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当化事由错误(一)

论正当化事由错误(一)
论正当化事由错误(一)

论正当化事由错误(一)

关键词:正当化事由错误/假想防卫/假想防卫过当/故意

内容提要:正当化事由错误与事实错误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它并不属于犯罪论体系上的构成要件,可以归属于违法性问题,因此,又与违法性错误有近似之处。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的理论界说,大陆法系的理论界定相对明确一些,聚讼的焦点主要围绕在违法性阻却事由错误的理论认识与归类的问题上。与此相比,我国学术界对正当化事由的界说,缺乏完整的认识,传统的归入事实错误说似乎已成定论。在我国的刑法理论界,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问题基本上不存在激烈的争鸣,偶有一些新的论点,也很难与事实错误说相颉颃。

一、引言

刑法中的错误是指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不相一致的情况,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不符,应如何认定其罪过形式,是否应当将错误问题置于犯罪论的主观要件中加以探讨,从而确定在何种情况下错误会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这种错误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上,一般是指对作为正当化事由的基础前提事实产生的误解,例如本来不存在不法侵害,但行为人误以为存在,并对之实施防卫〈假想防卫〉。针对这一种类型的错误性质,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界,学者们的见解大有分歧,因而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1]

在我国的刑法理论界,一般将正当化事由错误称之为行为性质错误,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刑法理论中所指的行为性质错误,大体上相当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错误”。2]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界,视正当化事由错误为事实错误的观点主张应当阻却故意,如果在正当化事由的认识问题上存在过失就可以以过失犯处罚。而将正当化事由错误视为违法性错误的观点却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阻却故意,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减轻作为故意犯的刑事责任。正当化事由错误,与构成要件符合性事实错误〈构成要件错误,比如将人误以为是动物开枪而导致死亡〉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不属于犯罪论体系上的“构成要件”错误问题,而视为“违法性”错误问题,因此,又与违法性错误有近似之处。也就是说,正当化事由错误,如果现实上存在行为者所依据的事项〈例如实际上存在不法侵害〉,那么,由于行为者的认识——即该行为是否属于正当范畴这一认识与法律秩序相一致,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与构成要件错误并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射杀动物的行为还是枪杀不法侵害者的侵害行为,都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另外,在构成要件错误的情形下,由于行为者并没有认识到构成要件符合之事实,因此,可以说对此完全不知。与此相比,在正当化事由错误的情况下,由于行为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即实施正当防卫行为,因此,对行为者而言,就要求行为者应当判断该行为是否属于正当化事由范畴的必要,这便是两者的区别。可见,正当化事由错误,与构成要件错误和违法性错误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3]

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的理论界说,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上的界定相对明确一些,聚讼的焦点主要围绕在违法性阻却事由基础之前提事实错误的理论认识与归类的问题上,且对这一问题方枘圆凿,分执己说。相比之下,我国刑法学界对正当化事由错误问题的界说,缺乏完整的认识,传统的归入事实错误说似乎已成定论。我国的通说将正当化事由错误界定为一种事实错误,究其缘由,恐怕来自于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事实错误可以阻却故意之故。这种思想最早出于民法领域,后为刑法所接受。正当化事由错误中的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危害社会的意图,即没有认识到其行为及结果的社会危害性。所以排除故意心理,符合犯罪过失特征的,承担过失的责任,否则,不负刑事责任。4]在我国的刑法理论界,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问题长期以来尚无较为激烈的争鸣,只是就一般性问题有所论及,偶有一些新的论点,也很难与通说相颉颃。5]鉴于这种理论现状,本文就正当化事由错误问题,在概观、评析相关中外学说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正当化事由错误之归属

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界,关于正当化事由错误是属于法律错误还是属于事实错误,历来就有激烈的争论。究其缘由,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认定是否存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与有无“侵害”这一事实密切相关,因此,认识不法侵害这一事实属于“事实”层面之故。如果从这一视角评价正当化事由错误,在不法侵害并没有正在进行的情况下,行为者误以为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而实施假想的正当防卫,因此,可以视为是一种“事实”错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情况下,行为者却以为不法侵害并没有正在进行,这便是偶然防卫。①因此,可以说假想防卫与偶然防卫问题是表里相反的一种关系。针对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行为者误以为存在而实施假想的正当防卫,假想的不法侵害属于事实范畴,因此,强调“事实”这一点的中外通说自然认为正当化事由错误属于事实错误。当然,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由于欠缺有关事实的认识,因此,将其归类于事实错误的范畴当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此相反,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假想防卫属于法律错误〈违法性错误〉范畴。这种主张的立论基础是:在假想防卫的情形下,行为者清醒地认识到了构成要件之事实。由于行为者的反击行为之目的在于置对方于死或伤,因此,不应否定构成要件之故意。如果将假想防卫视为构成要件符合性问题,由于存在充分的有关事实的认识,不得不产生这种错误岂不是法律错误而非事实错误之疑问。即假想防卫已经完全符合构成要件,只是由于对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误以为存在而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防卫,问题恰恰出在行为者的这种认识错误,因此,很自然将这一错误归类于法律错误的范畴。也就是说,行为者虽然对事实层面有充分的认识,由于错误发生在远离构成要件之违法性阻却事由要件之事实性前提部分,因此,欠缺有关这一部分的违法性认识本身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是行为者的错误引发的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合法这一点恰恰是刑法意义上的关键之处,因此,属于法律错误。易言之,行为者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并不违法,因此,理应属于法律错误或违法性错误的范畴。6]

无论是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界还是在我国的刑法理论界,主张事实错误说的学者认为,有关违法性阻却事由的事实错误,由于这一问题并不是与评价相关联的误认,而是事实层面上的错误,因此,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与构成要件符合之事实错误并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将人误以为是动物而射杀或将他人的物品误以为是自己的物品而拿错,作为事实层面上的错误,行为者并不具备自己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这样一个认识。在假想防卫问题上,由于是事实层面上的错误之结果,行为者所认识的是相当于正当防卫这样一个事实上的认识,因此,行为者并不具备自己实施的是违法行为这样一个认识。有关这一问题的不同点,无非是行为者的错误是符合构成要件之事实上的错误,还是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事实上的错误而已。符合构成要件之事实和符合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事实,虽然以是否积极或消极定位于违法性层面上有所区别,但是,两者在与违法性存在与否相关联的事实层面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因此,现在的中外通说将正当化事由错误之典型假想防卫归类于事实错误而非法律错误的范畴,并依此为由否定故意的存在。

