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属植物的抗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l var.chinesis)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利用建议

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l var.chinesis)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利用建议

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l var.chinesis)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利用建议牟少华;韩蕾;孙振元;刘庆华;彭镇华;杜小娟【期刊名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5(022)002【摘要】本文对鸢尾属观赏植物马蔺植物学特性、栽培繁殖、抗性以及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就其开发利用提出4点设想:一是建立马蔺种质资源库,筛选和驯化优良种质;二是开展遗传多样和育种研究;三是建立种子生产及组培快繁体系;四是进行城市绿化、水土保持和固土护坡应用技术研究.【总页数】4页(P125-128)【作者】牟少华;韩蕾;孙振元;刘庆华;彭镇华;杜小娟【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所花卉中心,北京,100091;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所花卉中心,北京,100091;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所花卉中心,北京,100091;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莱阳农学院环境艺术系;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所花卉中心,北京,100091;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西山试验林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2.1+9【相关文献】1.鸢尾属(Iris)观赏植物的引种及试种研究 [J], 唐小敏2.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的研究进展 [J], 许玉凤;史国旭;金罡;王文元;王晶3.鸢尾属植物马蔺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J], 张媛斐; 郭晓玲4.鸢尾属(Iris)植物叶片表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 [J], 许玉凤;张柯;王文和;李楠5.鸢尾属(Iris)植物的研究概况 [J], 董延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进展

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进展

园 艺 学 报 2006,33(5):1149~1156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进展郭晋燕1,2 张金政13 孙国峰1 石 雷1(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 要:总结了根茎鸢尾栽培和育种的新进展,旨在推动我国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根茎鸢尾;栽培;育种;综述中图分类号:S682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32353X(2006)0521149208 Advances of Horti cultura l Study of Rh i zo ma tous I r isesGuo J inyan1,2,Zhang J inzheng13,Sun Guofeng1,and Shi Lei1(1B eijing B otanical Garden,Institute of B otany,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100093,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100039,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 resented the advances in their cultivati on and breeding,in order t o p r omote the horticultural study of rhiz omat ous irises in China.Key words:Rhiz omat ous irises;Cultivati on;B reeding;Revie w1 根茎鸢尾的园艺分类及品种演化鸢尾属植物约有300个种,全部分布于北半球。

该属的植物学分类主要是依据花器官的性状(垂瓣附属物及垂瓣形状的变化)结合地下根肉质与否等特征进行的,而园艺学分类更注重生产性状,首先根据营养器官将其分为根茎鸢尾(Rhiz omat ous irises)和球根鸢尾(Bulbous irises)两大类群〔1〕。

鸢尾属(IrisL.)4种植物耐NaCl胁迫能力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鸢尾属(IrisL.)4种植物耐NaCl胁迫能力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鸢尾属(IrisL.)4种植物耐NaCl胁迫能力的研究的
开题报告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鸢尾属(Iris L.)4种植物在NaCl胁迫下的耐受性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生长状况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探究
不同种类鸢尾植物对NaCl胁迫的适应性能力,为鸢尾属的种植及适应性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选取4种不同鸢尾属(Iris L.)植物为研究对象,包括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 L.)、白花鸢尾(Iris sibirica L.)、灰葶鸢尾(Iris germanica L.)以及日本鸢尾(Iris ensata Thunb. ex Murray)。

2.设计盐浓度递增的实验处理,分别设置0 mM、50 mM、100 mM、150 mM和200 mM NaCl浓度处理,对不同浓度下植物的发芽率、干重、根长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

3.通过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鸢尾属植物对NaCl胁迫的耐受力差异,并解析不同类群植物耐受力的生理机制。

4.采取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如SOD、POD、CAT、MDA等,考察
不同鸢尾属植物对NaCl胁迫的抗氧化能力、细胞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究鸢尾属植物在NaCl胁迫下的抗逆性机制。

5.利用相关的现代分析技术,如Real-Time PCR等,研究各种鸢尾
植物对NaCl胁迫的应答差异,深入探讨NaCl胁迫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
响以及不同鸢尾植物的相应机制。

以上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设计,通过不同鸢尾属植物对NaCl胁迫的应答差异,有望为鸢尾属种植及其适应性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和技术支持。

鸢尾属植物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研究

鸢尾属植物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研究
用, 并且 育出许多新品种 。尽管 我国鸢尾植 物资源极其 丰富, 由于国 内对 鸢尾植 物育 种工 作起 步较 晚 , 但 目前 仍处于少部分 直接 利用 或几乎 尚未 开发改 良的利 用状 态, 许多园艺 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l 。 2 ] 花粉活力与寿命 及柱 头可授 性 的研 究 已引起 不少 学者的重视并 做了大量 的研究 工作 j 。但有关 鸢尾属 植物花粉活力 及柱头 可授性 方 面研究 国 内外 均未 见报
配方是 :0 蔗糖 +硼酸 5 g k +蒸馏水 10mL p 1 0m / g 0 ,H
5 8 6 0。 .~ .
12 3 观察柱头分泌粘液 情况 ..
借助解 剖镜观察 同一
朵花在 不同时期柱头分泌粘液的情况 。 124 柱头可授性 的检测 用联苯胺 一过氧化氢法测 .. 定柱头 可授性 。具体方法是 : 在开花前 1d 套袋标记 , 在 第2 天开始 80  ̄1 :0 隔 2h 1 :0 60 , 取 次样 , 观测 2d 。将 花的柱头浸入装有联苯胺 一过氧化氢反应液 ( 联苯 V1 胺 : %过氧化氢 : V3 V水 一4: 1: 2 的小号 培养皿 1 2)
S h)长 白鸢尾 (. a d h r a 、 i 、 e m n sui ) 溪荪 鸢尾 (.a g i c sn un e
D n) o n4种 鸢 尾 , 自 沈 阳 农 业 大 学 植 物 园 及 鸢 尾 资 采
源圃。
续 2d左右 , 群体 花期 在 2 0d左 右。 由观察 的结果 可 知, 鸢尾花期不一致 , 有的相差很大 ( 1 。在所 观察 到 表 ) 的 4 鸢尾 中, 种 开花最早 的是长 白鸢尾 , 在沈 阳地区 5月
种及 5 个变型 , 主要分布在西南 、 西北及 东北地 区口 。该 ] 属植 物普 遍具有适应性强 、 耐瘠薄 、 管 园林 绿化要 求 。国外 鸢尾属 植物杂 交育 种 工作起 步非常早 , 除传统杂交育种外 , 胚培养 、 体细胞 杂交选育及农 杆 菌介导 的转基 因育种 也获 得 了成 功应

鸢尾属药用植物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鸢尾属药用植物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12 2 S S法 .. D
1 材料 和方法
1 1 实验材 料 与试 剂 .
试 验 材 料 选 用 鸢 尾 属 植 物 鸢 尾 ( r et u I st o m / cr
采用 提取 缓 冲液 B进 行 提取 。80 rn离 心 00ra /i 5mi。分别 以下 述两 种 方法进 行 提取 。 n ① 上清 液加 入 1 1 /0体积 的 5m lLK c 混匀 o A , /
收稿 日期 : 0 O一1 2 9—1 8 0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 台工作项 目(05 K 2 04 20 D A 10 ) 作者 主要从 事药用植 物 种质资源及其质 量评 价的研究。 }通讯作者。E—m i m n aqn 6 .o a : i ini@13 cm l j
鸢尾 属 药 用 植 物 总 D A提 取 方 法 的 比较研 究 N
肖婷婷 , 一朱 艳 , 叶波平 金 国度 , 民坚 , 秦
(. 1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研究室 , 江苏 南京 2 19 ;2 教育部现代中药研究重点实验室 , 1 18 . 江苏 南京 ,10 9 2 00 ;
鸢尾属 (r . 是 鸢尾 科 (r aee 中最 大 的 IsL ) / Idca) i

类化 合物 , 具有 良好 的清热解 毒 、 咽消痰 、 利 消积 、 泻
个属 , 全世界 约有 20余种 , 国约产 6 5 我 0个种 、3 1
个变种及 5个变 型 , 主要 分 布于西北 、 西南及东 北 等 地 … 。鸢 尾属植 物 因其 大 多 具有 既 可观 花 又可 观
46 ・— - — —
第 3期
肖婷婷 , : 等 鸢尾属 药用植物总 D A提取方法 的 比较研究 N

