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3课 文艺复兴 教学设计岳麓版选修四

第13课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

课前渲染:《我的太阳》

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听到这美妙的歌声,我们的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驶向那个以自由、浪漫、艺术、文明著称的国度——意大利。

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光的隧道,回到14世纪前后的意大利,去了解一下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文艺复兴运动,为意大利注入了更加浓烈的自由、浪漫、艺术、文明的色彩。

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名,揭开序幕的。14世纪,意大利人非常热爱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他们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

展示:意大利人挖掘并修复雕塑。使当时意大利人感到震惊的希腊雕塑《拉奥孔》。

过渡:我们现在看到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吗?不一定感到震惊。但是,当年的意大利人为什么会对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呢?为什么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这就要追溯到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去体验当年意大利人的感受,去追问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兴起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一、探源文艺复兴

(一)探思想之源——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

师:从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史学界称之为“中世纪”。那时,欧洲是一个基督教神学无处不在的宗教世界。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请看视频。

看完视频,请看幻灯片上的这些词汇,你们觉得哪些可以用来形容中世纪人们的生活?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这些词汇大致勾勒出中世纪时期,人们在宗教神学的束缚下,麻木、窒息的思想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看到了从地底下挖出的古代罗马、古代希腊时代的雕塑作品,看到了这些作品体现出的自然的人性,就唤醒了人们渴望复苏人性,尊重人性的精神要求。由于当时还缺乏成熟的思想体系,所以人们就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诉求,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那么,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呢?这是由于当时的意大利,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与现实条件。

(二)探现实之源——资本主义萌芽中的意大利

两段材料分析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主要有哪些原因?

材料一

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含有明显的反商意识,也连带禁止商业文化带来的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的倾向。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于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材料二

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文化手稿,……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通过阅读,请思考: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主要有哪些原因?(经济、阶级、思想、地理)

意大利确实是具备首先产生文艺复兴,并向欧洲其它地区扩散文艺复兴的条件。

(三)小结:文艺复兴的概况

放视频。

填空和填表。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诞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薄伽丘、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莎士比亚,正是他们天才般的创造力,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引领人们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走向了尊重人性,崇尚自由的近代社会。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这场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二、感受文艺复兴。

首先,让我们走进薄伽丘和他的《十日谈》。薄伽丘是一个富商的私生子,从小就具有叛逆精神。父亲希望他经商,他却酷爱文学艺术,创作了被称为“人曲”的伟大作品——《十日谈》。《十日谈》多次被教会列为禁书。下面,我们来听一个选自《十日谈》里的故事,来探究一下这部伟大的作品为什么在当时被为了禁书?

(一)薄伽丘与《十日谈》从禁欲苦行到顺从人性。

1. 简介薄伽丘与《十日谈》

2. 音频《一对父子的故事》

提问:父亲将女人形容为“祸水”、“绿鹅”是受到什么观念的束缚?儿子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独独看中了“绿鹅”(女人),这说明什么问题?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明白了,《十日谈》在当时为什么被多次列为了禁书,原因正在于此薄伽丘通过这个故事,嘲讽了宗教神学的伪善与荒谬,引导人们要摆脱中世纪禁欲苦行的束缚,顺从人欲。

除了文学家薄伽丘,在打破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中,还有两位伟大的画家,他们独辟蹊径,直接从宗教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发掘出了人性的精神内核,将现实世界的真善美注入到了宗教人物的艺术形象之中,化腐朽为神奇,起到了通过宗教形象,弘扬人性的作用。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家,就是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

(二)拉斐尔从压抑人性到人性回归

1. 简介拉斐尔: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三十七岁离开人间。他继承了父亲的绘画天斌,最擅长画圣母圣子图。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拉斐尔圣母圣子图。

先呈现拉斐尔圣母圣子图。

再同时呈现中世纪和拉斐尔的《圣母圣子图》。引导:表情有什么不同?背景有什么不同?情感状态有什么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

中世纪的圣母圣子图表情严肃,没有母子间的那种温情。而拉斐尔体现出自然的美,母子间的亲情。因为中世纪对人性是压抑的。拉斐尔通过他的画作希望回归自然人性。

老师每次看到拉斐尔的这幅图都会很感动,我总在想是什么力量促使拉斐尔画出这么具有感染力的圣母圣子图?

