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车身尺寸控制论文

白车身尺寸控制论文
白车身尺寸控制论文

白车身尺寸控制

杜明龙

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技术中心OEM技术科

类型:技术类

摘要

白车身的制造质量水平主要包含尺寸精度、焊接质量和外观质量等几个方面,其中,白车身尺寸精度是保证整车零部件装配精度的基础。白车身的制造是由数百个具有复杂空间曲面的薄板冲压零件通过由数十个工位组成的生产线,其特点是大批量、快节奏,零件装配的定位、夹紧点在1000个以上,焊点多达4000~5000个。白车身的制造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整车的制造尺寸精度取决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关键词:白车身尺寸控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4)

第二章影响因素 (5)

2.1.工装夹具 (5)

2.2.零件偏差 (5)

2.3.操作过程 (5)

2.4.测量过程 (6)

第三章控制方法 (7)

3.1.基于测量的尺寸精度控制 (7)

3.2.基于装配的尺寸精度控制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绪论

现代汽车工业中车身制造的特点是制造系统庞大,往往包括上百个冲压件,几十套工装夹具,和上百个工序;制造工艺复杂,包括材料,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工艺流程。这些特点就导致引起车身尺寸变异的偏差源很多,车身尺寸质量的控制就十分困难。为了监控车身尺寸质量,就必须对零件、工装、操作、测量全程监控。

第二章影响因素

2.1.工装夹具

工装夹具是车身各零件定位和装配的载体。车身主要由薄板冲压件组成,“321”定位原理在车身焊接夹具设计中已不适用,其第一基面上的定位点数目应大于3。定位效果不仅取决于定位点的数目,还取决于定位点的布置形式。

工装夹具的保证能力是有效控制车身尺寸稳定性的关键。在车身制造过程中,工装夹具的材料性能、结构设计以及夹具与零件的匹配情况等,都将影响到工装夹具长期使用的尺寸精度保证能力。在车身生产过程中,基于冲压件尺寸相对于设计尺寸的偏差,会导致工装夹具与零件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长期作用将导致夹具变形和失效,保证能力降低。我们应对工装夹具进行持续状态监控、潜在失效源排除,及时对故障工装夹具进行维护,消除其失效造成的尺寸偏差。

2.2.零件偏差

零件偏差主要出现在冲压阶段,冲压件尺寸偏差造成车身装焊时处于非自然状态,是造成尺寸偏差的另一个原因。多数情况下,由于零件之间匹配不良,虽然在夹具较大的压紧力作用下强行匹配并点焊在一起,但由于产生了较大的强制变形,增加了车身尺寸的不确定性,产生了尺寸偏差。

零件变形是引起尺寸偏差的又一因素,主要问题出现在零件的包装和运输过程。部分变形情况无法目测识别,即使修复后也无法完全恢复至设计尺寸,造成车身尺寸偏差,应结合零件的特点合理设计包装形式和运输方式,消除此类零件偏差。

2.3.操作过程

装焊过程因素是白车身尺寸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零件装配、夹具开合以及焊接过程等几方面的顺序和手法(非自动化生产线)。在非自动化制造中,操作过程标准化是控制过程偏差的有效手段,实施标准化操作后,人工操作的不一致、不稳定和不确定性降至最低。

在车身焊接过程中,合理设计/优化操作顺序对车身尺寸精度控制是必要的,操作顺序设计不当会引起零件尺寸偏差和变形。在L车型投产初期,车身顶盖前、后横梁的Z向尺寸波动较大。分析发现,顶盖横梁的内外板匹配面共有64个焊点,焊接顺序显著影响横梁区域尺寸精度,进而对侧围定位造成影响。对焊接顺序进行优化,尺寸偏差和稳定性得到了有效改善。

在非自动化生产线的制造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操作手法也会对车身尺寸产生影响。如焊钳电极臂与被焊零件施焊面间角度不垂直,易引起焊点扭曲和焊接变形;焊钳电极臂因角度不当而接触到临近位置的零件边缘,易引起焊接分流和零件变形。在M车型车身尺寸监控中曾发现,行李箱开口两侧翻边区域Z向定位波动较大。分析表明,焊接过程中焊钳电极臂与零件干涉,导致该区域变形。对

电极臂形状进行改进后,定位稳定性得到改善。在工艺规划和优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焊接设备的可操作性,将人为操作对车身尺寸精度的影响降至最低。

2.4.测量过程

测量过程对尺寸精度的影响是独立于其他几种基本因素综合作用的加工过程的。车身尺寸偏差情况需要通过测量过程得到验证,正确的测量是尺寸精度改进的第一步。对于车身尺寸相关检测,在测量系统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必要时,需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MSA)和改进(如需要),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在白车身生产体系中,依据测量精度、应用位置和操作便捷性等方面需求的差异,应用了三坐标测量机、测量尺规和专用检具等测量方法。三坐标测量机是现代汽车制造中普遍使用的车身尺寸测量机构,测量精度较高并且可编程控制,适用于对整车车身、分总成和零件依据测量程序的测量。针对外覆盖件的关键开口区域,使用专用检具进行检测。检具是根据外覆盖件的理论尺寸精密加工而成,可随时装配到车身上对尺寸偏差进行检测,获得第一手信息。针对车身上部分关键区域的间隙使用专用测量尺规进行测量,此类尺规为定制的非标工具,操作简单、高效。

第三章控制方法

3.1.基于测量的尺寸精度控制

从本质上看,提高制造过程的基础是工序控制。首先,要对制造过程进行尺寸数据的检测采样。因为尺寸数据的跟踪是实现整车装配过程监控的基础,检测方法决定了车身装配过程监控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三坐标测量是检测白车身零件、分总成和车身骨架的重要手段,凭借其较高的精度和柔性,已成为国内外汽车制造厂的重要检测设备。

(1)基准点在三坐标测量机的机床坐标系下,根据整车设计基准和基准点的实测坐标值建立整车坐标系,图1所示为M车型车身整车坐标系和基准点;在整车坐标系中,又将车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并在各分区建立分坐标系,由分区基准点构造而成,图2所示为M车型后地板总成的分区坐标系。

(2)绝对尺寸在整车坐标系下,对根据设计要求定义的测量点测量其在整车坐标系下的坐标值偏差,称为绝对尺寸。绝对尺寸反映了整车尺寸精度与设计值之间的偏差情况,设计值是指车身设计阶段输出的整车尺寸理论数据,而绝对尺寸则反馈了制造过程中输出的车身产品实际数据。

(3)功能尺寸在整车装配过程中,还需考虑各零件装配的相对尺寸精度,称为功能尺寸。功能尺寸是为了检验零件、分总成、总成或车身的制造尺寸是否符合产品设计要求,并且保证其下一级装配精度而规定的尺寸,图3所示为M 车型传动轴加强梁区域的功能尺寸(E2/E3/E4)。相关的4个加强梁安装点分布在前地板总成(A1/A4)和下纵梁(A2/A3)上。当检测点A3/A4偏差值分别为±1.0mm,则功能尺寸偏差为2.0mm,这样虽然A3/A4的绝对尺寸都在公差内,但由于功能尺寸E4超差,则并不能满足后续装配要求。