干旱胁迫对鸢尾属5种观赏地被植物部分生理代谢的影响

干旱胁迫对鸢尾属5种观赏地被植物部分生理代谢的影响
维普资讯

园林花卉 ・
北 方 园 艺 26 )69 0 ( : ~8 069
干 胁迫 尾 种 地被 旱 对鸢 属5 观赏 植物部分生 代 影响 理 谢的
韩 玉 林 , 桂 弟 , 苏 珍 孙 黄
( 苏 省 中科 院植 物 研 究 所 南京 中 山植 物 园 ,10 4 江 20 1)
植 物 提 供 理 论依 据 。
目前 普 遍 认 为 干 旱 破 坏 了 植 物 细 胞 内活 性 氧 产 生 和 清 除
的动 态 平 衡 , D 在 细 胞 受 到 干 旱 胁 迫 损 害 时 , 有 效 清 除 O S 能
超氧离 子 , 防御 细胞 膜 脂受 损 , 时 还 可 减 少 MD 的 增 同 A
定参照张殿忠 】 的方 法 , 丙二醛 ( A) MD 含量的测定采用 赵世
杰等【方法稍加改动 , 】 质膜 相 对 透 性 ( 导 率 ) 定 按 刘 祖 祺 电 测 等[ 的方法 , 绿 素含量 测定按 张宪政 [ 的方法 , 溶 性糖 】 叶 。 J 可
于城镇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鸢 尾属植
生【 。 I 。从 图 15种 鸢 尾 在 干旱 胁 迫 下 S D 活 性 的 变 化 看 , 。 O 在
1 材料 和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
1 1 供试材料 .
试 验 植 物 栽 植 于 江 苏 省 中国科 学 院 植 物研 究 所 鸢 尾 种 质
受到干旱胁迫初期 , 荪 和马蔺的 S D活性 呈上升 趋势 , 溪 O 在
于9 0年 代 引 入 。 1 2 干 旱胁 迫处 理 .
箕 ‘
Ⅲ l

