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56255(共6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本意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私学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办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扩大了受教育范围。
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 稷下学宫所谓“稷下”乃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
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应此得名。
稷下学宫约与公元前370—前360年间创立,齐国亡而稷下学宫终。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3. 《学记》《学记》为《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它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学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4. 求其放心本意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在此表达了孟轲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体现了“人性本善”,是民本思想的基础。
5. 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是由察举制度演化而来的,606年“始建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确立的标志,此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废除,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6. “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六学”隶属于国子监。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7. 师说“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师说》于贞观十八年(802年)写成并公开发表,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第十四章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来看,18世纪中期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一个新的时代。 1764年11月,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ⅩⅤ)宣布解散耶稣会的决定,结束了耶稣会垄 断教育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许多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积极提倡国民教 育思想,要求建立国家教育体制。例如,法学家拉夏洛泰1763年出版了《论国民教育》, 政治家罗兰(B. Rolland)1768年提出了《呈国会的教育报告》,启蒙思想家狄德罗1773 年拟写了《俄罗斯大学计划》等。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表达了大致相同的 基本思想:学校必须由国家办理,对所有的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 的智力和道德标准去塑造国民。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第四编 18世纪
西方教育思想史
‐ 德国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康德提出的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在尊重人类 文化、重视道德教育及强调思辨能力的训练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 解。它为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哲学方法 论。
‐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成了要素教育 思想,初步探索了教育和心理的关系,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 发展,同时又论述了儿童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主张简 化教学方法。要素教育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裴斯泰洛齐的“一 切为了孩子”的精神。正如有的西方教育家所指出的,在19世纪欧 美国家教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要素教育思想的影响。当然,也应该 看到,要素教育思想并没有真正解决“教育心理学化”问题,而是 留给了19世纪西方教育家去解决,其中主要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教育思潮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基本观点是: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等。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其不足之处是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其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
基本观点为:教育权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当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教育是造成民族国家的利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如培养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或美国人等;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
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一、工读主义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教育实践活动。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与当时流行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浅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浅析摘要: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但从思想的渊源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所谓国家主义的教育,一是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负责办理、经营,国家对教育不宜采取放任的态度。
本文试图从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方面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思潮。
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由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ohann Heiorichi Pestalozzi)提出。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费希特(Fichet)在裴氏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对外宣扬民族至上的精神,开始形成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同治年间容闳、曾国藩等所提倡的兵工教育与光绪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所主持的西政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国”,这种思想己初具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征,但尚未形成系统。
清末民初,教育界出现的“国民教育”和“军国民教育”思潮均含有国家主义教育的成份,是国家主义教育的渊源或表现形式,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对“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深恶痛绝,提倡和平主义教育,羞言国家主义的教育已成世界教育的大势。
同时,随着各种西方思想的传入,美国的教育思想也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挟杜威、孟禄来华之威在中国教育界广为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且在这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所体现的“教育本义”,重视个性发展为其本质,几乎没有国家主义教育的色彩,反映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处于中衰期。
