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征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价值;

3.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4.感受并学习红军将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长征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2.感受并学习红军将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设计背景: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书”阅读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温儒敏教授认为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让大家焦躁得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要求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因此,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对书籍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初步的思考。用任务驱动法来推进整本书阅读,让学生们逐步走进名著,慢慢品味和探究。

课前布置:

依据名著特征,完成阅读计划。

一般情况下一本书想要深入理解至少要阅读两次以上,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初次阅读的任务放在寒暑假,这样有整块的时间来阅读,便于对书本内容的整体把握。二次阅读放在学期中间,一般一学期能完成三本书的精读加一些其他名著片段化的赏析。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设定为期两个月,在假期初次阅读的基础上,以每周两章,大约50页,平均每天7页的进度再次推进阅读,共六周完成二次阅读。

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分组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神品质、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小专题研究,搜集资料、整合观点、制作课件,为课堂上展示汇报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读激趣,提升感知。

阅读就是带着有准备的头脑,探究的目光与深掘的期待,品味经典书籍。它是慧根,定会激起你强烈的共鸣和深切的感悟。

《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告诉了我们红星为什么这样红。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我们随着斯诺的笔触去认识一群人,去了解一场伟大的长征,去坚守一种崇高的信仰。

本节课我们进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同学们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展示:人物我评说、情节我讲述、特色我赏析、信仰我传承。

二、了解作者:有这样一个人

1.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2.埃德加·斯诺来自于美国的小康之家,新闻记者。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3.“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埃德加·斯诺

葬于未名湖畔,叶剑英亲笔题字“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三、了解主要内容:有这样一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斯诺作为一个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众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

四、阅读方法指导:有这样一种阅读

(一)整本书阅读:

1.利用序言、目录等,快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边读边记,做好摘抄,归纳梳理线索脉络、前因后果、发展变化。

3.把握作者对事实的感受和印象,体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4.善于参考相关资料联系、比较、分析,做思维导图。

(二)目录展示及解题

红星照耀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三)整本书表格制作及思维导图展示

五、分组汇报展示专题研究成果:

(一)人物我评说

(二)情节我讲述

(三)特色我赏析

(四)信仰我传承。

六、课堂小结,授之以渔: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好像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永远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永远给中国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读书方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整本阅读三字经:

读目录,知思路,

理情节,知人物,

解谜团,名主旨。

七、读写结合,促进深化: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崇尚艰苦朴素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党始终坚持和倡导的优良作风和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学习对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经典名著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上,还要读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尽可能指引自己的生活学习。任选角度,写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感悟。

板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报告会

人物我评说

情节我讲述

特色我赏析

信仰我传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上《红星照耀中国》中期导读课教学设计 “红小鬼”的故事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对书中描述的这段红色历史有所接触但了解得并不细致、清晰,更不深入;面对繁杂的内容有些无所适从。 (2)学生喜欢生动的故事,平实的叙述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二、教材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是八上“名著导读”的书目,借由它我们将进行纪实作品的阅读。 对于喜欢曲折情节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很可能是他们接触的第一本纪实类作品。 在这本书中,作者斯诺以时间为序,以走访行踪为线索,以一个中立者的角度,忠实记录了他自1936年6月至10月“探寻红色中国”的过程。这本书中所记录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不仅解开了斯诺心中的谜团,更是让全世界全面了解到了彼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自出版之日起,无论从政治、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均意义非凡。 《“红小鬼”》是《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战争与和平”中的第二篇,选择它作为中期导读的切入点是因其内容的适切性。 这个专门记录红军小战士面貌的章节,不仅将前面散落在各章节中的“红小鬼”集合在了一起,更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红色中国”中特殊的群体。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同龄人的故事,可以让今天的学生在了解书中真实记录的见闻外,清晰地了解到第二个层面的事实:“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红小鬼”这一群体不仅极好地诠释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亦是我们研究本书写作手法,感受、传承红军战士高尚精神品质的一个媒介——他们是中国的未来!选取他们为“分析阅读”的媒介,可以唤起学生更多的共鸣和共情。 三、教学目标 (1)从内容、写法、主题三个角度研读《“红小鬼”》,感受“红小鬼们”的理想信念、胸襟气度、高贵纯净的心灵,进而获得对此篇的整体认知。 (2)带读本章的其他三篇:《再谈西北四马》《实践中的统一战线》《关于朱德》,明确此四篇纳于“战争与和平”一章之下的目的,进一步明确“红星”的确切含义。 (3)选取《红星照耀中国》中其他章节,以本课分析阅读的基本流程展开深入研读,为后期阅读—完成专题探究三“信仰与精神”做准备。 四、设计思路 以《“红小鬼”》一篇为引,研读其写法,感悟其精神;推而至“战争与和平”这一章节的写作目的,以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之《红星照耀中国》交流课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之《红星照耀中国》 交流课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是XXX的不朽名著,他在书中记录了自 己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这部作品文笔优美,事件简单清晰,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细读作品,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观点和立场,训练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从作品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研究与生活。 教学方法是精读法和批注法,通过知识挑战和体会立场的活动来检查研究阅读情况,了解学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著知识挑战赛,以必答、抢答的形式进行,同时表彰优秀研究小组。另外,学生需要合作探究,找出作品中的“分析和评论”,并试着说说

