤可见于约5%的术前诊断为垂体大腺瘤的病例。鞍内脑膜瘤的典型MRI表现为垂体消失,下移,显著均一强化,蝶鞍可见中等度扩大和在增强影像上鞍隔消失。

病例1: 垂体大腺瘤(70F)

病例2:鞍上中线脑膜瘤(32F)

2. 转移瘤(Metastases):

垂体转移瘤常见来源于乳腺或支气管原发,可见于约3%癌症晚期病人,且只有其中5%-15%的病人有症状。在表现为垂体肿块症状的病

人中转移瘤只占1%,其MRI鉴别点为小的强化的垂体病灶而无蝶鞍扩大。在鞍隔水平的切迹导致的”哑铃状”形态和第三脑室下隐窝受侵多于移位也是其典型表现。

病例3:蝶鞍转移瘤(49F,乳癌术后三年)

3.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颅咽管瘤是起源于化生的垂体细胞或Rethke’s囊袋残留,约占颅内肿瘤的1.2-3%。尽管颅咽管瘤通常发生在鞍上区域,约50%可侵及鞍内,据一项研究报道约30%的病例原发于鞍内。颅咽管瘤被分为成釉质细胞型(Adamantinomatous)和鳞状乳头型(Squamous-papillary)两种组织类型。

成釉质细胞型颅咽管瘤比较常见,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它们为分叶状的肿块,典型的有囊性成分,90%有部分实性或环状钙化。其囊性部分信号各异, 1/3在T1WI呈高信号,这反应其中高蛋白和正铁血红蛋白的”类机油”成分。囊内的高胆固醇成分不影响其信号。

鳞状乳头型更常见于成人且更可能位于鞍内。它们呈实性为多,球形多于分叶状,囊性成分中无特征性的T1高信号。颅咽管瘤的鞍上成分会引起沿视神经通道扩散的水肿,而这不是垂体大腺瘤的特征。所以颅

咽管瘤的实性部分均强化不均匀。

病例4:颅咽管瘤(34F)

病例5:鞍上颅咽管瘤 (14Y)

4. 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urs)

生殖细胞肿瘤通常位于鞍上区域,它可以起源于鞍上池或原发于松果体区而播散而来。偶尔,这些肿瘤可扩散侵及蝶鞍和起源于蝶鞍本身,以至于看上去象垂体大腺瘤。大多数生殖细胞肿瘤为生殖细胞瘤,其通常无专门的信号特点但典型的具有明显和均匀的强化。当累及蝶鞍时

一般位于后部。

病例6:蝶鞍、松果体区生殖细胞肿瘤(11Y)

5.其它新生物(Other Neoplsms):

还有许多的蝶鞍肿瘤与垂体大腺瘤不易鉴别的个案报道。包括:垂体软骨肉瘤,脊索瘤,神经节细胞瘤,颗粒细胞瘤,垂体细胞瘤,纤维肉瘤, 感

觉神经胚细胞瘤,血管外皮瘤,海绵状血管瘤,黑色素瘤,室管膜瘤和淋巴瘤。罕见的,垂体腺瘤可恶变为癌,见于0.1-0.5%的垂体肿瘤,可转移到脑,肝脏,淋巴结,骨和肺。然而垂体腺瘤无恶变时也可发生硬膜转移。

病例7:垂体癌(36F)转移至颈椎

(二)非肿瘤性囊性占位(Non-neoplastic Cystic lesions):

1. Rathke’s裂囊肿(Rathke’s Cleft Cyst):

大部分蝶鞍上皮性囊肿是Rathke’s裂衍生物的残留,起源于the pars intermedia??区域。它们通常是无症状,尸检发生率为13-22%。MRI表现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除的占位,通常位于鞍内介于垂体前后叶之间。偶尔见于前叶漏斗区。囊肿信号强度可变,依据蛋白质含量的不同可类似于CSF或为T2低T1高的混杂信号,可见薄环状边缘强化,这在部分病例是对应于正常垂体。一个T1信号增加T2信号减低的囊内结节被认为是其典型表现

病例8: Rathke’s裂囊肿(7F)

2. 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

有时在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因其局部肿块占位效应而出现症状,少见的鞍内蛛网膜囊肿出现在中老年而被认为是获得性的。其病因假设为蛛网膜憩室通过不完整的鞍隔形成疝而形成。尽管常与蛋白质浓度低的Rathke’s裂囊肿无法区别,但它们典型地使垂体前叶和漏斗后移(而不是前移)。

3. 皮样和表皮样囊肿(Dermoid and Epidermoid Cysts):

皮样和表皮样囊肿由胚胎发生期上皮成分的内容物而产生,可发生于鞍旁和鞍内。两者常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而皮样囊肿因为其脂肪和钙化成分可信号不均匀,使T1WI信号增高。

病例9:蝶鞍表皮样囊肿(50M)

4.其它囊性占位(Other Cystic Lesions):

因为囊虫病和包虫病引起的鞍内囊肿形成也可类似于垂体腺瘤。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和蝶窦粘液囊肿也可误诊为垂体占位,然而其病灶中心位于鞍下。“空蝶鞍”也可表现为鞍内CSF信号,病理上认为是蛛网膜下腔通过鞍隔的缺陷疝入所致,但其也与产后、中风后或放疗后垂体体积丧失和良性颅内压增高有关。垂体常后移,但不象囊肿或肿块,漏斗保持正常中线位置。腺瘤可并发部分空蝶鞍。

(三)感染性和炎性病变(Inflammatory and Infectious Lesions):

1.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可能是自身免疫起源的垂体腺的一种炎性病变,目前有超过60个病例报道而被重新认识。如无前部视路的压迫,疑淋

巴细胞性垂体炎的病人最初的治疗建议使用皮质类固醇。其MRI表现为垂体肿块,伴相邻的硬膜强化,它常沿漏斗扩展而无蝶鞍扩大。

病例10:淋巴细胞性垂体炎(48F)

2. 肉芽肿性垂体炎(Granulomatous Hypophysitis):

