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态种养新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其将传统的稻田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理选择种养结合的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养组合方式,比如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其次是科学施肥和保护作物,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再者是有效防治病虫害,采用生态农业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分析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
从经济效益来看,该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生态效益方面,可以保护水土资源、减少农药残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在社会效益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稳定和和谐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稻田、鱼塘和其他农作物结合种养,相互促进,形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技术以生态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为特点,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三位一体”,即农业、养殖和种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种互补协调的生态系统。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传统的稻田农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或虾,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生长周期中的沼气、有机肥、废弃物等资源,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稻田生产力,并且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泥鳅稻田养殖的新方法

泥鳅稻田养殖的新方法夏宝东1常彦民1戴洪全2戴国清3(1、巴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黑龙江巴彦151800)(2、哈尔滨市驿马山戴氏原生态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黑龙江巴彦151800)(3、巴彦县少凌鱼种场黑龙江巴彦151800)一、泥鳅简介我国的鳅科鱼类约有100多种,大部分都是小型鱼类,生长缓慢,没有养殖价值。
目前养殖的泥鳅种类主要是泥鳅和大鳞副泥鳅。
泥鳅、北方泥鳅和黑龙江泥鳅组成了泥鳅属的三兄弟,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有5对须,外形也相似。
它们的区别在于:黑龙江泥鳅仅分布在黑龙江,其吻端到背鳍的距离占体长的62%以上,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平齐。
另两种泥鳅吻端到背鳍的距离最多占体长的cn. All Rights Reserved.60%,而且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前,但北方泥鳅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9~2.9倍,泥鳅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3~1.8倍。
北方泥鳅仅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辽河上游,而泥鳅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淡水水域均有分布,以长江水域和珠江水域的产量为最大。
这三种泥鳅生活习性相似,个体较大,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较高的养殖价值。
大鳞副泥鳅是副泥鳅属在我国的唯一种。
其外形与泥鳅相似,有5对口须,但它的鳞大,侧线鳞不到130片。
大鳞副泥鳅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个体稍大,分布比较广泛,但它的天然资源太少了,捕捉很困难。
以上几种有养殖价值的泥鳅,养殖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当地的资源条件选择养殖。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还是以养殖泥鳅为主。
而在黑龙江除养殖泥鳅外,还养殖大鳞副泥鳅、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
下面对泥鳅、黑龙江泥鳅、北方泥鳅以及大鳞副泥鳅作简要介绍1、泥鳅(m is gumusa ng uillica uda utus)又名鳅、真泥鳅等,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
国内广泛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沟渠、水田、池塘、河流、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
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也有分布。
目前,泥鳅市场平均售价在20~30元/kg,国际售价更可观,口岸价格最低30元/kg,是出口创汇型经济鱼类之一。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PPTPPT课件

VS
管理要求
定期通风换气,保持仓库内外清洁,定期 检查稻谷温度、湿度及虫害情况,及时采 取措施防治。
加工利用途径和价值挖掘
加工利用途径
稻谷可加工成大米、米粉、米糕等食品,也可提取米糠油、米蛋白等副产品。
价值挖掘
通过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稻谷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例如,利用碎米生产米粉、米糕等,利用 米糠提取米糠油、植酸等有益成分。
播种量控制
根据品种分蘖力、秧龄长短和移栽方式来确定。分蘖力强的品 种可适当减少播种量,秧龄长的可适当增加播种量,机插秧的 播种量要高于手插秧。同时,要注意控制播种均匀度,避免出 现漏播或重播现象。
05 田间管理技术措 施
灌溉排水管理策略
01
02
03
灌溉原则
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 墒情,合理安排灌溉时间 和水量,确保田间水分适 宜。
在保证高产的同时,注重提高 稻米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高效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应用,实 现水稻生产的高效率。
生态
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水稻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
谐共生。
水稻高产栽培原则
良种良法
选用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 品种,结合科学的栽培方法, 实现良种良法的配套。
合理密植
根据地力、品种特性和栽培条 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构 建高产群体结构。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水稻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稻田选择与整理
介绍稻田选择标准、土地整理方 法及稻田改良措施。
阐述优良品种选择原则、种子处 理方法及催芽技术。
播种与育秧
讲解播种时间、播种方法及育秧 技术要点。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概述
包括水稻生长习性、产量构成因 素及高产途径等。
水稻小龙虾种养新技术

