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官与《周易》

合集下载

二十四史与古代史学传统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史与古代史学传统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

中华民族悠久的史学传统和丰富的史学遗产,在世界各民族中罕与其匹。

绵延不断的文献记载不仅清晰地勾画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而且形成了数量浩繁的文献典籍。

而在所有的历史文献中,二十四史无疑是公认最重要、最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

二十四史用正统观二十四S念把历史联系起来,国家政权被列入“正统”系列从而取得了在历史上的联系,并使文化制度也得以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

所以,二十四史中虽不免存在糟粕..但从总体上说,它们是认识、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材料,是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并对今天的人们一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十四史中的精彩段落如《鸿门婁x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伴随着几代人长大,更是几乎垄断了高考文言文阅读。

本期#面戈翁/黄金生八/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精装本)。

二十四史最能体现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和丰富性,是中国历史的总记录,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资料库封面故事COVER STORY二十四史与古代史学传统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文丨黄金生“国‘而史作家’的层出不7,_料断,实在是任I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黑格尔中华民族悠久的史学传统和丰富的史学遗产,在世界各民族中罕与其匹。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

据说创造了文字的仓颉,又被称为“史皇”,象征历史之幵端。

自文字出现以来,中国就有了连续不断的文献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自然现象的种种变迁。

绵延不断的文献记载不仅清晰勾画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而旦形成了数量浩繁的文献典籍。

而在所有的历史文献中,二十四史无疑是公认的最重要、最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文献,是中国几 千年历史文明延续的详细记录。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在文字创造以前,人类虽已有了 千万年历史,但历史在有文字可叙述之后,才足以征考。

文字记录以前,称 “史前史”,其后才是“信史”。

仓颉造 字毕竟只是传说,殷商以前的文字,目前尚不可考,因此古来虽说尧时已 有五典惇史,但真正史册大备或许还是在商周之间。

《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月,第51卷第1期,Jan.,2021, Vol51, No.1Journal e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历史研究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张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摘要:作为历经千百年的经典语句,《周易》“自强不息”一语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

“自强不息”本意是以天道明人事,强调“天人合一”,诸子各家则藉此凸显其在个人品格建设方面的意义。

汉唐时期,受儒家以及佛教、道教等不同学派的影响,对“自强不息”的阐释趋于多元。

至宋明理学,则立足于以“理”解说,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对“自强不息”的诠释。

以“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为线索探究历代经传注疏和学术思想的演变、发展进程,有助于深化和拓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进一步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词:“自强不息”;《周易》;诠释;历代中图分类号:B21/K203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ki.xdxbsk.2021-01-004“自强不息”作为古今常用的名言警句之一,集中体现了《周易》所推崇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传诵久远,影响至今。

千百年来,“自强不息”不仅为历代学者所重,也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恪守的精神信条,并不断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

本文拟依循易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围绕“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揭示《周易》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以期有助于更好地深化和拓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周易》中的文本语境“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卦•象传》(《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P14)作为《周易》首卦,《乾卦》在《易传》(“十翼”)的话语体系中象征天道,即《彖传》所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论《史记·天官书》易学思想

论《史记·天官书》易学思想

论《史记天官书》易学思想赵继宁;朱君毅【摘要】《史记·天官书》与易学思想有着较深的渊源。

《天官书》所体现的天人思想、“变”的思想、象征和联想类比的星占方法等,是对易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The views of Changes are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The Biography of Astronomical Officials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the ideology of changes, the astrological method of symbol, association and analogy in The Biography of Astronomical Officials in Historical Records carry on the views of Changes.【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5页(P52-55,77)【关键词】《史记·天官书》;易学思想;研究【作者】赵继宁;朱君毅【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兰州730020;兰州商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周易》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史学。

接受《周易》影响最早、最深的史学家是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正《易传》,继《春秋》”是其作史之旨。

《周易》及《易》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史记》的历史哲学,也影响了《史记·天官书》,清人牛运震指出:“《天官书》其精微古奥处似《易》。

”[1]《天官书》所体现的天人思想、“变”的思想及所采用的象征和联想类比的星占方法,与易学思想有着较深的渊源。

易学是“天人之学”,作为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思想集中体现的《天官书》,其天人思想源自《周易》。

