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

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进行构成特性分析

2了解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

1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P3

(1)按列车运营组织方式划分P3

(2)按运能范围及车辆类型划分P3

(3)市郊铁路、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的特点P3-P7

2城市轨道交通的特征P8-P10

3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P11

城市土地利用分析、轨道交通客流调查与数据处理、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及预测、客流预测后评价

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

本章重点:

1了解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2了解土地利用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

3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知识点:

1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1)与城市形态对应的土地利用模式主要有同心圆模式、善行模式、多核心模式三种,以扇形和多核心模式较为理想和合理。P21

(2)交通与土地利用互为因果关系,交通设施的建设拉动沿线的土地利用;相反,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人们出行活动的变化,从而诱发交通的生成,促进交通设施的建设。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循环作用于反馈关系。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市内交通运输需求,道路即交通设施的改善反过来改变土地利用的强度和模式,其主要矛盾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P25

2土地利用对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的影响P32- P35

(1)沿线土地用地类型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的关系

(2)两类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其客流需求量关系

(3)潮汐客流与沿线土地利用的关系

3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P37- P38

(1)改变土地利用性质

(2)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4常见土地利用模型P41

土地利用模型是描述地区内部经济活动的选址行为及其作用结果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分为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预测模型是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对各种经济主体的选址行动结果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跟踪模型。优化模型是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社会效益目标最大化所对应的土地利用状况。

汉森模型、劳瑞模型、最优化模型

第三章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分析概述本章重点: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

2了解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的特性

知识点:

1城市轨道交通需求产生的原因P47

城市化趋势及经济的集聚发展、能源紧张、效率和安全、环境问题

2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P49-P53

(1)城市土地利用分析

(2)轨道交通客流调查与数据处理

(3)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及预测

(4)客流预测后评价

3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分析的作用P53

4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分析的步骤P54

第四章城市轨道交通调查

本章重点:

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调查的概念、目的、种类和作用

2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调查的分类和内容

3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调查的各种新技术

知识点:

1交通调查的概念P57

是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和,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2交通调查的目的和作用P58

交通规划中的交通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交通规划提供全面、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准确分析规划区域交通现状,对交通规划涉及的经济、运输、交通量等做出准确可靠的预测,并且制定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并且与交通需求相适应的交通规划方案,达到规划工作指导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目的。

(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

(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依据

3城市轨道交通调查的种类P59

为了明确人们出行活动的性质而进行的调查,此类调查称为居民出行调查,调查重点是居民出行的起讫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以及停车情况等。主要以城市综合交通为对象,为预测交通需求量而进行。

4城市轨道交通调查的内容P59-P62

在进行交通规划时,主要对规划区域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设资金、轨道交通客流影响等五个方面做出真实、全面、系统、客观地调查。

具体论述看书

5 RP调查和SP调查的特点比较P65

6城市轨道交通调查抽样的方法P73

简单随机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多阶段抽样法

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

本章重点:

1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概念及形成机理;

2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时间与空间分布;

3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4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方式与特点。

本章知识点考点多,需要仔细复习!

知识点:

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概念及形成机理P79

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流量主要包括趋势客流量、转移客流量和诱增客流量。趋势客流量指轨道车站及沿线正常增长的客流量;转移客流量指由于轨道交通具有速达、准时、安全、可靠、方便等优点,原来主要由地面常规公交和自行车等方式承担的全市性比较集中的中、长距离客流转移到轨道交通;诱增客流量指轨道线路建设促进沿线土地开发、人口集聚、区域之间可达性增加、服务水平提高、居民出行强度增加而诱增的客流。

轨道客流的形成是建立在城市空间分布,不同区域之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弱演化及发展特点,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各种客运方式的特点、最佳服务距离和相互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出行者的经济能力和思想价值观基础上的。

2城市轨道交通时间分布有哪些特征P80-P83

网络化轨道交通客流时间上的动态特性是指客流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一日内、一周内、一季度以及突发事件时的变化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轨道交通客流的时间分布与城市居民出行时间的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变化,轨道交通小时客流量呈起伏状分布,分别有早高峰和晚高峰两个高峰期。轨道交通车站一日内的乘降量也有类似的起伏状分布。位于市中心和商业区的车站乘降客流的峰值和平值差异较小;位于居民区的车站早高峰的上客量明显偏大,下客量较小,晚高峰与之相反;位于就业区的车站早高峰下客流量偏大,上客流量则很小,晚高峰也正好有相反的分布。

(2)全日客流量在一周内的变化

由于人的活动规律是以周为循环的,星期天(双休日)大多数人休息在家,在以通勤、

通学客流为主的轨道交通线路上,客流量有所减少;而在连接商业网点、旅游景点的轨道交通线路上,客流有所增加。

(3)其他客流量的变化

在一年内,客流还存在季节性的变化,比如由于梅雨季节和学生复习迎考等原因,6月份的客流通常是全年的低谷。另外,在旅游旺季,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增加又会使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增加,短期性客流量突增通常发生在举办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或遇到天气骤然变化的时候。

3城市轨道交通五种客流小时分布类型P81

(1)单向峰型。轨道交通线路所处的交通走廊具有明显的潮汐特征,车站位于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射线上或周边地区用地功能性质单一时,车站客流分布集中,有早晚错开的一个上车高峰和一个下车高峰。

(2)双向峰型。车站位于综合功能用地区位时,或是轨道交通网络的环线换乘车站上,其客流分布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分布一致,有两个配对的早晚上下车高峰。其基本客流主要由工作性客流而构成,在一天的运营时间内出现早、晚两个客运高峰。

(3)全峰型。轨道交通线路位于用地已高度开发的交通走廊,或车站位于轨道交通大型换乘站或公共建筑、设施高度集中的地区时,客流分布无明显的低谷,双向上下车客流全天都很大。

(4)突峰型。车站位于体育场、影剧院等大型公用设施附近,演出节目或体育比赛结束时,有一个持续时间较短的突变的上车高峰。一段时间后,其他部分车站可能有一个突变的下车高峰。

(5)无峰型。当轨道交通本身的运能比较小或车站位于用地还没有完全开发的地区时,客流无明显的上下车高峰,双向上下车客流全天都较小。

4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分布P83

从城市化发展的轨迹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中心城市集聚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中心城市再改造化。

5 大客流及其组织方法P85- P86

大客流是指车站在某一时段集中到达的,客流量超过车站正常客运设施或客运组织措施所能承担的流量时的客流。

一般情况下,大客流出现的地点主要有:(1)与其他交通方式相连接的地铁站,如与火车站、大型汽车站相连接的地铁站;(2)地铁换乘站;(3)与地铁沿线景点和商业中心相连

