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3万吨红曲色素生产工艺设计_设计

年产3万吨红曲色素生产工艺设计

摘要:红曲色素是一种优良的色素,是红曲在菌体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天然色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目前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和化妆品等领域。

本设计以从土壤中筛选的红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超声波复合诱变选育出红曲色素高产菌株,通过摇瓶筛选和稳定性试验,得到稳定性高产红曲色素的突变菌株。在此基础上,尝试了三级发酵的发酵方式,优化了培养基,确定了发酵工艺条件:接种菌龄20h、接种量5%、初始pH5.0、培养最适温度32℃及发酵时间96h,并选择了合适下游提取工艺。设计的生产工艺稳定、简便,发酵后所得的红曲色素产量达到300g/L。

关键词:红曲霉,红曲色素,发酵,诱变

Abstract:Monascus pigment is a good natural pigment, which Monascus pigment in the cell growth in the metabolism process produces, has high nutritional value and medicinal value, is now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medicine, food, feed and cosmetics etc The design of the screening from the soil of Monascus as starting strain, through ultraviolet ultrasonic compound mutation breeding of the monascus pigment producing strains, through shake flask screening and stability test, the stability of mutant strains obtained high yield of Monascus pigment. On this basis, try the fermentation level three fermenta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culture medium,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inoculating age 20h, 5% inoculation quantity, initial pH5.0, culture optimum temperature is 32 ℃and the fermentation time was 96h, 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downstream extraction process. Design of production process stability, simple, after fermentation of Monascus pigment yield income reached 300g/L.

Keywords:Monascus, Monascus pigment, fermentation, mutation

目录

1引言 (1)

1.1 概述 (1)

1.2 发酵方式 (1)

1.3 红曲色素合成机理 (1)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1 国内研究现状 (2)

1.4.2 国外研究现状 (3)

1.5 本课题的意义 (4)

2红曲霉菌种的选育 (5)

2.1红曲色素生产菌 (5)

2.2菌种描述 (5)

2.3色价分析方法 (5)

2.4 诱变选育 (5)

2.4.1复合诱变 (6)

2.4.2摇瓶筛选 (6)

2.4.3 稳定性试验 (6)

2.5 菌种保藏 (6)

3 培养基 (7)

3.1红曲霉的培养基 (7)

3.2 培养基的设计 (7)

3.2.1 碳源 (7)

3.2.2 氮源 (7)

3.2.3 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8)

4 灭菌 (9)

4.1 仪器灭菌 (9)

4.2 培养基灭菌 (9)

4.2.1分批灭菌 (9)

4.2.2连续灭菌 (10)

4.3 空气除菌 (10)

4.4 发酵罐灭菌 (10)

5 种子扩大培养和装料发酵 (11)

5.1 斜面培养 (11)

5.2 一级种子培养 (11)

5.3 二级种子培养 (11)

5.4 装料发酵 (12)

6 发酵控制 (13)

6.1 pH值的控制 (13)

6.3 溶氧的控制 (13)

6.4 补料工艺的控制 (13)

6.4.1磷酸与氨水 (14)

6.4.2 葡萄糖与蛋白胨 (14)

7 下游加工 (16)

7.1下游加工工艺的一般流程 (16)

7.2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 (16)

7.3提取 (16)

7.31 胞外色素 (16)

7.3.2 胞内色素 (16)

7.4 成品加工与包装 (16)

8 物料衡算 (18)

8.1 发酵罐数量衡算 (18)

8.2 发酵液组成衡算 (19)

8.3 发酵罐工艺设计 (19)

9 结果与讨论 (21)

致谢 (25)

1引言

1.1 概述

红曲色素,是以大米、大豆为主要原料,经红曲霉菌液体发酵培养、提取、浓缩、精制而成及以红曲米为原料,经萃取、浓缩、精制而成的天然红色色素。作为天然色素,红曲色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安全性较高的食用色素,试验已证明不含黄曲霉毒素。动物性试验表明,使用红曲色素及其制品的食物均未发现急、慢性中毒现象,也无致突变作用。此外,还具有降低血脂、血压,抗突变,防腐、保鲜等生理活性,因此红曲色素具有“天然、营养、多功能”的多重优点[1]。《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打扑伤损,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红曲色素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1.2 发酵方式

目前红曲生产主要有两种工艺,一种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即固体发酵工艺,固态发酵是指没有或几乎没有自由水存在下,在有一定湿度的水下溶性固态基质中,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一个生物反应过程。从生物反应过程中的本质考虑,固态发酵是以气相为连续相的生物反应过程。固体发酵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发酵过程容易控制、对无菌要求相对较低、不易发生大面积的污染等优点。其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差,种子纯度低,生产周期长,机械化程度低,产品色阶低,产品次品率高,出口率低。无法满足功能性红曲全程无菌的工艺条件[2]。

另一种是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红曲色素,是指在生化反应器中,模仿自然界将食药用菌在生育过程中所必需的糖类、有机和无机含有氮素的化合物、无机盐等一些微量元素以及其它营养物质溶解在水中作为培养基,灭菌后接入菌种,通入无菌空气并加以搅拌,提供食用菌菌体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进行菌丝大量培养繁殖的过程。工业化大规模的发酵培养即为发酵生产,亦称深层培养或沉没培养[25]。此工艺自动化程度高,污染小,色素粉色价高,但设备投资大,生产成本高,且规模小,另外该工艺只能生产红曲红色素。

1.3 红曲色素合成机理

红曲色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但是其合成机理尚未研究清楚。不同氨基酸和短链脂肪酸等对色素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缬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谷氨酸以

及乙酸、丙酸等具有前体的作用,能够刺激色素的生产,而且它们都具有转化为聚酮合成前体的共同特征。所以聚酮途径被认为是红曲色素合成的主要途径。赵树欣等[4]考察了红曲霉的代谢途径,认为其代谢包括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初级代谢主要产生不饱和脂肪酸、醇、酯等芳香化合物,次级代谢的产物主要有红曲色素、Monacolin K、降血脂药物-氨基丁酸、桔霉素(Citrinin)、天然抗氧化剂黄酮酚等。次级代谢产物红曲色素的生物合成为1分子乙酰CoA和3分子丙二酰CoA在聚酮体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eses PKSs)的作用下生成四酮化合物,四酮化合物再与1分子丙二酰CoA生成五酮化合物,如此循环,使酮级化合物碳链加长,最后生成红曲色素。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内研究现状

红曲色素是红曲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聚酮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较复杂。使用不同的红曲菌株、培养基、发酵条件所产生的红曲色素组成有较大差异,因而其生成途径也有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多采用传统的固态发酵法,且较多的停留在手工作坊形式。该方法生产红曲色素能耗低、设备要求简单、成本较低、废水废渣少、不易造成二次污染,但是操作繁琐,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长且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不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我国朱文锦等[9]研究报道了厚层机械通风制曲工艺以改进传统的固态发酵生产,该工艺是在纯种制曲工艺基础上,采用以池代窑,改人工翻曲为机械通风、自动控温的办法, 使红曲的生产达到机械化、纯种化,生产周期从原来的7d缩短到5d。近年来,我国还创新性地采用了适合大型红曲厂的圆盘固体发酵法,采用圆盘固体发酵制曲设备与种子罐、蒸饭机、干燥机配套,提高了其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实现了固态法生产红曲的机械化。