与此相反,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界,另一种主张却认为,在正当化事由错误的情形下不应否认构成要件性故意的存在。这种观点认为,在正当化事由错误的情形下,行为者虽然认识到自己实施的是犯罪事实,只不过是由于作为误认了违法性阻却事由的结果,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层面上被允许而已。因此,正当化事由错误的典型之假想防卫,在其本质上应当归类于法律错误,只有在这种错误实在无法避免的情形下,才能阻却责任。将正当化事由错误归类于事实错误之中外通说一般认为,在正当化事由错误的情况下,绝对不可能成立故意犯,只能成立过失犯或成立意外事件;而将正当化事由错误归类于法律错误的观点却认为,绝对不可能成立过失犯,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成立故意犯就是由于阻却责任而应当免于处罚。7]

可见,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否应以解决构成要件符合之事实错误的方法来解决,还是通过别的途径解决这一点上,也就是说,在解决正当化事由错误问题上,应当怎样处理构成要件与违法性阻却事由的关系是关键。中外通说与大陆法系的反对说的本质性区别是:在错误论的问题上,是否应当将正当化事由错误与构成要件错误归类为事实错误的范畴,还是在强调构成要件与违法性阻却事由之本质上有区别的基础上,将两者分别归类于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的范畴之中这一点上。另外,之所以围绕正当化事由错误的处理学说上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因为这一问题事关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上的地位以及本质问题,即这一问题的争论之焦点在于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违法性的本质之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有密切的关联性。如果将刑事责任的本质视为对心理状态的否定性评价,而认为故意无非是作为值得非难的心理事实之非难可能性要素,如果行为者对具体的违法事实——即对没有具备违法阻却事由之构成要件符合事实没有认识,那么,就理应否定故意的存在。与此相反,如果从规范性责任论的立场出发,由于故意是行为的规范违反性要素,而刑事责任无非是由规范意识来制约动机形成的可能性之规范性评价。因此,在正当化事由错误中界定故意的存在与否时,将行为规范的内容与违法性阻却事由分别考虑,还是将行为规范的内容放在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中将成为区别故意存在与否的基准。8]

三、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的中外学说

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界,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的归属问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学说,主要观点有:

(一)事实错误说。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正当化事由前提事实是作为评价行为违法性的基础性事实,对这种事实的错误认识,当然属于事实错误,无条件地阻却构成要件的故意。在法律有处罚过失犯规定的情况下,只存在是否构成过失犯的问题,这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界的通说,我国的主流观点也类似于这种主张。这种主张的立论根据是:由于行为者所认识的事实本身是合法的事实,因此,行为者并不具备“实施犯罪的意思”。然而,严格地说,由于这种观点中的故意是指作为责任要素的故意,因此,称这种观点为责任故意阻却说更为恰当。当然,这种学说所主张的正当化事由错误,虽然违法由于欠缺故意之责任有它的合理性一面,问题是,在承认构成要件性故意概念的基础上,取责任故意阻却说是否矛盾?另外,在正当化事由错误的处理中,这种学说主张如果误以为不法侵害的存在时存在过失,就可以以过失犯处罚,但究竟是指在何种情况下成立过失犯,这种学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基准。也就是说,针对符合故意犯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由于错误的存在不能追究其过失责任时,为何不是无罪而肯定其过失犯的成立,在理论上并未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②

(二)独立错误说。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正当化事由错误的情况下,并不存在阻却构成要件故意的构成要件错误〈事实错误〉,然而,由于在构造上与构成要件错误相类似,因此类推适用事实错误的法理,而主张应当成立阻却“视为责任要素的故意”。就是说,这种观点认为正当化事由错误,既不是构成要件错误——即事实错误,也不是法律错误,而是一种独立的错误。这一点可以说是这种主张的独到之处。问题是这种主张在肯定构成要件故意存在的同时,否定故意犯的成立,相反,认为可能成立过失犯,这种立论很难令人信服。也就是说,这种观点肯定构成要件故意的存在,虽说妥当,但是又认为视为责任要素的故意被阻却后,再度考虑过失犯的成立,则并不妥当。只要不认为有构成要件过失以外的过失,则应当解释为不可能成立过失犯。即使是肯定有这种过失,但仍然会在构成要件符合性上产生认定上的困难性。因此,如果以过失的定型性薄弱而承认boomerang现象〈逆转效果〉,那么,相反地以定型性较强的非“故意”为特征的过失,就完全失去了其意义,因此,很难令人赞同。9]

(三)严格责任说。这种主张的学者认为,正当化事由错误属于禁止错误,因此,并不阻却故意,只是在这种错误不可能避免时,由于行为人不存在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而阻却责任。

如果这种错误可以避免,则成立故意犯。这种学说认为,故意属于违法要素,因此故意属于作为违法类型的构成要件要素,故意犯和过失犯的区别应当在构成要件阶段进行。不法应当分为故意的不法和过失的不法,但在刑事责任阶段,有待解决的不过是针对违法行为的意思决定和非难及其程度问题。在假想防卫等正当化事由错误的情形下,既然存在构成要件性故意而应当肯定作为故意犯的违法性,那么,错误已经与故意的存在与否没有关联性,只是在刑事责任阶段,如果该错误不可能避免,那么,由于违法性意识可能性被否定而阻却责任。这种学说是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其立论基础的,因此,说这种学说在理论上始终如一、相对完美绝非言过其实。10]

(四)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说。主张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有两种:积极的构成要件和消极的构成要件。前者积极地揭示行为的犯罪性,后者则消极地否定行为的犯罪性。而作为正当化事由前提的事实〈或阻却违法事由的前提事实〉,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的构成事实,这种错误也属于构成要件错误,同样阻却故意的成立,但在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的情况下,可能成立过失犯。这种观点运用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的理论,来说明违法性的事实错误阻却故意。问题是,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理论本身就缺乏科学性。这是因为,按照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犯罪理论,作为构成要件内容的事实具有把某种犯罪类型化的功能,而作为违法性阻却事由之内容的事实可以是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合法,所以是非类型性的容许状态,不具有类型化的功能,不能与前者混为一谈。由此可见,把两种具有不同意义的事实都作为构成要件事实,从而把两种错误都作为构成要件事实错误,即使按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也很难说通。至于按照我国的刑法理论,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具有同样的意义。行为具备犯罪构成而不成立犯罪的情形不可能发生,所谓因行为具备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而排除犯罪性也就无从谈起。11]