3.2.基于装配的尺寸精度控制

在一些情况下,制造过程反馈的装配偏差与三坐标测量结果有所差异。造成此类情况的原因包括设计偏差、冲压工艺或模具偏差以及零件分装偏差等。此时,车身尺寸水平应以满足整车装配以及功能要求为优先考虑点;在保证整车装配/功能满足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如果要稳定偏差,应对测量公差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L车型投产初期,总装装配线反馈出左右尾灯装配间隙、平顺度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情况,而三坐标测量结果则均满足公差要求。进一步分析,上述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侧围外板冲压件零件偏差和侧围外板总成KD件焊装偏差。基于此情况,依据装配线的实际偏差对尾灯定位点孔位进行了工装调整,使得尾灯装配尺寸满足质量标准,而此时定位点孔位测量值偏差已超出公差要求。在此情况下,实际零件的尺寸水平已与设计标准不符,而尾灯装配外观质量合格,故对测量公差要求进行调整。

结论

车身装焊生产线的投产过程,主要包括投产前单车或小批量试生产和投产后量产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对冲压件、分总成和车身总成的尺寸精度以及整车的尺寸、装配精度等逐步深入的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尺寸精度进行持续改进。

在试制阶段,车身尺寸偏差较大,问题集中反馈到试制车身的测量结果上,需要进行逐车测量、逐工序原因分析和停线改进;必要时可对分总成进行逐工序测量,以明确偏差源,此阶段应严格保证冲压件质量、夹具质量和制造测量的统一性。改进范畴主要包括零件状态改进、工装夹具改造、调整以及操作过程优化等。

在量产阶段,基于过程和测量两方面反馈对尺寸偏差进行监控。最常出现的尺寸变化是均值变动、不规则跳动和方差变化,或三者的组合。三坐标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控生产状态的稳定性,检测频次由试制阶段的逐车检测改为定频抽检。尺寸偏差产生时,应首先判定偏差点类别和分布位置,确定偏差产生的根源。

此后,采用PDCA流程对尺寸偏差进行闭环控制,即制定改进计划(Plann ning)、执行改进试验(Do)、检查改进效果(Check)以及实施改进措施并跟踪后续反馈(Action)。在改进过程中,如出现改进方案偏差、无效或错误

的情况,需要重复执行P、D和C流程,直至改进试验获得期望效果,方可实施最终改进措施和跟踪反馈(A)。

参考文献

1、林忠钦、胡敏机械设计与研究轿车车体装配偏差研究方法综述, 1999.

2、胡仕新中国机械工程.美国汽车车体装配与焊接研究现状, 1997.

3、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唐远志、向雄方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6

白车身焊装强度的质量控制

白车身焊装质量控制 汽车白车身的焊装质量控制受焊装后尺寸精度、焊装强度及外观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了强化白车身的焊装质量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加强努力,将现有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不断完善,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以有效提高车辆生产的“质投比”。白车身的焊装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焊装后尺寸精度、焊装强度、外观质量以及减震抗噪密封性。用户对质量的要求,决定了生产厂商对质量。 用户对质量的要求,决定了生产厂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因尺寸精度影响后序零件的装配,不仅是用户的要求,生产厂商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减振抗噪密封性会影响用户的驾驶或乘座的舒适度,对此生产厂商也会重视;外观质量影响车身的美观,甚至直接影响生产企业的销售状况,生产厂商更会对其引起重视。然而,用户在购买车辆时唯独对焊装强度无法评判,总不能把新车撞一撞来试验其结实程度。由于用户在购买汽车时对车身强度的意识比较淡化,导致了生产厂商对焊装强度这个指标重视不够。 为了强化白车身的焊装质量控制,长安汽车公司目前正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加强努力。 技术方面 一、技术管控 1.白车身精度的管控

众所周知,在汽车制造行业中,白车身的制造工艺是重中之重,其中 白车身尺寸精度是保证整车零部件装配精度的基础。白车身焊接精度关系着整车装配的匹配性、整车的安全性,所以有效的控制、提高白车身的焊接精度,是整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产品能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之一。车间车身精度的管控从工装夹具的管控开始,夹具的管控从日常 点检抓起,而且车间对夹具进行分类并定期进行精度检测。车间的装配工艺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编制了操作者进行生产时使用的作业指导书指导操作。对于白车身的监控车间每日开展开口检具检测,定期对车间部件开展PCF检测,以便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尺寸问题。 2.车身强度的管控 车身强度关系到汽车的安全性能,目前焊装车间主要采用破坏性和非 破坏性两种方式对车身进行严格控制。非破坏实验主要有撕裂实验和撬检。撕裂实验是开班前对焊接设备进行检测的一种方式,通过模拟真实的焊接环境,观察焊点质量是否合格,对开班时的焊枪进行监控。撬检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焊点进行规定的焊点进行撬暂,是一种对焊接过程监控的方式,通过对焊点质量的观察来判定焊点是否合格。另外,车间每季度对生产线所有的焊钳参数检测一次,及时对不符合工艺要求的设备进行调整,防止因参数造成焊点质量问题。破坏性手段主要有撕裂,车间定期对白车身进行撕裂实验,主要白车身和外协件的对虚焊进行监控,随着公司对质量的严格要求,目前车间增加了对分总成的撕裂。 3.车身外观的管控

白车身焊接强度检验控制管理办法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车身生产部管理标准 白车身焊接强度检验控制管理办法 版本C NAC 31 / G 0402-2009 1 范围 1.1 本准则规定了车身生产部白车身焊接质量评定的方法、要求与频次,确保各车型白车身焊接质量评定结果的可比性。 1.2 本评定方法适用于车身生产部白车身自制件及采购件所有焊接质量的评定。 2 定义 2.1 焊接强度:是指对焊缝(熔核)及其周围母材热影响区组织的抗拉性能和屈服性能的可靠性评价。 2.2 破坏检验:指将工具插入焊接部件直到零部件彻底分离,通过检查焊缝尺寸大小,以确定焊缝的可靠性。 2.3 直观检查:是指通过目视观察的方法,检查焊缝的数量、位臵和外观成型等质量。2.4 非破坏性检查(无损凿检):指将凿子敲入(或敲击)焊接工件,当整个工件变形达到焊点拉长而焊缝无断裂或损坏的一种试验方法。 3 职责 3.1 技术平台负责制订《车身生产部白车身焊接强度检验控制管理方法》。 3.2 生产工段依据焊接质量评定方法通过首检、过程自检、抽检等方法,负责对生产所涉及到的所有焊接质量实施过程控制。 3.3 质量保证部负责直观及无损焊接质量检查的巡检、白车身总成分总成破坏性焊接质量检验、焊接金相检验、并依据此办法对焊接质量做出最终的质量评定。 4 管理内容 4.1 点焊质量评定 4.1.1 点焊缺陷数量的评定 由于车身焊点设计都有安全系数,凡符合下表情形的,焊接质量可判定为合格,不必要求追溯(缺陷焊点不得连续发生,不得出现在焊接件首尾焊点)。