黄前美等[10]用红曲霉3532菌种,以价格低廉的马铃薯、造纸工业废弃物甘蔗渣和生产特级面粉的副产物普副粉为原料,添加适量的无机氮源以代替大米,进行固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 色素产量可提高10%。刘玺等[11]以小米为原料, 研究了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发酵培养基组配及相关工艺参数的选择, 结果显示以小米为原料,经制醪后液态发酵生产比固态发酵产率高、耗能低, 产品使用方便。

目前,我国红曲色素发酵的生产设备,色素的后期提取工艺水平及精炼工艺还比较落后。菌种产色水平较低、色素生产成本较高是红曲色素目前还不能在食品中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菌种诱变选育提高生产菌株的发酵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对我国

色素产业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红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酸及高温处理,并采用定向筛选,从大量菌株中筛选出一株高色价、高稳定性菌株,其色调紫红,色价水平明显优于原生产菌株。印红等[14]在空间飞行对红曲霉菌产量的影响上做了尝试,利用神舟三号返回舱搭载红曲霉菌,获得了高产Monacolin的菌株。该实验选用一种效果好、设备简单又对人体无伤害的紫外诱变对红曲红色素生产菌株CICC5017进行紫外诱变以获得红曲红色素高产菌株,再以廉价的玉米为原料通过固态和液态发酵筛选及传代稳定性实验,来获得红曲红色素产量高、生长速度快、遗传性状稳定、培养要求低、工艺简单的优良菌株,以供工业化生产所需[29]。

1.4.2 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红曲色素的现代研究日本起步较早,从1890年便开始对其进行分离研究,20世纪30年代红曲色素传到了欧美,之后各国相继开始了对红曲菌的分类鉴定、红曲色素发酵提取工艺及生产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对其组分分离、结构鉴定及代谢机制等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但研究进展缓慢。近10多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中外的专家学者对红曲色素进行了大量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红曲色素分离、结构鉴定及改性、生成机制、菌种改良、液态发酵工艺优化、代谢产物基因调控、功能性及安全性等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都卓有成效,不断拓展着红曲色素的应用领域[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红曲色素的液态发酵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液态发酵生产的红曲色素,主要成分是水溶性的“复合色素”。采用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周期短、产量高、杂质少、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有助于实现生产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扩大生产规模。液态发酵法生产的红曲色素色价偏低,这是制约其工业化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国内外广泛开展了液态发酵菌种改良和工艺条件优化的研究。目前,提高红曲色素色价的途径主要有: 提高红曲菌的生物量、添加促进色素形成的物质等,具体措施有:菌种诱变、固定化细胞技术、葡萄糖流加培养、菌种联合培养、添加抗氧化剂和金属离子、添加植物油、青霉素以及使用超声波处理等。另外,红曲色素发酵生产中使用的原料多以大米或饴糖、葡萄糖、淀粉、大豆蛋白粉等为主,导致粮食消耗量大或生产的综合成本较高,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利用马铃薯、玉米、小米等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研究[18]。Silvana等[19]以葡萄皮籽为原料,研究确定了液态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工艺条件。由此可见,以农业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红曲色素有很

大的潜力,这将是红曲色素生产的发展方向之一。

1.5 本课题的意义

红曲色素是红曲在菌体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天然色素,与其它天然色素相比,具有热稳定性好,蛋白着色力强,色调柔和,对酸碱稳定,还可以提高加工制品对光和氧稳定等优点。而且红曲色素无毒性、无致突变作用,安全性很高。另外,研究发现红曲色素是多种色素成分的混合物,从红色红曲霉产生的色素中还可分离提纯出两种新的红曲色素。因此红曲可提供性能稳定、安全性高、品种多样的天然色素。红曲色素符合食品着色剂“天然、营养、多功能”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红曲霉菌种的选育

2.1红曲色素生产菌

本设计以从土壤中筛选得到的红曲霉菌株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超声波复合诱变,筛选得到了得到高产红曲色素的菌株。

2.2菌种描述

红曲霉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初为白色,老熟后变成淡粉色、紫色或灰黑色。红曲霉菌丝体的大量分枝的顶端产生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呈球形或椭圆形,闭囊壳橙红色,近球形,含有多数子囊,子囊内含8个孢子,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透明,无色或漆红色。红曲霉能在15~45℃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2~35℃,最适生长pH为5.0~6.0,有良好的耐酸和耐乙醇能力。能利用淀粉、糊精、麦芽糖、蜜二糖、纤维二糖、葡萄糖、甘油、乙醇、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多种糖类和酸类作为碳源,能利用硝基氮、氨基氮和有机氮。红曲霉能自身合成生物素、硫胺素、核黄素、麦角固醇等多种维生素。红曲霉可代谢生成多种酶类,有葡萄糖淀粉酶、葡萄糖苷酶、蛋白水解酶、酯化酶等。

2.3色价分析方法

液态发酵样品用滤纸过滤得滤液和滤渣,滤液经适当稀释后用721型分光光度计于510 nm处测定OD值,滤渣用蒸馏水洗涤3次后于60℃烘干称重测得生物量,然后称取1g 干菌丝用75%的乙醇浸提2次,每次2h,过滤,合并后的滤液适当稀释后用721型分光光度计于510 nm处测定OD值。色价=稀释倍数×OD值。

2.4诱变选育

选育过程:

复合诱变流程:出发菌株→超声波诱变→平板分离→紫外诱变→平板分离→稳定性试验→对比试验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菌株在33℃斜面培养4d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红曲霉孢子,倒入已灭菌的装有20~30颗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放入摇床中220r/min 振荡1h,孢子分散均匀即可。用4层无菌镜头纸过滤除去菌丝,制成孢子悬浮液,浓度稀释至l06个/mL,以备用。

2.4.1复合诱变

(1)超声波诱变:将9支装有菌悬液的试管放入超声波清洗仪的工作箱内,调整超声波功率为500w ,分别作用5min~45min后,取出试管即刻放到冰水中冷却,防止超声波产热杀死孢子。将所得孢子悬液稀释l06倍涂布,32℃的培养箱中培养3d后观测、计数,对诱变后的菌株进行筛选。

(2)紫外诱变:将经超声波诱变筛选好的菌株进行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取浓度为1.0 ×106个/mL红曲霉孢子悬浮液5mL,加入直径90mm的无菌培养皿中,先预热紫外灯30min,然后开启平皿盖于磁力搅拌下分别处理1min、1.5min、2min、2.5min、3min、3.5min、4min(15W,30cm),然后稀释至l0-5倍,分别吸取3个稀释度的孢子悬浮液各0.2mL涂布平板,培养3d~4d后,计算致死率(紫外诱变致死的孢子数与未经诱变总孢子数的比值)和正突变率(菌落直径与扩散圈直径比值比未经诱变的菌落直径与扩散圈直径比值小的为正突变的菌落,正突变的菌株与总菌株个数的比值称正突变)。以致死率70%~80%、正突变率最高为最适突变剂量,以最佳剂量处理孢子悬浮液,涂布平板,挑去单菌落进行摇瓶筛选[23]。