资料:拉斐尔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正是画家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使你们看到他的笔下的圣母,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他笔下圣子,充满了对母爱的依恋。这种人间的母子情感,正是拉斐尔特殊经历、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文艺复兴的巨人大多都有一些特殊的经历,同学们不妨动手去查查资料,这对于你们更好地欣赏他们的作品是有帮助的。

欣赏完拉斐尔的画作,我们再来欣赏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

(三)米开朗琪罗从麻木顺从到追求自由

1. 简介米开朗琪罗:在采石场边长大的米开朗琪罗,从小就和石头和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他用手中的凿子,从石头雕刻出了“青春的凛然”和“生命的珍贵”,这就是他那流传至今的惊世之作——《大卫》和《摩西》。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两幅作品。

2. 《大卫》《摩西》

简介大卫——古以色列——犹太国王,传说是一个杀死入侵巨人的英雄。

摩西——拯救在埃及做奴隶的犹太人先知,也是一个英雄。

同学们,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从他们的眼神和神情中)

力量、希望、勇气

人物为什么会散发出这样的气质?

提练结论。

原来,米如此出神入化地雕刻了这样两个英雄人物,其实是想表达追求自由信念!而我们看到作品背后的这层含义也是通过首先了解作品本身的背景知识。这也是欣赏作品的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类似的活动中,注意到这点。

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了文艺复兴时期三位巨人的文学艺术成就。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之中,还有一位伟人,他不单是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当人们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自然地与神奇、睿智联系了起来,这位神奇、睿智的长发老人——就是达芬奇。

(四)达芬奇从盲从迷信到追求真理

1.简介达芬奇:

达芬奇让人感到神奇、睿智的地方,首先来源于他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那摄人心魄的微笑。

展示《蒙娜丽莎》

同学们,从《蒙娜丽莎》的微笑和蒙娜丽莎形象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个自然的、清纯的、恬恬的、幸福的、神秘的贵妇形象,她来源于人世,超脱于人世。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专家还有这样的解读:“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了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快乐。”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达芬奇的神奇、睿智并不仅限于他的绘画成就,而让人称奇的是,他对自然科学的许多探索和建树,催生和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展示:达芬奇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和探索。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摄人心脾,除了达芬奇的艺术天才,还

得益于他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正是由于达芬奇注重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在这幅

画中,使他的画作自然逼真、栩栩如生。

格言:“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

得出结论: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还是工程师、科学家。从他的成就中,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从盲从迷信到追求真理的发展历程。

十五、十六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扩展了欧洲其

他国家。一时间,欧罗巴的天空,星光灿烂。在英国,一颗明星冉冉升起,

他就是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

(五)莎士比亚从神权至上到人性至美

1.简介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

的悲剧喜剧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悲剧作品。

哈姆雷特是古丹麦王国王子,哈姆雷特求学回国后,发现父亲已被叔父

害死,叔父篡夺了王位,还强娶了他的母亲。哈姆雷特决心复仇,杀死奸王……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表达对人的赞美和人性反思。

现在,我们来体会一段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

展示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让学生朗读。

提出问题:从哈姆雷特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赞美人,肯定人,肯定人性。

教师:从神权至上到人性至上。

(五)段落小结:文艺复兴的精神

上面我们通过对五位文学家,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感受到了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核。结合并读出五点结论。

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什么是文艺复兴,什么是人文主义。展示人文主义的总结。

核心是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否定神的绝对权威,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

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肯定人追求现世财富、幸福、享乐的权利;

反对宗教束缚下的麻木顺从,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反对蒙昧与迷信,追求知识,探索自然,研究科学。

人文主义精神,使欧洲人重新以人的眼光定位自己、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掀起科学革命的牛顿。于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建立,人类文明迈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新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同学们,前面我们探源了文艺复兴、感受了文艺复兴,完成了我们今天的学习过程。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学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

的文艺复兴——你心中的文艺复兴是什么呢?请把你今天的认识,写在老师发给的卡片纸上。

三、回味文艺复兴——我心中的文艺复兴

学生:写出认识,表达认识。

教师:表述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结语:

法国文豪雨果曾经说过: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大家不要记住,正是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步入了今天这个思想解放、行动自由的现代社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广东省汕头市聿怀中学陈穗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基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农耕文明带来更多的活力,我国古代经济因此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在农耕文明大背景下,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商业在这种政策环境中仍顽强发展,不断突破,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呈现出中国商业文明特有的魅力。但横向来看,对比明清时期的世界潮流,在古代

商业促进农耕文明达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使中国像西方商业那样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

本课第一目“商业的发展”概述了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表现;第二目“城市繁荣”介绍了作为古代商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在格局和职能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目“重农抑商”阐述了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的政策环境,这既是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的重要部分,也是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的重要依据。三目在一起,较突出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将标题改为《农耕时代的商业》。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在时间上久远,且跨越时间段漫长;在内容上,知识点偏多;在空间上,涉及国内外,而学生仅有初中历史学习的一些片段记忆。