4.1. 2 点焊质量评定

4.1. 3 焊点间距及焊点与边距的要求 焊点间距与边缘距离的技术要求(单位:mm): e为焊点间点距,v为焊点边缘距离 板材厚度比t v=0.8×t1+0.2×t2,t1:薄板厚度,t2:厚板厚度。 A类焊点:+3mm;B类焊点:+6mm;C类焊点:+9mm, 负的误差受到最小焊点间距离的限制。 注:A类焊点:那些如果发生误差和疏忽可能导致人生安全的焊点; B类焊点:在故障发生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产品无法照常使用或导致一些财产损失; C类焊点:如果在连续中发生故障,它将对产品的正常使用等几乎没有影响。

车身尺寸稳定性控制方法

车身尺寸 稳定性控制方法 龚国平(沙济伦博士指导) 2005年11月 奇瑞公司规划设计院

编写本文目的 ?讨论建立车身尺寸稳定性指标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如何实施。 ?介绍车身尺寸稳定性控制方法。 公司目前车身尺寸控制指标 ?目前,公司车身尺寸主要控制指标是IQG值和尺寸符合率(DAR)。 ?这两个指标侧重控制车身尺寸的准确性,也就是精度,但是相对忽视了更重要的一项指标--稳定性。 认识 IQG ?什么是IQG ? 它是法语:Indice Qualide Geometrique 的所写,中文意思是“车身几何质量指数”,它是用来评定钣金零件、分总成及总成重要几何尺寸一致性的一种工具。 ?IQG值是如何计算的? IQG值=所有超差测量特性扣分之和 / 测量特性总数;它的取值范围是0-10之间。 认识尺寸符合率(DAR) ?什么是DAR ? 它是英语:Dimension Accord Rate 的所写,中文意思是“尺寸符合率”,它是用来评定钣金零件、分总成及总成重要几何尺寸符合要求的程度。 ?DAR值是如何计算的? DAR值=未被扣分测量特性之和 / 测量特性总数;它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 结论 ?IQG值和尺寸符合率(DAR)都仅仅控制了车身尺寸的准确性或精度,对尺寸的稳定性却没有控制,或仅有很微弱的控制。

?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控制车身尺寸稳定性的指标。 稳定性比准确性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枪手打靶,可能会有如下四种情形: ?很明显,情况1最差,情况4最好。 ?那么情况2和情况3哪一个比较好呢? 2反映了一种准确性或精度,但是它的分散程度很大,3反映了一种稳定性或一致性,但是它偏离目标很大。究竟哪一种情形更好? ?情况3的解决可能仅仅只需要调整一下准心,很容易就解决了问题。 ?情况2呢?必须对打靶所用的枪进行全面检查,详细分析其原因。 ?对于我们的车身尺寸控制(包括调试)也一样。稳定性比准确性更重要。 ?比如说某个测量特性,它的测量结果表明它一直偏离正确位置10mm,怎么办?很容易解决,只需要调整夹具,调过来10mm;就算因特殊原因,不能调整夹具,那改冲压件也可以,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一个测量特性,测量结果表明它在目标值的正负5mm之间波动,这个问题怎么办?通过调夹具能解决吗?通过更改冲压件能解决吗?

