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急剧增长

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急剧增长

一、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触目惊心

■■全世界有l/3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西药毒副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统计报道,在临床发病率中,大约有30%属于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大约21%属于感染性疾病,大约16%属于医源性疾病(由于误诊和医疗事故引起的)。

■■据统计80%的西药对染色体有诱变作用。西药不仅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而且可诱发或加重与老化有关的各种疾病,促进人体老化。西药不良反应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远比伪劣药品的危害严重的多。

■■日本一病理学家在尸体解剖时发现,大约50%的死者,其死亡原因与西药毒副作用有关。

■■在美国,西药药源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疾病之一,是列在心脏病、癌症、肺病、中风之后的第五大疾病。哈佛学者研究表明,每年因为治疗错误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5.7万,比起因车祸、纵火、他杀加起来死亡的总数还多。

■■抗生素可以说是西药中最大的品种,人们一有病首先就想到它,把抗生素看成是“万能药”。但是,就是这种所谓“万能药”,也出现很大问题,单说我国现有的2000万耳聋者中,有近80%是与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有关。

■■西安的观察表明,在1590例住院癌症患者中,没用或仅用过一种抗生素者,其感染发生率为9.25%。而用过2种以上抗生素者为36.12%,是前者的4倍,也就是说抗生素用得越多,感染发生率越高。

■■至少有2/3的化验单都是不必要的。一项调查显示常规的血液和尿液检查仅在1%的诊断中有用。

■■约每10次X光检查中只有一次才是必要的。医生阅读胸片的错误率在20%~40%之间,在大医院工作的放射科专家们对于56%的胸片有不同的解释。

■■大多数化验室的准确率只有95%,前提是所有仪器运转良好,如果一名就诊者进行了20项左右的化验,尽管他十分健康,也可能有

一项指标显示他“有病”。

■■很多不必要的检查都复杂而昂贵。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单单X光检查的费用就可占一个国家卫生支出的6%~8%。

■■很多检查结果导致了过度的甚至是错误的治疗。一项调查发现,每93名被诊断为心脏病的儿童,仅有17人是真正的心脏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这样无缘无故地被剥夺了活动的自由。

二、西医的尴尬和困境

西医治疗由于不象中医那样,以调节人体的内在生理动能为主,而是对疾病采取对抗性的疗法,这种对抗性的疗法对人的危害极大。

1、对肌体的直接伤害

许多药物如果不适当的使用,往往造成对一些脏腑的直接伤害,如:各种抗生素对肝肾功能的直接的伤害,放射性治疗对肌体局部的直接伤害,化学疗法对胃黏膜及骨髓造血机能的破坏作用等。

2、抑制和破坏脏腑功能、导致内分泌的永久性失衡

临床使用大量激素类药物,均会导致相应的脏腑功能受到抑制,造成患者内分泌严重失调而终生依赖药物。

3、破坏和抑制人体自身修复疾病的康复功能

药物的无节制使用,往往会造成人体自身功能的抑制,人类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样,本身就具备生存所需要的、保证健康的三大功能。

(1)抵抗外来病毒、细菌感染的免役功能;

(2)康复肌体病变的自愈功能;

(3)修复肌体因病、因伤而缺损的生命再造功能。

无节制地滥用药物,必定会导致各种药物取代人体自身固有的、为生存需要所具备的三大功能,使人体康复功能被药物取代而长期废弃不用。人类的功能用则进、不用则退,长期依赖各种药物必定会使自身的康复功能丧失殆尽。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代人的功能退化还会经遗传贻害于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人类整体物种对疾病的康复功能全面退化。

4、滥用药物导致大量的细菌、病毒进化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更大的新病株

抗生素的发现,解决了不少因细菌病毒所感染的多种传染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临床的医生们过于夸大、甚至迷信药物的治疗作用时,便造成了当今医学界普遍存在的滥用抗生素的现状。患者偶有小疾,便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但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还促使不少细菌病毒加速进化、成为毒性更大、耐药性更强的新病株,药物的研究周期远远落后于病毒细菌的进化,造成了当今医学界十分尴尬的局面,即医药的研究永远滞后于疾病的发展,如此下去,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5、据统计80%的西药对染色体有诱变作用,这一点对于长期服药的病患者危害更大!