综论20世纪学者对《周易》研究方法的探索

综论20世纪学者对《周易》研究方法的探索

和疑古思潮的旧有传统 , 中国学者第一次对 治学方
法有了根本的觉悟 , 并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启 了以顾
文艺 8 3 J
颉刚为代表 的古史辨派的易学研究。他们自觉地终 结了《 周易》 的神圣性 , 打破了“ 三圣 ” “ 三古” 的历史 观念和以传解经的经学模式 , 将其还原为素朴的史 料, 要么考证 “ 故事 ” ( 顾 颉刚 ) , 要么从 “ 编纂 ” 人手 ( 李镜 池 ) , 要么视卦 爻辞为上古民俗史料 , 考究风 俗 制度( 余永梁 ) 圜 , 全面诠释了《 周易》 时代 的社会 、 政 治、 经济 、 文化 、 风俗 。难能可贵的是, 当时考古尚 处于萌芽期 , 学者们就将 甲骨金 文 、 熹平石经 引进 了《 周易》 的研 究 , 完全走出了一条不 同于传统的象
文学 、 《 周易》 研究。
传 统 的 易学 研 究 中 , 象数、 义 理 两 派 的研 究 路
事 偏 于 上下 经 ” 一 说提 出质 疑 , 唐孔 颖 达 在 《 周易 正
径方 法很不 同 , 二者相 反相 成 、 冲 突激荡 、 此消 彼
义》 卷首对三 易的作者、 画卦重卦之人 、 卦爻辞等做
传统 , 直接变为了“ 易即为史” 。“ 以史解易 ” 和象数 解 易的主观发挥 、 随意比附不 同 , 在方法上 已或 多 或 少透露 出一种科学理性色彩。
终于 , 2 O 世纪 2 O 年代 , 受五四新 文化运动和西 方科学思想的影响 , 加 上前文所提到的“ 以史解 易”
科学和质疑就如孪生姐妹 , 与此 同时 , 易学史 上的疑 古思潮也从未间断 : 韩康伯最早对 “ 天道人
了辨析 ,对传统象数义理 的路子算是一次冲击 , 接
着欧阳修认为《 系辞》 非孔子作 ( 后叶适 亦执此说 ) , 再后来朱熹一 反传统认为易为 卜 筮之书 , 到了清代 崔述著《 考信 录》 , 否定 了“ 入更三圣” 说 。这 些质疑 的声音都和传统 的研易方法 有区别 ,尤其是黄宗 羲、 黄宗炎 、 毛奇龄 、 胡渭从 文献考证 和辨伪 的角 度, 系统地揭露 了宋代的图书学和邵雍的先天易学 同道教易学 的联 系 ,指 出宋 易中的象数之 学并非 《 周 易》 经传 的本 来面 目 , 并批评 朱熹 的《 本 义》 和 《 启蒙》 中宣扬 图书之学的错误 , 言辞激烈 , 批判 的 本质是就宋人研易的主观发挥特点而言的。这次 的 彻底清算 , 几乎是方法 上一次集大成式 的“ 抛砖 引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发展概况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 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 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 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一政治叙事诗一言志抒情诗。

经典常谈——文13

经典常谈——文13

唐·陈玄祐《离魂记》 张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 略同后来的“说书”。
五、明清的“文”
用八股文取士……除了口吻、技巧和声调之外,八股文里是空洞无物的…… 这原是君主牢笼士人的玩意儿,但它的影响极大;明清两代的古文大家几乎没有 一个不是八股文出身的。
这时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一是佛典的翻译,一是群经的义疏。
四、唐宋的“文”
“艳”正是隋代李谔《上文帝书》中所指斥的:“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 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和者尚少……开宗派的是韩愈。
韩愈·古文运动
他实在是以文辞为教的创始者。他所谓“传道”,便是传尧、舜、禹、汤、文、武、 周公、孔子、孟子的道;所谓“解惑”,便是排斥佛老……他的重要的贡献,还在他 所提倡的“古文”上。 他说他作文取法《尚书》《春秋》《左传》《周易》《诗经》以及《庄子》、《楚 辞》、《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等。 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的……但有意的将白话的 自然音节引到文里去,他是第一个人。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
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可 以说是骈体发展的指路牌。(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他所选的只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作。“事” 是“事类”,就是典故;“翰藻”兼指典故和譬喻。典故 用得好的,譬喻用得好的,他才选在他的书里。……这是 说,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才叫作“文”呢。 这种“文”大体上专指诗赋和骈体而言。
书:直到《吕氏春秋》,才成了第一部有系统的书。
一、先秦的“文”
记事文: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里《春秋左氏传 》是一座里程碑。(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梦境记载的史官文化特色