2.不仅如此,长春的学生暂时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教材,这种跨越整个古代时期的专题结构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3.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应根据这些基本学情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各类资料搭建平台,构建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求知识,顺利地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①知道古代商业发展在商人、城市、商路等方面的表现;

②列举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突出表现和商业发展特点。

2.能力与方法

①在重现古代商业发展概貌过程中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能力。

②从文献、诗歌、多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研读分析中,提高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学习古代商业繁荣发展的概况中,理解古代高度繁荣的商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感悟商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向善、诚信、创新、开拓、自由、交融等商业精神;

②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难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形式】讲授、合作探究、情境体验、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按照实际情况,以就近原则临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发放本课的学案,指导预习。

二、课题引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介绍长春现代商业发展,师生互动,引入新课。并用幻灯片显示标题《农耕时代的商业》和《课程标准》中“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拉近师生距离,提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和期待。将课程标题与学习要求同时呈现给学生,起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的作用。

三、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重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呈现表格,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上关于古代商业发展的表格。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1.教师引导:为什么我们把做买卖的人叫“商人”。

2.创设图片和文字材料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以范蠡为代表的春秋末期大商人的兴起。

呈现范蠡画像和《史记·货殖列传》里的记载:

材料1:范蠡认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材料2:“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商帮,体会古代中国优秀的商业精神。

呈现以下材料:

材料1.“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

——《马可·波罗游记》材料2。“山西富户,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清高宗实录》

材料3.晋商的经商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晋商创办票号的条件,感悟晋商诚信的商业精神。

4.教师引导:大家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学生交流后,呈现学者对明清十大商帮的总结: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信誉第一;徽州商帮--贾而好儒,财自道生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5.教师总结商人群体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商业的发展和商业精神的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或图片情境,使学生知道商人产生、春秋战国大商人的兴起和明清商帮的发展概况,理解商人群体的扩大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发展,进而感悟日益丰富的优秀商业精神和源远流长的中国商业文明。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1.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中心。

2.引导学生认识“市”在唐以前的特点。

呈现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句。

设置问题:诗歌中反映了唐朝的“市”有什么特点呢?

3.创设图片情境,初步体会北宋汴京的繁华。

呈现《清明上河图》,描述清图片中的场景,用语言激发学生对图片的理解。

4.比较唐、宋的城市格局,探讨唐、宋城市格局的变化。

呈现唐长安和宋汴京的城市格局图。

教师引导:哪个城市的人们生活更方便?为什么?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读图和由表及里获取信息的方法。

5.教师总结以唐长安和宋汴京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反映出的商业发展的内涵。

【设计意图】城市发展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在这里选取典型的两个城市、两个阶段作为代表进行比较,意在勾勒出商业发展在城市变革这方面的体现。教学过程中,使用诗歌和图片资料,层层递进,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城市格局的变化反映了商业的繁荣发展,理解商业发展突破限制,更加自由,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会商业的自由内涵和对于民生的重要意义。

(三)向外商路: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

播放自制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看视频,之后师生共同探讨。

1.古代通往海外的商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比起陆路,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海外贸易的减少还是扩大?

3.海外商贸的发展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丝绸之路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刺激学生回顾已知的知识,理解新的学习内容。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知道古代海外贸易经历了从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知道古代海外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欧洲。体会古代海外贸易发达,不但繁荣了经济,还促进各地文明的交流,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感悟商业传达出来的互通有无的“交融”内涵。(四)阶段小结

呈现学案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在各阶段的主要表现。

【设计意图】本课头绪较多,在前面使用小专题方式粗略呈现了商业发展概貌后,使用表格进行整理,可以使学生从阶段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商业发展的概貌和各阶段在商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会商业繁荣发展的整体趋势。另一方面,这个表格可以强化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教会学生表格归类、比较学习的方法。

(五)政策:从重农抑商到闭关锁国

1.重现历史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古代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材料1:(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问题设置:陆二为什么烧掉灯草?

材料2:人们常说“士农工商”,商人位于四民之末。明太祖规定农民可以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布,农民之家有一人经商,也不允许穿细纱。

问题设置: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则材料可以说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是什么?

材料3:“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钱咏:《履园丛话》

提问:这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思想?