有的产生药物依赖性(不服药症状加剧),有的产生药物抵抗性(剂量加大)。西药不仅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而且可诱发或加重与老化有关的各种疾病,促进人体老化。

西药对人体疾病治疗不但有其局限性,而且给人体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毒副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统计报道,在临床发病率中,大约有30%属于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大约21%属于感染性疾病,大约16%属于医源性疾病(由于误诊和医疗事故引起的),

我国每年死于西药不良反应的人数可达19.2万,每年由西药不良反应而增加的医疗、抢救费可达45亿元。西药不良反应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远比伪劣药品的危害严重的多。

西医学还原论认为,是局部性病变引起全身性病变,所以在治疗时要以局部性调节为中心,必要时辅以全身性支持治疗。西医学还原论这种层层解剖分析式的思路历史很久,至今仍在主宰着西医临床医师的治疗思维,这种思路是把生命理解为一部复杂的机器,正因为如此,还原论思路的治疗手段,在对现代疾病谱中的诸如:慢性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溃疡病、癌症、各种精神病等,就很难找到直接相关的特异性病原因素,因而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或束手无策。

西医治疗的还原论思路在对疾病进行药物性治疗时,往往仅仅局限在局部病变上,而不去顾及生命的整体性或生命系统内其它各器官、组织之间的关系,由此常常就会带来顾此失彼的可怕后果。

例如:

1982年,欧美发现了许多“粒细胞缺乏症”病人,他们对多种感染失去防御能力,极易发炎、发热。后经医学家长达11年的努力,才查明是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在作祟,而此药竟已使用了40年之久。

1995年,欧美国家出现大量失明的白内障病人,尤其以肥胖妇女居多。经查实,系服用减肥药二硝基酚所致。

1999年,美国推出降血脂新药三苯乙醇,虽然疗效较好,但大量病人服用后,不但发生脱发等毒副反应,而且还有许多人患上了白内障。

2000年,西欧一些国家发现,用新药“仅应停”治疗孕妇的呕吐反应,竟然出现1200多个类似海豹一样的胎儿,他们缺臂少腿。在日

本则因长期使用抗炎症药氮碘喹,酿成了万余人致盲及下肢瘫痪。

2002年,在美国发现了300多名妙龄少女患阴道腺癌,后来才证实与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保胎药乙雌酚有关。

所有这些,都是因为西医注意力过于放在了机体局部的时空结构上,而忽视了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组织间的关系、信息所导致的。这也是西医在治疗上存在有缺陷的体现。

西医把健康寄托于药物和医疗器械,依赖借助外界力量来治疗疾病,而忽视了自身的修复和开发人体本能,使人体各器官的机能下降和退化。

随着近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及社会心态的复杂化,许多“现代社会文明病”(生活方式病、富贵病)越来越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达国家里,死于“现代社会文明病”的占死亡总人数的70-80%,在不发达国家中该比例达40%-50%。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不断增加,越来越加大了西药疗法的无能。在众多的奇难怪病面前,靠西医的医疗技术(打针、吃药、动手术、仪器治疗)作用已相当有限。

■■西医治疗的看家本领“对症理和手术治疗”处问题更严重

1.对症治疗:临床治疗以化学合成的西药为主,追求即时效应,如血压太高就用降压药,体温太高就用退烧药,确实能改善症状,但治标不治本,需终生服药,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药物毒副作用。

例如:西医治高血压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是终身性、慢性、渐进性血管疾病,患上高血压病就必须每天不间断服药,一旦停药就会反弹,造成血压

不稳,而发生各种并发症如中风、冠心病、肾病、眼底病变等,所以对高血压的治疗目的就是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可是许多医生和患者已经体会到,即使每天不间断用药,时间一长血压就不易控制,仍会波动性升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西医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是多以扩张血管或制止血管收缩为主要手段,这只是针对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后环节的对症治疗,不是治本的方法。所以高血压病不能治愈,不能停药,最终死于脑出血,脑栓塞。也就是说死于高血压。

2.手术治疗:西医外科手术治疗在一定的范围内有立竿见影之效,但过后,常见功能缺损,病灶转移或者旧病复发。西医手术治疗也多是治标不治本,常有缺损性损害。

例如:手术治疗结石:

将所生结石部位脏器切除,确实这是不可能再生长结石了,因为这个脏器已经被葬进了地狱,不可再生,割去了胆府,死人也不会再说会长胆结石了;摘除了右肾,也不可能再长右肾结石了,手术切除了胆囊是不会再长胆囊结石了,可通往胆囊与胆囊密切关联的脏器、管道还在,而生成结石的因素(产生结石之本),并没有消除,所以,施行了手术切除胆囊治疗结石症的患者,多在十余年之后,就又在胆管、胆总管、肝外胆管内生成了结石,疼痛更加难忍,体质更加衰弱,无奈只得再次开刀问斩!