接的车站。因此在大客流出现时的运营组织方法有:

(1)增加列车运能。

(2)做好进站客流的组织工作。

(3)出站客流组织工作。

(4)采取临时疏导措施。

(5)特大客流应急措施(三级客流控制方法)。

6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内部与外部因素P86-P92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外部因素

(1)城市发展规模和经济水平

(2)沿线土地利用性质及开发强度

(3)城市未来发展规划

(4)出行者特征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内部因素

(1)轨道交通线路网络

(2)地铁票价

(3)票制的影响

(4)行车间隔

(5)车辆供给

(6)地铁系统服务水平

(7)轨道交通衔接

(8)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9)其他不确定因素

7城市轨道交通内部换乘站特点P94

(1)封闭性

(2)串联性

(3)设施布置受到诸多限制

(4)客流密集和不均衡性

8城市轨道交通内部换乘站布局几种模式的特点P96

(1)岛岛换乘中的结点换乘方式只有1个换乘点,换乘结点受两个车站站台宽度的限制,基本没有布置换乘电动扶梯的条件,适用于换乘量小的换乘组织。若换乘量增加,则需

辅助通道换乘、站厅换乘等其他方式。

(2)岛岛换乘中的站厅换乘形式可沿站台设置多个换乘点,分散不同换乘方向客流。换乘站厅能容纳较多的换乘客流,最大换乘量受换乘结点(换乘楼梯宽度,换乘通道长度、宽度,换乘大厅面积等)的制约。

(3)侧侧换乘有4个换乘点,每个换乘点要承担2个换乘方向,换乘客流分散。采用结点换乘形式就可满足较大的换乘客流,换乘布局比较理想。

(4)岛侧、侧岛换乘都有2个换乘点,换乘客流介于岛岛和侧侧换乘两者之间。

(5)上下式和同层平行式的同站台换乘可解决4个换乘方向的换乘客流问题,其余4个方向的乘客须通过站厅换乘。同台换乘不受结点面积制约,可满足最大的换乘客流。

9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内部几种换乘形式的功能特点、优缺点P97

表5-3,表5-4

10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内部客流分析P100

(1)内部客流基本特征

(2)换乘乘客交通特性

1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包括哪些?P111- P114

主要包括其线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线路的衔接、其车站与交通方式车站的换乘衔接和与私人交通衔接三个方面。

12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的因素?P114- P115

(1)衔接距离和时间

(2)轨道出行乘客的社会经济属性

(3)出行目的

(4)各种交通方式的服务水平

(5)道路交通状况

(6)轨道线路网络的完善程度

13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站的主要功能P116

主要功能就是对接驳站的到、发客流按不同的目的和方向,实现“停车、换乘、集散、引导”四项基本功能。

第六章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本章重点: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意义。

2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一般性原则。

3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方法及预测步骤。

知识点:

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概念P126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科学预测各目标年限轨道交通的断面流量、站点乘降量、站间OD、平均运距等反映轨道交通客流需求特征的指标。2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一般性原则P127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4)系统化和合理化的原则

(5)强调理论先进性的同时,注重数据积累

(6)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3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针对不同城市的具体性原则P129

(1)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和分布特点

(2)城市的地形特点

(3)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

(4)城市的地理位置、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特点

4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主要内容P129

(1)预测条件的界定

(2)远期年份运输需求总量及分布预测

(3)不同建设方案下不同方式分担结构及网络分配结果

(4)客流预测的灵敏度分析及评价

5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步骤P130

(1)确定城市轨道交通预测的区域范围

(2)收集并分析与项目相关的基础数据

(3)选择客流预测的方法,建立客流预测模型

(4)选择并标定预测模型涉及的相关参数

(5)预测模型的应用

(6)客流预测灵敏度分析

(7)客流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8)需求预测方案的确定

6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阶段P131

(1)线网规划阶段

(2)可行性研究阶段

(3)项目总体设计阶段

7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理论体系P132

(1)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的关系理论

(2)客流转移理论

(3)客流规划理论

8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中集计模型和非集计模型对比P137

表6-1模型对比

9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评价标准P150

(1)客流预测的依据和背景资料来源清楚,有据可查;

(2)客流预测的技术路线清晰,选用的参数经过推算论证、纵横比较,相对合理;

(3)客流预测的年限和范围正确,对己建或规划的线路关系明确;

(4)客流预测的内容完整,数据齐全,对预测成果经分析论证,从量级上宏观判断,基本可信;

(5)对预测客流进行敏感性分析,波动幅度较小。

第七章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生成

本章重点:

1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生成的定义及其在四阶段法中所处的地位;

2了解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生成的因素;

3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生成的预测方法。

难点知识:

1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生成预测方法的过程及各种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

2针对常用出行生成预测方法的不足建立的新的出行生成预测模型的过程及其合理性分析。知识点:

1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生成的定义P152

城市居民出行是指居民为完成某一目的,使用某一种交通方式,耗用一定的时间从出发地点经某一路径到达目的地的位移过程。另一种定义,城市居民出行是指城市常住人口起终点均在城市内部的出行。

2城市轨道交通常用的出行生成预测方法P156-P163

(1)关于出行生成预测常用的代表性方法有:增长率法、原单位法、交叉分类分析法、出行率法、函数模型法和指数平滑法等预测方法。

(2)分析总结各方法的优缺点

3新建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生成预测模型P164

(1)模型的总体思想

将城市轨道交通各个交通小区按土地使用类型进行分类,分别进行出行生成预测,将各个预测结果进行合成,即可得到该小区总的出行生成量。不同的交通小区由于其使用性质的不同,对客流的产生和吸引程度也大不相同。又由于能源、环境、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交通小区的开发不是一个无限制的过程。体现其开发强度的明显指标就是交通小区的土地使用规模和强度。

(2)模型的基本假定

旧的交通小区的建筑物使用性质在规划年内不会发生变动,只是在规模上的增减;而对于新的交通规划小区,根据小区将来的用地性质、开发规模,与现状交通小区进行类比,从而达到交通出行生成预测的目的。

(3)模型的影响因素

土地使用类别(商用、住宅、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呢、政府部门、旅游景点等)、企业规模、居民收入水平、交通供给水平(就是指城市不同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规模和服务水平)、不同条件(平时,假日,气候条件,年龄)的为出率以及在规划年限内新区的开发规模和对旧城区的改造力度等。

(4)模型合理性分析

所建立的模型,是先将交通小区进行细化为不同的调查小单元,并将性质相同的单元进行归类,有利于小区调查的方便和预测精度的提高。在出行生成预测分析时,不依赖于人口增长率或某社会经济指标的增长率,而是以小区的开发强度作为出行生成的主要研究指标,符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模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直接对调查到的数据进行利用,没有对数据进行诸如分类、分层的加工,更加符合交通出行的实际情况。