作者分别针对什么事实来“分析和评论”,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态度。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活动三:抒写感想 1.练笔 阅读纪实作品,最终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请你选取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感受最深的一个点(可以是红军中的一个人,一个故事,或者战争与生活的一个场景,或者XXX的战略、战术,XXX的敬业等),联系生活,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同学间交流评价。 3.写作技巧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亮明基本观点。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从作品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研究与生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作品延伸到生活。) 活动五:推荐阅读 1.朗读《如梦令·元旦》(XXX)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武夷山下。在山下,红旗迎风展开,如画般美丽。 推荐阅读王树增的长篇记实文学《长征》,这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一部恢宏壮丽的伟大诗篇,一座永不磨灭的巍峨丰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运用纪实作品的阅读技巧,了解长征的历史,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群体记忆。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阅读《长征》的兴趣,我们可以读XXX的词,让学生认识到家乡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1.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 2.梳理历史事件,了解作品所写事实,感知人物形象。 3.进行活动展示,深入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奋斗史。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外国人,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拍了30卷胶卷,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具体情况;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备受鼓舞,走上革命之路,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深受感染,毅然奔赴抗日前线。这个外国人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开展 1.探究活动一:破题感知,知人论世。 ◎解读文题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和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上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7月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大河彼岸》等。 ◎背景链接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征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价值; 3.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4.感受并学习红军将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长征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2.感受并学习红军将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设计背景: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书”阅读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温儒敏教授认为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让大家焦躁得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要求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因此,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对书籍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初步的思考。用任务驱动法来推进整本书阅读,让学生们逐步走进名著,慢慢品味和探究。 课前布置: 依据名著特征,完成阅读计划。