为 2 m / 聚 维酮 碘 或 高 锰 酸钾 等 浸 泡 0g L的
1 ~ 5 i。亲虾放养后 1 0 1m n 个月 内应增加投喂 的应激反应和增强其体质 。
2饲料投喂 .
但虾的产量却升高了. 总效益不会减少 . 有时 还会增大 , 可以具体 隋况具体确定。 所挖土方
用于构筑小土埂供小 龙虾打洞栖居 。为 防止
田间沟 的面 积不 能大 于稻 田总 面积 的2 % 0 ( 下转第 5 0页)
一
4 8一
渔案致富柏南 2 25 0— 1
( 上接 第 4 8页 )
.
亩。亲虾放养时先用水浇淋 1 mn 再用浓度 0 i,
( 否则会影响水稻 的产量 )也可不受此限制 , ,
加大小龙虾的放养量 , 虽然种稻面积减少 了。
生稻危害。
稻 田面积可大可小 , 应因地制宜 。但以大
于 2 亩为最好 , O 这样可 以减少间接费用 。 田 稻 四周离 田埂约 2 3  ̄ m处开挖环沟 .沟宽 1 m . 5
以上 , 0 ~ . 坡比 1 :— .:, 的四周 深 . 1 m, 8 O .1 2 1沟 5 0
构筑高 2 ~ 0 r 的小土埂。较大田块 可在 田 03e a 中开挖 “ ” 井” 十 或“ 字形 田间沟 , 沟宽 0 m 深 . 、 8 0 m, . 考虑到 田间沟不利于稻 田的机械作业 . 5 因此可以不挖 , 但需修建 田间小土埂。 环沟加
好, 无渗漏 , 阳光充足 的地方 。
2 稻 田工 程 建 设 .
。
稻田中水的溶氧量较高 ,动植物饵料丰
富, 为小龙虾提供 了良好的栖息 、 摄食和生长
环境 , 稻田有利 于小龙虾生长 。
浅谈稻田养鸭

浅谈稻田养鸭浅谈稻田养鸭稻田养鸭是一种生态型的种养技术,就是把雏鸭适时放入稻田里,四周用篾栅围起来,昼夜在稻田中饲养,实行稻鸭共栖双丰收的一项种养配套新技术,它能有效改善稻米质量和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鸭为家禽进行饲养,并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
稻田养鸭最先起源于我国的明清时期,当时的目的是用鸭防治稻田蟛蛴,其后是用来防治蝗虫。
经过大约400年的时间,稻田养鸭从传统的稻田养鸭法发展到现代的稻鸭共栖法。
现代的稻鸭共栖实现了农牧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的稻田养鸭的继承和发展。
稻鸭共作技术,源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田养鸭,完善于日本,发展于亚洲。
一、稻田养鸭的意义稻田养鸭技术是一项发展优质稻、养鸭技术相结合的稻田种养新技术,具有除草、防病治虫、施肥、中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等优点,能有效改善稻米质量和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农业生态环保技术。
1.清除杂草稻鸭除草效果好于任何化学除草剂。
据调查,鸭子的除草效果可达95%以上。
鸭在稻田里不断踩踏,使杂草明显减少;鸭小时吃小草,长大后以吃双子叶杂草为主;鸭子的频繁活动,使稻田水体浑浊,透光性差,影响稻田水体底部杂草的光合作用,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的数量。
2.防治害虫鸭在稻丛间频繁活动,可以吃掉潜叶蝇、蛾类及幼虫、二化螟、负泥虫等有害的虫类,对卷叶螟、稻苞虫、螟虫和纹枯病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减少对稻苗的危害。
3.提高肥力鸭在稻田里生活,其排泄物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料,能够满足水稻全生长期所需的氮、磷、钾养分,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土壤肥力15%左右。
根据调查,一只鸭在稻丛中两个月左右时间累计排泄物湿重达10千克左右。
相当于47克氮、70克五氧化二磷、31克氧化钾。
4.增加产量鸭有天生拱地的习性,鸭子的频繁活动,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氧气,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活秆成熟,提高水稻千粒重和成熟度,而且稻米品质优良、口味佳,生产的大米达到无公害,甚至绿色、有机大米的标准。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将水稻与鱼类、虾类、蟹类或鸭类等水产品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鱼、虾、蟹等水产品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和生态饵料,同时水产品的粪便和代谢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模式,对于解决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伴随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风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可以在原有耕种水稻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简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稻鸭共作”生态循环种养技术

