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痤疮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寻常痤疮基层诊疗指南

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减少炎 症来发挥作用,常用的有四环素
、多西环素等。
维A酸类药物
可调节表皮细胞分化和增殖,减少 皮脂分泌,常用的有异维A酸等。
抗雄激素药物
通过阻断雄激素受体或减少雄激素 产生来发挥作用,常用的有螺内酯 、丹参酮等。
不同类型皮损的口服药物选择
轻度痤疮
一般选择外用药物治疗,若需要 口服药物,可选择抗生素或维A
史等信息。同时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取得患者的
同意和配合。
02
治疗中操作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范进行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反
应和皮肤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参数。同时保持治疗区域的清洁和干燥,
防止感染。
03
治疗后护理
治疗后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和指导。如避免阳光直射、保持皮肤清
洁、避免搔抓等。同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如红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01
02
03
04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少食用高糖、高脂及 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 蔬菜、水果及富含锌的食物。
保持皮肤清洁
指导患者选用合适的清洁产品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
洗和搔抓。
规律作息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当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有助于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
饮食、生活习惯、精神压力等 因素也可能影响痤疮的发病和 病情严重程度。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依据
临床表现
皮损形态
初起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如 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前者为黄色皮 脂角栓,而后者系脂栓被氧化所致。 皮损加重后可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 有小脓疱,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 的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有波动感 ,甚至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 成窦道和瘢痕。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概述

能增强 I l I 然后 再与雄激素受体结合 ,刺激皮脂腺细胞 的增 硝 干 丌 分 化 ,分 泌 } { I 更 多油 脂 1 2 1 o此 外 生 长激 素 可 以
刺 激 胰岛 素样 生长 冈子 ( I GF ) 的产 生 ,皮 脂腺 细 胞 内表达 I GF —l 受体 n r 能会 导致皮 脂腺 的生 长,导致 油脂 分 泌增 多
其 发病机 制 同前 尚未 完全清楚 ,多与雄激 素 、皮脂 分泌 、 皮 脂 中过 氧化 鲨烯 、蜡 醋 、游 离脂 肪 酸 含量 增 加 , 饱
痤疮 丙酸 杆 菌增 殖 、毛囊 皮 脂 腺导 管 的异 常 角化 、心 理 和脂 肪酸 的 比例增 加 及亚 油 酸 含量 降 低等 脂 质 成 分改 变 及遗 传 等 素有 父 本 文将 主要 发 病 机制 进 行综 述 ,以 也 会导致 毛囊皮 脂腺导 管 的角化异 常 便 为开 发祛痘产 I 1 1 提供 理论基 础
蛋 白酶 、释 放组 胺 、短链 脂 肪 酸 、细胞 趋化 物 质等 生物 活性 物 质 参 与痤 疮 炎症 除此 之 外 ,脂 质 巾 的一 成 分
己睫 角 化过 度 是 痤疮 发病 机 理 中 的重 要环 节 ,也 是 如仡生 四烯 酸 、游离 脂 肪酸 ( F F A 1 、亚油 酸 以 及促 炎症 维 甲限治疗痤疮 的理 沦依 据 J 。任痤疮患 者 巾 ,毛囊 角质 因子 如 r _ 1 介素 ( 1 L ) 一 l 、 肿瘤 坏 死 【 夫 l 子( T N F ) 一 等 可能 形 成 细 胞 的 角化 物 质 变得 致 密 ,细胞 更 新 周 期加 快 ,张 均与痤 疮 炎症有 炎 , 而目 . 他们诱 导炎症 的作 用可 以不依 赖 力微丝 和桥 大 垃增 多许 在漏 斗部 聚 集 ,细胞 问 粘 附增 于 痤疮 丙 酸杆 菌 的存 在 。此 外过 氧 化 物酶 体 增 生物 激 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已访问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
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症状,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则,抓住病机的基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