汽车白车身质量控制思路及方法探究

汽车白车身质量控制思路及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20-03-03T15:49:55.6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作者:徐晓鹏 [导读] 摘要:汽车白车身主要指,汽车车身的结构件与覆盖件焊接而形成整体框架结构的总称,包含汽车前翼板、行李箱盖等基础结构。 身份证号码:23020219760120XXXX 摘要:汽车白车身主要指,汽车车身的结构件与覆盖件焊接而形成整体框架结构的总称,包含汽车前翼板、行李箱盖等基础结构。在汽车白车身制造生产过程中,涉猎到多种制造工序及环节内容。时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影响,从而出现各类汽车白身质量问题。因此汽车白车身质量控制思路及方法探究。 关键词:汽车白车身;质量控制思路;方法探究 我国汽车制造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车身外观质量、焊接质量与德系奥迪、宝马无法相提并论,此时此刻更需要我们纳入车身质量提升计划,持续的追求极致。 1注重提高汽车白身制造参数的有效传输 在汽车产品设计及制造环节中,设计人员会在产品设计方案中标注大量的详细产品制造与性能参数,这一参数信息也是整体汽车产品设计方案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在汽车产品实际设计、制造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干扰、影响,各类汽车制造参数在传输过程中会出现不完全传输、参数传输有误等问题,从而导致汽车白车身设计参数与实际制造车身参数出现差异性问题。针对于此,需要在汽车白车身设计及制造环节中,秉持可制造性设计、失效模式及后果理念,对所构成、设计产品的零部件参数与具体工序流程开展逐步分析作业,提前对汽车白车身设计与制造环节中全部潜在的失效模式、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加以深入分析、总结,并在其基础上制定针对性问题解决措施。简而言之,便是确保在汽车白车身设计与制造环节中,各项产品参数的有效传输与一致性。 1.1基准参数的传输有效性分析 在汽车产品设计与制造环节中,主要的工序流程为,将所构建的产品三维设计模型的基准面数据加以有效传输,并采取复合工程,确保将汽车产品设计方案中的各项参数数据进行准确、有效传输。例如在我国传统汽车制造行业发展模式中,所构建的汽车三维设计模型主要由图板、模板等部分共同构成,并以逆向工程作为汽车白车身产品设计的主要模式,以及汽车白车身各零部件尺寸设计参考方向。二在当前汽车设计及制造模式下,则以复合工程为产品主要设计模式,并通过对原点定位等技术的灵活运用,大幅提高了汽车产品各项参数的传输稳定性、有效性。 1.2 冲压加工件的基准传输有效性分析 在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发展过程中,随着模件加工技术的不断优化,部分冲压加工件的工件精度已达到微米级,但在进一步提高汽车产品参数与实际白车身参数一致性的同时,也对工件尺寸参数信息的有效传输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汽车白车身制造环节中,以拉延序的方式冲压出两个研模用工艺标准孔,随后采用 CH 孔加以定位,以实现提高冲压加工件基准信息传输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目的。 1.3 模具、夹具的统一定位 在汽车白车身设计、制造环节中,对于不同零部件加工精度的要求并非统一,一部分孔定位的精度要求较高,而另一部分孔定位的精度要求较低。因此仅需要做到汽车白身配件在模具、夹具孔定位保持统一即可。 2 对汽车白车身冲压加工件尺寸公差的有效质量控制 2.1 对汽车冲压加工件型面尺寸公差的质量控制方法 在不同类别、型号汽车产品设计、制造环节中,不同冲压加工件型面的尺寸公差数值大小都有所不同。因此产品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不同汽车白车身冲压加工件型面的极限偏差、上偏差、下偏差等尺寸公差数值,并以其作为冲压加工件型面尺寸的具体质量控制范围,实际冲压件型面尺寸公差愈小、冲压件的加工精度愈高,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冲压加工件型面尺寸公差数值过大、超过极限偏差数值时,需要重新制造冲压加工件,直至加工件的实际尺寸公差数值在极限偏差数值范围内。 2.2 对汽车冲压加工件边线尺寸公差的质量控制方法 首先,边线主要指汽车冲压加工件的边缘线、边框线,而型面则是指汽车冲压加工件在闭合与可接触状态下的分割面。其次,与上述汽车冲压加工件型面尺寸公差有效控制思路同理,产品设计与制造人员需要根据实际产品设计、制造情况,将冲压加工件的边线尺寸公差实际数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3 汽车白身冲压加工件回弹因素的质量控制方法 在汽车白身冲压加工件制造过程中,部分冲压加工件的金属材质在加工过程中受到较强的拉延力,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应力,整体材质与工件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弹变形,这也造成了冲压加工件设计尺寸与实际加工尺寸之间的差异性问题。而在尺寸偏差数值过大时,也会降低汽车白车身的制造质量。因此在汽车产品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到汽车冲压加工件在加工过程中所释放的应力数值大小、以及具体的回弹尺寸,并以此为基础对原有产品设计方案加以适当优化调整。简而言之,便是在汽车冲压加工件尺寸设计环节中,将加工件的回弹尺寸纳入整体加工体系中,确保在加工件出现尺寸回弹问题后,整体工件的尺寸公差数值在可控程度与合理范围内。 3汽车白车身常见表面缺陷及其控制方法 3.1外观焊点扭曲 焊点扭曲是指焊接后焊点表面与周围板件相比,不在 1条直线上,焊点周围板件存在凹凸不平状态,焊点扭曲幅度超过板件 25°,车身外观焊点扭曲会使板件起皱,影响焊点强度,白车身表面在汽车行业可以分为 A、B、C、D 区,车身质量要求 A、B 区为表面件,客户可以直视的区域,焊点不允许存在扭曲现象。当焊点扭曲问题发生时,通过钣金校正或使用大力钳修复。如牙边处焊点严重扭曲,会造成总装胶条无法装配,装配后漏钣金影响外观质量,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漏水。一些重要的基础件搭接处、工位的关键焊点扭曲时,会造成车身尺寸偏差。此外,焊点扭曲造成板件表面变形,导致焊接时电极帽的接触面发生变化,存在间隙,焊点易产生虚焊、脱焊质量问题。 案例一:焊点扭曲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焊接的板件间存在间隙,不贴合导致。 解决措施: 1)整改冲压模具,使两板件焊接过程中无间隙。2)在夹具上制作改善,增加夹爪,通过夹爪力度使板件贴合度间隙减少。原因

谈汽车白车身质量控制方法 尹志浩

谈汽车白车身质量控制方法尹志浩 发表时间:2019-04-18T15:50:10.5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作者:尹志浩 [导读] 摘要:白车身是汽车的基本骨架,既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汽车多方面性能的主要因素,因为任何一个部分都离不开白车身,与其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白车身是汽车的基本骨架,既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汽车多方面性能的主要因素,因为任何一个部分都离不开白车身,与其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汽车白车身的具体生产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不难发现,确实还不够完善,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必须对影响白车身质量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汽车白车身;质量;控制方法 1影响汽车白车身质量的主要因素 1.1白车身焊接技术难度较大 影响汽车白车身质量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焊接技术上的问题,因为焊接技术是白车身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技术手段,由于其难度较大,比较容易出现失误,所以经常因为这个原因而导致焊接效果不好,造成白车身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在焊接过程中会有很多比较细小的零件或是原料,质地较薄,容易受到损伤,因此要求焊接过程要非常仔细,而现在常使用的是点焊这种技术方法,可是却存在发展较晚,技术不够成熟的现象,综合多种原因会非常容易影响到白车身的整体质量。另外,还需从事焊接工作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该项工作是由人为操作完成的,因此对于焊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必须熟练掌握焊接原理,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还要足够的认真负责,后期的检验工作也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当前却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焊接人员往往没有在专业院校进行学习,所以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并不好,对于各种焊接用具的具体原理也并不是十分理解,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完成工作内容,这无疑就增加了失误发生的几率,所以这也是导致白车身质量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 1.2车身长度设计与零件选择不够合理 在进行白车身的设计工作时不应当只考虑其自身的质量状况,还需考虑其实用情况,必须满足后期的生产要求,因为保障白车身的质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提高汽车的使用性能,而不是单纯的生产白车身。众所周知,白车身的主要是起到一个骨架的作用,后期工作中还需往里面添加各种零件,所以要求其长度要合理,保障各种零件能够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当然还需要选择合理的零件,很显然,这项工作目前做的并不好。主要是设计单位的问题,在进行白车身的设计工作时没有考虑到以上所提到的内容,使得生产出的白车身不符合汽车实际生产的需求,这样的白车身是不能够使用的,而且难以进行后期修改,会导致经济上出现损失,最主要的是一旦被使用就会导致汽车性能受到影响。除了白车身的长度以外,还需选择合适的零件,常常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车身长度合理,但是零件选择却不合理,二者之间无法匹配,也会影响到整体质量,所以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3对白车身的质量监控工作不到位 保障白车身的质量必须要加强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妥善解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其生产质量提供保障。然而现如今白车身的质量监控工作做得并不到位,主要是因为相关单位对该项工作的忽视,在管理制度上以及人才的调配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导致该项工作只是空有虚名,而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监督管理人员对待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使得工作效率非常差,进而导致白车身出现质量问题。 2加强汽车白车身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2.1克服白车身焊接技术上的问题 要想保障白车身的生产质量,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焊接技术上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导致这方面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在技术手段上发展不够完善,还没达到先进水平,所以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焊接工作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另一个因素来自于焊接人员,技术水平以及工作态度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所以要想克服白车身焊接技术上的问题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妥善解决,接下来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首先,针对当前点焊技术存在不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单位加大研究力度,同时国家也需大力支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自身也需加强研究,同时也可以研究新的焊接方法,使其弥补点焊技术的不足,当然,也需要针对点焊不足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改进,这一工作任务目前来看还是比较艰巨的。另外,在焊接人员的技术水平上也需有所提高,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责任意识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上也需要进行教育,而相关单位在聘用焊接人员时也需从这些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以保障焊接人员具有足够的能力高效完成工作内容,进而对白车身的焊接质量提供最大程度上的保障。 2.2专业的操作人员 现阶段车身点焊工作大部分仍是人工操作,或半自动化生产车间,目前国内汽车厂是生产车间很少有能达到全自动化的,这样焊接质量受人为影响的因素比较大。并且焊接属于特殊工种,从业人员要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因此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在上岗工作前,企业必须要对员工进行本工种、本生产线的培训,要达到厂部、班组、流水线三级培训。按期没达到培训标准和业务水平的员工,坚决不允许上岗。 2.3对车身长度进行合理设计 为了保障白车身能够投入到后期的生产中,必须要重视设计工作,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所以就需要选择水平较高的设计单位,对于设计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进行设计工作时需要考虑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在保障白车身自身质量的基础之上,也需考虑其后期的使用情况,尤其是白车身的长度与所使用的零件之间是否合理匹配,要保证所有的零件都能够合理分布在白车身内,这是提高汽车使用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还需设计人员加以重视。另外,生产单位在选择各种零件时既要考虑其质量及使用情况,也需考虑白车身的长度,所以在进行选择时要慎重并合理,只有做好以上所有工作,才能够为汽车的使用性能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2.4加强对汽车白车身的质量监控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当前为了保障白车身生产质量所必须采取的一个措施,首先需要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部门,这一点其实还是做到了的,所以做主要的还是要提高重视,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因此就要求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更