2.4.2摇瓶筛选

(1)小瓶发酵初筛:斜面培养5d~7d,待孢子成熟,接种于装有20mL发酵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220r/min、32℃培养96 h。重复接种3瓶。根据生物量高的5~8株用于复筛和菌种保藏。

(2)大瓶复发酵复筛:用初筛出的5~8株菌的成熟斜面孢子接种于装有80mL种子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220r/min,32℃培养48h,得种子液。取种子液8mL~10mL接种于装有80mL~100mL 发酵培养基的500mL三角瓶中,220r/min、32℃培养96h。根据提取红曲色素产量高筛选出1~2株用于下一轮诱变处理[22]。

2.4.3 稳定性试验

将诱变后的菌株传代10次,每代都进行摇瓶发酵试验,产量稳定的则其性能可能稳定。

2.5 菌种保藏

其原理是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创造条件,使孢子和菌体的生长代谢活动尽量降低,以减少其变异。

菌种保藏的方法有:斜面冰箱保藏法、砂土管保藏法、菌丝速冻法、石蜡油封存法、

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对于红曲霉采用斜面冰箱保藏法。

3 培养基

3.1红曲霉的培养基

A:斜面培养基:可溶性淀粉3%,葡萄糖6%,蛋白胨2%,琼脂3%,自来水,乳酸调节pH值至5.0,121℃高压灭菌30 min。

B:种子培养基:早籼稻米粉3%,NaNO3 0.5%,KH2P04 0.15%,MgS04 0.1%,自来水,乳酸调节pH值至5.0~6.0,121℃高压灭菌30 min。

C:基本发酵培养基:大米粉9%,葡萄糖7%,蛋白胨2%,NaNO3 0.2%,KH2P04 0.1%,MgS04 0.2%,pH 5.0 ~6.0,121℃高压灭菌30 min。

D:补料培养基:

补料1:25%~28%氨水,使pH保持在设定范围内。

补料2:80%磷酸,使pH保持在设定范围内。

补料3:葡萄糖20%,蛋白胨2%,NaNO3 0.2%,KH2P04 0.1%,MgS04 0.2%,pH 5.0 ~6.0。

3.2 培养基的设计

3.2.1碳源

碳源是发酵培养基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是微生物代谢的能量来源。葡萄糖作为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时,最终所得的红曲色素色阶高于蔗糖、麦芽糖和大米粉为碳源下的。但是因为大米粉市场价格明显低于葡萄糖价格,两者差距不大,因此,宜选用大米粉作为红曲霉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

在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发酵过程中,由于碳源的补加促进了菌体的生长,从而促进了红曲色素色阶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补加蔗糖所得的菌体量显著高于补加葡萄糖方案条件下的菌体量,但是其红曲色素色阶却显著低于补加葡萄糖的方案。虽然补加麦芽糖得到的红曲色素色阶高于补加葡萄糖的方案,但是二者之问无差异显著性。综合原料成本,宜选用葡萄糖作为红曲霉最佳的补加碳源。

3.2.2氮源

氮源是构成细胞中所含蛋白质、核酸、酶等成分,以及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所有红曲霉在生长时均可利用无机氮源。工业生产中通常使用的氮源有氨、铵盐

和尿素。当培养基中碳源不足时,可作为补充碳源。常用的氮源有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两大类。黄豆饼粉、花生饼粉、棉籽饼粉、玉米浆、蛋白胨、酵母粉、鱼粉、菌丝体和酒糟等都是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有氨水、硫酸铵、氯化铵、硝酸盐等。

氮是构成微生物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因此是菌体生长以及代谢产物形成所必需的。为探索出红曲霉发酵培养基中的最佳氮源,选用蛋白胨作为氮源,其对应的红曲色素色阶显著高于其它氮源下所得的红曲色素色阶。但蛋白胨市场价格高于硝酸钠等氮源物质,用硝酸钠替代后结果差异不是很大,因此选用硝酸钠作为红曲霉发酵的氮源。

3.2.3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无机盐类是微生物必不可少的一类物质,它们为微生物的正常代谢提供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硫酸锰等无机盐类对红曲霉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测定结果,当发酵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时所得的红曲色素色阶显著高于不添加任何无机盐类的试验方案。因此,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对红曲色素的合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4灭菌

所谓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物料或设备中一切有生命物质的过程。应用的范围有:(1)培养基灭菌;(2)气体灭菌;(3)设备及管道灭菌等。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以下几种:a、化学灭菌;b、射线灭菌;c、干热灭菌;d、湿热灭菌;e、过滤灭菌。

化学灭菌:由于化学药剂会与培养基中的一些成分作用,而且加入培养基后不易去除,所以化学灭菌不用于培养基的灭菌。但染菌后的培养基可以用化学药剂处理。

射线灭菌:紫外线的穿透力低,所以仅用于表面消毒和空气的消毒。

湿热灭菌:灭菌原理是直接用蒸汽灭菌,蒸汽在冷凝时能释放出大量潜热,蒸汽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破坏菌体蛋白和核酸的化学键,使酶失活,微生物因代谢障碍而死亡。水煮常压灭菌:100℃。或饱和蒸汽灭菌:一般121℃,30分钟。适合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灭菌。

干热灭菌:灭菌原理是利用高温对微生物有氧化、蛋白质变性和电解质浓缩作用而杀灭微生物。常用灼烧和电热箱加热,140~180℃、1~2小时。适于对玻璃及金属用具及沙土管灭菌。

过滤除菌:除菌原理是利用微生物不能透过滤膜除菌。方法是使用0.01~0.45 mm孔径滤膜,用于压缩空气、酶溶液及其他不耐热化合物溶液除菌。

4.1 仪器灭菌

在发酵操作过程中,种子活化、扩大培养需要接种环、摇瓶、试管等仪器。接种环应用火焰灼烧法灭菌;摇瓶、试管应用蒸煮法灭菌。经过灭菌的仪器不要暴露于空气中或于其它的未知仪器接触,并及时使用,以免再次带菌。

4.2 培养基灭菌

对于培养基灭菌大多采用湿热灭菌,即利用饱和水蒸气有很强的穿透力,而且在冷凝时放出大量冷凝热,很容易使蛋白质凝固而杀灭各种微生物。同时蒸汽的价格低廉,来源方便,灭菌效果可靠,所以培养基灭菌,发酵设备及管道的灭菌,试验用材料的灭菌,普遍采用这种灭菌方法。通常的蒸汽灭菌条件是在121℃(表压约0.1MPa)维持30min。

4.2.1分批灭菌

是将先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在发酵罐或其他容器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一