一般情况下一本书想要深入理解至少要阅读两次以上,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初次阅读的任务放在寒暑假,这样有整块的时间来阅读,便于对书本内容的整体把握。二次阅读放在学期中间,一般一学期能完成三本书的精读加一些其他名著片段化的赏析。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设定为期两个月,在假期初次阅读的基础上,以每周两章,大约50页,平均每天7页的进度再次推进阅读,共六周完成二次阅读。 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分组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神品质、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小专题研究,搜集资料、整合观点、制作课件,为课堂上展示汇报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读激趣,提升感知。 阅读就是带着有准备的头脑,探究的目光与深掘的期待,品味经典书籍。它是慧根,定会激起你强烈的共鸣和深切的感悟。 《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告诉了我们红星为什么这样红。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我们随着斯诺的笔触去认识一群人,去了解一场伟大的长征,去坚守一种崇高的信仰。 本节课我们进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同学们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展示:人物我评说、情节我讲述、特色我赏析、信仰我传承。 二、了解作者:有这样一个人 1.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 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2.埃德加·斯诺来自于美国的小康之家,新闻记者。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案 (公开课)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案 (公开课)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案(公开课) 一、教案简介 本节公开课的主题是“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旨在通过阅读中国名著,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名著,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名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并运用相关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名著的兴趣,并从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1. 文学名著介绍 通过介绍中国名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其作品的兴趣。使用幻灯片和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阅读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等阅读技巧对名著进行初步了解。 (2)教授学生常用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概括、推理和解释等。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名著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等。 3. 阅读实践 (1)学生分组阅读指定章节,并针对指定的问题进行讨论。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就所读章节向全班展示并解读。 (3)全班共同讨论,总结各组的观点和结论,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4. 创作活动 (1)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书写读后感、续写名著情节等。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分享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在学校内部及社区进行展示和宣传。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幻灯片和多媒体资源,用于介绍名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名著原著书籍及相关参考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3. 分组讨论活动材料,包括指定章节和相关问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学导案设计 【学导目标】: 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精神;(重点) 3、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的内容。(难点) 【学导时数】:一课时 【自学质疑】: 一、自主导航 1.走近作者 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 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

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 名的记者。他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 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 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 学未名湖畔。 2.整本书感悟 (1)《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美国作家(国家),该书又名:《西行漫记》。 (2)《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_新闻纪实_作品;这个书名的含义是: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3)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省最后到达陕北。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3.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能够消耗和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第一,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 第三,目前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4.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什么?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6.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A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 、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7.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A 、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0周年 8.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A 、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9.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A 、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10.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11.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A 、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 、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12. 《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 、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3. 阅读下列材料: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

《红星照耀中国》推进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推进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阅读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内涵,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挖掘《红星照耀中国》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红军的革命精神”、“长征的艰辛历程”等,进行深入探讨。组内成员相互交流,整理观点。 3. 互动问答: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补充观点,教师给予点评和引导。 4.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姊妹篇《地球的红飘带》,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阅读的意义和方法,鼓励学生持续阅读

此类优秀作品。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阅读心得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指导学生如何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600字。 五、教师自我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都有所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讨论不偏离主题; 2. 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3.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注意推荐的作品与主讲作品的内在联系。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案 学科:语文 班级:八年级 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 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 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与形象, 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教会学生简单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会对名著阅读规划。 教学重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难点:学生对红军人物形象语言归纳。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以图片资料导入)

图1:展示XXX的照片,引出照片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2:介绍一位采访红军长征的记者,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图3:介绍一位美国记者和XXX伟业的缔造者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也可以很深厚。 二、讲授新课 1.解题: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来源,让学生了解XXX的象征意义。 2.读书方法及要求:介绍翻书和品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名著。 3.走进目录:让学生浏览目录,了解书籍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4.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书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红军、XXX、苏维埃政权等。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案