第八章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分布

本章重点:

1掌握出行分布的方法模型;

2了解各种方法的模型、特点及其应用。

知识点:

1出行分布预测的概念P172

出行分布预测是指从起点小区到终点小区的交通量预测,是利用各交通小区产生量和吸引量求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分布量,即OD矩阵。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出行分布预测应本着以下原则:

(1)认为总的日出行产生量与出行吸引量相等,即认为居民的出行都是当日返回的。考虑规模极小的跨范围长距出行对解决问题没有贡献,只会使问题变得复杂;

(2)由于轨道交通的引入,会引起城市交通网络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同时因为轨道交通规划期很长,所以这一变化因予以充分的注意。

2城市轨道交通常用的出行分布预测方法P173-P173

分布交通量的预测模型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

(1)增长率法,包括常增长率法、平均增长率法、底特律法(Detroit Method)、福莱特法(Fratar Method)以及佛尼斯法(Furness Method)等;

(2)综合模型法,它从交通分布的实态分析中,得到OD量的分布规律,并将此规律用数学模型来表现,然后用实测的数据标定模型中的各系数,最后根据所标定的模型预测交通分布量。包括重力模型法、介入机会模型等;

(3)其他模型,如系统平衡模型法、随着交通分布预测研究而新产生的模型。

3增长率法与重力模型法各自优缺点P177、P182

增长率法特点:

优点是:

(1)结构简单,实用的比较多,不需要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

(2)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日交通量等的预测,也可以获得各种交通目的的OD交通量;

(3)对于变化较小的OD表预测非常有效;

(4)预测铁路车站间的OD分布非常有效。这时,一般仅增加部分OD表,然后将增

加部分OD表加到现状OD表上,求出将来OD表。

缺点是:

(1)必须有全区的OD交通量;

(2)对象地区发生如下大规模变化时,该方法不适用:将来的交通小区分区发生变化(有新开发区时);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发生变化时;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时。

(3)交通小区之间的交通量值小时,存在如下问题:交通量为零,那么将来预测值也为零;较低的OD交通量,将来的预测误差将被扩大。

(4)预测结果因方法的不同而异,所以在选择计算方法时,需要先利用过去的OD表预测现状OD表,比较预测精度。

(5)交通量仅用一个增长率表示缺乏合理性。

重力模型特点:

优点是:

(1)直观上容易理解;

(2)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

(3)特定交通小区之间的O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

(4)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

缺点是:

(1)重力模型仅仅是将物理法则简单直观上容易理解;

(2)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地应用到社会现象,尽管有类似性,需要更加贴合人们出行的方法;

(3)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

(4)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

(5)求内交通量时的行驶时间难以给出;

(6)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有夸大预测的可能性;

(7)利用重力模型计算出的分布交通量必须借助于其它方法进行收敛计算。

4出行分布修正的相关度法修正算法的步骤P190

Step1:根据观测出行分布矩阵确定各个小区的区内出行、区间出行所占的份额,分别记为和,分别表示i交通区区内出行、区间出行所占总量的比例。

Step2:对各个小区之间的相关性的确定。

Step3:按行(列)计算需要修正的各个小区的出行分布量。Step4:列(行)平衡。

第九章城市轨道交通方式划分

本章重点:

1了解交通方式划分的定义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

2掌握交通方式划分的计算步骤并掌握轨道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方法;

3了解基于竞争策略的交通方式划分的思路与模型。

难点知识:

1交通方式划分的方法与计算步骤;

2基于竞争策略交通方式划分方法的思路与模型。

知识点:

1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分析P194

(1)出行者特征:

个体车辆(小汽车、摩托、自行车等)的拥有和(或)使用权、家庭结构(年轻夫妇、有子女家庭、离退休家庭、单身家庭等)、收入高低、其他个人特征(年龄、体质等)(2)出行的特征:

出行目的、出行的时段、出行的距离

(3)交通设施的特征:

相关出行时间、相关出行费用、可供停车的场地和停车费用、出行的舒适性和方便程度、可靠性和准点性、安全性

2交通方式划分计算步骤P200

(1)交通网的设定

(2)交通服务水平的设定

(3)各个交通方式分担率的计算

3轨道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方法P202- P206

集计模型:转移曲线法、函数模型法、损失最小模型

非集计模型:Lgoit和Probit类模型方法

总结各方法的特点或优缺点

4竞争策略交通方式划分的定义P207

竞争策略交通方式划分是指在分析包括轨道交通方式城市客运交通结构时,根据城市各

种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竞争关系将其划分成不同策略结构层次,两两比较分析,综合采用分担率曲线法和Logit函数模型确定各种交通方式的合理比例,并在全过程中体现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宏观控制性作用。

5 争策略方式划分模型P208

第l策略层次交通方式划分是求解非竞争类OD和竞争类OD。选取特定距离下各类交通方式出行数占此距离总出行数的出行比例。

第2策略层次交通方式划分是确定个体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方式和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组成的交通方式的分担比例,从而分别确定两者的OD矩阵。

第3策略层次交通方式划分是①细化个体车辆(私人小汽车、摩托车、单位车、出租车等)交通方式为出租车OD矩阵和其他个体机动车OD矩阵两大类。②求解对立竞争类中单一采用自行车交通方式OD矩阵与合作竞争类OD矩阵。

第4策略层次交通方式划分是对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合作竞争”的分额(即分担率)的预测。

第十章轨道交通流分配

本章重点:

1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流分配的基本概念;

2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的特点;

3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均衡分配、非均衡分配的模型。

难点知识:

1城市轨道交通流分配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2城市轨道交通流客流分配特点与原理;

3Wardrop第一原理与第二原理;

4城市轨道交通非均衡分配模型。

知识点:

1城市轨道交通流分配的基本概念P194

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OD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的交通流量、所产生的OD费用矩阵,并据此对城市交通网络的使用状况做出分析和评价。

2轨道交通客流分布与道路交通分配的区别P217

研究对象不同、节点性质不同、网络构成不同、流量与速度的关联性不同、对出行时间认知程度不同、路径选择影响因素不同

3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计算的特点P218

首先,轨道交通网络乘客出行时对于各个路径的出行成本信息基本完全预知,能够根据掌握的信息选择总成本最小的路径出行。另外,轨道交通网络上的各个路径客流量对于出行成本的影响不是体现在客流量的增加对于列车运行时间的影响,而是体现在乘客在车站的拥挤效应,即由于列车的容量限制而导致的乘客的过饱和延迟上。