白车身设计规范

白车身设计规范 一、冲压件设计规范 1.孔 1.1钣金上的冲孔设计要与钣金冲压方向一致。 1.2孔的公差表示方法 1.3过线孔 1.3.1过线孔翻边 1.3.1.1过线孔翻边至少要3mm高。此翻边对钣金起加强作用,防止在安装过程中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此孔的密封性。 1.3.1.2如果通过过线孔的零件是面积≤6的固体,或者钣金足够厚,使其在不借助翻边时也能够承受住过线孔安装时的压力,那么此过线孔可以不翻边。 1.3.2过线孔所在平面尺寸 1.3. 2.1过线孔为圆孔(半径设为Rmm)时,孔周圈的平面半径应为(R+6)mm 1.3. 2.2过线孔为方孔时,孔周边的平面尺寸应比孔各边尺寸大6mm。

1.4法兰孔 1.4.1 1.5排水孔 1.5.1排水孔设计在车身内部空腔的最低处,其直径一般为6.5mm。 1.5.2对于车身内部加固的防撞梁,应同样在其空腔的最低处布置排水孔。 1.5.3在车身结构件的空腔及凹陷处必须布置排水孔。 1.6空调管路过孔

1.8管道贯通孔 2.圆角

3.边 3.1密封边 3.1.1行李箱下端 3.1.1.1.为了使水排出止口,如图所示需要留出3.0mm的间隙。 3.1.1.2安装用止口应该具备恒定的高度和厚度(用于弯角的凸缘除外)。 3.1.1.3车门开口周围的止口厚度变化,包括制造变差的范围通常在1.8mm至6.0mm之间。厚度的极端值会产生较高的插入作用力和密封条稳定性等问题。 3.1.1.4止口厚度的变化在任何位置不得超过一个金属板的厚度。如果可能,仅可以使垂直的止口产生厚度变化,绝对不要使弯角半径产生厚度变化。止口厚度的阶段变化会使密封条托架中的水渗漏。 3.1.1.5应该避免带有焊点的止口出现燃油和其它润滑油,这些物质会降低稳定性。 3.1.1.6止口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

汽车白车身车门装配质量控制实例分析

·1048·安全质量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7月下 汽车白车身车门装配质量控制实例分析 庞 禄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外饰研究院) 【摘要】白车身制造质量是汽车外观质量的载体,直接影响整车外观和整体性能,进而影响客户满意度和整车品牌形象。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最终要谋取发展,提高汽车白车身制造质量是关键所在。本文结合C 公司的生产实际,针对白车身车门装配问题进行质量分析与控制,提升车身制造精度,从而提高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白车身;车门装配;尺寸精度;质量控制; 1.1问题描述 C 公司总装车间反馈,某车型背门右侧明显低于侧围,与后尾饰灯处干涉伤漆(如图1-1所示),90%以上的车辆需要调整背门铰链来弥补,调整量较小,且调整困难,而且调整铰链处需做补漆处理,费工费时,严重影响总装下线交验。 1.2原因分析 1.2.1“碎石法”问题分解 围绕存在问题,利用“碎石法”(CSW Crush Stone Way )问题管理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利用推论及假设为主的对背门与尾饰灯干涉伤漆问题进从人、机、法、料、环、测的角度进行工艺流分解,逐一验证确定要因。 1)对总装员工装配方法进行检查,将5台总装故障车辆进行调整,发现5台车均存在尾灯与尾饰灯棱线存在高差3mm 左右,而检验标准规定高差≤1mm ,尾灯与侧围间隙不均,经调试合格后,3台车干涉现象消失,2台仍存在轻微干涉,可判定总装尾饰灯装配并非真因。 2)将尾灯、尾饰灯进行符UCF 检具检测,间隙均符合要求,可判断尾灯、后尾饰灯尺寸偏差并非真因。 3)在线追踪白车身背门装配过程,发现背门腰线左侧高于侧围2mm ,右侧腰线低于侧围,且左侧背门尾灯下部与侧围间隙小,右侧背门尾灯下部与侧围间隙大,为进一步判定是否真因,以同样方法采集背门与侧围的间隙125组数据(基准值:5±2mm )进行过程能力分析。 从图1-2中看到工序能力指数C P =1.14,表明工序能力充足,但背门装配间隙均值(5.6248mm )与目标值(5.000mm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缺陷率为1.37%,致使实际工序能力指数P PK 只有0.74,过程能力指数C PK 只有0.79,因C PK =0.79﹤1.33表明过程能力不足,应采取措施立即改善,提高产品制造质量。 1.2.2“分层法”问题分解 针对白车身背门工序过程不足问题,运用分层法从4M1E (人、机、法、料、测)5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根本原因。 (1)员工操作问题:检查背门装配员工操作方法,装配员工均使用工装夹具、间隙块,按照工艺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装配,并对背门铰链螺栓打扭力,保证螺栓螺母无松动。 (2)夹具原因:对合车工位右侧围焊接夹具进行三坐标检测,发现右侧围上部加强件定位销Z 方向低于理论值3.776mm ,由于其与顶盖后横梁搭接匹配,从而致使顶盖后横梁右侧偏低,最终导致背门装配时右侧棱线相对侧围偏低。 1.3 整改措施 1)工艺技术部将右侧围上部加强件焊接工位定位销Z 向优化调整3mm ,并进行20台车跟踪试装,验证效果。 2)质量部将背门与侧围高差纳入作业指导书,焊装检验严格控制背门右棱线高出侧围棱线≥2mm 下转。 3)总装在装配后尾饰灯时保证与侧围的间隙,防止避免因后尾饰灯后部翘起在生产过程中已造成与背门干涉伤漆。 图1-2 1.4 效果评价 经过上述整改措施实施以后,抽取25台白车身进行三坐标测量,计算白车身尺寸合格率都达到 94%以上,如图1-3。 图1-3 某车型整改后白车身三坐标合格率趋势图 为进一步验证生产过程质量是否稳定受控,在调整线抽取25台白车身,检测背门与侧围的装配间隙值,计算其 Cpk 值1.35>1.0,且过程均值与目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缺陷率为0%。工序质量较理想。 同时,验证总装下线车辆,背门与尾饰灯已消除了干涉现象,尾灯处的车身外观间隙符合工艺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缩短了焊装及总装的调整工时,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结语  本文从制约企业生产发展关键因素——提升汽车白车身制造尺寸精度控制入手,以2mm 工程指标作为衡量,从过程质量控制角度出发,遵从“数据驱动质量”的理念,运用PDCA 循环中“碎石法”、“分层法”问题管理与科学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两者相结合,寻找引起质量数据波动的原因,制定对策和措施,降低过程变差,提高工序过程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白车身尺寸精度的目标,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来新民,林忠钦,陈关龙.轿车车体装配尺寸偏差控制技术[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15-1220 [2] 庄明惠. 汽车制造 2mm 工程实施方法的探讨[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4:11-14 [3] 朱平. 轿车白车身焊装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1 [4] 肖敏红. 江铃某车型白车身制造质量控制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11 [5] 何军,方凤青.基于控制图和 Minitab 软件的某公司SPC 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1(11):31 -34