学科:语文 班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浏览目录了解作品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学生能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与形象,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学生能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会对名著阅读规划。 教学重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难点:学生对红军人物形象语言归纳。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以图片资料导入) 图1:展示XXX的照片,引出照片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2:介绍一位采访红军长征的记者,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了解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2.通过专题探究,感知全书内容,了解主要人物的事迹,大致把握重要历史事件,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 3.了解纪实作品的意义,了解长征的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了解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2.通过专题探究,感知全书内容,了解主要人物的事迹,大致把握重要历史事件,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纪实作品的意义,了解长征的意义,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有一种独特的文体,它真实而动人,因真实而永恒,这就是纪实文学。纪实文学立足现实主义的广袤大地,刻画着世事沧桑、人间百态。《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的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亮相。 作品名称:《红星照耀中国》 又名:《西行漫记》 作者:埃德加·斯诺 类型:纪实文学 创作年代:1936年 二、整体感知 1.内容概括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艺术特色与成就 第一,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第二,作者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百姓之中,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这本书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3.方法指导:如何进行纪实文章的阅读 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播放微课视频) 三、合作探究:专题研究 (一)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示例:朱德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起来。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2.出身与家庭 朱德于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佃户家庭,祖籍广东韶关,客家人。其家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贫苦。 3.童年的经历 由于家境贫困,朱德自幼便开始劳动,四五岁时就帮母亲干活儿,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平时除了上私塾,还要挑水、放牛、种地。 4.受教育情况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3.通过自由阅读,理解作品中的精神,感悟共产党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学习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思考红色精神的现代意义。 3.培养学生阅读纪实性红色文章,践行和传承红色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评价与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胡愈之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通过阅读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评价与影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新知探究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内容,带领学生共同了解作者及作品的信息,了解该作品的影响力。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写作背景”的课件内容。教师做简单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书方法指导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纪实作品?纪实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2.如何阅读纪实作品? 教师提示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学生自主总结问题的答案,再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教师可以补充介绍纪实作品的种类,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纪实作品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阅读交流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先自由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下面的问题。 1.分享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2.哪一位共产党领袖最令你崇拜?试着找出有关他的肖像描写。 3.什么是长征精神?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教师提示学生先自主阅读作品,然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要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不同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阅读和分享内容,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品质,思考红色精神的现代意义,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锻炼表达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了纪实作品的特点,掌握了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并通过自由阅读,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感受到了共产党领袖的人格魅力,探讨了长征精神对我们青少年一代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多读一些纪实性的革命文化作品,继承、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材中的“专题探究”中的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书中其他有兴趣的内容,自行探究。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红色中国解谜之旅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一)猜读题目 (二)浏览目录 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一)选读。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布置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美国】 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

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具体如下: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学习“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谜。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①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 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 ③共产党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 ④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课后作业(任选其一): 1.搜集、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籍等资料。 2.阅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 3.阅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长征报告》(作者:陈云)。 第三课时,举行读书汇报会。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主题,作主题发言: 1.我最喜欢(敬佩)的红军。将领或战士皆可,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人物的主要经历、主要性格或品质,并说清楚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2.我心中的长征。可以从宏观的视角解读,也可以从微观的视角观察;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分析我对长征的认识,可以用感性的方式抒发我对长征的情感…… 3.我所了解的苏维埃。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苏区的创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外交、生活等,可以综合各方面说,也可以只讲其中一方面。 4.难忘的西北之旅。要求以斯诺的口吻,讲述在红色苏区采访的主要经历、感受,要有具体的、最难忘的人、事或场景。 5、魅力四射的报告文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可以从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多角度叙事手法、叙议结合等角度出发。 课前各小组交流,组员依次发言;选出各组代表上台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第四课时,读后感写作指导。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点,可以是红军中的一个人,一个故事,或者战争与生活的一个场景,或者共产党的战略、战术,作为读后感的切入口;接着确定读后感的中心,画出思维导图或者写作提纲;然后当堂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个片段;课后扩充成篇。 附2:我读《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跟着斯诺云研学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播引导,由浅入深地认识纪实文学作品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特点。 2. 学生通过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纪实作品中人物的成长经历、信仰追求和精神品质,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 学生通过自己去感受、质疑、发现,锻炼自己的思维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1.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学生自己去感受、质疑、发现、创造的能力,充分锻炼思维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激疑设思,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本书,它是研究毛泽东前半生最权威的传记,它是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品,它是第一本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著作。大家知道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吗?《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记录历史,或叙写事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这本书就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正确打开这本纪实文学作品。初一下学期,我们去了泰安研学,看到了地下大裂谷的美妙神奇,感受了《铁道游击队》抗日的激扬澎湃。这学期,我们换一种方式继续研学。 这节课,老师和各位导游带大家追随斯诺的脚步,一起去陕北,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云研学。去革命圣地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见证苏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去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那种惊涛拍岸的震撼。我们先来看一下斯诺的采访路线图。1936年 6月,斯诺带着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在北平坐上了来往西安的慢车。途径郑州,到达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路过洛川、延安、安塞,终于到达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在这里进行了大量采访。后又去吴起镇参观了工业中心。然后,长途跋涉,到达宁夏南部预望县进行战地采访。最后冒着炮火,折回保安。十月中旬,恋恋不舍地离开保安,结束了四个多月的采访。其中,西安、安塞、保安、吴起镇、预望堡是斯诺进行采访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掌声由请研学第一站导游孙景蕊孙导。 二.群星荟萃,精彩展示 研学第一站:西安 西安导游词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西安。西安古称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作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这里有高峻雄伟、奇险壮丽的西岳华山,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有“关中入景”之一的佛塔—大雁塔,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恒—明城墙。当然,还有焦黄酥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肉夹馍;更有人气火爆、流量迟续走高的大唐不夜城。千年古都,魅力西安。87年前,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88年