四、正当化事由错误的认定与处罚

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界,有关正当化事由错误的认定与处罚,由于涉及到故意概念、构成要件概念、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的价值取向等问题,因此,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未能达成共识。12]与此相比,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界说,缺乏完整的认识。传统的归入事实错误说似乎已经成为定论。13]然而,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类于事实错误,而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把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错误地实施“防卫”造成他人无辜损害的情形。关于假想防卫的范围,在中外刑法理论上说法不一,一般有狭义和广义的分类。狭义的假想防卫一般单指假想防卫,而广义的假想防卫,除了狭义的假想防卫之外,还包括假想防卫过当和超过防卫限度的情形,本论稿的假想防卫之探讨对象指的是广义的假想防卫。而广义的假想防卫类型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在不法侵害并不存在的情形下,行为人误以为不法侵害的存在而对其实施正当防卫,这是假想防卫的典型情形。二是在不法侵害现实存在的情形下,行为者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三是在不法侵害并不存在的情形下,行为者误以为不法侵害现实存在而所实施的正当防卫又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之情形,一般称之为假想防卫过当。14]

关于假想防卫,虽然存在各种学说的对立,但是,其关键在于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认识事实才能面对规范的问题。易言之,如何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的违法性,并形成反对动机不为违法行为,关键在于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正如前有所述,有关这一点,事实错误说认为,对于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有认识,并且对于违法性阻却事由也有认识,行为者所认识的事实并不违法,因而并没有面对规范的问题。与此相比,法律错误说却认为,对于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的认识,同时存在对于法益侵害的认识,因而已经面对规范的问题,仅仅由于对于相当于违法性阻却事由的认识的结果,自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属于被允许的行为。笔者认为,所

谓的犯罪构成要件,是指以法益保护为目的的刑法规范所关心的,将法益作为事实予以侵害或使其危险化的行为类型。因此,当认识到符合构成要件的事实时,就存在对法益的侵害或危险化的认识,据此应当知道刑法规范对于自己的行为将作出无价值的判断。然而,在假想防卫的情形下,即使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被允许的,由于存在实现构成要件的认识,因而面对着规范的问题。当没有充分注意而轻率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被允许的,因而作出不当行为的,可以考虑这一故意的责任非难是妥当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事实错误说在行为者轻率地实施了假想防卫的情形下,也一律视为阻却故意就明显不够妥当。15]

就假想防卫的认定与处罚而言,笔者认为,由于行为者已经认识到作为违法类型的符合构成要件之事实,因此,行为者所面临的是规范问题。将假想防卫的情形误以为是在实施正当防卫,无非是将法律上所不允许的事项误以为是被允许,因此,理应将这种情况归类于法律错误的范畴。例如,甲以开个玩笑的心态想吓唬一下乙,于是突然从黑暗处手拿一把玩具刀出现在乙的面前,被惊吓了的乙用手中的高尔夫球球拍猛击甲的胳膊,致使甲的胳膊骨折。在假想防卫典型之上述情况下,乙至少存在伤害的故意,因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由于并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而应当肯定违法性的存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错误已经与故意的存在与否没有关联,只有在责任判断的阶段,如果这种错误可以避免就应成立伤害罪,而如果这种错误不可能回避,那么,由于并不存在违法性意识的可能性而阻却责任。16]也就是说,在正当化事由错误的情形下,以一般人的判断作为基准,如果这种错误不可避免就不应追究行为者的刑事责任,但如果以一般人的判断为基准,如果认为这种错误完全可以避免,那么,就应成立故意伤害罪而并不存在成立过失犯的余地。

之所以说在正当化事由错误的情形下,并不存在成立过失犯的余地而只能成立故意犯或无罪,是因为这一问题与对违法性本质的理解和价值取向有密切的关联之故。主张结果无价值论的观点认为,故意犯与过失犯在违法性阶段并不存在什么本质性区别——即故意杀人行为与过失致人死亡的违法性并不存在什么不同,两者的区别完全可以在刑事责任阶段加以区分。笔者认为,故意属于主观违法要素而非责任要素,也就是说,从行为无价值论的立场而言,故意犯与过失犯的区别理应在违法性阶段进行。由于故意属于主观违法要素,因此,可以将其归类于违法行为类型的构成要件要素。故意犯与过失犯的区分理应在构成要件阶段进行。易言之,在本质上违法应当分为故意的违法与过失的违法,而在刑事责任阶段,由于针对违法性的意思决定能否进行非难成为问题,只有包括刑事责任能力和期待可能性之外的违法性意识之可能性成为要件,因此,这一可能性的有无以及程度成为探讨的对象,而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在其本质上并不存在什么不同。另外,由于构成要件是法益侵害行为的类型化了的表述,因此,认识构成要件符合事实——即法益侵害的事实,在区别故意的不法与过失的不法时是不可缺少的。与此相比,由于正当化事由错误属于构成要件符合行为的容许性判断,因此,其判断基准应当归类于社会相当性这一规范性基准,就并非将被容许的行为误以为被容许这一点而言,应当在违法行为的意思决定应否进行非难这一问题中解决。也就是说,如果行为者认识到构成要件之符合事实——即法益侵害的事实,那么,可以说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因此,理应存在形成反对动机的机会,故意的认识对象就应限于构成要件的符合之事实上。17]

假象防卫只能成立故意或无罪而不可能成立过失,这一点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案情是这样的:被告人陈某,男。被告人陈某身带1万余元现金和旅行袋,前往新会车站乘车,准备去外地做眼镜生意。途经会城镇白石桥附近时,遇见执勤的便衣民警谢某和阮谋。谢、阮二人见陈某行色匆匆,觉得可疑,便上前拉住陈的旅行袋要进行检查,陈某不同意。在纠缠中,阮某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将公安局的工作证在陈某眼前晃了一下,但陈某仍然拒绝接受检查。谢、阮二人更觉可疑,便强行将陈某拉入城西管理区“老人之家”内进行检查。因陈某依然拒绝检查并不断挣扎,谢、阮二人便对他进行殴打,并用手铐将他