白车身焊接强度检验控制方法.

南京名爵(MG)汽车有限公司焊装厂(筹)管理标准 (白车身焊接强度检验控制方法)版本A/0 MG 21/ G **** - **** 1、范围 1.1、本控制方法规定焊装厂产品调试、试生产、生产阶段焊接强度的控制内容、检验方法、检验频次、记录、缺陷产品处理和工装设备处理等要求。 1.2、本控制方法适用于焊装厂内部所有焊接强度的检验控制。 2、引用(相关)标准和文件 无 3、定义 焊接强度:是指对焊缝(熔核)及其周围母材热影响区组织的抗拉性能和屈服性能的可靠性评价。 4、职责 4.1、破坏检验由质量科委派专职人员,在专用焊缝破坏检验室负责实施。 4.2、直观检查由车间直接生产工人在作业过程中负责实施,质量科检查人员巡检。 4.3、无损检查由车间直接生产工人在作业过程中负责首检,质量科检查人员巡检。 5、检验控制方法 5.1、电阻焊检验控制方法 5.1.1、产品破坏检验程序 破坏检验应指将工具或装置插入焊接部件以及临近焊缝的部件之间直到元部件彻底分离。焊点直径则通过在直角方向获取的两个测量值(取最小值)决定。如果检查两个以上工件之间焊缝,必须在每对相邻工件之间检验。 5.1.1.1、在工艺调试时期,应该在各个分总成工位对焊缝进行破坏性检验,以保证焊缝质量满足工艺要求,并发现潜在可疑区。 5.1.1.2、应该对可疑区继续进行破坏性检验,直到达到了所有焊缝质量均能满足工艺要求。5.1.1.3、在试生产阶段,应对每个总成区的总成焊缝进行彻底破坏性检验,以保证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的焊缝质量。在投产前阶段,应再次对可疑区进行进一步的破坏性检验,确信焊缝质量完全满足工艺要求。 5.1.1.4、在正常批量生产过程中,现场加工的所有焊缝应检验周期进行破坏性检验。 如果需要,分总成应该与车身一起接受检验,以保证所有焊缝都按照前述周期接受检验。 5.1.1.5、必须持续分析检验结果,对潜在可疑焊缝继续进行更多的检验,以保证可疑焊缝充 分得到控制,直到采取的改正措施已经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得到真正落实和实施。 5.1.1.6、破坏性检验程序是对整个白车身焊接强度保证系统的审核;如果发现不合格焊缝,必须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保证识别并隔离所有可疑工件,直到采取了合适的改正措施。

白车身质量控制流程管理办法

质■管理体系文件 事业部制度与流程文件GRATOURAUTO BUSINESS UNIT RULESAND PRoCESS DoCUMENT XXX乘用白车身质量控制流程 FTG. XXXXXXX.XXX.X-XXXX 发布日期:20XX年XX月XX日实施日期20XX年XX月XX日

XXX股份有限公司XXX事业部

填写说明: 1、本表应控制在一页以内,必要时,可使用附件说明前后变化,详见附件1?2: 2、修订内容应明确体现:1)修订项目.内容的前后对比2)新增、删除的内容,并注明原因3)附件、附录等修改的内容。

XXX乘用午白午身质虽拎制流程管理办法FTG.. XXXXXX-XXXX 1.目的 规定口车身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方法,确保口车身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满足质量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XXX乘用车所有车型的白车身质量控制。 3.术语定义 无 4.引用文件 无 5.职能职责 6.管理内容及规定 6.1白车身焊接强度控制 6.1.1破坏性检查 从OTS阶段开始,XXX质量部按规定的抽检频次和LI标要求对口车身总成及分总成进行破坏性检查,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详见《口车身焊接评估检验工作指导书》和《口车身检验规范》。 6.1. 1. 1对于停产时间215个工作日的PX31车型,则在恢复生产时对零件焊点进行一次破坏性开凿检验。 6. 1. 1. 2对于停产时间W15个工作日的PX31车型,仍按当时该生产阶段的破坏性检查 频次检查。 6. 1. 1. 3对于停产时间$25个工作日的PX33车型,则在恢复生产时对零件焊点进行一 次破坏性开凿检验。 6. 1. 1. 4对于停产时间W25个工作日的PX33车型,仍按当时该生产阶段的破坏性检查 频次检查。