肉芽肿性垂体炎是另一种炎性病变,见于约1%的蝶鞍肿块。它表现为一垂体肿块,由真菌、结核、结节病、Langerhans 细胞性垂体炎和Wegener’s 肉芽肿引起。可以是特发性的也可继发于其它病变如Rathke’s裂囊肿或垂体腺瘤。典型的放射学表现与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类似,不同之处为大部分病例显示为不均匀强化而无硬膜强化。有患病倾向的病史有助于提示诊断。

病例11:继发于结节病的肉芽肿性垂体炎(39F)

3. 垂体脓肿((Pituitary Abscess):

垂体脓肿常为原发性的,但约1/3的病例继发于如腺瘤等已存在的病变或外科手术后。来自蝶窦Gram阳性菌感染的鞍内侵犯是常见的感染源,其它见于如隐球菌病、弓形体病等少见病变。继发性脓肿可见其原发病灶的表现。垂体脓肿的典型MRI表现为圆形蝶鞍肿块伴薄环状强化。有时病灶与脑组织相比呈T1等信号T2高信号,蛋白质内容物的增加可引起T1WI上信号增加和T2WI信号减低。另外,因为并发脑膜炎引起的脑膜强化、脑炎引起的相邻脑信号改变或梗塞有助于与垂体腺瘤鉴别。

病例12:继发于弓形体病的垂体脓肿(27F)

2. 其它炎性病变(Other Inflammatory Lesions):

其它在MRI上类似与垂体新生物的少见炎性改变有黄瘤性垂体炎(xanthomatous hypophysitis)和Rosai-Dorfman disease。

四、其它蝶鞍肿块(Other Sellar Masses):

1. 动脉瘤(aneurysms):

鞍区动脉瘤可表现为如鞍内肿块,这些动脉瘤典型地起源于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或床突上段并侵及蝶鞍。伴快速血流的明显的动脉瘤内腔可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信号流空,但如存在慢血流则表现为不均匀的T1信号。在T1WI上外围的同心圆形薄片状高到中等信号为附壁血栓。动脉瘤内部的纤维变性和钙化可进一步使其信号特征复杂化。一个偏心性的蝶鞍占位应想到动脉瘤的可能性。MRA有助于诊断大动脉瘤,而为制订治疗计划常规动脉造影仍需进行。

病例13:鞍内动脉瘤(44F)

2. 垂体血肿(Pituitary Haematoma):

大多数垂体血肿是肿瘤内起源的,发生于20-30%的垂体腺瘤。它更常见于垂体大腺瘤和接受溴隐亭治疗的病人。垂体血肿也是原发性、外伤后或病毒性病变所引起。垂体血肿的肿块占位效应导致垂体变大,其信号变化与颅内血肿一致依赖于血肿的时期。一个由脱氧血

红蛋白组成的非肿瘤性的急性血肿在T1WI呈中等信号可以类似于垂体腺瘤。后期表现为垂体体积丧失或持续的囊性肿块。

病例14:可能继发于无功能腺瘤的垂体血肿(28F)

3. 垂体增生和充血(Pituitary Hyperplasia and Hyperaemia):

垂体增生是发生于出生、青春期、怀孕和产后的一种病理学反应。青春期时,垂体高度在男孩可达8mm,女孩可达10mm,怀孕时腺体高度可达10mm而分娩后即可达12mm。垂体增生也是例如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外源性雌激素和中枢性青春期早熟等内在的和外源性激素改变所引起。垂体增大(可能反应充血)可以是医源性或自发的CSF漏引起。垂体增生和充血表现为可以类似于垂体腺瘤的垂体对称性增大或增生(如无相关的临床病史)。其信号和强化特征为正常的垂体组织而无垂体外的病理性强化或任何其它病灶。

三、蝶鞍肿块MRI鉴别诊断的影像学和临床总结

(一)鞍内、鞍上和鞍下占位(Intrasellar Versus Suprasellar Versus Infrasellar lesions):

1. 影像学医师需区别原发性鞍内占位的鞍上或鞍下生长和鞍上或鞍下占位扩展至蝶鞍。典型的,鞍上占位中心位于鞍上、不使蝶鞍扩大、可使垂体变扁平和使之下移或前移。侵袭性鞍下肿块以鞍下为中心、在累及蝶鞍之前广泛地破坏斜坡和蝶骨。斜坡肿瘤倾向于向后扩展至桥前池而垂体肿瘤的鞍下侵犯往往发生于前部而进入蝶窦。尽管垂体腺瘤也可引起垂体腺体上移,鞍下肿块更可能出现垂体的对称性向上凸出。

2. 信号特征:大多数垂体肿块表现为非特征性的T1WI中等到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T1WI上信号的增高伴垂体增大见于婴儿、怀孕和产后妇女,另外更常见于肿瘤出血、Rathke’s裂囊肿和颅咽管瘤。连续特征性的信号改变过程、病灶内液平面和显著的T2或T2*低信号推测为出血。钙化表现、T2WI信号增高、实性成分和大病灶有助于颅咽管瘤的诊断而不是Rathke’s裂囊肿。

少见的,T1WI信号增高可发生于动脉瘤、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畸胎瘤、黑色素瘤、脓肿和弥漫钙化性脑膜瘤。皮样囊肿的T1WI高信号可因脂肪饱和而降低,而动脉瘤因慢速血流或亚急性血栓引起的T1WI高信号常较不均匀且与流动相关伪影并发。T2WI上信号减低的