的双手铐上。随后,谢、陈二人在陈某的身上及旅行袋内搜出证件、眼镜和小刀等物,同时把小刀打开放在台面,要继续检查陈某的下身。陈某提出要到公安局或派出所才让搜查,谢、阮二人不仅不予理睬,还强行要解开陈某的裤带进行检查。陈某误以为谢、陈二人是歹徒,要抢他藏在小腹部的1万多元现金,便乘谢、阮二人不备之机,抓起放在台面上的小刀,向谢、阮二人乱刺。谢某左下腹被刺中一刀,阮某在抢夺小刀时手部受伤·后二人将陈某制服。经法医鉴定,谢某属重伤,阮某属轻微伤。广东省新会县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被告人陈某将民警的检查行为误以为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而进行防卫,造成他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过失重伤罪,判处拘役4个月。18]

笔者认为,法院判处陈某过失重伤罪的判决是错误的。理由是:陈某孤身一人,身携巨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二被害人身为便衣警察,却不向当事人表明身份而是直接拉住当事人的旅行袋强行检查。在发生纠缠的情况下,作为执行公务的警察此时更应清楚地表明身份以获得公民对其公务行为的支持,而二被害人之一仅只将工作证在被告人的眼前晃一下,这种敷衍了事的做法根本起不到表明身份的作用,是导致被告人陷入错误认识而得不到及时澄清的重要因素。二被害人要对被告人进行搜查,但却将被告人带至“老人之家”明显不合情理。二被害人在将陈某带到“老人之家”以后对陈某进行殴打,这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只能加重被告人认为遇到劫匪的误解,被告人陈某的行李物品均被检查完毕之后,二被害人又要搜查陈的下身〈巨款藏在那里〉,陈某提出去公安机关才能接受搜查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但二被害人不仅不予理睬,而且还强行要解陈某的裤带,陈某情急之下拿小刀乱刺,致二被害人受伤。由此可见,笔者认为二被害人的行为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是被告人发生误解的重要原因〈实施正当防卫之法律错误〉,以当时的具体情形而言,具有一般认识能力的社会一般成员都有发生这种误解的可能性,因此,对被告人误认二被害人实施抢劫小能以过失论处,19]而应以无罪论处。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以社会一般人的判断为基准,如果认为这种误解完全可以避免,则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当然由于存在法律认识的错误,可以考虑适当减轻责任。

常用动词(词组)用法区别

初中英语语法知识汇编 常用动词(词组)用法区别许多动词或动词词组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用法却往往不同。要弄清其意义和区别,需考虑词语自身的用法、词与词的关联和限制以及句子结构对词语使用时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初中英语中常用动词(短语)的区别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及物和不及物的区别 2. 动作和状态的区别以及瞬间和延续的区别 3. 感官动词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 4. 过程和结果的区别 5. 词与词的搭配和限制 6. 句子结构对词语使用时的限制 词语辨析 1、see; look; watch; read 几个“看”的区别:主要考虑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以及所“看”事物的不同 see:无意识感官动词(非目的性动作),及物动词(其后必须带上宾语句子意义才完整),说明“看”的能力,用于一般现在时,常同情态动词连用。 e.g We can see a map of China on the back wall of our classroom. I saw Mr. Black when I was walking on the street yesterday. look:有意识感官动词(带有目的性的动作),不及物动词(不需带宾语句子意义已完整),带宾语时,需加介词at,用于表示“看着”一个相对静止的事物。 e.g 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carefully. He looked around but saw nothing. watch:有意识感官动词,及物动词,用于表示“观看”一个运动着的事物。 e.g I’m going to watch a football match tomorrow afterno on. He stayed at home and watched TV last Sunday. read:有意识感官动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用于表示“读”文字类的事物。 e.g Look! The students are reading English i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asked the boy to read in the classroom. 2、speak; say; tell; talk 几个“说”的区别:在选用几个“说”时,首先看其后是否直接带表人的词语作宾语,如是,使用tell;再看其后是否直接带语言名词作宾语,如是,用speak;然后看其是否同介词with、to、about搭配构成介词词组,如是,则用talk(注:如同介词to连用,其后带表人的词,同时带有直接引语时,有say);非上述情况,都用say。 speak:表示“说话”的能力,不及物动词,但可带语言类名词作宾语。 e.g Listen! The little baby can speak now.

高考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

高考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 1、非疑问句误用问号 例: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通”虽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关系的陈述句,不能用问号。应改问号为逗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误用问号 例: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今天去呢”并非一个完整的问句,应该用逗号。 3、倒装句中问号、叹号前置之误 例:到底怎么办?这件事。 这是一个倒装句,“这件事”是全句的主语。凡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倒装句中叹号也应置于句末。 4、概数误用顿号 例:一天才走五、六里。 “五、六里”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路程。既然是概数,便不能用顿号,因为一加顿号便成了“五”和“六”并列。这就不符合原意。 5、连词前误用顿号 例: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例:他留给我的印象依然如故: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 “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不是联合词组,而是两个分句,分句间应用逗号。 7、集合词语误用顿号 例: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工、农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集合词语,不能用顿号来隔开。 8、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误用顿号 例: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应将“淮剧”后的顿号和“黄梅戏”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9、句中未用逗号径直用分号 例:任弼时同志一生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未用逗号直接用分号。 10、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例: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经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11、冒号提示范围不清 例:我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的提示,还包括最后一个分句。可将冒号改为逗号。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例:昨天开大会,王厂长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一是持证上岗,二是下岗分流。 一句话中两个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个句子中,一般只能用一个冒号,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13、某某说,在引用的话中间,误用冒号 例:“这样做对不对?我看,”刘主任大声说:“不对。” 凡是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句中短暂停顿误用冒号 例:他为什么总是说:“我疼你,我要保护你”之类的话? “我疼你,我要保护你”充当“话”的定语,并一起充当“说”的宾语,动宾之间停顿小,不应用冒号,也不能用其他点号。 15、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例:王局长说:“咱不能把功劳当资本,向党和人民捞好处”。 这里的引文是完整独立的话,句末的点号应置引号内。如果引文是作者的话的一个部分,本身不独立,句末的点号应置引号外。如: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16、省略号和“等”“等等”同时使用之误 例:一起去的有十七八个人,有我姐姐、表弟、表妹、同学……等。 省略号和“等”“等等”不能同时使用,或去掉省略号,或去掉“等”。 17、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相混用 例:第一部拍摄的是喜剧片《李阿毛与唐小姐》,(唐小姐是李阿毛信箱中虚构的一个女秘书)由徐卓果编剧,张石川导演。 括号内容是注释唐小姐的,属于句内括号,括号前面的逗号应移到后括号的后面。 又如:人们阅读应用文时,一般不包括欣赏的因素(书信、日记有时被当作文学创作的形式,那是例外,不能看作一般应用文。)这里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的,属句外括号,括号应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8、不是书名滥用书名号 例:《国际书法展览》,最近在郑州市河南省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刊物名等,“国际书法展览”是一个展览名称,不是书名,不能用书名号。