在中国一重二处有一位设计师,由于卵巢有一点肿,就被医院把卵巢全部切除了,其原因是怕发生癌变,说你已经不需要生育了,要它有什么用。切除后,可怕的后果是什么呀!当时医生并没有考虑。切除后这个人几乎成了废人,免疫力低下,浑身无力,心脏功能下降,但去医院却查不出原因。多方求医问药,就是没有效果。人体的每一器官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解剖学上的一块肉。缺少了那一部分的功能都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西医理论上的缺陷,造成治疗上:一顶(顶药),二切(手术),三自杀(放化疗),都是没办法的办法,是对人类生命的无奈。

西医长于化验,却有许多疾病查不出病因。有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很不舒服,可是去医院检查来检查去,各种费用花去了一大笔钱,却是说没病。西医长于手术,却往往是在用一种疾病去代替另一种疾病,用一种痛苦去代替另一种痛苦!“一病方愈,一病又生”的局面

药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转)

药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转) 1.什么是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cases DID),亦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系由药物诱发所导致的人体组织和器官发生功能性的改变或出现器质性损害,并且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广义的药源性疾病概念认为它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而狭义的药源性疾病概念则认为它与治疗量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区别仅仅在于发生的程度,治疗药物在治疗量范围内发挥治疗作用,通常可以忍受,属于不良反应,而患者仍然属于常态;而药物诱发性疾病则超越了人体所能够继续接受治疗的程度,属于病理学状态。 药物性疾病发生范围和人群很广,既可以发生于年轻人,而更多的则在老年和儿童中发生,发生于儿童中的药源性疾病通常被称为小儿药源性疾病。而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得一旦儿童药源性疾病发生,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影响儿童生长和发育,重则严重威胁到儿童的生命安全。 2.产生及原因 (1)发生发展 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天然动物、植物、矿物质或化学物质,应该说世界上自从有了药物,就开始有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可能,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农本草经》即将药物为分上、中、下三品,国内外众多的古代药物论著中在介绍用药防治疾病的同时,一般都要指出其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禁忌症和使用注意事项等,这些都是为了保障其防治疗效,减少或避免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只因为过去主要应用天然性药物,其毒副反应相对较少,二十世纪以来,

化学药品问世,特别是磺胺和青霉素的创制成功,制药工业迅速发展,新药品种大量上市,药物种类急剧增加,据各国大概统计;现有药品已达20000~30000种之多,经常应用者亦达数千种以上。 在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采用高科技技术合成药物或基因克隆制药的漫漫长河中,在增加疾病防治武器,为人类健康(治疗疾病)取得明显效益的同时,由于经验和防范不足,历史上连续发生过不少的药害事件,出现了大量的药源性疾病。 (2)原因 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原因,除医务工作者主要是医生本人的因素,如忽视病人的用药史和患者体征及病变、配伍用药不当(尤其是联合用药,药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可随着联合用药的种类增加而增加)甚至滥用药物等以外,大量化学药品的问世,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新药品种的大量上市,药物种类的急剧增加,以及错误的用药观念、药品监管不力甚至以药养医的体制等方面的社会因素,无不是导致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的重要原因。 目前全球各类药品已达数万种,我国若把中西药品种合计起来也在万种以上,“这使得现代的临床医师感到困难的并非是对于疾病的诊断,而是药物的选择。”有专家如是认为。可事实上,如何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药物,是医药双方共同的课题,而不只是医生的课题。所以,临床药师的作用不能得以很好地发挥,甚至根本就没有参与到临床用药上来,是导致临床药物滥用的最根本原因,药物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很多,如药物种类的繁多、名称混乱、宣传广告的不实、不成熟的新药或伪劣药物上市等,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家为占据竟争优势,同一药物成分可经不同厂家生产出不同商品名称的各种药物,同时拥向市场。这是目前新药用药混乱的一方面,主要原因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浅谈药源性疾病