392020.21养殖世界YANGZHISHIJIE编辑:邓婧(dengjing_************) 种养结合增效,产品丰富增收。
一、稻田工程1.稻田选择 选择适合“稻鸭共作”的田块,一般以环境僻静(人为干扰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交通便捷的地块为宜。
2.田间工程 为让役鸭有栖身之地,需在田埂旁边搭建鸭舍。
稻田每5亩左右为1个小区,每个小区搭建1个鸭舍,每个鸭舍面积40~50平方米,可容纳100~120只役鸭。
将鸭舍的地基加高到与田埂相当,四角用立柱,上架2根横梁(高度120厘米左右),上盖塑料编织袋,四周围网,地上铺干稻草。
鸭舍立柱周围放置U 型食槽,供盛放鸭饲料。
二、水稻种植1.品种 选择食味优良、产量潜力高、抗病和抗逆性突出等综合性状较为协调的优良品种。
2.育秧 推荐采用硬地塑盘育秧,4月底至5月初进行播种,每亩用种量在3公斤左右,每亩用秧盘20~25盘。
播前做好晒种、选种、浸种、消毒等工作,以提高发芽率、整齐度,减少种传病害。
3.插秧 推荐采用机械栽插,以降低成本。
一般在5月中下旬,秧龄20~25天,叶龄达3.5~4.5叶,苗高在10~15厘米时起秧移栽,栽插密度30厘米×25厘米,较一般机械栽插间距大,以防役鸭田间活动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4.田管 (1)于上一年10~11月,在所选田块种植绿肥作物,如紫云英、苕子、肥田油菜等,第2年盛花期翻压还田,轮作的同时提升地力。
(2)3~4月,对所选田块的土壤进行取样测试肥力。
根据土壤肥力测试结果进行施肥,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1000公斤,后期追肥以役鸭的排泄物为主,在地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可施用有机肥料或菜籽饼。
结合搁田,每亩追施腐熟有机肥50公斤。
(3)病虫害防治方面,优先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例如杀虫灯、性诱剂、田埂种植显花植“稻鸭共作”生态循环种养技术·种养结合·40养殖世界YANGZHISHIJIE 编辑:邓婧(dengjing_************)农牧循环经营效益增,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优。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分析与技术要点

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在这有限的耕地与淡水资源的条件下实施农业的提质增效,如何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稻田的产能潜力,在传统种植模式—稻油(麦)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乏力的当下,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意义尤为重大,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产增收新途径,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创造,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把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用”达到“双水双绿”的目的。
稻田综合种养近几年在我地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广大种养户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综合种养模式。
一、稻田工程。
无论采用哪种种养模式都要对稻田进行改造,对稻田的改造工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稻田的选择1.要选择水源充足,光照充分,场地开阔,交通方便,排灌自如,保水性好的田块,土质以壤土为好。
2.单块面积以5亩以上成片规划的田区为好,面积太小的话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且建成后水体太小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稳定性差。
(二)挖鱼沟、建鱼凼1.为保证种稻面积,鱼沟鱼凼的总面积以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为宜。
2.面积大的田块离田埂脚1-2m开挖环沟,环沟宽2-5m,深0.8-1.5m,田中央再挖十字形或井字形田间沟,宽1-3m,深0.5-1m,做到沟沟相通,沟与沟相交的地方则开挖圆形鱼凼,鱼凼直径2-5m,深1.5-2m。
面积小的田块挖一条鱼沟或建一个鱼凼即可。
3.开挖鱼沟和鱼凼的土用来○曾祥迅潘富春朱卫华修筑田埂。
环沟内侧种稻区外围也要修筑田埂,宽度50cm,高30cm。
4.鱼沟和新修的田埂边坡都要呈1∶1-2的坡比,不要修得陡坎斧齐、四角棱整,好看而不实用。
5.田面和沟底、边坡要求平整,切忌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6.开沟取土时,田面上的肥土熟土可事先堆放一边,待鱼沟鱼凼挖好后再回填其底上,虽然工程麻烦一些但这样做好处多多。