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症状、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1.肺胃热盛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
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
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
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
痤疮成因及中医治疗

痤疮一、寻常痤疮概述1、临床要点好发部位: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肩部。
发病年龄:好发于青春期男女, 个别患者可迁延至30岁以上。
皮损特征:粉刺、丘疹、脓疱,严重者出现紫红色结节、囊肿、脓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瘢痕,愈后留有色素沉着、萎缩性瘢痕。
2、痤疮分级:3、发病机制,目前公认机制。
雄激素作用、油脂分泌过多、毛囊导管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炎症;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学因素、饮食、化妆品等。
二、寻常痤疮的中医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最早提出了“痤痱”病名,湿热搏结,滞塞不通,腠理壅闭,发而为痤疮。
《黄帝内经素问注》“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
痤,谓色赤,脂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刺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耎而攻之,大甚出之。
”——总的病机为“阳气内郁”。
《肘后备急方》“年少气充,面生皰疮”——指出本病好发于“年少”者之面部。
《刘涓子鬼遗方》创制木兰膏,以之“敷疱上,日三”外用治疗痤疮。
《诸病源候论》“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最早提出了“面皰”病名,发病与“风”“热”有关。
《万病回春》“肺风粉刺,上焦火热也”制粉刺方,枯矾30克,生硫磺、白附子各6克组成,上药共为细末,唾液调匀备用。
外用,敷粉刺,临晚上药,次早洗去。
——指出该病病位在上焦,病性为热。
《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
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
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
……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指出病位在肺,并提出内治法。
《外科启玄》“肺风刺渣鼻疮,鼻乃肺之窍,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以致血热凝结于面所致,宜清肺消风活血药治之,外上搽药消之。
最新寻常痤疮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精品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系统治疗----四环素
剂量与疗程:500~1000mg/d,服药3~4周待 病情有所控制后适当减量,维持量250mg/d 或隔日250mg,一般需连续服药4月左右。如 用药4 ~6 周仍不能控制者, 可增至 1.5 ~ 2g/d,用药2周观察。
系统治疗----四环素
作用机理:①抗PA,②抑制脂酶,③抑制趋化 因子,④抑制中性粒细胞。 副作用:①胃肠道反应,②二重感染,例粘膜 念珠菌感染,③光敏,④药疹。 需饭前服,以增加吸收,避免与铁剂等同时
临 床 表 现
12~ 24 岁 发 病 率 达 85%,25~ 34 岁 为 8%,35~ 44 岁 为 3%, 是一种常见病,皮损主要累及面及躯干上部,有二类损害,即 非炎性粉刺及炎性损害,包括丘疹、脓庖、结节、囊肿等。根 据皮损的主要疹型可分为丘疹性、脓疱性、囊肿性、萎缩性、 聚 合 性 及 恶 病 质 性 痤 疮 。 每 型 主 要 以 1~ 2 种 疹 型 为 主 。
----是目前针对痤疮发病四大环节的唯一的药物, 所以疗效也高。
系统治疗----维A酸
副作用包括: ①皮肤粘膜反应,皮干燥、脱屑、唇炎、口角炎、结
合膜炎、脱发、光敏、肢端脱皮、皮脆性增加、鼻干及 鼻衄等,但可耐受,多在用药1~2周内出现,可逆性。 ②肌 痛,关节痛。
③肝功能损害,AST、γ-GT升高。 ④眼损害,暗适应性差。⑤甘油三酯升高。⑥致畸。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理及其 治疗〖精品课件〗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病因学
一、毛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异常角化 这种异常的角化可使毛孔堵塞,内
容物排出不畅而堆积,形成微粉刺。以 后进一步扩大形成粉刺,近来研究表明 皮脂中的亚油酸与毛囊口异常角化有 关。痤疮患者此亚油酸水平降低。
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粉刺寻常性痤疮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Acne vulgaris)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特征为面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反应。
中医具有治疗粉刺痤疮的丰富经验,其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