有效的车身尺寸控制方法

有效的车身尺寸控制方法 作者: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0-07-13 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更多 图1 车身尺寸变差鱼骨分析 汽车车身尺寸控制是汽车生产的重要质量控制项目,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控制能力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水平,因此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关注焦点。江铃全顺工厂结合自身产品的特点,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车身尺寸控制方法,即抓住根本,控制车身的变差源。 汽车制造四大工艺中冲压和焊接是基础,是整车质量的保证。在冲压焊装的前期工艺规划中,零件模具和车身焊接夹具以及生产线的设计又是车身尺寸控制的关键环节。设计工装模夹具时,不仅要考虑生产纲领,还必须要熟悉产品结构,了解钣金件变形特点,掌握冲压、涂装以及总装工艺的诸多要求,通晓零部件装配精度及公差分配。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对模夹具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满足生产制造要求,达到车身尺寸质量要求。下面结合全顺工厂的经验谈谈车身尺寸的控制方法。 变差的来源 由于所有制造过程在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以及测量方面都存在变动因素(如图1所示),所以车身尺寸的变差不可避免,在制造上也就有了公差的概念,公差的大小、过程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控制变差能力的大小,这也具体反映了车身制造的质量水平。经历过多次新产品开发流程,我们总结了6方面造成车身尺寸变差的权重:材料占45%,机器占30%,人员和方法占20%,环境和测量占5%。冲压件在投产阶段对车身尺寸影响非常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车身尺寸合格率与材料状态的对照 控制变差源 在车身开发阶段,有4个阶段会对车身尺寸产生较大影响,分别为产品设计、工艺开发、试生产及批量生产,各阶段产生的影响程度和侧重点不同。要控制变差源,开发阶段控制占70%,过程控制占30%。在开发阶段,产品设计和工艺开发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车身统一基准系统,用于统一从冲压件、零件检具、焊接总成、白车身装配,到总装装配的主定位基准原则,建立MCP(Master Control Point)清单,便于冲压、焊接、总装工艺在开发定位工装时协调一致,避免因工序定位选择不同而产生偏差。其次,产品设计要避免冲压成形工艺过于复杂,减少冲压回弹和零件干涉现象,模夹具设计定位必须可靠,如夹具定位孔必须选择传递冲压的主定位孔,定位面必须选取冲压件的可靠面。再次,工装设计时要便于员工取放料,易于操作和维护,以防生产过程中因人机工程问题造成的尺寸变差。 考虑到车身钣金件回弹,形状不规则,材质及冲压工艺的影响,车身夹具都采用过定位设计以校正零件变形,而且定位夹紧单元都设计成三维或二维方向可调以适应零件变化。一般来说,车身夹具设计遵循的原则为: 1. 对单个工件一般用二销二型面的“定位-夹紧”稳定原则。实质上二销确定了X,Y 向,二型面则强化确定了Z向。对特别大的工件,考虑到钣金弹性件可适当增加销与型面的“定位夹紧”,以增加局部区域的稳定性。 2. 定位尺寸一致性传递原则,即不同工序不同夹具的定位尺寸应一致。 3. 焊点可视原则。 4. 以大尺寸、复杂零部件为先导,其余零件随后装上夹具,即逐次“定位-夹紧”。 5. 定位销精度±0.05mm,定位面精度±0.2mm。 在试生产前,工装夹具的安装非常重要,只有合格的工装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夹具安装到位后,需使用测量设备(如激光跟踪仪)对所有定位孔面进行全尺寸测量,建立完备的定位基准数据,便于生产期间的车身尺寸协调。一般工装到位后的试生产需要维持6个月,以满足投产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目标。试生产阶段主要是解决实际零件和工装夹具的匹配协调性,同时解决操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直到到达设计要求的节拍以及质量目标才可转入到批量生产。

汽车白车身设计规范

汽车白车身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归纳了[BIW]白车身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长春宇创公司白车身结构设计及检查。 2. 基本原则 2.1白车身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行设计过程,要彻底地摒弃孤立地单个零件设计方法,任何一个 零件只是其所处在的分总成的一个零件,设计时均应考虑其与周边相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 评注:周边造型匹配[面差、分缝影响外观];周边安装匹配[焊接装配、安装件的连接、安装空间] 2.2任何一种车型的白车身结构均可按三层板的设计思想去构思结构设计,即最外层是外板,最内层是内板,中间是加强板,在车身附件安装连接部位应考虑设计加强板。 评注:结构的强度、刚度与横截面积有关系,与周边的展开的周长也有关系,“红旗3”轿车的一个 宣传点就是其前防撞横梁为六边型。 2.3所设计的白车身结构在满足整车性能上、结构上、四大工艺[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 总装工艺]是否比参考样车或其他车型更优越,是否符合国内(尤其是客户)的实际生产状况,以便预先确定结构及工艺的改良方案。 2.4白车身在结构与性能上应提供车身所需的承载能力,即强度和刚度要求。 3. 冲压工艺要求 3.1在设计钣金件时,对于影响拉延成型的圆角要尽可能放大,原则上内角R>5,以利于拉延成型; 对于折弯成型的圆角可以适当放小,原则上 R- 3即可,以减小折弯后的回弹。 1)板件最小弯曲半径 最小弯曲半径见下表:

h 》R+2t 。见上表。 R 中心的距离L 不得过小,其值L >2t 。见上表。 5)凸部的弯曲 避免如a 图情形的弯曲,使弯曲线让开 阶梯线如图 r >2t n=r m >2t k >1.5t L b ,或设计切口如c 、d 。 >t+R+k/2 孔径 如) 最大倾斜角度9 6罚 612 BWlh 2) 弯曲的直边高度不宜过小,其值 3) 弯曲边冲孔时,孔边到弯曲半径 4) 圆角弯曲处预留切口。 3.2在设计钣金件时,考虑防止成型时起皱,应在适当的地方(如材料聚集处)布置工艺缺口,或布 置工艺凸台、筋。 3.3孔与孔,孔与边界距离应大于 2t ,若在圆角处冲孔,孔与翻边的距离应大于 R+2t 。 拉深件或弯曲件冲孔的合适位置开孔时尽量不要开在倒角面上,以避免模具刃口早期磨损。 正冲孔孔径与最大倾斜角

白车身质量控制流程管理办法

XXX乘用白车身质量控制流程 FTG. XXXXXXX.XXX.X-XXXX 发布日期:20XX年XX月XX日实施日期20XX年XX月XX日 XXX股份有限公司XXX事业部

填写说明: 1、本表应控制在一页以内,必要时,可使用附件说明前后变化,详见附件1.2; 2、修订内容应明确体现:1)修订项目、内容的前后对比2)新增、删除的内容,并注明原因3)附件、附录等修改的内容。

1.目的 规定白车身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方法,确保白车身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满足质量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XXX乘用车所有车型的白车身质量控制。 3.术语定义 无 4.引用文件 无 5.职能职责 6.管理内容及规定 6.1白车身焊接强度控制 6.1.1破坏性检查 从OTS阶段开始,XXX质量部按规定的抽检频次和目标要求对白车身总成及分总成进行破坏性检查,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详见《白车身焊接评估检验工作指导书》和《白车身检验规范》。 6.1.1.1对于停产时间≥15个工作日的PX31车型,则在恢复生产时对零件焊点进行一次破坏性开凿检验。 6.1.1.2对于停产时间≤15个工作日的PX31车型,仍按当时该生产阶段的破坏性检查频次检查。 6.1.1.3对于停产时间≥25个工作日的PX33车型,则在恢复生产时对零件焊点进行一次破坏性开凿检验。 6.1.1.4对于停产时间≤25个工作日的PX33车型,仍按当时该生产阶段的破坏性检查频次检查。