供 试植物材料为 2年实生苗 , 季上盆 , 验于 同年 5 春 试 ~

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

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

㊀Guihaia㊀Apr.2024ꎬ44(4):756-765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03034李琪ꎬ马菡泽ꎬ吉乃提汗 马木提ꎬ2024.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J].广西植物ꎬ44(4):756-765.LIQꎬMAHZꎬMAMUTJꎬ2024.FloralsyndromeandbreedingsystemofthespringfloweringplantIrisscariosa(Iridaceae) [J].Guihaiaꎬ44(4):756-765.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李㊀琪1ꎬ马菡泽1ꎬ吉乃提汗 马木提1ꎬ2∗(1.新疆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乌鲁木齐830052ꎻ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ꎬ西部干旱区草地资源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ꎬ乌鲁木齐830052)摘㊀要:膜苞鸢尾(Irisscariosa)为鸢尾科鸢尾属的多年生春季开花植物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ꎮ为了探究该物种的花部综合征和繁育系统特性ꎬ促进其杂交选育和种质资源挖掘利用ꎬ该研究以膜苞鸢尾为研究材料ꎬ采用野外观测和控制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ꎬ对其开花物候㊁花部综合征㊁繁育系统及传粉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ꎮ结果表明:(1)该物种于5月初进入始花期ꎬ5月中旬进入盛花期ꎬ5月下旬进入末花期ꎬ开花持续时间为16dꎮ(2)花为蓝紫色ꎬ具有特殊气味和少量花蜜ꎬ单花花期为2.5~3.0dꎮ(3)人工授粉实验结果表明ꎬ该物种属于专性异交的繁育系统ꎬ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主自交能力ꎮ(4)该物种属于泛化传粉系统ꎬ意大利蜜蜂㊁中华蜜蜂㊁隧蜂是主要传粉者ꎬ访花频率分别为(0.57ʃ0.05)㊁(0.42ʃ0.04)㊁(0.19ʃ0.03)times flower ̄1 h ̄1ꎮ膜苞鸢尾花具有的艳丽颜色㊁较大的花展示㊁昆虫访花高峰期与花粉活力最高时期及柱头最佳授粉期相吻合ꎬ外花被片中脉上的黄色须毛状附属物等特征对保证其传粉过程的顺利完成并促进异交繁殖成功具有重要意义ꎮ该研究结果为膜苞鸢尾的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料ꎮ关键词:膜苞鸢尾ꎬ春季开花植物ꎬ花部综合征ꎬ繁育系统ꎬ异交中图分类号:Q94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4)04 ̄0756 ̄10FloralsyndromeandbreedingsystemofthespringfloweringplantIrisscariosa(Iridaceae)LIQi1ꎬMAHanze1ꎬMAMUTJannathan1ꎬ2∗(1.CollegeofLifeScienceꎬ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Urumqi830052ꎬChinaꎻ2.MinistryofEducationKeyLaboratoryforWesternAridRegionGrasslandResourcesandEcologyꎬCollegeofGrasslandSciencesꎬ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Urumqi830052ꎬChina)Abstract:IrisscariosaisaperennialspringfloweringIridaceaespecieswithimportantornamentalvalue.Toexplorethefloralsyndromeandbreedingsystemandpromotetheutilizationofthisgermplasmꎬfloweringphenologyꎬfloralsyndromeꎬbreedingsystemandpollinationtraitsofthisspecieswerestudiedinfieldandcontrolledexperiments.The收稿日期:2023-06-18㊀接受日期:2023-07-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60053)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2D01E49)ꎻ新疆荒漠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PT2224)ꎮ第一作者:李琪(2001 )ꎬ学士ꎬ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ꎬ(E ̄mail)2310381324@qq.comꎮ∗通信作者:吉乃提汗 马木提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植物繁殖与进化生物学ꎬ(E ̄mail)jinaiti@163.comꎮresultswereasfollows:(1)I.scariosabegantofloweringinearly ̄Mayꎬpeakfloweringperiodwasatmid ̄Mayꎬandfinalfloweringperiodwasatlate ̄Mayꎬthedurationoffloweringwas16d.(2)Itsblue ̄purpleflowershadscentandasmallamountofnectarꎬandindividualflowerdurationwas2.5-3.0d.(3)ResultsofpollinationexperimentssuggestedthatthebreedingsystemofI.scariosaisobligatexenogamyꎬwithoutapomixesandtheabilityofspontaneousself ̄pollination.(4)I.scariosahasageneralistpollinationsystemꎬwithApismelliferaꎬA.ceranaandHalictussp.beingpollinators.Theseinsectsinitiatedpollinationwhileforagingforpollenꎬandtheirvisitationfrequencieswere(0.57ʃ0.05)ꎬ(0.42ʃ0.04)and(0.19ʃ0.03)times flower ̄1 h ̄1ꎬrespectively.Floraltraitsofthisspeciesꎬsuchasbrightflowercolorsꎬlargeflowerdisplayꎬthepeakofinsectvisitationoverlappingwiththeperiodofhighestpollenviabilityandtheoptimalstigmareceptivityofpollenꎬyellowbeardappendageontheoutertepalsꎬetc.ꎬensurethecompletionofthepollinationprocessandenhancethesuccessfuloutcrossing.ThisstudyprovidesanimportanttheoreticalinformationfortheresourceutilizationandgermplasminnovationofI.scariosa.Keywords:Irisscariosaꎬspring ̄floweringplantꎬfloralsyndromeꎬbreedingsystemꎬoutcrossing㊀㊀植物繁育系统已成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ꎬ通常是指代表所有影响后代遗传组成的有性特征(Wyattꎬ1983)ꎮ花的形态特征㊁开放式样㊁花各部位的寿命㊁传粉者种类和频率㊁自交亲和程度和交配系统等都与其繁育系统密切相关(何亚平和刘建全ꎬ2003ꎻ曹孟会等ꎬ2022)ꎮ在长期进化过程中ꎬ被子植物为了适应不良传粉环境及保障繁殖成功ꎬ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花部特征(Spigler&Kaliszꎬ2013)ꎮ这些特征影响其对传粉者的吸引㊁花粉传播㊁传粉者访花行为㊁自花/异花授粉程度以及雌雄适合度ꎬ进而影响植物的交配格局和种群扩散能力(Barrett&Harderꎬ1996ꎻ张大勇ꎬ2004)ꎮ已有的研究表明ꎬ繁育系统作为连接植物有性繁殖的桥梁ꎬ不仅在决定植物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Loveless&Hamrickꎬ1984)ꎬ还对物种的表型变异和进化路线至关重要(Wyattꎬ1983ꎻ张大勇ꎬ2004ꎻ曹孟会等ꎬ2022)ꎮ因此ꎬ植物繁育系统及其多样化的研究对揭示植物各类群进化㊁探讨物种的形成㊁种群扩张及对环境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戴国礼等ꎬ2013)ꎮ鸢尾科(Iridaceae)是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纲中种类较多的一个科ꎬ共有77属1630余种ꎬ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㊁非洲南部㊁热带美洲及欧洲地中海等地区(Goldblattꎬ1990ꎻ黄威廉ꎬ2014)ꎮ我国共有11属71种ꎬ其中新疆有5个属(崔乃然等ꎬ1996)ꎮ该科植物大多是优良的宿根花卉资源ꎬ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ꎬ还具有重要的药用㊁食用及经济价值(Rahmanietal.ꎬ2017ꎻ翁慧琳等ꎬ2018)ꎮ此外ꎬ鸢尾科植物的生长环境比较复杂ꎬ大多数物种生长在干旱㊁半干旱荒漠环境中或山地林缘㊁湿地和岛屿等地(Scott&Panettaꎬ1993ꎻ郭彩霞等ꎬ2011)ꎬ从而造成复杂多样化的繁育系统ꎮ目前ꎬ国际上对该科植物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开花生物学(Tarasjevꎬ1997ꎻ尚方剑和王玲ꎬ2014)㊁花部综合征(Ascoughetal.ꎬ2011ꎻ黄威廉ꎬ2014)㊁传粉者种类和传粉机制(Goldblatt&Manningꎬ2006ꎻWattsetal.ꎬ2013)以及交配系统(Ishii&Sakaiꎬ2001ꎻ张洋和谭敦炎ꎬ2009ꎻPaulaetal.ꎬ2018)等方面ꎮ这些研究表明ꎬ该科植物具有开花时间较长㊁花部形态特殊㊁传粉策略和交配系统多样化等特点ꎬ是研究植物繁殖特性的理想类群ꎮ因此ꎬ这些类群繁殖特性的研究ꎬ不仅可以解释该科植物的生活史特征㊁环境适应等繁殖特性ꎬ还可为我国鸢尾科植物的栽培育种及物种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ꎮ膜苞鸢尾(Irisscariosa)为鸢尾科鸢尾属(IrisL.)的多年生春季开花植物ꎬ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㊁俄罗斯㊁西伯利亚地区和中国新疆(崔乃然等ꎬ1996)ꎮ在新疆ꎬ该物种主要分布于阿勒泰㊁塔城㊁哈密㊁伊宁等地区海拔520~1500m的前山干旱石质山坡㊁林间草地和山间冲积砾石堆等地(崔乃然等ꎬ1996)ꎮ其花较大ꎬ花被裂片为6瓣ꎬ内外排成2轮ꎬ每轮3瓣ꎬ呈交互辐射状ꎬ雄蕊3枚ꎬ乳白色ꎬ基部和外轮花被片合生ꎬ花药位于花柱外侧ꎬ紧贴着花柱分枝ꎬ具有特殊的花部形态和观赏价值ꎬ是选育优良观赏花卉的重要种质资源ꎮ目前ꎬ对膜苞鸢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炎活性(卞娅等ꎬ7574期李琪等: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2018ꎻ常利华等ꎬ2020)㊁化学成分(杨阳等ꎬ2013ꎬ2020)以及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等方面(张云等ꎬ2016)ꎬ而有关其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还少见报道(马玉梅等ꎬ2017)ꎮ为此ꎬ本研究通过对该物种开花物候㊁花部综合征㊁传粉特性及繁育系统进行了详细研究ꎬ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该物种的开花物候有何特点ꎻ(2)其花部形态特征和开花过程如何ꎻ(3)该物种的繁育系统属于哪种类型ꎻ(4)其传粉特性有何特点ꎬ花被片上的须毛对传粉者访花有何影响ꎮ通过此研究ꎬ以期为该物种的人工繁殖和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ꎮ1㊀材料与方法1.1地点和材料研究地点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西郊新疆农业大学实验地ꎬ地理坐标为87ʎ32ᶄ24.7ᵡE㊁43ʎ48ᶄ55.4ᵡNꎬ海拔850mꎬ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天山前山带冲积扇平原ꎬ所处区域的年最低气温-32.8ħ(1月)ꎬ最高气温40.5ħ(7月)ꎬ年均降水量234mmꎬ年均蒸发量达2219mm(吉乃提汗 马木提等ꎬ2018)ꎮ膜苞鸢尾植株由地下根状茎㊁基生叶㊁花序和花等部分组成ꎮ该物种一般在每年3月中旬萌芽ꎬ4月底至5月初为始花期ꎬ5月中旬进入盛花期ꎬ5月下旬为末花期ꎬ6 7月为果实成熟ꎬ果实为蒴果ꎮ1.2研究方法1.2.1开花物候与花期的温湿度检测㊀在观测点随机设置了3个1mˑ1m的样方ꎬ自开花当日起ꎬ每日观察记录各样方内的总开花数ꎬ计算出始花期㊁盛花期和末花期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ꎮ同时用EL ̄USB ̄2温湿度记录仪(Lascar㊁中国)检测膜苞鸢尾花期环境的温湿度ꎮ1.2.2花部综合征和开花过程㊀随机选取10个处于盛花期的植株ꎬ在每个植株上随机标记1朵完全开放的花ꎬ观察其颜色㊁有无气味和花蜜ꎬ用电子数显卡尺(桂州广陆数字测控有限公司ꎬ桂林ꎬ中国)测量花大小㊁内外花被片大小㊁雌雄蕊长度(包括花丝㊁花药㊁子房和花柱长㊁宽度)等ꎮ此外ꎬ在10个处于盛花期的植株上各标记1朵即将开放的花(共10朵花)ꎬ将各花中未散粉的花药放入5mL的EP管中捣碎ꎬ加入FAA定容至5mLꎬ每次取5μL涂片置于OlympusBH ̄2型光学显微镜(OlympusCor.