以下是一个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供参考。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粉刺痤疮的发病机制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皮脂过度分泌、角质堵塞、炎症反应、细菌感染、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等。
中医认为病因主要与体内湿热毒邪的蓄积、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失调等有关。
二、辨证施治1.湿热痰热型主要表现:面部痘痘多,色红或黄,伴有油脂分泌过多,毛孔粗大,皮肤油腻,舌质红、苔黄腻。
治疗方案:清热祛湿,解毒开窍。
方剂:黄连解毒饮组成: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连翘10g,栀子10g,赤芍10g,川楝子10g,薄荷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配合小柴胡汤清热解郁。
治疗周期:2-4周。
2.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面部有明显痘痘,形状多样,色紫或暗红,伴有痛、胀感,舌质暗紫,苔薄白。
治疗方案:活血化瘀,行气解郁。
方剂:红花解毒饮组成:红花12g,桃仁10g,丹参10g,赤芍10g,地黄10g,柴胡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配合抒怀饮行气解郁。
治疗周期:2-4周。
3.脾胃湿热型主要表现:痘痘多在下巴、额头,伴有发痒,舌质红,苔黄腻。
治疗方案:健脾清热,祛湿解毒。
方剂:痤疮胶囊组成:黄柏12g,白芷10g,苦参10g,滑石10g,车前子10g,当归10g,黄耆10g。
用法:研粉混合,每日分2-3次服用,一次3g,热水送服。
配合陈李济逆汤健脾化湿。
治疗周期:4-6周。
4.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面部痘痘多在两侧脸颊,形状多样,伴有疼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或薄白。
治疗方案:疏肝解郁,行气祛斑。
方剂:逍遥散组成:柴胡10g,白芍10g,连翘10g,当归10g,陈皮6g,牡丹皮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寻常性痤疮6大类型及用药(含联合用药)

寻常性痤疮6大类型及用药(含联合用药)▍来源:药店经理人寻常性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于颜面、胸部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以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容易反复发作。
属常见多发病,青春期的发病率较高。
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抗生素、抗雄性激素药物、维甲酸类药物,但因此类药物的副作用,且不能很好地解决痤疮的反复复发。
所以一般建议顾客服用一些对因的中成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寻常性痤疮在中医辨证中可分为多种类型,使用的药物也不同,以下为常见的6种类型、常用药物及联合用药方案,供大家参考。
1、肺胃蕴热型辩证:多见于青少年发病者,好发于前额,其次为颜面部,可散见于面部、背部。
多见于痤疮初起,以炎性丘疹色红、黑头、白头粉刺为主,毛囊孔不粗大,粉刺内容物较干,伴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微数。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药物:栀子金花丸、金花消痤丸、防风通圣丸、连翘败毒丸(初期)、美诺平颗粒。
联合用药:防风通圣丸+必麦森(红霉素过氧苯甲酰凝胶)金花消痤丸+丹参酮胶囊金花消痤丸+0.05%他扎罗汀乳膏栀子金花丸+克林霉素分散片+维生素B6片2、肠胃湿热型辩证:多见于口唇周围,可散见于前额、颜面及胸背部。
皮损有丘疱疹,或有脓疱,数目较肺胃蕴热型增多。
皮疹红肿疼痛,多伴口臭,溲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通腑。
药物:黄连上清丸、香连丸、功劳去火胶囊、一清胶囊。
联合用药:功劳去火胶囊+阿达帕凝胶一清胶囊+米诺环素胶囊3、湿热蕴结型辩证:多见于青年期发病者,分布在前额、面颊、下颌及胸背部,毛孔粗大、粉刺内容物多而不干,易挤出,面部油腻,以炎性丘疹、脓疮、囊肿为主,严重者以上皮损弥漫成片,局部有红肿疼痛,多伴有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药物:消痤丸、百癣夏塔热片、黄柏胶囊、参苓白术丸(脾虚湿热型)。
联合用药:消痤丸+维胺酯维E乳膏百癣夏塔热片+异维A酸胶丸黄柏胶囊+维胺酯维E乳膏4、痰湿瘀滞型辩证:多见于青年发病,患者经久不愈,皮损以炎性结节、囊肿为主,伴有凹凸不平瘢痕和色素沉着,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多伴有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舌红或暗红,苔薄黄,脉弦滑。
寻常痤疮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治疗
(4)剂量和疗程: ▪ 剂量:米诺环素 50~100 mg/d,多西环素 100~200 mg/d(通
常 100 mg/d),红霉素 1.0 g/d。疗程6~8周,不超过12周。 (5)不良反应: ▪ 米诺环素常见不良反应为头晕,多西环素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
治疗
(3)药物选择: ▪ 首选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在毛囊皮脂腺单位中药物浓度高,