2.指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教材关于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的原因、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发展等文字资料。

【设计意图】阅读补充材料和课本,获取信息,在和老师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知道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在理解古代商业是在如此不利的政策环境下艰难发展的基础上,体会商业的顽强生命力和商人的创造力。

第二部分:探讨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课件展示表格(学案中已完成的商业发展概况),老师进行小组分工就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产生时间、发展趋势、水平、所处地位等角度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小结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重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学生已基本对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有一定的印象。通过这个探讨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在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能力。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四、播放视频,总结提升。

播放自己剪接的《大国崛起》视频,教师语言激疑。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初步以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辩证地理解明清时期中国虽然商业繁荣,经济发达,但发展的活力下降,中国农耕文明已经不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逐渐被抛在世界潮流之外。教师通过充满激情的语言,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的愿望,在新的疑问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一、概貌(见表格)

二、特点

1. 起步较早;

2.发展水平高;

3.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4.一直从属于自然经济;

……

【教学说明】

教师在知识结构处理上,通过表格的运用,尽力使教学内容明晰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图通过较多样的情境设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经验、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以开放式的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快乐的气氛中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拓宽视野,并意识到学习历史对于提高自身判断、理解、反思能力和丰富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进行历史有效教学的实践。

【附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20007.7.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课为义务教育阶段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的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本单元上承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说明自从14、15世纪以来,西欧封建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教会对人们精神控制减弱,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兴起,封建社会逐渐衰落,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并逐步发展,欧洲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为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在经济、文化以及商业的角度提供依据并奠定基础。 本节课先讲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影响,接着又介绍了三位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及其代表作。从整体上看,本节课知识点最为集中,但是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对初中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容与影响造成阻碍。因此将人文主义作为本课的中心来讲解,结合人文主义者们的艺术、文学作品来向同学们展示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与影响。但本课对于人文主义的内容解释 本节课是《文艺复兴运动》,本课主要介绍的也是文艺复兴运动,本节课上承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推动,手工工场在西欧开始出现,同时在农业领域出

现了租地农庄,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并发展,之后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同时还介绍了其代表人物及其各自的代表作品,以此来呈现人文主义这一核心思想。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旨在打破封建神学束缚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同时本节课为下节课《探寻新航路》提供精神支持。 2.学生基础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世界历史的学习,对于西欧封建时代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对西欧历史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有所提高,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本课涉及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内容、实质和作用,其中学生对于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人文主义的把握度不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情境,介绍相关近代西欧背景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由于娱乐活动的增加,学生对现代西方文化生活等通过互联网与影视作品了解较多,同时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与作品也有所了解,这可作为一个教学突破点,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与文艺复兴前的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方案 1.课程标准 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思

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优秀作业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教案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6

姓名齐迎春单位山东省青岛第19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三单元中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内容,上承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人文主义的起源),下启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人文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原因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典型作品的人文主义内涵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历史思维能力较薄弱。学生在初中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但丁等人已有所了解,但对他们作品所反映的含义不甚了解。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能力。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知识、能力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从现实切入,借助网络、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构建翻转课堂,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性阐释,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课前导学案的下发和课前的PAD微视频自主学习,课本内容的了解还不够透彻,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质疑。在针对其特点、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学生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需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并列举:熟悉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巨匠的主要成就及艺术风格,记忆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名称 归纳理解:理解人文主义思潮的内涵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运用:认识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提高透过文学美术作品这类特殊的历史视角分析归纳历史发展特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站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上去品读文艺复兴巨匠的著作,通过赏析文艺作品,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体会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运用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文艺复兴的作品,让学生体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文艺复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考纲考情分析:展示近几年高考中考查有关文艺复兴知识的问题,明确备考复习方向。 第二环节:基础知识梳理环节。设计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第三环节:主题探究——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说一说什么是先进文化 中世纪圣母西斯廷圣母局部 1.请结合两幅作品的不同特点谈一谈什么样的文化是先进文化。二、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请同学们结合14-18世纪东西方历史的经验来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请结合这一观点谈谈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三、谈谈如何建设先进文化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1.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我们该如何搞好先进文化的建设?四、作业: 请简要评述近代以来我国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先后出现过的几种倾向。第四环节——学术瞭望 •有关文艺复兴的两种不同评价: •二、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1.彼特拉克在他的《登上文图克斯山》的信件中,说道“我对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我们仍然赞美尘世之物,虽然我很久以前就从教徒哲学家哪里得知‘比较而言,