ꎬTokyoꎬJapan)下统计花粉数nꎬ每花重复5次ꎮ每花的花粉数N=nˑ1000ꎮ在测量花粉数的同时ꎬ将子房用解剖针划开ꎬ在解剖镜下统计胚珠数ꎮ在盛花期ꎬ随机标记10个即将开花的花苞ꎬ观测单花开花过程㊁每天开花和闭合时间及单花开放持续时间(单花寿命)等情况ꎮ1.2.3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㊀花粉活力检测参考Dafni等(2005)的方法ꎮ在盛花期标记即将开放的花并套袋至单花花期结束ꎮ自花开放起ꎬ每12h从不同植株中选取10朵花的花药ꎬ充分混合均匀之后ꎬ取少量花粉置于一张载玻片上经过高温灭活后用0.5%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染色作为对照ꎬ其余花粉直接加入1μL的MTT在常温下染色10min后置于OlympusBH ̄2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ꎬ着色花粉呈紫黑色为有活力ꎬ未着色呈黄色为无活力ꎮ每制片随机选择6个视野并统计着色花粉粒和花粉粒总数目ꎬ计算具有活性花粉的百分比ꎮ在测定花粉活力的同时ꎬ将每朵花的花柱分别侵入MTT染液中检测柱头可授性ꎬ若柱头被染色表明具有可授性ꎬ未被染色则无可授性ꎮ1.2.4人工授粉实验㊀于盛花期随机选择生长势良好的25个植株ꎬ在每一个植株上标记3朵花ꎬ将75朵花分成5组(每组15朵)ꎬ并进行如下处理:①自然授粉ꎬ检测自然条件下的授粉结实㊁结籽情况(对照ꎬNP)ꎻ②不去雄直接套袋ꎬ检测是否存在自主自花授粉(FB)ꎻ③去雄后套袋ꎬ检测是否存在无融合生殖(BE)ꎻ④去雄后人工自花授粉ꎬ检测自交是否亲和(ASP)ꎻ⑤去雄后人工授异株异花花粉ꎬ检测异交情况(ACP)ꎮ待所有处理的花授粉完成或开始结实后摘取纸袋ꎬ在果实成熟且尚未开裂时检测各处理的结实㊁结籽率ꎮ1.2.5传粉特性㊀在膜苞鸢尾盛花期的3个晴朗的天气里ꎬ每天在10个植株上各随机标记3个即将开放的花(共30朵)ꎬ并在每天10:00 18:00连续观察ꎬ详细记录访花昆虫种类和访花行为ꎬ并计算其访花频率(times flower ̄1 h ̄1)ꎮ为避免观测者对访花昆虫的干扰ꎬ所有观测均保持1m以上的观测距离ꎮ同时ꎬ用便携式温湿度仪在距地面约50cm处(与植株高度一致)观测温湿度ꎬ并记录每天天气状况ꎬ分析昆虫活动与天气变化的关系ꎮ此外ꎬ观察结束后捕捉每种访花昆虫5只带857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回实验室制成标本进行种类鉴定ꎮ1.2.6须毛对传粉者访花的影响㊀在盛花期ꎬ从15个植株上各随机标记1个即将开放的花(共15朵)在不损伤外花被片的情况下ꎬ轻轻刮掉外花被片上的须毛ꎬ并在3个晴朗的天气里ꎬ自早晨花开放时起ꎬ连续观察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访花行为㊁每小时内传粉者在每朵花上的访花次数ꎬ并计算其访花频率ꎮ1.3数据分析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ꎬ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linearmodelꎬGLM)中的正态分布模型-恒定函数用于比较须毛对传粉者访花频率的影响ꎮ采用GLM二项式分布 ̄Logistic关联函数来比较不同授粉处理下的结实结籽率ꎮ所有统计数据用平均值ʃ标准误差表示ꎬ使用Sigmaplot14.0软件作图ꎮ2㊀结果与分析2.1开花物候与花期的温湿度在观测点ꎬ膜苞鸢尾5月5日进入始花期ꎬ5月10日进入盛花期ꎬ5月17日进入末花期ꎬ开花持续时间为16d(图1)ꎮ该物种每天集中在清晨8:00 12:00开花ꎬ盛花期集中在9:00 10:00ꎬ凋谢时间集中在17:00 19:00ꎮ膜苞鸢尾进入始花期时的环境温湿度分别为(12.44ʃ0.28)ħ和(58.73ʃ2.49)%ꎬ随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缓慢下降ꎬ每天的开花数逐渐增多ꎬ在开花第6天到达开花盛花期ꎬ盛花期持续时间为4dꎬ呈现出同步开花现象ꎬ此时温度为(21.05ʃ0.82)ħꎬ相对湿度为(40.89ʃ1.99)%(图1)ꎬ此后开花速度明显下降ꎮ图1㊀膜苞鸢尾日开花总数与花期环境平均温湿度变化Fig.1㊀TotalnumberofdailyopenflowersandmeandailytemperatureandrelativehumidityduringanthesisofIrisscariosa2.2花部特征和开花过程膜苞鸢尾的花两性ꎬ蓝紫色(图2:AꎬB)ꎬ有特殊气味和少量花蜜ꎻ花冠直径为(53.97ʃ2.20)mmꎬ外轮花被片倒卵形ꎬ中脉上有黄色须毛状的附属物ꎬ内轮花被片倒披针形ꎬ花柱分枝为淡紫色ꎬ是一种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ꎮ该物种的花部形态特征参数结果见表1ꎮ单花花粉数量为(59042ʃ3184)粒ꎬ胚珠数为(52ʃ4)个ꎬ花粉胚珠比(P/O比)为1035.42ꎮ膜苞鸢尾在晴朗天气里的早上8:00开始开放ꎮ开花之前花苞先膨大(图3:C)ꎬ花药和柱头无明显的分离现象ꎻ开花时ꎬ一个外轮花被片开始9574期李琪等: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A.植株ꎻB.单花ꎻC.传粉者ꎻD.果实ꎮA.PlantsꎻB.SingleflowerꎻC.PollinatorꎻD.Fruits.图2㊀膜包鸢尾植株㊁单花㊁传粉者及果实Fig.2㊀PlantsꎬsingleflowerꎬpollinatorandfruitsofIrisscariosa表1㊀膜包鸢尾花部特征(平均值ʃ标准误差)Table1㊀FloraltraitsofIrisscariosa(xʃsx)花部特征Floraltrait长Length宽Width花冠直径Corolladiameter(mm)53.97ʃ2.20外轮水平花被片Outerhorizontaltepal(mm)53.69ʃ0.8920.80ʃ0.59内轮垂直花被片Innerverticaltepal(mm)48.25ʃ0.5916.99ʃ0.41覆瓦状柱头Lamellarstigma(mm)5.74ʃ0.282.09ʃ0.14花柱分枝Stylebranch(mm)28.47ʃ1.389.01ʃ0.27花柱裂片Stylelobes(mm)8.04ʃ0.167.81ʃ0.24花药Anther(mm)11.19ʃ0.152.24ʃ0.05花丝Filament(mm)32.41ʃ0.42 子房Ovary(mm)22.35ʃ0.995.73ʃ0.31绽开ꎬ随后两个外轮花被片同时绽开ꎬ呈向下弯折状ꎬ而内轮花被片仍旧缠绕着花柱分枝ꎬ随后内轮花被片逐渐开放(图3:D㊁E)ꎬ单花开花过程需要(2.03ʃ0.10)hꎬ单花花期为(2.50ʃ0.20)dꎮ在开花过程中ꎬ雄蕊始终紧贴花柱外侧ꎮ完成授粉的花闭合时ꎬ内轮花被片和外轮花被片失水并向中心萎缩ꎬ柱头干枯卷曲(图3:F)ꎮ2.3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膜苞鸢尾在开花阶段花粉活力持续时间约为60hꎬ花药刚散粉时花粉活力可达(84.20ʃ0.55)%ꎬ花粉释放48h时50%以上的花粉具有活力ꎬ随后逐渐下降ꎬ60h时花萎蔫花粉活力降至(28.26ʃ3.79)%(图4)ꎮMTT试剂染色结果表明ꎬ膜苞鸢尾刚开花至开花36h时柱头呈深紫色ꎬ表明处于最佳的可授期ꎻ至48h柱头呈淡紫色ꎬ表明其可授性已降低ꎻ60h时花萎蔫时柱头不被染色ꎬ表明其可授性丧失ꎮ2.4人工授粉实验膜苞鸢尾不去雄套袋㊁去雄套袋和去雄授自花花粉处理下均不结实ꎻ该物种自然授粉和人工异株异花授粉处理下的结实率和结籽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结实率:Wald-χ2=1018.33ꎬd.f.=4ꎬP<0.001ꎻ结籽率:Wald-χ2=2338.44ꎬd.f.=4ꎬP<0.001)ꎬ但自然授粉和人工异株异花授粉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图5)ꎬ说明膜苞鸢尾属于典型的异交繁育系统ꎮ2.5传粉特性在开花期间ꎬ膜苞鸢尾的访花昆虫主要有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图1:C)㊁中华蜜蜂(A.cerana)㊁隧蜂(Halictussp.)㊁苍蝇(Muscidae)和菜粉蝶(Pierisrapae)等ꎮ其中ꎬ意大利蜜蜂㊁中华蜜蜂和隧蜂体表均携带膜包鸢尾的花粉ꎬ而苍蝇和蝴蝶体表上并未观察到该物种的花粉ꎮ可见ꎬ意大利蜜蜂㊁中华蜜蜂和隧蜂均为传粉昆虫ꎮ在晴朗天气里ꎬ意大利蜜蜂访花频率最高ꎬ为(0.57ʃ0.05)times flower ̄1 h ̄1ꎬ中华蜜蜂次之ꎬ为(0.42ʃ0.04)times flower ̄1 h ̄1ꎬ隧蜂最低ꎬ为(0.19ʃ0.03)times flower ̄1 h ̄1(图6:A)ꎮ067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A.花苞I期ꎻB.花苞Ⅱ期ꎻC.花苞开始膨大ꎻD.花被片开始展开ꎻE.花被片完全展开ꎬ白色箭头示须毛ꎻF.花被片萎蔫ꎬ开花结束ꎮA.BudstageIꎻB.BudstageⅡꎻC.BudbeginningtoinflateꎻD.TepalsbeginningtoexpandꎻE.TepalscompletelyexpandedꎬwhitearrowshowingthebeardꎻF.Witheredtepalsshowingendofanthesis.图3㊀膜包鸢尾开花过程Fig.3㊀ThefloweringprocessofIrisscariosa图4㊀膜包鸢尾花粉活力动态曲线(平均值ʃ标准误差)Fig.4㊀DynamiccurveofpollenviabilityofIrisscariosa(xʃsx)㊀㊀在观测点ꎬ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的日活动时间集中在10:00 17:00ꎬ隧蜂出现在11:0016:00时ꎮ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在10:00时开始频繁地出现ꎬ活动最早ꎬ而隧蜂在11:00时开始活动ꎬ12:00 15:00时环境温度较高ꎬ传粉昆虫活动较为活跃ꎬ说明这些传粉者活动和访花频率与其环境温度密切相关(图6:B)ꎮ2.6须毛对传粉者访花的影响从日总访花频率来看ꎬ在每日不同时间段ꎬ传粉昆虫在具须毛花(完整花)的总访花频率均显著高于去须毛花(P<0.05)(图7)ꎬ并且传粉昆虫在无须毛花朵上出现时间为11:00 16:00ꎮ传粉昆虫在具须毛花朵上一次访问停留的时间通常为NP.自然授粉ꎻFB.不去雄直接套袋ꎻBE.去雄后套袋ꎻASP.去雄后人工自花授粉ꎻACP.去雄后人工授异株异花花粉ꎮ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ꎮ下同ꎮNP.NaturalpollinationꎻFB.FlowersbaggedwithoutemasculationꎻBE.BaggedafteremasculationꎻASP.Artificialself ̄pollinationafteremasculationꎻACP.Artificialcross ̄pollinationafteremasculation.Differentlettersindicate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01).Thesamebelow.图5㊀不同授粉处理下膜苞鸢尾的结实率和结籽率Fig.5㊀FruitsetandseedsetofIrisscariosaunderdifferentpollinationtreatments5~15sꎬ有时可达20sꎬ但停留在去须毛花上的时间通常小于5sꎮ3㊀讨论与结论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ꎬ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有性繁殖(刘德鑫等ꎬ2022)ꎮ开花特性是影响1674期李琪等: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图6㊀传粉昆虫访花频率及环境温度与湿度日变化曲线Fig.6㊀DailyvisitingfrequencyofpollinatorsofIrisscariosaanddiurnalvariationcurvesoftemperatureandrelativehumidityduringobservationperiods植物适合度的重要因子之一ꎬ主要包括开花数㊁开花时间和开花持续时间等ꎬ它不仅影响个体和种群的繁殖成功(Wuetal.