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星蒌承气汤钩玄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经验集王永炎4

名老中医经验集王永炎4

名老中医经验集王永炎4王氏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中风病急性期半数以上患者有大便不通、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等临床症状,表现出一派痰热腑实证,且病情变化迅速,有向上向外之势,向上邪第五卷740犯清阳之府进一步加重脑窍的气血逆乱,而致神识昏蒙甚则昏愦;向外耗气伤阴致大汗淋漓,舌卷囊缩,病多不治。

此外,腑气不通,胃气上逆,损伤胃络还可见呃逆、呕血、便血等坏证。

王氏拟化痰通腑饮治疗,方用全瓜蒌、胆南星消痰热、利大肠、熄痰风;重用生大黄苦寒峻下、荡涤肠胃积滞;芒硝软坚散结、助通浊之力。

给予化痰通腑治疗后,患者往往神志转清,瘫肢好转,腻苔渐化,病情大有转危为安之势,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发展了中风病的病机学说,完善了中风病的治疗方法。

最先把通腑化痰法应用于中风病的首推金元时代张元素所创立的三化汤,其后刘河间也提出中风“内有便溺之阻格者”可用三化汤以及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治疗。

明代王肯堂复拟三一承气汤治疗中风便秘、牙关紧闭、浆粥不入者。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说,“中风若二便不秘,邪之中犹浅”,以大便是否秘结来判断病邪的深浅。

中风病急性期,虽本虚标实,但以实邪大壅大塞为主,通腑清下最宜。

一者可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令“气复反”;二者可借泻下之力,引血热下行,以缓解在上之“血菀”;三者借硝、黄泻下之力推陈致新,使邪毒有出路;气血逆乱是中风病发病的主要病机,所以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中,及时通腑降气、畅利中焦、调理气机升降,使之趋于正常,对病情的发展、转归至关重要。

关于通腑法的作用范围,无论是中经络抑或中脏腑,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只要不是极虚欲脱,在急性期都可用通下法,且下之宜早不宜迟。

若有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脉实则更是必用之征。

王氏指出通腑与通便有不同的意义,采用开塞露清洁灌肠虽然可以通便,但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他还指出,服至大便泻,腑气通为度,不宜过量,同时还需根据正气之盛衰、病机之兼夹,灵活配伍扶正、化痰、平肝、活血等法。

调胃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痰热腑实中风便秘证

调胃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痰热腑实中风便秘证

调胃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痰热腑实中风便秘证
姚宗英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38)6
【摘要】运用调胃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痰热腑实证中风便秘 6 9例。

结果 :显效 5 2例 ,好转 12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为 92 8% ;且对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便秘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

【总页数】1页(P14-14)
【关键词】调胃承气汤;中风;便秘;痰热腑实
【作者】姚宗英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州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R256.35
【相关文献】
1.排毒通腑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型便秘临床疗效评价 [J], 肖蕾;赵建国;张圆
2.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二)——化痰通腑法治疗后的不同证候演变及疾病转归与治疗 [J], 王永炎;谢颖桢
3.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三)——意象诊疗模式下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涌现特征 [J], 王永炎;谢颖桢
4.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四)*--中风后脑肠轴改变及
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 [J], 王永炎;谢颖桢
5.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便秘的临床效果 [J], 刘晓燕;杨柳;郭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拍案称奇18.19.20.21.22.23

拍案称奇18.19.20.21.22.23

拍案称奇18.19.20.21.22.23拍案称奇:奇方妙法治验录十八、能用毒药者方为良医唐太宗的一位妃子得病,宫中太医轮番诊治仍不见起色。

太宗遂张榜招贤,征招天下名医为妃子治病。

孙思邈应征入宫,开方后众太医不禁咋舌,启奏皇上“孙思邈所下之药毒性与剂量都很大,恐怕会把贵妃毒死。

”太宗召来孙思邈问曰:“为何下那么大的毒性药物?”孙答曰:“是药三分毒,只是毒性大小不同而已。

用药贵在准,准则治病,不准则治命。

”太宗信然命妃子进药,果然三剂而病除。

龙颜大悦,问孙思邈“宫中太医众多,都没治好,难道医术都不如卿?”孙答道:“他们都负盛名,生怕坏了自己名声,所以看病只想着不出事,用的都是些治不好也吃不坏的药,就像吃果子一样,怎么能治好病呢?”“果子医”典故由此传开。