4Wardrop平衡原理应用条件P218

Wardrop提出第一原理定义是:在道路的利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径路时,网络将会到达平衡状态。Wardrop提出的第二原理:系统平衡条件下,拥挤的路网上的交通流应该按照平均或总的出行成本最小为依据来分配。第一原理主要是建立每个道路利用者使其自身出行成本(时间)最小化的优化模型,而第二原理是旨在使交通流在最

小出行成本方向上分配,从而达到出行成本最小的系统平衡。第一原理反应了道路用户选择线路的一种准则。按照第一原理分配出的结果应该是路网上用户实际径路选择的结果。而第二原理则反映了一种目标,即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分配最好。

5 几种非均衡分配模型思想与优缺点P220- P223

全有全无分配方法

增量分配法(容量限制-增量分配、容量限制-迭代平衡分配)

迭代加权法

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TDM Transport Demand Management 概念 减少交通总量、促进人们的移动向更可持续的交通模式发展的所有政策和措施。 目标 (1)减少交通对环境或公众健康的负面效果; (2)减少交通拥挤; (3)通过价格机制来得到额外的资金来改善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化运输 TDM的出发点 1减少交通运输总量(amount of transport and traffic) 2增加对私人小汽车的替代性 3降低私人汽车的吸引力 降低小汽车吸引力的方法:通过停车控制设备对停车进行管制。 1中心区停车点数量限制; 2停车区限制 3动态停车引导标志,减少寻找停车交通量。 交通需求管理的措施 (1) 停车控制与管理; (2)交通管制(实行单双号行驶计划等); (3)增加利于行人和公交优先的物理设施; (4)通过燃料、年度税收调节价格和费率; (5)通过设限界、发放许可收取拥挤费用; (6)通过土地利用开发控制对交通用地进行限制 欧洲一体化规划的内容 政府制订政策和决策,让各方利益体参与各级决策; 建立地区联合体:统一规划,指导土地利用; 许多城市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居住与交通规划. 1在部分地区增大居住密度; 2平衡居住与商业区发展; 3在居民区内不提供停车用地,在步行500米处设停车场; 4增大巴士服务频率,它与短途自行车出行一起降低居民对小汽车的拥有量; 5共有/分享(car-sharing)车辆。 6通过“一张时刻表、一张价格表、一张票”吸引公交乘客 美国TDM的经验 1评价TDM有效性的指标是出行降低量。 2开辟新的公交服务不一定能满足降低就业区的出行需求的要求。 3在公交目前还没有成为交通解的地区(如居住密度稀疏的郊区),提供这类服务及制订支持策略对于吸引驾驶员到TDM计划中来并无太大效果。 4柔性工作时间、弹性工作时间与通讯技术本身不是显著减少车辆出行总量的最好方法。它们是减少高峰期出行量的方法。 5合乘是一个成功TDM计划的最常见手段,它可以减少道路上的交通量。 6停车费用及停车位对于出行决策有重要影响。 7许多TDM计划对非独自驾车出行提供各类补贴。 8出行计划的成功取决于对各类权限的控制。 TDM的发展方向

(完整版)交通控制与管理习题库

一、选择: 1.下列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可以在出行分布阶段实施的是(A) A.提供交通信息和路线导行 B.替代出行 C.可变方向车道 D.改变工作时间 2.交通感应信号的控制参数不包括(C) A.初期绿灯时间 B.单位绿灯延长时间 C.实际绿灯时间 D.绿灯极限延长时间 3.下列关于现代环形交叉口的特点说明错误的是(C) A.减少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锐角运行,提高行车安全 B.现代环形交叉口环内车流优先通行,入环车流必须让行与环内车流 C.车辆绕行距离短 D.增加行人步行距离 4.某交叉口定时信号是两相位信号,已知第一相位的绿、黄、红灯时间分别为32秒、3秒、30秒,则该定时信号的周期时长为( B )。 A.35秒 B.65秒 C.62秒 D.59秒 5.下列无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规则中不正确的是(B) A.支、干路不分的,非机动车让机动车先行; B.进入路口前要瞭望,让左方道路的来车先行; C.相对方向同类车相遇,右转弯的车让左转弯的车先行。 D.若相交道路有主次之分,则支路让干路车先行

6.下列无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规则中不正确的是( B D) A.支、干路不分的,非机动车让机动车先行; B.进入路口前要瞭望,让左方道路的来车先行; C.相对方向同类车相遇,右转弯的车让左转弯的车先行。 D.若相交道路有主次之分,则支路或干路车先到先行 7.为了提高允许存车地点的存车数量,应在路面上用标线划定存车车位,存车车位的布置方式中占用车道最宽的方式为(A)。 A.垂直式存放 B.平行式存放 C.斜角式存放 D以上三者一样宽 8.在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配时设计中,相位越多,周期损失时间则(B) A.越少 B.越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变化 9.快速道路周围的防声屏障位于(C)时屏蔽效果最好。 A.噪声源和接受者中间 B.靠近接受者 C.靠近噪声源 D.离接受者100m 10.下列不属于交叉口交通管理的原则的是(B)。 A.减少冲突点 B.设置导向岛增加合流角 C.公共交通优先 D.选择最佳信号周期,提高绿灯利用率 11.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联动控制中特有的控制参数是(C) A.周期时长 B.绿信比 C.相位差 D.有效绿灯时间

商业银行IT项目需求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IT项目需求管理研究 当今时代,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初见成效,金融行业随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正在深刻的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和消费形态。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把握住科技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软件项目管理,提升软件项目管理水平。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科学高效的需求管理能够减少需求提出部门与软件开发中心之间的矛盾;能够减少重复开发,降低研发成本;能够根据业务价值和优先级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能够帮助理清业务逻辑和系统逻辑,提高项目质量。可以说,需求管理是决定软件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商业银行的软件系统有专业性强、复杂性大、成本高企、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特点,面对庞大的产品创新需求,必须有科学有效的需求管理方法与之匹配,才能保证软件项目的质量,满足业务要求。本文针对C银行手机银行项目的需求管理方法进行优化研究和应用实践。 在理论层面,综合运用需求工程、CMMI和PMBOK等理论体系,对需求的获取、分类、控制、跟踪和变更管理等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梳理出适用于银行IT项目需求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工具方法。在实践层面,以C银行为样本,针对C银行在系统建设中需求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结合需求工程等理论工具,对C银行需求管理工作提出了三项改进策略:利用模型驱动方法组织高质量需求,维护需求基线加强需求变更管理,建立需求矩阵实现需求双向追溯。这三项改进策略分别针对需求管理在软件项目中的需求获取、变更管理和需求跟踪三个重要阶段进行优化。并在手机银行项目中进行实际应用。 最后通过对改进策略的应用效果分析,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相关经验,为手机银行项目后续工作以及C银行其他IT项目的需求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交通安全控制措施(正式)