ꎬ2021)ꎬ还影响与传粉者的数量㊁种类和访花行为等(Weissꎬ1991ꎻ戴攀峰和谭敦炎ꎬ2011)ꎮ植物的开花特性往往受到光照和温度等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何亚平等ꎬ2005)ꎮ在新疆北部干旱环境中ꎬ由于受冬季低温和融雪时间的影响ꎬ大多数植物的开花时间集中在融雪后的春季或夏季ꎮ在本文中ꎬ膜苞鸢尾在积雪消融后的5月初开花ꎬ此时气温均高于10ħꎬ相对湿度均低于60%ꎬ为该物种的开花结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ꎮ该物种进入盛花期前ꎬ样方内每天的开花数目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缓慢下降而增多ꎬ在开花第6天到达开花盛花期ꎬ盛花期持续时间为4dꎬ随后开花速度明显下降ꎬ并呈现了同步开花现象ꎮ根据Gentry(1974)的观点ꎬ图7㊀传粉昆虫访问膜苞鸢尾具须毛和去须毛花的频率Fig.7㊀VisitingfrequencybypollinatorinflowerswithandwithoutbeardofIrisscariosas该开花模式称为 集中开花模式 (mass ̄floweringpattern)ꎬ这有利于在相对集中的开花期内快速增大花展示吸引更多的传粉者访花并增加其异交的机会(张丽芳和裘利洪ꎬ2017ꎻ叶家桐等ꎬ2022)ꎮ该结果与Szöllösi等(2011)对鸢尾属植物Irissibirica的研究结果一致ꎮ因此ꎬ膜苞鸢尾的开花特性更有利于其对不良环境的适应ꎮ花部综合征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进化而表现出的对传粉者的适应对策(Goodwillieetal.ꎬ2010)ꎬ主要包括花设计和花展示ꎬ其中花设计是指花结构㊁颜色㊁气味和给访花者提供的报酬等特征ꎻ而花展示是花在某一时刻开放的数量和在花序上的排列方式㊁花开放速度及花寿命等(张大勇ꎬ2004ꎻ哈里布努尔等ꎬ2022)ꎮ在传粉过程中ꎬ花色的唯一目的就是吸引传粉者(张大勇ꎬ2004)ꎮ通常认为ꎬ颜色明亮的花对传粉者的吸引能力更强(Sobrevilaetal.ꎬ1989)ꎮ花大小作为植物向传粉者提供的视觉信号ꎬ在传粉者吸引中起着重要作用(张伟等ꎬ2019)ꎮ膜苞鸢尾花蓝紫色ꎬ花冠直径较大(约6cm)ꎬ花柱3裂并特化成花瓣状ꎬ进一步增大了单花的花展示ꎬ为传粉者访花提供登陆平台且具有气味和花蜜等报酬ꎮ此外ꎬ外花被片上具有须毛状附属物ꎬ这些特点可吸引传粉者并提高传粉者的访花频率ꎬ从而增加该物种成功传粉的机会ꎮ这与张伟等(2019)认为西南鸢尾(I.bulleyana)特殊花部特征是一种吸引传粉者的267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重要视觉信号观点基本相似ꎮ此外ꎬ膜苞鸢尾单花寿命为2.5~3.0dꎬ先开花后散粉ꎬ其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持续时间较长且花粉最高活力期和柱头最佳可授期基本吻合ꎬ有利于花粉的输出以及柱头接受花粉ꎬ可保障其授粉成功(Harder&Wilsonꎬ1994ꎻ王丽和谭敦炎ꎬ2011)ꎮ总之ꎬ该物种花具有的鲜艳颜色㊁较大的花展示㊁特殊的花部结构㊁给传粉者提供的报酬以及高度同步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期等特点是为了保障繁殖成功进化出的花部综合征ꎮ异交是可避免因自交导致的近交衰退ꎬ以提高种子质量㊁子代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的有性繁殖策略(彭德力等ꎬ2012)ꎮ从人工授粉实验结果看ꎬ膜苞鸢尾不去雄套袋㊁去雄套袋和去雄授自花花粉处理下均不结实ꎬ说明其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主自交机制且自交不亲和ꎬ属于专性异交的繁育系统ꎮ在鸢尾属中许多物种是自交不亲和ꎬ如I.bismarckiana(Segaletal.ꎬ2006)以及Oncocyclus组中的I.atropurpurea㊁I.hermona和I.haynei等(Sapiretal.ꎬ2005)ꎮ该物种有性繁殖的过程中自交不亲和可以避免近交衰退ꎬ促进异交以提高雌性适合度(Fornonietal.ꎬ2016ꎻFachinettoetal.ꎬ2018)ꎮ该结果与Watts等(2013)对I.atropurpurea繁育系统的研究结果一致ꎬ但与分布于北美东北部的自交亲和物种变色鸢尾(I.versicolor)不同ꎬ该物种具有种类丰富的传粉昆虫ꎬ不仅能进行异交ꎬ还能通过风媒进行自花授粉(Kronetal.ꎬ1993)ꎮ此外ꎬ膜包鸢尾自然授粉和异株异花授粉处理花的结实结籽率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ꎬ说明该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不存在花粉限制ꎮ由此可见ꎬ膜苞鸢尾为了保障繁殖成功ꎬ在繁殖特性上进化出了异交繁育系统ꎬ这可能与其特殊的花部特征有关ꎮ传粉是开花植物有性繁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ꎬ由于开花植物固着生长ꎬ其花粉传递需要一定的传粉媒介来完成ꎬ这些媒介主要包括动物㊁风及水等(张大勇ꎬ2004)ꎮ有关研究表明ꎬ地球上约87.5%的有花植物依赖动物来传递花粉(Ollertonetal.ꎬ2011)ꎮ鸢尾属的大多数植物具有典型的动物传粉特征ꎬ即花形复杂㊁花色多变㊁常含丰富的花部报酬等ꎮ这些特征能够吸引更多传粉者的访问(张伟等ꎬ2019)ꎬ并促进异交繁殖成功ꎮ意大利蜜蜂㊁中华蜜蜂和隧蜂是膜苞鸢尾的主要传粉昆虫ꎬ说明该物种具有泛化的传粉系统ꎬ可接受多种传粉者的访问ꎮ该传粉策略可增加植株被传粉的次数ꎬ以避免繁殖失败(Suzukietal.ꎬ2007)ꎮ这与张伟等(2019)报道的鸢尾属中许多物种的传粉系统相一致ꎮ已有研究表明ꎬ传粉昆虫的种类㊁数量㊁行为和频率与光照㊁温度㊁风速㊁阴雨天气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Pellissieretal.ꎬ2010ꎻ胡红岩等ꎬ2012)ꎮ在本文中ꎬ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通常在10:00开始访问花ꎬ而隧蜂在11:00开始访问花ꎬ前者的开始访花时间早于后者ꎬ这可能与传粉昆虫的生活习性有关ꎮ从传粉昆虫日活动特点看ꎬ在晴朗天气里ꎬ膜苞鸢尾的3种传粉昆虫在12:00 15:00环境温度较高且湿度较低时活动最为活跃ꎬ说明这些传粉者活动与其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ꎮ此外ꎬ本文研究表明ꎬ去花须毛后传粉者访花频率及停留时间均显著降低ꎬ这可能与膜苞鸢尾外花被片中脉上的黄色须毛状附属物可为传粉者进入花冠内的传粉通道提供更精准的视觉信号指引ꎬ以提高访花频率有关(Olveraetal.ꎬ2008ꎻ张伟等ꎬ2019)ꎮ参考文献:ASCOUGHGDꎬSWARTPAꎬFINNIEJFꎬetal.ꎬ2011.MicropropagationofRomuleaminutifloraꎬSisyrinchiumlaxumandTritoniagladiolaris Iridaceaewithornamentalpotential[J].SAfrJBotꎬ77:216-221.BARRETTSCHꎬHARDERLDꎬ1996.Ecologyandevolutionofplantmating[J].TrendsEcolEvolꎬ11:73-79.BIANYꎬLIUMSꎬZHANGLYꎬetal.ꎬ2018.DeterminationofsixactiveingredientsindifferentpartsofBelamcandachinensisandIristectorumandtheiranti ̄inflammatoryactivity[J].ChinJChinMatMedꎬ43(1):119-122.[卞娅ꎬ刘孟生ꎬ张丽媛ꎬ等ꎬ2018.射干㊁鸢尾不同部位6种活性成分定量分析及抗炎作用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ꎬ43(1):119-122.]CAOMHꎬZHAOQYꎬWEICMꎬetal.ꎬ2022.StudyonthefloweringtraitsandbreedingsystemsofthreeImpatiensspecies[J].PlantSciJꎬ40(3):291-301.[曹孟会ꎬ赵秋燕ꎬ魏春梅ꎬ等ꎬ2022.凤仙花属3种植物的开花性状和繁育系统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ꎬ40(3):291-301.]CHANGLHꎬNANXZꎬZHANGMRꎬetal.ꎬ2020.Evaluationofanti ̄inflammatoryactivityofdifferentpolarpartsofIrisscariosaWilld[J].BiolChemEngꎬ6(4):97-99.[常利华ꎬ南禧辰ꎬ张曼瑞ꎬ等ꎬ2020.膜苞鸢尾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研究[J].生物化工ꎬ6(4):97-99.]CUINRꎬCUIDFꎬLIUGJꎬetal.ꎬ1996.FloraXinjiang:Vol.6.[M].Urumqi:XinjiangSciencesTechnology&3674期李琪等: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HygienePublishingHouse:562-579.[崔乃然ꎬ崔大方ꎬ刘国钧ꎬ等ꎬ1996.新疆植物志:第6卷.[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562-579.]DAFNIAꎬKEVANPGꎬHUSBANDBCꎬ2005.Practicalpollinationbiology[M].Cambridge:EnviroquestLtd:130-141.DAIGLꎬQINKꎬCAOYLꎬetal.ꎬ2013.CharacteristicsoffloraldynamicandbreedingsystemofLyciumruthenicum[J].Guihaiaꎬ33(1):126-132.[戴国礼ꎬ秦垦ꎬ曹有龙ꎬ等ꎬ2013.黑果枸杞的花部结构及繁育系统特征[J].广西植物ꎬ33(1):126-132.]DAIPFꎬTANDYꎬ2011.Floral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Saussureainvolucrateinrelationtoecologicaladaptation[J].ChinJPlantEcolꎬ35(1):56-65.[戴攀峰ꎬ谭敦炎ꎬ2011.雪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意义[J].植物生态学报ꎬ35(1):56-65.]FACHINETTOJꎬKALTCHUKSEꎬINACIOCDꎬetal.ꎬ2018.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esforspeciesdelimitationinSisyrinchium(Iridaceae)[J].PlantSpecBiolꎬ33(1):3-15.FORNONIJꎬORDANOMꎬPEREZ ̄ISHIWARARꎬetal.ꎬ2016.Acomparisonoffloralintegrationbetweenselfingandoutcrossingspecies:ameta ̄analysis[J].AnnBotꎬ117(2):299-306.GENTRYAHꎬ1974.FloweringphenologyanddiversityintropicalBignoniaceae[J].Biotropicaꎬ6(1):64-68.GOLDBLATTPꎬ1990.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Iridaceae[J].AnnMoBotGardꎬ77(4):607-627.GOLDBLATTPꎬMANNINGJCꎬ2006.RadiationofpollinationsystemsintheIridaceaeofsubSaharanAfrica[J].AnnBotꎬ97:317-344.GOODWILLIECꎬSARGENTRDꎬECKERTCGꎬetal.ꎬ2010.Correlatedevolutionofmatingsystemandfloraldisplaytraitsinfloweringplantsanditsimplicationsforthedistributionofmatingsystemvariation[J].NewPhytolꎬ185:311-321.GUOCXꎬCHENLQꎬTANQꎬetal.ꎬ2011.IntroductionexperimentofseveralIrisinWuhan[J].JAnhuiAgricSciꎬ39(2):731-733.[郭彩霞ꎬ陈龙清ꎬ谭庆ꎬ等ꎬ2011ꎬ几种鸢尾属植物在武汉地区的引种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ꎬ39(2):731-733.]HALIBUNUERꎬABDUKIRIMGꎬMAIMAITITUERXUNRꎬetal.ꎬ2022.FlowersyndromeandpollinationcharacteristicsoftwoflowermorphsinLyciumruthenicum(Solanaceae) [J].ChinJPlantEcolꎬ46(9):1050-1063.[哈里布努尔ꎬ古丽扎尔 阿不都克力木ꎬ热依拉穆 麦麦提吐尔逊ꎬ等ꎬ2022.黑果枸杞两种花型的花部综合征与传粉特性[J].植物生态学报ꎬ46(9):1050-1063.]HARDERLDꎬWILLSONWGꎬ1994.Floralevolutionandmalereproductivesuccess:optimaldispensingschedulesforpollendispersalbyanimal ̄pollinatedplants[J].EvolEcolꎬ8:542-559.HEYPꎬFEISMꎬLIUJQꎬetal.ꎬ2005.Apreliminaryreviewofstudiesofalpineplantbreedingsystem[J].JSichuanAgricSciTechnolꎬ26(4):43-49.[何亚平ꎬ费世民ꎬ刘建全ꎬ等ꎬ2005.高山植物繁育系统研究进展初探[J].四川林业科技ꎬ26(4):43-49.]HEYPꎬLIUJQꎬ2003.Areviewonrecentadvancesinthestudiesofplantbreedingsystem[J].ActaPharmacolSinꎬ27(2):151-163.