按清王三尊也说过“果子药”之害:“吾观今之医人,见解不透,恐瞑眩之剂用之不当,立刻取咎,姑取中平药数十种,俗号为'果子药’,加以世法滥竽众医之中,病之浅而将退者,适凑其效,不知此病不服药亦痊。

若病之深者,适足养虎贻患也。

”(《医权初编》)显然,这种只会用“果子药”的医家与擅用峻药者相比,自有高下之分。

黎庇留说,“症有轻浅沉痼之殊,方亦有平易险峻之异。

”轻浅之症当用平和之药,无须峻重之剂。

徐灵胎因此有“病深非浅药能治论”:“天下有治法不误而始终无效者,此乃病气深痼,非泛然之方药所能愈也。

不知此病,非一二寻常之方所能愈也。

……若徒执数首通治之方,屡试不效,其计遂穷,未有不误者也。

(《医学源流论》)所谓峻药,含义有二:一者毒性大者,《内经》所谓“大毒之药”,或称为“虎狼药”者,如甘遂、大戟芫花之属;二者药性偏峻,可称为“霸道”者,寒如石膏,热如附子,攻如大黄,辛如麻黄等。

无疑,两者都属于攻邪之药。

擅用峻药攻邪者方是医林高手。

陈修园说:“以毒药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等法是模棱巧术。

”“工师断木,尚取斧斤之利者,于用药则取其钝而舍其利何哉?以此知不敢用猛烈之药,皆不深脉理,不明病情者也。

【研习方法】与高徒谈如何学习与整理名家医案(二)

【研习方法】与高徒谈如何学习与整理名家医案(二)

【研习方法】与高徒谈如何学习与整理名家医案(二)王琦王琦(1943-),男,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著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工作50余年,临床方面,善于诊治内科疑难病、男科以及过敏性疾病,先后培养博士后人员、博士、硕士、学术经验继承人90余名,主编医著60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引用6000次,国外期刊21篇,SCI收录15篇,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拥有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局级一、二等奖13项,为中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接上文......第二讲医案整理的4个要素要素之三,抓医家的胆识过人之处。

所谓有胆有识是在危急存亡之际的时候,能够技高一筹,力排众议,能吃得准,拿得住。

王孟英医案中的一个记录吐血的例子:“郑某,吐血盈碗,孟英脉之,右关洪滑,自汗,口渴,稍一动摇即血上溢,人皆虑其脱,意欲补之。

孟英曰,如脱唯我是问。

白虎汤加西洋参、大黄炭,一剂霍然(好了,不吐了,血止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孟英根据脉洪滑、自汗口渴,辨证气分内热蒸腾,血气上扰,选用白虎汤,但又要考虑“脱”的问题,血脱者益气,就加了西洋参。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清彻其内热还不行,选用大黄清热逐瘀,止血。

该方气阴两顾,清热逐瘀,十分周全(如果不用大黄炭而用生大黄这个医案更好),这就叫胆识。

要素之四,是揭示匠心独运的地方。

匠心独运是什么呢?就是开方用药别开生面。

举一个医案给大家:王旭高的《环溪草堂医案》中王旭高治一个妇人,月经不来。

除此之外“夫五志郁极,皆从火化,饥而善食,小水(便)澄脚如脓。

三消之渐,匪伊朝夕,即经闭消渴证。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现症:肝区不适,左胁下按之隐隐作痛,头晕,尿中泡沫多,腰 酸,眠安便调。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肝疫。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辨证:疫毒内蕴,湿热并重。
治法及方药:清解疫毒,利湿化浊。
丹参10g 郁金10g 白花舌蛇草30g 苦参30g 钩藤30g(后下) 葛根 30g 夏枯草15g 佛手20g 炙鸡金10g 苏梗10g 八月札15g 延胡索10g 桑椹子20g 14剂
3
王某,女,38岁1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化淤,和络,清利湿热 主方:脑得生加味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2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活血,祛瘀 主方:脑得生加味
五诊(2007年10月30日)肝区作胀,牙龈渗血,寐梦,出汗目涩 改善。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原方加田基黄30g、延索10g。 14剂。
六诊(2007年12月26日)12月19日复查:肝功能正常,其中总胆 红素19.9μmol/L,乙肝病毒核酸定量PCR<1000,HBV-DNA正 常。 B超提示:肝内脂肪浸润,伴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 肾B超示:前列腺增大,双肾结晶或小结石,3mm×3mm。 昨食后恶心欲吐,嗳气,无泛酸,寐不安。 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心肺本虚气血郁滞肝气脾湿顽痰瘀血留恋阻滞机能乖常风寒易袭诸恙迭起咳嗽痰多右胁剧痛不能转侧不苦杏仁瓜蒌仁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泥白芥子海蛤粉露蜂房青陈皮生甘草呕吐腻痰成杯盈碗顿觉心胸舒适精神爽快咳嗽较轻痰鸣时作右胁剧痛已减夜寐已较安宁头眩力乏形瘦色汗泄恶风小溲黄少腑行干结舌苔薄白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露蜂房生甘草川郁金小青皮生赤芍桃仁泥姜半夏降香末露蜂房白芥子全瓜蒌炙甘草陆炳煌整理阴囊湿冷肺肾本虚气血郁滞痰湿留恋风寒易袭