起灭菌的操作过程(适用于小型发酵罐)。

4.2.2连续灭菌

连续灭菌也叫连消,就是将将配制好的并经预热的培养基用泵连续输入由直接蒸汽加热的加热塔,使其在短时间内达到灭菌温度(126~132℃)。然后进入维持罐(或维持管),使在灭菌温度下维持5~7分钟后再进入冷却管,使其冷却至接种温度并直接进入已事先灭菌(空罐灭菌)过的发酵罐内。其过程均包括加热、维持和冷却等灭菌操作过程。

连续灭菌的连续性强,快速灭菌消毒,培养基营养成分破坏少,适用于大容积发酵罐物料的连续灭菌消毒。加热时间短,提高了热的利用率;操作条件恒定,灭菌质量稳定;易于实现管道化和自控操作;发酵设备利用率高。

由此可见,无论在理论上或者在实践上,连续灭菌的优点十分明显,因此本设计采用培养基连续灭菌。

4.3 空气除菌

大多数生物培养基都需要氧气,通常以空气作为氧源。根据国家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生物制品、药品的生产场地业需要符合空气洁净度的要求[8]。

过滤是空气除菌的主要手段,按过滤介质孔隙将空气过滤器分为两类:绝对过滤,相对过滤。后者主要原理为:(1)惯性滞留作用(2)拦截滞留作用(3)布朗扩散作用(4)重力沉降(5)静电作用。

本设计发酵需要的空气无菌程度高,因此采用高效前置过滤空气除菌。高效前置过滤除菌是利用压缩机的抽吸作用,使空气先经中、高效过滤后,再进入空气压缩机,这样就降低了主过滤器的负荷。特点是采用了高效率的前置过滤设备,使空气经过多次过滤,因而所得的空气无菌程度比较高。

4.4 发酵罐灭菌

空罐灭菌方法:通入蒸气,使罐内蒸气压力达0.147MPa,维持45min。灭菌过程从阀门,边阀排除空气,并使蒸气通过达到死角灭菌。灭菌完毕,关闭蒸气后,待管内压力低于空气过滤器时,通入无菌空气保压0.098MPa。

5 种子扩大培养和装料发酵

根据菌种生长特性,为得到纯而壮的培养物,即获得活力旺盛的、接种数量足够的培养物,故采用三级级发酵。

5.1斜面培养

菌种的斜面培养必须有利于菌种的生长而不产酸,并要求斜面菌种绝对纯,不得混有任何杂菌和噬菌体,培养条件应有利于菌种繁殖,培养基以多含有机氮而不含或少含糖为原则。

5.2一级种子培养

一级种子罐制备,是指将来自三角瓶瓶培养的菌体,打开接种口在火焰保护下接种到3台100L的种子罐中培养,接种量为种子罐内的培养基量的10%,培养12h。其目的在于大量繁殖活力强的菌体,培养基组成应以少含糖分、多含有机氮为主,有利于长菌。

一级种子质量要求:

种龄:12h

pH值:5±0.1

光密度:OD净增值0.5以上

残糖:0.5%以下

无菌检查:(-)

噬菌体检查:(-)

镜检:菌体生长均匀、粗壮,排列整齐

5.3 二级种子培养

为了获得发酵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菌体,在一级种子培养的基础上进而扩大到种子罐的二级种子培养。种子罐容积大小取决于发酵罐大小和种量比例。经质检合格可移种至发酵罐(或冷却至10℃备用)。

二级种子的质量要求

种龄:7~8h

pH:5.0左右

光密度:OD净增值0.5左右

残糖:1.5%左右

无菌检查(-)

噬菌体检查(-)

5.4 装料发酵

首先将已通过连续灭菌的发酵培养基泵入已空罐灭菌的发酵罐中,装料系数为75%,当发酵罐中温度降至37℃左右时,再将二级种子罐中的种子液用空气压差法接种以5%的接种量接入到此发酵罐中,将通气量调至1:1vvm,罐压保持在0.04~0.06MPa 进行发酵。

6 发酵控制

6.1 pH值的控制

红曲霉的最适生长pH为5.0~6.0,初步确定红曲霉生长阶段pH控制在5.0。补料与补料完毕后控制在8.0,在此pH下,红曲霉的后期代谢产物会开始大量合成,使红曲色素能够更好的积累。

6.2 温度的控制

红曲霉发酵是一个产热过程,在对数生长阶段会产生大量的热,使温度上升;而在菌体生长的后期,由于菌体代谢活力的下降,温度反而会下降。由于红曲红曲霉酶活性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其合成红曲色素的能力,红曲霉发酵一般温度控制在30℃左右,在摇瓶发酵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本工艺采用28℃~30℃的发酵温度,该发酵罐可以自动控制温度在设定值。

6.3 溶氧的控制

根据参考资料[25],发酵过程中溶氧值不能低于20%,在发酵初期,通过增加转速和提高通气量可以让溶氧维持在这一水平以上,而在后期单靠提高转速和通气量已经不能满足溶氧的需求时,可以通过联合控制补料速度的方法来提高溶氧。但是通过实验发现,如果提供太好的溶氧条件,菌体生长过于旺盛,菌体老化严重,甚至部分死亡的现象,不利于产物的积累。降低流加碳源的速度,会降低菌体的比生长速度,溶氧会随之提高,即溶氧值与碳源流加速度呈反相关。因此该发酵工艺对溶氧的控制方案为:在开始培养阶段,通过提高转速和通气控制溶氧;在后期培养补料阶段,在保持稳定的通气和搅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补料的速度来控制溶氧。

6.4补料工艺的控制

补料一般是在发酵进行至大量生成产物的阶段,因合成产物和维持细胞活动的需要,有选择地补充营养物质。合适的补料工艺能够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中间代谢,使之向着有利于产物积累的方向发展。补料发酵补加的营养物质大致有五类:

(1)补充菌体所需的能源和碳源,如葡萄糖和液化淀粉等;

(2)补充菌体所需氮源,如蛋白胨、豆饼粉、玉米浆、酵母粉和尿素等有机氮源,有些发酵还采取通入氨气或添加氨水等;

(3)加入某些菌体生长代谢所需的微量元素和无机盐,如磷酸盐、硫酸盐等;

(4)对于产诱导酶的微生物,常在补料中适当加入该酶的作用底物,以提高酶的产量;

(5)对一些抗生素发酵,往往需要补充抗生素形成的前体。

本设计补充菌体所需能源为葡萄糖,有机氮源为蛋白胨,无机氮源为NaNO3和氨水,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为KH2P04、MgS04 等。

6.4.1磷酸与氨水

pH调控是通过补加磷酸和氨水来实现的,在发酵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设定好不同的pH值,发酵罐自动控制补加磷酸和氨水的速度,使pH维持在某一恒定值,同时提供补充了发酵过程中所需的磷源和氮源。

6.4.2 葡萄糖与蛋白胨

葡萄糖补加浓度对菌体生长及红曲色素合成的影响,葡萄糖不同浓度方案下最终所得的红曲色素色阶分别为(94.2±1.4)U/mL、(162.9±2.5)U/mL、(295.1±2.7)U/mL和(200.6±3.5)U/mL。在摇瓶发酵过程中,随着葡萄糖补加浓度逐渐增加至20%发酵液,所得到的红曲色素色阶也呈上升之势。但是随着葡萄糖补加浓度进一步增大,最终红曲色素色阶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在红曲霉发酵产红曲色素的过程中,过高浓度葡萄糖的补加就可能会对红曲色素的合成产生阻遏或抑制效应。