6.1.1.5对于停产时间≥30个工作日的PM车型,则在恢复生产时对零件焊点进行一次破坏性开凿检验。 6.1.1.6对于停产时间≤30个工作日的PM车型,仍按当时该生产阶段的破坏性检查频次检查。 6.1.2非破坏性检查 6.1.2.1在OTS、PPV和PP阶段的每个产品都必须进行一次非破坏性检查; 6.1.2.2 P阶段的产品每5辆车执行一次非破坏性检查; 6.1.2.3正式生产阶段,车身部每班须进行不少于四次非破坏性检查。各工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检查次数。XXX质量部人员对各工段每天进行不定期的抽检并对抽检结果实施跟踪。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详见《白车身焊接评估检验工作指导书》和《白车身检验规范》。 6.2白车身尺寸了控制 车身部按规定的测量频次将白车身及六大分总成送至测量匹配中心进行三坐标测量(分总成每周一套,白车身每班次一台),对测量不满足尺寸考核标准的白车身及各分总成以及个别尺寸异常波动或超差对功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实施报警或停线,具体白车身尺寸控制详见《白车身尺寸控制流程》。 6.3白车身表面质量控制 6.3.1白车身审核 XXX质量部白车身审核员在调整线上随机抽取报交合格的白车身总成进行检查评价,审核抽样频次按每班次每种车型一台进行,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异常质量缺陷,由审核员以《问题交流报告》的形式反馈至相关部门进行分析整改,具体详见《白车身Audit工作指导书》。 6.3.2五门一盖覆盖件总成审核 XXX质量部白车身审核员随机在现场抽取已检验合格的五门一盖总成进行审核,审核抽样频次按每班次产量的1%产品(最少一件)进行,具体详见《五门一盖覆盖件Audit工作指导书》。 6.4白车身扭矩检查 XXX车身车间负责对白车身生产过程扭矩的控制,XXX质量部现场检验员使用扭力扳手随机对调整线已装调完毕的白车身总成进行扭矩复查,并做好记录,针对复检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车间进行整改,具体详见《白车身扭矩检查工作指导书》。 6.4.1白车身报交检验 XXX质量部质检科报交检验员在车身车间调整线,对正常生产的白车身表面质量、外观

汽车焊装白车身弧焊焊缝品质标准及控制

弧焊焊缝品质标准及控制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乘用车公司车身弧焊焊缝缺陷的定义,明确了避免缺陷产生的控制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乘用车公司车身的弧焊焊缝缺陷的评价及控制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目视检查 目视检查通常通过焊缝外观目视发现缺陷。 3.2 切片检查 对完整的焊缝进行横向切片目视检查及为了分析焊接熔化区域和热影响区的金相组织结构,在抛光的切片上用显微镜检查,同时进行硬度检查以便完善分析。 3.2 破坏性检查 破坏性检查是指只有将受检查样品破坏后才能进行的检查。进行破坏性检查后被检查样品完全丧失了原有的使用价值。

4 目视检查 目视检查缺陷类型如下表所示 e:最薄钢板厚度 L:焊缝长度 *:气孔密度:若气孔直径φ< 1mm,允许2个气孔/cm 若气孔直径φ≤ 2mm,允许1个气孔/cm

焊缝卷边12

焊缝目视检查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其形状发现出现的缺陷。在以上表格中提到的尺寸数据将在第二阶段通过切片检查来验证。 5切片检查 焊缝横向切片应在均匀焊缝的第一个三分之一末尾处进行,如果横向切片的第二个三分之一处异常,那么就在其右端进行,要考虑到最不可接受的检查法。如下图所示: 5.1用于熔焊的判定标准: 角焊缝

e:最薄钢板厚度 5.2用于铜钎焊的判定标准: 角焊缝

白车身尺寸控制过程中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和管理

白车身尺寸控制过程中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和管理 Choose and manage of key function spot in BIW dimension control process 作者:刘杰,20600029,宝骏基地车身车间; Writer:Liujie,20600029,BaoJun base body shop; 摘要: 本文对白车身整车尺寸测量过程中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和优化的原则进行了一些总结,对于关键功能测点的管理和尺寸质量提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principle for choose and optimize of key function spot in BIW dimension control process, and stated some suggest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key function spot and promotion of dimension and quality. 关键词:白车身,关键功能测点,选择,管理; Key word:BIW,key function spot,choose,manage; 1前言 现代汽车工业中车身制造的特点就是制造系统庞大,往往包括上百个冲压件,几十套工装夹具,和上百个工序;制造工艺复杂,包括材料,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工艺流程。这些特点就导致引起车身尺寸变异的偏差源很多,车身尺寸质量的控制就十分困难。为了监控车身尺寸质量,就必须对车身进行尺寸测量。在现有汽车工业中,一般都使用大型的三坐标测量仪对白车身进行全尺寸的测量。这个测量的过程,因为测量周期和测量设备的限制,基本上都是抽检,而且抽检的频次很低(1%以下)。在这种小样本抽样的情况下,三坐标测点的合理布置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数据的质量,在上千的白车身三坐标测点中选择合理的关键功能测点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改进就显的尤其重要。 2 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 2.1 三坐标测点的一般分类: 按照测点功能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常见的三坐标测点分为三类: 1)主要定位基准测点:主要定位基准测点能够比较明显的反应某一级零件的定位状态,有助于对由于定位或者是基准发生变异而产生的尺寸变差进行进行识别和诊断,例如:白车身上左右侧围主定位孔的测点数据,就能比较好的反应总拼台工装上左右侧围主定位销的尺寸偏差; 2)产品特征测点:产品特征测点能够反应零件,分总成,白车身,甚至整车的产品特征,产品特征测点更加关注车身特征,轮廓线,车身内外饰的配合尺寸等,产品特征测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台车能不能给顾客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例如:车身前档风窗开口的测点,就能很好的反馈前档玻璃和前档风窗开口配合的间隙,段差等感知质量指标;3)过程控制测点:过程控制测点是产品特征测点的必要保证,它属于过程控制,是为了控制某一工序对车身尺寸质量的影响而设置的测点,是为了识别和诊断本工序过程中出现的制造偏差,一般的下工序(主要是总装车间)有装配需求的测点也归类为过程控制测点。 2.2 关键功能测点的选择一般原则: 从所有的白车身三坐标测点中选择出合理的关键功能测点一般遵循两个原则: 1)车身的开口原则:白车身一般是由左右侧围,发动机舱(前车体),前部下车体,后部下车体,顶盖6个主要的分总成组成,这6部分拼合以后,就会形成前挡风窗,发动机舱,后挡风窗,行李厢,左右前侧门,左右后侧门8个开口部分。这8个开口区域的尺寸质量对整车尺寸质量十分重要,因为8个开口区域的尺寸质量不仅关系到整车外观质量(前后挡风窗,门盖),而且关系到整车的操控质量(发动机舱)。但是这8个开口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