扶正化瘀醒脑汤治疗急性脑卒中106例临床观察论文

扶正化瘀醒脑汤治疗急性脑卒中106例临床观察论文

扶正化瘀醒脑汤治疗急性脑卒中10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自拟扶正化瘀醒脑汤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疗效。

方法将2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6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用扶正化瘀醒脑汤口服,对照组106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用教科书中《中医内科学》中风篇分类分型辨证治疗。

两组均1个月为1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无效率6.6%。

对照组总有效率73.6%,无效率26.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以《中国脑血管病指南》为蓝本对症处理,加用中药,以自拟扶正化瘀醒脑汤为主,辨证施治,其基本方为:红参15g,黄芪60g,田七15g为末吞服,川芎15g,天南星12g,生大黄3g,当归12g,地龙20g,上方煎服,每日一剂,并随症加减。

2.2 对照组以《中国脑血管病指南》为蓝本对症处理,并根据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分为风痰阻络型、肝阳上亢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阳虚内动型5种证型。

治疗上分别以化痰、通络、平肝泻火通络、化痰通腑、益气活血及潜阳息风滋养肝肾方法,方药分别选用:化痰通络汤、天麻钩藤汤、星蒌承气汤、补阳还武汤、镇肝熄风汤随证加减治疗。

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其治疗效果。

3 疗效观察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病”的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

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其致死亡。

4 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62例,好转37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93.4%,无效率6.6%。

对照组:治愈31人,好转47人,未愈28人(其中一例因并发症死亡),总有效率73.6%,无效率26.4%。

两组对照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另一方面,气能摄血,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是由于脾气的统摄作用。

气虚气不摄血,失去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往往导致各种出血证,离经之血则为瘀血。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泻下能力)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泻下能力)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泻下能力)三承气之应用,别有异点。

三个承气汤不同:调胃承气汤搁个“调胃”,就是胃不和有热,芒硝是寒性泻下剂,此方以大便干,以热为主;小承气汤也是大便干,但以满为主,有厚朴、枳实,还有大黄,小承气汤去热差得多;大承气汤既能以芒硝治发潮热,又有枳实、厚朴去满,能去大热,去大满,同时大泻下,故此药峻猛。

如燥热结实,口渴便闭,舌苔燥黄者,用调胃承气汤;如湿热结实,腹胀便闭,舌苔黄膩者,用小承气汤;如热结颇甚,津液将竭,急须急下存阴者,则必用大承气汤。

用大承气汤不要老守常规,有三个急下证:一个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二是“发热汗出多”,马上就津液脱尽,也得急下,此时不管大便硬不硬;三是发汗后当时就腹满痛,又满又痛,病势来得凶。

大便五六日不行,绕脐周疼,烦躁(说明有热),发作有时,这肯定是有燥屎,是大承气汤证。

大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还不解者,且腹又满痛,为有宿食,这与病人乱吃有关,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一阵难一阵容易,有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为有燥屎,宜大承气汤。

如热结旁流,于小承气汤加川连3克尤妙。

如肺伏痰火,胸膈痞满而痛,甚则神昏谵语,腹满便闭,用陷胸承气汤(生大黄、半夏、瓜蒌仁、风化硝、川连、枳实)加莱菔子15克,其效尤捷。

如发汗利小便太过,肠火炽盛,灼胃蒸脾,胃中燥而烦实则大便难,用三仁承气汤(火麻仁、光杏仁、松子仁,油木香、生大黄、大腹皮、炒枳实),亦治慢性之便秘。

如火郁便秘,不下则无以去其热,液枯肠燥,不润则适以速亡其阴,用养营承气汤(生地、知母、生白芍、油当归、生大黄、枳实、厚朴),惟既液涸阴枯,朴枳不要妄投。

如邪火壅闭,即堵其神气出入之窍,致昏不识人,谵语发狂,大热大烦,大渴大汗,大便燥结,小便赤涩等证俱见,用白虎承气汤(生石膏、知母、陈仓米、生大黄、玄明粉、生甘草)。