鞍区生殖细胞瘤的MRI特征分析

鞍区生殖细胞瘤的MRI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鞍区生殖细胞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均行MRI的T1WI、T2WI、DWI、增强序列扫描。结果鞍区生殖细胞瘤呈较均质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DWI 为高信号,增强呈较均匀强化;鞍区生殖细胞瘤均有垂体柄增粗达15 mm以上和垂体后叶正常短T1高信号消失;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及侵犯范围不同分为3类:垂体柄增粗病灶、V形或Y形病灶、不规则形肿块,所占比例分别为2/12(16.7%)、6/12(50.0%)、4/12(33.3%);1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沿穹窿播散;12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中枢性尿崩症。结论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并能多方位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形态、信号特点、累及范围及播散灶,再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有助于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断。 关键词生殖细胞瘤;鞍区;磁共振成像 Analysis of MRI characteristics of saddle area germinoma LI Yan-y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tial of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 City Central Hospital,Luohe 46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manifestation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ddle area germinoma,in order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in clinical work. Methods Clinical and MRI data of 12 saddle area germinoma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atients all received MRI scanning for T1WI,T2WI,DWI,and enhanced sequence scan. Results Lesions of saddle area germinoma were shown by T1WI as isointense or slightly hypointense,as isointense or slightly hyperintense by T2WI,and hyperintense by DWI. The enhancements were all shown as homogeneous. Thickness of pituitary stalk over 15 mm and disappearance of normal T1 hyperintense in posterior pituitary were observed in all saddle area germinoma cases. These cases could be divided by onset location and extent into three types,as thickening pituitary stalk,V or Y shape,and irregular mass. Their proportion were respectively 2/12 (16.7%),6/12 (50.0%),4/12 (33.3%). There were 1 case with spread saddle area germinoma in fornix and 12 cases with main clinical symptom as 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 Conclusion High resolution of soft tissue and multi-dimensional imaging of MRI can clearly show tumor morphology,signal features,involved area and spread lesion. MRI combined with patients’gender,age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s helpful for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germinoma. 【Key words】Germinoma;Saddle are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颅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2%,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1]。最易发生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区和基底节区,鞍区生殖细

颅内不同部位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及诊断思路

不同部位脑肿瘤的鉴别诊断 (一)颅底占位性病变 1、要点: 分前、中及后颅底病变 (1)前颅底病变常起自头颈部肿瘤直径扩散或侵犯;最常见的鼻窦肿瘤(如成人的鳞癌和儿童的横纹肌肉瘤)。骨纤和畸形性骨炎均累及颅底,但骨纤更容易侵犯颅面骨和前颅底骨质,典型的骨纤在平片或CT上呈磨玻璃样改变,MRI上T1、T2均为低信号。(2)中央区病变常起自头颈部(如鼻咽鳞癌)。颅外原发肿瘤常转移至颅底中央区。常见的海绵窦占位包括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及动脉瘤。脊索瘤及软骨肿瘤常发生在颅底中央区。发生在颈静脉孔的肿瘤有副神经节瘤、施万细胞瘤和转移瘤。 2、嗅沟和颅前窝底肿瘤及肿瘤样变 (1)常见疾病:恶性鼻窦肿瘤(如鳞癌和横纹肌肉瘤)、脑膜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黏液囊肿、骨瘤、鼻息肉、内翻型乳头状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复杂鼻窦炎(炎症性、真菌性、肉芽肿性)。 (3)罕见疾病:脑膨出、皮样囊肿。 3、颅底中央区侵袭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1)常见疾病:转移瘤、鼻咽部恶性肿瘤转移、血性转移。 (2)不常见疾病:骨髓炎、真菌性鼻窦炎、非真菌性肉芽肿、韦格纳肉芽肿、侵袭性垂体瘤、淋巴瘤、骨髓瘤、脑膜瘤、青少年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脊索瘤。 (3)罕见疾病:鼻硬结病、结节病。 4、海绵窦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单侧】 (1)常见疾病: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动脉瘤(颈内海绵窦段)、颈动脉-海绵窦瘘。 (2)不常见疾病:脊索瘤、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 (3)罕见疾病:脂肪瘤、表皮样囊肿、软骨肿瘤、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双侧】

(1)常见疾病:侵袭性垂体瘤、脑膜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5、颈静脉孔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非肿瘤性占位】 (1)常见疾病:颈静脉球增大(正常变异)、颈静脉血栓。 (2)不常见疾病:骨髓炎、恶性哇外耳道炎。 【肿瘤性占位】 (1)常见疾病:副神经节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表皮样囊肿。 6、弥漫性颅底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非肿瘤性占位】 (1)不常见疾病:骨纤、畸形性骨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肿瘤性占位】 (1)常见疾病: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骨髓瘤、脑膜瘤、淋巴瘤、横纹肌肉瘤。 (二)脑室占位病变 1、要点: ■脑室形态异常的先天性原因:前脑无裂畸形,透明隔发育不良、脑裂畸形、脑穿通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Ⅱ畸形,Dandy-Walker畸形、灰质异位及错构瘤。 ■脑室形态异常的继发原因: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脑疝及临近脑实质局灶性病变。 ■脑室扩大原因:生理性、萎缩性、梗阻性和脑脊液产生过多。 ■脑室变小原因:颅压增高、假性脑瘤及脑室分流会致脑室变小,然而提示颅压高方面,与蛛网膜下腔及基底池变窄比,脑室变小不可靠。 ■脑室占位不常见,但是引起脑积水、昏迷及猝死的重要原因。室管膜强化常与感染、炎症及肿瘤相关。 2、成人脑室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侧脑室】

鞍区肿块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肿块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引言 垂体腺瘤是最常见的垂体蝶鞍肿块类型。MRI通常用来描述这些占位的起源和评价对邻近结构如视交叉和海绵窦的侵犯情况。垂体腺瘤最典型的影像学特征为蝶鞍扩大和侵蚀、海绵窦受侵和分叶状的外观。然而另外一些少见的病因如新生物、感染性、炎性、发育性和血管性病变及正常变异需要鉴别。 认识蝶鞍肿块病灶的病因有其临床重要性,因为一些病例如垂体增生或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病人是不需手术治疗的。事实上如果蝶鞍内动脉瘤被误诊为垂体腺瘤,那外科手术将是灾难性的。即使需要手术,外科医生认为对于一些病灶如鞍隔脑膜瘤或鞍内蛛网膜囊肿而言颅内或组合处理优于经蝶手术(TSS Transshenoidal surgery)。如可能是转移、下垂体炎、Rathke’s裂囊肿、蛛网膜囊肿或生殖细胞瘤,活检或部分切除优于全部切除,如怀疑是垂体脓肿的病人则需作迅速手术。 二、蝶鞍肿块的MRI特征 (一)新生物(Neoplasms): 1. 脑膜瘤(Meningiomas): 约15-25%的脑膜瘤发生于鞍区,而蝶骨嵴是脑膜瘤的第二位的常见发生部位。脑膜瘤通常位于鞍上和宽脑膜基底,与垂体腺瘤较易鉴别。起源于鞍结节并长入蝶鞍的中线脑膜瘤除非可观察到脑膜瘤和垂体之间的裂隙或CSF残留,与垂体腺瘤不易鉴别。如脑膜瘤侵及海绵窦时它一般会压缩颈动脉内腔,而垂体腺瘤无此特征。 真正的鞍内脑膜瘤偶尔可见,起源于鞍隔下部或蝶鞍的前部硬脑膜壁常与垂体腺瘤极其类似。据报道,鞍内脑膜瘤可见于约5%的术前诊断为垂体大腺瘤的病例。鞍内脑膜瘤的典型MRI表现为垂体消失,下移,显著均一强化,蝶鞍可见中等度扩大和在增强影像上鞍隔消失。