1922年以后,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以“新”的面目出现。
余家菊、李璜合著的《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于1923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他们发起国家教育协会,出版协会丛书,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由此重振。
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论析

者, 而且 是 近代 中 国新 式 学 校 军 事 训 练 的 最初 提 倡 者, 是 2 更 O世 纪 2 代 中期 非 基 督 权 运 动 和 收 回 O年
教 育教 运 动 的积 极 倡导 者和 推 动 者 。
育政策 中 留下 了深 深 的 印记 。
一
较 系统 的阐述 , 为 国家 主义 教 育思 想 的代表 作 。 成
在《 国家 主义 下之 教 育行 政 》 文 中 , 家 菊 明 一 余
确地 将 国家 主义教 育 的真 髓概 括 为六 个 方面 : 一 , 第
、
余 家 菊 国 家 主 义 教 育 思想
关 键 词 : 家 菊 ;国 家 主 义教 育 思 想 余
中图分类号:4 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43X 20 )4 0 3 5 G0— 9 A 1 6 5 (060 - 8- 0 9 0 0
近 代 中国 的国家 主义教 育思 想不 仅 仅表 现 为教
育家们 的学 理探讨 , 不 只是 一个 时起 时 落 的社 章 。12 等 93年 l O月 , 同 李 他 璜合著 的 论文集 《 国家 主义 的教 育 》 12 和 95年 独 撰
的《 国家 主义教 育学 》 书 , 国 家主 义 教 育 作 了 比 一 对
特 别是 国 民党建立 全 国政 权 以后 , 家主 义 教 育 作 国 为一种思 潮 逐渐 衰 退 , 但其 精 神 却 在南 京 政 府 的教
尊 之概 。 由 了解 国魂起 , 育 应表 彰 而鼓 铸 之 。第 皆 教
六 , 教 育 应 融 洽 民情 ” 教 育 应 提 倡 “ 族 一 家 ” “ 。 五
中外教育史

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2、有教无类3、中国科学社4、《理想国》5、教育心理学化思想6、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宋初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
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3、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4、简述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
5、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6、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三、论述(每题10分,共40分)1、论述评孔子的教育思想.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3、当代欧美教育思潮有哪些?请对各教育思潮作简要陈述。
4、论述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学记》答:《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篇幅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作用与目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问题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2、有教无类答:成语,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
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3、中国科学社答: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在1915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
1918年迁回国内,1959年停止活动,存在近半个世纪.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贡献颇大。
4、《理想国》答:《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
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
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摘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
他对教育的政治意义与作用、教育的实施、人才的选拔等方面都作过精辟的论述。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哲学王及其辅助者,其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女子教育、音乐体育教育都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字:柏拉图、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国》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响者。
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及社会学基础哲学观:柏拉图将世界分为感观世界和理念世界,感观世界是指人们现实生活的世界,而理念的世界是一个独立存在于人们生活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这两个世界是不同的层次。
理念是先天的,即每个人天生就是拥有理念的,现象世界是不完善、不真实、暂时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完善、真实、永恒的,这个理念世界就是他头脑中的理想国。
这就是说,超越现实,先天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本体,是第一性的,而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阴影或摹本,是第二性的。
所以他认为,人们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种后天的积累的学习而是对已经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就是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
所以柏拉图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论。
政治观:想建立一个完善、理想、稳定、和谐、正义、不变的理想社会,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三类人则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帮助家境贫寒,但聪明敏慧的学生继续深造下去,他提
议国家每年发给4000名学生奖学金。
5、费希特主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国民的素质;国 家的振兴应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爱国主 义情操,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的利益,国民教育应通过
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来实现。
中国:
国家主义的教育含义: 一、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 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 二、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
第五:教育与宗教分离,一切学校均须受国家监督,不得施宗教及宗教仪 式,除大学哲学科外不得有违反国定道德要旨的宗教讲演。
三.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西方:
法国大革命前后出现的国家教育思潮是继自然主 义教育思潮之后,外国教育史上又一个较大的思潮。 该思想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拿
破仑的中央集权教育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 四.参考文献
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奴隶制国家斯巴达,为维护军事统治 柏拉图《理想国》,培养统治国家的哲学王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 16.18世纪的德国,部分推行教育国家所有 法国启蒙运动,真正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完全 属于国家的事业,并且在理论上对国家教育提出具 体实施方案
根本利益所要求的,不容放弃。二者不但不相抵触,恰 恰相反,国家管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资产阶级个人 的自由、平等。
其次,国家教育应分级开办,合理布局。康多塞将学校机 构分为五个等级:初级小学,高等小学、中等学院、专科
学院和全国科学艺术学会。各个级别学校之间不仅课程设