耐药发生率低。 ▪ 四环素类药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时,可考虑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
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代替,磺胺甲唑-甲氧苄啶也可酌情使用。 ▪ 避免选择 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痤疮复发时,
床主要表现为面中部、特别是眼睑周围散在或成簇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 小丘疹、结节,无原发粉刺及脓疱,无瘙痒及疼痛等自觉症状。 ▪ 此外,需注意与特殊类型痤疮鉴别,如反常性痤疮、暴发性痤疮、化学 诱导性痤疮等。
治疗
▪ 寻常痤疮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皮损,防止复发,提高患者生命质量;预防 敏感性皮肤、炎症后红斑、色素沉着和永久性瘢痕形成。根据患者病情 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具体包括:
寻常痤疮基 层诊疗指南 (2023年)
概述
(一)定义 ▪ 寻常痤疮(acne vulgaris)又称“青春痘”,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及前胸、后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 囊肿或结节,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 (二)流行病学 ▪ 寻常痤疮好发于青春期男女,青少年发病率高达93%[1],已成为全球第八大 慢性疾病,易出现炎症后红斑和色素沉着。据统计,31.8%寻常痤疮可继发敏 感性皮肤,3%~7%可遗留瘢痕,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和身心健康[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学
二,皮脂分泌增多 皮脂分泌增多 痤疮患者局部皮脂较正常人明显增加, 痤疮患者局部皮脂较正常人明显增加 , 可能与雄性素的作用有关, 可能与雄性素的作用有关,给痤疮丙酸杆 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 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
病因学
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 三 ,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 , 主要与痤疮丙 细菌感染及炎症反应 酸杆菌(PA)的感染有关. 的感染有关. 酸杆菌 的感染有关 痤疮患者PA数量增加 数量增加; ①痤疮患者 数量增加; 抗菌治疗后PA减少且与临床症状 ②抗菌治疗后 减少且与临床症状 有平行关系, 有平行关系, 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③PA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耐药导致治疗失败 PA可通过以下途径引起炎性损害. 可通过以下途径引起炎性损害
系统治疗----林可霉素 系统治疗----林可霉素 ---林可霉素:300~450mg/d,疗效与四环素 相当,作用机理同红霉素,主要副作用① 胃肠障碍,②腹泻,③伪膜性肠炎.
系统治疗
甲烯土霉素: 甲烯土霉素: 400mg/d 400mg/d , 明 显 起 效 后 改
200mg/d. 200mg/d.作用机理及副作用与四环素相似 mg/d 强力霉素: 强力霉素: 200mg/d,起效后改为100mg/d. 200mg/d,起效后改为100mg/d. mg/d 100mg/d
临床表现
cunliffc分级: cunliffc分级: 分级 轻度:以白头及黑头粉刺为主; 轻度:以白头及黑头粉刺为主; 中度:以炎性丘疹及脓疱为主; 中度:以炎性丘疹及脓疱为主; 重度:炎性丘疹很重, 重度:炎性丘疹很重,出现结节及炎性 囊肿为主. 囊肿为主.
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疾病的严重性及 防止瘢痕的产生, 防止瘢痕的产生 , 真正意义上的治愈并不 多见; 多见; 治疗方法很多, 可能与其病因复杂有关, 治疗方法很多 , 可能与其病因复杂有关 , 但主要针对毛囊异常角化, PA感染 感染, 但主要针对毛囊异常角化 , PA 感染 , 雄激 素作用及炎症四大病因; 素作用及炎症四大病因; 分为系统及局部治疗. 分为系统及局部治疗.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病因学
毛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异常角化 一,毛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异常角化 这种异常的角化可使毛孔堵塞, 这种异常的角化可使毛孔堵塞,内 容物排出不畅而堆积,形成微粉刺. 容物排出不畅而堆积,形成微粉刺.以 后进一步扩大形成粉刺, 后进一步扩大形成粉刺,近来研究表明 皮脂中的亚油酸与毛囊口异常角化有 痤疮患者此亚油酸水平降低. 关.痤疮患者此亚油酸水平降低.
系统治疗----美满霉素 系统治疗----美满霉素 ---本药为脂溶性,易穿透到毛囊皮脂腺内, 本药为脂溶性,易穿透到毛囊皮脂腺内, 吸收不受胃肠道离子影响,生物利用度高. 吸收不受胃肠道离子影响,生物利用度高. 副作用有: 头昏, 副作用有:①头昏, ②恶心, 恶心, ③皮肤色素沉着,本药价格贵 皮肤色素沉着,
系统治疗
适应证: 适应证: 中重度痤疮; ①中重度痤疮; 外用治疗不能控制者; ②外用治疗不能控制者; 有胸背部受累者, ③有胸背部受累者,因这些患者外用治 疗疗效差; 疗疗效差; 外用发生过敏或不能耐受者. ④外用发生过敏或不能耐受者.