鞍上垂体细胞瘤

鞍上垂体细胞瘤 病史简介 患者,女,26岁,因“ 头部外伤,鞍上一占位性病变 进一步行垂体MR扫描,显示“鞍上一结节状异常信号灶,呈等T1等T2,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与垂体柄分界不清,视交叉略受压,三脑室底部略受压。垂体变扁呈弧形状紧贴鞍底,增强后均匀强化。考虑鞍上偏后方富血供肿瘤。鞍上占位,脑膜瘤可能性大(图2)”。 图1. CT 显示鞍上区等密度结节影,大小约15.9×10.8mm,边界清,垂体柄显示不清。 图2. 垂体 MRI 检查示:鞍上一结节状异常信号灶,呈等 T1 等 T2,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考虑鞍上偏后方富血供肿瘤,脑膜瘤可能大。 内分泌检验:性激素、生长激素、皮质醇、ACTH、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旁激素及β-hcg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术中冰冻提示(鞍区)梭形细胞肿瘤,良性。予次全切除。 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意识清,无尿崩。复查头颅MRI示鞍上肿瘤部分残留,余无殊(图3)。 图3. 术后MRI检查,提示肿瘤部分残留。 病理结果 我院病理报告:(鞍区)短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结果,考虑垂体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 +,EMA -,S-100 部分+,Ki-67 <3%+,p53 -,pr="" +,stat6="" -,cd34显示血管,er="" +,gfap="" +,sma="" -="" ,ttf-1="" 部分+,cd68显示少量组织细胞,galectin-3="" -。特殊染色结果:pas="" -,pas-d=""> 病理诊断:垂体细胞瘤, WHO Ⅰ级(图4)。

图4. 我院病理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A)肿瘤梭形细胞束状排列,细胞温和;B)梭形细胞肿瘤伴出血;C)免疫组化TTF-1 呈部分阳性;D)S-100 呈部分阳性;E)GFAP 呈阳性;F)Ki-67 <> 讨论 垂体细胞瘤(以前被称为腺垂体瘤或漏斗瘤)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胶质瘤,起源于神经垂体或垂体漏斗的神经胶质细胞1, 2。自 1955 年首次发现并报道垂体细胞瘤以来3,目前只有78 例病例被报道1。2007 年,垂体细胞瘤被 WHO 分类系统列为WHO I级4。垂体细胞瘤主要发生于成人,其平均发病年龄为46.9岁(范围从 7 至 83 岁)。这类肿瘤通常位于鞍内或鞍上区域,生长缓慢。 垂体细胞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视力视野障碍、头痛、垂体功能减退、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月经失调、头晕、癫痫、男性乳房发育和自发性肿瘤出血,少数病例出现恶心、呕吐或浮肿。这些临床表现通常因肿瘤的占位效应所引起,因此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垂体细胞瘤在 MRI 中通常表现为鞍区圆形或椭圆形的实性肿块,有时伴有鞍上扩大。肿瘤通常在 T1 像呈低信号,T2 像中度高信号,伴有均匀或混杂的增强5。极少数病例 MRI 上呈囊实性病变。 对于垂体细胞瘤准确的诊断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 图5. 垂体细胞瘤的组织形态学表现9。低倍镜下(HE 染色,100 倍)显示肿瘤细胞呈密集的交织排列(A)。高倍镜下(HE 染色,200 倍)显示梭形肿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丰富,细胞浆丰富,核染色完好(B)。肿瘤细胞在血管周围呈假菊形团状(C),室管膜裂隙状(D)和一个涡流状排列(E)。局灶可见显著的出血性改变(F)。 垂体细胞瘤、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CO)和颗粒细胞瘤(GCT)的鉴别诊断 临床上鞍上垂体细胞瘤、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SCO)和颗粒细胞瘤(GCT)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有时难以鉴别。垂体细胞瘤从发现开始经历了频繁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的改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垂体细胞瘤又被称为包括迷芽瘤、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腺垂体瘤、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幕上肿瘤鉴别诊断 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髓质.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 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是其特征 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 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 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高或等信号。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 转移瘤。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情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 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 强环多规则而连续,厚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多发囊性转移瘤和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 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 脑萎缩.MRI常见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确诊断。 鞍区肿瘤鉴别诊断: 1.垂体腺瘤:大多见于15岁以后患者,常有典型的双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及内 分泌改变。X线检查示蝶鞍扩大,鞍底破坏,钙化少见,肿瘤位于鞍内。CT 呈等或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清楚,呈分叶状,瘤内出血为高密度,无钙化,增强不如脑膜瘤明显,但囊变机会多。MRI示等T1、等T2信号,并发出血示T1高信号.微腺瘤尚未强化呈低信号。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移位,是诊断垂体瘤的间接征象. 2.鞍上脑膜瘤:多见于成年人,患者有视力下降、偏盲、视盘萎缩而无内分泌