氮源是发酵培养基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用于菌体的量菌体均显著高于不补加蛋白胨条件下所得的菌体量,而且随着蛋白胨补加浓度的增加,菌体生物量也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说明补加蛋白胨能显著地促进红曲霉的菌体生长。当蛋白胨每次补加量达2%发酵液时,最终的红曲色素色阶在所有实验方案中最高,达到(33.6±8.7)U/mL,显著高于不补加蛋白胨条件下所得的红曲色素色阶(3l1.0±4.5)U/mL。与菌体量变化趋势不同的是,蛋白胨补加量为4%~6%发酵液时,其最终所得的红曲色素色阶反而显著低于不加蛋白胨的方案。其原因可能是在发酵过程中蛋白胨能明显促进红曲霉的菌体生长,但是会对红曲色素的合成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尤其是补加浓度过高会显著降低红曲色素的合成。这说明,为了提高红曲色素的色阶,发酵过程氮源的补加是一个关键的工艺控制参数。

6.5发酵时间

接种后,菌体生长24h左右,溶氧会出现一个大的上升,说明此时起始培养基中的碳源已基本被消耗完。之后开始添加补料培养基,流速20mL/h。每隔12h取样测定红曲色素的含量,当其达到最高时发酵结束,下罐。补料阶段持续约50h。补料完毕再继续

发酵24h,故整个发酵周期为96h左右。发酵罐开始发酵后,每隔12小时取样测定生物量(菌体湿重),发酵液的OD660以及发酵液中红曲色素的含量。当发酵约90h时,产物红曲色素含量达到最高的300g/L。再延长发酵时间,红曲色素的产量与菌体生物量已经基本不在增加,且生物量有一些下降,考虑可能是由于菌体的自溶造成。

7 下游加工

7.1下游加工工艺的一般流程

一般产品的分离提取工艺含以下步骤:发酵液预处理、固液分离、产品初步提取、产品精制。红曲色素70%~80%存在于菌体内,20~30%分泌到发酵液中,存在于发酵液中的色素即胞外色素多为水溶性色素,菌体内的色素即胞内色素多为醇溶性色素,菌体内红曲色素的提取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红曲色素提取效率的高低,目前菌体内红曲色素的提取主要采用传统乙醇浸提法。

7.2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

发酵液中的红曲色素浓度一般在20%左右,为水溶性产物,收集需固液分离,固液分离收率10%~20%;醇溶性红曲色素为菌体内产物,提取要收集菌丝体,然后需要用乙醇进行抽提,乙醇抽提率70%。预处理收率在89%~93%。

7.3提取

发酵罐培养→板框压滤→浸泡滤渣(用70%~80%酒精浸泡搅拌约26~38h)→再次压滤→真空浓缩(回收酒精)→喷雾干燥(粉状红曲红)

7.31 胞外色素

发酵液中的红曲色素浓度比较低,一般为20~30%左右,为红曲霉菌体外产物,属于水溶性红曲色素,发酵后可将发酵液进行板框压滤或离心分离[27],收集滤液。

7.3.2 胞内色素

红曲霉菌体内红曲色素为醇溶性色素,为保证提取完全,固液分离后的滤渣用70%~80%的乙醇进行多次提取,乙醇浓度与pH值对提取率有影响,在乙醇浓度较低时,升高pH有利于色素溶出,而乙醇浓度较高时,降低pH有利于色素溶出。为节约成本,本设计采用较低浓度乙醇升高p H来溶出红曲色素。

所得滤液与发酵液分离后的胞外色素澄清滤液合并,回收酒精后浓缩,再进行喷雾干燥成粉[28]。

7.4 成品加工与包装

精制液用(NH2)2SO4调至pH6.0~6.5,经过GLP25离心式喷雾干燥机(蒸发能力25kgH20/h、最高转速25000rpm、高度5m、进风温度40~100℃)干燥得成品。精制液经置于塔顶部的高速离心雾化器,雾化成极细微的雾状液珠,空气经过过滤和加热,进

年产30000吨山楂果汁车间工艺设计

摘要 本文设计主要是进行年产30000t浓缩山楂汁工艺设计。 山楂汁以山楂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山楂又称红果、山里红、胭脂果等,是传统的常用的中药之一,也是人们熟悉的消食健胃食品。它是蔷薇科落叶灌木山楂的成熟果实,性微温,味甘酸,人脾、胃、肝经,为消食积散瘀滞的传统常用药物。 现代科学研究,山楂含山楂酸、黄酮类、糖类、甙类、鞣质、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等成分。可促进脂肪分解,帮助消化,还有抑菌、降血脂、强心、收缩子宫等作用。更引人注目的是,山楂还有良好的抗癌功效。近年研究发现,山楂提取液能够阻断亚硝胺的合成,在防治消化道癌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山楂对黄曲霉素的致突变作用有显著抑制效果。动物实验也表明:山楂片水煎液可以延长生瘤动物的寿命;山楂煎提液有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作用。 对于浓缩山楂汁的产品特性和山楂的特殊味道。本文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述了整个生产工艺及操作要点,并进行物料衡算和设备选型。

目录 第一章设计计算书 (1) 1.1产品方案 (1) 1.2工艺流程示意图 (1) 1.3物料衡算 (1) 1.3.1基础数据 (1) 1.3.2 原料及中间品计算 (2) 1.3.3包装材料计算 (3) 1.3.4物料衡算表 (3) 1.4设备选型计算 (4) 1.4.1设备选型 (4) 1.4.2设备一览表 (6) 第二章设计说明书 (8) 2.1概述 (8) 2.2设计依据 (8) 2.3设计指导思想 (8) 2.4设计范围 (8) 第三章工艺设计图纸 (9) 3.1工艺设计流程图 (9) 3.2主要设备图 (9)

第一章设计计算书1.1产品方案 表1-1年产30000t浓缩山楂汁产品方案 产品规格年产 量/ t 班产 量/ t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 月 十二 月 0.5L /1L 罐装 3000 60 说明(每杠等于25班) 年产量:30000吨 生产期间:每年12个月,每月25天,每班8小时,五到十二月份加一班生 产。 年生产班次:25×20=500班 班产量:30000/(25×20)=60t 1.2工艺流程示意图 下脚料辅酶 原料→挑选→清洗→蒸煮→破碎→压榨→第一次巴氏杀菌→酶解→超滤→浓缩→第二次巴氏杀菌→冷却→无菌灌装→成品 1.3物料衡算 1.3.1基础数据