红星照耀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速读法;精读法;选读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名的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二、读目录;了解写作顺序 浏览目录 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再度目录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72年2月15日;终年67岁;美国记者;因其在中国革命期间的着作而闻名..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参访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西方记者 斯诺是美国多家报纸的驻华记者;也曾担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他对中国充满了热爱;多年居住中国;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遵照斯诺的遗嘱;经中国政府同意;1973年10月19日;斯诺一部分骨灰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 碑前放着毛主席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献给埃德加·斯诺先生”;宋庆龄、朱德、周恩来也送了花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康克清以及北大师生代表参加了安葬仪式..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教学设计 一、前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而良好的阅读教学设计能 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活动和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 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短文的主旨和细节; 2. 学生能够根据短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发现并理解生词; 4. 学生能够运用归纳、概括等技巧总结短文内容; 5. 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一篇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短文; 2. 教师准备相关问题和任务卡片; 3. 教师准备小组讨论和分享的环节。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用一幅描绘夜空中红星璀璨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 让学生猜测这幅图片和阅读有什么关系。 2. 介绍教学内容 教师展示短文《红星照耀中国》,并简要介绍教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3. 预习任务 教师分发任务卡片,要求学生预习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可以 自由组成小组,讨论问题并共同回答。 4. 短文阅读 学生开始阅读短文,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解释,鼓励学生主动 运用阅读策略。 5. 小组讨论与分享 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 发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互相学习。 6. 独立完成任务 学生根据短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形式独立完成任务卡片上 的问题。 7. 全班分享和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全班分享学生的答案,并对短文的主旨 和细节进行总结,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