交通安全控制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跨线施工期间,应提前与公路管理部门及当地交管部门沟通,按有关规定实行交通管制,要求车辆限速通过,同时派专人进行防护,负责交通疏导,确保公路交通安全畅通。在施工地点前设置好警示牌,提醒司机,设置防护引导设施确保车辆安全通过。 2.设置施工标志,限速标志、限高标志、道路作业警示灯:在河岸公路上,分别从前方、后方1.2公里开始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接下来依次为800、400、200米分别设置安全

警示标志、限速标志、安装频闪灯;根据施工情况在距离施工区300米开始设置交通导流标志墩,以及单行线标志,锥形标每5米设置一个;施工现场准备充足的照明设备,为过往车辆提供充足行驶照明度,并采取防眩处理。 3.施工前应征求公路管理部门对标志设置的意见,协调统一后再进行施工。 4.按要求设置告示、标志、标牌等设施,经常检查,保证现场的标识标牌处于正确合理位置,对车辆造成的移位或损坏的标识牌及时调整或更换,确保其到位、醒目,充分起到交通安全警示的作用。 5.实行定时巡检制度,检查安全设施和标志摆放情况,发现损坏或丢失的,及时更换补充。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对策

城市交通第10卷第5期2012年9月 摘要:针对单纯依靠提高交通供给的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导致大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剧增的问题,梳理并评析国内外各大城市的交通需求管理实践经验。首先,将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分为控制出行需求和引导出行方式两大方面。然后,从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相配合,以及交通影响分析的角度对控制出行需求进行分析。最后,从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调整出行时空分布三方面指出引导出行需求的具体方法,包括从限购和限用小汽车的角度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的策略;从轨道交通建设、公交线网优化、公交专用车道建设等方面提高公交服务水平的策略;从实行错时上下班、征收拥堵费等角度调整出行时空分布的策略。Abstract :It has been clear that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problem can not be solved,and can get worse,by increasing roadway capacity only though new roadway constructions.In this paper,the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 practice measures applied in China and elsewhere in the world are analyzed in two aspects:methods in controlling and direct-ing travel demand.Then,the measures that can reduce the travel de-mand includes combining the urban land use planning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traffic impact analysis(TIA).Finally,the paper propos-es the measures of directing the travel demand in three parts:promot-ing reasonable usage of cars,improving services leve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and adjusting travel dem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The strategies of restriction car sale and usage are introduced in order to meet reasonable demand.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ser-vices leve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are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transit network optimization and bus-lane construction.The method of con-gestion pricing and time adjustment are analyzed to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travel demand. 关键词:交通管理;交通需求管理;出行需求;交通方式 Keywords :traffic management;travel demand management;travel de-mand;travel modes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伴随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现。交通拥堵加剧、交通事故频发、交通环境恶化已引发各大城市的共同关注。探寻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成为保障城市交通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纵观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交通问题治理历程,不难发现由于城市空间和资源有限,仅依靠大规模道路建设等增强交通供给的手段,已难于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引导居民合理出行,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实现交通供需平衡,保障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交通需求管理层次体系 交通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改变客货运输时空布局方式,改变出行者的出行观念和行为,从而实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其目的并非限制出行,而是通过有限的交通网络,使出行者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逐渐通过与交通规划相结合实施交通需求管理。进入21世纪,交通需求管理开始在中国部分城 胥耀方,邵毅明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重庆400074) Xu Yaofang,Shao Yim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Urban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 Strategy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对策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论与实践分析Word版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管理学论文一.基本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我们称之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我们称之为高级需要。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幅图片 这幅图片呈现的是一个金字塔形,塔的最低端是生理需求,接着往上依次是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最顶层是自我实现。这个金字塔显示的就是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类的五个需求层次。每个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

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如金字塔旁的注释说明,人们停留在温饱阶段时最迫切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温饱已得到满足后生活水平达到小康阶段时我们开始迫切追求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

在上述的需求都已满足的情况下即我们达到富裕阶段的时候我 们最迫切的需求则成了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的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求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一句话,就是我们的需求是外在的物质需求逐渐转向内在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温饱阶段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做是物质需求,而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的需求我们称之为精神层面的需求。 二.每一层次的具体含义(从塔底至塔顶来看) 一.生理需求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对食物、水、呼吸、睡眠、生理平衡、分泌、衣、住的需求。这些需求(除性以外,有些人认为性的需求应该归于生理需求,在这里我更加偏向于将性的需求归类于高于温饱阶段的需求,后续的文章中将会提到)中任何一项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征程的运转。换言之,如果缺少这些需求的满足,人类的生命将因此而受到威胁。所以说,缺少了生理需求人类将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是最基本的需求,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去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到足够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此时,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了的时候,这些曾经是激励因素的需求将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缓解交通拥堵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缓解交通拥堵综合措施(草案)》中提到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重点区域停车收费价格等我认为都是必要的。同时,为缓解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和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为转变北京市交通发展模式赢得时间,《草案》提出了继续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我认为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从中长期的时间跨度来看,这些措施仍难以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题,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缓解交通拥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交通拥堵是大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程度往往与城市规模及空间形态有关,世界各地规模相似的城市其交通拥堵状况也基本相同。北京现有城市人口已达2000万左右,机动车数量接近420万辆,每年还以50万辆车的速度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多年来北京市区以原紫禁城为中心“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从未改变,这两方面问题在时间上的累积和空间上的叠加,使北京市现阶段所面临的交通问题和解决交通拥堵的难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是大城市交通与其他城市间交通的特点不同,向心交通需求巨大。北京市主要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吸引了大量的车流和人流,城市中心区有限的空间与日益增长的向心交通特别是小汽车交通形成了难以调和的供需矛盾。国外曾作过伦敦中心区的模拟测算,即使把伦敦中心区所有的建筑架空,下层全变成道路,也不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由此

交通组织措施(完整版)

1.1交通组织措施 1.1.1交通组织原则 为顾及社会影响,交通组织方案要做到:减少堵塞,确保畅通,安全施工。具体原则如下: (1)保持现状交通的原则。维持好现有交通,保证车辆畅通,不随意封路,不随意占用行车道。 (2)自然分流与管制分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广告宣传和交通管制,做到科学合理的分流车辆。施工路段前后有关交叉路口要设置明显的交通指示牌,引导车辆行驶,调节各线路交通量。 (3)交通大于施工的原则。施工前要先做好交通组织方案,通过有关部门批准后,先试行一段时间,经检验切实可行后再正式实施。 1.1.2交通组织目标 (1)施工期间内,全线不断流、合理分流。 (2)施工期间,各施工段外围分别封闭,在端部设置进出口。 (3)不出现因施工造成的重大拥堵。 (4)施工范围内设置应急车道并保证其畅通,在发生施工路段拥堵时,负责交通组织的专职管理人员及协管员应在10分钟之内到场疏导,并采取有效手段。 1.1.3交通组织管理体系