系统治疗----四环素 系统治疗----四环素 ---剂量与疗程: 500~ 1000mg/d, 服药3 mg/d,服药 剂量与疗程 : 500 ~ 1000mg/d, 服药 3 ~ 4 周 待病情有所控制后适当减量,维持量 250mg/d或隔日250mg 一般需连续服药4 250mg/d或隔日250mg,一般需连续服药4月 mg/d或隔日250mg, 左右. 如用药4 周仍不能控制者, 左右 . 如用药 4 ~ 6 周仍不能控制者 , 可增 至1.5~2g/d,用药2周观察. g/d,用药2周观察 用药
临床表现
国际改良分类法:
Ⅰ级:粉刺为主,有少量丘疹及脓疱,总病灶少于30个; 粉刺为主,有少量丘疹及脓疱,总病灶少于30个 30 Ⅱ级:有粉刺及中量有丘疹和脓疱,总病灶在30~50个之 有粉刺及中量有丘疹和脓疱,总病灶在30~50个之 30 间; Ⅲ级:大量丘疹和脓疱,有大的炎性皮损,总病灶在51~ 大量丘疹和脓疱,有大的炎性皮损,总病灶在51~ 51 100个之间,结节/囊肿< 100个之间,结节/囊肿<3个; 个之间 结节/囊肿或聚合性 总病灶>100个,结节 囊肿 个. 囊肿或聚合性, 囊肿>3个 Ⅳ级:结节 囊肿或聚合性,总病灶 个 结节/囊肿
临床表现
12~ 85%, 25~ 8%, 35~ 3%, 12~24 岁发病率达 85%, ~34 岁为 8%, ~44 岁为 3%, 25 35 是一种常见病,皮损主要累及面及躯干上部,有二类损害, 是一种常见病,皮损主要累及面及躯干上部,有二类损害,即 非炎性粉刺及炎性损害,包括丘疹,脓庖,结节,囊肿等. 非炎性粉刺及炎性损害,包括丘疹,脓庖,结节,囊肿等.根 据皮损的主要疹型可分为丘疹性,脓疱性,囊肿性,萎缩性, 据皮损的主要疹型可分为丘疹性,脓疱性,囊肿性,萎缩性, 聚合性及恶病质性痤疮. 种疹型为主. 聚合性及恶病质性痤疮.每型主要以 1~2 种疹型为主.
系统治疗----维 系统治疗----维A酸 ---副作用包括: 副作用包括: ①皮肤粘膜反应,皮干燥,脱屑,唇炎,口角炎,结 皮肤粘膜反应,皮干燥,脱屑,唇炎,口角炎, 合膜炎,脱发,光敏,肢端脱皮,皮脆性增加, 合膜炎,脱发,光敏,肢端脱皮,皮脆性增加,鼻干及 鼻衄等,但可耐受,多在用药1 鼻衄等,但可耐受,多在用药1~2周内出现,可逆性. 周内出现,可逆性. ②肌痛,关节痛. 肌痛,关节痛. ③肝功能损害,AST,γ-GT升高. 肝功能损害,AST, ,AST GT升高. 升高 ④眼损害,暗适应性差.⑤甘油三酯升高.⑥致畸. 眼损害,暗适应性差. 甘油三酯升高. 致畸.
系统治疗----皮质类固醇 系统治疗----皮质类固醇 ---某些重度炎症明显的患者,或特殊需要者, 某些重度炎症明显的患者,或特殊需要者,例结婚可短 期应用. 期应用. 开始强的松30mg/d左右,应在1月内减量至停用.可使炎 左右,应在 月内减量至停用 月内减量至停用. 开始强的松 左右 症明显减轻. 症明显减轻. 最好合用维A酸及抗生素, 最好合用维 酸及抗生素, 酸及抗生素 本药能引起激素性痤疮应注意. 本药能引起激素性痤疮应注意.