浅谈药源性疾病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临床使用的化学药品日益增多。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药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产生着错综复杂的不良反应。加上临床大剂量的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使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而由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疾病统称药源性疾病。如果在治疗上,医生只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忽略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有助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药源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概括为下列几种。 1 实质性器官的损害 一般多发生于用药量过大,时间过长或高敏性的病人。由药毒性所致的损害遍及许多重要器官,肝、心、胃、肾、神经等都可受影响。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能损害肾脏和第八对脑神经,表现肾功能减退眩晕或耳聋.抗阿米巴药则对心脏有选择性毒性,近半数病例有心电图异常,心肌收缩乏力或心律失常。解热镇痛药中的阿司匹林除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诱发胃溃疡和出血,破坏凝血机制,临床证明过量或长期服用解热止痛片可引起间质性肾炎。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氯丙嗪可使2%长期服药病人发生肝弥漫性炎症或实质细胞损害。 2 造血系统障碍 药物所致的造血系统障碍常表现为四种类型,即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或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多数发病机制为机体的免疫反应。抗癌药都可抑制造血系统,由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利尿药,抗精神药、抗癫痫药、巴比妥类药所致者也不少见。溶血性贫血一般发生在具有先天遗传缺陷的人体,这种人的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以致不能形成还原性辅酶11,后者对红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当给这种人应用大量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药物时,红细胞极容易被药物溶解破坏以致出现溶血性贫血。这种情况见于服用伯氨喹之后。另外,氯霉素、磺胺药、呋喃类、对氨基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和丙磺舒等也可发生。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品,也涉及植物药、中成药,而且很多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如抗菌药、激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个例),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区别。药物不良反应特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机体的反映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呈现状况不一,多为一过性,也有时间较长和严重反应者。药源性疾病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错用及应用不合理和药物中毒等情况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呈现反应较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伴随终生。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一分类 药源性疾病尚无统一的分类及分类标准,常见以下分类方法: (一)按病因学分类 1. A型反应涉及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及药物类型差异所致的各种情况。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所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的改变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改变;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药物浓度升高等。A型反应特点为发生率高(70%~80%),病死率低。 2.B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药理学因素相关。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后者主要指病人特异遗传素质,如红细胞中G-6-PD缺乏、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特点为发生(20%~30%)虽低于A型反应,但病死率

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急剧增长

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急剧增长 一、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触目惊心 ■■全世界有l/3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西药毒副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统计报道,在临床发病率中,大约有30%属于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大约21%属于感染性疾病,大约16%属于医源性疾病(由于误诊和医疗事故引起的)。 ■■据统计80%的西药对染色体有诱变作用。西药不仅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而且可诱发或加重与老化有关的各种疾病,促进人体老化。西药不良反应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远比伪劣药品的危害严重的多。 ■■日本一病理学家在尸体解剖时发现,大约50%的死者,其死亡原因与西药毒副作用有关。 ■■在美国,西药药源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疾病之一,是列在心脏病、癌症、肺病、中风之后的第五大疾病。哈佛学者研究表明,每年因为治疗错误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5.7万,比起因车祸、纵火、他杀加起来死亡的总数还多。 ■■抗生素可以说是西药中最大的品种,人们一有病首先就想到它,把抗生素看成是“万能药”。但是,就是这种所谓“万能药”,也出现很大问题,单说我国现有的2000万耳聋者中,有近80%是与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有关。 ■■西安的观察表明,在1590例住院癌症患者中,没用或仅用过一种抗生素者,其感染发生率为9.25%。而用过2种以上抗生素者为36.12%,是前者的4倍,也就是说抗生素用得越多,感染发生率越高。 ■■至少有2/3的化验单都是不必要的。一项调查显示常规的血液和尿液检查仅在1%的诊断中有用。 ■■约每10次X光检查中只有一次才是必要的。医生阅读胸片的错误率在20%~40%之间,在大医院工作的放射科专家们对于56%的胸片有不同的解释。 ■■大多数化验室的准确率只有95%,前提是所有仪器运转良好,如果一名就诊者进行了20项左右的化验,尽管他十分健康,也可能有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治疗等效:是指几个药物制剂以同样的给药方案给予同一个体,产生本质上相同的治疗效应或毒性。药物的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介、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它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简答〈1〉影响口服药物从消化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方面(2)机体方面1)胃肠内PH 2)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3)胃肠内容物 4)首关效应〈2〉有哪些药物能影响左旋多巴的疗效:1维生素B6 2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和异卡波肼3抗议精神病药和利血平。〈3〉简述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原则:1采取综合措施,减轻心脏负荷2限制钠盐的摄入3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的应用4利尿药的应用5ACEI的应用6强心苷类药物7硝酸酯类血管扩张药的应用。〈4〉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分类及代表药有哪些:1抗酸药:氢氧化铝、氧化镁、碳酸钙2抑酸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3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4胃粘膜保护药:硫糖铝、枸橼酸铋钾5抗幽门螺杆菌药:甲硝唑、呋喃唑酮〈5〉简述普萘洛尔降压机制:1降低心输出量2减少肾素分泌3阻断突触前膜受取消正反馈4中枢降压作用5阻断中枢B受作用。〈6〉胰岛素的分类及临应用:1按制源分类:动物胰岛素、半合成胰岛素、生物合成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按时间长短分类: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胰岛素混合型。临床应用:1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型2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I型、经度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无效或伴有合并感染、手术、妊娠或并发酮症酸中毒3II型糖尿病患者晚期有慢性并发症。〈7〉简述硝酸酯类与普萘洛尔联合应用的药理学基础:〈8〉联合应用抗菌药应有明确指征:1病原菌类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型感染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严重感染4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5联合用药使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目录 药源性疾病概述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引起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 药源性疾病的一般规律 1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一)充分重视 1(二)做到合理用药 1(三)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 研究药源性疾病的意义 药源性疾病概述 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流行病学特点。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现在常用药中许多是化学合成的,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因此,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药源性疾病”。例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时,可损害人体的肾脏、肝脏、视听神经等;一些利尿药一可造成低血钾症;一些安眠药则可造成人对该类药的依赖性等。即便是中药,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不过相对少