2015年高中历史同步辅导第13课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导学案岳麓版选修4

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13课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课标要求】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学习笔记】 知识点一理论贡献: ①《____________》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标志在创立科学理论方面迈出重要大步。②《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还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③ 1848年《______________》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④在《_________》中提出了____________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秘密。⑤ 1871年马克思发表《________________》,认真总结公社经验教训。 知识点二革命实践: ①积极投入到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动员工人参加起义。②领导____________支持欧洲各国工会反对雇主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③ ______公社成立后,提供各种帮助。④第一国际解散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工人运动。 知识点三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______、国际无产阶级的______。他们创立了______________学说,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 【典例精析】 【例1】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神圣家族》 D.《资本论》【解题指导】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合作、一起战斗,1850年以后恩格斯在经济上和革命工作中更无私地支持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资本论》的创作和出版起了巨大作用:一方面他给马克思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整理并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这些都证明着恩格斯博大胸怀、无私的奉献精神、伟大的友谊。 【答案】D 【例2】某校在历史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参加竞赛的部分同学给出了如下答案,你认为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答案】B 【例3】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题指导】恩格斯所说是指旧文化对新思想的影响,A项中“商品经济”和D项中的“人民主权学说”不属于旧文化,应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Word版含答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及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3)罗马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 (4)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 (5)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宗教改革的实质 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改革主张:强调“因信称义”。主张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一书。 3.主张 (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先定论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4.意义 (1)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2)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 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轻巧识记] 挑战教皇权威 [易错提醒]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名师点拨]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而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把人从神学的枷锁中解救出来,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觉自立。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罗马天主教皇统治,反对的是封建教会对人性的压抑、搜刮人民财物的做法及教权高于世俗权力等一些宗教思想,并不是反对宗教信仰。 1.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出现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2.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3.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3课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4

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清单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活动 追求真理的步伐 1.马克思 (1)出身: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小城特里尔,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律师。 (2)大学时期:马克思在课余经常参加学生组织“博士俱乐部”的活动,并很快成为这一活动的精神领袖。 (3)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不断发表文笔犀利的文章,宣传进步思想。 2.恩格斯 (1)出身:恩格斯诞生于普鲁士的巴门市。 (2)中学毕业后: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在自修历史、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方面。1841年,恩格斯成为柏林大学的旁听生,开始系统学习哲学。 3.毕生不渝的友谊 (1)1842年11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莱茵报》编辑部首次会面。 (2)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再次会面,开始了毕生不渝的友谊。 (3)1844年,他们合写了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他们指出,只有物质生产才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清单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1.理论探索 1844年,马克思创办《德法年鉴》,第一次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在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之后,恩格斯又与马克思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提出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的原理。 2.理论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深化认知]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时,马克思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这使他成为资产阶级政府的共同敌人。

清单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 光照后世的《资本论》 1.背景 19世纪中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阶级矛盾尖锐,革命风暴迅猛发展。 2.发表 马克思经过对政治经济学的专门研究,于1867年发表了《资本论》。 3.内容 《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深化认知] 马克思在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受到不断迫害之后,终于在伦敦定居下来;他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馆里工作了30年,每天坚持收集资料和写作,终于在1867年写出划时代的著作《资本论》。马克思坚持30年写出《资本论》体现了他不畏艰难贫困,坚持为全人类幸福的未来而斗争的崇高品质,具有伟大的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 清单四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史实 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鞠躬尽瘁 1.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1)参加1848年革命:创办《新莱茵报》,号召工人积极地投入到反对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去。 (2)领导第一国际 ①马克思为1864年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起草《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②马克思实际上是第一国际的灵魂。第一国际数次支持各国工会反对雇主的斗争,都取得胜利。 (3)支持巴黎公社 ①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公社提供各种帮助。 ②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发表《法兰西内战》,认真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教训。 2.恩格斯继续领导工人运动的活动 (1)背景: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 (2)表现 ①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同时独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宣传工作。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第四单元第13课速效提能演练

1.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A.表明欧洲无产阶级已经觉醒 B.指出要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 C.以工场手工业为经济基础 D.指导了英国宪章运动的发展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共产党宣言》内容和影响的理解能力。A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早期工人运动中的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D项与时间不符;B项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2.下列几乎在欧洲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支部的组织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第一国际 C.巴黎公社D.第二国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教材明确提到“到1870年‘国际’几乎在欧洲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支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历史上称的“第一国际”是指“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故正确答案为B项。 3.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蔓延,批判资本主义的巨著《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据德国出版商预测,它们将重新成为今年圣诞节的最佳礼物。关于《共产党宣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②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宣言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④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及时总结,并指导工人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从背景、内容分析①②③正确。巴黎公社在时间上晚于《共产党宣言》,排除④。 4.下列与第二国际有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第二国际成立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日 B.第二国际成立大会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 C.西欧各国社会党遵循第二国际的政治策略,引导工人阶级进行暴力斗争 D.1890年恩格斯参加伦敦第一次五一节示威活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第二国际指导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政治策略是什么。第二国际的政治策略不是引导工人阶级进行暴力斗争,而是进行政治斗争,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合法斗争,进行议会内外的种种活动。由此看来,C项明显错误。而A、B、D三项则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排除,故选C。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了有名的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一个“公告”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宣言都是出自他的手笔。马克思竭力把各国工人运动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形态的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纳入一致行动的轨道,反对所有这些宗派和学派的理论,为各国工人阶级制定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 ——列宁《卡尔·马克思》