临床表现
Pillsburg法 分成4 Pillsburg法,分成4级:
Ⅰ级: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炎性皮疹散发 黑头粉刺,散发至多发,炎性皮疹散发 Ⅱ级:Ⅰ+浅在性脓疱,炎性皮疹数目多,限于面部 Ⅰ+浅在性脓疱,炎性皮疹数目多,限于面部 浅在性脓疱 Ⅲ级:Ⅱ级+深在性炎性皮疹,可发生于面及胸背部 深在性炎性皮疹,可发生于面及胸背部 囊肿, Ⅳ级:Ⅲ+囊肿,易形成瘢痕,发生于上半身 囊肿 易形成瘢痕,发生于上半身
病因学
七,其他 其他 潮湿, 情绪压抑,外伤, 潮湿,热,情绪压抑,外伤,饮食等也 有关. 有关.
病因学
总结:
青春期后,雄性素增高,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 青春期后,雄性素增高,刺激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 上皮发生异常角化,使毛囊口堵塞, 上皮发生异常角化,使毛囊口堵塞,皮脂及角质碎片形成 微粉刺,进一步扩大成粉刺,皮脂增多, PA易生长 易生长, 微粉刺,进一步扩大成粉刺,皮脂增多,使PA易生长,产 生脂酶分解甘油三酯产生FFA 同时PA分泌趋化因子, FFA, PA分泌趋化因子 生脂酶分解甘油三酯产生FFA,同时PA分泌趋化因子,使PMN 聚集,产生溶酶共同使毛囊上皮破损引起炎性损害, 聚集,产生溶酶共同使毛囊上皮破损引起炎性损害,进一 步发展可成结节及囊肿. 步发展可成结节及囊肿.
系统治疗----红霉素 系统治疗----红霉素 ---剂量与疗程:500~1000mg/d 可连服4周起效后, mg/d, 剂量与疗程:500~1000mg/d,可连服4周起效后 , 周减250mg, 至维持量在250 500mg/d 再服1 250mg 250~ mg/d再服 每 2 周减 250mg , 至维持量在 250 ~ 500mg/d 再服 1 个月. 个月. 作用机制① PA, 抑制皮脂, FFA下降. 作用机制①抗PA,②抑制皮脂,③FFA下降. 下降 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不适, 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不适,发生耐药比四环素多 见.
系统治疗----氨苯砜 系统治疗----氨苯砜 ---100mg/d 150mg/d 剂 量 与 疗 程 : 50 ~ 100mg/d , 严 重 者 150mg/d , 不 超 过 200mg/d.如和抗生素联用可减少用量. 200mg/d.如和抗生素联用可减少用量.本药多用于炎症 mg/d 明显的结节囊肿性患者, 明显的结节囊肿性患者, 作用机理① PA, 抗炎. 作用机理①抗PA,②抗炎. 副作用较多, 包括① 溶贫, ② 胃肠道反应, ③ 骨髓抑制, 副作用较多 , 包括 ① 溶贫 , 胃肠道反应 , 骨髓抑制 , 肝肾功能受损, 药疹,包括DDS综合征等. DDS综合征等 ④肝肾功能受损,⑤药疹,包括DDS综合征等.因此应在 治疗前,治疗中进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治疗前,治疗中进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病因学
五,遗传 遗传 基本认为是多基因遗传, 基本认为是多基因遗传,但因有很多因 素影响发病,பைடு நூலகம்素影响发病,故从遗传学角度难以预测其发 病及严重性. 病及严重性.
病因学
六,系统性用药 系统性用药 雄性素,避孕药,皮质类固醇激素, 雄性素,避孕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卤族 元素的药物(碘剂,溴剂),抗结核药, 元素的药物 碘剂,溴剂 ,抗结核药,抗癫痫 碘剂 药,VitB12 等.
系统治疗----维 系统治疗----维A酸 ---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 溶解粉刺, ①溶解粉刺, 减少皮脂, ②减少皮脂, 减少炎性反应, ③减少炎性反应, 降低PA PA菌 ④降低PA菌. ----是目前针对痤疮发病四大环节的唯一的药物 是目前针对痤疮发病四大环节的唯一的药物, ----是目前针对痤疮发病四大环节的唯一的药物, 所以疗效也高. 所以疗效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