1.1.4交通组织计划 施工运输车辆基本属于大型货车,为降低其行驶过程中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对其行驶时间、行驶空间加以限制,具体如下: (1)施工车辆的材料运输尽量在夜间进行,基本保证错开高峰时段进行,砼运输车除外。 (2)施工车辆的通行、停靠尽量利用施工围挡内的空间。靠中央围挡的内侧车道作为“施工优先车道”,非高峰期施工车辆在此车道行驶、停靠,高峰期施工车辆不占用围挡外车道,提供给社会车辆通行。 (3)做好施工运输车辆车况、行驶路线等管理工作,施工运输必须服从城市特殊时期交通需求。 1.1.5交通组织措施 (1)成立交通协调管理小组。为使交通组织方案全面落实、责任到人,与宝安交警大队、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一起成立相应的交通协调管理小组。 交通协调管理小组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工程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管理,审查及批准交通组织方案,协调有关单位、人员之间的关系,检查处理有关交通组织问题等。(2)安排10人以上担任交通协管员。协管员着反光衣,佩带值勤袖章,手拿红旗。其主要职责是对施工单位违章作业,影响交通安全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听从交警指挥,配合交管部门做好交通安全维护等工作。 (3)各施工队协调一致,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施工期间的交通安全工作。

武汉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建议

成绩 武汉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及措施建议 专业:交通工程 班级:1201班 学号:U201215679 姓名:胡松华 指导教师:刘有军 日期:2015年3月20日

目录 一、交通需求管理的概念 (3) 二、国外交通需求管理发展 (3) 2.1 美国TDM的实施 (3) 2.2 加拿大TDM的实施 (4) 2.3 欧洲TDM的实施 (4) 2.4 亚洲其他国家地区TDM的实施 (4) 三、国内交通需求管理发展 (5) 四、武汉交通需求管理研究 (5) 4.1 武汉实施TDM的必要性 (5) 4.2 武汉实施TDM的理论背景 (6) 4.3 武汉实施TDM的措施建议 (7) 4.4 武汉实施TDM的发展建议 (10) 五、结语 (10) 六、参考文献(References) (10)

一、交通需求管理的概念 交通需求管理,英文缩写为TDM(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 Traffic Demand Management,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就是为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道路资源的潜在功能,在扩建道路基础设施的同时,对城市交通需求实行最有效的调控、疏解、引导等管理措施,对城市客、货运出行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多方面有效管理措施,以期优化交通分布,减少交通需求总量,同时优化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和交通管理模式,防止和避免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资源的浪费,实现城市交通供需的总体平衡,从而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快速、可靠、舒适、经济与低公害地运行。 TDM 这种新的交通规划与管理思想与传统的、根据需求来调整供给的思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其基本思想就是从问题产生的根源上采取措施,一方面防止目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解决目前的问题。对交通系统而言,对于已经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不是仅仅等待着解决这些问题,而是从交通需求的源头着手,做好前期规划,采取合理的措施适当限制、引导需求,从而结合后期管理,使目前的交通系统通畅运转,并使交通系统可持续化发展。 二、国外交通需求管理发展 交通需求管理起源于美国,目前美国、欧洲各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等,围绕综合治理城市交通问题以及TDM对策,正在开展广泛的研究和运用。实践表明,TDM对策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能取得相当的效果。 2.1 美国TDM的实施 美国是小汽车发展模式的典型,人口密度较低、小汽车普及率高、人均道路面积高成为交通供需的基础。与其交通特点相对应,美国TDM政策更多关注私人小汽车,控制其交通出行量增长,而对于公共交通,美国大多数城市从政策层到执行层并没有刻意地去引导发展,只是适当地鼓励乘坐。近年来,美国各地TDM 已经渗入到交通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推行HOV制度、出行替代方式减少出行需求、鼓励实行可变工作时间、优先停车和停车换乘、收费调节等。 从美国20多年来TDM 的实施可以看到: (1)TDM 在日益增加的交通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实施的很多 法规中成功地采用了TDM计划来限制因新公司或商业开发产生的新的出 行。交通缩减条例(TROs)也要求所有新上大项目都要考虑采取TDM 措施。 (2)TDM 计划在缓解市区交通拥挤方面显示了巨大威力。基于公司的TDM 计 划有助于减轻局部拥挤、减少交叉口延误及停车场出口延误等。而TDM 措施与当地交通规划管理的结合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拥挤。TDM 作为一种 “平息交通”的措施,在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量、控制在居民区内超速驾

需求管理理论知识及需求管理工具介绍

需求管理理论知识及需求管理工具介绍 Marco Lee 2012-09-04

目录 一、需求有关概念综述 (3) 1)需求定义 (3) 2)需求分析概述 (3) 3)需求分析主要过程 (4) 4)需求分析的特点 (4) 5)需求开发的十种常用方法 (5) 6)需求建模方法 (5) 7)主要概念区分 (5) 二、CMMI需求开发过程 (6) 1)基本概念 (6) 2)需求调查方法 (7) 3)CMMI需求分析过程 (8) 三、需求管理工具介绍 (11) 1)Rational RequisitePro (11) 2)IBM Rational DOORS (11) 3)Borland CaliberRM (13) 4)Cloudtopo Topo (13)

摘要 需求是研发团队工作的起点,很多研发团队的开发过程混乱的源头都在于需求管理没有做好。本文就有关需要的概念以及几个需求管理系统,进行了论述。 一、需求有关概念综述 图1-需求分析组成部分 1)需求定义 通俗的讲,“需求”就是用户的需要,它包括用户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它是一个程序或系统开发工作的说明,表现形式一般为文档形式。按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的定义,需求是开发方和客户方就系统未来所达到的功能和质量所达成的一致约定和协议。 2)需求分析概述 需求分析活动或需求工程过程,在整个系统开发与维护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它贯穿于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存周期。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软件工程的子领域——需求工程 (Requirement Engineering, RE)。