第八章 正当化事由

第八章 正当化事由 第一节 正当化事由概述 正当化事由的概念 正当化事由, 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形式上符合某些犯罪的客 观构成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依法不成立犯罪 的情形。 正当化事由的种类 刑法明文规定: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无法明文规定:依照法律的行为、执行命令的行为、正当业务的 行为、权利人承诺、自救行为 第二节 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概念 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 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合理的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种类 一般正当防卫及特殊正当防卫 一般正当防卫的成立条 1、起因条件: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所谓不法侵害,一般指犯 件 罪行为的侵害,还包括一些侵犯人身、财产,破坏社会秩序的违 法行为。 2、时间条件: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1)“假想防卫”; (2)“防卫不适时” 3、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4、主观条件:基于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 5、限度条件: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必要限度 重大损害 特别防卫的概念 对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重伤的结果, 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特别防卫的成立条件 特别防卫除了具备起因、时间、对象、主观条件外,还必须符合 特殊的对象条件,及对严重危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 防卫过当的概念 是指行为人的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防卫过当的基本特征 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三节 紧急避险 (2018/8/4) 紧急避险的概念 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人身权利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 的危险,不得已采取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1、 起因条件,必须有危险发生。出现了足以使合法权益遭受严 重损害的情况; 2、 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3、 对象条件,是对另一较小合法利益进行损害。 4、 主观条件,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5、 限制条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 6、 限度条件,不得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 相同点:1、目的相同。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

2020年7月全国自考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际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先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优势导致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 C.大卫·休漠D.伊莱·赫克歇尔 2.列宁指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资本输出B.商品输出 C.服务输出D.人材输出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了() A.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B.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C.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D.扩大高级产品出口的发展战略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目标是() A.实现贸易收支平衡B.推进贸易自由化 C.提高全球福利水平D.优化自然资源配置 5.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由EURI=USD0.8925变为EURI=USD0.8740,则说明() A.美元升值,欧元贬值B.美元贬值,欧元升值 C.欧元不变,美元贬值D.欧元不变,美元升值 6.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项目所记录的金融资产不包括 ...() A.短期资本项目B.长期资本项目 C.黄金和特别提款权D.长期的商业贷款 7.国际收支项目中自发交易项目又称() A.事前交易项目B.事后交易项目 C.补偿项目D.调整项目 8.若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则以美元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将() A.上升B.下降 C.不变D.不确定 9.根据国际收支的收入调整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若边际消费倾向C=0.7,储蓄率S=0.2,边际进口倾向M=0.1,则出口每增加1单位,贸易收支改善() 1

初中英语总复习常见代词错误用法例举分析

初中英语总复习之常见代词错误用法例举分析 简单地说,在初中阶段代词可以理解为就是代替各词的词,它可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相互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关系代词和连接代词等九类。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常见性的错误如下: 一、代称人词作主语时语序处理不当 (1)我,你和他是好朋友。 错误:I, you and he are good friends. 更正:You, he and I are good friends. 解析:英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称代词并列使用时,如果是单数人称,那么,它的人称顺序为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也就是you →he→我。(即2→3→1) (2)我们,你们,他们都是好朋友。 错误:You,they and we are good friends. 更正:We,you and they are good friends. 解析:英语中,两个或两上以上的人称代词并列使用时,如果是复数人称,那么,它的人称顺序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也就是we →you→they。(即1→2→3) 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与名词性物主代词区分不准确。 (3)他是我的一个朋友。 错误:He is a friend of my. 更正:He is a friend of mine. 解析: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虽都译成“……的”,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只能用定语,后边须有名词,而名词性物主代词后边不可有名词,也就是“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比如:This is my shoes. It’s mine(my shoes=mine) (4)我们的教室比他们的教室大。 错误:Our classroom is bigger than their. 更正:Our classroom is bigger than theirs. 解析:题目的含义是“our classroom”与“their classroom”相比较,但是their 这个词它不能够单独使用,代指their classroom,因此,要用theirs.来指代their classroom。 三、不能够灵活运用复合不定代词。 (5)每个人都在这里。 错误:Every are here. 更正:Every is here. (6)这个岛上有人居住吗? 错误:Do anybody live on this island? 更正:Does anybody live on this island? (7)有人想见你。 错误:Someone want to seeyou. 更正:Someone wants to seeyou. 解析:复合不定代词是由“some,any,no和every后加thing,one和body”构

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

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 一、常用标点符号的分类和作用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古代汉语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汉语标点符号起源于清末民初,仿自西洋。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共有16种,分为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历史上有一个小故事:明朝的杜之山看见一家大门上贴着红纸,提笔写上:“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十二个大字,主人一念:“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十分生气。杜之山随后加上几个句点:“今年真好,晦气全无,财帛进门”。主人再读,转怒为喜,连声称好。有人比喻,标点符号就象衣服上的扣子,衣服很漂亮,如果扣子没扣好,会大煞风景。可见,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大有益处。 二、公文标题中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错误 每个公文都有标题。除了一级标题,即公文的题目,公文内部还可分为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甚至更多层次的标题。公文的标题好比人的眼睛,也被称为文眼。公文标题中使用标点符号出现错误,给人很不好的印象。 公文题目,即一级标题中使用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标题内部不该使用而使用标点符号。一级标题中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是,标题的末尾,除了个别情况会使用惊叹号或问号,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一级标题的内部,除用书名号和引号外,尽量不用标点符号。 例如: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标题的结尾没有用标点符号,标题两个小句之间,也没有使用逗号,而是空一格。 公文内部的标题,即二级、三级标题的末尾,如果是居中的标题,或缩两格单独成行的标题,句末一般也不加标点符号。 例如:某部门内部规定的第六部分的标题是“六、办案岗位职责:”,作为单独成行的二级标题,这里句末的冒号是多余的。 但是,二级、三级标题的如果是分句,句中可以用标点符号,这一点与一级标题中的用法不同。