鞍区肿瘤的鉴别与影像学

鞍区肿瘤的鉴别与影像学 鞍区肿瘤的鉴别与影像学 1)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常与垂体腺瘤相混,多发生在鞍内,常向第三脑室内、鞍后或鞍旁发展。典型颅咽管瘤不难鉴别,多发生在儿童或青春前期,表现为垂体内分泌功能低下,发育停滞,50%呈侏儒型或矮小症。约1/3病人患有尿崩症。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70 %的病人鞍上或/和鞍内呈现钙化斑块,肿瘤多呈囊性,有时囊壁钙化呈特有的蛋壳形。CT扫描为鞍上低密度囊性区。边界清楚、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实体肿瘤CT扫描表现为均匀的密度增高区,囊壁呈壳样钙化是颅咽管瘤的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注射造影剂,实体肿瘤为均匀增强;囊性肿瘤为环形囊壁增强。MRI显示鞍上、鞍内的囊性肿物,可为长T1、T2,也可为短T1、T2信号。手术时见肿瘤内为绿色液体,有时囊液稠如机油,内含胆固醇结晶。在成人,颅咽管瘤多为实质性,可有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功能减退等,难与垂体腺瘤鉴别,有时取下瘤组织作病理检查,才能确定诊断。 2)脑膜瘤: 颅底脑膜瘤有时发生在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嵴或视交叉鞍膈处,多见于成年。可有双眼或单眼颞侧偏盲,视神经乳头原发性萎缩,肿瘤多呈不规则形状,也可有其他颅神经的损害,蝶鞍一般正常,但鞍结节部位可出现骨质增生。内分泌症状多不明显,垂体内分泌素测定正常,如病程较久常致一眼或双眼失明。CT扫描多为实性呈均匀高密度影像,很少有囊性。MRI显示T1像呈较为均匀的信号,稍稍低于脑组织,但长T2的肿瘤内常因有低信号区(斑块样的)并不均匀,这是该处血液丰富的结果。 3)异位松果体瘤: 异位松果体瘤可长在鞍上、垂体柄或下丘脑处,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表现为垂体前叶及后叶功能障碍,特别是后叶症状比较突出,尿崩症常为首发及长期的唯一症状。青春期前病人可致发育停滞,多

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一)

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一) 【摘要】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鞍区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6例鞍区肿瘤的MRI表现。结果:垂体瘤17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3例,MRI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垂体肿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磁共振成像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MRIcharacteristicsoftumorsinsellaregiongaandimproveitsdiagnosticaccuracy. elyanalyzed.Results:Rpituitaryadenoma(n=17),craniopharyngioma(n=6)andmeningioma(n=3)had characteristicsignsandmostofthemwereconfirmedbyMRI.Conclusion:MRIhasgreatvalueinthediffer entialdiagnosisforthesellarregionaltumor. 【KEYWORDS】PituitaryNeoplasms,Craniopharyngjoma,Meningioma,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鞍区是颅内肿瘤好发部位之一,且肿瘤类型较多,多数病例根据其MRI表现可以定性,少数有一定困难。现对我院2003—2009年收治的26例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对鞍区常见肿瘤MRI表现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许敏等:鞍区常见肿瘤的MRI诊断第3期2009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3期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7~80岁;垂体瘤17例,颅咽管瘤6例,脑膜瘤3例。临床主要表现:头痛、呕吐,视觉障碍,闭经泌乳和肢端肥大等症状。 1.2方法MRI检查采用宁波鑫高益磁共振扫描装置。使用头部线圈,常规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T2WI扫描,扫描参数为T1WI:TR/TE:350/16ms,T2WI:TR/TE:4000/130ms。其中13例平扫后应用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行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经肘静脉注入后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 2结果 2.1垂体瘤17例垂体腺瘤13例,垂体微腺瘤4例。垂体腺瘤MRI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见分叶,T1WI呈中等偏低信号,T2WI呈中等偏高信号;4例瘤内发生坏死囊变,囊变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瘤内出血(亚急性期),T1WI及T2WI呈均呈高信号。10例肿瘤较大,突破鞍隔向上生长压迫视交叉,且包绕两侧的颈内动脉和海绵窦,形成较典型的“腰身征”(图1)。9例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均匀强化(图2)。 4例垂体微腺瘤,MRI平扫表现为垂体不对称增大,增大垂体上缘局限性上突,垂体柄向对侧移位,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 2.2颅咽管瘤6例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均位于鞍上,突向鞍上池。囊实性4例,实性1例,囊性1例。囊性成分在T1WI呈低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图3)。增强扫描3例,肿瘤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图4)。 2.3脑膜瘤3例呈类圆形,形态较规则,边缘清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图5,6)。1例增强扫描肿瘤明显较均匀强化,见相邻脑膜明显增厚强化,即“脑膜尾征”。 3讨论 鞍区解剖结构较复杂,鞍内为垂体,鞍上是视交叉,鞍前下为蝶窦,鞍后为斜坡,两侧为海绵窦。鞍区肿瘤种类较多。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多序列、多方位成像,不但容易

鞍区占位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鞍区占位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鼎湖影像 医学影像专业平台 影像学习助手 关注 来源:影像时间 鞍区占位首先应熟悉鞍区解剖,其冠状位解剖如图1,这也是显示垂体的最佳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有我们熟悉的“工”字形结构,其中上面一横为视交叉,中间一竖为垂体柄,下面一横为垂体。 垂体两边结构为海绵窦,海绵窦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如图2)。 垂体下方是鞍底,构成垂体窝,垂体窝下方为蝶窦。显示鞍区较好的检查方法是MR,图3T1WI的冠状位是显示垂体疾病的最佳方位。

图 1 垂体冠状位解剖图 图 2 海绵窦冠状位示意图

图3 垂体MRI扫面冠状位T1WI图 鞍区常见的占位性病变按病变部位分为: 一. 鞍上病变: 垂体瘤(包括垂体微腺瘤和垂体大腺瘤)、颅咽管瘤、Rathk‘s 囊肿、鞍节结脑膜瘤和生殖细胞瘤。 二. 鞍旁病变:鞍旁脑膜瘤、动脉瘤、神经源性肿瘤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占位性疾病的特点:

1. 垂体瘤垂体瘤分为垂体微腺瘤和垂体大腺瘤。 其中小于1cm的称为垂体微腺瘤。在磁共振的T1WI和T2WI上垂体微腺瘤的信号变化较为复杂,可低信号、高信号或等信号,因此仅凭信号异常诊断疾病有些困难,还应注意其他间接征像,比如垂体上缘突起,垂体柄偏移等等,增强扫描时微腺瘤多表现为低于垂体强化。

图 4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表现为垂体部位明显占位性病变,肿瘤上缘可顶至视交叉,引起患者视觉异常,肿瘤向下可压迫鞍底至塌陷,向两侧可累及双侧海绵窦并包绕颈内动脉。由于鞍隔的作用使肿瘤中间呈现束腰

蝶鞍区解剖及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蝶鞍区解剖及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蝶鞍区是位于颅底中部的一个区域,由蝶骨和鞍背围成。这个区域在解剖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包含了垂体和视神经等重要结构。在医学影像学中,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蝶鞍区的解剖以及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一、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是一个相对脆弱的区域,其中包含了垂体和视神经等重要结构。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核心,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视神经是视觉信号从眼睛传到大脑的神经通路。 在蝶鞍区内,垂体和视神经之间有一层蛛网膜下腔。这个腔隙在影像学上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容纳脑脊液,从而对垂体和视神经起到保护作用。然而,当这个腔隙内的压力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导致头痛和其他症状。 二、蝶鞍区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1、垂体瘤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蝶鞍区肿瘤,通常发生在垂体上。这种肿瘤可以

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如MRI和CT等。在MRI图像上,垂体瘤通常表现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而CT图像上则可以观察到肿瘤的钙化情况。 2、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病变是蝶鞍区的另一种常见病。这种病变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炎症、压迫或缺血等。在影像学上,视神经病变通常表现为视神经萎缩或视神经鞘膜炎等。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原因和位置。 3、蛛网膜下腔增宽 蛛网膜下腔增宽是指蝶鞍区内蛛网膜下腔的宽度增加。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脑脊液循环不畅或脑积水等原因引起的。在影像学上,蛛网膜下腔增宽通常表现为鞍背和鞍结节的骨质变薄和变形。这种表现可能会引发头痛和其他症状。 4、颅底畸形 颅底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通常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引起的。在蝶鞍区,颅底畸形可能会导致视神经受压或脑脊液循环不畅等问题。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畸形的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治

【病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CT及MR影像附十种鉴别诊断

【病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CT及MR影像附十种鉴别诊 断 病史简要 患者:女,55 岁。头痛。 CT MRI

MRI 增强

病理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较多的血窦,窦内壁为内皮细胞,间质含纤维组织及少量平滑肌。HE 染色

海绵状血管瘤,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分为2 种不同的病理亚型,即明显囊性者的 A 型和含实质成分较多的 B 型: A 型由大量的薄壁血管窦组成,其毛细血管只有单层内皮结构,在血管的腔隙之间,只有很少的结缔组织; B 型则呈桑葚样外观,其血管壁厚,肿瘤间质成分较多,含有较多的弹力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于脑内及脊髓内。发生在颅内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中年女性多见,多发生于鞍区。 CT 表现:通常较复杂,平扫可呈团块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也可呈等高混杂密度,甚至极少数可仅表现为不均质的钙化灶。发生在鞍旁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呈类哑铃状,靠外侧部分较大,靠内侧部分较小。 MRI 表现:T1WI 等或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块,有时信号不均匀,无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由于其缺乏真正的异常增生肿瘤细胞和增生的肿瘤血管,决定了其 DWI 呈稍低及等信号,水分子扩散不受限,ADC 值则明显高于正常脑实质, 在灌注像(PWI)上表现为等及低灌注。波谱成像(MRS)上无 NAA、Cr 和 Cho 峰,与肿瘤远离正常脑组织,且无明显肿瘤细胞增生,只有部分脂肪组织等间质成分的病理情况完全相符。 需与以下鞍旁疾病相鉴别: 1、脑膜瘤: 多发于成人,女性多见;鞍旁脑膜瘤多见,单纯起源于蝶鞍底部脑膜瘤少见,约为 15% 的脑膜瘤发生在鞍旁海绵窦,较小的鞍旁脑膜瘤成类圆形或圆形,较大的鞍旁脑膜瘤常形态不规则,约2/3 的鞍旁脑膜瘤伴有邻近骨质硬化,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征象 鞍旁脑膜瘤常沿脑膜向周围生长,向前可达眶尖,向后可达斜坡和小脑幕,向外可沿中颅窝底延伸,向内可累计鞍内垂体。脑膜瘤的CT 及MRI 表现都比较有特点,强化之后的脑膜尾征,邻近骨质的硬化,相对好诊断。T1WI 和T2WI 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典型「脑膜尾

鞍区病变的CT

鞍区病变的CT、MRI诊断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吕发金 一、鞍区影像学检查 1、颅骨平片 颅骨平片显示垂体病变的间接征象,不具特异性。 颅骨平片显示蝶鞍扩大,呈“鞍内型”改变。可有颅高压征。 2、垂体CT扫描 平扫对诊断垂体大腺瘤,对垂体微腺瘤诊断无帮忙。 常规冠状位增强,动脉内团注造影剂,薄层高分辨扫描,检出局部低强化区。 骨窗观察鞍底骨质吸收,对检出微腺瘤有价值。 由于空间分辨率较低,不易区分肿瘤与鞍上结构的关系。 CT显示垂体瘤引发的骨质改变优于MRI。 3、垂体MRI扫描:最佳方式 常规序列及显示平面:矢状位SE T1WI,冠状位SE T1WI及T2WI,冠状位与垂体柄平行;轴位作为补充序列。 增强:疑为微腺瘤,作垂体动态增强,观察垂体局部有无异样强化。可作时间强化曲线。 垂体大腺瘤,作常规三平面增强,观察正常垂体组织受压移位的方向;观察临近结构的累及。 二、鞍区病变的分析原则 识别垂体和蝶鞍 病变定位:蝶鞍内、上、下或侧方