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一、红曲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1 食用色素发展现状食用色素是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和日化工业不可缺少的一类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纯天然色素、仿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三大类。近年,由于毒性问题,某些合成色素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开发和利用无毒或基本无毒的天然色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天然色素,改善食品加工品质,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十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合成色素,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用化学合成制造的色素。 仿天然色素,是指天然存在色素结构,凭借化学合成化学提取方法制成的色素,如红曲红色素。 纯天然色素,来自天然可食用原料,以适当的生物或食品加工方法生产的有机色素,如红曲色素(红曲米粉)。 合成色素的优点是色泽鲜艳,着色力强,不易褪色,用量较少,性能稳定,但有安全隐患,许多国家现在已经陆续禁用,如1976年,美国和挪威都禁用了苋菜红。天然色素近来发展很快,需求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其优点在于安全性高、来源丰富,有的天然色素本身就是一种营养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效果和药理作用;能更好的模仿天然物的颜色,色调较自然。而缺点是稳定性较差、着色力较低、成本较高。 国际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最多时曾经超过100种,现只剩下39种。目前,国际间已开发的天然色素高达100种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开发出近七、八十种不同原料来源的食用天然色素。至1998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有47个品种。红曲米及红曲米粉,每年约产4000多吨;红曲红,每年约产200多吨,辣椒油树脂及辣椒红,每年约产250吨。国内对天然色素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国外对天然色素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力度更大。据估计,全球天然色素市场规模约为2.5亿美元(其中美国占1.0亿美元),仿天然色素为1.9亿美元,市场年增长率约为5%-10%。在日本市场,天然已成为色素的主流,色素市场规模达到200多亿日元,占食用色素市场的90%。1.2 红曲的发展现状红曲生产及应用,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记载:红曲甘、温、无毒,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酿酒、破血生药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红曲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红曲及制品主要用于医药、食品、日用化工、酿造领域,在肉制品、饮料、食品、酱油、红醋、化妆品中也广泛使用,代替人工合成红色素。?现代红曲研究是日本最先开始的。1998年7月在法国图卢兹大学举办了“红曲的培养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会议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位研究者。2000年10月,由浙江工业大学主办的“2000’东方红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国举行,与会代表国外20余名,国内40余名,大会宣读论文30余篇。研讨会议题涉及到红曲色素的生产、红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monacolin k)的功能和桔霉素的毒性等。目前市场上的红曲产品有红曲米、红曲红、功能红曲、红曲酒(醋、酱油)、红曲豆腐、红曲茶等。我国的红曲米和功能红曲已进入了国际市场,美国以食品辅料从中国进口功能红曲,欧洲则以食品配料名义从中国进口红曲,用于火腿肠生产。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降脂药物,有多种是红曲制剂。 1.3 红曲产品分类目前,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红曲产品主要有三种:

年产400吨红霉素的工艺设计

年产400吨红霉素的生产工艺设计 制作人:王正红 学号:4 班级:生物工程091班 指导老师:康小虎 制作日期:

目录 一红霉素的研究现状 (3) 红霉素的理化性质 (3) 红霉素的特性 (4) 红霉素的发展阶段 (4) 红霉素的发酵发展现状 (4) 生产概况 (5) 销售概况 (6) 前景预测 (6) 二.立题依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 材料与方法 (7) 诱变方法 (8) 三红霉素的生产工艺 (8) 本设计的工艺原则和流程的确定 (8) 菌种选择与培育 (9) 培养基的种类及各种成分 (9) 发酵条件的控制 (12) 提取工艺 (14) 四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酵车间物料衡算 (15) 提取车间物料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量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红曲红色素

红曲红色素 红曲红色素是一种什么物品呢,对于不了解该药品的朋友来说大家最想知道的就是该物品的作用,这篇文章针对大家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红曲红色素作用是什么,希望接下来的文章内容能有效解决大家心中的疑惑,尽早了解该物品的性质,好好利用,恢复身体健康! 究竟什么是红曲红色素呢,红曲色素的作用是怎样的?用它可以做什么?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红曲红色素,接下来就为大家讲讲红曲红色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作用!红曲色素是一种由红曲霉属的丝状真菌经发酵而成的优质的天然食用色素,是红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 红曲色素,商品名叫红曲红,是以大米、大豆为主要原料,经红曲霉菌液体发酵培养、提取、浓缩、精制而成及以红曲米为原料,经萃取、浓缩、精制而成的天然红色色素。 红曲色素的作用: 1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由于红曲色素具有良好的着色性能和较强的抑菌作用,可替代亚硝酸盐作为肉制品着色剂,已广泛地应用于肉制品中。 2在调味品中的应用:糖化增香曲(酱油专用)就是以红曲为出发菌种而制得的复合红曲菌种,在酱油酿造中使用糖化增香曲,

可使原料全氮利用率和酱油出品率明显提高,同时酱油鲜艳红润、清香明显、鲜而后甜,质量优于普通工艺酱油。将红曲色素粉直接加入到酱醅中参与发酵,研究发现明显提高了酱油的红色指数,改善了酱油的风味。 3在酒类中的应用:丹溪红曲酒是采取压滤工艺生产的,保留了发酵过程中的粗蛋白、醋液、矿物质及少量的醛、酯等物质,具有香气浓郁、酒味甘醇、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另外还有陆公红、永春、琅峰山等种类的红曲酒。 4在腌制蔬菜中的应用:在传统生产中常使用酱油作为着色剂加工腌菜,使酱腌菜的色泽更诱人。 5在面制品生产中的应用:红曲色素在面制品生产中的应用,如生产红曲饼干、红曲面包、糕点、红曲面条等。 红曲红色素作用是什么?相信大家读完上面文章内容后已经对相关问题有了比较基本的认识,要熟悉一种物品的性质才能更好的利用物品,一样的只有知道物品的作用之后大家才能找到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好好利用物品,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好的贡献,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度!