置前后衔接,互相连贯,而且在行政上,上一级学校对下 一级学校还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再次,还规定各级学校一律免费。男女儿童入学机会 平等,每个学生只要力所能及就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费希特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统一德国的民族精神, 对当时的德国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评价:
积极作用: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对近代欧美国民 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不足:是使教育过分地依赖于某一时期的国家 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 工具。
中国: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盛行于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一种教育 思潮,北伐战争以后逐渐消退。它对20、30年代我国的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种教育思潮,同时是社会思潮,将教育问题与社会的
忧虑并颇有疑议。
但其间的言论及活动在抵御列强侵略、抑制
军阀独裁、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收回教育权等
方面,与当时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风暴相呼应。
它的产生及其演变也是中国当时各种教育思潮澎
湃激荡,教育改革运动不断深入过程中出现的新
问题、新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
二.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 代表人物
西方
但是到了帝国主义时代,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发展为垄断资产阶级 的法西斯主义,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作用便发生了变 化。它对外打着“民族至上”的旗号,主张民族独立;对 内打着“国家至上”的幌子,实行集权统治。
发展:
国家教育思潮它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在19世纪的德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
自由只是空谈。他认为,教育上不应有特权,乡村也要 和城市一样开办学校。他提出每个乡村设一间小学、每 个县镇都要有中学、主要城市设高等技术学校或神学、 法学、医学和军事等专门学校。巴黎设中央大学。其中,
小学应为所有男女儿童免费开放。塔列兰德的提案充满
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是大革命初期较进 步的文献,然而由于当时资产阶级立足未稳,政局动荡 不安,该提案未被表决。
人民选出来并经常更换的。"如果国家教育过于集中管理
反而效果不好。他发表的"教育组织法方案"和"国家中学 组织"等四次演讲于1791年汇编出版,对大革命期间,背叛教义投身革命,对教育改革十分热心, 他在教育委员会委托他起草的教育提案中指出,人民获
得平等、自由之后,还要教给他们知识。不然,平等,
国民性问题。他们认为,我国国民素乏国家思想,其原因
主要为: (1)国家组织一向未完全,政府对于人民,常取放任态度; (2)国家为一人所有物,与人民关系浅薄; (3)革命后结果,不外政权之授受,与社会组织、国民精神无
多大影响;
(4)伦理趋向,常偏重个人道德。因为上述原因,遂使我国国 民薄十国家观念,此国民性之大缺点。国民缺乏国家观念,则 国本易于动摇。民国成立伊始,欲组织完全国家,非使国民富 有国家思想不可。
从国体上观察。他们认为,中国是个多民 族的国家,各族宗教言语风俗习惯,各有差异, 欲求民族精神的统一,非施以强固严肃的国家 教育,不可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国家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教育方针当视国家行政方针为转移。因为当时财力单薄,生计困难,
政府行政方针以振兴实业为要图,惟军国民教育与人道主义相背驰,故在 教育上主张采其形式方面,即采军事训练之精神,以养成信守纪律。
(二)教育上的分析与评价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牵涉面颇大。
对当时各种教育思潮作了理论反思的工作,在各代表人物
的言论文字中往往论及较多的教育领域及相关的教育问 题,而又以“国家”为中心点加以融合,理论上有唯心的因 素,思维也谈不上精致。总体上说,对当时流行的平民教育 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作了批评,但有
(二)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 (三)“五四”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 相对的国家主义,其要点在强调国家主义的同时,不 背世界进化原则,不妨碍个性发展。刘以钟、昊曾提认为, 当时国内教育家所论之实利主义、军国民主义、人道主义
气德育主义、美育主义及世界观主义均为“内容上主义”,
第二:国民道德以国家为中心,其道德目标为爱国爱群,信守纪律,勇往
进取。 第三:教育行政权集中于中央,具体分四方面: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由教育
部设立管理;省立中等及地方立之中等以下学校由教育部巡视监督而辅助之
;外国留学生概由教育部派遣;法定教育机关之组织及权限,悉由教育部规 定。
第四:小学教育为国民共同基础,故主张采用单轨制,统一教育要旨。
中国
西方:
1、拉·沙洛泰:作为一名政治家,十分热衷于教育,在
确定了国家世俗政权对教育的领导后,对教育的学制系统、 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及教师选用等重大问题上都发表了中 肯的见解 2、米拉博:出身于贵族,是法国作家、雄辩家和政治家。
他背叛了家庭,投身革命,被选为第三等级的代表
3、塔列兰德 4、康多塞 5、费希特
1、拉·沙洛泰在《国家教育论》(1763年)中明确地指出:
"应把激起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的目的",而宗教控制下的教
育远远实现不了这个目的。宗教教育的特征之一是不为儿 童实际生活做准备,也不为国家生活做准备。他指出:"教 育只能依靠国家。因为它从根本上讲是属于国家的;因为 每个国家都有不可剥夺的不可取缔的教育某成员的权力;
精神却深深地在南京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政策 中留下了印记。
四.参考文献 [1]金林祥.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
而当时中国函须揭明教育的方向、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 “形式上主义”的内容,后者属“国家主义”。
刘以钟、吴曾提论述民国教育应采相对国家主义的缘由:
教育理论上的考虑。从国家本位观点出发,对卢梭、洛克、裴斯 泰洛齐等所持的个人本位教育观大力抨击。认为人成其为人,并非孤 立自由,而隶属一定的社会团体。国家是最高的社会团体,故教育应 注重国家方面,采国家主义教育。 历史与国势的考察。他们认为清朝时代,政治腐败,在于散漫敷 衍,不在专制;人民之弱点,在于自由放弃,徒谋个人利益,对国家 社会,漠不关心。辛亥革命,就政治意义言,即在破坏庸懦无能的政 府,代之以坚强巩固的新政权;就教育言,即在改造自由放弃、个人 主义的国民,以信守纪律,富于进取的国民取而代之。因此,个人主 义教育不宜于民国,国家主义教育应谨慎选择。
4、著名学者康多塞是吉隆特党领导人之一,他于1792
年4月20日在立法议会上宣读了一份教育提案,这一提案
后来对法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康多塞较圆满地解决了大革命以来法国人一 直担心的国家教育将会与个人的平等、自由权利相矛盾 的问题。平等、自由是大革命的响亮口号,是团结一切
力量反对封建旧制度的旗帜,而国家教育也是资产阶级
因为国家与儿童应接受国家成员的教育。"可以看出,拉·
沙洛泰较正确地说明了国家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不是宗教 的事务而是国家的事务,国家应义不容辞地办教育,管理 教育,并把教育视为维系国家存在的重要手段。
2、米拉博,投身革命,被选为第三等级的代表。革命开 始后,他对教育问题非常关心,几次发表演讲,敦促建立 国家公立教育体制。他认为,国家要把教育管理权下放 给地方,因为"地方官吏真正代表人民,换言之,他们是
负责办理、经营,国家对教育不宜采取放任的态度。国
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旨在于反对社会政治革命,主张通 过以国家为中心,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 一和独立。
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 中叶,但从思想的渊源看,严格意义上说可以追溯到清末 民初。
(一)清末国民教育思潮中蕴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以追求新 的"理想王国"为出发点,强调由国家办世俗教育、 培养公民和推行义务教育。19世纪德国国家主义 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振 兴的重要手段,国家应对全体国民进行全民教育 和全面教育,培养民族精神。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主义在“五四”后的中国不仅是一种政 治思潮,而且是一种教育思潮或教育运动。在“ 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各种学说纷至沓来的历史 背景下,这种思潮首先是针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思 想界自由奔放的思想潮流,对于学生参政的高昂 热情以及方兴未艾的工农运动,国家主义派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