[何亚平ꎬ刘建全ꎬ2003.植物繁育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评述[J].植物生态学报ꎬ27(2):151-163.]HUHYꎬCHENHꎬXUHLꎬ2012.Mainpollinatorsandtheirforagingbehaviorsonasand ̄fixinglegumeꎬThermopsislanceolataꎬinMuUsSandland[J].BiodiversSciꎬ20(3):354-359.[胡红岩ꎬ陈欢ꎬ徐环李ꎬ2012.毛乌素沙地固沙植物披针叶黄华主要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J].生物多样性ꎬ20(3):354-359.]HUANGWLꎬ2014.TheclassificationoftribusgenusandgeographicdistributionofworldIridaceae[J].GuizhouSciꎬ32(2):16-30.[黄威廉ꎬ2014.鸢尾科植物族属分类及地理分布[J].贵州科学ꎬ32(2):16-30.]ISHIIHSꎬSAKAISꎬ2001.ImplicationsofgeitonogamouspollinationforflorallongevityinIrisgracilipes[J].FunctEcolꎬ15:633-641.KRONPꎬSTEWARTSCꎬBACKAꎬ1993.Self ̄compatibilityꎬautonomousself ̄pollinationꎬandinsect ̄mediatedpollinationintheclonalspeciesꎬIrisversicolor[J].CanJBotꎬ71(11):1503-1509.LIUDXꎬWANGQFꎬYANGCFꎬ2022.FlowerdiversityandpollinationstrategyinAraceae[J].BiodiversSciꎬ30(3):21426.[刘德鑫ꎬ王青锋ꎬ杨春锋ꎬ2022.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多样性与传粉策略[J].生物多样性ꎬ30(3):21426.]LOVELESSMDꎬHAMRICKJLꎬ1984.Ecologicaldeterminantsofgeneticstructureinplantpopulations[J].AnnRevEcolSystꎬ15:65-95.MAMUTJꎬCHENGXJꎬTANDYꎬ2018.HeteromorphismoffloretsandreproductivecharacteristicsinHeteraciaszovitsii(Asteraceae)ꎬadesertephemeralannualherb[J].BiodiversSciꎬ26(5):498-509.[吉乃提汗 马木提ꎬ成小军ꎬ谭敦炎ꎬ2018.荒漠短命植物异喙菊的小花异形性及繁殖特性[J].生物多样性ꎬ26(5):498-509.]MAYMꎬZHANGYꎬQINJYꎬetal.ꎬ2017.PollenmorphologyꎬviabilityandstigmareceptivityofIrisscariosaWilld[J].XinjiangAgricSciꎬ54(1):110-116.[马玉梅ꎬ张云ꎬ秦景逸ꎬ等ꎬ2017.膜苞鸢尾花粉形态㊁活力与柱头可授性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ꎬ54(1):110-116.]OLLERTONJꎬWINFREERꎬTARRANTSꎬ2011.Howmanyfloweringplantsarepollinatedbyanimals?[J].Oikosꎬ120:321-326.OLVERAHFꎬSMETSEꎬVRIJDAGHSAꎬ2008.FloralandinflorescencemorphologyandontogenyinBetavulgarisꎬwithspecialemphasisontheovaryposition[J].AnnBotꎬ102(4):643-651.PAULABꎬTATIANASCꎬOLIVIERHꎬetal.ꎬ2018.CytologicalandgenomesizedataanalyzedinaphylogeneticframeꎬevolutionaryimplicationsconcerningSisyrinchiumtaxa(IridaceaeꎬIridoideae)[J].GenetMolBiolꎬ41:467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288-307.PELLISSIERLꎬPOTTIERJꎬVITTOZPꎬ2010.Spatialpatternoffloralmorphology:possibleinsightintotheeffectsofpollinatorsonplantdistributions[J].Oikosꎬ119:1805-1813.PENGDLꎬZHANGZQꎬNIUYꎬetal.ꎬ2012.Advancesinthestudiesofreproductivestrategiesofalpineplants[J].BiodiversSciꎬ20(3):286-299.[彭德力ꎬ张志强ꎬ牛洋ꎬ等ꎬ2012.高山植物繁殖策略的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ꎬ20(3):286-299.]RAHMANIAHꎬKHANAAꎬALDEBASIYHꎬ2017.Saffron(Crocussativus)anditsactiveingredientsꎬrolein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disease[J].PharmacognJꎬ9(6):873-879.SAPIRYꎬSHMIDAAꎬNEᶄEMANGꎬ2005.PollinationofOncocyclusirises(Iris:Iridaceae)bynight ̄shelteringmalebees[J].PlantBiolꎬ7(4):417-424.SCOTTJKꎬPANETTAFDꎬ1993.PredictingtheAustralianweedstatusofsouthernAfricanplants[J].JBiogeogrꎬ20:87-93.SEGALBꎬSAPIRYꎬCARMELYꎬ2006.Fragmentationandpollinationcrisisintheself ̄incompatibleIrisbismarckiana(Iridaceae)ꎬwithimplicationsforconservation[J].IsrJEcolEvolꎬ52(2):111-122.SHANGFJꎬWANGLꎬ2014.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floweringandpollinationofIrissanguinea[J].PratacSciꎬ31(5):892-897.[尚方剑ꎬ王玲ꎬ2014.溪荪开花及传粉生物学特性[J].草业科学ꎬ31(5):892-897.]SOBREVILACꎬWOLFELMꎬMURCIACꎬ1989.FlowerpolymorphisminthebeachplantꎬIpomoeaimperati(Vahl.)Grisebach(Convolvulaceae)[J].Biotropicaꎬ21:84-88.SPIGLERRBꎬKALISZSꎬ2013.PhenotypicplasticityinmatingsystemtraitsintheannualCollinsiaverna[J].Botanyꎬ91:597-604.SZÖLLÖSIRꎬMEDVEGYAꎬBENYESEꎬetal.ꎬ2011.FloweringphenologyꎬfloraldisplayandreproductivesuccessofIrissibirica[J].ActaBotHungꎬ53:409-422.SUZUKIKꎬDOHZONOIꎬHIEIKꎬ2007.Evolutionofpollinatorgeneralizationinbumblebee ̄pollinatedplants[J].PlantSpecBiolꎬ22:141-159.TARASJEVAꎬ1997.FloweringphenologyinnaturalpopulationsofIrispumila[J].Ecographyꎬ20:48-54.WANGLꎬTANDYꎬ2011.FloralsyndromeandsecondarypollenpresentationinCodonopsisclematidea(Campanulaceae)[J].BiodiversSciꎬ19(1):24-33.[王丽ꎬ谭敦炎ꎬ2011.新疆党参的花部综合征与次级花粉呈现[J].生物多样性ꎬ19(1):24-33.]WATTSSꎬSAPIRYꎬSEGALBꎬetal.ꎬ2013.TheendangeredIrisatropurpurea(Iridaceae)inIsrael:honey ̄beesꎬnight ̄shelteringmalebeesandfemalesolitarybeesaspollinators[J].AnnBotꎬ111(3):395-407.WEISSMRꎬ1991.Floralcolourchangesascuesforpollinators[J].Natureꎬ354(6350):227-229.WENGHLꎬLIYHꎬWANGHMꎬetal.ꎬ2018.OverviewofresearchprogressonIrislacteaPall.var.chinensis[J].AnimHusbFeedSciꎬ39(2):48-50.[翁慧琳ꎬ李彦慧ꎬ王怀民ꎬ等ꎬ2018.马蔺的研究概况[J].畜牧与饲料科学ꎬ39(2):48-50.]WUYꎬDUANXYꎬLIUGLꎬetal.ꎬ2021.Vegetationcontextmodifiesselectiononfloweringstartandplantheightinanorchidperennialherb[J].JPlantEcolꎬ14(5):934-944.WYATTRꎬ1983.Pollinator ̄plantinteractionsandtheevolutionofbreedingsystems[M]//REALL.Pollinationbiology.Orlando:AcademicPress:51-95.YANGYꎬCHENJJꎬWANGHꎬetal.ꎬ2013.ChemicalconstituentsfromIrisscariosaandIrishalophilavar.sogdiana[J].ChinTraditHerbalDrugsꎬ44(11):1371-1375.[杨阳ꎬ陈洁君ꎬ王辉ꎬ等ꎬ2013.膜苞鸢尾和蓝花喜盐鸢尾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ꎬ44(11):1371-1375.]YANGYꎬZHANGXJꎬGAOWYꎬetal.ꎬ2020.PurificationoftotalflavonoidsfromIrisscariosabypolyamideresin[J].ContempChemIndꎬ49(7):1281-1289.[杨阳ꎬ张小杰ꎬ高文运ꎬ等ꎬ2020.聚酰胺纯化膜苞鸢尾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J].当代化工ꎬ49(7):1281-1289.]YEJTꎬMAOSZꎬHUXHꎬetal.ꎬ2022.Flowering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breedingsystemofArdisiahumilis[J].Guihaiaꎬ43(2):377-387.[叶家桐ꎬ毛世忠ꎬ胡兴华ꎬ等ꎬ2022.矮紫金牛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研究[J].广西植物ꎬ43(2):377-387.]ZHANGDYꎬ2004.Plantlife ̄historyevolutionandreproductiveecology[M].Beijing:SciencePress:153.[张大勇ꎬ2004.植物生活史进化与繁殖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53.]ZHANGLFꎬQIULHꎬ2017.FloweringphenologyꎬfloraltraitsandbreedingsystemofPlatycraterarguta[J].Guihaiaꎬ37(10):1301-1311.[张丽芳ꎬ裘利洪ꎬ2017.蛛网萼开花物候㊁花部特征及繁育系统研究[J].广西植物ꎬ37(10):1301-1311.]ZHANGWꎬHECBꎬGONGYBꎬ2019.PollinatorattractionandoutcrossingstrategiesinIris[J].PlantSciJꎬ37(5):672-681.[张伟ꎬ何承斌ꎬ龚燕兵ꎬ2019.鸢尾属植物的传粉者吸引及异交策略[J].植物科学学报ꎬ37(5):672-681.]ZHANGYꎬTANDYꎬ2009.BreedingsystemandpollinationbiologyofCrocusalatavicus(Iridaceae)ꎬageocarpicsubalpineplantofthewesternTianshanMountains[J].BiodiversSciꎬ17(5):468-475.[张洋ꎬ谭敦炎ꎬ2009.地下结实植物白番红花的繁育系统与传粉生物学[J].生物多样性ꎬ17(5):468-475.]ZHANGYꎬMAYMꎬQINJYꎬetal.ꎬ2016.ThestudyonseeddormancyandgerminationcharacteristicsofIrisscariosa[J].ActaAgrSinꎬ24(5):1062-1067.[张云ꎬ马玉梅ꎬ秦景逸ꎬ等ꎬ2016.膜苞鸢尾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J].草地学报ꎬ24(5):1062-1067.](责任编辑㊀周翠鸣)5674期李琪等: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