红曲霉深层发酵法生产红曲红

红曲霉深层发酵法生产红曲红 杨晓暾 红曲红色素生产由固态转向液体深层发酵在中国是近10余年的事,而目前国内深层发酵生产红曲红色素水平尚较低,多数厂家仍是利用红曲米提取生产红曲红色素。由于受条件限制(如设备、场地)、发酵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因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是利用纯种经一、二级种子罐培养后,直接进入发酵罐培养,故摸索和掌握适于红曲霉液体生长的最佳工艺条件和配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找到最适生产配方及工艺条件,才有希望突破固态法生产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生产出高色价、高质量的红曲红产品,以满足当今市场需求。 笔者从事红曲红研究及规模化生产多年,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红曲红色素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经十余年研究发展,目前已达到相当高的生产水平,东莞市天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红曲红无论从产品质量或生产能力都居国内同行领先水平。我们的宗旨是科学技术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严格加强生产管理。具体作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筛选高色价、性能稳定的红曲霉菌种,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水平的关键所在。 我们公司除了按常规的霉菌分离方法之外,主要利用红曲霉的特性(耐酸性及抵抗酒精能力强等)。具体做法是:用含乳酸0.7%、酒精约10%的麦芽汁或大米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红曲霉,同时还对生产菌种进行不同方式的诱变、驯化(如紫外诱变、酸热处理等),以此来增强其逆境生存能力。经紫外诱变处理5~10min;耐高温(55~65℃)、耐高压(0.8-1.0Mpa)、耐酸(pH2.0-3.0)等方面情况下生长性能测试后,筛选出的高色价菌株,具有优良、稳定和培养粗放等特点,在生产上便于操作和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注意保持菌种的强壮与新鲜,太嫩或太老均不可取(斜面菌种一般生长7-8d 为最佳)。不仅如此,我们还采取多种方式经常改变培养基配方用于菌种培养及保藏试验,以减少红曲霉菌因多次传代而发生变异。为进一步验证其生产种性能是否优良、稳定,我们还经常进行摇瓶分离试验、改变配方等,从中摸索出一整套相关的红曲霉生产试验配方,使生产工艺得到不断改进与完善,也使菌种在大生产中充分得以驯化,更加适应液体深层发酵,为生产稳定、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经长期不懈的努力,严格把好菌种质量关,使生产水平稳中有升,发酵水平比两年前提供了近1倍,产品总收率比原来提高了20%,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加有竞争力。 二、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及配方,是发酵高水平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公司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经不断摸索、改进后,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 (一)斜面与平板培养基:可溶性淀粉3%、麦芽糖3%、蛋白胨2%、琼脂2%,pH自然约5.0-5.5。(二)种子液体培养基组分:淀粉3%、NaNO30.25%、KH2PO4 0.2-0.3%、MgSO47H2O 0.2%-0.3%、黄豆粉1.0%、玉米浆1.5%。 (三)发酵罐培养基组分:米粉6%-7%、黄豆粉2%-3%、NaNO3 0.2%-0.3%、KH2PO4 0.2-0.3%、

年产1000吨红葡萄酒车间工艺设计毕业设计

年产1000吨红葡萄酒车间工艺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年产3万吨谷氨酸钠(味精)车间糖化工段工艺设计

摘要 谷氨酸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生产工艺涉及种子培养、发酵、提取、脱色、离心和干燥等重要的单元操作和工程概念。通过对谷氨酸车间的工艺设计,可以加强对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利能力。通过本毕业设计训练,可以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工程设计方面的能力。 本设计是以精制淀粉(纯度为86%)为原料进行设计,使用一次喷射双酶法为糖化工艺,以年实际工作日300天计算,日产味精90吨。对全厂物料、热量就行衡算,对糖化工段的罐体如调浆罐、储浆罐、维持罐、层流罐、糖化罐、储糖罐以及一些标准设备如液化喷射器、板框过滤机、板式换热器和泵等进行了详细计算,以确定它们的参数,便于设备布置图的绘制。 关键词:谷氨酸钠;糖化;工艺计算

Abstract Glutamate is produced by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f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products, production processes involved in seed culture, fermentation, extraction, bleaching, centrifugation and drying unit operations and other important engineering concepts.Through the workshop process design glutamate, can enhance their knowledge of the comprehensive profitability.Graduate training through the design,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engineering design capabilities. The design is based on refined starch (86% purity) as raw materials for the design, the use of a jet of two enzymes for the saccharification process, the actual working days to 300 days calculated at 90 tons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production.The whole plant material, the heat balance on the line for sugar chemical segment, such as mixing tanks tank, slurry storage tank, the maintenance tank, laminar flow tank, saccharification tanks, storage sugar and some standard equipment such as liquid jet, framefilter,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pump a detailed calculation, to determine their parameters, to facilitate the drawing of equipment layout. Key words:glutamate;saccharification;process calculation

天然色素的生产工艺

脂类化合物的生产工艺 脂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脂肪、类脂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在生物体内,脂类化合物通常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其中具有特定生理、药理效应的脂类化合物称为脂类药物。 按照化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脂类化合物可以分为以下6种类型:1.磷脂类,如软磷脂、脑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等;2.色素类,如胆红素、胆绿素、血红素、原卟啉、血卟啉等;3.固醇类,如胆固醇、β-谷固醇等;4.不饱和脂肪酸类,如前列腺素、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等;5.胆酸类,如胆酸钠、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去氢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牛磺去氢胆酸等;6.其他类,如鲨烯、辅酶Q10等。在实际应用中,脂类化合物主要用在医学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营养、预防和治疗效果。 第一节色素类化合物 色素类化合物主要有胆红素、胆绿素、血红素、原卟啉、血卟啉、及其衍生物。胆红素有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在医药上用于消炎;胆绿素具有消炎作用;血红素在医疗临床上可作为补铁剂,治疗因缺铁引起的贫血症;原卟啉可促进细胞呼吸,改善肝脏代谢功能,临床上用于治疗肝炎;血卟啉及其衍生物为光敏化剂,可在癌细胞中潴留,为激光治疗癌症的辅助剂。对于色素化合物可以动物胆汁、血液等为原料通过提取和分离纯化制备。本节主要介绍食用色素的主要生产工艺。 (一)色素的发展过程 1.公元前四世纪 古埃及人便已经具备了制作颜料的能力。他们通过水洗来提高土系颜料的纯度,并借此来提高颜料的色彩强度与纯度。同时,他们还用到了一些新的原材料。最著名的古埃及颜料是埃及蓝,生产于约公元前三世纪,这是一种由沙子和铜制成的一种蓝色粉末。这种颜色直到16世纪才被Smalt所取代,而在19世纪钴蓝则又取代了Smalt的地位。埃及人还用到了孔雀石、石青与朱砂。他们把这些矿物质碾碎并水洗来制取颜料。朱砂被认定为最早的亮红色颜料。植物染料是古埃及人的另一项杰作,他们找到了一种通过透明的白灰来从"混合"的染料中提取色素的方法,这个过程称为"色淀合成"。直至今日温莎牛顿在制作天然玫瑰茜红时仍利用此方式。 2.古中国人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与古埃及一样驰名世界。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明,例如钟表和纸等。而在颜料方面也同样如此,中国人对于朱红色的使用比罗马人整整提前了两千年。在古时,中国人利用把水银与硫磺加热,来生产出一种非常不透明的红色色素。这种色素直到18世纪才完全被朱砂取代,而在二十世纪末,出于更好的耐晒性的考虑,艺术家们采用镉系的红色来取代朱红。 3.文艺复兴时期 在文艺复兴前的一千余年间,艺术家所使用的颜料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直至14世纪的文艺复兴,才带来了许多新型的色素原材料。意大利人进一步开发出了土系颜料,他们通过煅烧的方式来制造出了深红色的"熟赭"和深棕色的"熟褐"。土系颜料的使用是他们绘画技法中的显著特征。土绿是他们在绘画肉色色调时常用的底色之一。意大利人还在古埃