需求工程,是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需求分析,确定需求客户,帮助系统 开发分析人员理解问题,评估可行性,协商合理的解决方案、无歧义地规约方案、确认规 约以及将规约转换到可运行的系统时的管理要求。 需求工程通过合适的工具和符号系统地描述待开发系统及其行为特征和相关约束,形 成需求文档,并对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演进给予支持。 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石。需求分析的过程包括了需求开发 和需求管理两个部分。整体需求工程过程在项目启动后开始,进行需求获取、分析、规划 定义和需求验证,并进行组织内外的需求评审,以确定需求基线,并在需求发生变更时, 重新进行需求的获取、分析、定义和验证评审,并对需求变更影响项进行相关识别、风险 应对、修改和跟踪。并对需求状态和变化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和测量汇报。 需求开发(RD,Requirement Development)指的是从问题收集、分析和评价到编写文档、评审等一系列产生需求的活动,这几个阶段的活动可以是相互独立和反复的,不一定非要 遵循线性的顺序。需求开发讲究的是用系统的方法获取真正的全面的能实现的需求。 需求管理(RM, Requirement Management)则是与需求直接相关的活动,即软件项目开 发过程中控制和维持需求约定的活动,主要包括:变更控制、版本控制、需求跟踪、需求 状态跟踪等工作。需求管理强调的是需求的确认以及需求变更的控制,其目的是确保各方 对需求的一致理解,管理和控制需求的变更,从需求到最终产品的双向跟踪。 3)需求分析主要过程 1)需求开发规程: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化定义和需求验证等操作过程。 2)需求评审规程:对完成的系统需求进行组织内外评审的过程; 3)需求变更管理规程:需求基线产生后对需求进行变更管理的过程; 4)需求跟踪管理规程:对需求进行状态跟踪和过程跟踪的管理过程; 5)需求的测量和分析:对需求状态和需求变化过程进行测量和分析评估的管理过程; 4)需求分析的特点 需求分析工作的复杂性及面临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需求描述的准确性问题;

北京道路现状

1.当前北京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症结分析 1.1北京城市交通的基本状况 截至1998年底,公路环以内拥有宽度6米以上的城市道路长度为1103.77公里,道路用地33.83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70公里/平方公里,用地率5.21%。其中,城区(二环路以内)路网密度为3.7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为11.71%。 北京市域内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2498公里,比1990年增长了30%,平均年递增率为3.3%。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8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30.72万辆。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为89.07万辆。在89.07万辆民用汽车中,客运汽车保有量为69.03万辆,货运汽车保有量为19.61万辆。 1998年末,全市拥有公共电汽车5572辆,运营线路322条,线路总长度达6174.5公里。拥有保养场8个,运营场22个,场站用地规模超过169万平方米,与十年前相比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乘车难,以及长期存在的车辆保养能力与需求不平衡、停车场用地不足的矛盾。小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数量已分别达到4093辆和6.55万辆,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出行目的,特别是来京流动人员的乘车需求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地铁的运营车辆和年客运量分别达到435辆和4.63亿人次。 1998年末,全市民用货运汽车为19.61万辆,全年完成货运量2.75亿吨,货物周转量78.32亿吨公里。其中,营业性货运机动车约10.77万辆(占总数的55%),承担货运量1.96亿吨(占总量的71%);其它自用车辆约为8.83万辆(占总数的45%),货运量约为0.79亿吨(占总量的29%)。

营运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范本

整体解决方案系列 营运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措 施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83964营运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operating vehicles 说明:为明确各负责人职责,充分调用工作积极性,使人员队伍与目标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特此制定 城市公共交通涉及千家万户老百姓最基本的出行问题,直接关系民生利益,是一项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系统优化和完善健全将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由于我旗经济、交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旗的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也在旗委、旗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完善。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也不断提高。 营运车辆总体交通安全状况 我旗现有大公交、小公交、出租车、三轮车等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大公交、小公交、出租车由于有明确的的管理单位和营运公司,我大队在旗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工作目标,经过对其从业资格的严格把关、营运车辆状况的固定年检、交通违法行为的严管重罚、连续不断的交通安全教育、各种专项行动和活动的展开,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

公共交通安全环境。以上车种在交通管理中主要问题为:营运车辆为了抢拉乘客快拉快走而产生了大量交通违法行为,且这类交通违法行为取证较难。例如:随意掉头、抢占车道、随意停车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为此我大队将继续加强对营运车辆驾驶员交通安全宣传以提高其交通安全意识,继续加强路面交通秩序的管控,加大科技设备投入力争在3~5年为完成××交警指挥中心“三圈一线”规划建设,提高非现场执法水平,实现网上巡逻、实现快速抓拍取证,加强路面交通秩序管理。 正三轮摩托车营运车辆的交通安全情况 在我旗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一些载客三轮车在人群车流中穿梭,大约700余辆。这些车机动灵活,车费便宜,确实给居民出行带来一定的方便,但由于设计目标不同,所以三轮车在安全方面却存在着先天缺陷。并且这类车辆随意掉头、抢占车道、随意停车等违法行为很多,也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正三轮车的从业资格情况 我大队从06年一直认真贯彻旗政府文件,不为正三轮

交通管理与控制

1、单向交通的优缺点与实施条件。 2、自行车在交叉口的通行管理方法 3、公共交通车辆优先管理的措施。(1)公交车专用道

4、如何进行平面交叉口综合治理(交叉口实施科学管理的五个原则)。 5、试述行车速度与排队长的关系。 6、试列举分析交通控制信号设置的依据。 7、设定交通信号相位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8、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9、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的利弊。

10、感应控制的流程 11、简要说明线控系统人工差图解法的主要步骤。 (1)准备资料收集数据 (2)划分时段确定配时方案数 (3)确定周期和绿信比 (4)确定相位差 12、举例系统分析某城市客运交通中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关系。 13、可逆式单向交通与变向交通的区别是什么。

14、交通标线按功能分,可分为哪几类。 指示标线、禁止标线、警告标线 15、平面交叉口按交通管制方式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中环岛交叉口与其他类型交叉口相比,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环形交叉口可以减少冲突点 17、请完成下面主路检测半感应控制的流程图,并简要说明他的适用情况。 18、交通管理的发展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管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传统交通管理(新建路配以提高老路通车效率的交通管理来满足汽车交通需求的增长,即按需增供)---交通系统管理(提高现有道路交通效率为主)----交通需求管理(对交通需求加以管理、降低其需求量,按供管需)。 19、车道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单向交通、变向交通、专用车道

20、为了确定线控制系统的配时方案,必须调查收集哪些必要的基础数据? 21、分析比较次路优先的半感应控制与主路优先的半感应控制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2、为什么要采用交叉口主路优先的控制方式。 23、用流程图来表示定时信号配时设计的过程。