《左传》梦境记载的史官文化特色

位 ,梦 占、记梦 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灾祥变异 自然就 成为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先秦史书中梦的记载
的根 本 原因 。因此 ,作 为春 秋历 史重 要载体 的 《 左
日正梦 ,二 日噩梦 ,三 日思梦 ,四日寤梦 ,五 日喜
传》 ,其记梦特色极为鲜 明,便不足为奇 。
收 稿 日期 :2 1 l— 0 0 卜 2 2 ;修 回 1期 :2 1— 3 0 3 02 0 — 8 基金 项 目:河 南省 教育 厅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国语 》《 左传 》叙 事 学比较 研究 ” 0 1 X 33 ( 1一 一5) 2 Z 作者 简介 :夏 继先(97 ) 男 ,河 南濮 阳人 ,湖 北大 学文 学 院博 士 生 ,副教授 ,主 要研 究方 向 : 中 国古代文 学 ,典籍 文化 16一,
影 响 、具 有 “ ” 的烙 印 。 礼
关键词 :《 左传》 ;梦境 ;史官文化 ;周易 ;礼 中圈分类号 :10 . 2 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7 —142 1)2 0 1— 5 6 23 0 (0 20 — 22 0
梦境记 叙与描 写是 《 左传 》记 事之 一大特色 ,其 次数之多、行文之细、类 型之复杂在先秦著作 中绝无 仅有 ,以至于招致后世学者诸 多非议 。 范宁日: 左 晋 “ 氏艳而富 ,其失也巫 ;谷梁清而婉 ,其失也短 ;公羊 辩而裁 ,其 失也俗 。若能 富而不巫 ,清而不短 ,裁而 不俗 ,则深于其 道者也。 [2 1 ” 3) 】 6宋胡安国日: 事莫备 ( “
夏继先
( 北大学文 学院,湖北 武汉 ,406) 湖 302
摘要 :梦境记叙与描写 是 《 左传》记事一大特 色,其复杂 多样在先秦著作 中绝无仅有 。占梦记梦是早期史官的重

先秦文学常识

先秦文学常识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译文
?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 丽,美男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
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
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 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
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是谁
造成这景象?、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
经·秦风 ·蒹葭》 ?译:河边 芦苇 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
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诗经《关雎》赏析
? 结构
? 全诗共分三章。 ? 第一章(第 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诗经 ·邶风 ·击鼓 》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诗经》中的名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 何人哉 ? 《诗经 ·国风 ·王风·黍离》
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之一 。
《诗经》略读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叶大约 五百多年 的诗歌(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 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 儒家经典 ,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 《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
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史官与《周易》
作者:林晓平《光明日报》(2015年12月02日14版)
我国古代,“史官”作为“信史”的记录者、编著者与守护者,其职守显得神圣而庄严;而《周易》则常被人们视为“卜筮之书”。

近代学者兼诗人朱自清就说:“《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易》寓于卜筮。

”在不少人眼中,作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有几分神秘,甚至有几分荒诞。

然而,内涵、特点等方面似乎相去甚远的史官与《周易》之间,在先秦时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秦史官与《周易》究竟有何关联?答案要从当时史官的职责方面来寻找。

在先秦,史官所掌职责范围很广泛,主要有:记言记事、卜筮祭祀、掌天文历法、保管图书文献档案、草拟诏令,等等。

在先秦史官的这5种职责中,有3种与《周易》有着密切关联。

一是先秦史官保管图书文献档案的职责。

据《周礼·天官》:“史掌官书以赞治”,又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明确记载了史官之掌管图书典籍的职责。