鸢尾植物分析报告

鸢尾植物分析报告

鸢尾植物分析报告引言鸢尾植物是一类美丽而多样化的花卉,被广泛种植和研究。

通过对鸢尾植物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并对其生态和分类进行推断。

本文将通过逐步的思考过程,对鸢尾植物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分类和特征。

第一步:数据收集为了进行鸢尾植物的分析,我们首先需要收集关于鸢尾植物的数据。

我们可以使用UCI机器学习库中的鸢尾花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150个样本,涵盖了鸢尾植物的四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

每个样本都被标记为三个不同物种之一:山鸢尾、变色鸢尾和维吉尼亚鸢尾。

第二步: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这包括去除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和标准化数据等。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三步:可视化数据在分析过程中,可视化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绘制散点图、直方图和箱线图等图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特征。

例如,我们可以绘制花萼长度与花萼宽度之间的散点图,以及不同物种之间花瓣长度的箱线图。

第四步:特征提取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提取出一些关键的特征。

例如,我们可以计算花萼和花瓣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以及花萼和花瓣的面积等。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鸢尾植物的形态和特点。

第五步:分类模型建立通过对鸢尾植物的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分类模型来预测植物的物种。

常用的分类算法包括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等。

我们可以使用这些算法来训练模型,并评估其在测试集上的准确性。

第六步:模型评估和改进在建立分类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和改进。

我们可以使用交叉验证、混淆矩阵和ROC曲线等方法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如果模型的准确性不理想,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特征选择、调整模型参数或使用其他算法来改进模型。

结论通过逐步的思考过程,我们可以对鸢尾植物进行分析,并建立一个准确的分类模型。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鸢尾植物的特征和分类,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48—51 Acta Agricuhurae Jiangxi 

鸢尾属植物的抗性研究进展 ’ 芦建国,彭河忠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oo37) 摘要:AK抗旱性、耐盐性、耐阴性、重金属胁迫、抗病性及富营养化水体净化几个方面论述了鸢尾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并 对今后在鸢尾属植物抗逆方面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鸢尾属;抗性;进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Q949.71+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2)02—0048~04 

Research Progress in I sistance of Plants in Ir/s LU Jian—guo.PENG He—zho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lants in/r/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drought resistance,salt toler— ance,shade tolerance,heavy metal stress,disease resistance,and purification of eutrophic water body The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the expectation on the research of adversity resistance of plants in Iri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Iris;Resistance;Progress;Expectation 