浅析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及中国采取的自贸区战略

浅析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及中国采取的自贸区战略——基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和国 际经济一体化趋势 一、当前趋势 不可逆的经济全球化 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九十代初开始,在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伴随着国家间壁垒的消减,许多国家开始实行开放政策,如中国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跨国公司们建立了全球的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乌拉圭回合结束,WTO成立,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贸易、金融、劳动力和技术在全球加速流动,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有机整体以致经济网络,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全球化发展更加迅速。贸易总量年均增长率6.5%;贸易内容不断丰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各国间经贸联系紧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表明,1995年以前,全球外贸依存度在40%左右,此后11年内迅速提高到60%左右,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经济都不同程度地融入其中。这些都意味着全球经济交往的扩大和经济增长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发展。 反全球化浪潮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进程,近两年已遭遇瓶颈。在高收入国家经济疲弱、不平等加剧以及全球力量平衡发生重大转变之际,反全球化浪潮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优势。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贸易与产值的比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从而成为自二战以来此类停滞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lobal Trade Alert)表示,全球贸易规模甚至在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也出现了停滞,尽管全球经济继续增长。跨境金融资产存量与全球产值的比例在2007年达到57%的峰值,到2015年降至36%。最后,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与全球产值比例依然远低于2007年的3.3%,尽管该比例还在缓慢增长。因此,进一步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停滞,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发生了逆转。经济全球化不再推动世界增长。 极右翼民粹主义势力兴起,英国脱欧,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出现了裂痕;美国大选,两党候选人互相攻击撕裂了美国社会;欧洲政治动荡、右翼运动崛起,意大利总理伦齐因公投失败宣布辞职、法国总理奥朗德宣布不谋求连任,法国国民阵线党、意大利五星运动党等纷纷获得更多民意支持,意欲推动各自国家退出欧盟。这一年,是民意愤怒的一年,全球反建制运动声势浩大,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也让人民对全球化产生了疑问,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运动和潮流。 国际经济一体化跌宕前进 随着国际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停滞,尽管也面临反全球化的影响,在现实的发展贸易、稳定货币和促进投资等需要的促进下,国际经济一体化还是开始了它在各大洲的实践。欧洲的欧盟无疑是一体化程度最高、效果最明显的区域性经济集团,美洲1994年成立的NAFTA是首次加入了劳工标准和环保条款的高水平自贸区。而在亚洲,中国正在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领头羊,2002中国正式加入中国-东盟自贸区,今年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10+6”)的RCEP也在顺利开展,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若RCEP谈成,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二、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际经济一体化

常见动词用法

1、keep ①keep + 形容词表示“保持” Please keep quite. 请保持安静。 ②keep + 宾语+ 形容词(或介词短语)表示“把……保持在某一状态” We must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keep the air clean. 我们必须尽一切所能保持空气清洁。 ③keep sb doing sth 表示“让某人做某事” ——只能用现在分词作宾语补足语,不能用不定式。 He kept us waiting for two hours. 他让我们等了两个小时。 He kept us to wait for two hours. (错误) ④keep on doing sth和keep doing sth 表示“继续做某事,反复做某事”,可换用。 但keep on doing 更强调动作的反复性或做事人的决心。 He keeps on phoning me, but I don’t want to talk to him. Though he failed 3 times, he kept on trying. 他老是给我打电话,但我不想同他讲话。虽然他已失败了3次,但他仍继续干下去。 keep doing sth 经常用于静态动词。 He kept lying in bed all day long. 他整天都躺在床上。 ⑤keep …from doing sth 表示“阻止,使免于” He kept them from fishing in the lake. 他不让他们在那个湖里捕鱼。 2、may not / mustn’t / needn’t / wouldn’t ①may not be 是may be的否定式,意为“可能不是,也许不是” He may be there.他可能在那里。He may not be there.他可能不在那里。 ②must 意为“必须”,mustn’t 意为“千万不可,绝对不可” 所以Must we/I ……?的否定回答要用needn’t—意为“不必” -Must we get there before 11 o’clock? -No, we needn’t. ③wouldn’t = would not 意为“不会,不愿” I wouldn’t say no. 3、do ①do表示“做”,做某事,常指某种不具体的活动;make表示“制作”,指做出某种具体的东西。

标点符号使用常见错误

标点符号使用常见错误例析 一.顿号误用 顿号表示句内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但,易出现下列误用现象。 1.概数误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点拨]这儿“三、四”是约(概)数,不应有顿号。 2.连词前误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点拨]“或”是连词,在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3.约定俗成的简称中误用顿号 “高招”期间,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好大专院、校的收费关。[点拨] “大专院校”是集合词语,已约定俗成,不能断开。另如,“工农兵”“生动感人”“中小学生”“公检法三家”等。4.种属并列误用顿号 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点拨]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了分清层次,有的用顿号的地方可以提升为逗号,例句的“未来”、“左右”后面要用逗号。 5.并列的谓语中误用顿号

今年春季,这个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点拨]此句中的“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句子内部的成分并列,而是三个主谓句的并列,应该用逗号。动宾短语并列时同此,如“他常来这里下棋、品茶、听书”也错。6.短句中误用顿号 花园里的花可多了,什么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颜六色,挺吸引人的。 [点拨]名词加了“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用逗号不用顿号。 7. 二、逗号误用 8.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逗号。 我校是……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点拨]此句中“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教师队伍”都是动词“有”的宾语,也无层次上的大小,所以它们之间用顿号即可。 9.不顾内容层次的滥用。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点拨]“白天”前应该用分号,因为该句三个分句却是两层意思,不如此显示不出层次。当然,层次间关系除并列外,也可能是承接、转折、因果。 10.在话语人的最后误用逗号 李三问:“去哪里?”“操场!”王二答道,这两个字吐得很重,让李三有些发蒙。 [点拨]在引用的话语结束后,在“说”(道、讲、问、答)之后的标点只能用句号,不能用逗号及其它标点符号。 11.独立的引文前误用逗号。 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04年山东) [点拨]完整的直接引用(句号在引号内)前应该用冒号。