病变分析:信号、囊性、实性、流空、钙化等 辨别诊断 三、垂体影像解剖学 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颅颊囊的向上移行。 神经垂体来源于脑向下延伸,与腺垂体在发育中整合,其间可有中间部。 腺垂体正常呈长带状,上缘形态取决于鞍隔孔的大小,正常高度<8mm,青春期结节部可增生。 神经垂体分正中隆起、垂体柄和垂体后叶。垂体柄径线<4mm。垂体后叶正常呈新月形或结节状高信号,可发生偏位。 正常垂体的高度:矢状位和冠位都可测量。 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按照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6,8,10,12(mm)原则”:6mm:婴儿和儿童 8mm:男性和绝经后的妇女 10mm:哺乳期妇女 12mm:孕后期和产后妇女 垂体的血供 正常垂体的MRI动态增强强化特点:垂体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垂体双侧叶 正常垂体的CT强化特点: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垂体双侧叶 四、鞍区解剖与常见病 1、垂体腺:蝶鞍内,双侧对称

[专题]蝶鞍区域病变影像诊断与分析策略

[专题]蝶鞍区域病变影像诊断与分析策略 本帖最后由 xuyinsheng66 于 2011-6-18 16:20 编辑 解剖定位的策略与分析步骤: 1、首先识别垂体腺与蝶鞍。 2、明确病变是位于鞍内、鞍上、鞍下、鞍侧。 3、如果位于鞍内,蝶鞍是否扩大。 4、一旦肿块定位明确,分析病变影像特征:囊性?实性? 5、有无异常血管。

6、有无钙化。 7、建立鉴别诊断。 6 天前上传 下载附件(14.2 KB) 垂体腺 冠状位图像显示垂体腺位于鞍内,通常女性垂体腺略大于男性,女性腺体上缘饱满,男性轻度凹陷。起源于垂体的异常病变包括垂体腺瘤、Rathke’s囊肿、颅咽管瘤。 6 天前上传 下载附件(45.91 KB)

垂体柄 垂体柄下细上粗,垂直连接垂体腺与下丘脑,起源于胚胎残余,起源于垂体腺的病变同样可以发生于垂体柄。在儿童,生殖细胞瘤、嗜酸细胞肉芽肿,成人可以是转移瘤、淋巴瘤等。 垂体发育来自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 来自口咽膜外胚层Rathke’s囊,另一 部分来自下丘脑的漏斗,两者于胚胎第2 个月时融合。Rathke‘s 囊的前壁细胞增殖形成垂体前叶的结节部,结节部由 前叶突起围绕垂体柄生长而成,后壁不 增殖形成中间部。而下丘脑的漏斗由视

上核和室旁核细胞的轴突构成,自视交叉与乳头体之间的灰结节下伸,呈中空结构逐渐变细延续为漏斗茎,同结节部合成垂体柄。垂体柄上端膨大形成正中隆起与灰结节相连,向前下走行,经鞍隔孔进入鞍内与垂体后叶相连接,腺垂体结节部环绕其两侧。正中隆起是下丘脑与腺垂体间血管联系的重要部位。 6 天前上传 下载附件(14.02 KB) 视交叉 视交叉是鞍上池又一重要结构。像横行“8”字。属于神经胶质组织,起源于该部位最常见肿瘤为神经胶质细胞瘤。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肿瘤是指位于鞍区的肿瘤,鞍区位于颅底的中央部位,是脑下垂体和松果体所在的区域。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放射性核医学方法等。下面将对鞍 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描述。 1. MRI影像表现: (1) T1加权像:在T1加权像上,脑脊液(CSF)呈明亮信号,正常垂体呈低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明亮信号。鞍区肿瘤的信号强度取决于其组织成分,如脑膜瘤和生殖细胞瘤通常表现为等或低信号,而垂体腺瘤多数呈高信号,并可呈包膜型、囊变型或实性型。 (2) T2加权像:在T2加权像上,脑脊液呈暗信号,正常垂体 呈高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低到高不等的信号。相对于T1加 权像,T2加权像更有助于显示肿瘤的边界和包膜。 (3) 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加权成像利用水分子在组织 内的自由扩散来产生图像,对于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几乎所有的鞍区肿瘤在DWI上呈高信号,而正常垂 体则呈低信号。 (4) 造影增强:磁共振造影增强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 构的关系,包括肿瘤的包膜、囊变、坏死或出血等特征。通常使用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可以使肿瘤的强化增加,从而使肿

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更加明显。 2. CT影像表现: (1) 平扫CT:平扫CT主要用于显示骨骼结构,如蝶鞍的形态、大小和形变等。由于鞍区肿瘤通常不发生骨质破坏,因此平扫CT对于鞍区肿瘤的检出率有限。 (2) CT增强:蝶鞍增强CT能够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包膜 和囊变等特征。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可呈现肿瘤的强化程度和分布特点。 3. 放射性核医学方法: (1) 甲氨蝶呤(99mTc-MIBI)显像:甲氨蝶呤显像能够显示垂 体腺瘤和部分垂体腱膜瘤,但对于垂体室管膜的病变则无法显示。 (2) 白血病脑腰液显像:该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鞍区来源的 脑脊液恶性肿瘤的转移情况。 综合上述,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在MRI上,脑 脊液信号正常、垂体信号低、肿瘤信号高;在CT上,主要显 示骨骼结构变化;在放射性核医学方法中,可观察到甲氨蝶呤显像和白血病脑腰液显像等特征。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鞍区肿瘤。4. 鞍区肿瘤的常见类型和特点:

[神经影像]“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颅咽管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 (建议收藏)~~~ 颅咽管瘤 【临床表现】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高峰为8~12岁),亦可在中老年人(高峰为40~60岁)中出现。儿童及青少年以发育障碍、颅内压增高为主;中老年人以视力障碍及垂体功能紊乱为主。 【MRI表现】 (1)肿瘤好发于鞍上区,鞍旁少见,为鞍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 (2)MRI信号复杂,变化多样。典型的囊实性肿块的囊性部分信号混杂,与病灶内蛋白质、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可出现不同信号的液液平面。实性部分或囊壁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相对囊内容物呈低信号。 (3)肿瘤多向上后方或向下生长,其下缘可见受压变扁的垂体结构,邻近器官如视交叉、海马等可见受压移位征象,第三脑室、室间孔等受压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4)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部分均匀或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并可在肿瘤下缘见线样明显强化的受压垂体(图1)。 图1颅咽管瘤 A、B.分别为横断面及矢状面T1WI,鞍上区不规则肿块,呈短T1、长T2信号为主,境界清楚;C.矢状面T1WI,肿块前下方见有实性成分,呈稍低信号;D.增强扫描矢状面,示病灶前下方的实性成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好发于儿童的鞍上囊实性肿块,CT见囊壁呈蛋壳样钙化是特征性表现。MRI示囊性部分信号混杂,出现高信号时较为特征。增强扫描

囊壁及实性部分均匀或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可见正常或受压垂体。 2.鉴别诊断 (1)垂体瘤:鞍内肿块,可见蝶鞍增大、鞍底凹陷、侵犯海绵窦,向上生长典型者呈“束腰征”。正常垂体结构多被完全破坏而不能显示,内部钙化少见。 (2)鞍区脑膜瘤:多见于蝶鞍前床突附近或两侧蝶骨嵴,宽基底,邻近颅骨多呈骨质增生改变,增强扫描多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其长轴极少向后倾斜,而颅咽管瘤长轴多向后倾斜。 (3)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多为短T1、长T2信号,抑脂信号减低,边缘光滑锐利,囊壁极少有强化;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见缝就钻,DWI呈明显高信号,T2 FLAIR上病灶内可见絮状稍高信号影。

蝶鞍及鞍旁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正常解剖 蝶鞍前界为鞍结节和前床突,后界为鞍背和后床突。鞍底一般厚约1mm 或更薄。蝶鞍的侧界为海绵窦。海绵窦是眼静脉、大脑中和下静脉以及蝶顶窦的静脉引流通道。海绵窦向后经岩上窦引流至横窦,或经岩下窦引流至颈内静脉。两侧海绵窦可经鞍隔下的互联窦(intercomcunicating sinus)相通。蝶鞍的顶鞍隔中心有一开口,漏斗由此进入垂体窝。海绵窦的内侧壁由蝶骨侧壁的骨膜构成。第三、四以及第五对颅神经的第一、二支经中颅窝进入各自的不完全附着于海绵窦内壁的神经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沿海绵窦的内下部走行,伴行有交感神经纤维。第六对颅神经出邻近岩骨尖的DoreIIo’s 管(颞骨外展神经管)进入海绵窦,邻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外下方走行。 下丘脑是位于丘脑前下方的间脑的最腹侧部分,前为视交叉,外为视束,后为乳头体。漏斗从下丘脑延伸到视交叉和灰结节之间。下丘脑的腹侧突起和第三脑室隐窝构成漏斗。 垂体前叶由Rathke’s 囊的前壁生发而来,由结节部、中间部和末梢部构成,能分泌各种激素。神经垂体由垂体柄(正中隆起和漏斗)和神经叶以及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的最初储存部位构成。 下丘脑-垂体接受由垂体-门脉循环的门静脉发出的穿枝毛细血管襻的血供。这些毛细血管缺乏血脑屏障而有小孔,可允许分泌物直接进入循环。颈内动脉的垂体上支供应这一毛细血管网。成像技术 CT 和MRI 均可用于鞍区的评估。MRI 是最佳成像技术。冠状面成像最利于显示鞍区的结构。矢状面是对冠状面的补充。推荐高分辨率薄层(3mm)冠状面和矢状面平扫、增强T1WI 为最佳。T2WI可用作补充。虽然大部分腺瘤的检出不需要增强,但如不增强,一些小腺瘤可能无法发现。推荐使用0. 05 mmoI / kg(半量)的DTPA,可提供很好的垂体强化和最佳的对比区别。薄层冠状面梯度回波动态成像,在最初几分钟可有助于微腺瘤的检出。 正常影像表现 63%的新生儿的垂体明显上凸,反映了新生儿期显著的代谢和激素活动。75%的正常新生儿和两个月以下的婴儿的腺垂体与桥脑相比在T1WI 呈高信号。垂体后亮点可见于2 / 3 的健康婴儿。1 岁以内,可观察到正常垂体高度持续增加。随时间的推移,垂体高度保持恒定,其轮廓显著变扁。 青春期,两性的垂体均可有短暂的增大:女性的垂体上缘上凸可呈球形,而在男性中一般无此发现。这些变化发生在最大激素分泌期,是垂体正常的生理性肥大。生理性肥大亦可见于30%的中枢性性早熟儿童。生理性肥大还可见于孕期,每周约增加0.1mm;同时,垂体更凸,T1信号强度增加;垂体柄亦可能增粗,但直径不能超过4mm。虽然垂体在孕期可能不会超过 10mm,12mm 可为正常产后期的上限。垂体大小应在产后第一周以内恢复正常。哺乳对于垂体恢复到正常大小无明显影响。 垂体亮点 在T1WI 上,常可于蝶鞍后部见到一片稀疏的高信号区,称为亮点(bright spot)。考虑为神经内分泌囊泡内的ADH导致了垂体后叶的短T1信号。 亮点的出现,表示神经垂体功能正常;然而,在10% ~ 20%的正常人可缺乏。在7 个月和85 岁之间,亮点的发现率随年龄每年约下降1%。垂体或下丘脑肿瘤,医源性或创伤性垂体柄截断,结节病,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均可中断正常ADH 从下丘脑的转运而导致中枢性尿崩症。这导致激素原在中断部位附近的神经分泌囊泡内累积,使局部呈短T1信号。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是最常见的鞍内肿瘤,占所有颅内新生物的10% ~15%,估计发生率为2. 7% ~ 27%。腺瘤在育龄期女性的发生率增加,两性发生率相当。生长缓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