又据《左传·昭公二年》:“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

”“观书于大史氏”,正是书籍为大史所掌之明证。

又《吕氏春秋·先识》记载:“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

”所谓“图法”,即国家的各种文献典籍,由此亦可知它们为太史所掌控。

王国维先生曾据此断言:“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观堂集林·释史》)。

而《周易》作为图书文献属于当时史官的职掌范围,应毋庸置疑。

二是先秦史官掌卜筮祭祀的职责。

殷商时期,统治者大至军国要事,小至生病、旅行、打猎等,都要举行占卜活动。

在占卜活动中,史官是重要参与者,并且还要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成了甲骨文亦即“卜辞”。

在殷商时期,龟卜是用以判断吉凶、预测未来的主要手段。

西周之后,《易》经开始流行,《易》筮渐兴,至春秋时期,占卜方式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易》筮已成为基本上可与龟卜平分秋色的占测方式。

当时,人们据《易》筮占吉凶,预测未来,或引《易》议事论物,评判是非,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在《周易》及《易》筮的流行中,先秦史官充当了主要角色。

在这方面,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国语·晋语》《左传》庄公22年、僖公15年、成公16年、襄公25年、昭公7年、昭公29年、昭公32年等。

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以《易》占筮论事的各种人物中,史官的人数是最多的。

并且,当时还出现了“筮史”这样的名称,清楚地表明了史官与《易》筮的特殊关系。

除卜筮外,先秦史官还兼掌祭祀,如:“丁酉史其告(于)南室?”(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卷二、页六、片三),“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嚣享焉。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在先秦,往往是史祝、史巫并称,如:“祝史陈信于鬼神”(《左传·襄公二十七》)、“用史巫,纷若,吉!”(《易·巽·九二》)等等,即为明证。

三是先秦史官记事记言的职责。

先秦史官要将君主、大臣等重要人物以及重要事件的卜筮情况,包括内容、经过、结果以及参与卜筮者的言论等记载并保存下来,履行其记事记言的职责,而卜筮方式如果是用《周易》来预测的筮占,则史官所记就相当于《周易》的应用案例写实。

由上可见,由于职掌《周易》的客观条件和职责要求,在先秦,精通《周易》成为先秦史官的共同特点。

甚至有学者认为,《周易》的编篡就出自西周史官之手(参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0页),如果此说成立,则史官与《周易》的关系当比一般人所认识的更为密切。

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

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

阅读先秦文献的记载,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
据《易》筮占的准确而感到惊讶。

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若在异国,必姜姓也。

姜,大岳之后也。

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

陈衰,此其昌乎。

’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陈子得政。

”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后来历史的发展果如其言。

如何来解释史官们所做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

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

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

《说文解字》引《秘书》:“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这是从字形来释“易”,“易”原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

《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从表面上看,周史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他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在为陈国占筮之前,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定的了解,即“先人事而后说卦”,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的变化观去分析、推测其前景,就得出了这些结论。

知道了这个例子所蕴含的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变化结局的奥秘。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

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笼罩在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并非科学的方法。

其次,先秦史官的以《易》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下列八项,即本卦卦象、之卦卦象、本卦卦名、之卦卦名、本卦卦辞、之卦卦辞、本卦变爻爻辞、之卦变爻爻辞。

然而,在每次占筮时,并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

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先秦史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朝着符合自己意愿的方向去进行解释。

例如,《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

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

《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无亨利贞,无咎。

’”筮占而得《艮》之《随》,可从多方面来进行解释,可据本卦《艮》、之卦《随》的卦象来释之,也可依这两卦的卦辞来解释,还可以根据本卦或之卦的卦名来释卦。

《艮》卦卦名之义为“止也”,即如山岳般静止不动,《随》卦卦名之义为“无故也”,无故,即没有故处,自然要走出故处,即出走,与《艮》卦的“止”义相反。

史官采取的是以之卦卦名之义来释卦,因而得出“君必速出”的推论。

可见,占筮的结果,可以依据多个方面来解释,占筮者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作论断,主观随意性表现得非常突出,牵强附会的特点也很显著。

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堪称是当时的“通才”,而《周易》是一部既简明又涉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著作,可谓“通学”;作为“通才”的先秦史官与作为“通学”著作的《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出于职责要求,先秦史官堪称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他们偶尔表现出的运用《周易》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对于《周易》变化观的活用,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历史、现状的观察和了解;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正好说明《周易》唯心、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

深入探讨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于《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林晓平,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