盖诊病难,用药更难,诊病之难难在变,用药之难亦难在变。

虽然,病之变也固难治,而用药欲随之变而变,岂非难之又难乎,苟不识成法,焉有准绳;拘守成法,何能治变。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4、中风恢复期、后遗症 ──多为虚实兼夹,扶正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一)风火上扰清窍
症治分类 (中脏腑)
中风病的
病机及辨证论治
禹州市中医院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个人经验
一、概述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 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 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 中风。” 又因发病突然,亦称为“卒中”。
至此,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趋于深化。
中风的病因
1.内伤积损 2.劳欲过度 3.饮食不节 4.情志所伤 5.气虚损中
西医的病因
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 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心源性栓塞型 3小动脉闭塞型 4其他明确病因型 5不明原因型等5型。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3 页
王永炎星蒌承气汤钩玄
●对“上病下治”中“上”、“下”的理解不可拘泥于病变部位的上下,病居高位为上,
直折其上逆之势亦为上;病居低位为下,通腑沉降亦为下。“上病下治”总属中医“治病求
本”之法,临床应以谨守病机为前提,辨证论治,整体调解。
●星蒌承气汤总属于承气类方药,是中风病“上病下治”的代表方剂,药效学研究和临
床研究都证实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可加减化裁使用。但要严格明确其应用指征,中
病即止,不可尽剂,更不可长期服用,必要时可参考现代理化检查等指标,防止矫枉过正。
●以通里攻下,化痰通腑为代表的“上病下治”法治疗中风病有一定的普适性,它为临
床提供了一种执简驭繁的治疗方法,早期应用可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星蒌承气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创制的治疗中风病的方剂。由全瓜蒌、胆南星、
生大黄、芒硝组成。功能化痰通腑,适用于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临床证实对于改善病人意识
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就星蒌承气汤的处方
用药思路和对临床的启迪借鉴作用探讨如下。
病生于下,伏其所主先其因
中风病病位在脑髓血脉,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临床虽有中脏腑、中经络之
分,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诸多症状之异,
但治疗仍当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训,从下治之。此即《内经评文》:“前
叙病源,是叙其所由生;下叙病机,是叙其所由成”之意。
中风病病因多端,总以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为诱因。《素问·通评
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此外,文中
还有“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之论。其所言之“仆击、偏枯、厥”以及“九
窍不利”的窍闭神昏证,部分相当于西医所谓之脑卒中,其临床表现也与中风病的临床表现
高度一致。
因此,“病在上,取之下”,上病下治,从恣食肥甘,偏嗜醇烟,脾胃受损,调理脾胃入
手进行治疗,有其理论依据,此即《素问·至真要大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意,
体现了治病求本。
病势向上,降其冲逆求其属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的“求其属”,是为了探求证候与治法的联系以剖析病机,
辨别证候属性以确定治法。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膏粱厚味及烟酒诱因,引
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病,求其病机所属,为
“气满发逆”无疑,急当折冲降逆。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之“大厥”;《素问·生
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
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之“煎厥”,皆因于气血鸱张亢奋,冲逆向上而不得沉
降所致,其导致的“暴死”、“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等昏厥之症与中风病同。因此,
上病下治,折其冲逆之势,“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乃针对病机之治。王冰注:
“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详之矣。
本虚标实,釜底抽薪治其急
中风病乃本虚标实,以气血内虚为本,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标,即《本草经疏·治
法纲》“五虚为本,五邪为标”,其证候病机为“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素问》)。
更因其猝然发病,六腑不通,浊毒聚积,胃肠壅实,普遍存在腑气不通问题。
为降低致死率,减少致残率,依《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
本,是谓妄行”之论,当“急则治标”,釜底抽薪,上病下治,通里攻下,通其腑气,降气
第 2 页 共 3 页