历史iii岳麓版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说课稿

历史iii 岳麓版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岳麓版必修3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作业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主要内容:文艺复兴的成果、含义及其影响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设置情境,用探究式的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①通过探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成果,培养通过感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③通过回味文艺复兴的内容,培养通过反思交流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 ②感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时代价值。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背景、成果、意义。 难点:通过感知形成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认识与价值判断。 4、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 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法方法】 1、教法:以启发式和探究式为主要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起来。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鼓励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重点的突破: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环节,通过视频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中世纪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来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通过动手动脑完成表格掌握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必修一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高中历史第13课 文艺复兴 教学设计岳麓版选修四

第13课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 课前渲染:《我的太阳》 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听到这美妙的歌声,我们的思绪就会情不自禁地驶向那个以自由、浪漫、艺术、文明著称的国度——意大利。 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时光的隧道,回到14世纪前后的意大利,去了解一下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文艺复兴运动,为意大利注入了更加浓烈的自由、浪漫、艺术、文明的色彩。 文艺复兴运动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名,揭开序幕的。14世纪,意大利人非常热爱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他们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作品。 展示:意大利人挖掘并修复雕塑。使当时意大利人感到震惊的希腊雕塑《拉奥孔》。 过渡:我们现在看到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吗?不一定感到震惊。但是,当年的意大利人为什么会对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呢?为什么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这就要追溯到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去体验当年意大利人的感受,去追问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兴起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 一、探源文艺复兴 (一)探思想之源——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

师:从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史学界称之为“中世纪”。那时,欧洲是一个基督教神学无处不在的宗教世界。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请看视频。 看完视频,请看幻灯片上的这些词汇,你们觉得哪些可以用来形容中世纪人们的生活?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这些词汇大致勾勒出中世纪时期,人们在宗教神学的束缚下,麻木、窒息的思想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看到了从地底下挖出的古代罗马、古代希腊时代的雕塑作品,看到了这些作品体现出的自然的人性,就唤醒了人们渴望复苏人性,尊重人性的精神要求。由于当时还缺乏成熟的思想体系,所以人们就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诉求,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那么,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呢?这是由于当时的意大利,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与现实条件。 (二)探现实之源——资本主义萌芽中的意大利 两段材料分析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主要有哪些原因? 材料一 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含有明显的反商意识,也连带禁止商业文化带来的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的倾向。14世纪时,意大利中、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崛起于的商人阶级由于拥有财富而创造了为财富服务的新思维,提出了关照人的生命与尊严的价值观。 材料二 在基督教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传统更多地保留在意大利。一些意大利学者开始研究本土上的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和文化手稿,……而且意大利各城市同拜占庭、阿拉伯一直有着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意大利人更容易接触古希腊手稿和艺术古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十三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设计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加尔文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难点: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 教学内容 导入: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宗教?世界上三大宗教是什么?(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是什么?(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为什么会分化呢? 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1.社会背景 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天主教内部酝酿出变革思潮,教皇权威开始收到挑战, 出现一些敢于对抗教皇权威的伟大人物。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做了淋漓尽致的批判,为宗教改革家们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但文艺复兴并不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唯一背景和原因。 ②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 冲破教会的垄断和束缚。——根本原因 ③教会是当时西欧封建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的集中代表,在各国实行压迫剥削政策,引起人 民的普遍不满。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各国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当时贪污、腐化之风弥漫在教会的各个阶层,例如教皇英诺森八世不遵守独身的教规,据说他有8个私生子。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教皇卖官鬻职,据统计,单1520年大约就有两千个官职是卖出去的。