鸢尾属植物是单子叶植物鸢尾科中具有较高观赏价 值及经济价值的宿根草本植物,是鸢尾科中最大的属,也 是最进化的属。鸢尾属植物分布范围广泛,除极地外,几 乎任何地域都有其生长分布的可能。目前已定名的全世 界鸢尾属植物约有300余种。我国的鸢尾属种质资源种 类丰富、数目繁多,大约有60个种、13个变种及5个变 型。其具有花大色艳、花型奇特、品种众多、色彩多样、适 应性强等显著特征,是绿化、美化、香化城市,装饰花坛、 花径、花带、草坪及路旁的优良材料,在园林中有多种应 用形式。但是,我国的鸢尾属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种类 较少,许多研究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植物处于旱、涝、寒、冻、病、盐、强光、高温等各种逆 境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生理过程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品质和经济产量下降,影响其选育、生产、加工 及贸易。另一方面,植物经过长期的逆境锻炼也进化产 生了一系列抵制不良环境的机制,即植物的胁迫抗性。 这种胁迫抗性与植物的内部结构、生理状况有密切关系, 只有在高低温、旱、涝、光饱和等胁迫条件下才得以表达。 植物抗性鉴定是优异资源发掘、利用和保护的基 础,鸢尾属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对其抗性品种筛选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为鸢尾属的抗性育种和推广应用提供理 论依据。本文从干旱、盐胁迫、高温胁迫、重金属胁迫等 方面介绍了鸢尾属抗逆性研究进展情况,并对今后鸢尾 属抗逆性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1鸢尾属植物的抗性研究现状 1.1抗旱性植物的抗旱机理非常复杂,抗旱性是受形 态、解剖和生理生化等诸多特性控制的综合性状,不同的 形态、解剖和生理特性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 同植物对某一具体指标的抗旱性反应不一定相同,单一 的指标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应抗旱性的强弱,因此,抗旱 性应采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 导率是干旱胁迫对植物体内水分含量和细胞膜伤害的直 接反应。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等 渗透调节物质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 酶等细胞内的保护酶系统也是植物抵御干旱的一种重要 方式,均为重要抗旱性指标。 Urte Schlvter等 对两个路易斯安娜鸢尾种以及其 回交一代进行淹水、干旱和正常3种水分处理,结果证明 它们对干旱条件的适应性较差。黄菖蒲在完全缺氧的条 件下,生长季节的成熟叶片能存活28 d,越冬叶片可存活 60 d。陈之欢 通过水分胁迫实验,发现德国鸢尾在水 分胁迫期间,叶片的组织含水量、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 量呈下降趋势;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还 原糖含量在水分胁迫初期增加,在后期却减少。徐根 成 研究了包括马蔺在内的4种地被植物的抗旱性,得 出在马蔺、地黄、平车前子和紫花地丁四种地被植物中马 蔺的抗旱性最强。黄苏珍 结合形态及生理指标对鸢 尾属5种植物的抗早性进行了研究。得出5种鸢尾属植 物抗旱性自强而弱的排序是德国鸢尾>鸢尾>黄菖蒲> 溪荪>马蔺,其中德国鸢尾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万劲 通过对德国鸢尾和蝴蝶花的生理生化指标 的测定,研究了两者的抗旱性和耐盐性,表明德国鸢尾的 抗旱性和耐盐性强于蝴蝶花。指出质膜透性小、SOD活 力高、脯氨酸含量高等可作为筛选抗性鸢尾属植物的指 标。周源 对鸢尾属7种植物进行了抗旱性研究,表明 不同鸢尾的抗旱机理各不相同,各指标的动态变化也各 不相同;得出7种鸢尾的抗旱性排序为中亚鸢尾>膜苞 鸢尾>德国鸢尾>马蔺>喜盐鸢尾>蓝花喜盐鸢尾>西 

收稿日期:2011—12—1O 作者简介:芦建国(1960一),男,河北易县人,教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应用与研究。 通讯作者:彭河忠。 2期 芦建国等:鸢尾属植物的抗性研究进展 49 伯利亚鸢尾。赵燕燕 通过对鸢尾属5种植物的干旱胁 迫实验发现,5种鸢尾对干旱的胁迫耐性由强到弱为鸢 尾>马蔺>黄菖蒲>花菖蒲>溪荪。韩玉林等 以鸢 尾属5种优良地被观赏植物为材料,对其干旱胁迫下植 物抗旱机理及差异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德国鸢尾和鸢尾 有较强的抗旱耐性和抗旱调节能力。金丽丽等 将4个 品种鸢尾植株进行浸根处理,模拟土壤干旱胁迫,指出马 蔺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质膜透性、MDA含量和SOD活 性是鸢尾属植物重要的抗旱生理指标。 1.2耐盐性土壤或水域中的盐分过多时,生长在这种 环境中的植物会受到这种盐分胁迫的影响,植物发生胁 变。盐胁迫抑制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和分化,提早植 物的发育过程,使营养生长期缩短,植物叶片面积显著减 小。盐胁迫也会使气孔关闭,因此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同时引起植物的氧化伤害。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方式主要包括离子毒害、渗透 胁迫和营养不平衡,由渗透胁迫导致植物吸水困难、离子 胁迫造成膜系统损伤、膜系统损伤造成K 和有机小分 子外渗引起营养缺失,使植物生长受抑制,光合下降,能 耗增加,加速衰老。根据植物对盐分不同浓度的反应,将 植物分为耐盐植物、非耐盐植物。这两种类型的植物对 盐胁迫的生理响应不同,他们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降低植 株体内盐分。盐生植物主要通过稀释盐分、泌盐等方式 避免盐分对植物的毒害。大多数非盐生植物是通过拒盐 作用不让外界盐分进入植物体,或进入植物体后将它们 集中到根部,不让盐分进入植物代谢最活跃的地上部分。 Yongyin Wang 研究了盐胁迫对Iris hexagona的影 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其体内SA和IAA减少,ABA和 JA含量增加。Peter 研究发现,盐胁迫会抑制Iris hex— agona当年的营养生长,但是不会影响到生殖生长,有时 甚至会促进生殖生长,导致次年花期推迟。 方顺 通过室内营养液培养研究了马蔺在NaC1胁 迫下的适应性反应。基本肯定马蔺耐盐性较强,并认为 其耐盐机理为拒盐;并且通过细胞的分隔作用,使Na 对 其毒害降至最低。万劲等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NaC1 营养液对德国鸢尾和蓝蝴蝶进行根际盐胁迫,结果证实 了德国鸢尾比蓝蝴蝶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 韩玉林 研究了NaC1、Pb单因子及复合胁迫下喜盐鸢尾的生长和 生理变化。张玉 应用盆栽法,通过不同水平的NaCl 胁迫对4种鸢尾属植物的耐盐性进行研究,发现其耐盐 性大小顺序为马蔺>花菖蒲>德国鸢尾>黄菖蒲。仲玉 婷 刚以德国鸢尾为材料,采用根际注射结合叶面喷施外 源激素的方法,在100 mmol/L的NaC1胁迫条件下,对不 同浓度的外源GA,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的盐害指 数、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l 3耐阴性遮荫是使植物产生光量子密度限制的环 境或人为因子。植物耐阴性是指植物在弱光照(低光量 子密度)条件下的生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状;是通过适 应发生变化的光量子密度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形态、生理 上的变化,从而保持自身系统的平衡状态,且能进行正常 的生命活动能力。 植物对低光照的反应一般分为避免遮荫和忍耐遮 荫两种类型。植物对低光量子密度环境的适应,首先表 现在其外部形态上如叶片的大小、宽度、厚度,其次出现 叶片内部的栅栏组织退化、色素含量以及叶绿体运动等 变化。在遮荫的条件下,植物一方面通过增强充分吸收 低光量子密度的能量,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降低 用于呼吸及维持其生长的能量消耗,使光合作用同化的 能量以最大比例贮存于光合作用组织中等途径来适应低 光量子密度环境,维持其正常的生存生长。 王雁 采用镝灯人工光源,在温室里对盆栽的14 种地被植物进行了光合特性的研究。得出14种地被植 物光能利用特I生不同。具有耐阴能力并由强到弱的植物 顺序为崂峪薹草、荚果蕨、萱草、宽叶麦冬、黄花菜、紫花 地丁、鸢尾和玉簪。马蔺具有较高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是喜光地被植物。李雪莹 通过对鸢尾属5种植物的 叶片单位面积鲜重、干重及含水量、叶片解剖结构、叶绿 素含量及叶绿素a/b、叶片光合特性等多项指标的测定, 发现鸢尾属5种植物的耐阴性由强到弱为蝴蝶花>黄菖 蒲>鸢尾>花菖蒲>溪荪。 刘国华¨ 模拟自然遮荫条件,对鸢尾属5种植物的 外部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光合作用变化以及叶片荧光参 数进行了研究。发现5种鸢尾属植物的耐阴顺序为日本 鸢尾>鸢尾>德国鸢尾>溪荪>马蔺。吴永华等 在 自然遮荫条件下,对lO种地被植物的形态及生理生化指 标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其耐阴性的强弱。结果表明鸢尾 和德国景天较耐阴。吴永华等 还对八宝景天、鸢尾等 l0种地被植物的叶片气孔特征与其耐阴性关系进行了 研究。结果显示,鸢尾气孔聚集分布;鸢尾属于气孔无任 何保卫细胞包围的类型;鸢尾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相 对比较小,较耐阴,遮荫处理后其气孔指数明显降低。 1.4重金属胁迫重金属污染是近年来引起人们广泛 关注的环境问题,利用对重金属富集或具有耐性的植物 修复环境重金属污染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新途径。重金 属污染对植物的主要伤害途径之一是造成体内的过氧化 胁迫,即造成植物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体内的 代谢失调,从而造成生物大分子和膜脂的过氧化,同时导 致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3种抗氧 化酶活性的增加。 镉是对植物具有明显危害作用的重金属元素。极 微量水平的cd就会对植物造成毒害,如降低植物光合 作用,对植物细胞膜系统、蛋白质等造成氧化胁迫破坏, 最后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原海燕 以黄菖蒲、鸢 尾、喜盐鸢尾、马蔺4种植物为材料,通过营养液培养,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