医源性(损害)疾病发生的常见原因

医源性(损害)疾病发生的常见原因医源性损害发生的原因很多,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及新的药品不断出现,再加上诊疗技术上更新,医源性损害的种类将会不断增加,原来有的医源性损害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也可能减少或减轻,但是只要是人类的疾病一天不消灭,医源性损害将一天也不会杜绝。但是一定要相信,医源性损害的消灭和减轻时间已经是不会太远。 临床上所出现的医源性损害按照发生原因和环节分为以下几种。 一、麻醉中的医源性损害 麻醉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都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人身损害,但是在司法鉴定中一定要注意分清麻醉中所出现的几种情况:例如麻醉意外、麻醉并发症、麻醉危象、麻醉差错、麻醉失败、麻醉过失、麻醉失误、麻醉不良后果等。以上在麻醉中所出现的这几种情况,有的是医生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有的是患者本身疾病导致的,也有的是麻醉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以在司法鉴定中一定要认真审查患者的病史、手术方案、麻醉方法、手术方法、麻醉药品的种类等,另外还要审查手术前的准备及麻醉前的准备等。 二、手术性医源性损害 外科手术技术是一种破坏性医疗方法,但是在目前治疗疾病中又是不可缺少的方法,使用得当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用不当或手术失误则起不到医疗效果,有时还可以加重损伤或疾病甚至造成死

亡。 对手术中的医源性损害司法鉴定,一定要审查该疾病或外伤是否是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的方案是目前医学上最新最佳的方法,还是已经被淘汰的落后方法。所出现的医疗损害后果是否手术必然的并发症,还是不可避免的并发症。重点审查医疗行为中是否有过失、过错、失误及违规等情况,这种失误或违规对造成的医疗损害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三、输血中的医疗损害纠纷 临床上使用输血方法抢救某些危重病人是十分必要的,是用其他方法将无法替代的。但是输血也有它的缺点,就是输血抢救危重某些病人的同时,又可以带来某种输血反应,严重的输血反应可以造成患者的残疾或者死亡。所以在审查输血所造成的医疗损害时一定要把握重要环节,通过关键性环节的审查即可以明确输血中正确性及违规性。 临床上因输血或输液所产生的医疗纠纷多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输错血型,这种情况的出现后果将十分严重,有可能导致死亡。其次是输血传染病,例如从血液中传染艾滋病、肝炎、梅毒等。最后是输血中细菌感染性败血症,此种情况的出现一是血站的库存血本身已经污染,二是医院在输血过程中污染。 对于输液中的医疗损害纠纷大体也与输血差不多,输液反应而加重损伤或疾病、输液感染等。对于输液感染性医疗纠纷的司法鉴定,一定要审查输液后的损害是否是输液造成的,是否存在原发性疾病发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概述 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流行病学特点。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现在常用药中许多是化学合成的,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因此,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药源性疾病”。 例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时,可损害人体的肾脏、肝脏、视听神经等;一些利尿药也可造成低血钾症;一些安眠药则可造成人对该类药的依赖性等。即便是中药,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不过相对少些。例如,洋地黄,就有人发生过洋地黄中毒。由此可见,用药治病时,有用药剂量,服用间隔时间等方面一定要遵医嘱,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的服用,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医源性传播的名词解释