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负担最终落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看到教会获得大量的财富不是用于宗教的目的,而是高级教士的挥霍享乐,非常愤怒,教士的种种丑闻又使天主教会威信扫地,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新兴资产阶级也不满教会的统治,世俗君主和贵族觊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2.马丁·路德及其学说、活动 (1)马丁·路德简介 马丁·路德出生于德意志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庭。父亲原是贫穷的农民,后来发展为小炼铁厂厂主,路德的童年在贫苦中度过,家境好转后接受正规的教育,本来1505年路德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埃尔福特大学法学院,准备当律师,7月突然改当了隐修士,自己解释为“对自己失去信心”,可能是指他所经历的一次雷电袭击,使他发誓进入修道院,寻求上帝宽恕的门径,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为了寻求灵魂的解脱,他尝试用各种苦行修炼自己,斋戒、自我鞭笞等各种中世纪最为称道的方式来折磨自己的肉体,尽管被折磨的不成人形,但仍感到罪孽不能消释,当目睹罗马天主教会的腐朽衰败后,深感震惊和愤怒,尤其是教皇兜售赎罪券,搜刮民财后,他更加坚定了改革宗教的决心。在他的引领下,德国首先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思考:宗教改革为什么最早在德国发生?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的分裂、落后,使得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同时没有强大的王权,反倒有利于各种反教会思想的存在) (2)主要学说:“因信称义” 结合课后阅读与思考:怎样理解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 罗马教会为了树立教会和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因行称义”论,声称信徒们只有遵循教会制定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仪式,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这就把教徒们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使他们失去了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得不听命于教会的统治。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岳麓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岳麓版 必修3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改革背景。 (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以后,各国的①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 (2)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②________。 2.思想主张:强调③________的学说,主张靠信仰才能得救,否定了④________的权威。他的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⑤________色彩。 3.改革开始: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的赎罪券贴出著名的《⑥________________》,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4.改革影响。 (1)拉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原来的⑦________、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答案:①人文主义②因行称义③因信称义 ④罗马教廷⑤人文主义⑥关于赎罪券的功效⑦天主教 ♨温馨提示 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 “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都是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前者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后者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应用提升】 1.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同上帝对话,信仰即可得救,教会代表认为《圣经》容易被人曲解,个人的得道要依赖于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所以他们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谁掌握《圣经》的解释权。 答案:C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内容。 A.出版《基督教原理》,主张人只有依靠①________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中外学前教育史》教案 第13课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课题第13课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课时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中世纪的儿童观及学前教育的特点 (2)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观念 思政育人目标: 领悟欧洲中世纪的教育对学前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注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世纪的儿童观及学前教育的特点教学难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观念 教学方法案例导入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第1节课:考勤(2 min)→案例导入(5 min)→传授新知(30 min)→课堂互动(8min)第2节课:问题导入(5 min)→传授新知(25 min)→课堂讨论(10 min)→课堂小结(3 min)→作业布置(2 min)→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2 min)⏹【教师】清点上课人数,记录好考勤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培养学生的 组织纪律性,掌 握学生的出勤 情况 案例导入(5 min) ⏹【教师】讲解案例“老舍先生的教育理念”(详见课本) ⏹【学生】阅读案例 ⏹【教师】提出问题 老舍先生的教育理念,与文艺复兴时期哪位教育家的理念不谋而 合? ⏹【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维多利诺认为良好的环境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因而将学校 设于环境优美之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精神、身体和道德都 通过问题导 入,引导学生思 考老舍先生教 育理念的内涵

2

宗教仪式和圣事活动。 (二)封建贵族的学前教育 1.宫廷学校的教育 宫廷学校的教育是专为王室幼儿实施的教育,参加宫廷学校学习的只有皇室的后代和少数机要大臣的子弟。在中世纪初期,西欧最具实力的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者意识到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其广揽知名学者充当宫廷学校的教师。宫廷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社会和宗教的知识及某些基本的哲理。 2.骑士的早期教育。 骑士的训练和养成需要经历3个阶段。其中,从出生~7岁为家庭教育阶段,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熏陶幼儿的宗教意识、培养道德品质和养护身体。幼儿身体的养护主要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宜的锻炼,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等。这些通常是由母亲来指导和实施的。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课堂互动(8min) ⏹【教师】提出问题 中世纪的学前教育呈现出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随机叫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西欧中世纪的学前教育主要根据幼儿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实 施不同的教育内容,神学性和等级性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课 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岳麓版必修1

本节教学中重点是抓住时代背景,以及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阶级局限性、时代局限性两方面,才能更好地分析太平天国的特点、迅速发展及失败的原因 作为时代背景,主要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同时西方的近代文化也进一步向中国渗透;作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天京 教具准备 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含金田起义的原因、概况;太平天国的全课时安排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原因的分析,认识新的时代背景对太平天国运动产生、发展与失败的影响,学会将历史事件置入历史背景,历史地分析问题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革命纲领,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指导思想的积极性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从而培养阅读历史史料,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 2.通过学习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的概况,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通过天京变乱的原因分析,以及《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 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把两千多年来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提高到了单纯农民运动所能达到的最 教学过程

生 生 师 对。上述六个朝代先后定都于南京。正因为如此,南京与北京、安阳、西板 生 师

师 拜上帝会成立以后,对广大的贫苦农民有极大的吸引力,同学们看教材第5生 师 洪秀全受梁发《劝世良言》的影响创立拜上帝会,但洪秀全的思想同《劝 “上不违逆神天上帝之旨,下不干犯王章法度”“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 两千年,几多凡人灵魂被这阎罗妖缠捉磨害。”“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第12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练习岳麓版必修3