作为刑法免责事由的正当化行为的过当

作为刑法免责事由的正当化行为的过当 实施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都可能超过必要的限度。我国刑法对避险过当、防卫过当的规定与罪刑均衡的原则存在冲突,应当在我国刑法中建立免责的避险过当及防卫过当制度,补足合法的正当化行为与构成犯罪的正当化行为的过当之间的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部分。 标签: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免责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世界,各国刑法都规定了诸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所谓正当化事由或者违法性阻却事由。而在我国刑法中它被称为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或排除犯罪的事由,还有人认为应当称之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而基于我国自己的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笔者还是比较认同田宏杰教授“正当化行为”这一称谓的。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这类行为就以正当化行为称之。当前刑法学界对于正当化行为的定义与类型划分争议较大。在本文中,笔者无意加入对什么以及哪些是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争论中。在笔者看来,所谓正当化行为,就是指那种因存在阻却行为的违法性因素而被正当化的行为。尽管在外国刑法中,法律明确规定的正当化行为早已不限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但在我国刑法中,正当化行为仍然只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都构成犯罪,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对于我国《刑法》的这一规定,笔者一直有一个疑问,正当化行为过当一定就是构成犯罪的行为吗?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合法的行为,而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就立即跳到犯罪行为,在行为社会危害性的等级序列上似乎出了一些问题。根据罪刑均衡的基本原则,应当做到“罪当其罚,罚当其罪”。按照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的等级序列,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合法的正当化行为与构成犯罪的正当化行为的过当之间肯定存在一个违法然而无罪的正当化行为的过当,对这样一种正当化行为的过当,显然应当作无罪处理。而我国《刑法》对于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处理,很不合理地跳过了这一中间地带,造成一个有正当前提的行为要么是合法行为、要么是犯罪行为的状况,这显然违反了罪刑均衡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刑法免责的构架中研究正当化行为的过当的免责,将其类型化并明确规定于刑法中,是很有必要的。 二、免责的避险过当 如前所述,有关正当化行为的类型划分,各国学者都有不同观点。即便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学者,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到目前为止,正当化行为的过当的类型则是比较确定的。因为,有一些正当化行为根本不存在过当的情形,比如,被害人同意、职务行为等就不可能有过当的情形。实际上,免责的正当化行为的过当只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免责的避险过当,二是免责的防卫过当。这里首先要谈的是免责的避险过当。

常见标点符号校对用法

十六种标点使用误区 标点符号使用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平时没有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使用时随意性强,规范性差;二是不明确标点的基本用法,不能正确判断正误;三是重复训练次数不够,典型错误没有扎根脑中。 标点误用主要有以下十六种情况: 1. 非疑问句用问号 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如果孤立来看前半句是疑问句,但是与后半句一起考虑,前面就不是一个单句,而是主谓词组做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合起来组成一个陈述句,应改为逗号。 2. 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这是一个倒装句,“同志们”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3. 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即“奋发”之后),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并列短语。凡是并列短语,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4. 并列短语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并列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淮剧”“黄梅戏”之后应改用逗号。 5. 连词前面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或”“和”“及”“与”)前面,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句子的不同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 概数之间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三四”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数量。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 7. 集合词语误用顿号 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8. 句中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一般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9. 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贸易自由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所谓贸易自由化就是各成员方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和约束关税,取消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本国市场准入度。自由贸易政策允许货物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国际价值规律作用下,可以刺激竞争,鼓励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世界性的分工和贸易发展,扩大市场;同时使消费者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与结果。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日益增强和扩大的社会生产力越来越要求摆脱国家疆域和主权的束缚,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共享全球更加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推动着国际分工和协作向国际范围扩大与深化,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吸纳到全球范围的分工与协作体系之内。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在形成世界经济统一体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各国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东欧、独联体国家及中国等重新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正是这一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各国只有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根据自己面对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步骤,逐渐开放自己的市场,才能使自己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第二,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必须改变现有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全球化对西方发达国家是有利的,因此,他们大肆宣扬,宣称这一趋势能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然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程度的国家所获得的利益是有巨大差异的。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在新的世界体制中,各个国家,贫国和富国,科技落后和科技先进的国家都应能得到实惠。全球化必须在各国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是一个自愿联合的过程,各国经济的缩小有利于促进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中的各国经济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经济全球化加强过程中,必须要求各国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各个国家对自己的产业结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目前,一些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甚至发生危机,与这方面的改革不力、过于滞后有密切的关系。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及东亚发生的金融危机,使人们在这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90年代的美国,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取得了连续8年经济增长的佳绩。与美国相比,90 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状态,这是因为它在战后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在新的世界经济面前已显得过于老化和僵化的结果。 第四,经济全球化给不同国家带来的利益是不均衡的,各国应把立足点放在

常见同义词用法错误辨析

常见同义词用法错误辨析 一、单词错误 (一)名词错误 1. How perfect your personal technology, if (skills) 2. …, I will make the distance short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my hometown. (gap) 3. Only one short sentence can encourage her/his child very much. (a few words) 4. You will have a cheerful emotion (mood) 5. Since…, people’s life level is improving fast. (living standard) 6. People chatting online are not telling each other the true word.

(truth) 7. If a person doesn’t want to talk about or tell their heart-thing to his friends,… (worries/concerns/cares) 8. He would have some spiritual barricade. (mental breakdown) 9. In the rainy weather, the cases (road conditions) are especially terrible. (things) 表示情况的词汇辨析:case, circumstance, situation 10. Just like playing games, one mark will let you lose. (point) 比较score, result, mark, point. (二)形容词错误 1. In my opinion, to be a good parent is…for her/his child. This thought is so easy.