医源性传播的名词解释 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由医疗活动导致的疾病的传播。医源性传播可 以发生在各种医疗场所,包括医院、诊所、护理院以及其他卫生保健设施。这种传播方式可能涉及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以及与医疗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 医源性传播的主要机制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污染物传播。直接接触 传播是指通过医务人员或患者之间的身体接触传播疾病。例如,在医疗过程中,当医务人员使用未消毒的设备或没有正确洗手时,细菌或病毒就会被传播。空气传播是通过细菌或病毒悬浮在空气中而传播疾病。污染物传播则是指通过被污染的物体或表面传播疾病,例如在医疗场所使用不洁净的工具。 有许多疾病可以通过医源性传播。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包括流感、肺 炎和结核病。此外,血液传播的疾病也是医源性传播的一种表现。例如,艾滋病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通过输血、注射和手术操作中的血液暴露而传播。此外,手术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和其他病原体导致的院内感染也是医源性传播的主要问题。 为了减少医源性传播,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严格的手卫生是 防止医源性传播的基本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其次,在医疗设施中正确使用和处理器械,尤其是注射工具和手术器械,也是关键措施之一。医疗机构还需要保持清洁和消毒的环境,包括床单、手术室、手术台等,以杀灭病原体并避免传播。此外,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以了解和掌握感染控制的最佳实践。 尽管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但医源性传播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全球旅行和流动性的增加,医源性传播的风险也在增加。医疗机构和卫生保健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对医源性传播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

医源性疾病的名词解释

医源性疾病的名词解释 在医学领域中,我们经常听到或遇到医源性疾病这个词汇。医源性疾病是指由 医疗活动引起的疾病或并发症,通常是由于医疗过程中的一些错误、疏忽或不当行为导致的结果。这些疾病可能发生在手术、药物治疗、诊断测试等各个环节上。 1. 医源性疾病的分类 医源性疾病可以根据具体的医疗活动细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手 术相关的感染、药物副作用、过敏反应、放射治疗的后遗症等。此外,医源性误诊、误治、误用药等也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2. 手术相关的医源性疾病 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活动,然而,如果手术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或事故,就 有可能引发医源性疾病。这些疾病包括手术部位感染、手术中出现的意外伤害等。手术室内的环境清洁不当、手术操作不规范、消毒程序不完善等都可能是手术相关医源性疾病的原因。 3. 医源性药物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药物治疗是医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手段。然而,一些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导 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药物副作用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预期外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此外,有些人可能对某些药物或药物成分过敏,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4. 放射治疗后遗症 放射治疗是治疗某些癌症的有效手段。然而,如果放射剂量或部位选择不当, 就有可能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放射治疗后遗症是指放射治疗后长期存在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包括皮肤炎症、放射性损伤、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5. 医源性误诊、误治和误用药 由于医生诊断错误、治疗行为不当或患者用药不当,医源性疾病也可能发生。医源性误诊指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没有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导致治疗延误或错误的诊断。医源性误治则是指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了错误的疗法或手段,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或产生其他并发症。此外,如果患者自行用药不当或超量使用药物,也有可能引发医源性疾病。 总之,医源性疾病是在医疗活动中由医生、药物、手术等引发的疾病或不良反应。这些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医疗人员的错误、疏忽或不当行为所致。因此,为了避免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谨慎,在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医生的过错,有时也可能是某些不可预测的因素所致。然而,无论如何,减少医源性疾病对患者的伤害是医学界一直在不断努力的目标。通过持续的专业培训、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更加细致入微的医疗管理,我们可以减少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