泻火,导热下行。如此则腑气得通,浊毒得泻,气血得以敷布,气血逆乱得以纠正,其燎原
之势断绝,不能上冲犯脑扰神,血不外溢而脑络通畅,痹阻解除,腑气通而神志清。
年长求腑,因人制宜归其类
中风病依据不同年龄人的气血状态、发病特点有所差异,治疗亦应因人制宜。以故《素
问·示从容论》倡言:“年长则求之于腑”。《类经》也有:“夫年长者每多口味,六腑所以受
物,故当求之于腑以察其过”之论。
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为“膏粱之疾”,“肠胃之所生”。《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中风病虽病在脑髓血脉,但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
多个脏腑,“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是其病变特征之一。且脑为奇恒之腑,六腑以通为用,
腑病以通为补,故“上病下治”察其过,调理肠胃“求之于腑”,对中老年患者尤其适宜。
此处之“求腑”可理解为调理肠胃传导运化,当是防治中风病的重要手段。
星蒌承气,承顺胃气通病络
“急性中风后常有内生瘀毒、热毒、瘀热互结,毒邪损伤脑络,浸淫脑髓,这些毒性病
理产物,继发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王永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源流》)。“毒损脑络”理论
的提出,是对中风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脏腑虚损为本,气血逆乱,痰、瘀、火毒蕴结,
营卫失和,化毒损络为核心病理机转。“毒邪是风火痰瘀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所以,浊毒
损伤脑络,治疗重在“通”、“调”,通络解毒,辨证以施治(王永炎《中风病防治要览》)。
《灵枢·百病始生篇》“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论述和中风病的病理机
制相同;《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以及“上实下虚,切而从
之;索其结络脉,刺其出血,以见通之”,为中风病“以通为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王永炎教授所创星蒌承气汤,依《内经》理论制方,由全瓜篓、胆南星、生大黄、芒硝
组成,功能化痰通腑,适用于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对于改善病人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
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显著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化痰通腑能改善新陈代谢,稳定血压,排除毒素,增加胃肠蠕动,调节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缓解机体应激状态,降低颅内压,缓解中风急性期脑水肿,改善脑循环
等。临床上常因腑气得通而神志转清,偏瘫症状相应得到好转。此法在中风急性期脑水肿中
如能运用得当,往往成为病情转归的决定性因素(许顺权《浅谈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中医治
疗方法》)。
泻下浊毒,截断扭转拔病根
中风病发作如疾风之速,中人迅捷如矢石之猛,起病急,变化多,发展快,危害重,治
疗必当兵贵神速,直捣病巢,拔除病根,阻止恶化,争取治疗时间,与防治疫病同理。《温
疫论》:“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松峰说疫》:“真知其邪在某经……单刀直入,批
隙导窾。”,都强调治疗疫病要早期治疗,单刀直入,直捣病所。《说文解字》:“疫,民皆病
也”。晋·吕忱《字林》:“疫,病流行也”。
中风病发在颅内(上),治在胃肠(下),也属早期治疗,拔除病根的截断扭转治法。截
断,切断,打断,阻其燎原之势;扭转,纠正或改变其发展方向,逆流挽舟,化险为夷。姜
春华先生的“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泄下,及时凉血破瘀”,对中风病治疗有借鉴意义。
中风病气血乖逆,升降失调,风火相煽,毒邪弥漫扰窍,毒邪上逆,毒损脑络,治疗当
泻下通腑,驱逐毒邪,调畅气机,此为切中病机之举。
临床研究发现,通过泻腑热,降浊毒能够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改善中风患者的意识
障碍,防止病情加重和降低病损程度。其作用机制一是使腑气通畅,气血得以敷布,以通痹
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二是可使阻于胃肠的痰热积滞得以清除,使邪有出路,浊
邪不得上逆心神,阻断气血逆乱,以防内闭;三可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发
生抽搐、戴阳等变证。(王永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源流》)上病下治,通里攻下,泻下浊毒,
第 3 页 共 3 页

截断扭转,拔除病根确是中风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善其应用,通泻之药亦无陨
星蒌承气汤由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组成,泻下作用猛烈。瓜蒌味甘微苦,性
寒。功能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
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胆南星苦微辛凉,功能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用于痰热
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痫。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大便燥结,热结便秘、壮热苔黄以及火热亢盛、迫血上溢等症。芒硝咸苦寒,功能泻热
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
诸药共用,承顺失降胃气,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清化热痰浊毒,防止痰热化风,风痰
上扰,窍闭神昏诸证。其泻下作用虽然猛烈,但由于方证相应,善其应用,标本相得,邪气
乃伏。
从本质上来看,星蒌承气汤总属于承气类方药,因而临床应用有严格的应用指征和适应
症、禁忌症。但对于中风病患者而言,凡见痰热腑实之证,不问症状出现的早晚,也不论临
床表现的轻重,急投之或可保无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