标点符号的错误用法

标点符号的错误用法 常见标点符号错误用法示例: 一、顿号 1、概数用顿号 概数是表示大概的数目,有时拿数词连用来表示,如三五个、七八十人等。因为表示约数,所以概数中间不需要停顿。因此,如果加上顿号,就是错误的。 如: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三四里”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的距离数目。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因为概数之间不需要停顿,一加上顿号,便成了“三”和“四”的并列,这就不符合表达的原意。 2、缩写的集合词用顿号 一些词语,如父母、中小学生、干群、干警等是一些缩写的表示集合群体意义的词语,它们之间结构紧密,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如:这次“实战演习”的成功,与广大的指、战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指战员”是一个集合词,“指”是指导员,“战”指战士。“指战员”中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3、连词前用顿号 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这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如:这种真率与坦白,本身就很能引起读者的好感、关切、和共鸣。 连词“和”连接“共鸣”和“关切”,表示并列,而再加上顿号就多余了,应该删去顿号。 另外,还要注意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如“或者”“甚至”“以至”“但是”“而且”等,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如:大院里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也参加了植树活动。 再如:不论是刻画自己、或者描叙人世,他都毫不隐蔽地融进自己的个性,灌入自己的热情。 “甚至”“或者”是连词,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甚至”表示更进一步,删去“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中间的顿号;“或者”表选择,把“或者”前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4、并列谓语、补语用顿号 并列词语或短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正当化事由

第七章正当化事由 第一节正当防卫 一、概念及性质 (一)概念: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第一节正当防卫 一、概念及性质 (二)性质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在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目的除了维护本人利益外,还可以是国家、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客观上也有利于鼓励公民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当防卫在本质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的自力救济。 第一节正当防卫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一)起因条件——有现实的不法侵害行为 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 2、不法侵害是否仅限于犯罪行为? 既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一般违法行为。而且只有那些具有暴力性、破坏性、对客体造成损害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急迫感的不法侵害行为,才可以适用正当防卫。 第一节正当防卫 3、不法侵害是现实存在的 “假想防卫”是指不法侵害并不存在,行为人却误以为存在而错误地行使所谓正当防卫,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依照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来解决,要么是过失犯罪,或者是意外事件。 4、不法侵害通常应是人的不法侵害。 (1)牲畜等动物的侵害 (2)精神病人的侵害 第一节正当防卫 (二)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1、“正在进行”是指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已经开始”一般可以理解为已经着手直接实行侵害行为。 “尚未结束”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或其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防卫人可以利用防卫手段予以制止或排除,包括行为本身正在进行之中和行为已经结束而导致的危险状态尚在继续中。 第一节正当防卫 2、防卫不适时的情况 (1)事前防卫 (2)事后防卫 一般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中:①不法侵害行为已自动中止;②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或者已丧失侵害能力;③侵害行为已实施完毕,危害结果已发生,无法挽回。 防卫不适时,构成故意或过失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第一节正当防卫

浅谈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浅谈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引言 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 —世界贸易组织(WTO)宗旨一.什么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自由吗? 19世纪2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作为当时世界头号殖民大国的英国,无可厚非的主导着当时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也真是在这时英国人提出了对世界经济具有深远影响的的贸易自由化这一概念,从广义上来说贸易自由是指对商品的进口不进行限制和阻碍,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条约和法规的约束,使国内外商品平等地进行贸易。一国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所采取的限制逐步减少,为进口商品和服务提供贸易优惠待遇的过程或结果。无论是以往的关贸总协定,还是现在的世贸组织,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但是从狭义上说,它就是资本主义强国为获取财富的工具。 单纯的从定义上来说,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等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让贸易自由往来。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任何贸易都不是绝对自由的。至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历史的慢慢长河中,一直主导并推重自由贸易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便是老牌殖民国家-英国;一个便是当今全球的霸主-美国,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国家在特定的时间点,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就如老牌经济强国英国,当初向全世界推行自由贸易的时候,它一方面依仗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加收30%的进口关税,其强盗行为一目了然。 19世纪,英国打着自由贸易主义的旗号,除了在中国横行霸道,还对其他很多国家发动了类似的贸易战争。1814年,英国纺织品出口到印度,印度政府只征收3.5%的关税,但是,当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到英国时,英国征收的关税却高达70%以上。这个就导致在1814到1844年的30年里,印度出口到英国的纺织品数量一降再降,而英国出口到印度的纺织品却持续增长。作为殖民地的印度,对于英国单方面的自由贸易敢怒不敢言。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获得了世界的领导权,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国在二战积累了大量财富后,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急需将过剩的产品大量倾销到国外,于是开始大力推行自由贸易;那时的美国大力提倡打破关税壁垒,无非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哪个国家不服气,它就会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其进军双重施压。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0世纪未,WTO成立,它所提倡的就是世界经济贸易自由滑,大幅度消减以及取消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下,很多国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但是,这种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种代价多是由发展中国家代为付出的。 科技和生产力都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能够在世界贸易中取得一席之地,不得不大力发展以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制造业,这些产业不仅对环境有较大污染,而且消耗着这些国家的稀有资源。发展中国家用巨大的牺牲才能换来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但是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发达国家手里。

常见双谓语错误句型和双重谓语结构的用法

常见双谓语错误句型 英语中一个简单句只能出现一个谓语动词,因为谓语必须由动词担任,但动词不一定作谓语,不少同学因受汉语习惯影响将非谓语动词作谓语使用,造成双谓语错误句型。常见双谓语错误句型误用句型如下: 一、误用定语性动作作谓语 例站在那儿的学生来自北京。 (误) The student stood there came from Beijing. (正)The student standing there came from Beijing. (正)The student who stood there came from Beijing. 析:“站在那儿”属定语性动作,修饰名词“学生”,因此属误用。 二、误用宾语性动作作谓语 不少同学不能根据谓语成份成立条件,误用谓语动词表达宾语性动作,造成双谓语错误句型。 例她说她将明确拒绝给予他帮助。 (误)She said she would refuse clearly help him. (正)She said she would refuse clearly to help him. 析:“帮助他”属宾语性动作,不能作谓语动词help him表达,应用不定式to help him 表达。 三、误用表语性动作作谓语 例我的人生目标是在一切领域取得成绩。 (误)My life aim is make achievements in everything. (正)My life aim is to make / making achievements in everything. 析:“在一切领域取得成绩”属表语性动作,不能用谓语动词make achievements in everything表达,应用动词不定式 to make achievements in everything或动名词making achievements in everything表达。 四、误用状语性动作作谓语 例他手里拿着一本书走进教室。 (误)He came into the room, held a book in his hand. (正)He came into the room, holding a book in his h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