第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反对人们的私欲膨胀泛滥 .反对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对人文主义这一思潮核心精神的表述,正确的是()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自由平等 .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 .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制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这场革命指的是() .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早期的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世纪时己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一般多写为法“”。文艺复兴的本质意义在于() .复兴了西方的古典文化 .冲破了封建愚昧的禁锢 .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制造了舆论 .创造了新的学术和艺术 一、选择题 .“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导致上述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解析:材料所述,该事件的矛头指向宗教,而且提到了“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肯定了人。综上所述,该事件为文艺复兴。 答案: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米宽、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上帝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神学理念仍然统治一切 .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解析:布鲁内莱斯基生活的时代正是文艺复兴的时代,其设计理念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反映了人类摆脱宗教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答案: .《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在书中他感叹到:“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材料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专制主义.自由主义 .乐观主义.人文主义 解析:引文暗含: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体现了人文主义。 答案: .名画《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 的人文主义作品,因为 .达·芬奇成功地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其中 .它肯定了人的价值,颂扬了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解析:《蒙娜丽莎》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答案: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但丁和乔托;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到西欧诸国;莎士比亚;拉伯雷;伊拉斯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卓越思想家布鲁诺、弗兰西斯·培根等基本史实;以便掌握文艺复兴的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学、艺术作品、自然科学成就、思想家的观点,探究其革命意向和历史作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文艺复兴产生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文艺复兴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以此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的事例和文艺复兴中先哲们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科学成就是经过不懈努力才取得的,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中搜集他最感兴趣、最欣赏的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的材料。 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整理。 教师将相关的图表、图片制成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推选代表,回答:“你最欣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学生大多能说出莎士比亚、达·芬奇、布鲁诺等重要人物及其作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指出:14—17世纪正是西欧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时期,当时天主教会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神学用“上帝”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安于现状以求死后升天,成为人们的精神鸦片,意大利名城如佛罗伦萨等地资本主义萌芽悄然兴起,资产阶级向教会和神学发起了冲击,文艺复兴由此兴起,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本目内容,包括课本所引两例材料,在此基础上设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文艺复兴是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这是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前提条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主要原因有:当时封建神学的各种传统观念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后,新兴资产阶级不满现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积淀浓厚;人才聚集,名人辈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检测:第13课 国际工人运动 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国际工人运动 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诞生②正义者同盟的成立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④《新莱茵报》的创办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D.④②①③ 解析:选B。①发生在1847年6月;②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③发生在1848年2月;④发生在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晚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它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各国工人中去,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下列有关第一国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864年在伦敦成立 B.第一个世界性工人组织 C.恩格斯被选入总委员会 D.马克思起草了《成立宣言》《共同章程》等几乎所有第一国际的纲领性文件 解析:选C。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大会,马克思应邀参加且被选入总委员会并起草了几乎所有第一国际的纲领性文件,故C项错误。 3.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A.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 B.资产阶级新政府妥协卖国 C.普鲁士军队包围法国首都 D.政府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 解析:选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是法国1870年9月4日革命的直接原因,而不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妥协卖国和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应该算是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政府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使起义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此D项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 4.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列各项历史事件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A.普法战争爆发B.第二国际建立 C.两德统一完成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解析:选B。此题属于图文结合题,根据图片中的“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等信息,可以排除C项和D项。另外根据图片中“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可排除A项,因此答案选B项。 5.第二国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此后,各国社会党领导工人阶级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些斗争有什么历史意义?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历史意义。其中,“背景”应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从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说明,“斗争”需要结合第二国际的活动进行归纳,“意义”可从直接意义和深远意义等角度说明。 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明显壮大,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工人阶级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重新高涨,实现国际工人联合再次被提上日程。 (2)斗争:贯彻第二国际的劳动节决议,开展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游行示威和罢工活动;根据第二国际捍卫工人利益的方针政策,领导工人阶级掀起罢工浪潮,取得可喜成果;遵循第二国际的政治策略,引导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赢得日益增多的选票和议席。 (3)意义:欧美各国社会党领导工人阶级进行的合法斗争取得重大成就,提高了社会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也为国际工人运动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选择题 1.《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美国中学生可以了解()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③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选D。《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巴黎公社是1871年建立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指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故排除②③。 2.1864年9月,英、法等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堂集会的最初目的是() A.声援波兰人民起义B.成立国际工人组织 C.推动英国选举改革D.支持爱尔兰人民斗争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第一国际成立的背景和成立后的活动区分开来。第一国际是英、法等国工人在伦敦圣马丁堂集会的结果,但最初并非是为了要成立这么一个组织,只是为了声援波兰人民起义,声援的结果却是一致同意成立国际工人组织。推动英国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