年产1200吨红霉素生产工厂设计

年产1200吨红霉素生产工厂设计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红霉素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生素,广泛应 用于临床治疗中。为满足市场需求,设计一个年产1200吨红霉素的生 产工厂势在必行。本文将从工厂的规划、设备选型、生产流程以及质 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确保工厂高效稳定的生产。 一、工厂规划 在设计工厂之前,需要对工厂的用地进行评估。考虑到红霉素生产 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工厂应位于交通便利的工业园区,离居民区较远。同时,选址时还要考虑到原料和产成品的运输便利性。 工厂的建筑设计应严格按照药品生产的GMP标准进行,确保生产 过程的卫生与安全。包括良好的通风系统、防尘措施以及严格的操作 规范等。 二、设备选型 红霉素生产工艺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发酵、提纯、干燥等。为确保 工厂的高效运作,必须选择符合要求的高效设备。 在发酵环节中,应选择稳定性好、温度和氧气控制精确的发酵罐。 在提纯环节中,应采用先进的色谱柱技术和超滤膜技术,以确保产品 的纯度和质量。 此外,还需要选择适用的干燥设备,以便将产成品迅速干燥,提高 生产效率。

三、生产流程 红霉素的生产流程通常包括发酵、提纯、干燥和包装等环节。 在发酵环节中,首先需要培养合适的菌种,并将其转入发酵罐进行 发酵。发酵过程需严格控制温度、氧气和pH值等参数。 发酵完成后,将发酵液转入提纯环节。通过色谱柱技术和超滤膜技术,将产生的红霉素提纯到符合要求的浓度。 接下来,需将红霉素液体迅速干燥,采用顶喷干燥机等干燥设备, 以保持产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成分的活性。 最后,将干燥的红霉素进行包装,符合药品包装的卫生与安全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 四、质量控制 红霉素作为一种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工厂应建立严格的 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材料的进货检验、生产过程的监控以及最终产 品的质量检验。 原材料的进货检验应满足国家药典的标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 可靠。 同时,生产过程中应监控关键参数,如发酵液的温度、pH值、氧 气含量等,确保产品质量可控。 最终产品的质量检验应包括红霉素的纯度、活性以及微生物限度等 指标,以确保产品满足药典要求。

红曲色素发展前景

红曲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红曲霉〔Monascus〕繁殖而成的一种紫红色米曲,被李时珍称为“造化之巧着〞,作为药食两用的奇才,迄今已有千余年的使用历史。红曲霉〔Monascus〕以其能产生大量的红曲色素而闻名,红曲霉属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散囊菌目〔Eurotiales〕红曲科〔Monasecaeae〕,自然界有红曲菌40余种,用于制备红曲的基源菌株也较多,主要有红曲霉〔M.anka〕、烟色红曲霉〔M.fuliginosus〕、紫红曲霉〔M.purpureus〕和红色红曲霉〔M.ruber〕等。 红曲作为一味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的传统中药,在?本草纲目?和?本草从新?就有记载。随着世界广泛对天然绿色食品及添加剂-红曲的追捧,一系列的现代研究说明,红曲还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及防癌的成效。红曲中的主要有效成份莫纳科林K〔MonacolinK〕已经是国际公认的降低人体胆固醇的理想药物,其具有高效、低毒、平安的特点。 1红曲及红曲霉的药理活性研究 1.1红曲及红曲霉的降血脂活性研究研究发现,传统发酵制得的红曲,对高血脂症鹌鹑有明显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LDL 胆固醇的作用。而用红曲霉发酵液处理的高血脂大鼠,给药三周后,血清胆固醇明显下降[2]。AkiraEndo发现,MonacolinK及其同类物质对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及3-hydro-3-methylglutary-CoA〕有高效特异抑制作用,从而阻断集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只需要较低量就能够有效降低实验动物血中胆固醇,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严重高胆固醇血症。

1.2红曲及红曲霉的抗高血压活性研究研究说明红曲对血压有双重控制作用。用添加0.3%左右的红曲霉培养物的饲料喂养患有先天性高血压老鼠,可使其血压由26.6KPa〔200mmHg〕降至24.0KPa〔180mmHg〕以下,其有效成分已被鉴定为某种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或者是红曲细胞壁的某些成分,且这种降压活性物质具有极强的热稳定性。建模实验说明,红曲对低肾素高血压患者有更好的降血压作用,推测红曲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从而发挥其降压作用,当然也不排除红曲降压是多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3]。 1.3红曲及红曲霉的抗癌活性研究研究说明,红曲色素类化合物对于许多重大疾病相关的关键酶如鞘氨醇激酶、脂肪酸合成酶、端粒酶、gp120-CD4和Grh2-SH2等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作用。红曲色素可以抑制过氧化烟硝酸盐或紫外线诱导的皮肤癌;MeeYH和SuN-W等发现红曲提取物对结肠癌细胞和肝癌细胞HepG2以及人肺癌细胞A549 有明显抑制作用或诱导凋亡的作用。郑允权等[4]也证实了红曲色素能够有效抑制人胃癌细胞AGS的增殖,且效果优于紫杉醇。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1.4红曲及红曲霉的抗菌活性研究我国在元代以来就发现了红曲的抗菌防腐作用,?天工开物?将红曲列为奇药,“世间鱼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涂抹,能固其质于炎暑之中,经历旬月蛆蝇不敢近,色味不离初〞。现代研究说明,红曲对细菌和酵母有抗菌性;对蜡状芽孢杆菌、霉状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肉制品中常见有毒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是香

年产5000吨白葡萄酒工厂初步设计_毕业设计

海南大学食品学院 食品工厂设计 题目:年产5000吨白葡萄酒工厂初步设计

摘要 在结合中国葡萄酒行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葡萄酒行业的成熟经验,设计了年产5000t白葡萄酒的工艺体系。与传统工艺相比,该工艺更科学、更合理,除具有投资小、产出大、见效快的特点外,还有省水、省电、省汽、劳动强度低、环保等特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白葡萄酒;工艺设计;产品方案;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status of grape wine-mak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using the matur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wine-making industry For reference,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white grape wine with annul yield of 5,000 tons had been designed successfull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chniques,the new system had the advantages such as low investment , high yield, energy-saving ,low labor int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Besides, the system was scientific, advanced, and feasible. The produced waste residual and waste water were good fertilizer, which could realiz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 :white grape wine ;technical design ;product plan;

年产3万吨聚氯乙烯聚合车间工艺设计

年产3万吨聚氯乙烯聚合车间工艺设 计 年产3万吨聚氯乙烯聚合车间工艺设计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名称:年产3万吨聚氯乙烯聚合车间工艺设计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7化工班学生姓名:胡晓伟学号:07206040209指导教师:王亚琴2011年6月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摘要本设计是年产3万吨聚氯乙烯车间合成工段初步设计。对聚氯乙烯的研究,生产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概述,阐述了其在化学工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了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在确定聚氯乙烯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选型等。

讨论了三废、供电、供水、采暖的处理方案。阐述了公用工程的自动控制水平。关键词:聚氯乙烯,氯乙烯,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聚合反应Abstract The process design of synthesis section of three thousand tons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 in workshop wa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synthesis method of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were outlined. Its effect and status was introducted in chemical industry. Secondly, process of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 was selected in the design. Mass balance and heat balance were finished, and the size and type of key equipments were selected.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Three Wastes‖,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feedwater supply, heating were discussed. Ventilation Control in public works was accounted. Keywords: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Polyvinyl chloride,Mass balance,heat bal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