交通需求管理习题参考

交通需求管理课考试题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 市郊铁路通常由(D)经营。 A. 地铁公司 B. 公交公司 C. 建设公司 D. 铁路部门 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分为(A)和城市建设用地。 A. 城乡用地 B. 建设用地 C. 居住用地 D. 工业用地 3. 城市轨道交通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城市土地利用分析、( B)、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及预测。 A. 城市交通发展分析 B. 轨道交通客流调查与数据处理 C. 城市交通发展分析 D. 城市环境发展分析 4. 交通调查是交通工程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C)研究等提供基础数据。 A. 需求分析理论 B. 预测方法 C. 交通流理论 D. 评价方法 5. (B)是指原来主要由其他方式承担的中、长距离客流转移到轨道交通的客流量。 A. 趋势客流量 B. 转移客流量 C. 诱增客流量 D. 基础客流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C)。 A. 改变土地利用性质 B. 降低土地开发成本 C. 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D.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交通规划的影响调查,其内容包括( ABCD)。 A.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B.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C.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D. 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3.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能充分反映(ABCD)。 A. 出行强度 B. 出行分布 C. 出行目的 D. 交通结构 4.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站的主要功能是(BC)。 A. 停车 B. 换乘 C. 集散 D. 引导 5.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出行特征参数主要有(ABC)。 A. 出行总量 B. 出行目的 C. 出行方式结构 D. 出行成本 三、名词解释 1.优化模型 答:优化模型是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找一个改进的方向,可能这个模型最终找到的答案并不是最优的,但它一般而言,比现有的要好。而最优化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求函数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极值;另一类是求泛函的极值。 2.SP调查 答:SP调查(Stated preference survey)是指通过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确定人们在假想的条件下对多个方案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 3.增长率法 答:增长率法是指根据预测对象在过去的统计期内的平均增长率,类推未来某期预测值的一种简便算法。 4.竞争策略交通方式划分 答:根据不同交通方式联合策略进行交通划分。 5.客流敏感性分析 答:分析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对客流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参数体系。 答:按照在预测中起到的作用,可以将四个等级参数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关于预测工作开展的基础类参数,其作用是设定或确定社会经济背景和预测环境。另一类是居民出行预测。其作用是得到全市交通需求情况,得到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轨道客流预测参数存在问题有:

场内外交通安全管理办法

场外交通安全管理办法 批准人:朱素华 审核人:江先春 编写人:治雷 文件会签表 主管部门:安全环保部

1.围 本办法规定了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场外交通安全管理的职责、管理活动的容与方法、检查与考核、报告与记录等要求。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及其所属单位、项目场外交通安全管理。各二级单位、工程项目可参照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2.职责 2.1公司、二级单位、项目 2.1.1公司安全管理部负责场交通安全的归口管理工作。 2.1.2各单位(项目)的行政正职为本单位(项目)场交通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对本单位(项目)场交通安全负领导管理责任。 2.1.3各单位(项目)机动车辆管理部门(作业队)对所管辖的场交通安全负直接管理责任。主要职责: a)建立健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运行、维修等管理规章制度。 b)做好机动车辆日常安全检查、维修、保养和运输调配工作。 c)组织驾驶员、维护管理人员开展日常和专项安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 d)组织专业人员对小车、面包车、客车每周一次,其它机动车辆每月一次的安全技术状况专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e)负责办理机动车辆,驾驶员运输行驶相关的证件审验和保险缴费等工作。 f)发生场交通事故应及时报告,配合事故调查,制定防措施,做好善后工作。 2.1.4 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对本单位场交通安全负监督管理责任。主要职责: a)执行国家有关交通安全法规和公司规定、指令,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各种活动。 b)定期对运行机动车辆路检,纠正违章。 c)协助交警部门做好机动车、驾驶员年度检审工作。 d)参加场交通事故的调查,提出有关责任人处理意见和防措施。 e)及时将驾驶员、机动车相关信息录入安全信息系统,不定期进行更新。 2.1.5 机动车驾驶员对车辆行驶安全负直接责任。主要职责: a)遵章守纪,严格按岗位操作技术规程和交通法规驾驶车辆。

交通运输需求管理包括那些内容-实例说明

1、交通运输需求管理包括那些内容?结合实例说明。 交通需求管理TDM (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是指运用经济和法规等手段对交通需求量进行科学的控制与调节,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分解、转移相对集中的交通需求,从而使供需达到相对平衡,以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 总结国外的TDM策略,交通需求管理可以从车辆和交通规划两个角度入手。首先,从车辆的角度,,TDM对策可以分为:车辆拥有需求管理和车辆使用需求管理。其次,通过交通规划实现:交通产生阶段,尽量减少出行的产生;交通分布阶段,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终点向非拥挤终点转移;交通方式选择阶段,将出行方式由低容量向高容量转移;交通分配阶段,将出行由拥挤路线向非拥挤路线转移、由拥挤时间段向非拥挤时间段转移。 国外例子 美国 通过法规全方位实施TDM。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CAAA)把TDM作为控制大范围空气污染的措施、ISTEA法案将TDM作为区域拥挤管理的工具。采用TDM计划来限制因新公司或商业开发产生的新的出行。交通缩减条例(TROs)要求所有新上大项目都要采取TDM措施。基于公司合作的TDM计划有助于减轻局部拥挤、减少交叉口延误及停车场出口延误。 高乘载率汽车(HOV)专用车道设置是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近20年来已经推广到美国20多个大城市许多大城市正在计划扩大原来的HOV专用道路网。 分时间段利用收费差别来缓和阻塞通过收费来控制对道路空间需求的‘拥挤收费”和个人驾乘者进入服务水平高、可节省时间的快车道的“价值收费”而对3人以上合乘的车辆免费、通过平均乘车人员的增加、来达到削减交通量的目的。 日本 积极引导先进公共交通发展,重视供需平衡规划与研究,强调理智使用土地与道路资源,克制滥用道路,在引导人们(车辆)减少低效率出行,转变为高效的公共交通出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扎幌市引入PTPS系统保证公交车一路绿灯通行,并提供到站、前方交通状况以及到达目的地时间的服务,方便乘客。PTPS引入后,乘客搭乘公交车的时间缩短,公交车乘坐率较大幅度上升。长冈市的行政、商业和公交公司积极联合,采取需求管理对策提高交通弱者出行的便利性,采用“购物公交车票”办法来优化出行方式。 德国 先进出行管理,服务广大民众。1991年建立了第一个出行管理中心(MobiCenter),目前已扩大到几个城市。其宗旨就是为全体居民提供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便于选择使用各种交通方式。德国是几前最广泛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国家。 英国 强化科学管理开发现自资源。大城市高强度开发的中心城区建筑密集、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很难再挤出较多的空司来建设停车设施、伦敦将现自道路网进行功能优化和规划,划分为不同区域限定道路通行性能,每个区分设不同标志,利用现自道路资源有效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实施出行管理策略,建立绿色通勤计划,包括:基于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的合乘系统,合

(企管MBA)WIKIMBA智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MBA智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