最新完整版《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陆进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七星关区思源实验学校陆进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序言、目录,快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的阅读方法。 2.以《造反者》为例,学会运用梳理人物经历、勾画精彩描写语段,寻找作者评价语句的方法,把握作品中的人物。 3.以《第五次围剿》为例,学习通过梳理事件前因后果及发展线索,准确把握作品主要“事实”的方法。 4.了解解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和长征精神内涵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激励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报效祖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准确把握作品主要“事实”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和长征精神内涵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激励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 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介绍写作背景,引出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 2.解释书名的含义。 二、获得作品整体印象。 1.出示问题 (1)这本书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提示学生阅读。 3.指名学生回答出示问题。 4.总结方法: 利用序言重点段落、目录,可以快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三、梳理作品事实。 (一)认识作品人物。 1.浏览目录,标注可能写人物的标题。 2.以《造反者》为示范,学习把握作品主要人物的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21——末段。 (1)圈画梳理周恩来的成长经历。 (2)找出对周恩来的描写语段令人感动的细节。 (3)找出作者对周恩来的评价语句。 (4)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生展示。 4.总结方法。 梳理人物经历,寻找精彩描写语段,抓作者对人物人物的评价语言,能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回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回 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回读教学设计 一、初读交流 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中,我圈画了许多地方,了解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你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有这样的感受吗?现在是否有新的感受呢? 活动目的: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出下面的分享交流话动----读文知史,读书识人。 二、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 读史的方式有很多,阅读传记、实地考察、参观历史纪念馆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了解历史的方式。在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同时,老师有机会走进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在这里,老师发现和这段“红色岁月"有关的很多展品,都曾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出现过。现在,我们一起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来走进这座革命纪念馆。 01 我来猜展品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根据目录猜一猜: 1. 这座革命纪念馆可以设置哪些展厅?(如“长征历史”展厅) 2.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介绍,猜一猜这些展厅中会陈列哪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展品。 出示部分展品照片,如红军过草地时的草鞋、破旧的武器、简单的装备等,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些展品后的感受。 活动目的:了解学生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内容的知晓程度,通过轻松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兴趣,同时由展品引出下一环节----“物"后的“人”。 02 我来设计人物塑像 装备简陋,红军却能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伟大的胜利。这告诉我们,决定历史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1. 由老师的阅读感受引出交流活动。 教师笔记:埃德加斯诺所描绘的红色中国是如此真实,我们从中收获了许多,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革命先辈以及他们对中国的热爱有了深刻的认识。 埃德加·斯诺在书中的描述非常“真实”,文学家曹文轩也认为《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主要来源于一点----真实。在阅读中,你读到的哪些细节使你感受到了真实呢? 请学生交流关于红军将士的真实事件和细节。 活动目的:阅读要关注事件,更要关注细节,品读细节,才能让我们发现真实的人物,这是阅读纪实类文学作品最应该关注的。 2.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人物为核心,为纪念馆设计塑像。 思考:这些“真实"的人物有何共同点?怎样才能展现他们最能“照耀”历史的精神魅力呢? 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派代表汇报设计方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评选出最佳方案。 交流中思考以下问题: 1、塑像中应该出现的人物。 2、红军将领与普通红军战士的关系。 3、雕像的背景可以怎么设置。 4、能否表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核心问题)。 03 我来写解说词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分出身,不分________,不分________,不分________。 这是一个坚强不屈的群体,他们从敌人疯狂的“围剿"中走来,从_____中走来,从_____中走来。 这更是一个英雄伟大的群体,他们走来,目光坚毅,因为他们有共同的革命信念;他们走来,___________;他们走来,__________。 活动目的:以“为人物设计塑像”为主题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思

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跨学科整本阅读

教学设计--《红星照耀中国》跨学科整本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2.分析作品中体现的英雄情怀、革命精神和人性光辉。(重点) 3.运用跨学科视角,从历史、地理两个领域深入探讨“红星”精神及意义。(难点)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01 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欢迎踏上穿越之旅!今天,我们将穿越回红军长征的年代,化身时间侦探,一起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我们的任务是发现那些曾经被风吹雨打的英雄故事,感受他们的勇气和坚韧,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传奇。 02 读图质疑,了解背景 看报刊图片,猜测人物 出示失真照片并解释:这张照片出自1937年的日本《周报》,请结合旁边的相关介绍,猜猜这是谁。 引导学生思考:失真照片可能导致人们对事实的误解,对于当时的新闻报道,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警惕? 看真实照片,揭晓人物 出示毛泽东的真实照片,并提问:这是谁?对,是毛泽东。 快速翻到书本第69页,共同阅读第二段描写毛泽东外貌的内容。对比前后照片,让学生感受新闻报道的失真和信息封锁,以及当时社会的情况。 看视频,了解写作背景 播放视频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预告片,让学生对书的背景有初步了解。 观看后小结:这本《红星照耀中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通过视频内容介绍外国记者的陕北之行,带有“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探讨写作背景。 讨论与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本书会在当时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03 走进文本,初涉情节 老师:提示学生快速翻阅书页,感知插图和目录,找到熟悉的人物和感兴趣的章节,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 1.老师分享一张“红小鬼”的照片,并解释他们被称为“红小鬼”。 2.出示“红小鬼”的黑白照片,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外貌和形象有初步认识。 3.走进“小鬼”:故事接龙,畅谈理想。 提问:请学生阅读书本第339~346页,了解关于“红小鬼”的内容。 4.设计故事接龙:引导学生概括出几个个性鲜明的“红小鬼”,并展开故事接龙环节。 学生:依次分享关于“红小鬼”的故事,互相补充,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5.提问:这些“红小鬼”给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强调“红小鬼”的理想、勤奋和积极精神。 总结提升:有理想,勤奋乐观,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04 走近伟人:跳读书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